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战神”霍去病为什么年纪轻轻就上了战场?

“大漠战神”霍去病为什么年纪轻轻就上了战场?,第1张

霍去病是今山西临汾人。他的妈妈叫卫少儿,就是卫子夫和卫青的姐姐。

那一年(一二三年)的春天,匈奴人又来骚扰了。汉武帝就让卫青带领六个将军,每个将军一人带一万人去打匈奴。当时,霍去病还是皇帝的侍卫,他一听说又要打仗,就跑去找姨夫皇上啦!

见了面就说:皇上,我不给您当侍卫了,我要去打仗,我都这么大了(17岁),还没见过匈奴人,还没上过战场呢,您就让我去吧。我还有我舅舅呢,我不会有事的,您就放心吧!

汉武帝看见霍去病这种表现,就高兴了:那你就跟着你舅舅去吧。

卫青说:那好,我挑出最好的八百人,让你带着。

汉武帝又封给霍去病一个官,叫骠姚校尉。(意思就是快速反应部队的一个头)。

我们看得出来,人家一带就是一万人,给霍去病只有八百人。汉武帝和卫青的心态就是:你一个小孩家,想打仗,精神可嘉。但是谁知道你的能力如何呢?这样吧,你先带点人试试吧!

赵信、苏建各带一万人先走了。结果,赵信这支部队遭遇了伏击,匈奴单于说:赵信你只要过来,我立马把我姐姐嫁给你。赵信挡不住诱惑,一狠心,这就投降了。

赵信还带着匈奴兵包围了苏建的部队,结果只有苏建等部分兵马跑出来了。

这时,卫青心里糟糕透了,我这个外甥也不知道咋样了,就在他担心做时候,霍去病回来了。

霍去病说:舅舅,昨天我带着这八百人,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百多帐篷,我就下令部队埋伏了。等到夜里,我就看那个帐篷最大,咱就打哪个,那肯定是最大的头儿。夜深了,我这八百人就直奔那大账去了。这大帐篷里的人竟然把我们当成汉军主力部队,赶紧撒腿就跑,混乱中我们打死了不少,活着的都被我们俘虏了。

卫青当即向皇帝禀功:皇上,我外甥霍去病真棒啊!笫一次上战场就大获全胜!

汉武帝特别高兴,随后封霍去病为"冠军候",并赏千金。

"冠军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冠军"这个词,勇冠三军,冠军再加上"侯",就是说你是所有侯当中的头。所以"冠军候",就简称"候头"。

这次胜仗之后,霍去病就开始率领着大汉骑兵,开疆拓土,纵横漠北,创造了对匈奴作战全胜的记录。然而年轻的霍去病,就在23岁时,生命却突然而终,留下了一连串的千古之谜。

霍去病这个傲岸、强悍的少年英雄,将永远留在人类的千古记忆之中。

根据《史记》记载,元狩五年,霍去病在一次皇家打猎中,寻机射杀部下李敢。

虽然两家之前有纠纷,不过霍去病为报私怨,毫不遮掩的谋发之举,引发群情哗然。霍去病为何坚持杀李敢,两家恩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漠北战役,李广末路

这就要回到元狩四年漠北战役,当时李广虽然年过六十,但他毕生心愿就是因军功封侯,他苦苦哀求汉武帝,允许自己可以跟随卫青出征,担任先锋以求军功。

武帝经不起李广一再请求,勉强同意他出征,可是私下,武帝却找来卫青,交代他李广年事已高,而且之前李广数次被匈奴所败,让他当先锋不吉利,要求不可以让李广担任先锋。刚好卫青好友公孙敖刚被剥夺侯位,卫青遂安排公孙敖为先锋,自己则率主力随后出战,只安排李广走东路作为辅助。

李广自然不愿意,东路迂回难走,看起来不像有什么立功的机会。可是卫青才是主帅,李广心有怨气,听完命令抗议无效后,怒气冲冲甩手就走。不过李广因为在荒漠中迷路,东路军最后没有按期与卫青的主力会合,导致最后单于从包围圈逃走。

战争结束后,卫青要向武帝写战报,派人责问李广,东路军为何作战违期。李广本就因为错过作战,封侯无望,心情郁闷,最终拔刀自尽。

二、李敢怀怨,刺杀卫青

李广出身自陇西李家,陇西李家是历史悠久的将门世家,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他追斩太子丹,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是帮助秦始皇消灭六国的重要将领,李信最拿手的就是射箭的本事,而李广从小就学得一手好箭法,百发百中箭无虚发。

李广不仅勇猛,向来爱护士兵,每当战争有斩获,都均分给部下,自己分毫不取,深得士兵的爱戴。所以他的自尽,部下都非常悲伤。

而最不能谅解李广死的是儿子李敢,他认为父亲的死,是因为卫青为了让好友公孙敖立功,这才剥夺李广前锋的位子。卫青先是断了李广封侯的最后希望,再让李广走远路,故意拿期限压他,最后还派小吏为难逼李广自杀。

所以,李敢趁卫青不备,试图行刺,但没有成功,卫青只受了轻伤。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经战死沙场,唯独只剩下最小的李敢。卫青也对李广之死感到愧疚,遂没有声张李敢行刺一事。

三、为舅不平,猎场报复

不过这事情闹得太大,最终还是传到霍去病耳里。霍去病可没有卫青这么好的脾气,不能够原谅有人冒犯舅舅,所以他瞄准皇家狩猎的机会,寻机射杀了李敢。

名将之后横死,总要有个交代。不过当时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心腹爱将,舍不得将其治罪,就替霍去病说话:李敢是被鹿撞死,了结此事。

可是这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第二年,李敢的叔叔、丞相李蔡被扣上侵占汉景帝陵园的罪名,被迫自尽。李敢的儿子李陵,后来不愿随李广利部下效命,自荐以五千步兵出击匈奴,但是身陷重围兵败投降。

汉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后族灭李家,李氏从此衰败,陇西人士皆以李氏为耻。直到南北朝时期,陇西李家又出了一位李皓,他建立西凉割据一方,陇西李氏逐渐成为北方最为显赫士族之一。

后来,更因为唐朝皇族属陇西李氏而备受推崇,不过这些李广、李敢、李陵他们都看不到了。

提起霍去病,那在中国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在同样年龄就能有他的成就——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甚至影响西亚历史进程。

遗憾的是,在漠北大捷两年之后的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忽然得病死了,年仅24岁(虚岁)。一代名将就像流星一般,划过夜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引得千百年来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位名将的葬礼记载得非常清楚,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对他的死因,却没有任何记载,仅仅是“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我们这些后人对此不免有些“责怪”之意。

在笔者看来,司马迁如此记载,其实也在给后人以某些启示。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霍去病是怎么死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客观记录历史。两千多年过去了,霍去病的死因已成千古之谜!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

一是病死说,西汉褚少孙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引用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病死或者猝死。按说霍去病身为武将,身体应该挺棒,不过猝死的可能也不是没有——霍去病的儿子霍嬗也是很年轻的时候就猝死,但这种可能性到底多大,谁也说不清楚,或许只有穿越回去给他做个心电图,才能给我们答案。

二是瘟疫说,有人认为在漠北之战中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因此水源区产生了瘟疫。霍去病在此处饮食了带有瘟疫的水,而后得瘟疫而死。可霍去病死在元狩六年,漠北战后2年。什么瘟疫得病后2年之久才发病死人,而且霍去病还凯旋而归在京城待了很长时间,就不会传播瘟疫么?当时史书可没有记载有大规模的瘟疫在长安传播,此说不可信。

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的出每个年代都有一些英雄豪杰闻名,他们战沙场,杀四方,名扬天下。在其中能称得上战神的又有多少,战神都是不朽的神话,都是勇冠三军之将,征战沙场所向披靡,在很多时候英雄豪杰也都会有失败的时候,而战神是战无不胜的存在。今天我们就要给大家分享能称得上战神的三位英雄。

第一位是白起。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都曾亲自评价白起为千古中不二的英雄。白旗属于崛起于晚期的人,他开始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点一点的爬上了一个国家的巅峰,他曾率领10万秦军打败了魏国及其韩国联合的24万军人,而那一年他都已经三十八岁。因为此战他得到了秦王的关注,由此之后他开始率领军队四处征战,用了20年的时间共占了80多座城池,杀掉的敌人更是数不胜数,他得到战神这个称号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个要说的是韩信。

在秦朝的末尾时期,在那个时候能称得上名的战神只有韩信和项羽,能与项羽过上招的也只有韩信。韩信在幼年时就表现的非常优异,20多岁就开始带领千军万马四处征战,我们都不知道他的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也许他是天生的将才,他的传奇故事更是多的数不过来,还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他一生的战斗中从来没有失败过,铸就了不败的传奇故事。

第三个就是霍去病。

在霍去病17岁时他就亲自请求与匈奴作战,于是武帝就册封他为校尉带兵出战。在战斗过程中霍去病非常的勇敢,带领800骑兵前去寻找匈奴的老巢,斩杀了了匈奴的头领单于的祖父,并且还活捉了单于的叔父等人,杀了匈奴2000多人,武帝听到这些消息之后非常的吃惊,封于他称号冠军侯,他的第一次战斗就让世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这么耀眼的战绩也是向匈奴发起了战书,标志着汉朝战神的诞生。

在之后两次河西的战斗中,他多次深入匈奴的地盘中,追着那些逃跑的匈奴打,杀了4万多人。在漠北战争中他亲自率领了5万骑兵,击杀了7万多匈奴,而且他还不止步,一直把那些匈奴追到了最北方,经过此次的战役匈奴的威胁便也没有了,从此他的名声大噪,这一年他仅仅只有22岁。英雄注定都是短命,在他24岁时不幸去世。

七猫护国神帅叶无道徐灵儿。

作者“至尊狗剩”最新创作的一部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幻类型的优秀小说。主角是叶无道,徐灵儿。简介:八年前,叶无道他本是豪门之子,却为爱顶罪入狱,戴罪从戎。八年后,他荣耀归来,那遭到未婚妻肆意侮辱,甚至退婚!一怒之下,他转身求婚未婚妻闺蜜徐灵儿,冷漠道:“我本龙帅,绝世无双!”

▄ 前言

在甘肃兰州市的南边,有一处具有两千多年 历史 的陇上胜地,叫五泉山公园。公园里有一座霍去病塑像,凡是去公园游走的人们,都会去认真地摸霍去病塑像下边的“霍去病”三个字,一边摸一边还念叨着“祛病祛病,不生病。”据说,每逢春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人,从早到晚排着长队,去摸这三字。大家都相信,只要“摸了霍去病”,就能“去掉身上病”。于是,有病的人想去病,没病的人也想去病,宁可排几小时的长队也一定要摸摸“霍去病”。雕像下面刻着的“霍去病”三字的那块黑色大理石已经被摸得光滑如镜。

当年霍去病征西时,曾驻兵于此。当时士卒疲渴,却又找不到饮水。于是霍去病手持马鞭,连击五下,结果鞭响泉涌,遂成五泉,至今五泉尚存,仍出涓涓泉水。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此修了一座霍去病的塑像。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人们去摸霍去病三个字,并不体现一种迷信行为,更多的是以此对霍去病这位年轻战神的怀念。霍去病为消灭匈奴而生,他使匈奴大伤元气,一蹶不振。他的一生轰轰烈烈,名垂千古。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战功卓著。他18岁就领兵作战,曾先后 6次出兵塞外,反击匈奴,均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因病逝世时,年仅24岁。

霍去病战功事迹大家都熟知,不再重复详述。下面引一图表说明霍去病的一生战功。

我想说一说, 霍去病之所以成为一代堪称完美的战神,除去他本人的胆略、勇猛和“不用古兵法”军事才能外,与当时大汉朝另两位大人物的鼎力相助和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 霍去病和卫青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使汉朝较长一段期间内,外无硝烟再起,内使百姓安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霍去病的舅舅。

说起来也有趣,卫青是个私生子,霍去病同样是个私生子。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里的女仆,她先后生了三男三女,长子名长君,最后生男步广,长女名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卫媪年轻时,与在平阳公主府里做事的平阳小吏郑季私通,生一子,后来冒名卫青。

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是平阳县的衙役,与平阳公主的奴婢卫少儿也就是霍去病的母亲有染,在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生下了霍去病。卫青大约比霍去病大十二三岁。

有时 历史 记载总这么奇怪,偏偏对这两个人的隐私说得清楚,可对他们的功绩有贬低之处,司马迁亦是。大概司马迁认为李广自杀,李敢被射死,卫、霍有直接责任,感到忿忿不平,便有意在《史记》里记下了这桩貌似丑化他俩形象的事。 历史 也总开这样的玩笑,凡私生子都具有不一般的能力。

卫青约24岁时,就领兵作战。龙城大捷、收复河塑、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漠北大战,几乎无一败绩,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如果说卫青是底层小人物咸鱼翻身的传奇,那么,霍去病便是有才有志的官二代,与他的舅舅比较起来,他的成功就容易得多。如果论卫青和霍去病哪个人的战功卓越一些?可以这样说,没有卫青,便没有霍去病!

汉武帝建元二年 (前139年)的春天,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刘彻去霸上祭祖后,回宫路上顺便去平阳公主的府邸看望姐姐。长公主为了讨好弟弟,物色了数个美貌的女子来服侍他,不曾想就碰到了含苞待放的卫子夫。由此,大汉王朝的 历史 便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年,卫子夫大约十四五岁,一母同胞的弟弟卫青大约十二三岁。次年,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生下儿子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平阳公主府上的家奴。然而,随着卫夫子的地位上升,和卫青逐渐受到平阳公主的青睐,卫家辉煌起来,而霍去病在他尚未懂事起,就同步华丽转身,成为人人羡慕的贵族少年。

霍去病从小在军中长大,受教于舅舅,研习兵法,对古人运兵之道悉数掌握,融会贯通,但他认为不应该拘泥于书本,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霍去病打仗似无常理,实则是无法胜有法。明代著名史学家丘浚评价道:“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汉霍去病、唐张巡、宋岳飞而已,皆能立功当时,垂名后世。”

霍去病几次跟随卫青出征,肯定了解和熟悉了舅舅的带兵策略和对敌战法,并从中钻研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用兵方略。比如,卫青和属下同甘共苦,霍去病也是这样,不然,酒泉这个地名不存在了。但是,霍去病打仗求快,不像卫青求稳;霍去病喜欢高速行军,直插敌人心脏,就像现在的特战队。他的打法看似简单,实则他摸透了在沙漠和草原上行军打仗的特点,将骑兵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保证出其不意地有效地彻底消灭更多的敌人。漠北大战中,包括卫青在内的三路大军都迷了路,独独霍去病尖锋所向,打了大胜仗。

▄ 霍去病和刘彻

刘彻,就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

第一次漠北大战,卫青失败,偏霍去病率领的一路打了胜仗。刘彻的目光转向了霍去病,敏锐地看到了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从此,刘彻不遗余力地栽培霍去病,从各个方面全力支持他。可以说,对他的宠信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霍去病于元朔六年(前123)首次出征匈奴至元狩六年(前117)去世,他先后六次出征匈奴,取得辉煌的战绩,表现了青年将军霍去病的勇猛果断,用兵灵活,不拘古法,注重方略,善于快速突袭、长途奔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的军事才能和素质。

司马迁评论霍去病每战必胜之原因,在于他所率领的部下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又认为他自身有“天幸”。这“天幸”不但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之意,而且是汉武帝本人直接对匈奴战略的选择和军事部署的干预的体现,也是霍去病取胜的关键性因素。

当时,汉武帝追求汉朝大一统的目标:对长城以南的农耕区,以郡县制治理;长城以北的周边游牧民族则需纳贡称臣,以达到“人民蕃息,天禄永得”。为实现这—目标,汉武帝同时制定了对匈奴的军事战略目标:进行斩首行动,打击匈奴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单于庭,俘虏、斩首或迫使单于俯首向汉朝称臣,以改变天下倒悬之势,消除匈奴对汉朝边地的侵犯,“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因此,汉武帝对匈奴采取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亲自制定行动计划,亲自监督实施。

霍去病一生六次征讨匈奴,却未能直接与匈奴首领单于正面交战。

这与刘彻的有意安排有直接关系。霍去病前四次出征匈奴,除第三次河西之战为霍去病迎降浑邪王降部外,其他三次都是作为偏师出征,不是主力部队。汉武帝没有将霍去病军作为主攻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是给年轻气盛的霍去病锻炼机会。随着霍去病战功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汉武帝对他宠信的加深,在接下来的漠北之战,汉武帝则有意给他“当单于”(正面和单于对抗)的机会,以便让他建立更大的功勋。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残酷,霍去病在接下去的第五次和第六次出征匈奴的漠北之战中,始终没有正面和匈奴单于作战。

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任命卫青、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人马分路进兵,这是霍去病第一次以主力部队的身份出战,目标是打击匈奴最高首领单于伊稚斜。此次出征匈奴,汉武帝根据原作战计划,让霍去病率军由定襄郡出发。然而,当汉军俘虏了匈奴兵,截获了重要情报,单于主力部队已经向东迁徙时,汉武帝立即更改作战计划,改由霍去病出兵代郡(治代县,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大将军卫青兵出定襄(治成乐县,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大战在即,更换将领出征地的事件,在汉武帝的战争史中仅此一例。汉武帝之所以改变作战计划,动机是希望自己的爱将霍去病“当单于”,作为主攻部队消灭或俘虏单于。

然而,使汉武帝想不到的是,作战计划一改变,霍去病恰恰失去了正面对阵单于主力的机会,而同样渴望“当单于”的卫青恰恰遭遇了单于主力。当然,霍去病丝毫没有受到情绪上影响,他率精锐骑兵北行二千余里,深入漠北,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以后,直至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再也没有了出征匈奴的机会。

刘彻对霍去病的几乎无条件信任和全力支持,还体现在敢下血本:给霍去病配备了最精锐的士兵,最精良的武器和最好的战马。说到战马,还得感谢卫青。卫青每次打仗归来,总把从匈奴那里捕获的好战马带到长安。这点霍去病就做不到。所以,司马迁说,大汉其它部队的士兵、装备都远不如霍部。旺盛的士气、先进的装备,再加上霍去病出奇制胜、敢于冒险的军事指挥能力,打胜仗似乎也不是一件难事了。

刘彻可能还保证了霍去病的后勤供应。司马迁说,天子派遣太官运送数十车食物,等霍去病回来时,车上还剩下很多米和肉,而霍去病的士兵还有饿肚子的。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些食物是天子给霍去病的特供,自己吃不完却不给士兵吃,不体恤士兵。这话过分了,司马迁不懂霍去病的打仗战法,霍的部队习惯于强行军,习惯于边打仗边从匈奴中取食粮。如果他自己在军中吃吃喝喝,让其他将领或士兵在一旁看着,部队士气就不会受到影响?后世对霍去病的廉洁自律颇高评价,所以这是司马迁的偏见。

霍去病少年成名,从18岁初次征战到22岁封狼居胥,为汉武王朝稳固、开拓西北边远地区立下光辉战功。漠北战役后,朔方以西至张掖等地均被汉朝占据,打开了河西走廊。匈奴遭受汉朝的打击后,分裂为五单于并立的局面,从东北至西北的长城沿线,匈奴都愿意成为汉朝的“藩屏”。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之间恢复和亲。汉武帝时代所致力的大一统,到汉宣帝时得以实现,完成了农业 社会 与游牧 社会 的合一。

可惜的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24岁便去世了。“他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铸就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祁连山因他而闻名,焉支山因他而失色。封狼居胥的身影成为了后世眼中最美的风景,酒泉的浓香荡漾百年。”

太白有诗写道:“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为自己所建陵寝茂陵的东北方,为他修建了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18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