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支持吗 | 偏见的形式与内容是恶,但它不是一件坏事」

「十万个支持吗 | 偏见的形式与内容是恶,但它不是一件坏事」,第1张

偏见是否是一件坏事?

偏见,不管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恶。但偏见不是一件坏事。

偏见是一种片面化的、静止的思想,存在于人的思维或者情感之中。于个体而言,它是个人对他人和外部世界不完全认知的结果。于整体而言,它是人类对自身和外部世界不完全认知的结果。形成偏见的思维方式或者情感倾向,其来源与归属都离不开人之间的断裂。断裂本身是趋向于恶的。

事,讲究的是联系。与联系相关的,是变化与发展。将偏见置于现实的联系与发展之中,便是将偏见看做过程,一个与他人不断消除隔阂的过程,一个与世界不断和解的过程。所以,偏见是一件好事。

逻辑不谈命题在现实中的真伪,只求结论的成立与否。

伦理探究的是与人类生存世界整体联系相关的善恶与真理。

所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不是用纯粹的逻辑思维来思考就能得出解决策略。 如果不下降到生活中,以感性贴近万物,以理性反省自身,有些问题便只能一直被搁浅。偏见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每个人都是带有偏见的生活着,没有人能逃脱生活展现给人的片面图景。而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被迫或者自愿的基础上,生发着偏见。

偏见的形成,与审美差异、善恶标准、知识体系、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或单一存在,或相互杂糅,使人执着于某一思维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之中。

形成偏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类的偏见,都是有迹可循的,它必定是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健康状况和个人意志相关。偏见,意味着个人成长的全部经历的细微展现。所以, 若要改变甚至消除偏见,需要强大的意志和漫长的时间 。

但凡个人消除一个偏见,其便与自身和解了一步,便是向善跨越了一步。而人类消除一种偏见,便在通达自由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所以,正是因为偏见会影响、改变个人与人类整体生活,它才能是伦理问题,才会如此重要。

所以,正是偏见的“恶”的本质与属性、形式与内容,才能令人类“绝地反击”,才能成为一件好事。

正如许多人理解和认知的那样:偏见,它令人感受到来自世界的深深恶意。它像一堵让人无法翻越的高墙,立在人与人之间,阻隔了人之间的可能的更深层次的交流。

个人只要在思想中触碰到来自他人的或者社会群体的偏见,总会引起情感的波动。 区别是,情感波动幅度的大小。波动幅度大的,会有个人自由得不到伸展的被束缚感。波动幅度小的,会感受到习以为常的无奈。

而造成以上波动的区别是: 波动幅度大的“被束缚感”是由内向外爆发的情感,波动幅度小的“无奈”是由外向内压制的情感。

偏见的“恶”,只是因为让人有情感波动、令人感到不舒服吗?

不。偏见的“恶”,是因为它的属性与本质、是因为它的形式与内容。

前些天,西班牙27岁的女猎手梅拉尼娅以自杀结束生命。她是一位在网络上分享射杀动物技巧而成名的网红。她射杀动物的行为,成了众矢之的,尤其在动物保护协会和爱动物人士的眼里。她不堪压力,选择自杀。

对于这一则新闻报道中暴露的偏见,和隐藏的偏见。偏见的恶所体现的,是人性的恶。

“梅拉尼娅射杀动物和分享技巧的行为是不对的”是偏见,“网络暴力是可怕的”是偏见,“动物保护协会和爱动物人士做的过分了”是偏见,“为了动物逼死人”是偏见……以上是暴露的偏见。

“人比动物高贵”是偏见,“动物没有人类强大”是偏见,“动物需要人保护”是偏见,这些是隐藏的偏见。再深入隐藏的偏见,便可发现,不管是梅拉尼娅还是动物保护者有一个共同的偏见:人与动物是不平等的。这便是体现了人性的恶。

至于偏见的形式,体现在态度上。

虽然个人会在理性上对自身偏见有所审视有所保留,但在经验行为中却将偏见有意地或者无意地透露给他人,因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是无法分开的。

群体的偏见,部分依旧是观念上的偏见,部分成为在行为上具有攻击力的歧视。

偏见就是如此这般的准确地传达到他人的思想里,并给他人带来或重或轻的伤害。

每个人都抱着偏见生活,无人例外。

而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典型的也是最不易觉察的偏见,是“人类中心论”相关思维方式对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比如不吃野生动物,而吃家养动物。比如不吃狗肉,而吃牛肉猪肉鸡肉。比如不吃肉类,只吃蔬菜瓜果。野生动物、家养动物、狗、牛、猪、鸡、蔬菜、瓜果……这些所有的生命,没有贵贱之分。但人类用自己的价值体系给万物分了类别,比了贵贱。

这些偏见,及相关的伦理问题,是处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并不是永远发生。它们可能在某个时间点走向终结,让人类走向更大的自由。

在每一个时代,当个人和群体面对大大小小的偏见时,感性会屏蔽情感中无法接受的内容,个人和群体便很难再用理性去思考偏见背后形成的原因了。

尽管如此,在偏见长时间存在于某一环境之中,或者成为现象遍布得更广泛之后,个体和群体便会对其进行反思。

正如,如今越来越多人理解和接受同性恋人们,不仅仅是因为同性恋的合法化,更是因为很多人在精神上去追求自由。正如,如果多加普及HIV(艾滋病毒)阻断药物的知识,许多人就会对HIV有新的认识,会对艾滋病患者们的态度稍许改观。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偏见在发生着,同样也有许许多多的偏见逐渐被消除着。

虽然偏见本身是恶,但是它是让个体和人类整体审视自我、关照他人、认识世界的新的开始,它也是希望的前奏。偏见是一件好事,就是所谓的“否极泰来”。

征文活动链接: 「十万个支持吗」第七期:偏见是不是一件坏事?

简介:

就在众人纷纷猜测特朗普会对中国放什么“外交大招”之时,伊万卡可没有闲着,她大年初五出现在了中国驻美大使馆当地时间2月1日晚,伊万卡携一身红衣着的小女儿阿拉贝拉赴中国驻美大使馆,出席“2017年欢乐春节-中国文化之夜”活动。事后,伊万卡还在推文上说,阿拉贝拉唱着她从中国新年学到的歌曲,在这节日庆典之际,祝愿每个人都有个精彩的新年,并在文末特意用中文道声“新年快乐”。

外交无小事。在特朗普及其幕僚此前对华频秀“肌肉”、特朗普本人甚至打破前几任美国总统新春拜年惯例之际,作为特朗普的“掌上明珠”和重要助手,伊万卡贺新春之举旋即引发舆论界高度关注。

观点:

对于伊万卡此举其中的奥妙,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认为,伊万卡在年初五这个时间点参加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她的这个举动,特朗普不可能不知道,肯定也允许了,这是直接针对中国的拜贺。派没有太多职位的女儿去使馆,虽然比较间接,但也比较巧妙,是传递善意的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评论称,特朗普不给中国拜年很正常,他从总的政治上考虑,还需要把中国作为一个批评对象,这是他竞选基调;另一个方面,让女儿参加中国使馆春节活动,又想跟中国保持某种联系,并不想把中美关系彻底搞僵,保持某种微妙的平衡。

而在时事评论员陶短房看来,伊万卡的到来,是特朗普的一种“补锅行为”。这十几天特朗普废医改、撤TPP,在美墨边境建墙,向中东北非多国关紧国门。“特朗普同时开‘十几个挂’,哪能记起春节。我估计是他一时顾不上忘记了或轻视,所以伊万卡才来补锅。估计以后还会有这等事,中方正确应对,可以让他不得不补。”

之前介绍:

1月20日,特朗普女儿伊万卡(左)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右)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已经表示会尽可能多与妻子梅拉尼娅留在纽约的家中,猜猜这个第一家族谁将常驻华盛顿?特朗普的大女儿伊万卡及其丈夫库什纳。特朗普还未正式宣誓就任总统时,伊万卡已经透露将举家从纽约搬迁至华盛顿。

伊万卡被许多人视为美国下一个女性总统候选人

35岁的伊万卡,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辞掉了在特朗普集团的职务,并退出了以自己命名的珠宝首饰等业务。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平息与其父亲及丈夫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忧虑,同时也为她在白宫担任正式职位铺平了道路。尽管尚未获得正式任命,伊万卡早已经悄悄开展了她的政治活动,包括与国会议员建立联系、召集多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就她感兴趣的女性议题寻求建议和支持。

无论如何,伊万卡的野心、娴熟的政治技巧,加上她对外打造出的成功、现代女性形象,已经为她赢得了无数拥泵。在希拉里没能“打败最高的天花板”后,她被许多人视为美国下一个女性总统候选人。

截止到2020年3月,并没有梅拉尼娅二婚的消息。梅拉尼娅·特朗普(梅兰娜·特朗普),美国第一夫人,前著名女模特,美国第45任总统、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妻子。

梅拉尼娅·特朗普出生在斯洛文尼亚,曾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研读设计和建筑。梅拉尼娅从16岁就开始做模特,曾经在米兰、巴黎等工作,并且学会了英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除此之外,她还会说斯洛文尼亚语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美国总统夫人梅拉尼娅美国总统夫人梅拉尼娅2016年,梅拉尼娅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为竞选总统的丈夫特朗普站台并发表演讲,但媒体揭发她的演讲稿有部分是抄自奥巴马夫人米歇尔2008年的一篇演讲稿。

2017年10月20日祎,美国总统夫人梅拉尼娅在礼服捐赠仪式上讲话。2018年5月7日,美国总统夫人梅拉尼娅启动一项推动儿童品学教育的公益计划,为配合这个活动,还推出一本由她撰写的儿童安全上网小册。

有网民发现这本呦名为《做最好的人》(BeBest)的小册,与前总统奥巴马任内出版的一本册子的内容如出一辙,无论文字和插图几乎都一模一样。当地时间峙2019年6月5日,爱尔兰香农,美国沱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抵达爱尔兰,开始正式访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65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