唐玄宗李隆基
少年英豪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处处果断得帝位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流芳百世
善用宰相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革新吏治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武功也显赫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在武则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李尽忠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反击,结果失败。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区的碎叶镇也被突厥攻占,致使丝绸之路最后断绝,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声誉和外贸经济。
北方的领土在唐朝初年曾经统一,而且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到了武则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时期,突厥人经常骚扰边境,还攻占了蔚州(现在河北的蔚县)和定州(现在河北定县),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
兵制改革
为了重新统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为收复北方领土做准备。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对于军事不太重视,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恢复北、西疆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检田括户繁荣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为经济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满足或的倒退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口蜜腹剑李林甫
这个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兴,照计而行。后来,李林甫就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权之后,凡是不听从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贤能之人,嘴里说的话很好听,但心里却阴险毒辣。所以,人们背地里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夺儿媳宠贵妃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听人说他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他招进宫里,杨妃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又赐号太真。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个妃子作为补偿。
这个时期的封建伦理观念还没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学出来之后那么严格,男女观念虽然是不平等,但对于女性的贞操观念和改嫁等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制是元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武则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这时的这种宽容的社会心理有关,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样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称女皇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后来,唐玄宗封杨妃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这时候没有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还称赞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爱屋及乌,有了杨贵妃的关系,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所以,当时民间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将来入宫做妃子荣耀家族的观念。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会变味儿。而杨贵妃生在南方,喜欢吃这种东西。
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贵妃所好,结果让她高兴的人都升了官,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
杨国忠专权乱国
在妹妹的关系影响下,哥哥杨国忠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
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在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粟穗子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他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不高,但喜欢胡乱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坏事却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等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均田制在这个时期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奢侈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好战边疆再乱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有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兵达二十万之多。
越南人的风俗习惯有:
越南菜肴既美味,雅观,而且营养丰富。在南方,人们可常吃到调味品浓厚的菜肴,而北方的食谱却带有中国清雅的风味。越南人主食米饭,此外,牛肉或鸡肉粉条也是越南人民的主要食品。由于海岸线长,越南的海产既多又新鲜,而且价格相当便宜。
越服形制类似中国的汉服。越南苗族、瑶族的服饰与中国苗、瑶族大体相似。进入寺庙或参加重要的仪式时不应穿着西装短裤、短衣。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祀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赭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袖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镯、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嚼槟榔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槟榔的特殊爱好。嚼槟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槟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槟榔。嚼槟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嚼槟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
重要节庆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
越南人也过灶君节。灶君也称为“灶神”(灶王爷),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记录下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中秋节是越南人较为重视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了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子外,在农村,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越南人称为“唱军鼓调”。
祖先崇拜越南人注重孝道,在第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的意识。越南人每家每户都设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越南人视祭祀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
答案:越南紫霞夫妇相差15岁。
解释:据报道,越南紫霞夫妇是一对相差15岁的夫妻,丈夫今年37岁,妻子今年22岁。两人在越南社交媒体上走红,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非常感人。他们在一家超市相遇,当时丈夫正在寻找自己的手机,妻子看到后主动帮忙寻找,两人因此结缘。
拓展:在越南,夫妻相差年龄较大并不罕见。根据越南的习俗,男性一般会比女性大几岁结婚,因为他们需要时间积累财富和社会地位。但是,现代越南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感情和爱情,年龄差异较大的夫妻也越来越多。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
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还有冬夏之分。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没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强烈而无法睁开眼睛,多有骑射之苦,便告诉给察必皇后,皇后在帽子上加缀前檐(《元史·后妃传》)。蒙古的女性则冬戴皮帽,夏披纱巾。 蒙古人无论男女,服装都根据同一式样裁缝。“他们至少要做两件皮袍过冬,一件的皮毛内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风雪。后一类经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制成。但他们坐在屋里时,他们穿上另一件轻便的袍子。穷人用狗和羊皮来制作外面的袍子。”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开始对服饰方面进行规定,参考了汉人的服饰,但也只是皇帝及国戚贵族、王公大臣们的服饰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饰大体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三、居住
元朝的刘秉忠为元朝设计规划了两座都城:元上都与元大都。元上都一般被称为草原城市,元大都的总体设计则基本上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原则和《周易》中象天设都、阴阳八卦的理念。“匠人营国”的王城规划完全采用了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是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格,经纬涂(阡陌)为坐标,中经中纬为轴心的城市规划方法。大都城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南北与东西街道相交形成一个个棋盘格式的居民区。连马可波罗都忍不住赞美:“其美善之极, 未可言宣!”
而传统的住所便为我们熟知的蒙古包了。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蒙古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转移式,一种是冬营地半固定式的。蒙古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以通烟通气,又可以采光。
故事开篇发生在1951年的越南,当时处于越南与法国战役中的越南反攻战时期,警报和宵禁时常出现。该片主要以小女孩梅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先后在两个家庭环境中的生活境遇。影片中,人物间的爱恨纠葛讲述着不同的爱情故事。
在讨论所有的爱情线之前,梅的成长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类似成长教母的老仆人,她在第一次教梅做饭的时候告诉她,不管菜好不好看,我们都会吃下去,但是主人不是。
另外一个就是少奶奶,因为梅酷似自己早年夭折的女儿桃,善良的少奶奶对梅也是包容与疼爱。即使不知是被小儿子恶作剧的情况下,梅打破了自己心爱的花瓶也没有动怒。家道中落,不得不将梅送去别人家做工,送给了梅自己为女儿准备的嫁妆。
给予梅最多温情,是她。
少奶奶:守护家庭却守不了丈夫离家出走的心
全家生计和家中大小内务她都一手包办,少奶奶简直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典型模范。即便如此,丈夫还是会时不时偷走家中所有财物不辞而别,钱财散尽后回到家中栖息,连家中老仆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在第三次离家归来,拿着尚未挥霍的财物,剩着随时泯灭的一口生息。他终于“留”下来,为了给丈夫治病、料理后事,少奶奶变卖了她喜爱的古董,只为维持家庭的完整。
有儿子,有自己的事业,浪子回头的丈夫,结局看似圆满,其实她的内心早已残缺。她对丈夫的感情,就像每次被他偷走的存钱盒,空了,总是会续上。
未婚妻:我希望我爱你的时候你也爱我
音乐家浩民(男主)的未婚妻,出身名门,热情如火,这一对看上去的金童玉女。他的心,她究竟有多懂,影片未曾体现,终于在有一次发现浩民偷偷画的梅的画像后跑出屋外。
也许是有一丝幻想,她躲在窗外观察,突然发觉弹钢琴的他与梅更像夫妻,失声痛哭,潇洒转身。她不会像少奶奶一样选择隐忍,而是希望我爱你的时候你也爱着我。
唐:知道你无恙我就放心了
老伯喜欢姥姥,当她成为遗孀的时候,他向她求婚被拒绝,他就天天跟着她,她搬到哪,他也搬到哪。
小孙女桃夭折后,姥姥闭门不出,日日诵经。七年,唐见不到她。梅出现后,唐每次路过都会问她,姥姥是否安好。后来在梅的“撮合”下,他在楼梯口看了姥姥一眼,却没有进一步上前。他内心的欢喜,梅懂。
梅:年少纯粹的爱恋,不惊不扰,自在生长
当梅第一次见到浩民的时候,她已经喜欢上了这个来做客的英俊男子。会偷偷的穿上新衣,临水自照,生怕水也瞧见她的小小心事。
长大后,她为他做饭,饭菜里除了主仆之谊还有她藏在心中的喜乐。他慢慢开始喜欢她,为她画像;她涂上红唇穿上嫁衣。这一刻已到,她却开始害怕闪躲,终于遇见。
在最后,他教她识字,她朗诵诗歌。静谧美好,少女的梦已圆。
——《青木瓜之味》
故事还在继续发生,关于爱情,也许我们曾经幻想的就是男主与女主一般,唯美圆满的结局。月有阴晴圆缺,情爱千人千面,也许我们只是在痴痴等待一个归来的人,也许我们刚结束一段不合时宜的感情,也许我们在守候那位心中的美好,也许我们还有更多可能。爱情不管是美好还是遗憾,总有迷人之处。这部影片还有其他可看之处,类似默片的表现形式,恬静淡雅的步调,感受有青木瓜香气的越南小清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