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详细资料

歌德的详细资料,第1张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

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皇家顾问、法律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童年的歌德已显出惊人的理解力。8岁时,他把文科中学最高学年的拉丁文练习题译成德文,并开始学习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希伯来语。10岁时他广读伊索、荷马等人的作品,11岁时又博览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亲的坚持下,歌德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歌德的写作生涯是从10岁开始的。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土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的史诗、莎土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做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恋爱生活丰富而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1775年,他在法兰克福与16岁的莉莉·斯温曼订婚,使他度过一段“一生中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光”,但终因家长反对,两人未能结成连理。1806年10月,经过多次恋爱挫折之后,歌德与克里斯蒂涅结婚,10年后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经历了一次传奇式的爱情—74岁时爱上了19岁的莱维佐夫。社会舆论的反对,使他的最后一次爱情遭到失败。歌德生活的最后20年是相对平静的,他竭尽全力从事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这位文学伟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歌德生平年谱

1749年 生於德国梅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

1756年 7岁 父亲严格监督下,培养多方面才华。接受拉丁语、法语、义大利语、英语、希伯来语等多国语言,以及绘画、音乐、剑术与马术多方面教育,培养多方面的才华。

1763年 14岁 与葛蕾卿相恋,为期两年的初恋。

1765年 16岁 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

1768年 19岁 因病返乡,醉心诗画,并培养了泛神论式的宗教感情。

1769年 20岁 处女诗集『新歌集』付梓。

1770年 21岁 进入史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德国文坛掀起狂飙运动,开启歌德对自然、荷马、莎士比亚、圣经、民谣等的醉心。并与牧师之女佛莉德莉克‧布里安相恋。

1771年 22岁 取得法学位,返回法兰克福。完成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剧『格兹‧芬‧贝里兴根』。

1772年 23岁 至帝国大法院研修法律,逗留威兹拉尔。在此相遇夏绿蒂并深深爱恋,但绿蒂已经订婚,强忍激烈的思慕之情离开,构筑『少年维特的烦恼』张本,以发抒自己的情感。

1773年 24岁 对歌德而言这是个寂寞的一年,夏绿蒂结婚,最亲爱的妹妹珂内丽雅也结婚了。『格兹‧芬‧贝里兴根』出版,『浮士德』起稿。

1774年 25岁『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震撼世界文坛,跻身文坛名家之列。完成戏曲『克拉维哥』,会晤威玛公国的两位王子,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往后前往威玛留下伏笔。

1775年 26岁 与伊丽莎白‧谢尼曼相恋订婚,遂后却因故解除婚约,於是接受威玛大公的邀请,前往威玛,担任政务,后又因经办矿山工作,钻研地质学、矿物学、植物学、骨骼学、解剖学的研究,而威玛也成为终身安居之所。此时完成歌唱剧『艾尔文与爱弥丽』、戏曲『司第拉』。

1776年 27岁 爱上年长七岁的史坦茵夫人,这次恋情长达十二年之久。著作『司第拉』出版并完成戏曲『兄妹』。

1782年 33岁 父殁,受勋列为贵族,任内务长官,政务繁忙但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尤其倾力自然科学,并有多部作品出版。

1786年 37岁 赴义大利之旅,续写『浮士德』。

1788年 39岁 返回威玛,与史坦茵夫人赋别,再次执笔写抒情诗。与诗人席勒初逢,成为挚友,使歌德的文笔活动更具活力,以因此增加创作作品的类型。

1789年 40岁 长子奥古斯都诞生,完成戏曲『达梭』,此时亦爆发法国大革命。

1801年 52岁 患丹毒,愈后重生。续写『浮士德』。

1806年 57岁 与克丽斯汀结婚。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攻略威玛。

1808年 59岁 拿破仑在埃菲召见诸侯,歌德亦蒙召见,并对其崇敬甚深地说『这才是一个人』。

1816年 67岁 妻克丽斯汀殁,但歌德精神视野亦增,身心丝毫未因年龄而消退。

1819年 70岁 续写了六年的东洋风格的诗篇,辑成『西东诗集』出版。

1823年 74岁 因心脏病往马伦巴疗养,认识十七岁少女乌丽克,求婚被拒,因此写下抒情诗之巨构『马伦巴悲歌』。

1830年 81岁 子奥古斯都殁。

1831年 82岁 完成历时五十八年的伟大巨著『浮士德』。

1832年 83岁 歌德偶染感冒,卧病数日后安详地逝世。

歌德(1749~1832),原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祖父本是一手工业者,经商致富。父亲从事法律事业,但一生不得志,曾买得宫廷顾问的职务。母亲是当地市长的女儿。少年时期的歌德曾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爱好文艺。

1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是,他对法律不感兴趣,径自学习文学、绘画、自然科学,在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写诗和剧本。1768年因病辍学。

1770年,歌德病愈,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上学。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较多接受法国革命思想的影响。斯特拉斯堡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歌德在这里接受了卢梭的影响,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和一批青年作家。赫尔德引导他学习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引导他收集和学习民歌,从而使他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在这时期,歌德写出了一批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德国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歌德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回到故乡后,做了一名律师。但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他青年时期的创作高潮。

为了塑造具有反叛精神的形象,歌德曾从历史著作和古代神话中汲取题材。1773年他完成了一部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这部作品取材于16世纪宗教改革、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史实。

剧中主人公葛兹原是当时的一个骑士,他反对大封建主,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背弃农民,因失败而被囚。歌德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读了有关葛兹的史料,称他是“最高贵的德国人”。经过六周的努力,歌德便用葛兹的事迹写成了一部剧本。在剧中,歌德以生动的戏剧场面,再现了宗教改革时期复杂的社会图景。剧中所描写的那个分崩离析、充满着暴力压迫和阴谋诡计,因而矛盾重重、动荡混乱的社会,也使人联想到十八世纪的德国,激起人们对于封建统治的仇恨。

在歌德笔下,葛兹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毅的人,一个争取自由的英雄。他反抗大封建主和大主教,拥护皇帝,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直到临死仍在呼唤着“天国里的空气呀!——自由!自由!”他的反封建争自由的倾向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所以恩格斯称赞这个剧本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葛兹形象也有没落骑士的局限性。他以个人力量反抗封建主,实际是维护骑士的独立地位。他被迫参加农民起义,力图把起义限制在温和的范围之内。

在艺术上,这个剧本有意学习莎士比亚而不遵守“三一律”。剧中场面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生动,但不注意舞台技巧,难于上演。剧本发表后,轰动了整个德国,一时间仿效之作蜂起,形成了一个写历史剧、写“骑士剧”的热潮。歌德因而获得全国的声誉,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这一时期,歌德还着手写诗剧《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的思想倾向与《铁手骑士葛兹》一脉相承,不过它不是运用民族历史题材,而是古希腊神话的题材,为的是更便于创造理想化的人物。剧本只写了前两幕和第3幕的片断,但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反叛精神已相当突出。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反对宙斯的神权统治。他蔑视神威,谴责神的不义。这些都表达了德国先进分子的觉醒。

青年时期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他根据自己1772年在魏茨拉实习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又综合了其他的一些见闻而写成的作品。小说不是取材于历史和神话,而是取材于现实。主人公是德国青年维特,他与绿蒂的一段爱情悲剧构成了作品的情节基础。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想敏锐,才华出众,热情奔放,渴望自由。他崇拜大自然,热爱淳朴的村民和天真的儿童,向往着人的自然天性能得到解放。但是,围绕着他的环境却是一个腐朽、顽固、庸俗、鄙陋的社会。公使馆里的繁文缛节,上司的无理挑剔,使他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森严的等级,贵族的傲慢无礼,更使他怒不可遏,他的才能招来市民的妒恨,他的美好理想招来人们的非议。维特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孤独而愁闷。当他看到贤淑、善良、勤勉的绿蒂时,他仿佛在丑恶的现实中发现了美好的人。在维特看来,绿蒂是质朴纯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体现,便寄以全部的热情和无限的崇拜。然而,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她宁肯服从礼俗而牺牲爱情。这就使维特陷入绝望的境地。维特的性格过于软弱。他憎恨周围暮气沉沉的现实,但只是停留在孤独的感伤和愤慨,或者想到用刀子捅进自己的心坎,割破自己的血管,并不去改变现实。最后以自杀了此一生。维特的自杀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所进行的孤独而消极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

小说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的挑战。

小说采用维特致友人与致绿蒂的书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断的方式写成,分为两编。这种文学形式把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自然地融为一炉,既便于直抒胸臆,使全书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便于对素材进行自由灵活的裁剪,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这部作品突出地表达了德国进步青年的情绪,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了青年们的狂热的欢迎,许多人从中找到共鸣,不少人模仿维特的服饰,一时形成了“维特热”,甚至有人学维特而自杀。为了使小说不再产生不良后果,歌德在小说1775年再版时,在第二编之前加上一节序诗,劝导青年们“做个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的后尘”。这部小说不仅在德国风行一时,而且很快就被译成欧洲各国的文字,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1775年11月,歌德生活史上发生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情。他接受卡尔·奥古斯都公爵的邀请,来到了魏玛,后来就定居在这里。当时的魏玛公国不过是一个面积仅仅36平方英里,人口仅有10万的封建小邦。歌德却以为魏玛的统治者比较开明,自己可以在这里从事实际工作,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因此,不久他便在魏玛的朝廷中做官。先任枢密顾问、枢密大臣,后升任内阁大臣,主持魏玛公国的政务。整整10年间,歌德很少进行文学创作而忙于行政事务。他热心地实行社会改良,如整顿财政,精简军队,恢复矿山,修筑公路,减轻农民赋税,发展文化教育等等,有时还要侍奉公爵出游狩猎。

歌德从一个反叛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宫廷文人,但是,他的内心是充满着矛盾的。由于行政工作,他接触现实,了解社会,克服了狂飙突进的幻想,增添了脚踏实地进行改革的动力。但是他的改革遭遇重重阻力,很少奏效。是继续这样为魏玛公国勤勉工作呢,还是超脱世俗,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人类谱出理想的高歌?是克制自己,向环境妥协呢,还是任凭自己诗人的感情与想象向远方驰骋?这样的矛盾纠缠着歌德。然而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对外妥协,对己克制。为此他常常感到痛苦。他曾一度对政务厌倦,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发现了人的颚间骨。1786年9月,他再也不能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改名换姓,独自一人乘驿车逃离魏玛,来到了他早已向往的意大利,希望在另一个环境中求得新生。

在意大利,他游遍了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淳朴的民间生活,都使他心旷神怡。他仿佛重新“找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着活力和创作激情的人。他对古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接受美术史家温克曼的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一种淳朴、宁静、和谐的理想的美。他在意大利生活了两年。1788年4月返回魏玛,但不再参与政务。

意大利之行使歌德转入“古典”主义。歌德用新的观点批判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而追求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理想。与此同时,歌德恢复了创作热情,完成了一些他早已动手的作品,其中重要的如《埃格蒙特》、《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以及《浮士德》的部分场景。

历史剧《埃格蒙特》(1789年)写16世纪尼德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剧中描写了许多群众场面,描写了起义前夕紧张的社会矛盾。主人公埃格蒙特是一个同情人民的贵族,他在对敌斗争中态度游移不定,一方面希望人民得到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对起义,要求人们在暴政面前保持平静,“勤恳工作,安分守己”。他的被囚激起了人们的怒潮。全剧在他关于自由的幻想和为自由而斗争的呼吁中结束。歌德从1775年就开始写作这部剧本,因此剧中保留着“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但这种精神已明显降低。

《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标志着歌德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转变。歌德在1779年写成该剧的散文本。1786年从意大利回来后,又把它改成剧本。这个剧本采用古代的题材,但是主人公伊菲格尼亚不是古代神话和悲剧中那个以智取胜的姑娘,而是一个体现了人性感化力量的理想的女性。她来到陶里斯后,说服国王废除了当地屠杀外来人的陋习。当国王因自己的求婚要求不能满足而欲恢复这一陋习并处死她弟弟的时候,她能用自己高贵的德行和真诚的感情打动国王,启发国王内心的善,终于放走了他们。剧本表现了歌德以纯洁人性消除邪恶,以道德感化打动统治者完成社会改良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剧本用古代戏剧的风格写成,形式完整,语言简练。

1790年完成的剧本《托夸多·塔索》以16世纪著名意大利诗人塔索的身世为题材,写他从一个敢于揭露宫廷腐败的反抗者变成一个自我克制、安于现状的庸人。塔索在菲拉拉宫廷的遭遇颇似歌德自己在魏玛的处境。塔索形象中也包含着作家本人的体验。因此歌德曾说“这个剧本是我的骨头中的一根骨头,我心中的一块肉”。

歌德的思想矛盾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革命爆发时,他热情欢呼,也能认识到这次革命将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他却转为憎恶革命,抵制革命,甚至写作品嘲笑革命群众(如《威尼斯铭语》的某些部分、剧本《大科普塔》、《市民将军》和《受鼓动的人》)。歌德赞成“合乎自然,和平的发展进化”,不赞成革命的暴力。

在这时期,歌德对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兴趣,研究过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和颜色学。他把自然界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的不断进化的整体,努力寻找所谓“原形态”。但是他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1794年,歌德与席勒订交,开始了这两位伟大作家互相合作的10年。他们俩在魏玛共同主办剧院,主编文艺杂志,合作写成了一批诗歌作品。1796年他们合作所写的400多首警句诗,无情地讽刺了当时文化界的不良现象。1797年。他们又一起写了一系列谣曲,其中著名的《掘宝者》、《魔术学徒》、《科林斯的未婚妻》等就是歌德此时创作的诗篇。与此同时,他俩还各自完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作品。歌德写出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年)和《浮士德》第一部(1808年出版)等,成为他一生中又一个新的创作丰收时期。

《赫尔曼与窦绿苔》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某小镇上一个家境宽裕的青年与莱茵河左岸逃难过来的姑娘的爱情故事。歌德反对大革命带来的混乱,而赞美封建宗法式的田园生活。

进入19世纪以后,欧洲与世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欧洲人民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仍在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也使得欧洲一些国家的劳资矛盾日益显露;与此同时,世界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东方文化大量传入欧洲。歌德以极大的兴趣来接受新事物,对于当时兴起的许多自然科学学科和许多工程建设计划,诸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计划,他都很热心。他还研究了傅立叶、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这种好学不倦,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态度,表现歌德宽阔的胸怀和不断追求更高理想的进取精神,虽不能使他克服内心的矛盾,摆脱庸人习气,却能帮助他保持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了解时代的先进思潮。

歌德曾以极大的兴趣研究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学与哲学,神游于东方世界,写出大量诗歌,后来收集在《西东合集》(1819年)中。他在看到了《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等中国小说和中国诗歌作品的译本之后,大为赞叹,甚至模仿中国诗歌的风格写了14首抒情诗,题名《中德四季晨昏吟咏》。文化交流大大扩充了歌德的文学视野,使他预见到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的前景,从而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的著名论断。

歌德的晚年是在隐居生活中度过的。他以惊人的毅力埋头写作,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0~1829)、《亲和力》、自传《诗与真》、(1811~1830年间完成,共4卷)《意大利游记》(1816~1829)、《出征法国记》(1822年)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他“毕生的主要事业”——诗剧《浮士德》。

《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是在歌德全部创作中地位仅次于《浮士德》的重要作品。歌德从1776年着手写作,1796年完成上部《学习年代》,1829年完成下部《漫游年代》。它的创作过程贯穿歌德一生的几个重要时期。这是一部描写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的教育小说。主人公威廉·迈斯特是富商之子,他不满于周围平庸狭隘的市民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工作,实现远大的抱负。他离开家庭后,一度迷恋过女演员,从事过商业,后来参加流浪剧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开明贵族罗塔利奥,此人从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回来即解放了自己的农奴,组织了以服务人类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威廉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于是脱离剧团,加入了这个团体。威廉渴求个性的协调发展。在他的个性形成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与周围现实的矛盾,但是歌德并不想改变现有的秩序,只是寄希望通过开明贵族之手来改革现实。

小说的下部,在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与上部都没有紧密的联系,描写威廉与他儿子费利克斯的漫游,但主人公只起情节线索的作用。威廉曾把他儿子放在“教育区”培养,那里的人过着集体生活,人人勤奋劳动,互敬互爱。这是歌德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病而提出的空想。但是那里的集体劳动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威廉后来从漫游中认识到人应该对社会有益,决定当医生。小说在威廉与儿子的团聚中结束。

威廉·迈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进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漫长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德国进步人士对社会理想的探索过程。小说的最后结论是:为集体劳动,为人类造福才是真正的生活理想。这里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上部所写的理想由开明贵族提出,下部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一个逃避现实、回避革命、妥协容忍的乌托邦。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的一生是漫长的,也是不平凡的。他为德国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1919年编纂竣工的《歌德全集》达143册。他的思想是那样广阔,他的著作涉及到那么多的领域,真可谓博大精深。歌德的一生中也充满着矛盾。他生活在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欣欣向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变革年代,当时的德国虽然落后,缺乏革命的条件,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对于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能没有反应。歌德自己说过:“我出生的时代对我是个大便利。当时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长,看到这类大事一直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对于七年战争、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法国革命、整个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覆灭以及后来的一些事件,我都是一个活着的见证人。因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和看法,是凡是现在才出生的人都不可能得到的。”

歌德总是积极关心现实,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求,努力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作为一个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又无法摆脱这个阶级与生俱来的鄙俗和妥协性,再加上德国现实的限制,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用十四幅历史微型图画,向我们展示了十四个星光灿烂的时刻,或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默罕默德二世攻占拜占庭;或是某些代表性人物所经历的内心激烈斗争,如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复活;而玛利亚浴场哀歌,描述的则是歌德晚年的一段恋情。

     

  1822年2月,74岁的歌德与一场重病进行着顽强的搏斗,连医生们都束手无策,但这病来得突然,去也匆匆。六月,歌德完全变了另一个人,前往玛利亚浴场去了。去寻找他的青春年华。

        直到午夜,这位老人还和女人们周旋在一起,并且又重新出入舞会。与女人们的接近激发他写出小诗、风趣盎然的戏剧和戏谑小品。他没把握选择哪个女人,先是那个美丽的波兰女人,但他为19岁的乌尔莉克莱维佐夫,燃起了他那康复了的感情。这位74岁的老人像一个男孩一样,耽于热狂之中。但他也像一个年轻人,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在追求。他恳求他的老友大公爵为自己到莱维佐夫夫人那里向她女儿乌尔莉克求婚。回答详情人们不得而知,想来只是推脱的说辞。

        终于告别的日子到来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不断向前的游车里沉思。他在路上写下了《玛利亚浴场哀歌》。这是歌德最重要的,揭示他个人最隐秘的情感并因此也是他最喜爱的一首诗,是他勇敢的告别,是他英雄般的新的开始。他第一次毫无拘束地袒露了他的情感。

        他的结婚计划,在家里遭到的只是讥笑,儿子甚至为此充满仇恨的大发雷霆,他只能在他自己的诗句里留连在他心爱的人身边。直到美丽的波兰女人前来拜访时,他那些明朗日子的情感才又恢复过来,也变得健谈起来。10月27日,他把爱克曼喊到身边,特别庄重的谈到要朗读这首诗。爱克曼说歌德把它“像一个圣物”一样守护起来。

        接踵而来的是一种崩溃的状态,他又一次面临死亡。他的老友策尔特从柏林赶来,给他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他的这首诗,而歌德毫不疲倦的一遍又一遍的听。终于最后的悲剧被制止了,最后的悲剧的希望胜利了,而他结婚的梦想破灭了。

        这位经过了考验的人断绝了命运重新开始的念头,另一个伟大的字眼转而进入了他的生活圈子,这就是放弃非分之想,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

        精神升华,心灵洗涤,在文学创作中寻找自我完善,从而把全部精力付诸写作,完成了搁置多年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和不朽诗篇《浮士德》,德国的诗歌从此再也没有经历过比这一天更为意义深远、壮丽宏伟的时刻。

      掩卷长叹,睿智如歌德,在古稀之年,也会无视时光的流逝,重拾年轻的激情与爱恋,他经过了情感洪流的洗礼,诉说了身受的痛苦,他的坦率真挚震撼了人心,可谓不朽的英雄。

  诗人歌德的成就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提起歌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并不知道歌德其实在很多领域内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歌德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内都出类拔萃,而歌德长达82年的高寿使得他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歌德的成就有很多。

 首先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将德国文学水平提高到了欧洲的先进水平,对整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歌德除了在文学上具有非常高的造诣之外,还在自然科学上拥有不俗的成就,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对此的发现比歌德早四年,但歌德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完成这一发现的。

 歌德还曾经担任过魏玛公国的重要职位,并且曾经积极的推行过一些改革措施。

 歌德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成就是其在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歌德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风景画画家。其实歌德早年的时候就对绘画非常的感兴趣,曾经一度想要做一名画家,这一兴趣维持了一生,歌德的一生创作出了2700多幅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风景画,还有一些是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和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诗人歌德简介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歌德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在今天的世界上提起歌德很多人都知道,了解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为科学家的歌德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绩实在是太突出了,掩盖了其作为科学家的光芒。

 歌德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是法学博士, 拥有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特别擅长讲故事,对幼年的歌德影响非常大。1765年歌德在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歌德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法律,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歌德曾经一度想要成为一名律师,还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后来却成为了一名蜚声世界的文学工作者。

 歌德在1773年创作出了《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 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更是让歌德名声大震。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担任重要官职一直到1786年,由于改革行动处处受阻,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最终导致歌德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去了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再次返回魏玛的歌德辞去了重要的官职,只负责一些文化方面的事情,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之后创作出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并且凭借着自己的作品成为了德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也是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作家。

  歌德与贝多芬关系

 歌德生于1749年8月28日,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两个人的年龄相差21岁,也就是说贝多芬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歌德已经步入了中年人的行列了,歌德的作品在德国曾经风靡一时,贝多芬自然也就成为了歌德的崇拜者之一,于是两个人可以说在没有见面之前就已经深交已久。

 贝多芬青年时期像很多青年人那样看过歌德的作品,特别是《葛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两部作品更是给贝多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德的抒情诗更是一度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热情,1810年,贝多芬为歌德的《埃格蒙特》谱写了音乐。1811年4月12日,贝多芬写信给歌德。信中倾诉了自己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并希望能够听到歌德对《埃格蒙特》音乐的意见。6月25日,歌德回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够在魏玛上演这部贝多芬谱曲的悲剧,并且赞扬了贝多芬的音乐,说一定会给两个人的崇拜者带来新的感官享受。

 1812年夏天,贝多芬和歌德都来到特普利策。歌德到达时,贝多芬已到了一周了,但他并不知道歌德来了。歌德于是主动去看望贝多芬,当天晚上,歌德给他的妻子写信说:“在我见过的艺术家当中,没有谁比他更专注、更有毅力和更诚挚可亲的了。”

 老年的歌德欣赏并且尊重贝多芬的为人和才能,却对贝多芬的革命精神无法理解。对贝多芬来说,歌德也让他觉得有些失望。贝多芬眼中的歌德只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交家,没有任何的激情。贝多芬希望能够得到歌德美的批评、理性的批评,但是歌德却没有任何的批评的言语。他觉得这次见面与他对《少年维特的烦恼》、《葛兹》的创作人的想象差距太大。

歌德晚年诗作《遗嘱》,该诗以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歌德的毕生经验。表现了人生广大精微的义谛,具有永恒的、普世的价值。

歌德《遗嘱》一诗写于1829年,时年歌德已80岁,正在走向生命的尽头。此时此刻,他要以诗的形式为世人留下什么样的遗嘱呢?此时的歌德,已是一个大智者,他的人生已经经历过很多很多,他的知识已经积累得很多很多。他的生活富足而平静。他依然日复一日地工作,会客待友,款款而谈,梳理他的思想,整理他的旧作,续写他尚未完成的毕生的杰作《浮士德》。他仍会外出郊游,登高远眺,放眼连绵无尽的青山,欣赏壮丽的日落日出。在这宁静和充实的暮年生活中,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独立的诗作从他的胸中流淌出来了,这就是《遗嘱》,他要向人们、向后世吟咏他毕生的经验和感受。

歌德的遗嘱一诗共有七节,每节六行,计42行。在这短短的篇幅中,他俯仰天地,驰骋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思之所及,涉及他的自然观、道德观、人生观,他的愿望、他的理想、他的追求。诗的第一节写的是宇宙的创生与演化。宇宙和万物的演化,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界尽在其中。由于他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和他的的洞察力,在他以后而发现的进化论、遗传信息理论等亦可从中窥出痕迹。而人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他也在吟咏宇宙中穿插着告诫人生,“你要在存在中把握你的幸福!”第二节继续写宇宙、自然,只是由大及小,由大宇宙到太阳系,写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自然科学家所发现的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规律。自第三节开始则从宇宙、自然到人类、人生。正如康德所云,“人是宇宙的目的。”第三节表达了人本身也是一个中心,也是一个小宇宙,他也遵循宇宙的所有法则,同时也有人类自身的道德、良心法则。第四、第五两节则集中写了人生中感官与理智、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追求与节制等的关系及其正确把握。既要倾听感官和欲望的声音与追求,又要保持理智和清醒,“有节制地享受富足和幸福”,与理性同行,“在世界欣欣向荣的沃野上行进”、追求,这样,你就可以将瞬间变为永恒。第六、第七节主要吟咏完善和最高境界的人生所应当追求的目标和使命。第六节讲人生应当追求成功、追求收获,有无收获是检验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而要达此目标,则要遵循客观规律,要依靠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指引,要“亲近那少数的精英。”最后一节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最高追求,做伟大的“哲学家和诗人”,“作高贵的人们的先知”。可见,在整首诗里,歌德由宇宙而自然,由自然而人生,谈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如何实现人生的最大的成效和追求。人生要达到感性的快乐和理性的把握、节制的和谐统一。而他最大的使命是创造能够有益人类的精神财富。全诗如行云流水,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在这首诗中,歌德想要告诉人们哪些基本的体会和经验呢?概括起来,我觉得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宇宙、自然生生不息的演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也是如此,人们应当努力地去探求规律、掌握规律。二是作为宇宙、自然的最高产物的人同样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人要把握好自身感性与理性、激情与理智、追求与节制等等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追求幸福和享受生命。三是人生应投入行动,勇于实践,做一个行动者,努力追求成功,有所收获。成功和收获才是检验价值和意义的标准。四是要取得收获和成功就要遵循规律,而规律首先由社会上的精英人物所首先发现和认识,因此要多亲近那些社会上的精英人物,多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理论。五是作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作一个先知是最值得企慕的使命。而这正是歌德本人的追求。歌德的这些体会和经验具有对自然和人性的最一般的认知,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这些启示不是概念式的、说教式的说出来的,而是用诗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娓娓道来的。这也正符合歌德对诗人和哲学家的追求。而他本人以其毕生的努力和追求,也实现了这一目标。正如后人评价他是“诗国中的哲人”。

这些经验是歌德一生丰富的阅历和对知识的广泛学习、积累的总结。歌德出生于1749年而逝世于1832年,享年83岁,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有着丰富的阅历。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城。家庭富足,因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没有上过小学和中学,因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广泛的自学。16岁时应父命前往莱比锡大学就读法学。期间有一段患病返回故乡修养。以后又到斯特拉斯堡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1771年歌德回到故乡,在法兰克福做起了律师至1775年。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国亲王邀请前往魏玛,并进而担任官职,有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从政。先后担任过魏玛公国的枢密院参事、顾问,开发矿山的领导工作、筑路大臣、军备大臣。他工作非常投入,干一行学一行。例如为了开好矿,管好矿山,他努力学习矿物学、化学和管理学。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曾谈到这段接触经济社会实体的经历使他茁壮成长。1786年歌德前往意大利,观光和学习艺术。1788年重返魏玛,专事文化方面的管理工作,涉及魏玛剧院、魏玛美术院和耶拿大学。其间1791年起至1817年一直担任魏玛剧院总监(院长)一职。1817年之后,歌德再也没有担任任何部门的任何行政工作了,他专事文学创作,直到1832年去世。

歌德所生活的时代,是个充满变革和风云激荡的时代。世界大事纷至沓来,封建制度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相互交替。这期间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独立。他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崛起直至拿破仑覆灭全过程的观察者。他经历了1814年至1830年的欧洲王政复辟时期、1830年法国推翻复辟王朝的七月革命等。

歌德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等。在他之前以及和他同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和科学成果他都努力学习和吸收。文艺复兴思潮、启蒙思潮、发展着的哲学、自然科学等成果都滋养着他、丰富着他。他著有《光学论文》、《论色彩学》、《植物变形记》、《动物变形记》等自然科学著作,是公认的进化论的前驱者之一。他在颜色学领域有独特的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这些成就,就是一个专门的自然科学家毕其一生也是很难取得的。《遗嘱》诗的第一节、第二节概括了他的自然观,就是他毕生孜孜不倦研究自然科学的心得的凝练。

歌德的爱情生活是亦是十分丰富的。大学时代与弗里德丽克的相爱。1772年歌德前去帝国法院所在地魏茨拉实习时认识夏绿蒂布甫,这段爱情经历成为他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重要素材。1775年与莉莉史温曼订婚,以后又解除婚约。到魏玛后结识史泰因夫人,与她长达十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以后与乌尔庇尤丝的婚姻。晚年向乌莉克的求婚未果等。他的很多诗歌,都是由爱情所激发出来的。在这首诗的三、四、五节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这些爱情体验的凝结。

歌德与优秀人物、精英人物的交往亦是广泛的。这一方面是通过书本学习的神交,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一方面是与他同时代的人物的交往。他与拿破仑、赫尔德尔、 席勒、贝多芬、黑格尔、斯塔尔夫人、 洪堡兄弟等著名人物都有交往。他的交往涉及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等各个方面的杰出人物。由此可以理解诗中所写道的“你要亲近那少数的精英”。

正是歌德这些丰富的学习、工作、爱情、交往的阅历,使歌德成为一个丰富的、生气贯注的主体,一个伟人。他一生有着丰富的角色。正如余匡复在所著《<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一书中所论述的,他是学习时代的歌德,他是恋爱中的歌德,他是从政的歌德,他是文学艺术家的歌德,他是思想家的歌德,等等。而在所有这些阅历和角色中,他都表现了永不满足的追求,表现了永不满足的探求精神,表现了感性和理性、扩张与节制的统一。他都能既倾听自己感性的呼声,又保持理智的清醒,“兴致勃勃,目明神清,沉着而又机智地,在世界欣欣向荣的沃野上行进。”而《遗嘱》,正是他一生中这些最重要经验的总结。

因为《遗嘱》一诗中浓缩了歌德的毕生经验。因而,理解了这首诗,对于理解歌德的其他一些作品,都有着相互引证的作用。如果没有读过歌德的一些作品,就很难深刻地理解《遗嘱》。而读了《遗嘱》以后,再去看歌德的其他作品,也会有助于加深理解的。如在歌德的很多诗作中,都可以看到《遗嘱》所抒发的一些观念。《遗嘱》也可以视为浓缩了的《浮士德》。浮士德中的一些精髓的观念,在《遗嘱》中也都可略见一斑。

正因为这些,《遗嘱》一诗中所抒发的一些观念,具有着永恒的、普世的价值。这也正如歌德的一些伟大的作品所具有的伟大的、永恒的、普世的价值一样。他表达的是整个人类的探索、追求与困惑。只要人类还存在,他就将千秋万世给人以教益和启迪。

给月亮

2灰沉沉的早晨

3五月之歌

4朝圣者的晨曲--给丽娜

5情感

6忧愁之乐

7希望

8游子夜歌

9永无休止的爱情

10对月

11渔郎

12人的界限

13精灵的水之吟

14游子夜歌

15夜思

16公园

17竖琴手

18迷娘曲

19欢欢喜喜、悲悲戚戚

20阿那克列翁的墓

21迷娘

22给夏绿蒂·封·斯泰因

23顽石,请开尊口

24我乐不可支

25快乐的航行

26海的宁静

27思君曲

28赠迷娘

29自然与艺术

30变中有永恒

歌德名诗十首:《格言诗》 《欢聚与离别》 《玛丽恩巴德悲歌》 《野蔷薇》 《迷娘曲 (之一)》 《五月之歌》 《幸福的渴望》 《对月》 《《浮士德》献词》 《浪游者的夜歌》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外国诗人,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

《格言诗》全文:

海水滔滔地长流,陆地永不能挽留。

白昼还未尽,男儿务须奋勇!

黑夜到来了,谁也不能活动。

我的遗产多么壮丽、广阔、辽远!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

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

《欢聚与离别》全文:

我的心儿狂跳,赶快上马!

想走想走,立刻出发。

黄昏正摇着大地入睡,夜幕已从群峰上垂下;

山道旁兀立着一个巨人,是橡树披裹了雾的轻纱;

黑暗从灌木林中向外窥视,一百只黑眼珠在瞬动眨巴。

月亮从云峰上俯瞰大地,光线是多么愁惨暗淡;

风儿振动着轻柔的羽翼,在我耳边发出凄厉的哀叹;

黑夜造就了万千的鬼怪,

我却精神抖擞,满心喜欢:

我的血管里已经热血沸腾!

我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焰!

终于见到你,你那甜蜜的目光已给我身上注满欣喜;

我的心紧紧偎依在你身旁,我的每一次呼吸都为了你。

你的脸庞泛起玫瑰色的春光,那样地可爱,那样地美丽,

你的一往深情一众神啊!

我虽渴望,确又不配获取!

可是,唉,一当朝阳升起,我心中便充满离情别绪;

你的吻蕴藏着多少欢愉!

你的眼饱含着多少悲凄!

我走了,你低头站在那儿,泪眼汪汪地目送我离去;

多么幸福啊,能被人爱!

多么幸福啊,有人可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71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