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一个湖泊的名字并写出与之相关的传说或故事名称

写出一个湖泊的名字并写出与之相关的传说或故事名称,第1张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下面是几个洞庭湖的传说故事:

1洞庭湖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话说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得柳树精成仙,又在巴陵成功点化了何仙姑。一日,吕洞宾去蓬莱会友饮宴归来,轻飞洞庭,只见洞庭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吕洞宾心想,久居于如此钟灵毓秀之地的水族,也必有仙根慧种,吕仙便想着也去点化洞庭水族。

洞庭湖风雨大作的时候龙王现身,吕洞宾便去找龙王商量点化水族的事。居住在洞庭湖的鱼听说了此事,纷纷来到龙宫前要见吕洞宾。吕仙人乘龙而出龙宫,见黑压压一片全是渴望点化的鱼,吕仙人灵机一动,定了一个点化的规则:他要所乘之龙拱成龙门,谁跃过龙门,就点化谁成龙成仙。鱼类一听此言,纷纷跃起,无奈龙门太高,都摔得生疼,无功而返,一个个被吓得挤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洞庭鲤虽然机警聪明,体大力强,但不喜浮游于水面不事张扬,总是栖息于湖底和水草丛生的水岸边。鲤鱼们得到消息晚,等它们赶到龙门,其他鱼类都跳过了。洞庭鲤力荐它们的鲤鱼王带头跳龙门。只见一只大红锦鲤从龙门一里外就使出浑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跳到洞庭湖上空,在风雨之中越过龙门,再落入湖水中,一眨眼功夫就变成了一条巨龙。鲤鱼们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虽有个别的非常接近,但最终还是过不了龙门。在众鱼的簇拥下,新科锦鲤来到吕仙前叩拜,吕仙对鲤鱼们留下一句“练好明年再跳”,然后轻轻一跃,乘鲤而去。《埤雅·释鱼》记载:“鲤鱼之贵,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是以仙人乘龙,亦为骑鲤。”意思是说,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跳不过去仍为鱼,而能跳过龙门的,只有善跳的鲤鱼,所以,仙人乘的龙,也是骑的鲤。

唐朝诗人李群玉在《洞庭风雨二首》中写道:“…浪泼巴陵树,雷烧鹿角田。鱼龙方簸荡,云雨正喧阗…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洞庭湖风雨大作之日,就是洞庭鲤鱼跳龙门之时。

2岳阳藏龙河与珍珠山的传说

相传上古时代,浩瀚神秘的洞庭湖中有一只万年得道成仙的湖蚌,生育了一珍珠姑娘。珍珠姑娘不仅容貌十分秀美,而且善良勤劳聪颖,成为了洞庭水族中耀眼的明星。

洞庭湖中又丑又恶的水怪巴蛇,看中了珍珠姑娘,便想方设法的前来求婚,可是珍珠姑娘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白马王子,他是洞庭龙王最小的龙子——九龙子。九龙子不但英俊开朗、坚毅勇敢,而且乐于助人,深得水族爱戴。面对巴蛇的求婚,珍珠姑娘婉言拒绝了。巴蛇恼羞成怒,呼风唤雨大闹洞庭,肆无忌惮地吞吃水族和人类。洞庭龙王为避免生灵涂炭,一方面让九龙子带珍珠姑娘在洞庭湖边的王家河躲避,一方面请求后羿前来制服巴蛇。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将其斩杀。巴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九龙子和珍珠姑娘在王家河相亲相爱,养育小龙子,不愿再回到喧嚣的洞庭龙宫。星移斗转,日久天长,珍珠姑娘成为了珍珠山,九龙子成为了藏龙河(又名王家河),它们日夜相互守候,相亲相爱。

3岳阳九龙舞与九龙闹洞庭的传说

岳阳九龙舞与九龙闹洞庭的“九龙闹洞庭”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九龙闹洞庭”(又称九龙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始于汉、兴于唐。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国,人们每年端午节都要划起龙舟前来打捞,此举感动了洞庭龙王的九个儿子,九条小龙翻江倒海,大闹洞庭,逼着老龙王把屈原的遗体送回人间。人们为感激九龙的义举,纪念屈原,模仿九龙的舞姿,创造了九龙舞。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代龙舞艺人不断推陈出新,已形成了独特的九龙舞艺术。2008年岳阳市平江九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洞庭湖一龙赶九龟的传说

洞庭湖畔的龙山,是长 4公里,高130米的起伏山丘,自东向西绵延起伏,宛如一条巨龙飞腾水面,龙山前面有九个独立的小山头,一字儿摆向洞庭湖,酷似九只乌龟被巨龙飞赶,竞游水面,此为“一龙赶九龟”之胜景。“一龙赶九龟”有众多传说,其中有一种传说与秦始皇对虞舜先藐后尊息息相关。

秦始皇瞧不起“五帝”,“上小尧舜,下邈三王”。秦简《编年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渡长江去洞庭湖湘山祠,不料遇到狂风大浪。秦始皇问身边的博士们:“湘君是什么神?”博士们答:“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娥皇、女英死后葬在这里”。始皇听后怒不可遏,命令三千正在服刑的罪犯“赭其山”,即把湘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光,让山陵裸露出赭石色,然后回到京城咸阳去了。那时“剃光头”,既是罪犯的标志,也是对人格的羞辱,秦始皇“赭其山”此举意在给虞舜颜色看。一心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后来体弱多病,开始对“洞庭大怒”进行反思:虞舜是被华夏民族神圣化的贤明君主,无端对其羞辱、惩罚,失道损德,理亏心虚。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乃虞舜的在天之灵向他显灵示警,也许是一种报应。因此,始皇开始对虞舜深深忏悔,以求宽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虞舜死后葬在九嶷山),以此来表达对虞舜忏悔的诚意。

洞庭龙王是秦始皇“洞庭大怒”的见证者,这次却又见秦始皇“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秦始皇临死之前对虞舜的虔诚望祀,先藐后尊的真诚忏悔,让宽厚仁爱的洞庭龙王为之心动。洞庭龙王赶着洞庭湖九只掌管延年益寿的神龟,竞游水面,一是与秦始皇一同“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二是去迎接秦始皇,为真诚忏悔的秦始皇祈福。洞庭龙王不仅对秦始皇的真诚忏悔由衷认可,而且对秦始皇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灭六国统一中国而创下的伟业由衷认可。为忆念“功如丘山”的秦始皇,洞庭龙王就成了今天的龙山,九只神龟就成了今天的九座龟山。从此,“一龙赶九龟”“与山同在”的祈福吉祥场景深深植根于岳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5 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

汨罗江与洞庭湖交汇处有一座凤凰山,凤凰山名的由来源于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

洞庭湖历史上水患非常频繁,湖区百姓长期面临洪水的威胁。百姓们认为,洞庭龙掌管着洞庭湖,刮风下雨,湖水涨落,都与洞庭龙有关,洞庭龙自然就成了湖区百姓崇拜的神。传说,新春之际,洞庭龙王都要上岸来到凡界,扮成凡人摸样看热闹,和老百姓一起过新年。只要洞庭龙王一出现,总有金凤凰飞来,盘旋于洞庭湖之上。湖区百姓不识龙王,但只要看见金凤飞来,就知道龙王已经到来。洞庭湖畔,神龙和金凤同时出现,龙凤呈祥的景象预示着来年将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于是,膜拜龙神的洞庭湖人就制作金龙,挨家接户舞龙灯,叫人们敬奉龙,求神龙保佑,祈求吉祥与幸福。久之,新春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挨家接户舞龙,亦成为洞庭湖地区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而随龙飞临的金凤凰,也在洞庭湖边落户下来,成了凤凰山。

另据清代《湘阴县图志》和其他史料载:相传舜帝南巡时,“以乐教化”,完成了《韶乐》的创作。一天他来到洞庭湖滨的凤凰山,坐在山顶,面向滔滔湖水亲自演奏,弹至韶乐九奏时,只见洞庭龙腾云驾雾而来,湖面上“凤凰来仪”,龙凤和着韶乐节拍迎风起舞,回环逶迤,一派祥和景象。老臣苍舒兴奋地说:“这是龙凤呈祥呀!龙至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来则国家安宁,万民有福。”从那以后,龙凤呈祥便成了祝颂国泰民安的同义语。

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以制服驾驭,留着刘封则最终不会为己所用,且多生祸端,孟达投降魏国之后,魏文帝曹丕派遣夏侯尚与徐晃助孟达袭取东三郡。孟达写信给刘封,劝刘封投降,但被刘封拒绝。申耽、申仪两兄弟背叛刘封,刘封因此被孟达徐晃等击败。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责备他欺凌孟达,且不救援关羽。

诸葛亮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赐刘封死,让他自尽。刘封叹息说:“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刘封自裁后,刘备非常伤心,为刘封哭泣。

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

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

刘备杀刘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刘备对刘封不发兵就关羽,致使关于败走麦城怀恨在心。另外就是诸葛亮说的,刘封为人刚猛,担心以后后主难以制服,故赐死刘封。

刘封临死之际说道,悔不听孟达之言,刘备为之涕泣。可以看出,刘备杀之也是不得已,有不忍之心。

其实刘封的死,也是这人不能明辨大局,未能及时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断所导致的,不甚明智。《三国演义》一书,描写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死人无数,只有为数不多者死后还值得说几句,刘封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死是因未救荆州而被刘备所杀,颇为耐人寻味。

刘封何许人也?据陈寿《三国志·蜀书》:“刘封者,本罗侯冠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自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这是正史的记载,即刘备初到荆州时,还未有子而认刘封为螟蛉。然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则说是建安十二年春在新野甘夫人生刘禅,刘封成了刘备螟蛉在后即该年冬之事。罗先生这样做,有其苦衷,下面将要说到。

在封建的法统社会中,“正统”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刘备认嗣在前,生刘禅在后,的确给刘备带来一个非常头痛的难题。随着刘禅见日成人,此问题就日显突出,这个问题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接班人问题。这也难坏了罗老先生,在罗老先生笔下,刘备是一个宽仁厚德的长者,不可以无故杀刘封,只好昧着良心,咬咬牙,闭着眼睛篡改历史,硬说刘备生刘禅在前,嗣刘封在后,好让关羽发话:“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以此让孟达找到借口挑拨刘封与关羽关系,见死不救,造成刘备杀刘封口实,此安排实在巧妙!

刘封,孟达因“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三国志·蜀书》)而未救荆州就该死么?难道刘封功不抵过?请看刘封,在取西川与诸葛亮、张飞等沿江西上,屡战屡胜;到西川后,刘备平定汉中时,多次临阵,并不因自己是刘备义子而不“立新功”,以致曹操骂刘备:“常使假子出战”。如此,功劳也不少,这是刘封具有免死条件。相比之下,失荆州,诸葛亮责任也不小,孔明得知关羽拒孙权求婚时也说:“如此,则荆州危矣,当替回关将军。”但议而不决,当断不断,误了荆州大事;关羽当年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众所周知,曹操是汉贼,当时不要说一个曹操,就是有十个也跑不了,孔明还为之开脱:“曹操命不该绝。”立下军令状而放走汉贼者不需死,还浪得一个“恩怨分明,信义素著”的虚名,这是何等便宜之事!所以,刘封死得冤枉!更何况当时葭萌关军权在孟达,而刘封仅是刘备“恐达难独任”而叫刘封协助而已。倒是孟达看得透澈,作书与刘封:“……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肉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三国志·蜀书》)。而刘封则算不得为有识之人,撕书斩使,致败回成都被杀。

众臣下难道没有人出头相劝么?没有。因为众臣明白,刘备早已吸取袁绍、刘表诸人之教训,此二人因继承人问题处理不当落得家破人亡之下场。深谙帝王之道的诸葛亮更知道:自己在刘封心目中,因感刘备三顾之恩,必是未来之“死硬拥嫡派”首领。一朝刘封当皇帝,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他自己!因此更是落井下石: “可就遗刘封进兵,令二虎相拼,刘封或有功,或败绩,必归成都,就而除之,可绝两害。”既然有功,为何要杀?至此,刘封死定了。

刘封这个人性格有些幼稚。当时刘禅已经出生的情况下,他已经没有继承刘备集团的可能性。但是他没有自知之明,反而怨恨关羽不支持他。刘备待他不薄,把东三郡重镇交给他,但最后被曹魏轻而易举地拿下,其实仅凭这一点就足够治他死罪了。

在立嗣问题上,刘备曾经征询过重臣的意见。诸葛亮不表态,关羽是明确反对,没有人支持刘封。刘备称汉中王后,更是明确立刘禅为世子。所以说他在立嗣这事上骑虎难下是不对的,他根本就没有资格骑虎难下。刘备虽然下定决心把他从中央支开,但在内心对这个孩子还是有感情的,于是就把连接荆州和西川的东三郡交给了他。

刘封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刘备有意给刘封一块地盘,结果刘封却没有好好经营,反而在跟他不相关的立嗣问题上疑神疑鬼。当时东三郡的情况非常复杂。当地的豪门士族虽然投降了刘备,但大多并不真心归顺。刘封到任后,没有积极拉拢属下,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和孟达内斗上面。失去了东三郡,刘封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他最后被处决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另外,刘封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对关羽见死不救。他作为荆州和西川的连接部,荆州一旦有事,刘封提供支援可以说是责无旁贷。然后刘封却怨恨关羽在立嗣一事上不支持他,坐看关羽败亡。所以当魏军大军压境的时候,同样也没有人来救他。

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刘封说到底年纪大概也不大,他的事上刘备也要负有很大责任。

刘备杀刘封主要有两个原因

1、一是刘备对刘封不发兵救关羽,致使关于败走麦城怀恨在心。

2、二是诸葛亮说的,刘封为人刚猛,担心以后后主难以制服,故赐死刘封。

3、刘封被赐死的原因,从史书记载看,不出兵救关羽、侵陵孟达都是借口。仅仅这两件事,刘备只是怨恨他、责怪他,还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只是诸葛亮提出继嗣问题,担心刘封刚猛,难以制御,并劝刘备借机除掉他之后,这才促成了他的死。

4、《三国演义》里,在嘉靖本,还写了诸葛亮劝说刘备:“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到毛本,这类的话都删得一干二净。而不论是嘉靖本还是毛本,都强调刘备事先并不完全了解真情,是误杀,杀刘封之后又非常后悔等等。 

5、为了蜀汉的安定,避免因继嗣之争而引起政治动乱,杀刘封是一个果断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刘封罪不当死,这样处置又未免残酷。为了维护理想中的蜀汉集团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修改刘封的事迹和死因就是必然的了。

扩展资料

刘封的人物评价:

诸葛亮: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孟达: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失之乎!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毛宗岗:刘封之拒孟达,与糜芳之从傅士仁则有异矣。然既然拒之于终,何不拒之于始;既能斩孟获之使而不降曹操,何以听孟达之谮而不救关公乎?南郡之救樊城也难,糜芳不听士仁则必死;上庸之援麦城也易,封不听孟达则未必至于死。惜其见之不早耳。 

李贽: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若傅士仁,孟达,则反国之贼也,罪不容诛矣。凡读史者,定须原情定罪,方不冤枉了人也。

参考资料

-刘封-被赐自尽

1931年夏,从西山女中毕业的林道静(童蕾饰)为了追求自由,选择了抗婚出逃,走投无路的她觉得天下之大却没有她的容身之所,茫然之下想要投海自尽,被大学生余永泽(谢君豪饰)救回。热情而多才的余永泽一下子感动了林道静。

在北平,林道静结识了进步学生、***员卢嘉川(高云翔饰)、江华(成泰燊饰)等人,明白了许多革命救国的道理。而在这些问题上,余永泽却和自己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一次学生运动中,卢嘉川因为余永泽的不肯帮助而遭到被捕。

林道静毅然离开了余永泽,加入到了风起云涌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当局一次次的陷害和逮捕让林道静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学生运动领袖。在又一次的爱国游行运动中,林道静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古老的中华大地,回荡着这代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

扩展资料:

主要角色介绍

1、林道静

不懈追求自由,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当发现余永泽与自己渐行渐远时,坚决地与之分手。正是由于对党的信仰让她对卢嘉川产生了朦胧的爱意,而当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最终发现江华才是自己真正的所爱时,坦然接受了江华的表白,深情地依偎在江华的身边。

2、余永泽

曾经在大海边救下意欲自尽的林道静,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林道静重新找到生活的信念。但是当面对行动救国的革命青年,他退缩了,守着自己的小家埋头书堆,笃信学问救国的他与拥有着革命理想的林道静渐行渐远。

3、江华

对于与他的命运息息相连的女性林道静,江华起初是谨慎的与她保持距离,在了解到林道静对于革命的满腔热情、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念后,他被这位女性的坚强深深吸引,暗中帮助她、保护它,最终有着共同理想的两颗心走到了一起。

4、卢嘉川

北大党组织的学生领袖用,他积极奔走号召北京学生南下示威为抗日而呼喊,他站在游行的最前排勇往直前,他坐在市政府大楼前的露天课堂争取学生的听课权,他面对敌人的枪口临危不惧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

-青春之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41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