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第1张

“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怛罗斯战役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50年,大唐帝国在亚洲内陆的威势达到了顶点,如同日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大唐帝国成为整个塔里木盆地和伊犁盆地的主人,以及塔什干的宗主,帕米尔(“葱岭”)谷地与克什米尔的保护者。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对吐蕃势力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这为他在西方赢得了“中国山地之主( 语:Sāhib jibāl al-sīn)”的美誉。而高仙芝衣披鳞甲、身跨青海骢(一种古代宝马)的飒爽英姿,也令“诗圣”杜甫赋诗一首《高都护骢马行》,以表敬意。

也是在公元750年,唐朝在中亚最大的竞争对手 帝国(唐称“大食”,来自波斯语Tazik,今译“塔吉克”)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自747年一个获释奴隶阿布· 率众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与中亚南部)起义到749年,历时两年,倭马亚王朝军队迅速溃败。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 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由于这个新王朝的旗帜尚黑色,在中国史籍上被称作“黑衣大食”。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没,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遭阿拔斯军队追杀而死,倭马亚王朝宣告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自称“萨法赫”(屠夫或仁慈、慷慨的人,双关语)的阿布·阿拔斯致力于扑灭和铲除前朝余孽,残忍地设计屠杀了倭马亚家族80余人;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遭到破坏,尸体或被鞭打或被焚毁。由此引发的国内动荡亦波及了8世纪初刚刚被 人占领的中亚河中地区(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驻军哗变,各土著王国(唐称“昭武九姓”)也乘机响应。这是因为 帝国向来对各中亚属国横征暴敛,实行竭泽而渔的政策。据10世纪中叶波斯历史学家纳尔沙喜记载,呼罗珊总督逼迫布哈拉(唐称“安国”)赔款100万迪拉姆,其数额相当于布哈拉五年的税入;又强令撒马尔罕(“康国”)一次缴纳200万迪拉姆,以后每年交纳20万迪拉姆以及3000“头”奴隶(每头奴隶折价200迪拉姆),各国负担十分沉重。

为应对帝国东部边疆的变乱,阿布·阿拔斯委派阿布· 出任呼罗珊总督。这位开国元勋位高权重,驻节木鹿(土库曼斯坦马雷州的一个古代绿洲城市),号令一方,颇具势力。他命令手下大将齐雅德·萨里率领新王朝的统治支柱——精锐的呼罗珊军队——进入河中地区,镇压了布哈拉等地的叛乱。

与此同时,唐廷也企图利用大食国内的混乱形势,全面恢复 人进入中亚前唐朝在葱岭外的势力范围。高仙芝遂率兵首先进攻在大食的中亚属国中地位最重要的塔什干(石国)。这个国家农业发达,地处中亚商贸中心与交通枢纽的特殊地位,原来曾臣服于唐朝。但那个向唐称藩的国王已被降为石国副王;时任国王鼻施特勒是大食册立的。750年唐军攻陷石国都城;第二年初,高仙芝将前石国国王一行带入长安,斩于阙下。诗人薛能在《拓枝词》中写道,“悬军征拓羯(即石国),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对此役赞赏有加。

怛罗斯之战,此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唐帝国与 帝国之间的一次正面碰撞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向西破犬戎”

不料,唐廷凯旋盛典余音未终,边关警报已千里传驿,飞报长安。高仙芝的军队劫掠石国,杀死老弱,奴掳丁壮,这导致了新的麻烦。侥幸脱逃的石国王子奔走于“昭武九姓”,极言唐军之残暴,“诸胡皆怒”,而后他又前往康国(撒马尔罕),投奔率军驻扎在那里的大食将领齐雅德·萨里。最终传到安西的消息是大食兵有可能与诸国连谋进攻四镇。为争取主动,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御来敌于国门之外。

这年初夏,高仙芝征召安西各镇军队主力向西进发。据郭沫若考证出生在碎叶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西南)的大诗人李白以“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向西破犬戎”的豪迈诗句为从征的族弟李绾壮行。而作为安西都护府下的一名幕僚,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大军临行前也赋诗“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极言唐朝军容之盛。

“甲兵二百万”自然是艺术上的夸张。安西大都护府总兵力不过二万四千,至多不超过三万人。除去留守部队,高仙芝率领的汉兵不过两万,从安西都护所在的库车出发,长途跋涉两千余里,在会合了葛逻禄(一个突厥部落)等附属国的军队后,总计约七万(据杜佑《通典》)的唐军于公元751年7月末抵达了石国大镇怛罗斯,并在这里遇到了大食与河中各国联军。怛罗斯也成为继汉代陈汤击灭匈奴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及李广利远征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之后,中国古代史上汉兵所达最远的地区。

在怛罗斯战场上对峙双方的军队服饰迥异,语言不通,武器装备亦大不相同。高仙芝统帅的唐军本部以步兵为主(安西都护府仅有军马2700匹,即使全数出征,按一骑两马计亦不过骑兵千余人)。安西汉军在当时号称“天下精兵之最”,身着著名的明光铠,重量轻而防御力强;擅长使用两面开刃的长柄陌刀。当步兵手持陌刀以密集队形横向列于阵前“如墙而进”时,敌军人马当之皆碎。唐军将陌刀与另一种特色兵器弩相配合,“去贼一百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过前奋击”,创造了步兵克制骑兵的战法。高仙芝将步军部署在怛罗斯河边抵御敌人进攻,自己则率领少量的骑兵驻扎在步兵阵地之后,作为机动部队,而把战斗力较弱的葛逻禄部队部署在两翼充当警戒部队,以充分利用威力强大的弩射杀敌人。

反观 军队,恰恰是清一色的骑兵组成。装备长矛盾牌,配以弓箭和马刀。 世界的冶铁业为中世纪之冠, 马刀当时即以锋利闻名天下,杜甫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中就盛赞“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而 骑兵的马匹也占有绝对优势,因为 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游牧的贝都因人相信, 赋予了 马“活跃的北风、力量的南风、高速的东风及智慧的西风”。

以优秀的骑兵纵横亚非大陆的大食军队与依靠陌刀与弩以步制骑的唐军在战场上针锋相对。尽管 军队握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各种记载从15万到20万不等),但凭借着武器和训练的优势,高仙芝率领远征唐军仍与之苦战了五日之久,不分胜负。但到了第五天傍晚,灾难发生了,唐朝的盟军葛逻禄部队突然叛变,从东北方向高仙芝军队的后方发动了袭击(此类中亚部落叛附不定,在唐与大食间首鼠两端并不罕见)。 军队趁唐军阵脚已乱之机,以重骑兵突击唐军阵线中央,致使唐军全线溃败,令唐王朝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阵亡和被俘各约一半,只有数千人在高仙芝率领下败退,回到安西都护府的驻地。

战后, 史家大肆吹嘘怛罗斯的胜利。麦格迪西的《肇始与历史》记载:“他们分几次将他们(唐军)各个击败,共杀死四万五千人,俘获两万五千人,其余纷纷败逃”。而艾西尔的《历史大全》的记载则是:“两军大战于怛罗斯河, 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五万人,俘获约两万人,残部逃回中国”。可谓是言之凿凿,却唯独对大食军队自身损失语焉不详。这恐怕亦是在前五天的激烈战斗中 军队伤亡数字较大不能示人,故而“为亲者讳”罢!

杜环西游

俄国近代历史学家巴托尔德曾认为,怛罗斯战役“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中亚细亚应该是中国的,但它却变成了 的”。这种说法实在言过其实。唐廷在中亚的势力并没因怛罗斯的战败而受到严重损失,怛罗斯战役两年后,唐将封常青即再次远征克什米尔,又一次取得辉煌的胜利。而到了公元754年,“昭武九姓”又一次周期性地倒向唐朝,集体上表请求长安出兵驱逐大食,这也是中亚各国最大规模的请求唐朝出兵中亚,足见怛罗斯战役并未对当时西域政治军事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正因如此,高仙芝虽然兵败怛罗斯,但并未以败军之将受到处罚。他虽然离开了安西,却出任权力较大的河西节度使一职。而后被召回长安,进一步加官进爵为右羽林大将军。

至于大食方面, 人对于内部争权夺利的兴趣远比对向东方的征服更大。在怛罗斯战役获胜的齐雅德·萨里向他的上司阿布· 进献了战利品——一枚举世无双的宝珠。作为奖赏,阿布· 也任命齐雅德为河中行省总督。但好景不长,出于对齐雅德功高盖主的担忧,一年后,阿布· 杀死了齐雅德。又只过了一年,出于同样的理由,新任哈里发曼苏尔谋害了帝国东部的实权人物阿布· ,并镇压了呼罗珊军队的兵变。

实际上,在怛罗斯与唐军发生冲突的并不是哈里发朝廷派遣的 军,而只是一支呼罗珊的边疆守军。此时的阿拔斯朝廷正忙于解决内政,而后又跟永久的敌人拜占庭展开战争,并未注意到东部边疆有什么战争发生。因此,这次战役并未影响 帝国与唐帝国的关系。怛罗斯战役的第二年,黑衣大食即遣使来华,这是阿拔斯王朝正式与中国通好之始。仅在公元753年一年里的,3月、4月、7月和12月,阿拔斯王朝使节就四次进入长安。

怛罗斯战役就这样结束了,但另一段传奇才刚刚开始。唐代著名历史学家杜佑的族侄杜环是战败被俘的唐王朝军队的一员,他作为文官参加了怛罗斯战争。杜环被俘后被带至康国(撒马尔罕),再到阿拔斯王朝首都亚俱罗(Akula,即库法),后又随哈里发使团考察非洲,先后在中亚、西亚、非洲十余国游历和生活过;总计流离大食12年,遍游黑衣大食全境,基本上走完了丝绸之路全程,最后于公元762年附商船从海路回到广州。他把十余年间异域耳闻目睹、亲历亲为的生活阅历真实地记入所著《经行记》中,成为研究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和研究中世纪中亚、西亚、北非风物情貌的地理著作,这是一本足以与当时另一位杰出旅行家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相提并论的游历专著。可惜的是,《经行记》早已散佚,没能全部留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杜佑在自己的著作《通典》中保留的片段,只有1511字。

杜环在库法城里发现当地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唐朝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工)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长安)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人乐陵、吕礼为“织络者”。在历史上,怛罗斯战役结束后不久,中亚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很快美索不达米亚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原地区的工匠师傅所传授是无疑的。时间如此巧合,只能是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唐朝士兵在当地生产纸张并将手艺传给了当地的 人及中亚人。平滑柔和、适于书写的中国纸张很快取代了此前广泛使用的埃及纸草、羊皮、树皮等书写载体,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的 帝国对唐人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社会,为此杜环在《经行记》里特地记载了大食法、寻寻法和大秦法这三大在当时 世界流行的宗教。历史学家白寿彝曾经把《经行记》对于 教的记叙与中国造纸术的西行并列为怛罗斯之战的“两种影响”。

大食法,也就是 教。《经行记》是 教义之最早的汉文记录。杜环记载道:“一日五时礼天……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劫窃,细行谩言。安己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升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 )而已。”生动而准确地描述了 教的文化,而“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更是真实地描述了 世界的典型风情。当时正是 教“率土禀化,从之如流”的兴盛时期,大食国内“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的繁荣经济也给杜环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杜环的这些记叙完全是他亲眼所见的事情,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可叹史载大食使者来长安甚多,唐朝却没有使者到达过 半岛。真正身历这个当世大国,并且留下记载的唐人,恐怕就只有杜环这个怛罗斯之战的俘虏了。

“大食法”之外,杜环所写的“寻寻法”即祆教(拜火教),是原波斯帝国的国教。“寻寻”即唐译“zemzem”,是 人对祆教徒的称呼,意为“私语之人”。祆教近亲通婚,纳姊妹为妻的习俗被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杜环视为奇风异俗,称之为“寻寻蒸报,于诸夷狄中最甚”。而《经行记》中记载的另一个宗教“大秦法”指的就是基督教。给杜环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基督教医生最善于治疗眼病和痢疾,许多病都能有预防的办法,而脑外科手术尤其惊人。当时 医学中心在埃及和叙利亚,基督教徒的医生,主宰着 医术,杜环称他们是大秦医生,他在《经行记》中这样写道:“其大秦,善医眼与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这也反映了当时地中海地区高超的医术。

阿拔斯王朝建立时依靠的军事力量。选自军事资料图书 《 征服时期的军队》

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

杜环的足迹所到之处,已经跟信仰“大秦法”的“拂菻”(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一说“拂菻”即希腊语对首都的称呼Bolin的唐译)接近了,这些地方的文化中,或多或少也沾染了拂菻的文化气息。而且当时大食和拂菻也征战连年,在大食也一定会有拂菻战俘,而且更有可能和杜环有所接触。杜环的《经行记》里的拂菻国“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如实记载了拜占庭帝国人民肤色白里透红,男人穿单色衣服,妇女爱好服饰,喜欢喝酒,吃面包,每七天有一天(礼拜天)休息娱乐的实际状况。

虽然杜环未曾进入拜占庭帝国从而亲身踏上欧洲的土地,但他却是历史上可考的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根据《经行记》的记载,杜环到过的“摩邻国,在勃萨罗国西南,渡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沧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

这个摩邻国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摩邻”即 语“马格里布(意为日落之地)”的唐代译音,“摩邻国”就是今天的摩洛哥。杜环是从巴士拉(即“勃萨罗”)出发,经过苏伊士地峡到达埃及,随后跨越撒哈拉沙漠到达摩洛哥的。在同时代的 旅行家笔下,这条道路既有“荒无人烟的沙漠”,也有“沙石遍布的荒野,或怪石嶙峋的高地”。在这条路上虽然“少米麦”,但“椰枣林立”之区不少,椰枣产地“实际上包括(自西向东)一条展开的大腹带”,恰与杜环的说法相合。而整个北非,尤其是利比亚,是基本没有河流的。地中海以产沙丁鱼、海青鱼为盛,杜环讲的“马食干鱼”之情形,也只能是靠地中海边的渔人捕捞。

杜环所在的8世纪的摩洛哥,被 人征服的时间尚不足百年,因此,当地在人种上的 化是几乎不存在或是不明显的。那里是柏柏尔人、黑人的家园,尤其是广大的村镇,其肤色是黝黑的。比较大的海港城市中才住有白色皮肤的罗马人。即使今天,北非的一些 人(如苏丹总统巴希尔与埃及前总统萨达特)的肤色也比叙利亚的 人要黑得多,这同千余年来的异族通婚有关。因此,杜环才有“其人黑”的说法。

除“摩洛哥说”之外,亦有人考证“摩邻国”在今天红海西岸的东非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甚至肯尼亚的著名港口马林迪,迄今并未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上述地方都位于非洲大陆。在杜环之前,中国还没有任何对非洲进行描述的书籍出现,足见杜环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编撰的《经行记》,在不知不觉间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踏足非洲的中国人,直到今天,仍能让人感觉到游历人生的伟大之处。

出土文物中粟特人的形象。固原南塬唐代墓群出土的镇墓兽俑。固原南塬唐代墓群出土的镇墓兽俑。图为保存完好的铁勒人墓志实物。 其实,白种人在固原潇洒走一回的那点事儿,地球人都知道。 之所以要再热这锅冷剩饭,是因为考古学者罗丰考释的粟特白种人史氏墓志有点味道,白人在固原折腾的那些事儿还值得说说。 把您想象的空间定格到海纳百川的隋唐,听我给您说一段白人在固原风流韵事,顺便探究一下这些白人最终去向。最直接的证据是7具白种人骨架 还得说说点背景。 原因是,按照人民创造历史的观念,史氏家族有名有姓者只是白人在固原历史天空中闪烁的几颗星,那些白人无名氏才是那段历史的书写者。 《固原南塬汉唐墓地》考古报告说:“固原南塬隋唐墓地发现的M21、M25、M29、M48墓葬的6具有西方人种族特征的人骨架,经人骨鉴定确认为白种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先生鉴定认为,这6具骨架的头骨颅面形态具有白种人的鲜明特征:眶角锐、骨收缩较弱、鼻根凹陷较深、鼻骨突起强烈、鼻棘发达、面部水平方向突度强烈等特征明显不同于蒙古人种的华人,具有鲜明的高加索人种的白人特征。 除了这6具白人骨架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固原南塬出土的史道洛人骨,“鉴定的主要数据与蒙古人种有较大差异,其头骨背向蒙古人种而与西方高加索人种趋近。”也就是说史道洛是个白人或者近似白人。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6具白种人骨架从种族人类学的角度,直观、真实地反映了隋唐时期流寓在原州的异族居民的事实。 在南北朝到隋唐,有一群人叫胡。胡人与汉人长得很不一样:深目、高鼻、多须。汉人用一个“胡”字,便把毗邻而居的北方民族、西域各族、中亚人、西亚人、欧洲人都给统称了。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故乡在远方”,这可以描述当时白人千里来华的心情,而且他们的确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枝”:避难、升官、发财。 南北朝至隋唐,也就是公元七至八世纪,中亚的政治形势不大好,强势阿拉伯帝国步步进逼中亚两河流域,“圣战”浪潮席卷粟特人城邦。于是乎,胡人统治者怀着卫国和复国的梦想来到了中国,胡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中国。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是这么说的:“其远因为隋季丧乱,其中因为东突厥之败亡,其近因或主因为东突厥之复兴”。 东逃的白人中,有一个人群脑子灵会做买卖,那就是著名的粟特人。他们做的主要是奢侈品生意,东罗马、波斯的鎏金银瓶、玻璃制品、金银制品等从他们的驼背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从他们手中运往西域以及中亚、欧洲地区。 丰厚的贸易逆差,让粟特人赚大发了,为后代升官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 粟特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大通道——丝绸之路,各种文明因此而碰撞,而交融。 到了盛唐,因经商、传教、留学和人质来到中国的白人已不知其数。可能是为了保持种族血统的纯正,这些白人胡人维持一种生前聚族而居、族内通婚、死后聚族而葬的习惯。 这一点,固原南塬出土的史氏墓志可以为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塬发现了粟特史氏墓葬群,在5座墓葬出土了墓志,墓志中显示史氏聚族而居的处所:“万福里第”“招远里私第”“劝善里舍”“延寿里第”等。而且,史索岩之妻安娘为中亚安国人后裔;史道洛妻康氏出身于萨马尔罕,为中亚康国人后裔。史、安、康等都是中亚“昭武九姓”白人的一组典型姓氏。 史氏墓志记载白人老外的显贵 在史氏墓葬发掘前,很少有文献显示固原曾生活着一群白种人。史氏墓志和白种人骨架的发现,告诉今人,在南北朝至隋唐,白人不仅路过固原,还在这里生活过,而且生活得蛮滋润,不是一个白人在固原生活,是很多群白人在固原生活过。 但只有五名白人或者其后裔以墓志的形式留下了姓名,其他如6具白人骨架一样成了无名氏。不是这些白人过好日子不留名,而是墓志这玩意非名门望族不能有。 这五名白人都姓史,但不属于一个家族。 先说隋代史勿射家族。 据史勿射墓志记载,北魏中期,史勿射祖先就告别了中亚粟特城邦来到了中国,老祖先妙尼、波波匿还当过国家宗教局局长(萨宝)这类的大官,管理着祆教、摩尼教、景教等。 史勿射本人也是一个能折腾的角色,跟着北周重臣宇文护讨伐过北齐,随固原人、北周开国元勋李贤儿子李询镇守过河东,参加过固原人、北周大将李穆指挥的轵关战役,追随宇文惠掩讨过稽胡。 这是史勿射在北朝的砍人史。 到了隋朝,史勿射更猛。 和李贤的儿子李轨、史万岁、姚辩、杨素等打过突厥人,最为耀眼的一件事是,跟着隋炀帝下过扬州,成为隋炀帝集团成员之一。 史勿射,这个白人不简单,凭着自己的生猛,手把红旗勇立潮头而旗不湿,成为历经两朝的不倒翁。坐着直升飞机升官,帅都督、大都督、骠骑大将军一路飙升。 史勿射有7个儿子,目前只知道大儿子史诃耽的事迹。 史诃耽是个识时务的俊杰,在隋代固原人还没有投降李唐王朝时,就历经艰难险阻赶到长安干投降事业去了。善于养马,就被留在宫中给皇室养马;懂点外语,就给皇帝当起了资深翻译。干了30年翻译工作,皇帝过意不去,下了个诏书表彰了一下。 史诃耽前妻也是中亚白人后裔,姓康。 在固原南塬出土了史勿射孙子、史诃耽侄子的墓志。 到了史铁棒这一辈,史勿射家族达到了鼎盛时期。史铁棒给皇帝当过贴身保镖,这一职务是皇亲贵族子弟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后担当起为朝廷养马的重任,“牧养妙尽其方,复习不违其性,害群斯去,逸足无遗”。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史勿射家族点滴家史,只有三人:史勿射、史诃耽、史铁棒。 再说唐代史索岩这一门子白人。 这一门子白人只有史索岩及其侄子史道德墓出土了墓志。从墓志来看,史索岩祖先不是因为当官才到固原居住生活,而是在北魏破灭北凉后,被迫迁徙到固原的。祖先都是公家人,是将军类二三品官员。 很多人对隋炀帝即位很不满意,在地位并不稳固的情况下,隋炀帝大肆提拔东宫亲信,掌握兵权。史索岩是个亲信,被破格提升了二级四阶,从正六品大都督直升为骠骑大将军。 后来,又被任命为隋代平凉郡军区司令(都尉)。在这个岗位上,史索岩表现出了极高的一根筋演技。 在风卷残云的反隋革命浪潮中,那些脑浆中水分大的人,忙着称王称帝申请年号。而史索岩表现出了隋朝铁杆粉丝坚挺态度,对摇摇欲坠的隋朝大厦的热爱可以用一个现在很流行的字——“顶”来形容。“公资忠殉节,固守危城,耻面伪庭,确乎不拔”。 对隋朝的忠诚,是史索岩一次成功的作秀。一是起哄反对老领导隋炀帝,会被社会舆论骂成狗屎不如;而是待贾而沽,用自己的忠节、自己的坚持为自己换一个锦绣前程。 因此,最终还是举城投唐了。如愿以偿地用平凉城给自己换了个右一军头,与跟李渊起兵闹革命的亲信享受同一待遇。 史索岩老婆叫安娘,也是中亚“昭武九姓”白人的后裔。 史索岩的侄子史道德,是个高干子弟,靠着老先人打拼的功劳进入官场(门荫入仕),给太子当护卫。 粟特人的老窝——中亚是个出产良马的地区,牧马的特殊技能根治在血液里,还能遗传。史道德也有这方面天赋,皇帝看重这一点,派他管理养马事业。但史道德养马业绩不咋地,他在任期间,监管的河曲一带死失马184900匹、牛11600头,一塌糊涂。 从目前在固原出土的白人及其后裔的墓志中看得出,这些白人老外在隋唐吃得很开,有名有姓的白人基本都在朝廷做官,而且都很得宠。 在灯红酒绿中消融 历史和墓志记载有名有姓的白人是显要,完成了光宗耀祖的使命。 但那些默默无名的白人,才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第二国门——固原风貌的书写者,才是生活的真实。当官的白人进京干大事去了,留守的白人在固原挥洒着喜怒哀乐。 当满载着波斯、罗马奢侈品的驼队驶入固原城市,驼队瞬间成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北周忠臣李贤的家眷从中淘到了鎏金银瓶、玻璃丁碗、西洋戒指等,北周大将军田弘家属从粟特商人手中收购了很多东罗马金币,驼队还给从故乡史姓、康姓、安姓等白人带来了信物,一件鎏金水晶饰品,或者一个喇叭型玻璃花…… 随驼队而来的还有僧侣和传道士。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波斯、东罗马受到了排挤,这些有着顽强生存发展意识的教派,历经千难万险,赶集似地来到中国,来到固原,寻找自己发展的乐土和空间。这是一个自由的年代,各式各样的庙宇比邻而建却相安无事,信徒们心中有各自的精神领袖,有各自的教义。 信仰不同没有成为他们交流、甚至成为朋友的障碍。 走出寺庙,他们成群结伙地扑入胡姬酒肆。端着夜光杯,喝着葡萄美酒,眼睛馋馋地盯着舞台上疯狂起舞的胡旋女,有时借酒兴调笑酒吧里的黄头发蓝眼睛的白人美女,有时还会为舞女争风吃醋大打出手,还可能勾引人家的二奶,上演决斗、私奔、殉情等最浪漫的事,(固原南塬男女双拥合葬墓可以为证,那名男子头颅中的铁箭头也许是为情决斗而留下的吧!)…… 宣泄完自己的痛快与痛苦,走出酒吧,常常会遇见达官贵人衣锦还乡的车队,醉醺醺的白人还会嘟囔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个欢乐的时代,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有一群白人有钱有势有尊严地活着。 后来的后来,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有的出国玩美了耍好了,老了就回国了。 有的白人,尤其是那些把遗骨都埋葬在固原的白人,他们把自己交给了这片土地,让自己的血脉融汇到中华民族中去了。他们是一股清澈的溪流,当流入中华民族大河中时,他们特有的风貌就不那么明显了。 据考古学者罗丰考证,流寓中国的“昭武九姓”白人,大多数进行内部联姻,但这其中似乎也并不完全排除与汉族人通婚,只不过是粟特人之间的婚姻占的比例较大,持续时间更长。史诃耽的后老婆张氏就是一名汉族妇女。

《心理罪》原著廖亚凡经历了如下:

廖亚凡是C市师范大学宿舍管理员孙梅的女儿,因早年丧父而生性敏感。因为孙梅救过方木两次,所以在孙梅去世后,已经工作的方木将亚凡送到了天使堂(孤儿院)并默默资助亚凡,亚凡对方木产生了感情却遭到方木无情的拒绝。

亚凡遂决定与杨展一起离开,但在火车站亚凡没等来杨展,只能一人出走,她一人在外游荡了几年,吃尽苦头。2011年因犯罪而重遇方木,这时的她已然是小太妹的模样。一直在愧疚中生活的方木向亚凡求婚。亚凡去过周振邦的墓地后改变了许多,方木却一边与米楠暧昧,一边送鞋给亚凡并嘘寒问暖。

亚凡将方木看作下半辈子的依靠,方木却没将亚凡当未婚妻对待。在魏巍说江亚会令方木失去心爱女人时,方木急忙寻找米楠,而亚凡却被江亚杀死在医院中。亚凡因方木一时冲动的求婚而感动,也因这看似厚重,实则轻荡的称呼而亡。

影视改编

网剧《心理罪》讲述到方木送亚凡去往孤儿院为止,《心理罪2》中亚凡向方木表白。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将小说中廖亚凡的人物关系做了调整,亚凡是为养父(方木)着想的善良女孩。无论是她与邓超饰演的“方木”的温情,还是与刘诗诗饰演的“米楠”的互怼等情节都很有看点。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数不清的王朝或政权从兴盛到消亡,只给我们留下短暂的记忆,起源于塞北,称雄于中亚的嚈哒帝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它通过征服中亚粟特,从粟特人的丝绸贸易中抽取巨额财富;又东入西域控制西域诸国,西攻萨珊波斯,逼其缴纳大量贡赋,甚至一度操控不可一世的萨珊王位的废立,最终令西域及萨珊波斯三十多国臣服,控制丝绸之路中枢,发展壮大成为中亚强大的帝国。然而嚈哒称雄中亚近百年后,却被突厥和萨珊波斯联合绞杀灭亡,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如昙花一现。对于嚈哒,史料记载相对匮乏,嚈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它的起源、发展、消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嚈哒——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国度。

嚈哒最初称之为“滑”,嚈哒正式的族名为“滑国”,西迁中亚的嚈哒人皆以“滑”为姓。刘璠《梁典》记载:“滑国姓嚈哒,后裔以姓为国号,转讹又谓之挹怛焉。”所以悒怛即嚈哒的别称。古代史书《梁书》、《南史》作“滑国”,而在其他史书中,“滑国”、“嚈哒”分别立传。

嚈哒最初起源于塞北,从金山(阿尔泰山)一路向南扩张,最终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对此《魏书》记载:“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都乌许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嚈哒能在中亚兴旺发达起来,离不开粟特人的钱包和萨珊萨珊波斯的贡赋。早在嚈哒主要部落还在阿尔泰山游牧时,作为柔然的属国就多次出兵中亚索格狄亚那,索格狄亚那主要是操东伊朗语的粟特人,征服粟特后嚈哒从其丝绸贸易中提取丰厚利润。

公元5世纪20年代,嚈哒主力从阿尔泰山西迁阿姆河,入吐火罗斯坦,征服寄多罗贵霜,西攻萨珊萨珊波斯。嚈哒制服高车,阻止柔然西进,占领了丝路中段的交通枢纽,控制了西域诸国,迫萨珊萨珊波斯称臣纳贡,有了强大财力支持后的嚈哒自此兴盛了近百年,直到567年被西突厥与萨珊波斯联合所灭。

嚈哒王国灭亡原因浅析:

任何朝代都不会一直长盛不衰,公元6世纪中期嚈哒国势转衰。公元528年,北印度各邦联军打败了嚈哒,嚈哒王逃往克什米尔避难。嚈哒西边的萨珊波斯开始复兴,萨珊王朝作为一个老大帝国被蛮族人修理自然不甘心,到库萨和一世(也叫库思老一世)在位期间(531- 579年),他决心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处境,将嚈哒带给萨珊的恐惧和不稳定化解,他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富国强兵,对外积极寻求外援共抗嚈哒。

正如他所愿,这个盟友来的恰是时候。6 世纪中,突厥在北亚兴起,突厥最初也是柔然属国,突厥首领土门为柔然击败了铁勒,邀功求婚于柔然,遭到柔然可汗阿那瓌侮辱,突厥首领土门,一气之下与柔然决裂并攻击柔然,最终在突厥的不断攻击下,柔然汗国灭亡,其领土被突厥占有,突厥代替柔然与嚈哒成为了邻居。而这两国民风皆彪悍,终于擦出火花,公元562年起,嚈哒与突厥发生冲突,此时嚈哒面临萨珊波斯与突厥夹击的风险。

萨珊王朝库萨和一世除了继续同拜占庭帝国争夺地中海等地外,为了背后不被嚈哒所扰,积极联络西突厥室点密可汗结盟,共同对付嚈哒,突厥与萨珊波斯一拍即合。公元567年,西突厥室点密可汗与萨珊波斯库萨和一世联手灭亡了嚈哒,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嚈哒与萨珊波斯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库萨和一世一雪其祖父卑路斯在80余年前被嚈哒人所杀之耻,西突厥可汗则扩充了地盘,双方以阿姆河为两国共同边界,库萨和一世娶西突厥公主为妻,巩固了突厥与萨珊波斯的联盟关系。被灭国后幸存嚈哒人一些加入突厥汗国的部落,有的继续存留于呼罗珊、吐火罗斯坦等地与当地诸族融合,而嚈哒作为一个国家则从历史上消失了。

嚈哒帝国的强盛时代,约从公元5世纪中期开始,持续到公元6世纪早期,总共不到100年。而嚈哒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始于公元456年首次朝贡北魏,到公元567年嚈哒灭亡,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嚈哒帝国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嚈哒为什么会灭亡?

首先,表面来看直接原因是突厥和波斯的联手,其实嚈哒的消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国虽大,好战必亡,嚈哒灭亡的原因首先与其穷兵黩武不无关系,游牧民族骁勇善战是优势,但其人口少,还频繁出击到处放火就要惹火烧身了。《通典》记载嚈哒:“部众可十万,依随水草”,嚈哒不仅要控制西域大片属国领地,还要进攻上千万人萨珊波斯、印度,再强的精兵也经不住常年的消耗,加上强悍的突厥和萨珊波斯的夹击,失败也是必然的。

其次,嚈哒无文字。没有文字,文化难以持久传承,更没有强大的凝聚力,遇强敌入侵文明随之消亡。

最后就是社会生产力落后,嚈哒的兴盛主要靠向属国征收贡赋及征战掠夺财富为生,难以持久。古代没有强大的农业,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无法兴盛发展的因素之一,这也是游牧民族的通病,其最终会被先进的文明所替代,或者被先进文明所同化。

 

中亚和欧美相貌的区别,中亚人皮肤没有欧洲人白。中亚人眼珠多数是褐色或浅灰色,而欧洲人大多数是蓝色或绿色。中亚人绝大多数是黑发,欧洲人大多数是金发或栗色发。中亚白种人与欧洲白种人相比,没有其高大、白皙、眼睛和头发颜色多为黑色,不像欧洲,既有蓝色,也有棕色。

中亚和欧美人介绍

中亚白种人最早的来源也是欧洲,与欧洲白人是同一人种,只是后来在中亚一带和周围的黄种人甚至少量黑人有所混血,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在全世界的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其次是北非、西亚以及大洋洲和北美洲等地区的犹太人等。

欧美人的长相特征偏白肤色,毛发较浓密,柔软波状的头发,头发颜色分为金发、红发、天然白发较少见出现在北欧、棕发、黑发,眼色碧蓝、碧绿或棕色。颧骨不高突,颚骨较平,鼻梁狭窄略呈勾状,高鼻梁,唇薄或适中,门牙与下颚垂直、嘴唇尤其是下嘴唇适度开启,且下巴圆满。

欧美人性格欧美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欧美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欧美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欧美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43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