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杀朱棣,朱棣让人给他带了封信

朱元璋想杀朱棣,朱棣让人给他带了封信,第1张

公元1388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高丽发生兵变。李成桂推翻原朝鲜皇帝自立为王,5年后,李成桂政权正式与大明建立关系。在古代,藩属国是需要向父国进贡的,李成桂派遣使者带着上千匹骏马来到大明。

马是古代很重要的军事、生产用力,在没有机械的年代,马可以说是军队的命根。观察地图可以得知,朝鲜从陆地进入中国,就会路过北京一带,而那里是当时朱棣的封地。

朝鲜使者为了讨好朱棣,便让朱棣先见到了进贡的骏马,朱棣本人戎马出身,见到了马更是爱不释手,使者趁机透露了可以让朱棣先挑选的意思。

话说,由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并不想传位于其他皇子,对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更是喜爱有加。但是朱允炆毕竟是小孩子,朱元璋担心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朱允炆处于不利地位。

尤其是开国元勋和各位藩王,这些人都是追随朱元璋起事的,经历过尸山血海和火的教训。为了保障皇位的传承稳定,于是朱元璋早早就创立了锦衣卫,负责监视各位藩王和重臣的生活以及所为。

言归正传,朱棣见使者暗示自己,也不掩饰自己对骏马的喜爱,上手挑选了起来。经过自己的挑选,留下了六匹马,而朱棣的所有行为,都暴露在锦衣卫的视野里,锦衣卫立马向朱元璋禀报此事。

前文有所介绍,马是古代组织军队的重要物资,朱元璋在听到了锦衣卫的报告后,不由得龙颜大怒。一方面是怀疑,朱棣其实在扩充私兵,暗中积攒力量等自己去世后好造反。

另一方面则是觉得,朝鲜国的心术不正,在刚刚和大明建交之时,就想着如何拉拢自己身边的藩王。 如果有一天,朝鲜对朱棣说了什么谗言,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可能会就此分裂。

朱元璋暗示锦衣卫,对此事进行彻查,朱棣本人也很冤枉,路过自己的封地,只是挑选了几匹自己十分喜爱的马,就被人怀疑自己想扩充军队,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朝廷内一定有对自己不利的人,想通过对朱元璋的挑拨,离间父子之间的感情。在朱元璋的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定是先君臣后父子,所以朱棣打感情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锦衣卫到达北平后,一直在跟踪监视朱棣,并且随时向朱元璋进行汇报。朱元璋在经过思考后,让锦衣卫把朱棣带离封地,前往都城南京。

朱棣得知消息后万分焦急,自己到南京后,兵权封地还有没有都不提,人身自由是一定没有了。前面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血洗,就是朱棣的前车之鉴,由此朱棣下定决心绝对不能离开封地北平。

朱棣慢慢悠悠地整理东西,心里也在思考着办法,锦衣卫催促朱棣尽快出发。在收拾好行李后,刚走出王府,朱棣一下便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甚至撒泼打滚全然不顾自己的藩王身份。

也是碍于朱棣的身份,锦衣卫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举动,只能愣愣地看着。朱棣看到锦衣卫不知所措后,从兜里掏出一封信,对锦衣卫说:

“这是我前几日,在廖永忠那里得到了一封信,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只能委托你们交由父皇处理。”锦衣卫面面相觑,他们也不能处理这件事,只得快马加鞭带着信件回到京城。

朱元璋心想:无赖

朱元璋见到此信之后,刚开始竟是十分疑惑,但是打开看后竟然笑了起来。朱元璋向来喜怒无常,众人见他一会生气一会开心,十分不解。待众大臣上前询问时,朱元璋说“算了,由他去吧,我的儿子比我还像无赖。”

廖永忠是明朝初期的名将,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廖永安,兄弟二人作战十分勇猛。廖永安作战阵亡后,廖永忠接替了其兄的位置,在明朝统一天下的作战当中,经历了鄱阳湖之战、平定广西、广东两省。

耀眼的作战经历背后,其中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话说,朱元璋最初起义时,是在小明王韩林儿手下的,自己平定天下后,派遣廖永忠去将韩林儿接到应天。

朱元璋对外宣称,想让韩林儿做天下的皇帝,自己则退居幕后。好巧不巧,在船队经过瓜州之时,小明王乘坐的船只突然漏水。在场的很多军士,也没有将小明王从水中救出,于是小明王就此死亡。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悲伤,对随行的人员都进行了处罚,自己本不想争夺皇位,但是天意如此,坐上了皇帝的坐位。按理说,廖永忠经过此事,应该在日后的封赏中受到处罚。

不过,廖永忠不仅没受到处罚,还是根据军功被封为德庆候。了解了这件事情,再来看看朱棣带给朱元璋的信件,所写的就是这件事。他借助廖永忠的口吻,让自己的整个信件更有可信度,信件很有可能是朱棣伪造的。

只不过,朱元璋也是投鼠忌器,若是朱棣会将此事公之于天下,那么自己的名誉就没了。古代皇位的继承,讲究的都是一个“合理”,朱元璋谋主篡位对自己统治是十分不利的。

后来,朱元璋吩咐锦衣卫,让他们转告朱棣,自己没有下令让朱棣返回京城,他可以继续在北平做他自己的藩王,经过调查整件事情已经十分清楚,是有人陷害朱棣。

朱元璋随便拉了两个替罪羊,当做诬陷朱棣之人,在得知结果后,朱棣只是无奈地笑了笑,父子君臣之间的默契也就是如此吧多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依旧没有保住自己的江山。

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朱元璋屠杀功臣,导致能领兵作战的将领出现了断层。另一方面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步子迈得太大,导致众多藩王纷纷不满,最后被朱棣取而代之。

总的来说,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并没有谋反的意图,尽职尽责为大明戍边。只能说朱允炆,并没有得到父亲和爷爷的真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逼得多位叔叔反对自己。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成功登上帝位,成为明成祖,也算是众望所归。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合法性第一,这个身份继承皇位天经地义、万民信服、天下归心。而且朱标这个人经验丰富,洪武晚年,朱元璋已经将许多事情委托太子朱标处理。

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说,关键是此人还非常仁厚,对待弟弟们一向很好。此人若是不死,明朝的政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朱棣造反未必成功。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扩展资料: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也是后来失踪人口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对他实行了各方面、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计划。可惜的是,这样一位王朝接班人,不幸先于其父亲朱元璋病故。

朱标身为朱元璋的嫡长子,深受其父亲的重视。朱标从小就被当做是接班人来培养。朱元璋起兵造反,那是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已经把朱标立为世子。

不但自己对朱标手把手辅导,还请了当时学界大儒宋濂等为其传道受业。朱标22岁时,朱元璋命令所有政务都由太子处理,最后再由自己审阅。

自此以后,朱标就渐渐接手了大明王朝的国家政务,所累积的执政经验,并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能够比拟的。

不要感觉朱标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对北方的朱棣已经有所防范。蓝玉经常在北方作战,他看出了朱棣野心勃勃。在返回南京时,蓝玉提醒朱标注意“北方的燕王。”

朱标曾经巡视西北地区,任务是观察西安是否适合做都城,朱标的建议是西安不适合建都。但是历史给朱元璋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公元1392年,朱标英年早逝。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对朱元璋的 很大。按照道理,既然大儿子死了,朱元璋就应该考虑其他儿子。问题是朱元璋对朱标过于疼爱,他直接跳过了剩余的儿子们,直接册封宝贝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标

-朱棣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朱标的性格很讨喜,他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那般暴躁,忠厚爱人,谦逊有道,对大臣和老师们十分恭敬。他做太子那会儿,见老爹杀人太狠,便向他提议“宽通平易之政”,一个是暴躁的君王,一个是谦和的太子,朱标在大臣们心中的好感度可想而知。

老三朱㭎被人告发有谋反的意图,朱元璋得知后很生气,要将其处死,朱标哭着替自己的弟弟求情,朱元璋被朱标感动,才作罢。

嫡长子朱标又特别优秀,所以他根本就不用为了国本而发愁。但是,就是这位太过优秀的嫡长子,引发的却是难以预料的皇位之争。朱标闪闪发亮的光环,掩盖了朱元璋其他儿子的光芒,这其中,就有朱棣。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

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大帝。相比起他的大哥朱标,朱棣无论是出生时间还是出生地点都糟透了。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刚好打了胜仗,自然会认为朱标的出生是老天的赏赐,再加上这是他第一个儿子,欣喜之情难以名状。

而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要知道,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只有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

扩展资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奉命巡抚陕西,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随即病倒。直到次年四月因病去世。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再无其他记载。

“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你却找不到一点破绽,因为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风寒之症”实在是可大可小。

如果不严重,对于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可一旦严重,且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毫无破绽。

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朱标的死亡似乎没有任何疑点,要说有,那就只有时间这一个疑点。从朱标生病到去世,之间长达数月时间,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可能:

第一,患病极为严重。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可问题是,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第二,病愈后突然去世。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紧紧相连,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朱标

-朱元璋

为什么说朱标是历史上最有能力和才干的太子之一?

第一个原因是,朱标周围有大量的文化部长和军事部长来协助。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南京皇帝,国名洪武,并立即将大儿子朱标封为太子。朱元璋封将李善昌封为左太子师,将徐达封为右太子师,将张宇春封为太子少保,将刘伯文封为赞善医生。所有为伟大的明朝做出贡献的能干的大臣都进了王宫。可以说,当时,朱标把明朝一半以上的精华大臣都收入自己的囊中。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朱标的自身才华很出众。朱标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太子,从小就由儒宋时期的史蒂文亲自教导。多年来,他读诗,兼具美德和才能。他既不像杨勇那样 ,也不像李成谦那样贪图权力。虽然朱元璋爱他的长子,如果朱标是一个酒色兼备和贪图权力的人,朱元璋肯定不会让朱标继承王位。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朱元璋的全力教养和最他的喜爱。古代人结婚都早,当朱元璋28岁才有的朱标,可以说是老来得子了。所以朱元璋特别喜欢朱标,因为朱氏家族的祖先和他的伟大事业终于有人继承了。

正因为朱标兼具德才兼备的才能,在各个大臣的协助下,最重要的是父亲朱元璋的尊敬和宠爱,所以朱标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王子。当时想必能威胁到朱元璋的王位的因素就是朱标了。朱标死于风寒。这位传奇的太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没有做皇帝?

因为朱标比朱元璋早死。朱元璋将最疼爱的长子朱标被其立为太子,其本意就是在朱元璋去世后由朱标继位当皇帝,这些从其对朱标的疼爱有加,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不顾国事的繁重也要陪着朱标学习等就可体现。

可是天不遂人愿,朱标早于朱元璋六年(公元1392年,即洪武二十五年)病故,年仅38岁。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之子即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的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

扩展资料

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朱标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十年朱元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死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参考资料:

-朱标

:-朱允炆

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棣造反能成功吗?

这个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能说朱棣可能不会选择造反。因为朱棣造反一来是因为他有野心,二来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影响到了他的利益,他才不得不反抗,也刚好借着这个苗头可以名正言顺造反,达到称帝的目的。如果朱标也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会造成相同的结果。

朱标是马皇后所出,也是因为这一层身份压过了其他几个兄弟,以至于在后来朱棣努力洗白,就是告诉别人他也是马皇后所出,让人觉得他登基也是名正言顺的。朱元璋从小就开始培养朱标,在教育的熏陶之下朱标成了一个谦谦公子,和朱元璋的性格不一样,而朱棣却朝着朱元璋前进。 朱标性格好,可惜死的早,留下了一个儿子朱允炆。正是这个孩子给了朱元璋慰藉,并让他决定立他当太子。这个决定让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不满,也是导致后来朱棣造反的原因之一。如果换做是朱标,像朱棣这么喜欢面子的人是不会愿意顶着杀兄夺位的罪名。即使他不喜欢朱标,可是对方的身份摆在那儿,这一点让他无法反驳。 可是朱允炆不同,朱元璋的几个儿子都活得好好的,可是皇位却被截胡了,自然会让人不满。所以说如果朱标没有死,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即使觊觎皇位也不敢搞大动作。以朱标的为人也不会做出削藩这种事,虽然他和建文帝是父子,却没有对方那般懦弱,想必朱棣也不会造反。 太子朱标是怎么死的?

太子朱标是生病死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扩展资料:

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再无其他记载。“风寒之症”看似简单,但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风寒之症”实在是可大可小。如果不严重,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一旦严重,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可问题是,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紧紧相连,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朱棣哪一点不好,朱元璋为何始终没有选择他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为何不选朱棣做储君,3个原因,注定朱棣本事再大也不能。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个,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继承人,即使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还有4个嫡子可选,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韬武略、战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而要选择孙子朱允炆

传位给朱允炆于情于理也说得通,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所以朱标去世了,将属于他的皇位传给朱允炆也没有问题,但朱元璋忽视了,朱允炆性格荏弱,而他的儿子大多是久经沙场的将士,所以他们未必肯服朱允炆。朱元璋确立朱允炆为储君时,不满之声已经在皇子中出现了。

不过朱元璋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朱棣,而是因为这3个原因,导致朱棣本事再大,他也没有机会做储君。

一、朱棣没有代言人

从古至今,朝臣和藩王联系过密,都可能会引发皇帝的猜忌,不利于自身的安全,所以朝臣不敢和藩王有过多联系。

朱棣是藩王,他替大明镇守边疆,离南京很远,所以朝中大臣和他联系很少,由于朱棣和朝臣联系少,所以朝中为他说话的人也不多。支持朱棣做皇帝的大多是他的兄弟,这些人都和朱棣一样是藩王,镇守在各地,所以关键时刻说不上话,而朝中大臣大多数和太子朱标关系好,所以愿意为朱允炆说话。

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过在儿子中找个接班人,他提到了朱棣,但朝臣反对立朱棣,而是提议立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性格仁慈善良,朱元璋也喜欢,所以在朝臣的提议下最终立了朱允炆。若朱元璋选储君的时候,有朝臣为朱棣说话,很可能会为朱棣争个机会,可惜没人替朱棣说话。

二、朱棣的身份问题

官方史料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四子,但不少人质疑这点,很多人觉得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嫡子,他夺取皇位后,为了让自己当皇帝显得名正言顺,所以将生母改成了马皇后,这样他就成了朱元璋的嫡子,有资格继承皇位了,但其实他的生母是朱元璋的碽妃。

明朝时期记载皇家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氏所生,成祖则碽妃生”。同时,近代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也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认同朱棣为碽妃所生。这就说明朱棣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嫡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还有,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即使他是嫡子,他前面还有两个长兄,秦愍王朱樉和晋恭王朱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标不在了,秦愍王朱樉就是嫡长子,所以朱元璋应该传朱樉,而不是朱棣。

三、治理天下的需要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有个明晰思路,就是皇帝找个仁德的人做,而让自己其他儿子镇守边疆,这样朱家王朝才能稳固。朱元璋打算让朱标做皇帝,让朱棣、朱权等人做藩王,替他们镇守边疆,朱棣、主权等主要防守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所以责任很大,朱元璋不会轻易将他们调离北方封地。

还有,中原王朝刚经历过战乱,需要休养生息,让百姓有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和发展经济。朱棣虽然能力出众,但主要是打仗能力出众,他当上皇帝后,可能会继续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用武,这不利于大明的稳定和经济恢复。

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开始屠杀功臣,就是希望内部稳定,国家不再打仗了,所以好战的朱棣不是他心仪的储君,仁德善良的朱允炆才是他想要的继承人。

这3个原因让能力更出众的朱棣与储君无缘,但之后的事,也没有按照朱元璋所设想的方向发展。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开始削藩,引发了内乱,随后朱棣攻破南京,夺去了朱允炆的江山。好战的朱棣,在夺得皇位后也没有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动武,而是认真治理江山,让大明进入了一个盛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46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