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手榴弹发展之路

苏联手榴弹发展之路,第1张

苏联手榴弹发展之路

手榴弹界苏联人又有什么特殊的脑洞呢。首先按照惯例先来考古,苏联手榴弹的历史肯定要追溯到沙俄时期了,1904年日俄战争打响,这是一战前世界军事史上很重要的一战,有些国家派了观察团去围观。俄国人有一种 Lishin (力神?利新?)手榴弹,在奉天使用过,是不是跟英国No1手榴弹很像啊?估计是英国观察团带回去的灵感。

战争的经验也让俄罗斯帝国看中了手榴弹的成长价值,1912年由陆军上尉弗拉基米尔·鲁杜托夫斯基研制的手榴弹开始生产,称为M1912,俄国命名法称为 RG12 。由于有个方形大脑袋,又被叫做 lantern灯笼手榴弹。

这玩意一看就挺复杂的,用的时候要先装入一个倒L型的引信,弹体头上有一个阻挡撞针的片,一个固定的安全环,待装入引信后把那个片拉下来,里面有弹簧压缩,会让撞针露出来一小段。

下面手柄上有一个铁丝固定的弹簧杠杆,这个杠杆头跟引信底部撞针伸出来的一小段相连,投掷时拿下杠杆上的固定铁丝,杠杆头就释放撞针,4-5秒延迟后爆炸,不知道大家听没听懂这个过程。

RG12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容易受潮,加上还要考虑大规模生产,于是改进出了M1914型  RG14。

RG14去掉了木柄,头和把焊在了一起,尺寸更小也更容易制造,但用法还是和灯笼头手榴弹类似。RG14俄国用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苏联红军还在用,在RGD33没出来之前RG14在30年代又做了一次优化,装药改为了TNT,还能配上破片套,这就是 RG14/30 型。

这种手榴弹还有一种化学成分版本,M1917型毒气弹,弹头上会有一个三角形标志,里面是个骷髅以示区别。

在一战中还有一位叫斯坦德(Stender)的上校,开发了依然是柄型的M1915手榴弹,其前身作品是种六边形手榴弹,M1915看起来倒不像是会太复杂的样子,但它并不是主流装备。

接替RG14/30上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反人类手榴弹 RGD33 了,RGD33是有柄的,但不是老德味的那种木柄,外面也能加破片套,加上套后全重750克。

使用手法往简单来说就是先解锁手柄,再把手柄往下拉、转一下再推回去,漏出红点,这个时候就能装引信了,装好后就能扔了,但是要注意扔的力度,因为他是靠出手后的加速度让弹体内的弹簧发挥作用,带动击针撞击底火。

所以说RGD33不光操作复杂而且必须还要扔出去才能炸,同归于尽这种操作那是做不到的。前线士兵在用RGD33的时候会不会亲切问候一下设计师同志,那这个设计师是谁呢?

RGD33的这个D有的说是迪亚科诺夫(Diakonov),还有的说是迪格塔里耶夫(Degeyarev),不管是谁吧也要给人说句话,要说复杂也要跟谁比了,跟之前的RG14比还还算是升级了呢。

传说在战争中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比较皮,从军火库里偷出来一个RGD33手榴弹,正研究的时候给弄炸了,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就这样没了,后来这小孩当上了俄罗斯第1任总统,他叫叶利钦!

与之相搭配的还有一种 RG42进攻型手榴弹面对坦克装甲,苏联人最早推出的产品是 RPG40反坦克手榴弹 ,不是肩扛的那个RPG哦。RPG40反坦克手榴弹也是大力出奇迹,700多克的TNT ,整体重量来到了1,105克,不是很重,也就是两个多点RGD33的重量。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反坦克任务,苏联又开发了 RPG43反坦克手榴弹 ,RPG43则采用了空心装药,可以穿透75毫米装甲,用法也不再复杂了,拔掉保险销就可以扔出去了,出手后锥形罩会拉开两个布条以保持弹体头先碰撞目标,引爆手榴弹。

之后又进一步的优化,在弹体头前面加了一个半球形帽,跟德军的那个PWM反坦克手榴类似,这个就是 RPG6。二战后苏联又开发了一种反坦克手榴弹叫RKG3,出手后会张开一个定向伞,训练版则称UPG8。

同样常规手榴弹在二战结束后也有发展,F1和RG42再次升级为了 RGD5进攻手榴弹 ,比较饱满的卵型,110克TNT装药,总重量320克,但F1和RG42仍然还有不少。

在70年代的时候苏联又开发了新式手榴弹, RGN进攻和RGO防御手榴弹 ,他们是具有碰炸延时双模式的引信, 正常用的时候是碰炸手榴弹,一旦碰炸出现故障又能转为延期引爆。

总的来看苏俄手榴弹发展起步很早,很早就有了成熟的手榴弹用于战争了,但发展早也不一定是好事啊,思路他就那么固定了。不过后来的路线就很有苏式武器的特色了,简单粗暴又不失细节巧思,仅管只是技术含量不太高的手榴弹。

39型柄式手榴弹

39型柄式手榴弹是德国在二战初期研制的柄式手榴弹,由弹体、拉发火件、木柄、瓷球和弹性盖等零部件组成。弹体由圆柱形铸铁壳体(内装炸药)、雷管、雷管套和木柄连接座组成。

弹体中心是雷管套,雷管放在雷管套内之后,再在上面装木柄连接座,连接座与壳体之间用螺钉连接,涂沥青油防潮。拉发火件装在中空木柄内,是一个独立的部件,由拉火绳、小铜套、摩擦拉毛铜丝、拉毛铜丝底盘、铅管、延期药、钢管、黄铜套管和底盖等零件组成。

39型柄式手榴弹比较安全,使用时瓷球从木柄内掉出来时不会将拉毛铜丝拉出来引起发火,通常可以用拉线将手榴弹挂在树上或其他地方,作为挂雷使用。

除用作杀伤手榴弹之外,在战场上还可以将几个手榴弹弹体绑在一起,用一个拉发火件发火,作反坦克雷使用。二战期间,有的士兵将6个手榴弹弹体绑在一起,用于炸毁坦克。

德文名称:Stielhandgranate39。

研制国家:德国。

制造厂商:克虏伯公司。

重要型号:Stielhandgranate39。

生产数量:400万枚。

生产时间:1939~1945年。

主要用户:德国陆军。

1,基本参数

全长:356毫米。

直径:70毫米。

重量:624克。

装药量:200克。

引爆时间:45秒。

投掷距离:35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33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