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的人物生平

威廉·福克纳的人物生平,第1张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但福克纳为他的母亲自豪,她意志坚定,自尊心强。屡屡失败的父亲与坚强自尊的母亲势不两立。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威廉·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他拒绝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

10岁的时候,福克纳已经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康拉德等人的作品,然而,到了五年级时,他的成绩开始滑坡,尽管在同学之中还算不错。身材矮小的福克纳与同学们不大合得来,六年级以后经常旷课,时不时往亲戚家跑。12岁的福克纳继承了父亲对马匹的喜爱,也常参加合唱、打棒球,还学习了绘画。1910年,小福克纳穿起了背架,减少了体育活动,把时间都花在了写作上,这时他发表了最早的诗歌、短论和短篇小说。14岁时福克纳读到了梅尔维尔的《白鲸》,对其赞赏不已,而《旧约全书》更是他经常阅读的著作,对其以后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1916年,19岁的福克纳第二次参加了十一年级的升学考试,遭到失败。祖父为他在银行谋得一份工作,但他并不专心,经常参与密西西比大学的社交活动。后来他打算参军却因身高和年龄遭到拒绝。1918年6月,他装成英国人报名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以假文件证明了自己在伦敦的住址。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训练营接受军事训练,并学习了处理无线电报等技术。后来他又进入多伦多第四军事学校。他对人谎称自己出身英国高教会派家庭,上过耶鲁大学。然而他并没有参加过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就结束了,回来以后,他故意一瘸一拐的走路,到处对人吹嘘说那是自己参加空战留下的后遗症。

1919年9月,福克纳接受了母亲的建议,成为了密西西比大学里的特殊学员。同年,他在《密西西比人》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幸运着陆》和一些模仿性的诗作。在学校里,福克纳吊儿郎当的做派引起同学们的攻击,他们送了他一个绰号“不顶事伯爵”。1920年11月,福克纳选择离开学校。他开始酗酒,还经常出没酒吧和妓院,他仍然靠着父母和朋友接济过生活。1921年他在纽约一家书店得到职位,自己也利用职务之便阅读了包括霍桑、马克·吐温、托尔斯泰在内的大量作品。

1922年,福克纳回到密西西比,成为了密西西比大学的邮政所长。他在邮政所时,经常利用上班时间阅读书报、喝酒打牌,邮件也时常延误,学生们投诉不断。1924年,邮政检查员解雇了他。离开以后他对人说:“感谢上帝,从今以后我可再也不用听从任何一个有两分钱买邮票的龟孙子的使唤了”。

1925年7月,福克纳远赴欧洲。去了巴黎和伦敦。在巴黎期间,他遇见了詹姆斯·乔伊斯,却没打招呼。12月他首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正式出版。 1927年福克纳第二部长篇小说《蚊群》出版,在国内得到不少赞誉。这期间,他依然酗酒,物质上仍然依赖着家人和朋友的资助。

1928年春,他开始写第三部关于康普生家族的小说《黄昏》,这就是后来的《喧哗与骚动》。哈考特·布雷斯公司的编辑哈里森·史密斯同意出版《坟墓里的旗帜》,但要求他做出删改两万多字以减轻实验色彩。他同意了,同时忙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已经完成的《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最后搬出了沃森的公寓,在几个朋友那里轮流借住,给一些稿酬较高的杂志写稿,并等待着史密斯对《喧哗与骚动》的评价。12月初,他回到了牛津,这时镇上落成了向“小上校”致敬的“福克纳堂”,弟弟约翰还当上了检察官。重回纽约后,他发现编辑们并不看好《喧哗与骚动》。一批小说被投稿至《斯克里布纳》杂志,遭到拒绝。

1929年1月,献给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沙多里斯》(删改过的《坟墓里的旗帜》)出版了。2月时他去信给哈考特表示感谢,并告诉他已经在着手一部新的小说《圣殿》。4月29日,埃丝特尔与富兰克林正式离婚。5月,福克纳完成了《圣殿》的打字稿,却被出版社拒绝。尽管福克纳与奥尔德姆家都不看好,福克纳还是与埃丝特尔在6月20日举办了婚礼,之后到帕斯卡古拉的海滩度了蜜月。蜜月之中埃丝特尔曾尝试自杀,后来靠镇静剂才得以控制。10月7日,《喧哗与骚动》出版,受到评论界好评。1930年1月12日,福克纳打完了《我弥留之际》,之后他便筹划投稿给一些有知名度的杂志,这些筹划中的小说有30篇于将来的3年中发表。这时他的短篇小说稿酬已超过过去写四部长篇的酬劳。4月12日,福克纳买下了名为“山楸橡树别业”的别墅, 这座房子是内战时期的产物,6月正式入驻。这座房子在往后的岁月中成为福克纳的安身立命之所。4月30日,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发表于《论坛》杂志,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还有《荣誉》、《节俭》和《殉葬》。10月6日,《我弥留之际》在纽约由凯普与史密斯公司出版。12月,同一公司出版了修订版的《圣殿》。

1930年4月,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发表在《论坛》杂志,引起极大反响。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在其演说中提到了福克纳,称他“把南方从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泪中解放了出来”。 1932年,福克纳与好莱坞著名**公司米高梅签约,开始撰写**剧本。 1933年1月,他拒绝了贝内特·塞夫要他为《喧哗与骚动》特别版写序言的要求,即使有更多报酬。2月,他参加了飞行培训,之后又在好莱坞买下一架飞机。5月根据《圣殿》改编的**《谭波尔·屈莱克》的故事与观众见面。6月,女儿吉尔诞生,她得到了福克纳百般的宠爱。福克纳忙着创作,然而有些力不从心,好不容易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短篇《猎熊》,该报的编辑欣赏作者的才华,开始向他要求更多稿件。8月时将用彩色标示印刷的《喧哗与骚动》寄给了塞夫,可是书稿丢失,未能出版。10月时他写信告诉史密斯自己已有了《修女安魂曲》的构思,并为女儿做了洗礼。迷恋飞行和房屋的装修很快又使他的经济状况陷入窘境。次年春季和秋季,他去新奥尔良观看了多次飞行表演,甚至自己参与,结识了不少飞行艺人,这些都成为后来的长篇《标塔》(1935)的素材。8月回到牛津后,他迅速写完了《埋伏》、《撤退》、《奇袭》、《庭院里的骡子》等一系列短篇。6月霍克斯将他召回好莱坞,派给他《萨特的黄金》剧本改编的任务。8月回家后他完成了这个剧本,还创作了《没有被征服的》、《买主》等短篇,并开始创作《押沙龙,押沙龙!》。约克纳帕塔法系列渐渐有了雏形。

1935年3月末,福克纳发现《押沙龙,押沙龙!》写成的那些片段无法连接在一起,便开始重写这部小说。他把对飞行的狂热传给了弟弟迪安,兄弟二人常常一起表演。福克纳还与几个编辑商谈连载《押沙龙,押沙龙!》的事情,没有结果。10月,他从纽约回到家乡继续写作《押沙龙,押沙龙!》,期间菲尔·斯通与一位比他小16岁的女子艾米丽·怀特赫斯特成婚。怀特赫斯特于1930年来到牛津,教了5年书,很喜欢福克纳作品。11月10日传来了噩耗——迪安死在了福克纳为他买的飞机里,他是在庞托托克进行表演时出的事。 福克纳认为弟弟的死是他这做哥哥的一手造成的,因为正是他鼓励迪安学飞行并且以自己的飞行爱好为弟弟树立了榜样。 福克纳又一次陷入悲痛,并以经常写作到深夜来逃避。12月去好莱坞,完成了一个剧本,并写完了《押沙龙,押沙龙!》。1936年初,他从病中痊愈,2月基本完成了《押沙龙,押沙龙!》的修订和打字。霍克斯的秘书梅塔·多尔蒂·卡彭特与福克纳于上一年年末相识,这时已陷入热恋。梅塔比福克纳小10岁,他常为她朗诵济慈、A·E·豪斯曼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的诗歌,也为她作过一些色情意味的诗和画。福克纳的婚姻陷入了危机,为了赚钱,他为雷电华**公司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没有做出多大贡献。6月回家后,发现了不少埃丝特尔赊的账,结果写了一份不为夫人欠款负责的声明,为此与岳父起了一场冲突。7月中旬,福克纳与妻子共赴好莱坞。8月,福克纳到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报道,不久夫妇俩在圣塔莫尼卡北面找了一套房子。冲突仍时不时爆发,有时到了动武的地步,福克纳常常向梅塔诉苦。他在牛津时梅塔与钢琴家沃尔夫冈·雷布纳发生恋情,回来时梅塔讨论让福克纳离婚的事宜,然而福克纳知道这行不通。他们仍常常幽会,终于被埃丝特尔觉察。12月,梅塔接受了雷布纳的求婚,福克纳想挽留她,最终作罢。尽管经历了这些起伏,福克纳在**剧本的写作上还是很努力,写了《奴隶船》、《巨手一挥》、《分裂舰队》、《舞厅》、《摩和克沿岸的鼓声》等剧本,然而他对这一行并不胜任。9月他恢复了飞行。梅塔去欧洲度了蜜月,福克纳则在《押沙龙,押沙龙!》限量版的第一本上题词“赠给梅塔·卡彭特”。梅塔的事使他情绪常常失控,借酒消愁。 1939年1月福克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在好莱坞的日子,他一共赚了21000美元。1938年2月,他买下了320英亩的“绿野农场”。同年他在《哈泼斯》月刊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烧马棚》,并获欧·亨利奖。这是他第一次获得文学奖项。1939年1月,他成为全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还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1941年,福克纳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熊》,这篇小说对美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解读福克纳全部小说乃至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1942年,福克纳重返好莱坞,创作了大量的战争剧本,例如《解放者的故事》、《掷弹手的生与死》、《交战呐喊》等。1945年,由于合同纠纷,福克纳决定离开好莱坞。1947年他应邀到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授课。1949年,福克纳在与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约翰·斯坦贝克、海明威角逐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他一开始在电话中声称不去参加典礼,并拒绝了采访。不过,从狩猎营归来时他还是被说服。他没有按预定计划那样禁酒,而是面带病容出现在颁奖礼上,以浓重的南方口音快速读完了预先写好的演讲词。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著名的的演说之一,福克纳预言,人类在重重磨难之中“不仅仅将延续,还将会获胜”。他反击了评论界视他的作品为色情、怪异的指责,其声望随之达到了顶峰。随后他去了巴黎,与萨特和加缪会面。

他用自己的诺贝尔奖奖金中的一部分设立了“福克纳小说奖”,用以鼓励和支持年轻的小说家;另一部分奖金则捐给密西西比的牛津银行,设立一个奖学金,用以帮助当地的非洲裔美国老师。1951年,他的短篇小说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同年又获颁发法国荣誉团勋章。1954年,他的著名小说《寓言》出版,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第二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1955年,福克纳到访日本东京,日本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1954年,他访问了英国、巴黎和圣保罗等地,4月发表了非虚构文章《密西西比》,介绍家乡历史和作者的童年及作品,另外为《寓言》写了封面推荐,声称“和平主义没有用,对付不了制造战争的那些力量”,但康明斯决定不采用这段话。8月正式出版了《寓言》。10月他读到库格兰写的《福克纳的隐秘世界》,撰文反击。1955年,他应美国国务院的请求,到7个国家进行了访问。3月他写了一封公开信,认为在学校进行强制了种族融合对改善教学状况并无意义,4月又做了报告,题为《美国式的自由》。6月黑白合校的争执已然白热化,福克纳因为自己的立场承受了很大压力,甚至有极端主义者给他打恐吓电话。8月先后访问了东京、马尼拉和意大利。 在日本的访问前,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知识界也进行了造势。在机场的时候,记者们的提问他大多拒绝,只提起对日本文化的兴趣,以及如何避免战争。第二天的午宴他没有出席,下午的招待会上更一言不发。接下来几天采访中,他谈到对土地的责任、以及日本人的礼貌和节制。日本人发现这位作家颇为保守,与当时流行的风格大相径庭。在罗马的时候,他于9月6日发表了关于埃米特·蒂尔案件的声明。这个黑人青年向路途中遇到的一个白种女人吹口哨并做了粗鲁的手势,结果被两个白人男子杀害,地方法院判这两名白人无罪。福克纳对此表示了谴责:“如果我们这些美国人已经可以在令人绝望的文化中杀死一个孩子——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不管他是什么肤色——那我们就不配活着,而也许也不会再活着。” 1956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2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声称福克纳会“为反对美国,为密西西比州而战,即使这意味着他将走上街头向黑人开火”,福克纳后来否认他发表了上述言论。4月中旬黑人领袖W·E·B·杜波依斯要求同他辩论,但被他拒绝。实际上,他支持的是渐进、耐心的达到种族平等的目的,而不赞成激进的革命。这种态度使他同时遭到了黑人、自由主义者和南方极端种族主义者的反对。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就撰文说,“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奴隶制和九十多年的准自由之后,人们很难对威廉·福克纳的‘慢慢来’的建议有很高评价”。爱丽丝·沃克也认为“福克纳不准备用斗争来改变他所生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结构。”

1957年2月,福克纳成为了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3月他请假去了希腊,参观了迈锡尼和一些小岛,接受了雅典科学院银质奖章。5月出版了新的长篇《小镇》,12月以电报向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表示了祝贺。1958年2月,福克纳在弗吉尼亚大学做了题为《向弗吉尼亚人进一言》的演说,他认为,当一个国家有十分之一人口“武断游离”时便不能存活,这种观点使他受到了听众们的严厉批评。 接下来的一些演说里他谈到了对写作的观点,他相信写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无需反复修改权衡。5月,美国政府邀他加入赴苏联的作家代表团,他拒绝了。6月他失去了多年的好友萨克斯·康明斯。在下半年里他潜心写作,并在12月添了一个外孙: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萨默斯。

1959年1月,他完成了《大宅》,《修女安魂曲》在纽约约翰·戈尔登剧院演出,这是该剧在美国首演。这半年里他反复修改《大宅》,福克纳不慎从马上摔伤过一次,时不时忍受病痛折磨,还曾因酒精中毒被送进医院。1961年年初,64岁的福克纳立好遗嘱,将一切手稿捐给威廉·福克纳俱乐部,并将女儿吉尔立为董事会主席。同年,他完成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

1962年2月,福克纳收到白宫的邀请,要他连同其它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席约翰·肯尼迪总统主持的晚宴,福克纳答复说:“在我这样的年纪已经太老,不宜走这么远的路去和陌生人一起吃饭了”。5月赴纽约接受了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小说金质奖章,颁奖者是尤多拉·韦尔蒂。6月回到了山楸橡树,过上了骑马、散步、会友的生活。他的健康持续恶化,7月5日住进了拜黑利亚的赖特疗养院,次日凌晨1时30分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福克纳去世后,遗体被运回了家乡牛津,包括罗伯特·弗罗斯特、多斯·帕索斯在内的许多作家发来吊唁,亲友和镇民们参加了他的葬礼。他被葬在家族墓地,紧靠着夭折女儿亚拉巴马的墓。 1963年,福克纳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获得普利策奖,这是普利策奖第二次颁给不在世的作家。

哲学家为什么“爱无能”?——来自数百位哲学家的证据

摘要:历史上有建树的哲学家大都是未婚单身,似乎凸显了哲思与世俗的内在矛盾,值得深入思考。从哲学家的言论可以发现似乎他们并不需要婚姻生活,因为结婚会影响到他们的哲学思考。然而,真正的求道者并不是从苦思冥想中修行,而是在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中体悟大道。哲学的意义也许并不是获得一套理论体系,而是激发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爱,这种连接陌生人为共同体的感情应该从爱情开始。

关键词:哲学家;婚姻;爱情;哲学;爱无能

威尔都兰在《古今大哲学家之生活与思想》中断言:“凡有心于最高的哲学思维而又结婚的人,都是可疑的。”哲学家应该结婚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西方哲学史上许多有建树的大家,如笛卡尔、霍布斯、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都没有结婚。关于哲学家应不应该结婚这个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讨论,一般看法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们似乎就一直与美满婚姻无缘。这一简单现象背后隐藏的是精神与世俗关系的处理,事业与家庭次序的摆放等每个人所面临的抉择,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会带来不同的理解方式。

柏拉图

1哲学家的婚姻观点

提到哲学,言必称希腊,希腊三贤之首的苏格拉底对婚姻可谓深有见地。苏格拉底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结婚,因为如果你娶到一个好妻子,你会很幸福;如果娶到一个糟糕的悍妇,你会成为哲学家。现实中他比较“不幸”,娶到了一位悍妇克珊西普,这位第二任妻子不仅是雅典城有名的撒泼夫人,而且名留青史成为泼妇的代名词。她的事迹包括大庭广众扯下苏格拉底的袍子和一顿激烈的谩骂之后一盆水浇在苏格拉底的头上。这位先哲定力过人,总能以幽默化解争吵,“我知道,打雷之后必然下雨”就是明证。有看不下去的朋友和学生都对苏格拉底的行为很不解,没想到他俏皮地释疑:“驯马师总要挑最暴烈的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它的马就不在话下。同样,我的抱负是说服各种各样的人,如果我能说服克珊西普,就没有我不能说服的人了。”事实证明,苏格拉底的观点与行为是一致的,婚姻成就了他的哲思事业。“苏格拉底式婚姻”至少该获得与“柏拉图式爱情”同等的地位。

苏格拉底毕竟只有一位,能处理好婚姻、家庭与事业关系的哲学家凤毛麟角,他们中不少人对婚姻持排斥看法。日本学者加藤将之1938年写的《哲学家的气质》专门列举了史上21个终身未婚的著名哲学家。根据书中的统计,一般男性的结婚率为90%,而大思想家中结婚人数仅占50%。越到现代这种情况越加明显,成云雷在《趣味哲学》里称有人对22个近现代著名西方哲学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只有8位结过婚。

其实在苏格拉底之前,西方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他对娶妻生子完全漠不关心。他的好朋友,当时的政治改革家梭伦问他为什么不结婚,泰勒斯玩了个花招告诉梭伦,他不愿意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婚姻会使他的意志不再坚强。

康德是最有名的终身未婚的哲学家之一,据说他曾两次准备走向婚姻的方向,但都毁于他的犹豫再三:第一次是他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以后,犹豫要不要向一位温柔漂亮的寡妇求婚的时候,这位妇人已经与别人进入了教堂;另一次在他思前想后的时候,那位**已经离开了康德居住的哥尼斯堡。康德只得在其晚年的时候哀叹道:“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时,我却不需要她了。”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性格来自父亲,智慧得自母亲。在与母亲的争吵相处中,叔本华获得了对于女人的片面认识,所以叔本华没有妻子、儿女和家庭。叔本华认为他的生活是理想而智慧的,真正的哲学家是完全献身于哲学的,婚姻的枷锁会妨碍他的哲学创造。“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婚姻的。”他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如果一个人不快乐, 多一个人也不会快乐。

大哲学家尼采一生中只有一次堕入情网准备结婚,他热烈地爱上了比他小18岁的莎乐美。因为种种误会莎乐美断绝了与他的往来,致使尼采终生过着独身生活。在他的传世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尼采如是说:“你到女人那里去吗?不要忘了带你的鞭子。”

莱布尼茨认为他与他的思维已经生活了这么久,不希望任何人打扰他与思维的这种亲密关系,所以决定终身未婚。他的一个著名观点是每一件容易的事对他来说都是困难的,而每一件困难的事对他又是容易的。这或许是哲学家与一般男人最大的不同,所以绝大多数男人都会选择的婚姻对哲学家来说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哲学家未婚的原因或出于无奈,或出于骄傲,但他们都将其归因于思维的乐趣和自我提升。在追寻真理,探求本质的历程中体会一个人的孤独:思考,让女人走开。但这只能呈现哲学家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要获得全景式的鲜活案例分析,需要到对生活加以提炼的作品中去寻找,在许多哲理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所需的线索。

康德

2世俗哲人的婚姻案例

哲学家们固然星光熠熠,但毕竟难以企及,凡夫俗子中的精神追求者更具有普遍性,这些世俗哲人以思想本身为目的,是真正的求道者。这一点经常被忽略,人们会惊异于路边修鞋匠空余时拿出康德的书,体力劳动者往往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以这类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佳作不断,在其中我们可以一窥求道者们的感情生活。

近年的畅销书中,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塑造的废纸打包工汉嘉在臭气熏天的地下室处理废纸的间隙,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咀嚼着书中的美丽字句;芭贝里的《刺猬的优雅》里外表丑陋的门房勒妮则会用黄香李测试一部作品的好坏。遗憾的是,他们的感情生活都不圆满,汉嘉始终孤身一人,只有一段邂逅;而勒妮在寡居之后自我封闭,直到小津先生成为她的知己,却未能成为她的恋人,不知作者是否刻意而为,因为婚姻问题似乎不是这两部作品关注的重点。在已成经典的两部小说《刀锋》和《悉达多》中我们能够得到更为直接的解答。

毛姆在《刀锋》里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塑造的主要人物拉里是一个典型的求道者,他对人生意义的疑问和寻找源于对死亡的不解。因在战争中目睹好友身亡而心生迷惑,所以拉里战后复员回家也不急于工作和结婚,这引起了未婚妻伊莎贝尔的不满。在此,求道者的精神追求和婚姻生活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最深入的展现。阻碍他们获得美满婚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首先是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一般女人的理解不同。虽然他们彼此深爱,也都愿意成婚,但伊莎贝尔认为拉里应该找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然后结婚,俩人可以过上层社会的优裕生活;拉里则把心头对人生意义的困惑放在第一位,赚钱和享乐都可以排在后面。拉里自己有三千块一年的收入,打算在巴黎租个公寓请个女佣,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但伊莎贝尔想要的完全不同:“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家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赛马。我要穿好衣服。……我要生活,拉里。”伊莎贝尔追求的生活是一种与别人一样的时尚社会生活,它是现实的、物质的和及时行乐的;拉里所要的生活是一种追寻内心诉求的自由个人生活,它是理想的、精神的和我行我素的。“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对伊莎贝尔来说,按照拉里的方式结婚等于放弃生活,而对拉里来说伊莎贝尔的生活方式等于出卖灵魂。在彼此眼中,对方的生活方式都是毫无意义的,结果只有一个:解除婚约。

其次,在生活观念以外,情欲是维持婚姻必不可少的因素,却是世俗哲人追求纯粹精神和人格独立道路上的障碍。情欲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由于满足而是由于阻挠变得更加强烈。越是得不到手,越是逃脱掌控,情欲也越加激烈。情欲是毁灭性的,“如果它不毁掉人,它就死掉。”在婚姻中情欲往往表现为对彼此的占有欲望,特别是女人对男人的改造,而求道者以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为目标,所以拉里坚决地拒绝了伊莎贝尔的最后通牒,逃脱了这种掌握企图。情欲在此没有起作用,只能自我毁灭,婚姻随之消逝。

当然,精神追求与婚姻生活并非水火不容,二者其实也存在着调和的可能,有两个事例值得研究。第一个是拉里无果而终的第二次婚约经历,他打算与一个堕落的童年好友索菲结婚,并非出于爱,而是出于“自我牺牲而拯救一个他过去认识的清白女孩子而现在已经成为荡妇的人的灵魂”。拉里已经获得内心平静并且具有圣徒气息,他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哲学和信仰。由于种种原因,苏菲没有做抹大拉的玛利亚来成就拉里做耶稣基督。即使二人能够成婚,这种婚姻也只是拉里自我修炼的一种工具,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调和。拉里在“得道”后总结了自己的生活准则,其中一条就是“不近女色”,因为“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印度的那些哲人主张不近女色可以大大增强精神的力量,这话说得再确当没有了”。说到底,在拉里的案例中,婚姻和哲思有着本质的冲突。

黑塞的《悉达多》提供了修行与婚姻相互融合的另一种可能。在书的上部里悉达多通过成为沙门和对话佛陀最终觉醒,意识到学习教义并不能发现自我的意义和本质,只有摆脱各种社会联系才能成为纯粹的自我,这与拉里的自我修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部内容里,悉达多投入了世俗之中:跟名妓伽摩拉学习情爱之乐,与富商伽摩湿瓦弥探讨经商之术。但他把这一切都仅仅看作一种游戏,没有全身心融入其中,却羡慕世俗人们对生活所持的重大感,羡慕那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带来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这些人永远爱着他们自己,爱着女人们,爱着他们的孩子”。最终,悉达多发现只有经历各种身份角色的死亡才能体会形态无常,才能发现无所遁形的自我,才能体会世界自身即遍于我之内外。由此才能理解、热爱甚至尊敬尘俗中人们的虚荣、欲望以及平凡琐事,并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理解并爱世俗的世界和人们,在他们的欲望和希求中看到生命、活力和永恒不灭的梵天。

从自我觉醒到证得圆成,从追寻自我到融入大千,其实悉达多修行的关键是获得爱的能力。“他的确从未对一个人爱到完全投入自我以至于忘却自我的程度;他还从未做到这一点,而在他看来,这似乎是他与世人之间的最大差异。”名妓伽摩拉虽然交给了他情爱之术,但由于她本身也是缺乏爱的能力,故而无法帮助悉达多,所幸的是她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从痛苦于儿子的乖张不驯到放手让他经历自己的生活,血缘之亲,本性之爱使得悉达多忘却自我,融于世俗,并能爱这个世界。从这一角度而言,婚姻所象征的世俗之爱,爱女人、爱孩子,对于追求生命意义的求道者而言是一条必由之路。

世俗哲人们在寻得内心宁静过程中也试图回归婚姻,只是这婚姻已经可以安放男人躁动的内心。如果从婚姻角度看这一问题,那么婚姻稳定的重要条件就是让个人的生命意义能在其中得到体现。现代社会中的两个原子式个人由婚姻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果其中一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婚姻的稳定势必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处于形成期的年轻人,还有就是哲学家,往往是不适于结婚的,因为他们难以构建一个稳固的二人世界。已婚人士价值观的成长最好是二人携手共进,否则有婚姻不稳之虞。感情生活美满的哲学家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如苏格拉底和悉达多,通过俗世生活修行自身;另一类则是将伴侣打造成半个哲学家,如海德格尔与阿伦特,萨特与波伏娃等。可见,价值观还未成型,仍然在寻找自身意义的哲学家是不适宜结婚的,但是要获得完整的生命价值就必须进入婚姻之城。

尼采

3哲学迷途与回归爱情

婚姻总是相似的,哲学家的哲学却各有不同,哲学家的婚姻问题不在婚姻而在于他们从事的哲学。为什么越到现代,西方哲学家单身的比例越高?为什么毛姆笔下一战后精神空虚的西方青年的代表拉里在追寻了西方哲学、神秘主义、天主教之后,皈依的却是印度吠陀经哲学?西方哲学的关注重心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难辞其咎。

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们热衷于探求宇宙万物变化的最初本原,忽略了对人类自身的省察,泰勒斯就曾因此掉入水坑而被其婢女嘲笑。苏格拉底认为变化无常的感觉世界得来的知识是不确定的,要求得永恒的真理不能求诸自然,应该反求诸己,研究自我。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但却矫枉过正,注重灵魂修炼,忽视社会生活。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与自然关系方面,苏格拉底将自我取代自然成为哲学探究的中心,自我开始区别于自然,成为不同于自然的另一独特实体。这意味着人不再与自然和谐一致,并预示了后来的主体性哲学。其二,与群体关系方面,苏格拉底主张关注自身灵魂,退出城市政治生活。这与当时雅典人认为个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与其他人交往才能好好生活的观念相反,其结果是生活缺乏激情,对他人的生死祸福无动于衷,就像生活在阿里斯托芬所写的《云》中。其三,个人生活理念方面,苏格拉底的名言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最好地生活的人是那些努力研究如何懂得生活得最好的人,其悖论是这些人的生活全被这种研究占据而从未真正开始生活。

凡此种种致使他所开启的西方哲学研究越来越不能指导人们该如何生活:从柏拉图“洞穴比喻”开启的古代本体论哲学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引发的近代认识论转向,再到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标志的现代语言学转向,哲学演变为少数专业人士的思维游戏,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关注渐行渐远。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同属自然秩序,一起被上帝所造,而是脱离自然将万物看作待认知的对象,需要理性分析加以认识。在这种主客二分的哲学指引下,个人是自成一体的原子,以分裂为代价的自由优于处于束缚中的联系,社会地位的平等胜过天然形成的等级秩序。其后果之一是哲学家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爱无能”,成为一种“赢者的诅咒”。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西方主流思想相信在正确的思想中会找到最终真理,所以把主要的重点放在了思想上,这产生了很大的问题。“思想只能使我们认识到思想不能使我们作出最终回答,思想的世界囿于悖理之中。最终把握世界的唯一可能性不在思想,而在体验统一。”这在东方宗教中,如婆罗门教、佛教和道教表现得尤为明显,也解释了为什么拉里的追寻之旅结束于印度。当然,现代西方的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也提出了同样的原则,特别是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体验统一,进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式不是别的,正是爱情的力量。虽然都推崇德尔斐箴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选择了自我审视,弗洛姆则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周国平在谈到情感和体验时提出“我爱故我在”,这并不是一种修辞,而是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本体意义上的阐发。笛卡尔的“思”毕竟仍然以“我”的存在为预设前提,故而他的质疑并非彻底。“我”的存在应以“我”之对照物出现为前提,其后才会有“自我”意识,才会“我思”,“我”与“我”的对照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爱情,是爱的最原始形式。

所以,圣母大学教授奥·康纳将爱称作“光着脚的哲学”,“哲学是一剂爱情魔药”。正是有了夏娃之后亚当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如有了2才有1出现的必要。从这一意义上讲,先有2才有1,先有夏娃后有亚当。“正是通过亲情、性爱、友爱等等这些最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地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在与所爱之人的关系中确立与世界的联系,并定义我们本身真正是谁。这种存在才是充实与丰富的存在,不会陷入哲思玄想词与物纠葛的虚无。从这一视角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情赋予人第二次生命,即从肉体的存在上升为精神的存在。故而,“我思故我在”似乎应以“我爱故我在”为前提。

哲学家的婚姻问题似乎既出在哲学发展方向本身,又出在婚姻能否容纳爱情,二者能够共处的结合点在于爱情和爱。哲学应该回归“爱智慧”的本义,哲学家们应该更相信爱情,爱这个世界,这样才可能拥有更美满的婚姻。

成年后的萨特不太喜欢自己的童年,对自己的少年时代也颇有抱怨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埋怨。,但每当提到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度过的大学4年时,他总是禁不住流露出深深的留恋之情:“巴黎高师那些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4年的确是丰富、快乐的岁月。从踏入校门第一天起,萨特便因为从此开始了真正的独立生活而狂喜不已,他很快适应并热爱上了这种与同学们同吃同住的寄宿生活。因为无拘无束和成熟独立的同时获得,此时,萨特的潜在才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1929年的复活节假期结束了,同学们又回到了校园。小别之后的同学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交谈、讨论或打闹,校园里一派热闹、喧哗。在这一群生气勃勃的学生中,头戴一顶可笑的帽子,正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的萨特显得十分突出,他的谈话对象是一位比他要高得多的、傻乎乎的女同学。也许萨特的见解过于玄妙、高深,这位可怜的女孩听得一愣一愣的。萨特很快离开了她,他无法忍受自己的精辟议论得不到共鸣。不一会儿,人群中又响起了他那为人所熟悉的尖锐的声音——他又和另一位长得漂亮多了的女同学侃(kǎn)上了。这次,她不似前面那位只知洗耳恭听洗耳恭听(ɡōnɡ):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而是惟恐自己没有表现的机会。她那副咄咄逼人咄咄逼人(duō):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架势使得萨特有些尴尬尴尬(ɡānɡà):(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不一会儿,他俩吵翻了。又剩下萨特孤伶伶一个人了,他坐下来,抱着脑袋一个人生着闷气。不远处,一位穿着黑衣,也戴了一顶可笑的绒帽的高个子碧眼姑娘一直对他十分留意,目睹此情此景,她不禁莞(wǎn)尔一笑。

这时,同学埃尔博走过来了,他先走到高个子姑娘面前,抓住她的手,带她穿过人群来到萨特面前:“萨特,这就是我经常对你说起的西蒙娜·德·波伏娃。”萨特抬起头——他和波伏娃都永远忘不了这一天:那是复活节刚过完的那个星期一。

西蒙娜·德·波伏娃比萨特小三岁,也出生于法国巴黎拉斯佩尔街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

21岁的波伏娃是索邦大学的学生。两年前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普通哲学证书”,取得了哲学学士学位。

只在几天之内,萨特和波伏娃这对新结交的朋友就形影不离了。对于波伏娃来说,萨特是她理想中的伴侣。

“从今以后,我将负责保护你”。一天,萨特对波伏娃冲动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波伏娃并不觉得突然。他们天天在一起,除了睡觉之外,几乎没有离开过。更重要的是,他俩不断地发现彼此的志趣和思想上的共同之处,并越来越使对方着迷。波伏娃立志毕生奉献于文学事业;而萨特没有写作就活不下去;波伏娃认定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好奇是自己最宝贵的品质,值得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它;而萨特则“从不停止思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会理所当然”

………从一开始,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就建立在真正的相互理解和谐一致的基础上,这种精神上和智力上的和谐一直持续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息。

秋天,是巴黎最美丽的季节。有一对年轻人永远忘不了这个秋天——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这就是萨特和波伏娃。

萨特不久就得去服兵役了,离愁使这段相聚的时光格外值得珍惜。

每天早晨,一对年轻人分别从自己的住处赶往卢森堡公园会面。然后便依偎着坐在一个石雕像下面的排椅上,有说不完的话。

在对彼此都有了几乎是全部的了解后,到了该明确他们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的时候了。一天傍晚,萨特和波伏娃散了很久的步,后来走到卢浮宫,在一条石凳上坐下来。尽管对于两人的关系问题各自都思考了很久,也不时触及这个话题,但真正认真地谈它却从未有过。而对于两位哲学博士而言,任何含糊不清的诸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特殊朋友关系”

………都起不到界定和规范彼此的作用。

“我们签个为期两年的协议吧。”萨特先开口了,这几天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继续阐(chǎn)述“协议”的具体内容:在未来的两年中,他们不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可以“尽可能地亲密地”一起生活。然后,他将到日本去谋个教职,在那儿呆个两三年。他建议酉蒙娜也去国外找份工作。两地分居几年之后,他们将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再次走到一起,重新开始一种或长或短、或多或少的共同生活。当然那需要他们继续签订协议。最后,萨特强调这一协约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双方不仅决不能互相欺骗,而且不应该互相欺瞒,两个人的生活、思想对于双方来说应该完全是透明的。

对于这样一个有些惊世骇(hài)俗的提议,如果换一个姑娘,一定会被吓跑的,或者至少一时无法接受。但西蒙娜脸上毫无惊异之色,她只是一句不漏(lòu)地仔细听,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自己的心上人。这种提议让西蒙娜听来并非不可思议,因为太多太多的交谈已经使她对萨特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了如指掌。

波伏娃决定接受这一契约。因为它也同样符合波伏娃自己的生活信念。

在圣西尔军校的头一段日子,萨特很不适应。出于对任何思想、行为上的限制的反感,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军事主义者。而对于服兵役这种显然是浪费时间的做法,他实在愤愤不平,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波伏娃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赶来看他,每次随身携(xié)带的必有一大包书。波伏娃成了萨特与书、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这段生活的收获实在不小,就在这座小山上,萨特完成了独幕剧《埃庇米修斯》和一部长篇小说的论文形式的开头——《真理的传说》。

创作和西蒙娜的陪伴使萨特不太困难地完成了他18个月的军役生活。总算不用再住在那个拥挤、黑暗的小屋里了,本该喜气洋洋的萨特却垂头丧气,因为两年前申请的东京讲师的职位已被他人获取了。这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萨特实在想走出去看看。尽管如此,萨特还是坚决地拒绝了上级提拔他当军官的建议,他选择了到勒阿弗尔公立男子中学教书。

时光冉冉(rǎn),萨特与波伏娃的恋情日渐加深,彼此间都感到更为了解、更为需要。可是,马塞与勒阿弗尔相距300多公里,面对这种时空距离,这次,波伏娃和萨特都有些惶惶然了,而波伏娃更显得惊恐不安。感觉到心上人内心深处的焦虑,萨特建议修改他们的契约:“我们结婚吧!”这并不意味着萨特已经改变了对婚姻的看法,这只是他对现实的一种让步。因为在法国,分居两地的夫妻可以调到同一城市工作。“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原则而去折磨自己呢?这样做真有些愚蠢。”看着低头不语的波伏娃,萨特进一步劝说,“而且即使结了婚,我们也可以保持我们各自固有的生活方式”。尽管深爱并热切地希望和萨特在一起,年仅23岁的波伏娃最终还是拒绝了萨特的求婚。这不仅因为她和萨特一样始终把婚姻看作社会对生活的一种干预,而且也出于她对萨特的志愿和原则的尊重一一他从不愿加入已婚男人的行列。他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免除自己的担忧,波伏娃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她为自己和萨特选择了再次接受挑战。

总算维持住了在他们眼中极其珍贵的独创性交往形式,更加成熟了的萨特和波伏娃决定重温并修改一下他们的2年契约。他们放弃了这种契约的临时性,而将其期限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们放弃了各自到国外去居住一段时间的想法,而建立一种更紧密、更难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只允许彼此有短暂的分离,而不允许有长时间的天各一方。他们仍然没有关于永久忠诚的盟约,只是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绝对坦诚作为他们爱情的基础,以相互理解、支持作为他们爱情的坚强后盾。

从此时起,波伏娃和萨特始终如一地遵守着他们的爱情契约。他们甘愿放弃一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切不真实的东西,而一起去体验一种挑战的爱情,一种冒险的爱情,一种自由的爱情。他们从来没有共建一个家庭,也从不曾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这种爱情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尽管后来他们都有过也是极其真挚的偶然爱情,但终其一生,他们情投意合,至死才分离。

罗密欧与朱丽叶 维纳斯和阿都奈斯 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罗伊和马拉 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 幸子和光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莫瑞尔和保罗 刘欣和董贤 美人鱼和王子

吴越夫椒之战,越国大败,退保会稽。范蠡献计越王,卑身厚赂向吴求和,自己也陪同越王勾践至吴为人质。归国后,与大夫文种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加强战备,终于一举灭掉吴国。越国因此强盛。范蠡在越王勾践称霸时,就辞官归隐。他写信给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劝文种也离开勾践,功成身退。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话。后来勾践听信谗言,令文种自杀。这时文种叹口气说:“我懊悔没有听范蠡的话,才遭到这样的下场!”

范蠡辞官归隐至齐国。他善于经营,竟然治产至千万。齐人尊他为贤人,请他为齐相。任齐相不久,范蠡又弃官散财,移居定陶,在定陶经商又积财千万,成了大富翁,号陶朱公。西施,亦称西子,越国人,家住苎萝浣纱村西,姿容极美丽。吴打败越后,越王勾践听从范蠡计,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受到特殊的宠爱。吴亡后,有人说她与范蠡驾扁舟入五湖隐居,不知所终。

托勒密12世去世后,克娄巴特拉按父亲的遗嘱与亲弟弟联姻共同执掌权柄。由于姐弟反目,她决定借助罗马帝国叱咤风云的恺撒的力量。而恺撒出于巩固统治和从埃及取得酬金的目的,也认为促成克娄巴特拉姐弟重归于好是必要的。但当恺撒见到克娄巴特拉时,一下子被这位天姿国色、才华非凡的女人所倾倒,帮助她夺取了王位。后来,两人通过恺撒制定的一夫多妻制而成为合法夫妻,并生下一子。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

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相如回心转意。

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侣,孙,中,山与宋庆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得到了不少挚友的支持,宋庆龄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1913年八月,“二次革,命”失败,革,命派在国内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举家迁避扶,桑。从美,国读书归来的宋庆龄到日,本与家人会面,终于见到了她所敬仰的孙,中,山,并开始接替父亲和姐姐的工作,于1914年9月起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这是在患难中生长出来的爱情:革,命,失,败,心灵的创伤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孙,中,山这个阶段宋庆龄的帮助和抚慰中得到了补偿;而宋庆龄追承孙,中,山,革,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我的快乐,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这遭到宋庆龄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坚决反对:他们的年龄相差28岁!1915年10月,在得知孙,中,山已与前妻离婚的消息后,22岁的宋庆龄冲破父母的“软禁”,赴东京与孙,中,山成婚。他们的情深谊笃,令人感动:1922年6月16日,广州发生陈,炯,明,兵,变,在危难之际宋庆龄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孙,中,山:“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而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特别嘱咐儿子、女婿要“善待孙夫人”,听到何香凝保证尽力爱护宋庆龄之后才放心。短短10年聚首,胜过人间无数。此后,宋庆龄孀居终生。

公元前44年,恺撒死于反对派的突袭之后,克娄巴特拉感到失去了靠山,转而依靠罗马“后三头”之一马克-安东尼,用同样的手段赢得了有勇无谋的安东尼,再一次使自己王位稳固。她与安东尼共生三子。

然而在克娄巴特拉内心的天平上,王朝远重于爱情,在“后三头”另一巨头屋大维势力超过安东尼后,她放弃了安东尼,使其惨败。但是,年近40的她去并未打动屋大维,在软禁中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1845年,长期瘫痪在床的伊丽莎白·巴莱特在英国诗坛声名鹊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华兹华斯,而与丁尼生齐名。本来就钦慕她的诗才的白朗宁给女诗人写了一封信,大胆地对她说:“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女诗人接到信后也给他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两人从此开始频繁的书信来往。在白朗宁的多次要求下,女诗人克服从不见生人的习惯,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哪知三天后,抑制不住强烈感情的白朗宁竟给女诗人写了一封求婚信。39岁的女诗人这时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对结婚一事早已没有想法,认为自己不可能嫁给比她小6岁的白朗宁。她拒绝了他。尽管如此,两人依然保持亲密的交往,直至达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这奇迹发生了,伊丽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真诚了。尽管犹如暴君的父亲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还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宁的怀抱,两人一起远离家乡,到意大利生活,后来还生一下孩子。爱情的力量使白朗宁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续了15年,并使她写出了更多优秀的诗篇。

在与许广平结识、相爱之前,44岁的鲁迅虽有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禁欲生活,打算陪着朱安这个“母亲的礼物”“做一世牺牲”。是许广平对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热爱打开了封冻已久的心田。从1925年3月11日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终于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这所谓“枭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马”之称的许广平。而在1925年10月许广平所写的《风子是我的爱》中,有这样的爱的宣言:“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他终于逃出来了。对于鲁迅和许广平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鲁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与西蒙·波伏娃的爱情尽管没有附丽于婚姻,但去长达50多年并终其一生。1929年,青春年少、生机勃勃的萨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好友尼让、埃博德组成“三人帮”,如疾如醉的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时,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轻、聪颖而清秀的女朗进入了萨特的生活。

萨特与波伏娃迅速陷入热恋,“我们在早晨人需,直到很晚才会分手。我们穿过巴黎散步,一直在继续我伞兵话题——们的事、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即将写的书……”毕业考试结束了,萨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紧接第二,真可谓比翼齐飞。萨特为期18个月的服役不得不让这对恋人分别,但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恋爱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强调,两人要保持最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不准有任何欺骗行为。然而,随着两人感情加深,他们在爱情观点上的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萨特说:“在青春期,当我能看女人的时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独身生活是我的原则,我生来就是当光棍的。”“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这是对波伏娃的声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亲近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不要干预他的私生活。至于波伏娃,她对萨特的这一点非常清楚,并能接受。“萨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职责,他喜欢与女人在一起,他认为这些人和男人在一起,不那么狡猾。”“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同时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爱情。”正是在这种理解与宽容的爱情中,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结婚,但却情投意合,并将这份情感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

1942年9月,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滨海城市锡尔特附近的卡达部落。高中毕业后考上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一年后自动退学考上了军,事,学,院,毕业后任下,级,军,官,他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发,动,革,命。1969年9月1日,趁国王远在他乡之机革,命一举成功,控制了国,家,政,权,时年仅27岁。

他引入注目,应归功于他充满传奇的经历和放荡无羁的性格。然而,他的爱情更富传奇色彩。

9月1日是利,比,亚,革,命成功的盛大节日,照例要庆祝并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喧哗的人群中,有两个衣着平常的中年人显得忐忑不安。他们就是前国王的支持者,今天已收买了一名神,枪,手,暗,杀,卡,扎,菲,这是针对卡,扎,菲的第七次行刺。

卡,扎,菲终于出现在检阅台上,一身戎装,神色严峻,有棱有角的脸庞,透出一股灼人的英气,一双大眼睛神采奕奕,显得十分精明强干。

阅,兵,式开始了,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位在阅兵中担任急救的护士已经悄悄地挤到了卡,扎,菲上校的身边。是的,谁会怀疑一位漂亮的女护士会是刺客呢?

她几乎挨摸着上校的身子了,倏地拔出了手枪,抬手瞄准了上校的头颅。就在她要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卡,扎,菲上校恰好扭过头来看见了她。四目相对,在这突如其来的瞬间,时间、空气、喧哗、思维仿佛都凝固了。卡,扎,菲好像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漂亮迷人的护士是来刺杀他的,而护士也仿佛根本忘记了她的使命。丘比特的箭是如此的神妙,竞选择了这样的一刹那,同时射中了两颗心。

他和她的目光都流露出温柔的爱慕,这是一种足以使任何语言都失色的光。女护士的手慢慢地垂下了,漂亮的两颊飞上了两朵红云,长长的睫毛忽闪了一下、又射来两道更加热烈、大胆、火辣辣的光。

卡,扎,菲微笑了,正要迎上前去,突然身边的警,卫发现了,他们比上校更迅猛地冲上去,用老鹰扑小鸡一样的敏捷抓住了女护士。“哎哟“,女,护,士发出了一声呻,吟,却分明已经带上了几分娇态,眼神飞向了上校。

“住手”。上校心痛地大喝了一声。他们来到一间房内,把尾随的士兵挡在门外,屋里只有他和她。他看看她,把手,枪递还了她,柔声问道:“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沙菲娥。”她呆呆地说完,突然跪倒在上校脚下,深情地、疯狂地吻着上校的鞋和脚。

卫兵在门外紧张地焦急地团团转,却又不敢擅自闯进去。天哪,

这么长时间,鬼知道里面会发生什么?总算门开了,谢天谢地,上校完好无缺地出来了。他和女刺,客竟是满面笑容,紧紧依偎,手握着手。女,刺,客面若桃花,笑容可掬。卫,兵,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星期后,收买沙菲娥的政,客被捉拿归案,卡,扎,菲和沙菲娥的新婚之夜,当新人尽情欢愉之时,那几位政,客正血,洒,刑,场。新婚燕尔,恩爱无限,沙菲娥既是丈夫的娇妻,又成了丈夫的贴身侍卫。不久,她又帮助丈夫训练了一支个个人长得身高体大、精通枪,法的娘子军,专门担任卡,扎,菲上校的侍卫。

他们夫妻感情始终是如胶似膝,温爱绵绵。卡,扎,菲易激动,爱发怒,加之国事缠身。心情烦躁时,只要看见妻子,心中便会涌起一阵阵柔情。他们只有两个儿子,沙菲娥又领养了一个女儿。全家人过得很幸福。

  梵高的个人生活境遇相当的糟糕。

先是作为教会的派遣去了最偏远最艰苦的矿场。在那里,梵高觉得与其端坐在前台传教,不如和矿工们一起工作,分担他们的苦楚来的更现实。他的做法让教会与他解约。

其次,由于梵高没有正当稳定的生活来源,向表姐求婚的失败令梵高差点绝望。而后梵高和一位单身母亲的短暂生活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分手。

再次,梵高的内心是相当的孤独,他也想和别人交流,但是语言的直白让别人接受不了。他也想和别人交换作画的思想,但是耿直粗暴的性格决不让他人批判自己的画作,为此与唯一的朋友决裂和自残。

最终,彻底被别人封闭了自己的个人精神世界。进入了绝境的樊高不得已要求去精神病院去安置。在精神病院至少有基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证。

而此时,梵高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低落,低落的情绪,消极的意志,狭隘的困惑就是让一个正常人都不堪忍受,何况是樊高。

那么,梵高认为了结生命是唯一的选择。这也证明了,梵高不愿意孤独,他希望回到社会中,哪怕只是死亡,因为死亡也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这也是他的认为。

看点1: 深圳新闻网讯《韩剧求婚第二部国语版全集》视频曝光后,不但媒体有了更多谈资,就连英国也被牵扯进来,英国体育部长萨特克里夫已经要求足总详细解释此事,而卡佩罗则将在收32部证据后再做最终的决

定。不过韩剧求婚第二部国语版全集本人现在已经顶不住舆论的压力,英媒体称他很可能以辞职来谢罪。

再遇甜心,他要她为夺走他的纯真付出代价!

看点2:

金太夫人特意到公主府邀请昭阳在中秋当晚到金府一起赏月,昭阳回忆小时候在乡间过节时的快乐事,因此答允邀约。公主在席上却发现金家众人并没有留意多寿不想当将军之事,忍不住出言讥讽;昭阳更忍不住揭穿了小玉与男子私会之事……虽真相水落石出,但昭阳终把多禄气昏;

佘诗曼陈豪划清界线 逼供郑嘉颖交代藏女(图) 青岛新闻网 320320-32-3512 3512:3512

佘诗曼、陈豪、陈法拉、钟嘉欣等数十位《韩剧求婚第二部国语版全集》演员,穿上整齐戏服为剧集宣传,其中佘诗曼与陈豪、钟嘉欣与黄浩然、陈法拉与马国明举行婚礼为明天首播造势。席间佘诗曼被问到有女模到郑嘉颖家中过夜一事时笑笑说:“那么开心呀我知道这些幻想空间好大,

佘诗曼笑对郑嘉颖拖女新闻 戏称要向对方核实 东方网 320320-32-3512 032:320

  1、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

  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

  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相如回心转意。

  2、克娄巴特拉与恺撒、安东尼:爱情与权力的选择

  举世闻名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与罗马将军恺撒马克·安东尼之间的恋情甚至影响了埃及和当时世界的历史。

  托勒密12世去世后,克娄巴特拉按父亲的遗嘱与亲弟弟联姻共同执掌权柄。由于姐弟反目,她决定借助罗马帝国叱咤风云的恺撒的力量。而恺撒出于巩固统治和从埃及取得酬金的目的,也认为促成克娄巴特拉姐弟重归于好是必要的。但当恺撒见到克娄巴特拉时,一下子被这位天姿国色、才华非凡的女人所倾倒,帮助她夺取了王位。后来,两人通过恺撒制定的一夫多妻制而成为合法夫妻,并生下一子。

  公元前44年,恺撒死于反对派的突袭之后,克娄巴特拉感到失去了靠山,转而依靠罗马“后三头”之一马克·安东尼,用同样的手段赢得了有勇无谋的安东尼,再一次使自己王位稳固。她与安东尼共生三子。

  然而在克娄巴特拉内心的天平上,王朝远重于爱情,在“后三头”另一巨头屋大维势力超过安东尼后,她放弃了安东尼,使其惨败。但是,年近40的她去并未打动屋大维,在软禁中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3、唐明皇与杨贵妃:长恨歌

  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于公元745年被册封为贵妃。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贼后面,我们看到玄宗甚至动用了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洽谈室不可单纯,并最终敌不过政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发生马嵬兵变,杨贵妃被赐死,就算是皇帝也挽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性命。他们的爱情虽以悲剧收场,但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皇帝与妃子之间的感情,上升到了真正的爱的层次,这也是后人广为传颂其爱情故事的原因。

  4、白朗宁与马莱特:诗意的爱情奇迹

  1845年,长期瘫痪在床的伊丽莎白-巴莱特在英国诗坛声名鹊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华兹华斯,而与丁尼生齐名。本来就钦慕她的诗才的白朗宁给女诗人写了一封信,大胆地对她说:“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女诗人接到信后也给他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两人从此开始频繁的书信来往。在白朗宁的多次要求下,女诗人克服从不见生人的习惯,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哪知三天后,抑制不住强烈感情的白朗宁竟给女诗人写了一封求婚信。39岁的女诗人这时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对结婚一事早已没有想法,认为自己不可能嫁给比她小6岁的白朗宁。她拒绝了他。尽管如此,两人依然保持亲密的交往,直至达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这奇迹发生了,伊丽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真诚了。尽管犹如暴君的父亲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还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宁的怀抱,两人一起远离家乡,到意大利生活,后来还生一下孩子。爱情的力量使白朗宁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续了15年,并使她写出了更多优秀的诗篇。

  5、孙中山与宋庆龄:革命伴侣

  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侣,孙中山与宋庆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得到了不少挚友的支持,宋庆龄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1913年八月,“二次革命”失败,革命派在国内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举家迁避扶桑。从美国读书归来的宋庆龄到日本与家人会面,终于见到了她所敬仰的孙中山,并开始接替父亲和姐姐的工作,于1914年9月起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这是在患难中生长出来的爱情:革命失败,心灵的创伤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帮助中得到了补偿;而宋庆龄追承孙中山革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我的快乐,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这遭到宋庆龄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坚决反对:他们的年龄相差28岁!1915年10月,在得知孙中山已与前妻离婚的消息后,22岁的宋庆龄冲破父母的“软禁” ,赴东京与孙中山成婚。他们的情深谊笃,令人感动:1922年6月16日,广州发生陈炯明兵变,在危难之际宋庆龄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孙中山:“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而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特别嘱咐儿子、女婿要“善待孙夫人”,听到何香凝保证尽力爱护宋庆龄之后才放心。短短10年聚首,胜过人间无数。此后,宋庆龄孀居终生。

  6、鲁迅与许广平: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在与许广平结识、相爱之前,44岁的鲁迅虽有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禁欲生活,打算陪着朱安这个“母亲的礼物”“做一世牺牲”。是许广平对他的敬仰、 理解乃至热爱打开了封冻已久的心田。从1925年3月11日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终于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这所谓“枭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马”之称的许广平。而在1925年10月许广平所写的《风子是我的爱》中,有这样的爱的宣言:“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他终于逃出来了。对于鲁迅和许广平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鲁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7、徐志摩与陆小曼:万种风情无地着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 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情书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 城风雨,王赓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为证婚人,胡适为介绍人。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进行中引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后还来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的结婚!”但徐志摩这样的历尽千辛万苦去追求,去试验梦想中神圣的爱的境界,虽有“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的热情,终于还是落个失败的结局,思之令人感慨。

  8、萨特与西蒙:波伏娃:柏拉图式恋爱的精典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与西蒙-波伏娃的爱情尽管没有附丽于婚姻,但去长达50多年并终其一生。1929年, 青春年少、生机勃勃的萨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好友尼让、埃博德组成“三人帮”,如疾如醉的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时,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轻、聪颖而清秀的女朗进入了萨特的生活。

  萨特与波伏娃迅速陷入热恋,“我们在早晨人需,直到很晚才会分手。我们穿过巴黎散步,一直在继续我伞兵话题——我们的事、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即将写的书……”毕业考试结束了,萨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紧接第二,真可谓比翼齐飞。萨特为期18个月的服役不得不让这对恋人分别,但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恋爱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强调,两人要保持最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不准有任何欺骗行为。然而,随着两人感情加深,他们在爱情观点上的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萨特说:“在青春期,当我能看女人的时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独身生活是我的原则,我生来就是当光棍的。”“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这是对波伏娃的声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亲近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不要干预他的私生活。至于波伏娃,她对萨特的这一点非常清楚,并能接受。“萨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职责,他喜欢与女人在一起,他认为这些人和男人在一起,不那么狡猾。”“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同时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爱情。”正是在这种理解与宽容的爱情中,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结婚,但却情投意合,并将这份情感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

  9、温莎公爵与辛普森:不爱江山爱美人

  爱德华八世与沃利斯·辛普森的爱情故事可谓举世闻名。1931年,生于巴尔的摩市的沃利斯-辛普森与第二任丈夫英国大商人欧内斯特怀着对上流社会的迷恋,与当时还是亲王的爱德华结识,并经常参加亲王的各种流动。起初亲王对沃利斯这位不太出众的女人并没有多大的关注,随着亲王对情人西玛尔兴趣逐渐冷淡,特别是他发现西玛尔与伊斯梅利穆斯林首领阿迦汗的独生子阿里汗亲王有染后,便把注意力投向了沃利斯,并很快被这个37岁的女人深深迷住了。“唯一能说明他地我感兴趣的原因也许在于我那美国人的独立精神、我那直率、我那自以为具有的幽默感,以及我对他和与他有关的每件事的乐观或好奇……他是孤独的,也许我是第一个洞察他内心深处孤独感的人”温莎公爵夫人的回忆录这样说道。漫斯顿-丘吉尔对亲王与沃利斯的恋情也评价道:“他喜欢同她在一起,并且从她的品质中获得他要的幸福,就像她需要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1936年元月,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继位,成为爱德华八世。国家大事的重任丝毫没有减低他对沃利斯的爱,他向王室宣布要和沃利斯结婚。这时,沃利斯与丈夫欧内斯特的离婚宴也摆上了日程。爱德华八世的决定遭到朝野强烈的反对,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一人结过两次婚的女人成为王后。多次交涉未果之后,爱德华八世决定逊位来完成这桩亘古未有的婚姻。顶着来自皇室、首相以及新闻界的各种压力(沃利斯也成为英国早期“狗仔队”捕猎的对象),爱德华八世逊位而成为温莎公爵,1937年终于在法国与沃利斯成婚。对于失去王位以及永远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温莎公爵对沃利斯说:“你可别后悔,我丝毫也不。我只知道幸福永远维系在你的身上……”

  10、三毛与荷西:梦里花落知多少

  台湾作家三毛与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缠绵绯恻,尽管两人都已逝去,但他俩仍是无数少男少女心目中的爱情偶像。三毛和荷西相识在西班牙,当时三毛念大学二年级,两人常常一起看**、逛公园。一天,荷西对三毛说:“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学要读, 加两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就娶你。”后来两人分手了。按照承诺,以后的6年中他们没有任何联系,这其间三毛去了德国、美国。6年后命运再度将三毛带回马德里。这天,有位朋友打电话给三毛:“快来,搭计程车过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的三毛匆匆赶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让她把眼睛闭上,三毛只觉得一双温柔的手臂把她整个儿抱了起来,张开眼一看,哎呀!不得了,竟是那位身材高大、长满胡须的、她当年的小朋友——荷西。两人热烈亲吻、拥抱后,荷西把三毛带到自己的屋内,满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让三毛惊呆了,6年来,荷西一直惦恋着她。三毛感动至极,对自己说:“这一生我还要谁呢?”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温馨和情趣。三毛说堵塞,“因为幸福满溢而怕得悲伤”。悲剧果然降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潜水员荷西过早地离开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几次试图自杀,终因亲情难舍而止步。然而,数年后三毛还是自缢于医院,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12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