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湖南常德出名的一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求湖南常德出名的一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第1张

  一、刘海砍樵

  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刘海戏金蟾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

  刘海砍樵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二、桃花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桃源行

  作者: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王安石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桃花溪:据《清一统志》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

  (2)隐隐:隐约看不分明的样子。飞桥:桥高如凌空飞起。野烟:山野间的烟霭。

  (3)石矶(ji基):水边突起的大石。西畔:西边。这两句说,远远望去飞桥为烟霭所遮,看不真切,到溪边大石西面去问问渔船上打鱼的人。

  (4)尽日:终日。

  (5)洞:指桃源洞。这两句是诗人问渔夫的话:只见桃花终日随着溪水流去,桃源洞究竟在桃共花溪的什么地方呢?

  [简要评析]

  以桃花源、桃花溪为题作诗行文始俑于东晋的陶渊明,之后有不少诗人都有取材桃花源、桃花溪来写诗的。这首《桃花溪》,表达了诗人对桃源一般幽雅隐居之处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作者自己高山隐士的人生志趣。说张旭本诗中透露出狂草收法艺术的气息,这是有根据的。你看,诗人在四句诗中安置八景,即“飞桥”、“野烟”、“石矶”、“渔船”、“桃花”、“流水”、“山洞”、“清溪”,便可视为草书中的重墨浓色部分,而“隐隐”、“隔”、“西畔”、“随”、“何处边”等均可视为草书中的疏旷部分。这两部分词语经用者有机组合,便如同草书中的讲究布局,注重定热,高下的俯爷呼应,左右的均衡对称,线条的粗细搭配,虚实的错落有致。这是其一。另外从诗的意境看,首句“隐隐”已是虚语,再衬以“飞”、“野”,便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速。二句的“问”字也不能小看其作用,据《桃花源记》载,此渔夫虽探过桃花源胜地,但待他再探时却已不知其洞在何处了,故问的结果只能是一片涉茫。三句更以桃花尽日漂流来反衬桃花源已无迹可求,于是就增加了诗作的空幻之意。未句则完全让人沉浸在一种疑虑之中,愈发使读者产生一种朦胧感。因此,归纳本诗意境合可得知作品充溢着诗人草书艺术那种空灵翼动的艺术氛围。因为诗人是一介书法家,因此,诗中表现出了狂放不的性格和飘逸浪漫的诗风,全诗重在“慨叹实无可以避世之地”,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涉茫难求的惆怅心情,表现了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人对心中理想境界的追求,有了桃花溪,尽在其中了。

  [诗人简介]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 剑舞,称为“三绝”。性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号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的热狂程度,如民间说的“入迷”。

  三、七姑山的传说

  鼎城区双桥坪乡有座七姑山,在临澧县柏枝乡境内也有座七姑山。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此地还是八百里洞庭湖的湖边,当地乡民亦农亦渔,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虽不免辛劳,倒也安居乐业。

  忽然有一年,湖中孽龙作怪,经常掀翻渔船,淹死渔民无数,卷起湖水浪千丈,淹没农田千顷,使他们既不敢下湖,也无法耕种,昔日丰衣足食,现在民不聊生。

  天宫中居住的仙女不甘寂寞,结伴下凡,游五岳、逛武陵,这一日来到了洞庭湖,发现这里昔日的人间仙境变成了人间地狱,她们按落云头,仔细察看,所到之处乡民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纷纷向他们哭诉孽龙的种种劣行,乡民们的惨状激起了仙女们的极大义愤,她们顾不得天廷中不准插手人间事务的禁令,与孽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战胜了孽龙,打死龙子,并帮助子民围湖造田,使他们能够重新安居乐业。

  龙王为报杀子之仇,上天告状,玉皇派天兵天将下界,把七仙女打落凡间,化作七座山峰,后人为纪念她们的善行,在山上建仙姑庙,常奉香火。另有传说仙姑们现在仍生活在山中。笔者在山上亲眼所见仙女洞中有如家居之所,一应俱全。

  七姑山由此得名。

  四、李白与常德

  李白与壶瓶山

  提起壶瓶山,人们自然会想起李白的诗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这两句诗可说是对壶瓶山全景式的速写,气势磅礴,竟境美丽,眼界宽广,色彩鲜明,语言通俗易懂,正是李白的一贯诗风。

  李白此诗写于何时?他为什么会到这偏僻的地方来?为什么此诗只有两句?

  查木版印刷的《石门县志•山川志》壶瓶山条,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县北三百余里,自关门山来,为石门及长乐、松滋、枝江、宜都诸山之祖。唐李白流放夜郎,经此,有‘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之句。”

  2002年,笔者到壶瓶山采访,发现南坪云雾山南天寺故址的瓦砾堆中有石碑数块,其中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牌的碑文中也提到这两句诗。

  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在他58岁(758年)时。此前两年,他在庐山被永王璘召为幕僚。就在这一年,永王璘与哥哥肃宗争帝位,第二年兵败,李白受株连,被逮捕后囚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经过当时的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及汾阳王郭子仪的大力营救,始得出狱。但唐肃宗还是给了他流放夜郎的处分。

  李白流放夜郎走的是水路。“泛洞庭,上三峡至巫山。”可见是溯长江而上,未至夜郎。次年,59岁(759年)时,遇赦得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反映他获赦后愉快心情的诗句。

  从九江到巫山,李白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即使当时坐木船逆流而上,也是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从他流放期间写的诗文来看,他虽是流放之身,行动、交往还是相当自由的。朝中官员有给他送衣物的,有同他书信来往的;沿途的地方官还热情宴请他,与他作诗唱和,有的还请他作文、作表。由此可知,肃宗并没限定他到夜郎的具体日期,他有较充足的时间由自己支配。途中,他在江夏(今武汉)停留的时间较长。有时,他还进入长江支流,舍船登岸,欣赏四周的风景名胜。长江有支流通壶瓶山下。唐时,石门壶瓶山地区属归州(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壶瓶山顶有菩提隘,有驻兵,有驿道通归州。由此看来,李白离开长江到壶瓶山还是比较方便的。

  李白这两首诗当写于759年,即他遇赦的那一年。为什么他只留下两句诗呢?李白最早的诗集是《草堂集》,是族叔李阳冰给编辑的,他死前就借居在那儿。李阳冰时为安徽当涂县令,他在为《草堂集》作序时就谈到李白的著作在当时即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所谓“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可见集中诗文许多是从民间搜集得来的。后来,有人补遗时,也收有只剩下两句的“断句”。由此看来,李白的这两句诗也是先在群众中口头流传,以后才被有识者记入《石门县志》的。

  李白与太白湖

  太白湖,坐落在汉寿县东北方的西湖垸境内,原有湖泊3万多亩,现存水面1万多亩。该湖原为洞庭湖西泽——赤沙湖的一部分,后来湖床淤积抬高,筑堤围垸,成为内湖。现与西洞庭湖区最大的湖泊——目平湖仅有一堤之隔。相传唐朝诗仙李白曾来此游览赋诗并留下“洞庭湖西秋月辉”的美丽诗篇,故以太白湖名之。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刑部侍郎李晔和中书舍人贾至,被奸臣诬陷。李晔被贬为岭南道(今广东)境内一名县尉,贾至被贬为岳州(今岳阳)司马。那时,李白因参与永王李麟谋反失败,被流放夜郎。不久遇赦释回,经江夏,在岳阳小憩,与李晔、贾至相逢。李白便邀他们载酒泛舟洞庭。

  一个天晴日朗的日子,一叶扁舟载着李白等人,迎着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无拘无束地在湖上漫游,黄昏时刻来到了赤沙湖西。当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大好季节,秋风箫瑟,湖水澄碧,皓月当空,鸿雁南归。这难得的良宵美景激起诗人心中的万丈诗涛。贾至首先赋诗: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李白十分理解他俩人的心情,奉劝他们要开朗豁达,一连赋诗五首,兹录其三:

  一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九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二

  洛阳才子谪湘川,无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人秋衣。

  李白的诗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他当时的这种想法自然落空了,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是不会这样尊重人才的。

  李白等人泛舟洞庭的诗篇广为流传,不少文人来此游湖赋诗。清人童悟盛的“太白湖怀古”和曾启第的“太白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兹依序抄录如下:

  太白湖怀古

  渺渺平湖似不流,绿柏枝系钓鱼舟。

  仙人何处骑黄鹤,远浦无心起白鸥。

  曲里梅花江上笛,水边篱落酒家楼。

  相思第一风流客,露冷青衫月似钩。

  太白湖

  太白湖中明月孤,月邀太白影全无。

  我来独醉湖中月,月喜余真太白徒。

  今日的太白湖,是汉寿县莲、鱼、鳖、珠的重要产区,湖中盛产的水中皇族——“中华鳖”,美誉世界。每到春夏季节,大自然把太白湖扮得分外妖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诗句,已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啊!太白湖的诗情画意,更胜当年。如果李谪仙在天有灵,故地重游,一定会诗兴大发,放声咏赞吧!

  李白与木瓜山

  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夜郎(在今湖南新晃县境)时途经常德,在木瓜山小住了几天。据《嘉庆常德府志》记载:“木瓜山,府东十五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诗为《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李白在诗中深切地表达了流放中的凄楚之情。诗的前两句借眼前之景泻怀中之意。清晨见到温暖的太阳冉冉升起,傍晚看到欢快的鸟儿相继归巢,这应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其实这一切都是诗人在流放途中自然而生的渴求。他是多么希翼朝廷像太阳一样温暖自己,招回远方的自己,多么渴望自己能像鸟儿归巢一样幸福地回到亲人身边。但现实是冰冷残酷的。从诗人的美好梦想中回归到现实,我们看到的是他从早到晚的孤独枯坐的情景。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感。木瓜秋季成熟,其味酸涩。诗人内心本来就酸楚,还要面对结满木瓜的木瓜山。真是“酸”上加“酸”,酸楚无比。

  李白在木瓜山停留了几天,留下了一首无限酸楚的诗篇,构成了常德迁谪文化中的一个亮点。真可谓:诗人不幸常德幸。

  至于“木瓜山”的称呼,今天已经听不到了。“木瓜山”在哪里?一些专家认为,它应在德山孤峰岭一带。至于具体指哪一座山岭,现在还有待考证,有必要考证。

  刘禹锡与司马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汉寿城春望

  正文:(序)古荆州刺史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牧竖:牧童。 才见:依稀可见。 东瀛:东海。 要路津:交通要道。

  王昌龄答五陵太守(即武陵太守)

  答五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山西太原人。生于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约卒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享年约六十岁。曾任江宁丞,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晚年不拘小节,数次被贬(降低官位)到荒僻远地。其诗多为边塞风光,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与李白并称。

    注释

    (1)答五陵太守:告别时奉答五陵(今湖南常德)太守的诗句。

    (2)仗剑:凭着手中的宝剑。

    (3)微躯:卑微的身体。

    (4)敢:敬,含有冒昧之意。

    (5)大梁客:指战国时代魏国隐士侯赢,年七十受知于公子信陵君,奉为上宾。曾献计公子杀将军矫令出兵救赵,威震天下;侯赢则在公子到达军中的时候自杀谢罪。

    (6)信陵:指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的少子,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战国四公子。

    语译

    我凭着手中的宝剑走遍了千山万水,虽然身份卑微,但是有句冒昧的话想禀告你。你曾经把我当作大梁客来礼遇,我也会像侯赢一样,不会辜负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我曾听说过,唐三藏的“旃檀功德佛“是“副佛级”待遇。

孙悟空的“斗战胜佛”虽然是“佛”,但是他享受的是“正菩萨级”待遇。

猪八戒的“净坛使者”是“副菩萨级”待遇。

沙悟净的“金身罗汉”是“正罗汉级”待遇。

小白龙的“八部天龙广利菩萨”,虽然叫“菩萨”,但是他享受的是“副罗汉级”待遇。

罗汉有四,四果阿罗汉,三果阿那含。二果斯陀含,初果须陀洹。

证得四果阿罗汉,这样才正式了生死了。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位,在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见道位。

复次,只有四果阿罗汉才能称为金身罗汉,因为已经有余涅槃,不再有分段生死。

沙僧是罗汉,这是大众普遍的误解。沙僧的封号“金身罗汉菩萨”,是和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一个等级的存在,并不是五百罗汉中的某一罗汉。

取经后的沙僧在佛教的地位很高,和的唐僧、孙悟空一样为“大职正果”,高于猪八戒的“汝职正果”。

其实猪八戒最后对受封不满意,一是看到前面的师父师兄都成了佛,成了正国级干部,而自己是菩萨只是个正部级。二是看到和自己同为正部级的沙师弟专业职称比自己还高,故而不满。

《西游记》可以说是陪伴我们童年成长最有印象的一部剧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各自都得到了如来的加封。但是西游四人组,唯有沙僧没有成佛,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西游记》中沙僧被封的金身罗汉,地位有多高?比十八罗汉如何?

降龙罗汉有具体人物,叫迦叶尊者,原名摩诃迦叶,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十八罗汉里排第十七,是民间传说中济公活佛的本身。

沙僧的金身罗汉和济公的降龙罗汉,哪个地位更高?

那么罗汉在灵山又算个什么职位呢?都知道天庭有几股守卫力量,一股是托塔天王李靖率领的南天门十万天兵天将外加二十八星宿;一股是天蓬元帅率领的八十万天河水军;还有一股就是各个大神和元帅手下的随从等等了!这罗汉在西天灵山就相当于是灵山的护卫头目!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层级的划分,像济公就是降龙罗汉,乃是整个灵山罗汉的老大,他手下的其他十七位罗汉则分别掌管着一股力量!再下面才是沙僧这一层级的金身罗汉,然后才是普通罗汉!可以说,这一层层的等级很分明!

如果说,降龙罗汉是整个灵山的铜锣大元帅的话,其他的十八罗汉就是大将军,而金身罗汉则相当于中将!手下也统领着不少的力量,从这里来看的话,沙僧保护唐僧取经成功后,被封了和中将军,也还是很不错的!

金身罗汉这个词没什么意义,金身本来是指释迦摩尼死后身体呈金**,被认为是修成正果后的特征,按理说,所有罗汉都应该是有金身的,所以这个词跟白龙马的八部天龙一样,都只是为了听起来威风而已。

《西游记》尾声中,如来加封沙悟净时曾说:“沙悟净,你本是卷帘大将,由于你蟠桃大会中打碎玻璃盏,被贬于下界。又因在下界流沙河中吃生人,罪过很重啊!但看在你重返我教,并护送唐僧取经有功,加封你为金身罗汉” 但后面如来排位的时候,沙僧却变成了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这可谓是一大焦点和疑点! 那最后沙僧到底是罗汉还是菩萨同时金身罗汉的地位又有多高?

《西游记》中,如来是丈六金身,因其降服孙悟空后名气更是大增,世界万物都称他为如来佛祖。而在这里面中,观世音菩萨也是金身,并且佛教中承诺给唐僧的回报也是金身,观世音菩萨许诺给白龙马的也是金身正果,这从中可以看出金身地位还是挺高的!

其次呢,在所有菩萨排名中,沙僧为倒数第二,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而位于他前五位的是南无五百阿罗大菩萨。这两个职位都是罗汉的上司,但两者间又有所区别。沙僧掌管的是位于五百阿罗里中级别和等级都较高的十八尊罗汉。这十八罗汉可说不得了,在孙悟空敌战太上老君的青牛精里,为首的降龙和伏虎就曾取金丹砂为其助力。而我们都知道他们两个可算是如来身边的大红人,但他们却都归沙僧管辖!

再者《西游记》有这样一个片段,佛教的金刚僧在孙悟空雷音寺取经时曾拦住他说:“你这个泼猴甚是狂野,这里的大门企是你想进就进的,还不走开!”但是后面我们知道,位于金刚僧之上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南无金刚大士圣菩萨,他的排位也就是在沙僧前两位,如此看来,身顶金身罗汉的沙僧,其地位是很高的。

沙僧在《西游记》中的地位不是很高,但是却是里面中是最诚恳的一个,所有的苦活都他干,任劳任怨。在西经之路算是修得正果,取得不错的“封爵”也是理所当然了!

罗汉,菩萨,佛都是修行修到了一定的境界,所对应的一种称呼,西游记里,悟空,八戒,沙僧,唐僧为什么佛祖可以封他们为佛,罗汉?不过取了一下经,走了一下路,修行的境界又没上去,这佛,菩萨,罗汉应该与真正的佛,菩萨,罗汉差别很大吧

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个罗汉的名称罢了。记得我看过一个书上说他是第十九个罗汉。和其他罗汉一样,平起平坐,给个冠名而已,证明你是正果了。

不知道你们有看过一个小人书是,孙悟空大战十八罗汉的不。我小时候看还纳闷呢,沙僧和孙悟空本身是一伙的,这小人书上怎么画的沙僧也和孙悟空打呢。后来看见一本书上说沙僧是第十九个罗汉,有一个罗汉没出战让他顶上。十八罗汉都有:1、坐鹿罗汉2、欢喜罗汉3、举钵罗汉4、托塔罗汉5、静坐罗汉6、过江罗汉7、骑象罗汉8、笑狮罗汉9、开心罗汉10、探手罗汉11、沉思罗汉12、挖耳罗汉13、布袋罗汉14、芭蕉罗汉15、长眉罗汉16、看门罗汉17、降龙罗汉18、伏虎罗汉

所以金身罗汉我觉得也是名字而已。

和观音一样的等级啊

都是罗汉,没什么区别,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唐僧封为栴檀功德佛,这两尊佛出自《决定毘尼经》。

等级高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著。这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27集《白骨三击》,原名“尸魔三戏、唐三戏、唐三宝”。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是孙悟空。他机智、聪明、活泼、目标坚定、勇敢。自从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脚下救出后,便无怨无悔地跟着唐僧走上了取经之路。虽然这是按照观音菩萨的指示做的,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孙悟空始终没有动摇保护师父向西方学习的信念。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在万子山博月洞里,千年尸妖白古井想吃唐僧的肉。利用孙悟空外出巡山的机会,他变成了一个村姑和一个上山送饭上山朝圣的老太婆。但是唐僧没有认出那人妖。相反,他指责孙悟空肆意杀害母女,违反戒律。第三次,白古井变成了岳父,利用唐僧的善良?孙悟空屡次揭露自己的妖怪,但唐僧却很固执。即使岳父被妖怪改造了,他也不会让孙悟空打仗,他还会背诵咒语惩罚孙悟空。为了学习经文,孙悟空忍住了痛苦,终于把岳父打下了深渊。白骨精假扮佛陀,从天上飘起丝丝,责怪唐僧安抚孙悟空。唐僧一怒之下写了一封降职信。孙悟空恳求他的主人夺回他的生命。唐僧拒绝了,孙悟空只好回到花果山。孙悟空走后,白骨精把月洞变成了天王庙?沙僧上当了。八戒趁机逃走。他去花果山请求孙悟空救他的主人。孙悟空虽然被降职回山,但他没有忘记学习的伟大事业和师父的安危,准备下山。见八戒求助,立即赶往波洞。途中,孙悟空杀死了前来赴宴的白骨精母亲金蟾仙人。他变成了一个老恶魔,来到山洞里,等待机会来拯救他的主人。宴席前,孙悟空为了教育唐僧实事求是,设计诱使白谷京再次成为村姑?老太婆和老岳父的出现,让唐僧目睹了怪兽的真实面目,后悔自己不该手下留情,赶走孙悟空。这时,孙悟空现身了。经过激烈的战斗,他消灭了白骨精和恶魔。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牌子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近期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等。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 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汉调皮黄影响,逐渐靠近板腔音乐,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类,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剧目与音乐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划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丑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苏锣)、大钞(汉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即长方形的梆子)。岳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正调)、[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一字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流传到鄂南的通城、崇阳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当地的新剧种,称其为“提琴戏”。 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

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 、[洗菜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 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的“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常德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

“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解放前,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两下锅”,当地称这种班子为“两抡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湖南花鼓戏除声腔音乐外,不少传统剧目是从汉剧搬过来的,据说有几百个,如《宋江杀惜》、《梅龙戏凤》、《关王庙烧香》、《槐荫送子》、《清风亭》、《赶潘》等。衡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

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编辑本段剧种剧目传统剧目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经典名剧刘海砍樵“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另一个“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

。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 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常德刘海砍樵的传说在北宋时已经成型,至清代中叶已形成了今天流传的刘海砍樵传说的主要版本。今天在常德还能找到传说中的丝瓜井,但是现井口石板风化剥落,井壁石砖残缺破损,井口四周杂草丛生。传说中刘海大战十罗汉的“刘海庙”也早已损毁。 刘海砍樵传说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刘海和狐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正直、孝顺等美德和追求忠贞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向美向善的愿望。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堪称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刘海砍樵传说保存了一定历史阶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现的价值理念也将随着故事的流传而传承下去。 剧中“刘海哥,那我将你好有一比……我这里将大姐好有一比……”胡秀英与刘海的一段对唱活泼欢快,把二人成婚,双双归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风趣可爱。是湖南花鼓戏最富特色的唱段之一,一直传唱不衰。 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名段,由湖南花鼓戏著名演员叶红饰胡秀英,李左饰刘海,李晓嘉饰刘母。 刘海砍樵(比古调)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罗! (女)你比他还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哪,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男)我这里将大姐也有一比呀, (女)刘海哥, (男)哎 (女)我的夫, (男)啊 (女)你把我比作什么人, (男)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 (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俨像着她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走咯, (男)我的妻你随着我来行咯, (女)走咯, (男)行罗, (女)走咯, (男)行罗,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补锅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找一个有文化、有技术、职业好、贡献大的小伙子做女婿。但女儿兰英却瞒着她找了一个补锅匠做对象。刘大娘和女儿的看法不一样,认为补锅是“屋檐脚下蹲,一脸墨黑尽灰尘”的职业,没有什么出息。有一天,刘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着急之中拿了饭锅当潲锅,只好叫女儿去请补锅的师傅来补锅。兰英与男友李小聪商定计策,要趁这个机会来启发和教育妈妈。

小聪来到兰英家,刘大娘不知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他快点补锅。小聪不急不忙讲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刘大妈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想,接着,小聪对刘大妈的旧思想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革命工作是整体,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离。刘大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仅自己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帮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婿。小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刘大娘在满意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女婿。 演刘兰英的李谷贻,后改名李谷一,由唱花鼓戏进入了声乐殿堂,成为当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脍炙人口的经典湖南花鼓戏《补锅》名段,由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贻饰刘兰英,著名的湖南花鼓戏国家一级演员彭复光饰李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 补锅(反手洞腔) (女)手拉风箱,呼呼的响 火炉烧得红旺旺(男)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 (女)操作要留意呀,当心手烧伤 (男)双手烧伤不要紧 (女)怕只怕呀 (男)怕什么咯 (女)说不服我妈妈娘,小聪我的同志哥 (男)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 (合)帮助我的妈妈娘改造那旧思想 (女)风箱拉得响, (男)火炉烧得旺 (女)我把风箱拉 (男)我把锅来补 (女)拉呀拉 (男)补呀补 (女)拉呀拉 (男)补呀补 (男)教育我的丈母娘,兰英我的同志妹 (女)教育我的妈妈娘,小聪我的同志哥剧目改革除传统戏的整理改编外,湖南花鼓戏特别注重创作演出现代戏,在本省和全国都有较大影响。仅湖南省花鼓戏院1965年统计:“上演大小94个剧目中,现代戏占69个,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双送粮》、《红色营业员》、《郭亮带兵抓郭亮》、《我的一家》、《还牛》、《送货路上》、《两张图纸》、《山村兽医》、《野鸭洲》、《对象》、《牛多喜坐轿》等。其中《打铜锣》、《补锅》、《两张图纸》、《送货路上》、《野鸭洲》等拍成了彩色舞台艺术片,《三里湾》、《对象》获1979年文化部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奖。” 提起《刘海砍樵》,就不能不提起陈北方、何冬保。1947年,何冬保自洞庭湖来到长沙,解放后与田氏兄弟田琼林、田运隆曾共事于民众花鼓戏剧团。何冬保出身贫寒,积极肯干,且有名气,1951年4月17日被。陈北方,长沙市文化局干部,1951年将原是“搭桥戏”的“大砍樵”改编为有剧本的《小刘海砍樵》。过去的搭桥戏是没有剧本的,只是有一个故事,演员上场自编唱词。 陈北方将《小刘海砍樵》剧本交给何冬保,因当时演出太多,无暇顾及排练之事,何冬保将剧本丢在田琼林的床铺帐顶上,一丢就是好几个月,后来,湖南省搞戏曲汇演,这才想起了这个剧本,剧本要编曲,何冬保找来

了民众剧团的鼓师田琼林、琴师田运隆,大家坐在一起就七嘴八舌凑了起来。其中有几段可以套老腔,这没问题。开场一段,大家在苦苦思索,浏阳出生的田运隆顿生灵感,提出用浏阳的采莲船调,原词是“浏阳的鞭炮劈里啪拉响衣么拉子哟火,劈里啪拉响衣么拉子哟火”,把这个剧本的新词“风和日暖好风光”套上去,非常好,情绪也合,几个人很高兴。最后一段词,何冬保提出来用地花鼓的《十月望郎》套新词,大家发现,这样非常合适,唯独中间一段“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的新词大家有些犯难,为什么?词不工整,一下子九个字,一下子八个字或六个字、三个字、一个字,大家都沉默不语。田琼林思索良久,提出能不能用“安童调”来唱,原词是“张老三在家中忙(呀)收拾”,九个字,套上“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很合适,上句是出来了,可下一句怎么唱呢?还是何冬保转得快,叫出了“胡大姐”,田琼林、田运隆两兄弟马上就答“哎”,何又唱“刘海哥”,这边又答“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自然唱出了“安童调”的下句,这样一来一往,将这段新词全部唱完,都没有离开“安童调”的基本旋律,但又是一个新曲调。田运隆是琴师,提出将“花石调”上下过门拼在一起做这个新调的过门。因这段词是用古人来比喻,后来这个新调就叫“比古调”。

金蟾的故事的由来是金蟾又称三足金蟾,中国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钱。古代有刘海修道,用计收服金蟾以成仙,后来中国民间便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

金蟾概况

招财金蟾,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是中国信仰中的灵物。古代民间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古代有刘海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修道,用计收服金蟾以成仙,后来民间便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

金蟾的造型很多,一般为坐蹲于金元之上的三足蟾蜍,背负钱串,丰体肥硕,满身富贵自足,有吐宝发财,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

满朝荐

满朝荐(1561-1629),字震东、震寰,号汝扬,麻阳县兰里人。10岁入塾,24岁中举人,43岁中进士。

塑像师张秋潭

张秋潭(1865—1942),字开先,苗族,麻阳县岩门人,自幼爱玩泥巴。8岁入私塾,其书篮、课桌里皆藏泥。上课时,他目视塾师,手于桌屉内给塾师捏泥作像,常被塾师敲手罚站。张秋潭怨师不识己志,乃罢读归里,随父耕耘,闲下无事,捏泥作像,精益求精。捏泥日久,深知以岩缝之泥塑像最佳。所作的龙、兔、狮、马、十八罗汉、刘海戏金蟾等泥塑像,惟妙惟肖,在高村出卖,围观购买者赞叹不已,张秋潭远近闻名。

参见下面网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184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