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见的五本书跟一个道理

关于偏见的五本书跟一个道理,第1张

起:《偏见的本质》/偏见是人类的潜质

承:《刻板印象》/贴标签看世界是习惯

转:《盲点》/我错误地以为我知道原因

合:《狡猾的情感》/理性的情感是王道

问:《傲慢与偏见》/没有分寸感就不行

什么是「偏见」?

偏见就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群体或者事件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什么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我们戴著「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因对方外显得特质(例如身分、外表、跟行为),错误地认定对方。

偏见的基础建立在许多刻板印象之上,我们用偏见看世人,世人也用偏见看我们。

专注于人格心理学的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里说,简洁的拆解了偏见的由来:人类群体之间的与生俱来的敌对和憎恶。

人们天生就有焦虑,憎恨,厌恶的潜质,遇到挫折之后,偏见就会加深我们的错误认知,并且想要采取行动来消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轻者是口头嘲讽,重则会做出恶劣的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 · 斯蒂尔所写的《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太多,我们会用贴标签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贴标签就是刻板印象的由来。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瑟夫•哈利南在《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里,整理出13个偏见陷阱。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我们误以为「发生什么」,再据此错误地得出「何以致此」的错误理解。最后,我们当然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做出偏颇的理解跟决定。

还好,博弈论学者和行为经济学家埃亚尔·温特在《狡猾的情感:为何愤怒、嫉妒、偏见让我们的决策更理性》里提醒我们,带着同情心与同理心来理解偏见,反而有可能让我们「因祸得福」。

温特女士发现,已经有超过十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涉及行为经济学,博奕论跟脑科学。人类接下来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让自己具备「理性的情感」。

必须强调的是,情绪跟情感是两个维度。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我们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因为情绪是情感的外显。要守住情绪的波动,首先得有稳定的情感。理性的情感很重要,因为「情感是协助我们进行决策的机制」。

说倒是可以很轻巧地说,但是,理性的情感,如何可得?

人类有自发性情感(恐惧、悲伤和悔恨等),也有社会性情感(愤怒、嫉妒、仇恨等)。

自发性情感是主观认定,通常都是单线进行的。社会性情感大多时候,是有对象的,可以客观被发现并观察的共情状态。

理性的情感,要求我们要学会在面对自发性情感跟社会性情感的时候,都一样要理性看待。

遇到因为别人行为所产生的不公平,自发性的恐惧跟社会性的愤怒可能会同时爆发。能够用理性的情感去看问题的人,会选择调解而不是让自己的情感拖著自己马上做出反应。

哎呀。说是可以很轻巧地说,我们当下还是,很不平静的呀。

你有没有觉得,此刻需要禅味十足的「正念」才能拯救我们。

现在才呼叫正念,绝对来不及。除非,我们一直能守住自己。

必须说,古往今来的问题一定可以在某本经典里面找到答案。

《傲慢与偏见》不仅是在谈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与婚姻,简·奥斯汀于二百年前就在书里整理出今天要如何面对偏见的根本之道:

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东西,然而大家常常把它们当同义词来用。一个人可能骄傲而并不虚荣。骄傲多半涉及我们自己怎样看自己,而虚荣则涉及我们想别人怎样看我们。

我偏见是因为我傲慢,我傲慢是因为我虚荣。

杨绛先生在〈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一文里,抽出了一段金句:「对啊,虚荣的确是个毛病;骄傲的是,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自己会有分寸。」

是的,高明的人自有分寸。

不会掌握分寸,就是会被偏见跟刻板印象牵着走。

不会掌握分寸,不具备理性情感,会被情绪左右。

好吧。我们还是需要正念的。而且,现在,就要。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的一种心理定势。把它称之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人们隔着云雾看月时,在月亮外面有时还能看到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虚幻的,只是月亮的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折射出的光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真实的光环;晕轮效应产生的也是幻化的总体印象,尽管产生这种幻化印象的对某种特征的感知可能是真实的,像对月亮的感知一样真实,但总体印象却和月亮外面的光环一样不真实。

人们走进礼品店,选购的往往是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因为精美的包装、偏高的价格往往使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里面的东西会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好,会和偏高的价格相一致;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选择对象往往偏重于学历,因为他们假想学历高的对象一定会和自己有广泛的共同语言、会和自己情趣一致;面相老实巴交的人,人们想不到他会是作奸犯科的老手;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人们想不到生产出的产品会畅销欧美。

所以晕轮效应出具有普遍性外,同时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主要的区别在于: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

所以,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同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也会互相交叉、交织在一起,因为这两种心理定势尽管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树木代替森林。

首次效应妨碍人们以后正确认识该事物,产生一种固执的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上的偏心,必然连带地产生“晕轮效应”,所以首次效应往往是晕轮效应的前奏;但晕轮效应本身不等于首次效应,它也不一定以首次效应为前提,甚至有的时候它还是首次效应的“前效应”——例如从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推断产品必然粗劣,因而一接触某个乡办企业,看到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就产生“这企业不行”的首次效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相比,是心理定势中更撵层次的东西,因而它也更难以克服和纠正。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求是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

[

对于偏见,可以说是生活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是对此的一个生动解释。

偏见的定义

偏见,通俗的说,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万事万物时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

偏见的特点

偏见常常是因人而异,浮于现象,总立足于自以为是的角度,或深或浅,依凭自我见解和见识的情感,发表以偏概全的论说和观点。偏见的圈子既狭小又自私,人也多爱在此打转。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谁都逃脱不了曾经有或现在有或未来有偏见。

偏见的存在

偏见,人皆有之,世界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爱憎情感和褒贬态度。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范围内为自己缩小和减少偏见。正如人们所希望和应该努力做到的,以防范偏见带来的危害。在如今"三个文明"的开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这其中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素质,改善人们的面貌。评价、看待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环境和一个问题,虽受着第一印象的左右和各种身心状况的影响,但生活中的人们心态、境遇、认知和情绪等都将随事物的发展而日趋美好。狭隘、偏见、自私好似"三代同堂",也是一付沉重的生活担子,一头挑着狭隘,一头挑起自私,不是轻松的人生旅程。偏见常使人误入歧途,回报给人们的是痛苦和烦恼。--选自《千华随笔》

总结 

偏见会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和看法产生偏差,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控制自己的心理,不要因为偏见而对一个人进行错误的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9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