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中的孔子 春秋时代的传奇圣人

《孔子春秋》中的孔子 春秋时代的传奇圣人,第1张

孔子春秋》的剧照

《孔子春秋》,中国大陆历史题材电视剧,导演张黎、刘淼淼,主演朱刚日尧、李欣汝等。《孔子春秋》塑造了道德层面上的文学孔子。以孔子的道德体系构筑及人生重大活动为核心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影响今世的传奇圣人。

《孔子春秋》的剧情简介

该剧围绕孔子道德体系中的仁、义、礼、智、信而展开故事。孔丘、阳虎、少正卯为儿时伙伴,个人理想及道德冲突在乱世之中导致他们分道扬镳。孔丘成为圣人,少正卯因政治野心而身亡,阳虎则成为春秋时十大恶人之首。孔子以忠孝始,以周游列国、孤独行进在道德理想的游说路上而终。既是孔子的悲剧,也是春秋时代的悲剧。

《孔子春秋》详尽描述了孔子、阳虎、少正卯的友情、纠结及其分裂的过程。描述了孔子受教季札,葬母求婚、为官鲁国、夹谷会盟、平三桓、遇险于匡、受困陈蔡、编删诗书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部春秋时代的传奇,是圣人孔子的人生传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全剧为38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历史记载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武庚于朝歌管理商遗民,设三监(另封箕子朝鲜)管蔡武庚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商丘),

孔子讲学图(8张)  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

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3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中文名: 孔丘

外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教师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十翼》

网名: 海叔

父亲:叔梁纥: 母亲:颜徵在

主要领域: 伦理学、社会哲学

孔门十哲

德行 ▪ 颜回 ▪ 闵子骞 ▪ 冉耕 ▪ 冉雍

政事 ▪ 冉有 ▪ 仲由

言语 ▪ 宰予 ▪ 端木赐

文学 ▪ 言偃 ▪ 卜商

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子画像(39张),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家中排行第二。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理论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现葬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畔。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讲学图(8张)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中的“子”,与孟子、庄子、老子中的“子”一样,是一种爵位和尊称。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的分封爵位,他们虽然不是诸侯,却享受到了诸侯中的第四中爵位称号。

孔子与自然山水

  :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1岁: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3岁: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 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 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弟子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子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韦伯入,舞乎韦伯。夫诸子皆瞎!子识礼乐,俟君子。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高足弟子

   孔子与弟子

孔丘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刺,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曾参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见《论语·先进》)

编辑本段诗文与著作

  孔子诗选  去鲁歌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蟪蛄歌 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 龟山操 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注:《琴操》:“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歌,喻季之蔽鲁也。”《琴操》,古琴曲集,传为东汉蔡邕辑。 盘操 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不翔留。惨予心悲,还原息陬。 注:见《琴操》。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来的。)

编辑本段饮食成就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下面是孔子对于饮食的经典论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在做饭时,要将谷米择拣得精一些,用牛、羊、鱼等腥味重的原料制脍时,要尽量切得薄而细小些。他要求饮食精细和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烹饪技术水平。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八不食”的饮食主张。从饮食卫生、人体健康和烹饪技术要求来看,他的主张多数是正确的,只是他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脯,因未必清洁而不吃,则未免过分小心了。 孔子还有一些饮食主张,如“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虽然不必限制数量,但要适度。另外,还有“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讲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须合礼仪。 孔子的这些饮食思想,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子的后裔尊崇其思想与主张,在饮食烹饪上自成体系,形成了制作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菜肴,被称为“孔府菜”。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评落水救人

  说说 孔子 的身世。

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商朝灭亡之后,商纣王的哥哥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国,孔父嘉就是微子的后代,到春秋初期,宋国内讧,司马孔父嘉被杀,儿子逃奔鲁国。孔父嘉的后代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大力士,不过到他这一辈的时候,已经不是大夫,就是个普通的士,类似于现在的普通公务员,家境一般。后来在以晋国为首的联军攻打宋国富阳的时候,叔梁纥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邹邑大夫。

叔梁纥五十多岁的时候与颜家女子发生 ,之后生下孔子。

《史记》中对此有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就是 的意思,就是没有婚姻关系下的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至于这种 是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是双方自愿还是一方被迫,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就不做妄断。

有一种说法,也就是《孔子家语》中的说法,也是过往比较普遍被采用的说法,说是叔梁纥因为没有身体健康的儿子,因此向颜家求婚,颜家三女儿颜征在认为叔梁纥是圣人之后,因此主动要求嫁给他,所以就嫁给他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是《孔子家语》在为祖上涂脂抹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颜家地位非常低,在当时属于贱民阶层,用现代话说,连身份证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下,别说叔梁纥这个贵族不可能向她求婚,就算她为孔子生了孩子,也不会获得名分。

为什么说孔子的母亲是贱民身份?这个放在最后说,不过放心,那是铁证。

现在,先来看看颜这个姓氏是一种什么身份。

颜姓在鲁国有两支,一支是鲁国公族,另一支是被鲁国所俘获的邾国人的后代,地位高于野人,但是低于鲁国的士农工商,属于社会底层,孔子的母亲属于后面这个颜姓。后来孔子有好几个学生姓颜,可是他们不是一支,颜回就是孔子母亲这边的颜姓,颜路就是鲁国公族那边的颜姓。

关于孔子的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史记》中都有记载。

第一种,是因为“祷于尼丘得孔子”。意思是在尼丘这个地方祷告求子,因此生下来就叫孔丘。这个说法,是《孔子家语》中的说法。

第二种,是因为“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说孔子的头顶有下凹,或者说像个山丘,所以叫孔丘。不过对于这个说法,司马迁也有些不大相信,所以用了一个“云”字,意思就是听说。

两种说法,其实都不对。经得起推敲的,是第三种,也就是我说的这一种。

因为孔子的母亲是贱民,因此当他得知肚子里怀了贵族的孩子,她应该是非常高兴的,至少,自己的孩子今后不用再过自己这样的生活了,至少有身份证了。等到孩子生下来,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一来她没有什么文化,二来还想去各有纪念意义的名字,于是就取名孔丘,字仲尼,以此来纪念当初怀上这个孩子的地方:一个小山丘。小山丘,这就是孔子父母当初野合的地方。尼,就是泥,山丘上当然是尼。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孔子在父亲家里生活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孔子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也就是跟着母亲。为什么孔子没有能够在父亲家生活?原因可能很多,譬如有可能孔子的父亲根本不承认这是他的儿子;或者孔子的父亲虽然承认了,但是因为他母亲地位低贱,孔子的父亲拒绝他们到自家;还有可能是孔子的父亲身体不好,无力养活他们,因此孔子的母亲宁可自己养大儿子。不管怎么样,孔子从没有在孔家生活过,并且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

随母亲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艰辛,从小就跟随邻里挣钱糊口。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孔子的邻里们只能从事最低贱的社会分工,譬如助祭助丧等等,与死人打交道的时候多。不过孔子正是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体会周礼,并且成为丧葬祭祀礼仪的专家,这为他长大以后精通并且宣扬周礼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地位低贱,为了生活,从小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够“多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

孔子并不避讳自己出身低贱的事实,因此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相反,倒是后世的统治者们处处“为圣人讳”,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下面来说孔子母亲是贱民的铁证。 ,  ,  按《史记》。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讳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母亲死了,出殡的地点在五父之衢。

五父之衢是个什么所在,历来说的说法是曲阜城外某地,其实这又是为圣人讳。当初三桓瓜分公室部队,在鲁僖公的庙门前进行了盟誓,然后去五父之衢诅咒。《左传》中几次提到五父之衢诅,都是去诅咒的。古人盟誓和诅咒是很讲究地点的,特别是鲁国人。既然专门去五父之衢诅咒,说明这是一个凶地,恶鬼出没的所在。不是乱葬岗,就是刑场。而如今孔子将母亲在这里出殡,自然不是刑场这样的地方,因此一定是乱葬岗。

只有贱民,才会葬在乱葬岗。孔子的母亲如果有名分的话,应该葬在孔子的祖坟。

在五父之衢出殡,等到其余的人都走了,孔子悄悄地拉着棺材,偷偷地去了父亲的墓地,将父母合葬了。(文/贾志刚《说春秋》)孔子

关于孔子的夫人,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一个——亓(qi)官氏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年孔子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当时孔子的父亲在孔子3岁时就已去世,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又名孟皮,字伯尼,因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的那位)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去提亲。亓官氏托伯尼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于孔子作为爱情的信物,于是二人成亲。可见孔子的婚姻,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二人既非青梅竹马,也非两小无猜,甚至俩人很可能此前还不认识。

亓官氏为孔子生有一儿一女,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儿子出生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给孔子,于是孔子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先孔子七年去世。

关于孔子的婚姻生活, 历史 记载很少,不过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来,二人的感情估计不咋地。传说孔子曾将亓官氏“休出”,也就是送她回娘家,二人“离婚”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亓官氏嫌孔子没钱,仕途又不顺,还天天跟一帮徒弟周游列国不顾家,自己“单飞”的。据《礼记》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这里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他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说:哼,太过了啊。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妻子去世才一年,就已经冷淡至此!

不过后来孔子被尊奉,后世不断加封,但直到宋朝,加封的恩泽才到了这个妻子亓官氏身上,北宋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亓官氏首次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不过孔子去世后,亓官氏是和孔子一起被祭祀的,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该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享受着后人的奉祀。

孔子的一生,家庭算是不幸的,幼年丧父,儿子孔鲤先殁于孔子,妻子亓官氏66岁去世,早于孔子七年,孔子晚年,丧子、丧妻,是很悲痛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作为一名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与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有关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

我们都了解孔子的一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鲤”,就是指孔子的孩子孔鲤,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是有老婆孩子的。那么,孔子的老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自古被称为圣人,圣人的妻子在 历史 上没有什么记载,应该推测,他的妻子是个温柔贤惠的人,她一生为孔子生下一儿一女。孔子的老婆叫丌官氏,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管职。孔子的夫人即为亓官氏的后人。

公元前532年,孔子依照母亲的意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时孔子十九岁,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经过父母的考察,媒妁之言,一桩婚事就这么拍板了。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时期追封为郓国夫人。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

也有一种说法,说孔子与丌官氏虽然婚后育有子女,但是生活却过得不幸福,甚至还把自己的妻子休掉了,不知道这样的说法可信不可信。《大德礼记》中列出了“出妻”的律条和理由:“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对照这些标准,妻子多半是犯了“口多言”的毛病。整天在孔子的面前絮絮叨叨的,孔子受不了,再加上孔子作为一位有知识的有思想的人,后来成了先生,成先生的孔子深得学生的爱戴,也深受家长的欢迎,还参与到政治中去,于是 社会 地位越来越高,与自己糟糠之妻已经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就越来越激发,甚至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也就是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坐过牢的公冶长。孔子的女儿是公冶长的妻子 由于史无明文,对于孔子的女儿我们已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没人知道孔子的女儿的名字。关于孔子的儿子,我们却能从史书上找到许多关于他的记载。

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有人说’孔鲤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

孔子的死,除了自然的生老病死外,大概也与他的孤寂有关吧。孔子之死就是这样。孔子本来应该是自信的,满足的,有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好学生,自己又有那么多的学术建树,足以名垂千古。可是晚年孔子的心中却是一片悲凉。首先是“吾道不行”。 “克己复礼”、“吾其为东周”的理想彻底破灭, 社会 不但不见起色,而且比以往更糟。老年孔子饱尝理想破灭的灰心和英雄垂暮的无奈。再者是儿子孔鲤先己而去,孔子深受老年丧子之痛,不久自己心爱的学生又死了,所以他痛苦到呼天抢地:“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七十三岁这最后一年,忠心耿耿的子路又死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予者,其由与!”而今,子路也死了。老先生伤心之极,大病。

于是,内心痛苦的孔子,在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答案是妻一个,妾是没有的,情人倒是有,卫国国君之君夫人南子,但孔丘被弟子仲由喝骂后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并没有成功出轨,其妻是亓官氏之女。

亓官氏之女是宋国人,为孔子生一子一女,子孔鲤,早逝,女,嫁给自家弟子公治长。

孔鲤娶一妻一妾,原因是妻过三旬,尚不能生育,妾为孔鲤生子孔及。

孔及也就是述圣!孟子的师爷!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国王,其祖在宋国也做过国君,他人虽在鲁国,但娶祖先之地女儿,也可以说的通。

但要指出的是,在春秋时期,同姓是不为婚的,孔子姓子,而亓官氏又在宋国为贵族,那么问题出现了,亓官氏姓什么?

孔子及孔子的母亲颜氏作为重视礼教的人,她们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错误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亓官氏不是宋国的本土贵族,应该是个小贵族,还是外来贵族,原因是宋国的朝政都是宗法分封下来的,权利土地都是由国君亲族掌控。

不过这也对,孔子虽然是贵族后裔,但毕竟是家道中落的私生子,连他父亲的贵族佩剑都没有资格携带。

史书上记载,孔子之兄孟皮曾经以此理由夺走了其父送给他的佩剑。

亓官氏对于孔子而言可谓是任劳任怨,孔子在外游学多年,亓官氏照顾家庭,打扫门楣,为孔丘成为圣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定然有个传奇女子,我想亓官氏就是最好的力证!

孔子妻子虽然只有一个,但是也差点劈腿。那是他在卫国时,他和君夫人南子有过 情感 上的交流,她们发现彼此很多相同的地方,有向知心情人的方向演化。

不过,孔丘弟子仲由的喝骂,让他幡然醒悟,刹住了脚,离开了南子。

所以孔子在男女感情上是有瑕疵的,不过他是男人,还是有才华多情多慧的男人,也属于正常。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一生娶了几个老婆?

明白一点,孔子家里贫穷,又处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你告诉我能娶几个?

就一个,亓官氏,最后两人还分居了,倒是闹过绯闻,却被弟子子路搅黄了。

孔子姓子

说个好玩的事情,今天看见一个人在一本正经地解说孔子,我也一本正经地看了,实在忍不住笑。

他是这么说的。

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所以孔子其实该叫“孔丘”,但我们为什么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

我为什么笑呢,因为我也犯过这个错误……

“子”,原是殷商的国姓。商始祖偰,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为“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姓算是宋国的国姓。

孔父嘉辅佐宋殇公,却被华督所杀,随后华督又杀害了宋殇公,导致宋国内乱。华督贿赂了各国国主,平息了声张正义的怒火,但也不敢自立为王,于是迎回了宋庄公。宋庄公被突如其来的王位幸福得找不到北,自然要大大重用华督,华氏一族也就成为宋国最有权势的名门望族。

华氏不肯放过孔父嘉的后人,一再排挤打压,曾孙防叔只好逃到了鲁国去生存发展。到六世孙孔子出世,便以先祖的字“孔父”为氏,这才出现了孔氏,也就是说 孔子是孔氏的第一人。

孔子的“子”,其实是宋国的国姓,孔是氏,所以千万别闹出“孔先生”的笑话了。

“姓”由天子赐,“氏”可以由诸侯赐,用以区分嫡庶、别出贵贱,这就是姓氏的差别。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官至陬邑大夫,家庭肯定富裕,但为什么孔子却很穷呢?其中的苦水便是让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起源。

家贫晚婚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9个女儿,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又有足疾,都没法作为家族继承人,叔梁纥于是向鲁国颜氏求婚,娶了颜征在,这才有了孔子。

孔子出生头顶凹陷,属于七漏,不易养活,母亲颜征在就去尼丘山替儿子祈福,希望保的儿子性命, 健康 成长,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生了9个女儿的施氏怕孔子成为家产继承人,就以正妻的身份把颜征在母子赶出了家门,好心的颜征在还把不受待见有足疾的孟皮也带走了,搬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苦的生活,三人相依为命。

一个女人没有依靠,独自拉扯大两个孩子,无形中就把自己活成了伟大的母亲!

孔子见到了母亲的含辛茹苦,见惯了母亲的朴素勤劳,也知道了母亲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所以说出了十五岁立志的话,母亲无形中成为了孔子未来妻子的参照。

有件事对孔子触动特别大!

在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这个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的女人终于累了,在孩子能够自立的时候选择闭上了眼晴,她没能看见儿子娶妻生子,这是与世无争的她唯一的遗憾。

孔子不知道父亲叔梁纥的葬地,只好将母亲遗体浅葬于五父之衢,然后开始打听父亲的墓址。等到确认后,孔子才将母亲遗体迁至于防,按照礼制与父亲合葬一处。

孝,成了孔子着重提倡的礼制之一。

先敬而孝,孝而守礼,由孝及悌,孝非愚孝,而懂得几谏,父母不对的地方也要委婉地提出来。

对于父母,孔子都有深深的歉意,未能尽全孝,是遗憾也是亏欠。

同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引以为耻,更有了弘扬礼制的信念。

鲁昭公九年,孔子十九岁,由兄长孟皮遵照母亲颜征在的遗愿向宋国人丌官氏提亲,为的是回祖籍祭祖,有归宗、归根之意,以此可以看出,颜征在这位母亲,眼光的确不凡,不仅教导出了孔子的身正,也培养出了孔子的思正和意正。

春秋战国时期,19岁已属晚婚,家境贫寒的孔子这时名不见经传,娶宋国丌官氏之女为妻,显然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两人之间并没深厚的感情基础,加上受母亲一生的影响,注定了丌官氏的悲剧。

丌官为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职,为十五岁少年在头发上插笄举行成年礼的官员,因此孔子的妻子也算官家之后,可是与孔子的母亲相比,无论从眼光还是处事,丌官氏都显得太平凡。

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平凡的妻子,一对比就是深深的伤害。

婚后生活

孔子20岁,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而孔子此时只是个管理仓库的委吏。鲁昭公却很赏识孔子的才能,听说孔子有后,便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国君赐鱼,乃是一大荣耀,因此孔子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如普通家庭一样,孔子与丌官氏的婚后生活由美好回归现实,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出现,对于一心做学问的孔子来说是不堪其扰。

次年孔子改作掌管畜牧的小吏乘田,还得干些粗活,不管对于孔子还是夫人来说,对这种现状都不满意。丌官氏希望孔子能够出人头地,立足仕途,而孔子却希望发展礼制、树立道德规范,一心做学问,分歧让彼此都倍感难受。

孔子27岁,开办私学,传书育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鲁国发生内乱,赏识孔子的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随后也去了齐国;仅隔了两年,受齐国大夫的所妒孔子又逃回了鲁国。

孔子又做回了老师,但是这显然不是丌官氏想要的结果,作为支持孔子的大后方,丌官氏需要的是安定、富足的生活,而不是孔子虚无的名气;孔子需要的妻子是理解自己,就如同母亲一样,但两人都无法做到对方想要的结果,所以孔子只能自嘲说四十不惑。

看淡了感情,生活越加平淡如水,孔鲤也就没了弟弟妹妹,孔子与妻子真正地成了相敬如宾的陌生人。

孔子带着弟子开始四处游历,妻子带着满腹不满看家育子,两人成为了两条平行线。

当曾经轻视孔子的阳虎劝孔子出仕时,孔子犹豫了,也许该为家停留一段时间了。随后升小司空、任大司寇,孔子开始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念,但很快因削弱三桓触及到季氏利益从而失去了季桓子的支持,失望的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夫妻两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

丌官氏不明白孔子的所作所为,原本身居高位可以富贵一生,偏偏要倚文卖文,为实现理想而周游列国,背国离乡,弃家而不顾,身为一个大男人,这合适吗?

理念的冲突,两人的关系就越加冷淡,“失饪,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席不正,不食”,看似是遵守礼制,何尝不是一场对妻子的为难,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孔子终于发出自己的牢骚:“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丌官氏的担心也并无道理,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并非都受到礼遇。途径陈国时被困半道绝粮七日,是子贡求助楚国派兵才得以生还;行至陈国、蔡国之间又被困,众多弟子饿病倒。战乱之时,哪有什么安身地?舍近求远,殊为不智。

孔子与妻子在矛盾中聚少离多,在孔子67岁的时候,亓官氏去世了,而此时孔子还在卫国。

一年后,孔鲤思念亡母,不禁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孔子听见了,知是儿子后很是生气,斥责道:“嘻!其甚也”,即是太过分了的意思。

孔子对妻子厌恶到了这程度吗?不是的,孝期过了,孔鲤便不该再着孝服哭泣,这违背了礼制,也是对亡母的不尊重,所以在孔子的世界里,礼制大过于感情。

孔子的绯闻

孔子带着弟子游历时名气已经很大,成为很多国君求教的大家,自然有相慕的红颜伸出橄榄枝,南子就是这么一位丽人。

南子虽然美丽,却是一朵多刺的玫瑰,带着媚毒。

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嫁与卫灵公为妻,后贪慕公子朝美貌两人之间有了私情,最玩味的是卫灵公还纵容两人在洮地相会,这是卫灵公独特的嗜好还是写史书的人喝醉了呢?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孔子也不相信,但是子路相信。

南子早已听说了孔子的大名,正好孔子来到了卫国,于是邀请孔子见过面。子路听闻后立马反对,这南子的就是朵出墙的红杏,老师你别太靠近,近墨者黑,吃不到羊肉反而惹一身骚。

孔子没办法,子路都这么说了,瓜田李下的,还是避个嫌好,于是拒绝了南子的好意。

南子一听郁闷了,我身为一国之母,见个人还被拒绝了?难道我丑?也不服气了,派人告诉孔子道:“你想见到卫灵公,先过了我这关再说。”

孔子要宣扬推广礼制,离不开国君的支持,只能去见南子。

两人隔帏想见。

孔子行跪拜大礼,南子钦佩孔子的才能,于是连忙回跪还礼,这下腰间佩戴的组玉撞击声就乱了,而在礼制上非常讲究组玉的鸣和之声,不得有杂音和乱音,否则就是不雅,南子因忙乱导致玉佩乱音足见对孔子的敬重,因此孔子才对子路解释说道,“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虽是无奈之举,但两人相见却是守礼知节。

事实上南子见孔子如同当今粉丝见偶像一样,只是一种满足心愿的相见,没有故事,也不关风月,但是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也无奈了,所见的南子与传言的南子并不相同,说到底都是人言可畏的原因,因此直言道:“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这句话既可以解读为孔子发誓没做任何违背礼制的事,否则被天所不容,但孔子修身修德,还不至于被弟子一脸的不高兴就逼的赌咒发誓,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解读呢?

其一:可惜南子虽有娇美容颜,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道德观,是上天的疏忽,也是上天的吝啬。

孔子不会去胡乱评判不了解的人,只根据传言表达出惋惜之情,

其二:没有根据地胡乱否定一个人,老天也看不过眼,看不过眼啊!

孔子告诫子路不可听信流言而随意否定一个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成为人言可畏的推手。

也就是说,孔子与南子之间非常得清白,并没有什么暧昧之情。

孔子一生为了建立自己理想国度不得不周游列国,寻找有识的明君,借助其力量完成梦想,让天下人知礼守节,形成一个和睦的 社会 ,但孔子首先还是一个人,有 情感 、有喜恶,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所以才说“食色性也”。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是为了学说忽略了家庭和感情的人,不管是贫穷还是显达,一直都在专注学说,自然也就没有纳妾,一生中只娶了唯一的子妻亓官氏,可算专一否?

      求婚有很多种形式,而每个求婚的人都尽可能的展现浪漫,现在许多人求婚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些视频,用浪漫求婚视频作为求婚的辅助手段,会使整个求婚更加真实,浪漫。那么求婚视频的内容又需要些什么呢?需要做出一个怎样的求婚视频呢? 

单人表白视频

 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男生自己录一段视频,内容可以自行发挥,向女朋友诉说着自己的真心话,用最实在最真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女朋友最真的爱。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当面向女朋友说出这些话,这个视频也可以用其它的内容,但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男生来说,这就是一个求婚的最好方式了。

家人助阵视频

  还有一个比较让人惊喜的视频,那就是家人齐助阵,这个视频的内容是男士的所有家人对女朋友所说的真心话,希望这个女孩儿能够成为他们家庭的一份子。我想如果能够用这样的一个视频求婚,整个求婚过程一定温馨满满,得到家人支持的爱情我想是最宝贵的,这对两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两人照片视频

  我想用两个人的照片做成的视频,一定是最浪漫求婚视频,求婚的时候,屏幕上播放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两个人最甜蜜的回忆,也是最珍贵的回忆。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拿出钻戒,单膝下跪,说着“一生相伴,一世相随”的浪漫誓言。

女生偶像视频

  现在基本上每个女生都有自己的偶像,我想男朋友也可以利用女生偶像的照片来制作一个求婚视频,视频可以配上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或者是求婚的歌曲,又或者是自己配的音,这些都可以。这求婚中,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想象力,求婚可以展现出无限种可能,浪漫求婚视频,只要我们用心去准备,就一定能够做到最精致,最完美,同时也能够给女朋友一个最完美的求婚典礼,给两个人留下一场最浪漫的回忆。当然了,求婚钻戒不能少,如果没有了这个,求婚可能就显得不够正式了,也不能够让女朋友感受到你的真心实意,所以男士在求婚之前一定要准备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51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