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彝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第1张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不同方言区彝文古籍文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

第 1 页

选购服装_批发服装_认证企业_百度爱采购

百度爱采购为你优选海量服装热销货源,支持在线选购,实时询价。批发选购服装,上百度爱采购服装专题页。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百度爱采购 广告

《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第 2 页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

第 3 页

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

第 4 页

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

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他作家所作。例如著名的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分为彝文碑一通和汉文碑一通。彝文碑上的彝文共有1972字,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块

第 5 页

碑刻。其碑文是水西著名君长、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所撰。又如在贵州省七星关区的《李雨铺四棱碑》,字数仅次于《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也是一块著名的碑刻。其它如西汉时期的彝文铜器《祖祠手碓》,蜀汉时期的《妥阿哲纪功碑》,宋代的《拦龙桥碑记》,明代的《成化钟铭》、《罗婺盛世史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清代的《蚂蚁河桥碑》、《扯凯箐摩崖》、《桃源峡摩崖》等,都非常有名。

二、彝文古籍的内容分类:彝文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

第 6 页

1、历史类: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谱牒志》、《滇彝古史》、《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彝族源流》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靡、(武僰)、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靡的结合,繁衍了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

第 7 页

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形成了彝族居住地域大体的分布格局。

2、政治类:有《古史通鉴》、《治国安邦经》等。

3、哲学类:有《吐鲁立咪》,《吐鲁窦纪》等。

4、宗教类:这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献酒经》、《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 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

第 8 页

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5、文学艺术类: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阿诗玛》、《尼苏夺节》、《查姆》、《普曲荷歌传》、《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妈妈的女儿》、《孜孜尼扎》、《红白杜鹃花》、《达恩妹与鲁汝朵》、《阿买恳》、《曲谷》、《走谷》等。

6、教育伦理类:主要有《赛特阿育》、《凤凰记》、《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第 9 页

7、医药类: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8、经济类:如《宣慰岩石刻》、《中建丹书》以及其它一些彝文书契。

9、天文历法类:如《宇宙人文论》、《母虎日历碑》等。

10、其它:没有归入以上类别的彝文古籍。

三、云南彝族古籍简介:

云南彝族人口有4705658(2000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省各州、

第 10 页

市,主要聚居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乌蒙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文古籍的产生于宗教有密切关系,它的传播以宗教活动为载体,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领域。彝文古籍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明版《太上感应篇》。迄今云南已有39部彝文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云南彝族文献古籍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阿诗玛》、《劝善经——太上感应篇》、《指路经》、《尼苏夺节》、

第 11 页

《普兹楠兹》、《洪水泛滥》、《查诗拉书》、《彝族创世史》、《尼布木司》、《万物的起源》、《祭龙经》、《彝族打歌调》、《尼祖谱系》、《滇南彝族指路经》、《木荷与薇叶》、《红鱼姑娘》等。

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神话传说《更资天神》、《虎公虎母造万物》、蜘蛛撒经线》、《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伏羲兄妹创人烟》、六气造化天地》、《冬德红利诺》、《虎氏族》、《三女找太阳》、《祭黑龙》、龙女寄书》、《阿鲁举热》、《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三月三》、《毕老造字》等;民间故事《梦先生》、《三妹和蛇郎》、

第 12 页

《石蛤蟆》、《媳妇坟》、《聪明的媳妇》、《老虎不容猫长大》等;叙事长诗《则谷阿列与依妮》、《花鹿姑娘》、《百花公主》、《太阳和月亮》等;歌谣《求婚歌》、《配偶经》、《十看郎》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73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