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厨师葛大祥请谁登台演出

1926年厨师葛大祥请谁登台演出,第1张

葛大祥
曾有观点主张黄梅戏为湖北或江西地方戏,因为黄梅戏源于主要流行这一带的采茶调、花鼓戏等。黄梅戏研究专家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河因时而变,山因势而变,黄梅戏则因人而变。同样是采茶调、花鼓戏,在湖北、江西只能是民间自娱自乐的歌舞,传入安庆,就能迅速发展成极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究其根源,是安庆这一方山水,不仅具有深厚的戏剧文化底蕴,而且聚集了大量优秀的戏曲人才。“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皖优谱》中所记载的172位优伶,标明安庆籍的多达91人,而泛指皖籍的,另有44人。
到晚清,另一批滞留当地艺人,从流入安庆境内的采茶调中获得灵感,并以此为主体,溶汇徽调唱腔、剧目、锣鼓伴奏等精华,形成小丑、小旦、小生俱全的黄梅戏雏形。光绪五年(1879),程长庚京城辞世,一时间,全国震惊。而在上海,“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戏小调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又引起《申报》关注。一代名伶光环尽失,一个剧种冉冉初升,生与死交替,安庆戏剧渠头,依然活水潺潺。
在安庆地方权威性史料中,关于“皖剧”,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是一些老艺人关于黄梅戏的回忆中,有零星关于“皖剧”的记述。
黄梅戏发展的最初阶段,叫法不一,有称“采茶戏”的,有称“花鼓戏”的,但也有“黄梅小调”称谓。后来黄梅戏传至怀宁县乡境内,并渐渐盛行,因而又被称之为“怀腔”。民国后,黄梅戏唱进安庆(府)城区,又有“府调”新说。也就是这个阶段,黄梅戏自身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安庆城区周边的方言,确立为舞台道白语言。安庆是安徽老省城,从这个角度,安庆方言实际就是安徽官方语言,确立安庆方言为舞台道白语言,也就确立了黄梅戏为安徽省省剧地位,这也促成黄梅调由“怀腔”、“府调”最终向“皖剧”的发展。
目前定性的说法,黄梅戏唱进老省城安庆,时间在民国15年(1926)前后。带戏班子进城公开演出的,是金老三与艺人丁老六(永泉)。而其中关键的牵线人物,则是吴越街中兴茶馆厨工葛大祥。葛大祥是典型的黄梅戏发烧友,周围又聚有一大批痴迷黄梅戏的戏迷。丁永泉曾在城区茶馆当过跑堂,因为黄梅戏,与厨师葛大祥结下莫逆之交。1926年春,金老三组建班社,很快在集贤关附近唱出了名声。
葛大祥闻讯,立即邀他们进城与戏迷共娱。开始他们只在韦家巷、大新桥等地唱堂会,后葛大祥出面,租借中兴旅馆二楼,于当年年底,公开张贴戏报,进行了黄梅戏进城的首场演出。此说法源于陆洪非《黄梅戏入城记》(最早刊登于《振风》杂志),而陆洪非采信的资料,出自老艺人丁老六的口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24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