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楚辞,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名词解释"楚辞,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第1张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九章——是屈原生命和情感的结晶,它记录了屈原大半生的追求,探索和不幸的遭遇

包括九篇作品,有《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歌——《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天问——《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在《九章》、《招魂》等作品中屈原表达了对故都、乡土和家国的深情怀念和对祖国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痛惜与愤慨,他虽处江南蛮荒之地,却系念着故乡,希望着返回郢都,返回朝廷,为国效力。

相同点:两者内容都与屈原的身世有关,都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不同点:

《九章》每一篇的篇幅较《离骚》短得多;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段,不像《离骚》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本章讲了保尔又住进了医院,做过一次手术后,他决定通过文学重新参加战斗。达雅成了正式党员。保尔申请在莫斯科定居,在妻子和母亲的支持下,保尔开始写小说。朋友们看了稿都说他写的很好,在写小说的时候,保尔还有了秘书,加莉亚。

保尔的书写完后,母亲把包裹送到了邮局,漫长的等待过后,州委打来的电报,上面写着: 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保尔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章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保尔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进行了文学的斗争,虽然保尔在写小说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还是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了下去,在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将这本书当做了自己的愿望,在小说通过之后,他有拿起这武器,开始新的生活。

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的ABC理论:情感、行为倾向、认知。歧视是一种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

刻板印象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当刻板印象是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在这里不介绍,种族偏见一直存在。

一些进化论心理学家相信性别刻板印象反映出了天生、稳定的本质特性。

刻板印象(信念)并不是偏见(态度)。

同样,性别偏见也一直微妙的存在。

原则: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偏见帮助有钱有势的人将其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

有些人能注意并且调整适应社会地位的差异。那些在社会支配性取向中得分高的人,倾向于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人。

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权威人格的人,在孩提时代往往经历过苛刻的规矩。这可能导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敌意和冲动,并将这些敌意和冲动“投射”到了外群体身上。权威人格儿童的不安全感,似乎使他们倾向特别关注权力和地位,容易形成非对即错的顽固思维方式,难以忍受模糊性。因此,这类人就倾向于服从那些权力比自己大的人,攻击或者惩罚那些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

社会支配取向和权威主义人格得分高的人,属于我们社会当中偏见最深的人。

“宗教的作用显得自相矛盾。它制造偏见,同时又废除偏见。”宗教和偏见的关系取决于如何定义宗教虔诚的人。

偏见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由于惯性而持久存在。但是如果偏见并非植根于人格,那么随着潮流的改变,新规范的演进,偏见便可能消除。

社会制度对偏见的支持往往来得不知不觉。

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 认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高斯定律就是一个与此有关的生态学原则,它认为有同样需求的物种之间竞争将最大化。

自我概念——我们感觉自己是谁——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同一性(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特性和态度的感受),而是一种社会同一性。

特纳提出了社会同一性理论,特纳与托什菲尔观察到以下现象:

如果缺乏积极的个人同一性。人们往往会通过认同某一群体来获得自尊。

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可能增加内群体偏见。

内群体偏见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的又一个例证。

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而言规模较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时候,我们就更统一表现出内群体偏见。

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实验研究证实了自我形象和偏见直接的关系:

避免偏见的动机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当意识到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他们实际是如何感受的二者之间的差距时,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就会产生内疚感,并努力抑制他们的偏见反应。

刻板信念和偏见态度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条件作用以及因为这些条件作用能让人们发泄第一, 还因为它们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

我们简化环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分类:通过把课题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刻板印象有时候能够提供“获得的信息与付出的努力二者之间的一个较好获益率”

以下情形中,我们会发现依赖刻板印象能使我们既轻松又高效: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会根据种族对人进行自发分类。这种类别化本身并不是偏见,但它的确为偏见提供了基础。

#######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我们会注意特别的人,从而意识到其他情形下注意不到的差异,会导致建立人与行为之间的错误相关。

研究表明归因错误会使得人们在解释群体成员的行为时出现偏差。

当观察者无力改变受害者的命运时,他们就经常会否定和贬低受害者。这种就是公正世界现象。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偏见是一种预断。预断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的预断能引导我们的注意、解释和记忆。

当我们集中关注一个反常的事例时,我们可以分出一个新的范畴来维护已有的刻板印象。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列举了15中可能的受害效应。归纳为两大类:

如果结果是负面的,人们可以借此为歧视进行辩解,并促使其得以继续存在。

然而,社会信念能够自行验证,互动情境会影响受害者,偏见对其产生了影响。

刻板印象威胁: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

同时,种族刻板印象也会以类似的方式自我实现。

一种认知性的途径会导致刻板印象威胁破坏表现水平,刻板印象令人心烦意乱,不理会其说法需要付出努力,会增加心理负担,降低工作记忆。

另一个效应是动机性的,在刻板印象威胁下担心犯错可能损害一个人的表现。它会妨碍人们在困难测验中的表现(他人唤起的群体影响)。

刻板印象威胁能干扰成绩,同样正面刻板印象会提高成绩。

刻板印象导致判断出现偏差,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在评价个体的时候,往往比评价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

这一发现可以用第三章讨论过的一个重要原理来进行解释:

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然而一旦接触到生动的逸闻趣事时,他们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

强烈而且显然相关的刻板印象却是能影响到我们对个体的判断。

我们在做判断或者与某人交往时,有时除了刻板印象外几乎毫无所获。在这种情形下,刻板印象能强烈地扭曲我们对人的解释和记忆。

当人们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对他们做出比较极端的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4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