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认知偏见的例子

生活中有哪些认知偏见的例子,第1张

我们可以首先区分一下认知偏见与认知偏差,二者很相像,但矫情一点的分析,还是有所不同的。

从社会根源追溯,它源于社会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社会地位)、某些宗教思想、权威主义倾向等;从动机根源追溯,它可能源于冲突与攻击(对竞争对手的看法)、社会同一性(我们好、他们坏)等;从认知根源追溯,它可能源于类别化(将对方归入不同群体)、独特性(在群体中特别的人)、以及归因(对成功内归因,对失败外归因)等。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偏见,生活中的刻板印象(警察是冷硬的、博士是木讷的)、(种族、性别等)歧视,都是偏见的表现。

偏差,则更多是一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定认知,比如错觉。当外界因素改变时,偏差也可能随之修正。

偏见会引起认知偏差,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是,意识到我们都可能存在的偏见态度,并在做判断前更多了解对方的具体信息,就可以尽量的减少偏见的影响。

这几天在读《偏见的本质》作者戈登·奥尔波特,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之一,这本书是写于上个世纪于1954年出版,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此书厚度有556页,里面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参考文献,不仅有心理学范畴,还涉及很多社会学各个领域,此书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权威性。此书是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群体的指南书,深入全面的分析了偏见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读后收获颇多,值得阅读,推荐大家看一看。

偏见在人类社会上普遍存在,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这一错误信念,也很难摆脱不受偏见的影响,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思考,实际上不过是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偏见。

偏见,是指对一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不公平不合理否定的态度。没有足够的依据,尚未经仔细的审查做出不成熟的判断,并附带感情色彩。 最简明的定义:没有足够的证据,就把别人往坏处想。

戈登·奥尔波特认为,偏见需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它必须包含喜爱或厌恶的态度,必须与过度泛化的信念有关。

一、偏向性思维

1、预先判断和分类处理: 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会选择和解释自己对周边世界的印象,并使用最少努力原则。而人脑必须借助分类来进行思考,分类能使我们快速识别相关对象。人类会自然而然本能的做出泛化、概念和分类,就不可避免的预先判断,我们常常在没有事实的依据情况下根据传闻、幻想,情感投射行成偏见。而个人价值观体系作为我们生存基础,更是作为分类标准,倾向于做出毫无跟据的预判的分类。

2、内群体和外群体: 每个人都倾向自己所在的内群体中,并基于生存和自尊本能更忠于内群体和民族中心主义。内群体成员之间不可避免产生偏爱。对于外群体会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根据不同程度可分为言语拒斥、实质歧视,身体攻击。

二、群体间差异

1、群体间差异: 群体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其意义完全取决于对其的解读。人们习惯对任何人的任何刻板印象会被认为是整体的特质。人种和民族差异,国家成员的相似性和异质性。

2、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帮助人们简化分类,合理化敌意,大众传媒持续加深刻板印象,包括小说、报纸、电源、舞台剧、广播和电视,甚至教科书都会不经意之中使用了社会所存有的错误的刻板印象。

三、社会文化因素

1、异质性: 在一个多样性的文明中,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如阶级差异、种族差异、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等。当社会结构以异质性为特征的地方,是偏见高发的地方。

2、垂直流动性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的流动方向向下比向上持有的偏见更多。

3、沟通障碍: 当沟通障碍不可逾越时,无知容易是一个人成为谣言、怀疑和刻板印象的对象。

4、直接竞争和现实冲突: 许多经济、国家间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背后都是真实的利益冲突,国际之间的刻板印象会使争端不断被放大。

5、文化机制: 每个群体都会有文化机制来确保成员的忠诚,这样的忠诚会滋生民族中心主义。而来自文化的压力,持共同偏见比独立的思考更有利于社会的秩序。

6、替罪羊的选择: 替罪羊源于希伯来人的宗教仪式,要为自己的不幸负责的不是自己,是他人。这一心理过程是复杂的,宗教、民族和种族群体是接近全责替罪羊的群体。

7、接触带来的影响: 接触作为情景变量,日常、职业、居住、宗教、娱乐、政治等领域的接触有助于减少偏见。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平等交流也能够减少偏见。

1、家庭观念影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采纳父母提供的态度,父母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更利于孩子产生偏见生根发芽。

2、文化传统的顺应和民族中心主义:

书中用事实说明白人的种族意识是在两岁半,两岁半的孩子会觉得黑人脸部脏,幼儿园时就会排斥和黑人小朋友玩,整整半数的孩子们知道黑鬼、犹太佬这个词语,白人的优越感可谓是从小就有的习惯,8岁的孩子就有了高度的偏见,此时民族中心主义主要停在语言层面,并没有完全表现出强烈的仇恨,当12岁的时候语言上接纳,行为上则充满排斥,15岁时则会带有偏见的谈话。18岁成年后开始基于自身个性。社会文化规则对偏见行成巨大影响,没有人生来就带有偏见,偏见总习得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习得的这些偏见。然而习得的背景和个人格发展的社会结构是一致的。

3、创伤的影响: 创伤是加速偏见态度的行成,经过创伤和不愉快经历后发展出的偏见不是特定个体,而是整个类别。

4、社会阶级和等级: 阶级分化在某中意义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处于鄙视链上游群体能够对下游群体进行歧视。人们对职业的阶层有着高度统一的意见,比如医生具有较高的地位,修理师傅和快递员处于中等,做流水线苦工的人相对较低。

5、内在冲突: 偏见态度是和内心深处的某些价值冲突,当内心冲突时会抑制自己的偏见,用否定、防御性合理化、妥协、整合来处理负面冲突。

本书内容过于丰富,种族歧视,种族冲突历史悠久,如今也仍是西方国家的棘手问题。鄙视链,欺凌霸权如今广泛存在,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心中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会凭借着我们以往的经验、感觉去对周围的一些人或者是事做出解释做出判断。偏见蒙蔽我们的视线,我们总是习惯以偏概全,生活中遇到挫折也习惯寻找替罪羊。

偏见是个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过程,偏见是“大脑偷懒”的常态,也是社会习俗对个人价值的侵害。偏见的本质就是来自自我认知和眼界的局限,对事物没有足够的依据进行非理性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负面判断。偏见更是长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习得而来,由民族中心主义和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驱使做出的不公平预判。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带着成见,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歧视和偏见存在于社会结构中,也根深于人格结构中。偏见不仅仅来自于我们有意识的思考过程,还来自于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思考过程,无意识的就是内隐偏见,就像《傲慢与偏见》里的心怀偏见的伊丽莎白根本不了解达西。

这个世界很复杂,实际上我们一无所知,从我们个人层面来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就要去正视和改正,多增加客观了解,减少个人主观意识,从而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公平的歧视。

偏见:

偏见(prejudice)应该来自于prejudgement(预判断)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实际接触或深入客观了解的前提下)进行预先判断的结果。稍微正式一点的一种定义是:一种先入为主而并非基于理性或亲身经历的观点 (Preconceived opinion that is not based on reason or actual experience)。说A对B有偏见指的是A对B持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且往往没有事实依据的观点。比如小明觉得女生没男生聪明,那么小明对女生有偏见。当然,如果你认为“女生没男生聪明”就像“太阳比地球大”一样是客观事实,那么你可能就不会认为小明有偏见。所以对于偏见的争论往往就聚焦在不同人对“客观事实”的认知上。这就跟“刻板印象”有关系了。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对于某个人群的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 (An over-generalized belief abou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比如女人都很感性,黑人篮球打得都很好,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XX省的人都XXX。当然,刻板印象也可以不是针对人类的,你可以对某种动物或食物或任何一个类别的东西有刻板印象,不过我们这里暂时不讨论。

刻板印象可以是正面的(女人都很细心)也可以是负面的(女人逻辑都很差),但只要是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或者说都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没有哪个群体内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但大多数刻板印象也是部分正确的,确实有一部分女人很细心,也有一部分女人逻辑差。有一些刻板印象甚至可以是几乎完全正确的,比如“老年人身体没有年轻人好”,“中国人会说中文”,而这些刻板印象在现实中也往往会被默认接受,即使他们不是100%正确的。

但大部分刻板印象在现实中都有可能产生争议,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任何人都属于许多个不同的群体,而几乎每个群体都有对应的刻板印象。一些人可能对性别刻板印象无所谓,但别人一提到ta家乡的刻板印象ta就要跳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刻板印象是完全错误的,比如一些西方人可能认为中国人全都留着大辫子,饭后都会吃fortune cookies (美国中餐馆必备,但中国人一般都没见过)

总得来说,刻板印象的正确程度越低,被接受的程度也越低,引起争议的可能也越大。

刻板印象其实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捷径,就像标签一样,帮助大脑归类和整理。但如果完全用刻板印象替代了现实,忽略了现实中某个群体内部的差异,或无视某个群体的变化和发展,还用早就过时的刻板印象套到现实里,那就有问题了。一方面,你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可能会有严重的偏差而你却不自知,最后可能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另一方面,拿某个群体的平均特征或某个群体中一小部分人的特征去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是对每个个体的不尊重,且这种不尊重往往与刻板印象是否负面没有关系。你对女生说“你是女生,你肯定做事很细心吧”和“你是女生,你肯定觉得数学很难吧”都是不尊重的表现。只不过在一些相对更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比如美国),人们对这种不尊重会比较敏感,会觉得“我就是我,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有独立人格,而不仅仅是女生中的一员,别的女生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凭什么拿她们来代表我?” 而在一些不是那么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人们可能没那么敏感,甚至会觉得一些正面刻板印象是对自己的褒奖。

现在说回偏见。“女生没男生聪明”这个观点肯定是一个刻板印象。一些人或是没意识到这点,把刻板印象直接当事实,或是认为这个刻板印象足够正确(比如95%女生都没男生聪明)以至于可以被当成事实,然后就基于这个刻板印象,认为这并不是偏见。而另一些人,知道“女生没男生聪明”只是个刻板印象而已,而且可能与事实偏差得很严重,因此认为这就是偏见。

歧视:

歧视(discrimination)最初是个中性词,意思只是“区分对待”。但现在歧视一般指的是基于偏见等不合理不正当理由的区分对待。如果人们在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影响下,同时往往带着诸如恐惧和敌意等情感,对不同人群进行区分对待,这就是歧视。比如因为“女人能力差”这样的偏见而不招女人就是一种就业歧视,因为“女生逻辑差”而劝女生去读文科,对理科班的女生不重视就是一种教育歧视。

再来说说一类比较特殊的歧视:统计歧视(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有人说:的确不是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或小偷,但平均来说穆斯林中产生这些人的概率比其他人群要高,所以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我如果要在一个穆斯林和一个非穆斯林中选一个的话,我肯定是选非穆斯林来得安全。这样一来歧视似乎是纯理性的结果了。

但统计歧视需要满足两个基本前提:已知信息的准确性和未知信息的无法获取性。对于个人而言,统计歧视只能是在对已知信息有绝对把握但又没有任何渠道获取更多信息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而非所有状态下的默认策略:

首先你必须保证你对某个人群的已知信息是准确的(穆斯林的平均犯罪几率高于非穆斯林,黑人的平均工作态度差于其他人种,女人的平均工作能力弱于男人)。这不是靠个人观察或媒体个案报道能得出的,是需要代表性大样本的,需要查阅相关权威数据的。否则你一边用“纯理性”正当化统计歧视的使用,一边却随意根据一些个案得出对于某个群体的结论,这样不太合适吧。而往往统计数据会与你的直觉矛盾,比如你会发现河南人的犯罪率可能排不进前十,新疆人甚至是倒数。比如你可能会发现黑人使用毒品的概率低于白人,虽然他们因使用毒品而被逮捕的概率远高于白人。比如你会发现男司机出车祸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高于女司机(已对人数基数和里程数进行修正),因此男司机的车险一般也高于同等情况的女司机。如果你对于某个人群的已知信息似乎是不准确的,那统计歧视的正当性也就失去了,因为很可能歧视的对象刚好反了。

然后你必须保证自己在做决定前已经无法获取已知信息以外的其它信息了。比如一个穆斯林一个非穆斯林,你已知穆斯林平均犯罪率高,但同时你又知道那个穆斯林是大学教授,而那个非穆斯林是无业游民。那这时你觉得谁更有可能伤害你一些?如果你一看到“穆斯林”这个标签就作出判断,而无视“职业”这个更相关的信息,你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只靠“穆斯林”、“女人”、“黑人”之类的标签来做选择是非常低效的。举例:你要招10个雇员,有A人群和B人群各100人来应聘。假设你根据权威数据或之前大量经验已知A人群里20%能胜任此工作,B人群里30%胜任此工作。你如果只按人群标签看,不考虑其他信息,那你会随机招10个B,这10个B人种的人里能力有高有低,平均3个能够胜任,7个不能。而如果我不看人群标签,而直接进行能力测试,不管哪个人群一律都要,那结果我就招到了这200个人里能力最强的那10个人,你说哪种策略效率更高更合理?当然,测试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但这就需要更复杂的模型了。

统计歧视还会产生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统计歧视的理性是从歧视者的角度出发的,但被歧视人群的一个完全理性的个体会怎么看呢?既然我再怎么努力,社会也只会看到我的教派/性别/肤色,都只会拿我所属的群体的平均水平代替我的真实水平,那我凭什么要额外努力?越努力不是越亏吗?于是,这个群体所有高于平均水平的个体都可能失去进步的动力,而低于平均水平的个体因为可以搭便车上升到平均水平也失去了努力的动力,然后整个群体就恶性循环,连平均水平也越来越低了。而这一结果的受害者不仅是被歧视的群体,其他人群也会受到牵连。

所以滥用统计歧视是有代价的,对已知信息过渡自信或过渡纠结于一些标签而忽略另一些更相关的信息的话,你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低效的选择并为此埋单。而在宏观层面,社会总效率也会下降,社会不平等会加剧,人才和资源得不到最佳的流动和利用,最终所有人都需要承担这一代价。

1、可得性启发

人类会高估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信息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比如有人在争辩吸烟不一定有害的时候举例自己邻居家大爷“每天一包烟但还是好好地活到了 100 岁”。

2、安慰剂效应

这也被称为(伪)有求必应效应,指的是当人们相信某样东西会起作用时,就会觉得这样东西真的起作用了。

一个著名的实验是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给患者吃对病情无效的药物,结果患者的生理状况却和吃有效药物的病人一样好转了。

3、突显效应

只关注一个人或概念最容易辨识的部分的倾向,比如当想到自己是怎么死的,很有可能是一些情形很特殊的场景,比如在坦桑尼亚被河马咬死什么的,而不是统计学意义上概率大得多的车祸。

4、刻板印象

在对某个人足够多的了解之前,就依据其所属的群体特征判断其个体特征,很难避免,有时便于迅速区分对方是不是跟自己一路人,但滥用的情形更多,尤其在性别议题中。

5、幸存者偏差

只关注最终留存下来的东西并从中找规律,而不是大量没能留存下来了东西。比如觉得创业成功的点子都很简单,自己随便搞搞也能行。

——认知偏差

1、在所有人性弱点中,没有什么比偏见对人的自尊和人的社会关系更有害,他是社会现实被扭曲的最主要例证。产生于人脑的偏见能够贬低人的人格和毁灭人的生命。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态度,他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

2、研究偏见得到的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即使是小小的线索,也是足够形成偏见的。研究表明,社会分类将陌生人变成一个有着内聚力的小组,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组内成员比对组外成员有更积极的态度。刻板印象制约着人们的“现实”经验。谢利夫的罗伯斯洞穴实验表明,偏见能通过追求共同目标来减少。“拼凑技巧”将这种认识在课堂上变成了现实。研究得出一个很乐观的结论:当不同组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友谊时,偏见就会减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8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