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甄嬛传里所有妃子的介绍
甄嬛 本无意入宫待字闺阁的“女中诸葛”,有着绝世容貌与过人才情的甄嬛,有着闺阁中得一“有心人”的愿望甄嬛,但是终究只是梦罢了,她注定不可能被撂牌子,注定一生都是胤禛的女人,除了他之外不能想不能有其他男人! 原以为胤禛是她的“良人”、原以为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原以为自己一番情意得一眷顾、最终不过是别人的替身罢了。
梦中深情的呢喃“莞莞”,代表尊贵的封号“莞”,终究不过是一场谎言,像那毒药表面的糖,不过是用来掩盖真相的甜蜜…… 美梦破碎的一瞬间,她好似什么都没有了。一心痴爱却换来皇帝的绝情,真心相待却得到姐妹的背叛,突如其来的家人的苦难……这一切让她心灰意冷,终究被迫离开刚诞生的女儿,在清冷苦寒的的寺庙内,企图默默地用残留的岁月,安抚自己支离破碎的心。
直到遇到了温润如玉的允礼,才蓦然想起曾经的心愿。即使抗拒,即便疏远,却仍然忍不住在那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扑入他的怀中。
用一颗不完整的心,静静感受他的柔情与呵护,享受着平静而幸福的时光。 一切皆是造化弄人,他的噩耗,令她生不如死。
然而为了保住他们的孩子,她选择委曲求全,回到凌的身边。当一切尘埃落定,允礼却突然出现。
她只好选择逃避,用剩下的岁月,缅怀他们之间的一切。最后的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爱人,虽然他们的儿女终是平安,可幕落人亡,再大的权势又能换回几分爱恋? 允礼 果郡王,允礼。
康熙第十七个儿子。
先皇最宠爱的儿子。 看似活的自由自在,实在是避开伤心之地。
人人都以为他放荡不逊却不解风情,实则是因为没有心意相通的佳人。 雪夜树下初见甄嬛,就为她的清丽出尘而折服。
就算这只是个奢望,就算她另有良人,他也会一心一意守护她,即使她永远不知。 宫廷中宫阙重重,他只能看着小像,一曲长相思,独自叹息。
好在上天待他不薄,他们终于得以相伴。庵中的那段岁月是他今生最美好的日子,虽然纵马奔驰两个时辰只为看她一眼,不过一杯清茶,几句笑语,可知嬛嬛的展眉一笑能让他付出一切? 然而世事难料,可曾想过有一天,他要亲自将自己心爱的嬛嬛,再次送进那个笼牢,看着她再度以尊贵的身份,成为皇兄的女人? 其实嬛嬛所做的一切,他也隐约知道。
他从不怪她,他尊重她的选择,继续做一个事事漫不经心的皇弟,他听从她的安排,与她的妹妹相敬如宾。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她想要如此。
如果注定不能相伴,也绝不忘记刻骨的相恋。死在爱人手下的他,是幸福的。
沈眉庄 嬛嬛从儿时起的玩伴,是她在后宫中唯一的心灵慰藉。沈眉庄 从一个开心的女子,慢慢变得落寞,与世无争的样子。
从一个才情横溢的女子,慢慢失去争宠之心,为的只是复仇。 从一个只念恩情不懂爱情的女子,慢慢透彻了人情领略了暗恋情愫,却不能爱,说不出的关心,无尽缠绵的眼神。
眉庄的性子太正直,实在不适合待在这个后宫啊,要不是有嬛嬛的姐妹情深,在对胤禛的无情失望透了后,眉庄真不晓得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在最后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温实初,她爱得大胆,在生命最后一刻生下他的孩子,并且被皇帝宠爱多年,这应该是对胤禛最大的报复了。 安陵容 出身低贱,父亲只不过是个小小县令,为了出头也寒酸的竞选了秀女无非安陵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连带安家的命运,但是这样的女子毕竟是缺乏大气的。
初始受嬛嬛的援助借住在甄府,有过轮流带一个玉簪的余月情分,凭借献歌得到皇上的恩宠,和嬛嬛,眉庄姐妹情深了一段时间。 但是人是慢慢会变的,特别是这种有私心,有自卑,有想法,但意志又不坚定的女人,最会被人挑唆受人利用。
陵容畏惧皇后权势又陷害嬛嬛,种种背叛恩将仇报的形迹让人不耻。 其实与其说是被利用,倒不如说她甘心被利用,以泄私愤。
最后在临死时告诉甄嬛,皇后,杀了皇后。以提醒她纯元皇后真正的死因。
温实初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朴实厚道,始终如初。莫不如此。
宫中太医,一直爱慕甄嬛,帮着甄嬛,后与眉庄相好。被祺嫔诬陷与甄嬛有染,为保甄嬛和眉庄清白而自宫。
朱宜修 她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似一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花开至尊。可是,在这寂寂宫墙里,却得不到丈夫的疼爱,空守着皇后的高位,感受高处不胜寒的孤苦。
淡定之下,是怎样的悲痛酸楚,要在日复一日的清冷月光里磨蚀和坚定成淡漠的雍容。这盈盈笑容的背后,又暗藏了多少算计与毒害。
后宫之中不乏可怜之人,而皇后宜修却是最最可怜的。后宫里的女人不论下场是好是坏,都有得到过皇上的宠爱。
没有宠爱过的也有了孩子。没有宠爱也没有孩子的也都等到皇帝驾崩那日等来了平安。
就算是被当做政治牺牲品的端妃,皇帝出于内心愧疚也会补偿。而这个后宫里最尊贵的女人却一无所有。
从来不曾得到宠爱。甚至于孩子、善终、平安、喜乐或者愧疚怜惜,皇帝也从未给过她。
敬妃 端庄温婉,内敛淡薄。她用自己的忍换来了前半生的平稳生活,用自己的聪明识人其他主要演员换来了后半生的安然稳度。
她善良有谋略,甄嬛后期的翻身除了外挂瑾汐姑姑和温太医外的帮助外,敬妃与端妃的扶持也功不可没。 华妃 后宫敢爱敢恨且毫不讳避。
2 宫斗台词文言文类似红楼梦的白话文言文,参考下甄嬛传25章 丽贵嫔 晨昏定省是妃嫔向来的规矩。
因我近日连番遭遇波折,身心困顿,皇后极会体会皇帝的意思,加意怜惜,有意免了我几日定省。这两日精神渐好,便依旧去向皇后请安谢恩。
近夏的天气雷雨最多。是日黄昏去向皇后请安,去时天气尚好,有晚霞当空流照。
不想才陪皇后和诸妃说了一会子话,就已天色大变雷电交加,那雨便瓢泼似的下来了。 江福海走出去瞧了瞧道:“这雨下得极大,怕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要耽搁诸位娘娘小主回宫呢。”
皇后笑道:“这天跟孩儿的脸似的说变就变,妹妹们可是走不成了。看来是老天爷想多留你们陪我聊天解闷呢。”
皇后在前,谁敢抱怨天气急着回宫,都笑道:“可不是老天爷有心,见皇后凤体痊愈,头风也不发了才降下这甘霖。” 皇后见话说的巧也不免高兴,越发上了兴致与我们闲聊。
直到酉时三刻,雨方渐渐止了,众人才向皇后告辞各自散去。 大雨初歇,妃嫔们大多结伴而行。
我见史美人独自一人,便拉了她与我和眉庄、陵容同行。 出了凤仪宫,见华妃与丽贵嫔正要上车辇一同回宫,却不见平日与她常常做伴的曹容华。
四人向华妃和丽贵嫔行了礼,华妃打量我几眼道:“婉仪憔悴多了,想来恶梦缠身不好过吧。” 我闻言吓得一缩,惊惶看向四周,小声说:“娘娘别说,那东西有灵性,会缠人的。”
华妃不以为然道:“婉仪神志不清了吧?当着本宫的面胡言乱语。” 眉庄忙解围道:“华妃娘娘恕罪。
甄婉仪此番受惊不小,实在是…”眉庄小心翼翼的看了看周围:“实在是很多人都亲眼见过,不得不小心啊。” 史美人最信鬼神之说,不由得点头道:“的确如此,听说有天晚上还把永巷里一个小内监吓得尿了裤子好几天都起不来床。”
我忧心忡忡道:“她恨我也就罢了。听说当日皇上要赐她自尽,平日与她交好的妃嫔竟无一人为她求情,才使她惨死冷宫…”我见华妃身后的丽贵嫔身体微微一抖,面露怯色,便不再说下去。
华妃登时拉长了脸,不屑道,“身为妃嫔,怎能同那些奴才一般见识,没的失了身份。再说她自寻死路罪有应得,谁能去为她求情!” 我惶然道:“这些话的确是我们不该说的,只是如今闹的人心惶惶的。”
我看向华妃身后道:“听闻曹容华素来胆大,要是我们有她陪伴也放心些。咦?今日怎不见曹容华?” 丽贵嫔出声道:“温仪帝姬感染风寒,曹容华要照顾她,所以今日没能来向皇后请安。”
华妃盯着我,浅浅微笑:“婉仪心思细密,想必是多虑了,婉仪自己要多多放心才是。做了亏心事,才有夜半鬼敲门。”
我是声音像是从腔子逼出来似的不真实,幽幽一缕呜咽飘忽:“娘娘说的是。要是她知道谁教她走上死路恐怕怨气会更大吧。”
丽贵嫔脸色微微发白,直瞪着我道:“甄婉仪,你…你的声音怎么了?” 我兀自浮起一个幽绝的笑意,也直瞪着她,恍若不知:“贵嫔娘娘说什么?我可不是好好的。”我抬头看看天色,拉了眉庄、陵容的袖子道:“快走快走,天那么黑了。”
史美人被我的语气说的害怕,忙扯了我们向华妃告辞。 陵容与眉庄对着华妃赧然一笑,急匆匆的走了。
下过雨路滑难行,加上夜黑风大,一行人走的极慢。天色如浓墨般沉沉欲坠,连永巷两侧的路灯看着也比平时暗淡许多。
风哗哗地吹着树响,有莫名的诡异,陵容与史美人不自觉地靠近我和眉庄。我不安地瞧了一眼眉庄,忽听得前方数声凄厉的惨叫,划破夜深人静的永巷,直激得所有人毛骨悚然,四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上前去看个究竟,仿佛连头皮也发麻了。
那声音发了狂似的尖叫——“不是我!不是我!与我不相干!”我一把扯了眉庄的手道:“是丽贵嫔的声音!”我转身一推身后的小允子,对他道:“快去!快去告诉皇后!”小允子得令立刻向凤仪宫跑去。 史美人还犹豫着不敢动,眉庄与我和陵容赶了过去,一齐呆在了那里。
果然是丽贵嫔,还有几个侍奉车辇的宫人吓得软瘫在地上连话也不会说了。华妃站在她身旁厉声呵斥,却止不住她的尖叫。
车辇停在永巷路边,丽贵嫔蜷缩在车辇下,头发散乱,面色煞白,两眼睁的如铜铃一般大,直要冒出血来,一声接一声的疯狂尖叫,仿佛是见到什么可怕的物事,受了极大惊吓。 随后赶到的史美人见了丽贵嫔的情状,霎时变得面无人色,几个踉跄一跌,背靠在宫墙上,惶恐地环顾四周,“她来了?是不是她来了?” 华妃本已又惊又怒,听得史美人这样说,再按捺不住,几个箭步过来,朝史美人怒喝道:“再胡说立刻发落了你去冷宫!”口中气势十足,身体却禁不住微微颤抖。
华妃一转身指着丽贵嫔对身边的内监喊道:“站着干什么!还不给本宫把她从车下拖出来!” 众人七手八脚去拉丽贵嫔,丽贵嫔拼命挣扎,双手胡乱挥舞,嘴里含糊地喊着:“不是我!不是我!药是我给你弄来的,可是不是我教你去害甄嬛的…” 华妃听她混乱的狂喊,脸色大变,声音也失了腔调,怒喝道:“丽贵嫔失心疯了!还不给本宫拿布堵了她的嘴带回我宓秀宫里去!”华妃一声令下,忙有人冲上前去。 眉庄见机不对,往华妃身前一拦,道:“华妃娘娘三思,此刻出了什么事还不清楚,娘娘应该把丽贵嫔送回她延禧宫中再急召太医才是,。
3 求《后宫:甄嬛传》出现的所有诗句1 碧玉挽金丝,香深路参差。
一瓣捻魂魄,天成国色姿。 清杯汲酒泪,睡酣俯烟鹂。
会得华清醉,三界天人痴。 玉阶羞颜色,檐宇浴洪熹。
嬉戏雪花女,云共鸳鸯期。 突如天裂皲,饕餮跑乱尘。
世事堪预料,生死帝武门。 蜀山横势峻,名声破地甄。
波滚天地动,雨悲落云津。 花落归坡冷,魂销尽藐瞑。
雨住林幽寂,风声犹泣铃。 垂却海棠楚,卑薄妾婢身。
多情遗古恨,长使泪拭巾。2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3 箫音惊鸿舞若翩,流苏花钿抚朱颜。 眉作远山姣梨艳,盼君怜。
衾冷枕孤未待挽,蓦然回首泪涟涟。 何恨君心凉似水,几秋寒。
4 韵泠泠,杏花天影,上林春遇。舞榭楼台,鲜花光锦,一曲惊鸿舞。
远山青黛,姣梨红妆,云鬓步摇清雾。千千结,同心情意,奴心事君知否? 朝离夕至,君心不复,泪眼婆娑无语。
蝶幸倾城,六宫皆羡,谁解其中苦? 冷衾孤枕,黯然垂泪,倩影更无人顾。再回首,悲悲戚戚,曲终人去。
5 月色阑珊谁晓,清冷琵琶音妙。 不再盼君归,只叹昔日情好。
啼笑,啼笑,玉影憔悴昏晓。6 秋意深重寒夜长,唯菊凌寒孤自赏。
无风起微漾,身凉心亦凉。 心如明镜亮,堪破红尘想。
虽是百花芳,残红依旧香。7 风缠绵,云缠绵。
暖帐春宵谈笑言,犊诳诘不羡仙。 雨无缘,雪无缘。
且看娇揽诳谄若昙,冰心何处诠?8。翩翩浊世佳公子,皎皎清辉好风姿。
俊爽悠然如月举,龙章凤质露华晞。9笑靥依然,奈何回首心幽暗。
恨南归雁,君去不曾见。怨夏群芳,花比人娇艳。
心难返,梦回肠断。心累人犹倦。
10凌波仙子,一顾袅娜娉婷立。君见倾心,鸾凤和鸣同抚琴。
红颜薄命,宫阙污浊难觅净。洁不沾尘,殇亦逍遥香魂纯。
11天真未解少年愁,宫阙朱墙怎锁忧?粉面花颜娇俏羞。似水流,雨打梨花万点惆。
12一簇桃花压海棠,桃花怎比海棠芳?空放手,纵心凉。镜花水月歌未央。
13妃与帝,敬如宾。欲诉衷情无人听,乍暖还寒春不至,自古君王最薄幸。
4 《甄嬛传》15句古诗词分别是谁说的1、嬛嬛一袅楚宫腰。
出自《一剪梅》,作者:蔡伸。 2、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出自《春词二首》,作者:常建 3、以色事他人,能得几许时好? 出自《妾薄命》,作者:李白 4、侯门一入深似海 出自《赠婢》,作者:崔郊 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已经经吹落北风中。 出自《寒菊》作者:郑思肖 6、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出自《梅花》,作者:崔道融 7、缥色玉柔擎 出自《半夜歌》,作者:李煜 8、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出自《金缕衣》,作者:无名氏 9、良辰美景假定天 出自《牡丹亭》,作者:汤显祖 10、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出自《才子》,作者:杜甫 1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自《无题》作者:李商隐 12、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出自《古意》,作者:吴伟业 13、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宛然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出自《龟龄女》作者:冯延巳 14、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思索,自难忘。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者:苏轼 15、金风玉露一邂逅,便胜却人间无数。 出自《鹊桥仙》作者:秦观。
5 后宫·甄嬛传 经典诗句《甄嬛传》中有很多比较经典的古诗词,多的数不胜数,以下部分内容。
甄嬛不愿意嫁入宫中,只希望能找到自己心爱的人 1、“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出处:《白头吟》--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初次殿选名字由来 2、“嬛嬛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
出处: 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蔡伸)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
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
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温实初带家传之宝玉壶向甄嬛求婚 3、“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甄嬛大年夜在倚梅园祈福时念的诗 4、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出处:《梅花》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甄嬛初遇皇帝时吹曲子,让皇帝心动 5、《杏花天影》。
皇上:“那日在御花园初次见你,你独自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仿佛宫里的人事纷扰都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出处:《杏花天影》(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
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甄嬛情窦初开,思念皇上时吟诵的诗 6、“山之高,月初小。月之小,何皎皎!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393533我有所思在远道。
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出处:宋·张若琼(张玉娘) 山之高,月初小。
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嬛嬛一舞惊人 7、《惊鸿舞》。
出处:曹植《洛神赋》电视剧中节选了其中一小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fǎng f)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波。 8、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四郎送甄嬛的一枚同心结 出处:《有所思》-- 萧衍 谁言生离久, 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 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 瑶华未忍折。甄嬛下床剪蜡烛 9、何当共剪西窗烛 出处:《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眉庄喜欢菊花的气节 1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处:《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一枚小像成了甄嬛和果郡王的定情物 11、情不知所起 意思是情感这件事根本无从预谋,不知道什么时间地点原因,就喜欢上了,而且是很喜欢 出处:汤显祖《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甄嬛在华妃面前为皇后娘娘挣回面子 12、牡丹芍药之争。
出处:《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甄嬛不愿独宠,劝皇上雨露均沾,但内心又思念皇上,弹奏此曲 13、《湘妃怨》 出处: 《湘妃怨》 宋曹勋 雨潇潇兮洞庭,烟霏霏兮黄陵,望夫君兮不来,波渺渺而难升。甄嬛助安陵容首次争宠 14、《金缕衣》 出处:《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安陵容为争宠化身采莲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15、采莲曲 出处: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 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 隔水笑抛一枝莲。倍受圣宠的甄嬛 16、婉伸郎膝上 出处:《子夜歌》 宿昔不梳头; 丝发被两肩。
婉伸郎膝上, 何处不可怜。 意思是:夜里睡觉不梳头,发丝披在两肩上。
温柔得在郎君的膝上伸展(身体),没有哪一处地方不惹人怜爱。甄嬛没有想到自己倍受恩宠只因像纯元皇后 17、“莞莞类卿,亦道除去巫山非云也” 这是皇上悼念纯元皇后写的诗歌。
出处:来自元稹《离思五首》的第四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6 求《甄嬛传》中的所有诗词句抱歉,只找到这个
一 流朱
秋风秋月弄秋笛,坎坷平生志未移。
胭脂不掩侠骨色,红粉自有丹心意。
二 陵容
态自娇柔貌自华,春暖嫁入帝王家。
玲珑百转承新宠,女儿心事付落花。
三 嬛嬛
浓妆出色染芳林,红颜多妒诼纷纭
苦无流水逐春恨,幸有君意慰嬛情。
四 浣碧
水梦繁华幻亦真 金兰相契徒惹恨。
芳泽未及呈龙御,香魂已渺逐北尘。
五 端妃
望断章台未见还,且惜残红秋千栏。
但得半宿锦衾暖,便抵十年绣枕寒。
六 淳儿
乌云双鬟初长成,饕餮糕点润玉枝。
风筝遗恨囫囵记,寒潭玉碎葬相思。
七 槿汐
浮世宫花善解人,寒夜幽香添雅魂。
雪中送炭意不改,智谋谨慎侍儿温
八 皇后
廿载相偕笑语浓,一入深宫参商动。
何事忍为燃箕举,枉道金銮乱花容。
九 华妃
寒如明月冷如霜,生死杀伐早寻常。
皇恩今朝纵断尽,不话凄凉话天凉。
十 眉庄
金风玉露才相逢,玉阶罗扇忽染尘。
岁寒方显幽兰色,心闲不羡牡丹春。
十一 妙音娘子
菱歌宛转动君颜,成败皆是天成全。
机关尽算君恩薄,长门多赋妒红颜。
十二 纯元
太液芙蓉未央柳,柔媚霓裳璨风华。
弱柳那堪北风重,悲怀无处寄琵琶。
十三、瑞贵人
花开不为赏花人,独立疏离亦青春。
生有风月荷塘影,卷舒颦笑任天真。
7 求 《甄嬛传 》里面的所有诗词歌赋梅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绝代有佳人:出自杜甫《佳人》。原句: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青青河边草:出自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原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出其东门:出自《诗经》。原句: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不辞冰雪:出自纳兰性德《蝶恋花》。原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碧玉小家女:出自孙绰《碧玉歌》。原句: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金风玉露:亦多有相似。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纳兰性德《齐天乐·塞外七夕》: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私心里觉得是秦观的多一些。)
断肠人:出自马致远《天净沙》。原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挽断罗衣留不住:出自欧阳修《玉楼春》。原句: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忧来思君不敢忘:出自曹丕《燕歌行》。原句: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芙蓉帐暖:出自白乐天《长恨歌》。原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耿耿星河欲曙天:出自白乐天《长恨歌》。原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如意娘:武则天有作《如意娘》。
两茫茫: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原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掌上珊瑚怜不得:出自吴伟业《古意》。原句: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怨芳时:出自杜甫《怅诗》。原句: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逆风如解意:出自崔道融《梅花》。原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离恨苦:出自晏殊《蝶恋花》。原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陌上花:有诗《陌上花》。文中取于吴越王遗妃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杜鹃啼:出自白乐天《琵琶行》。原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闻琴解佩神仙侣:出自欧阳修《玉楼春》。原句: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白头吟》
一片冰心送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嬛嬛一袅楚宫腰--《一剪梅》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梅花》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有所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夜雨寄北》
《甄嬛传》剧中,沈眉庄喜欢菊花的气节,她的住所也是“存菊堂”在剧中说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句诗,全诗如下:
《画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的意思是: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郑思肖的这首诗是首屈一指的。
在“莞贵人”第一次侍寝的时候,她剪下了床边的烛花,也说了这句诗“何当共剪西窗烛”这首诗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诗中表现出了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诗句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的情景,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白头吟》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诗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原诗中的“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是卓文君自喻其人格纯洁如白玉。“闻君有两意”:两意,指两条心。说的是司马相如另有所爱——欲纳茂陵女为妾。“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诗人用竹竿尾的摇动和鱼尾的摇动来形容意志、爱情不坚定。钱刀:古时使用的铜钱形状似刀,故叫做钱刀。这里指爱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在这首诗里,女子少有的决绝之美,毫无顾忌地从她的身体内迸发出来。这种美为世所稀。自她之后,女子的决绝竟也成了一种壮烈的美。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P><P>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
觐见礼
1.诸侯朝觐仪。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
2.百官朝见仪。
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
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
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
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
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
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违者以僭逆论罪。
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
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
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
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
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见主子等各种见面礼仪不胜枚举。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P><P>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P><P>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颁诏仪与上表仪
1)颁诏仪。颁布诏令,包括皇帝或太后等发布法令和文浩时的仪式。帝王诏令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传位诏、即位诏、改元诏、加冠诏、出阁诏、赐确诏、礼仪诏、巡幸诏、南郊诏、北郊诏、封掸诏、谒庙诏、附庙诏、附葬诏、赠诏、痊复诏、籍田诏、贬责诏、废黜诏、降黜诏、遗诏、上尊号诏、里太子纳妃诏、命皇太子监国语、皇长子降生诏、召皇太子临朋听政诏、出宫人诏、罪己诏、复辟诏、退位诏等等。各种诏令均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如传位诏是皇位继承性质的诏书,是指皇帝在生前将皇位传给新君时所颁布的诏书;即位诏则是皇王即位时向天下臣民颁布的文书,又叫“即位册文”。诏书的内容各不相同,此处不拟一一陈述,只是将颁布诏书的一些共同的仪式作一简单介绍。 </P><P>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次制定颁诏仪。在奉天殿设立御座,在殿东设一宝案,殿内有乐队,准备演奏中和韵乐,大乐则在午门和承天门外。承天门上设宣读案,面朝西南方向。清晨,校尉擎着云盖,站在殿内帘前,百官朝服在承天门外立班,公、侯则立于午门外,俱东西相向。皇帝身着皮弃服,升殿。其仪如朝仪。礼部官捧着诏书来到案前,加盖国望,将诏书置于云盖中。校尉举着云盖;由殿东门出去。门外大乐齐奏,举诏的校尉由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公侯作前导,迎至承天门上。礼官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各就位,乐声再起,全体四拜,乐止。宣读官和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闻声齐刷刷跪下。礼部官捧诏书交给宣读官,宣读完毕后,将诏书交礼部官放在云盖中。司仪官赞道:“俯伏。”众官俯伏行礼;叫“平身!”方起身复原位,四拜,乐止。文武百官又舞蹈,三呼万岁,又四拜。仪礼司宣布:“礼毕!皇帝乃起驾离殿,礼部官把诏书捧着,交给使者,百官乃告退。 </P><P>明亮靖六年(1527年)对颁诏仪进行了若干修改。由鸿炉官设宝案,锦衣卫设云盖盘于奉天殿里的东侧,另在承天门上设一云盘,在午门外设一彩桥,宣读案也设在承天门上。百官人丹探侍立,皇帝冕服升坐,翰林院官员捧诏书在御座前东部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门外。颁诏仪式正式开始,翰林院官将诏书授予礼部官,礼部官将诏书捧置云盘案上,云盖由校尉举着,一行人从殿东门出,至午门外将诏书放在彩轿内。公、侯、伯三品以上官为前导。迎诏至承天门上,宣读赞拜,则与洪武年间的仪式一样了。宣读完毕,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放在云匣中,用彩绳把云匣绑在龙竿,从承天门上降下。门下的礼部官接过降下的诏书,放在龙亭内,敲锣打鼓地护送到礼部,交给使者颁行。
上面介绍的是颁诏仪式,那迎接诏书有什么仪式呢洪武年间对这一环节也有礼文规定。凡遣使开读诏敕,接诏的部门要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墙郭迎接。送诏书的使者下马,奉诏书放在龙亭中,向南而立,接诏部门的官员穿好朝服行五拜礼。然后,众官员及乐队为前导,使者上马
随龙亭后,一起来到公廨衙门。众官先进门,按文东武西的原则在大厅排立好,候龙亭进门。龙亭一到,行四拜礼。使者进屋后,从龙亭中把诏书交给展读宫,展读宫跪着接过,走到开读案前宣读诏书。读罢,将诏书棒
还朝使,仍故人龙亭中。众官四拜,舞蹈山呼,又四拜而礼毕。该部门首 长走到龙亭前,跪问皇躬万福,朝廷使者鞠躬答道:“圣躬万福。”众官退
散,换下朝服,穿官服出来会见和招待使者,见面时双方行两拜礼。
凡是朝廷使者送达诏书的途中,无论是官员、士兵,还是百姓,遇见后应立即在路旁俯伏,等送诏队伍过后,方能起身。
以上是颁诏接诏仪式之大概。皇帝下达的命令,除诏书外,还有其他形式,如救符、丹符、制喻、手诏等,这些文件的传达,多数不公开进行,所以也就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了。
清代,诏书先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后改为满、汉两种文字。在太和殿内设黄盖、云盘、诏案、黄案;在午门外备龙亭、香亭;在天安门上的楼雉口中预制一个朵云金风,东部筑一座宣诏台。内阁学士捧诏加印国玺,铺于黄案。皇帝入太和殿,王公大臣行礼毕,由大学士捧诏书交给殿槽下的礼部尚书,尚书跪接,陈设在丹陛的诏案上。行礼后,将诏书放入云盘,盖上黄盖,礼部宫举着云盘从中路出太和门,百官从行到午门外,将云盘放入龙亭。龙亭来到天安门外的桥南,取出云盘放在高台的黄案上,文武官按品级排队向北站立,宣读宫走上宣诏台朝西立,众官跪听宣诏先宣读满文,后读汉文,读罢,众官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用朵云装上诏书,系以彩绳,从天安门楼上的金风口中吊降下来,礼部官在城楼下接过朵云诏书,仍放进龙亭。拱卫龙亭出大清门,去礼部。礼部尚书率属下望阙(宫廷)列拜香案,行迎接诏书礼。礼部迎到诏书后,用黄字誊抄付印,颁行各省
。
2)上表仪。这里所谓上表,不仅包括表,还有笺、奏章、疏、封事、题本、书、牒等文种。关于各种文体的写法和体裁,属于文章学或文体学的探讨范围,此处只就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天子或太后进上言论时的一些礼仪,作一描述,至于上奏的不同文体格式,只是在涉及礼仪内容时附带说明。我们鉴于明朝的礼仪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满清的特点,它的典章制度富有极显著的汉民族封建王朝的典型意义,放下面仍以明朝上表仪式为例,加以概述。
宋朝的群臣上表仪,大致情况是:守宫设次于朝堂,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臣之北。礼部官举表案入,引中书令出列,就南面而立。礼部郎中将表交给中书令,中书令奉表上奏皇帝。凡遇大朝仪时,宰相率文武群臣和诸军将校、各国部落首领、道士和尚、民间耆老等到东上阁门去拜表,知表官将表跪交宰相,宰相再跪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交给通进司,通进司交给皇帝。宋代群臣上表时,必须有一名要臣作为“表首”,即上表的领头人,有的认为太子三师应为表首,有的则认为表首理当仆射充任,最后决定以仆射为表首,因为他是百僚师长,百官之本。
明朝上表,分多种形式,有进表笺仪,进玉牒仪,进书仪,上贺表仪,上谢恩表仪等等,十分详细具体。首先谈谈进表笺仪。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正旦、冬至、圣诞等三大节,先期作好陈设准备,准备就绪后,藩王冕服就位四拜,到香案前跪下,进表后,复位,四拜,三舞蹈,三呼万岁,再四拜。其属官也穿朝服,随班行礼。如果是进皇后表,除不舞蹈、山呼卜仪式相同;如进皇太子表,王穿皮弁服,行人拜礼。
各衙门,百官上表笺,只有规定,无仪式,洪武间定,进表前一天,在衙门、公廨附近街道结彩,官员在本衙门内斋休宿歇。进表当日清晨,在庭中设一龙亭,在露台设仪仗和鼓乐,龙亭前放一张表笺案,案前设一香案,龙亭东为进表笺官之位。鼓初严,各官穿好朝服,次严,首长到香案前,盖官印于表上,把表置于表案,然后退立幕次。鼓三严,各官入班,四拜,首长到香案前,赞官叫“跪”,众官皆跪,一执事官将表笺跪交首长,首长跪交给进表官,进表官跪接过来,放入龙亭中。首长回位,各官四拜,三舞蹈,三呼,四拜。锣鼓前引,仪仗队其次,鼓乐再后,百官跟着,百官之后是进 表官和龙亭。来到郊外,把龙亭面朝南,仪仗鼓乐如前面所述的排列,文武官侍立,首长从龙亭中取出表笺,交给进表官,进表官在马上接过表,策 马奔京师皇宫而去,众官返回。
明朝规定了进表上表的数量、上达程序和日期等。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皇帝生日,京城以外五品以上衙门,只进表文一道;正旦、冬至、上皇帝表文、中宫笺、东宫笺文各一道。地方省一级衙门,其表笺遣使
送交礼部。各州的表笺先交给府,各府再上交布政司,布政司最后再送礼 部,礼部将全国各地进的表笺,作一分类目录,向皇宫帝、后、太子们汇报, 并呈上所有的表笺
中国的习俗既丰富多彩又源远流长,早在《诗·周南·关睢序》中便有了“美教化,移风俗”的提法。有人认为《诗经·国风》堪称中国习俗史的权舆,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习俗画,一部《国风》就是一部上古风情录。
秦汉时期政治的高度统一、民族的空前融合、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开放,反映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就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秦汉时期不仅出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而且出现了更全面而具体地记叙或涉及前代和当时民俗事象的文献资料。
《史记》中涉及的古史传说和民俗事象最多。如《货殖列传》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方面列举了许多有关的习俗,并注意到了地区间的差异:陇蜀之地多商贾,长安又多四方之人,所以居民好取巧而不务本;巴蜀之地肥饶,特产众多,可以远通云贵,所以居民常以其所多换其所缺;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之地位居天下之中,地少人多,所以居民比较勤俭;北方地区常受胡寇侵扰,所以居民好气任侠,不事农桑,等等。
《汉书》中涉及的民俗事象也不少。如《礼乐志》十分注重礼俗的作用:“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又如《郊祀志》中有许多关于信仰、祭祀方面的习俗,《地理志》中有不少关于全国各地风土人情的记载等。
除了《史记》、《汉书》等正史外,《风俗通义》、《四民月令》、《三辅黄图》、《西京杂记》、《淮南子》、《论衡》、《潜夫论》等文献也保存了较多的习俗资料。
正是依靠以上所列以及还有某些未列的文献资料,再加上近年来相继涌现的考古发掘材料,如明器、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其他各类实物,我们才能够相对容易地对秦汉时期的礼仪习俗进行客观的概括和分析。
从服饰方面看,随着服饰的文化功能的日益发达,一方面当时对服饰美的追求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服饰,风格各异,从而使服饰的等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上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是表明身份、参加活动和追求华贵等,下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还是御寒、防暑和护体等。
从饮食方面看,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化和多元化,不仅宫廷饮食继续改善,而且平民饮食也日益丰富。每日进餐的次数在不同的阶层中有所不同,皇帝每日四次,贵族每日三次,一般人每日两次。食物种类比较丰富,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主副食的搭配比较合理,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烹调技术和方法。
从居住方面看,秦汉时期的住宅上承战国,变化不大,体现出某种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可分为庭院式、楼阁式与干栏式三种住宅形式,但这三种形式有时又有交叉现象。其中庭院式住宅最普遍,种类也最多,既有方形、长方形之分,也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式、四合式、日字形之分,但其基本结构大多是一堂二内,即三间住宅中一间为堂、二间为室,当然面积大小不一。
从交通方面看,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各主要城市。水路交通包括海上和内河两部分。陆路的交通工具以车为主,水路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车与船的本身皆有许多比前代改进之处。
从婚姻方面看,等级性是秦汉时期婚姻的特点之一。婚姻礼仪并非与“六礼”完全契合,大致要经过八个重要的环节。除了注重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聘娶婚外,还可列举九种其他的婚姻形式。婚嫁消费相当巨大,主要有媒人的报酬、占卜的费用、聘金和嫁妆、婚宴的花费等四项。人们的贞节观相对于唐宋时期可谓淡薄,改嫁与再嫁的现象广泛存在。
从丧葬方面看,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俗以西汉中期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沿用旧的丧葬礼仪,讲究棺椁、礼器制度,墓中多以珍宝与实用器皿等随葬;后一阶段随着儒家思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制约,象征性的墓室、器物、俑开始涌现。但总起来看,厚葬之风盛行仍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另外在丧葬方面所存在的等级差别和地区差别也值得注意。
紫檀落墨 回答采纳率:344% 2009-08-16 15:24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P><P>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
觐见礼
1.诸侯朝觐仪。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
2.百官朝见仪。
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
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
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
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
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
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违者以僭逆论罪。
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
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
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
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
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见主子等各种见面礼仪不胜枚举。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P><P>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P><P>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颁诏仪与上表仪
1)颁诏仪。颁布诏令,包括皇帝或太后等发布法令和文浩时的仪式。帝王诏令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传位诏、即位诏、改元诏、加冠诏、出阁诏、赐确诏、礼仪诏、巡幸诏、南郊诏、北郊诏、封掸诏、谒庙诏、附庙诏、附葬诏、赠诏、痊复诏、籍田诏、贬责诏、废黜诏、降黜诏、遗诏、上尊号诏、里太子纳妃诏、命皇太子监国语、皇长子降生诏、召皇太子临朋听政诏、出宫人诏、罪己诏、复辟诏、退位诏等等。各种诏令均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如传位诏是皇位继承性质的诏书,是指皇帝在生前将皇位传给新君时所颁布的诏书;即位诏则是皇王即位时向天下臣民颁布的文书,又叫“即位册文”。诏书的内容各不相同,此处不拟一一陈述,只是将颁布诏书的一些共同的仪式作一简单介绍。 </P><P>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次制定颁诏仪。在奉天殿设立御座,在殿东设一宝案,殿内有乐队,准备演奏中和韵乐,大乐则在午门和承天门外。承天门上设宣读案,面朝西南方向。清晨,校尉擎着云盖,站在殿内帘前,百官朝服在承天门外立班,公、侯则立于午门外,俱东西相向。皇帝身着皮弃服,升殿。其仪如朝仪。礼部官捧着诏书来到案前,加盖国望,将诏书置于云盖中。校尉举着云盖;由殿东门出去。门外大乐齐奏,举诏的校尉由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公侯作前导,迎至承天门上。礼官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各就位,乐声再起,全体四拜,乐止。宣读官和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闻声齐刷刷跪下。礼部官捧诏书交给宣读官,宣读完毕后,将诏书交礼部官放在云盖中。司仪官赞道:“俯伏。”众官俯伏行礼;叫“平身!”方起身复原位,四拜,乐止。文武百官又舞蹈,三呼万岁,又四拜。仪礼司宣布:“礼毕!皇帝乃起驾离殿,礼部官把诏书捧着,交给使者,百官乃告退。 </P><P>明亮靖六年(1527年)对颁诏仪进行了若干修改。由鸿炉官设宝案,锦衣卫设云盖盘于奉天殿里的东侧,另在承天门上设一云盘,在午门外设一彩桥,宣读案也设在承天门上。百官人丹探侍立,皇帝冕服升坐,翰林院官员捧诏书在御座前东部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门外。颁诏仪式正式开始,翰林院官将诏书授予礼部官,礼部官将诏书捧置云盘案上,云盖由校尉举着,一行人从殿东门出,至午门外将诏书放在彩轿内。公、侯、伯三品以上官为前导。迎诏至承天门上,宣读赞拜,则与洪武年间的仪式一样了。宣读完毕,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放在云匣中,用彩绳把云匣绑在龙竿,从承天门上降下。门下的礼部官接过降下的诏书,放在龙亭内,敲锣打鼓地护送到礼部,交给使者颁行。
上面介绍的是颁诏仪式,那迎接诏书有什么仪式呢洪武年间对这一环节也有礼文规定。凡遣使开读诏敕,接诏的部门要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墙郭迎接。送诏书的使者下马,奉诏书放在龙亭中,向南而立,接诏部门的官员穿好朝服行五拜礼。然后,众官员及乐队为前导,使者上马
随龙亭后,一起来到公廨衙门。众官先进门,按文东武西的原则在大厅排立好,候龙亭进门。龙亭一到,行四拜礼。使者进屋后,从龙亭中把诏书交给展读宫,展读宫跪着接过,走到开读案前宣读诏书。读罢,将诏书棒
还朝使,仍故人龙亭中。众官四拜,舞蹈山呼,又四拜而礼毕。该部门首 长走到龙亭前,跪问皇躬万福,朝廷使者鞠躬答道:“圣躬万福。”众官退
散,换下朝服,穿官服出来会见和招待使者,见面时双方行两拜礼。
凡是朝廷使者送达诏书的途中,无论是官员、士兵,还是百姓,遇见后应立即在路旁俯伏,等送诏队伍过后,方能起身。
以上是颁诏接诏仪式之大概。皇帝下达的命令,除诏书外,还有其他形式,如救符、丹符、制喻、手诏等,这些文件的传达,多数不公开进行,所以也就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了。
清代,诏书先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后改为满、汉两种文字。在太和殿内设黄盖、云盘、诏案、黄案;在午门外备龙亭、香亭;在天安门上的楼雉口中预制一个朵云金风,东部筑一座宣诏台。内阁学士捧诏加印国玺,铺于黄案。皇帝入太和殿,王公大臣行礼毕,由大学士捧诏书交给殿槽下的礼部尚书,尚书跪接,陈设在丹陛的诏案上。行礼后,将诏书放入云盘,盖上黄盖,礼部宫举着云盘从中路出太和门,百官从行到午门外,将云盘放入龙亭。龙亭来到天安门外的桥南,取出云盘放在高台的黄案上,文武官按品级排队向北站立,宣读宫走上宣诏台朝西立,众官跪听宣诏先宣读满文,后读汉文,读罢,众官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用朵云装上诏书,系以彩绳,从天安门楼上的金风口中吊降下来,礼部官在城楼下接过朵云诏书,仍放进龙亭。拱卫龙亭出大清门,去礼部。礼部尚书率属下望阙(宫廷)列拜香案,行迎接诏书礼。礼部迎到诏书后,用黄字誊抄付印,颁行各省
。
2)上表仪。这里所谓上表,不仅包括表,还有笺、奏章、疏、封事、题本、书、牒等文种。关于各种文体的写法和体裁,属于文章学或文体学的探讨范围,此处只就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天子或太后进上言论时的一些礼仪,作一描述,至于上奏的不同文体格式,只是在涉及礼仪内容时附带说明。我们鉴于明朝的礼仪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满清的特点,它的典章制度富有极显著的汉民族封建王朝的典型意义,放下面仍以明朝上表仪式为例,加以概述。
宋朝的群臣上表仪,大致情况是:守宫设次于朝堂,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臣之北。礼部官举表案入,引中书令出列,就南面而立。礼部郎中将表交给中书令,中书令奉表上奏皇帝。凡遇大朝仪时,宰相率文武群臣和诸军将校、各国部落首领、道士和尚、民间耆老等到东上阁门去拜表,知表官将表跪交宰相,宰相再跪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交给通进司,通进司交给皇帝。宋代群臣上表时,必须有一名要臣作为“表首”,即上表的领头人,有的认为太子三师应为表首,有的则认为表首理当仆射充任,最后决定以仆射为表首,因为他是百僚师长,百官之本。
明朝上表,分多种形式,有进表笺仪,进玉牒仪,进书仪,上贺表仪,上谢恩表仪等等,十分详细具体。首先谈谈进表笺仪。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正旦、冬至、圣诞等三大节,先期作好陈设准备,准备就绪后,藩王冕服就位四拜,到香案前跪下,进表后,复位,四拜,三舞蹈,三呼万岁,再四拜。其属官也穿朝服,随班行礼。如果是进皇后表,除不舞蹈、山呼卜仪式相同;如进皇太子表,王穿皮弁服,行人拜礼。
各衙门,百官上表笺,只有规定,无仪式,洪武间定,进表前一天,在衙门、公廨附近街道结彩,官员在本衙门内斋休宿歇。进表当日清晨,在庭中设一龙亭,在露台设仪仗和鼓乐,龙亭前放一张表笺案,案前设一香案,龙亭东为进表笺官之位。鼓初严,各官穿好朝服,次严,首长到香案前,盖官印于表上,把表置于表案,然后退立幕次。鼓三严,各官入班,四拜,首长到香案前,赞官叫“跪”,众官皆跪,一执事官将表笺跪交首长,首长跪交给进表官,进表官跪接过来,放入龙亭中。首长回位,各官四拜,三舞蹈,三呼,四拜。锣鼓前引,仪仗队其次,鼓乐再后,百官跟着,百官之后是进 表官和龙亭。来到郊外,把龙亭面朝南,仪仗鼓乐如前面所述的排列,文武官侍立,首长从龙亭中取出表笺,交给进表官,进表官在马上接过表,策 马奔京师皇宫而去,众官返回。
明朝规定了进表上表的数量、上达程序和日期等。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皇帝生日,京城以外五品以上衙门,只进表文一道;正旦、冬至、上皇帝表文、中宫笺、东宫笺文各一道。地方省一级衙门,其表笺遣使
送交礼部。各州的表笺先交给府,各府再上交布政司,布政司最后再送礼 部,礼部将全国各地进的表笺,作一分类目录,向皇宫帝、后、太子们汇报, 并呈上所有的表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