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女博士不能娶?

为什么有人认为女博士不能娶?,第1张

缺乏话题。这点和前面一点有点类似,女生读到博士以后,一般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学问精深,一般男生和她们交谈,学问不够,可能聊天都谈不下去,跟不上话题!而且,一般女博士兴趣高雅,爱好精巧,她对找对象可能不挑,但能达到这个境界和水平的男生不多,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爱好和话题,是难以沟通的,日子也就无法过下去。

首先我感觉提这个问题的人,你肯定娶不了女博士。因为在你的问题中,我看到了你对女博士这个群体的一种特殊的看法,他们也是正常人,只不过长时间在自己的学业上耽搁了很久,才导致自己没有结婚。不过我们很多人对女博士的确有一定的认知错误,认为很多女博士都是书呆子,长时间的学术研究让他们跟外界脱离了轨道,甚至不能跟正常的女性相提并论。

但其实不然,因为我有一个表姐就是女博士。我感觉他跟我们身边的正常女性没有什么差别,他在读到博士后的时候结婚了,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孩子,而且每年过年的时候回来感觉跟我们都一样说说笑笑,而且很接地气,并不是那种迂腐不接地气得人。我还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他还帮我补习过功课,那个时候他主动在我们家族群里边儿问谁的功课不好,可以主动来找他学习不收补课费的那种。

后来我考研的时候他还找过我,问我需不需要让他帮我介绍一些学校和导师的情况,以便于我在报考学校的时候有一定的了解,不过那个时候我给我认为考研自己就可以掌握,因此没有去找他。后来考研的时候报错了学校导致自己失利,最后没有上了研究生。现在想想都很是后悔,当初真应该听表姐的话去咨询一下。

你如果想要娶女博士的话,我感觉首先要真心,因为我表姐的丈夫其实是一个本科生,虽然两个人可能在学术交流上有一定的代沟,但是在生活方面他们并没有生多大的影响。如果你真的对一个女博士动心的话,希望可以从正常人的角度去对待他们,走入他们的生活。如果你如果真的在意这一点的话就努力赚钱。

相信大学毕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青春的回忆,而且大学毕业的时候总是会充满着各种悲伤。但是在北京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就出现了让大家非常震惊的一幕,那就是有一位博士的男子直接向硕士的女子进行求婚,当大家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都表示非常的惊讶,甚至网友们也展开了自己激烈的讨论,并且表示这样的爱情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这位博士的男子向自己硕士的女朋友求婚的时候,让很多人对此都表示非常的惊讶,因为两个人虽然认识了很多年,但是在毕业典礼上进行求婚这种事情是非常少见,而且也是非常去难得看到的。因为在大学上都有一个非常铁的定律,那就是在毕业之后,两个人最终还是很难走到结婚的地步,最终还是会走向分手的结局,但是没有想到这名男子为向自己的女友求婚,这一点是深受大家的认可和祝福。

很多网友在看到以后也是纷纷的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并且希望两个人以后能够走的更远。甚至有一些网友对此表示,这名男孩子做到了自己曾经没有做到的事情,如果当初自己也像自己的女朋友这么求婚,或许自己最终也能够和自己的女朋友走向婚姻的殿堂,虽然以后社会的生活真的很艰苦。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名男孩一定会将这名女孩保护的很好,一定能够让自己的女孩生活得更加的美满幸福。

我觉得这名男孩的勇气是非常值得我们佩服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肯定的。我们希望这名男孩以后能够很好的去保护自己的女朋友,不要让自己的女朋友伤心和难过,毕竟自己的女朋友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得的。

简·奥斯汀《偏见与傲慢》:

“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

简·奥斯汀在她最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里,用幽默睿智的文字,给人们上了一堂幸福婚姻必修课。

01不同的婚姻观,有不同的结局

文中女主伊丽莎白是个聪慧坚毅的女子,她坚持自己的婚姻观,绝不妥协和将就,她要找一个能让她仰视的男人,否则宁可孤独终老。

因此,她没有被金钱利益诱惑,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然而她的好友夏洛特却接受了柯林斯。

夏洛特觉得结婚对自己来说,是一条体面的退路,“结婚并不一定会让人幸福,但总算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保证日后不必挨饿受冻。”

夏洛特是理性的,她很有自知之明,当时的她已经27岁,无才无貌,科林斯对她来说,是一个优秀的结婚对象,虽然她并不喜欢对方。

就像亦舒笔下的《喜宝》,“我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那就要很多很多钱”。

夏洛特的婚姻观,和当下的一些女性很相似,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要为自己安排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她们把婚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也是大部分女人向往的,她追求的是,在优渥的经济基础上拥有爱情。

在书中,终身未婚的简·奥斯汀,给伊丽莎白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和出身贵族、高贵帅气、富有爱心的达西,终成眷属。

然而,书里的故事很完美,但现实生活中,达西那样的男人并不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没能等来达西,最后只能做出和夏洛特一样的选择。

0234岁女博士走上相亲之路

34岁的林琳(化名)是一个女博士,她有着和伊丽莎白一样的婚姻观。

林琳在某二线城市读的博士,在校内交往了一个同为博士的男友,毕业后两人一起留在当地工作。

期间,两人因为各种现实的矛盾闹翻,最终分手。

分手后的林琳已将近30岁,心灰意冷的她在父母催促下,回到家乡的县城,进入当地的体制内工作。

在职能部门工作,相对轻松,虽然林琳不善交际,专业也不对口,但她的起点高,年薪加上公职金也有十七八万。

当地的平均月薪在四千左右,工厂里上班的女孩,年收入最多五六万,林琳的工作和收入,在家乡的小县城里,还是有很强的优越感。

因此,在工作的前两年,媒人们络绎不绝地为她介绍对象。

03相亲总是失败,成为“大龄剩女”

元稹有句诗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林琳的心态正是如此,那时的她刚结束一场四年多的恋情,一时之间,还无法全心全意去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再加上,她在大城市读博和工作期间,增长的不止有学识,还有眼界和阅历,小县城里能让她仰视的男人并不多。

简·奥斯汀在《偏见与傲慢》里写道:

“只有真挚的爱才能让我结婚,这就是为什么我终将会成为一位老姑娘。”

在最初的时候,林琳也一直坚持这个信念,只有真挚的爱,才能让她走进婚姻。

可是,在她成为老姑娘时,母亲的摇头叹息,父亲的闷闷不乐,邻居亲友的风言风语,让她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同时,她也感到内疚。

母亲说,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就得了,不要再挑了;父亲说,当初就不该让你去读硕士、博士,书读越多,脑袋越不会转弯……

04放宽择偶标准,坦言离异也行

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林琳用这些年的积蓄,买了一套单位的福利房,20%的首付,每月的房贷用公积金抵扣完,还款压力并不大。

平时,她还经常趁假期出门旅游,日子过得还算安逸。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朋友、闺蜜,以及大学的同学们,个个都已经结婚生子,朋友圈里一打开,一片人间烟火,天伦之乐。

尤其是她的前男友,也早已结婚,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看着那些温馨的照片,林琳的心动摇了。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媒人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但34岁的林琳依旧抢手,正如一些媒人所说,只要你肯点头,以你的条件,分分钟都能嫁出去。

林琳渐渐放宽自己的择偶标准,坦言离异也行。

可是,小县城里人才流失严重,有能力的男人都往大城市跑,就算有高端人才留下来,也都已经结婚了。

林琳的每次相亲,依旧如走马观花般,真正能停下来交往的几乎没有。

05听完她提出的条件后,媒人苦笑告辞

媒人有些不耐烦,说:“你给我一个具体的标准,不要说看得顺眼,有上进心,有责任心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林琳也很心烦,她已经降低标准了,为何相亲还总是失败。

她对媒人说,我博士学历,男方必须要本科学历以上;我身高164,男方身高至少要175;我年收入15万以上,男方也不能比我低……

我父母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障,男方父母也要有;至于婚房一定要有,全款还是贷款都行,如果婚后要一起还贷,就要写上我的名字。

还有婚后要独立居住,家务要共同分担;离异也可以,但不能带小孩;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

媒人听完她提出的条件后,苦笑着告辞离开。

其实,林琳提出的条件并不苛刻,并且还没提到精神上的契合,这就已经让媒人感到头疼。

媒人临走前和林琳父母说,你闺女提的这些条件,分开来看很合理,但加在一起,很难!

06结婚是找契合自己的人,不是找优秀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择偶一般都是向上仰视,所以,她越优秀选择范围就越小,尤其是在一些小城镇。

但我觉得,结婚终究是为了找个和自己契合的人,而不是找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择偶条件和标准,那些条条框框中,正面的,是一种期许和需求;反面的,是一些不可逾越的雷区。

无论怎样,这些条条框框,都不应该成为限制自己的“绳索”,优秀不等于合适,对方身上优秀的点,可以欣赏可以仰望,但都不直接等同于合适。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最好的婚姻模式,应该像伊丽莎白和达西一样,他们的婚姻,建立在感情和金钱的基础上。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完美,达西那样的完美男人,只会出现在小说里。

对于林琳来说,要想拥有美好的婚姻,就需要在感情和金钱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当你自身的经济状况,已经足以让自己达到一个不错的生活水平,在择偶时,就可以适当地放宽经济方面的考量。

在感情方面,就要相对侧重一些。

不要总想着面面俱到,一步到位。

所有美好的婚姻,都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在细水长流中,相互磨合,最终成为彼此的唯一。

       

    42岁女博士相亲时要求对方年薪百万的帖子被刷上了知乎热搜前十,结果女博士遭到了群嘲,大家纷  纷表明如果有年薪三百万就去找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干嘛还要找一个四十二岁的女博士。

    女博士好像一直以都被相亲市场排斥在外。除了女博士还有一些三十出头的职场高管,这些人都是高学历高收入,有些甚至颜值身材都长于众人,为什么在相亲市场上还没有一些年轻的大专学历的女生吃香?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男性找另一半的标椎是向下选择,人们往往倾向于找一个比自己稍微弱一点的女性,才能满足男性的征服欲和被崇拜的感觉。而女性找伴侣侧重于找强于自己的,所以就造成了现在的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三十出头的优秀职场女性迟迟找不到另一半。

  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这群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自身条件太过于优秀,所以他们就认为自己在婚恋关系中应该是处于优势地位的,所以她们就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是享受对方付出的那一方。我是博士,你就必须是年薪百万,否则你就配不上我。

    身边很多二十七八的朋友抱怨。说现在的男孩子都不会追人了,往往都是三分钟热度,今天能能和你聊天喝酒,明天就能和别的女孩去蹦迪,全面性撒网,选择性捕捞。这样下去自己真怕到三十岁还嫁不出去。

    其实我认为不只是男孩子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女生的问题。很多女生受到了鸡汤文的鼓舞,总认为在恋爱中男生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她们自己设定好偶像剧的条条框框和标椎,要男孩子按照这个标椎来做,否则就是不爱自己。可是她们从来不想自己能在这段关系中付出什么。

    而很多男生也是如此,要求女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也要能在职场上叱咤风云。要不然就抱怨现在女孩子太难追了。为什么一些人死活都找不到对象,而一些人可以始终享受恋爱的甜蜜。

  那是因为这一部分人总是一味地要求和索取,而从来不懂得为一段关系付出。

  爱是什么,爱是相互的理解和付出,是平等基础上的相濡以沫。

      前一段时间,朱丹周一围被骂上热搜,就因为朱丹在节目里说下雨周一围让她去送伞,很多人就会觉得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女生要给男生送伞,不是应该男生给女生送伞吗?很多人说朱丹在这一段关系中过于卑微,可爱情本来就没有唯一的样子,无非就是在这一方面你付出的多一点,另一方面我付出的多一点。

彼此相处爱护,相互成就,彼此携手共同生活啊。

    就像杨绛和钱钟书一样,在嫁给钱钟书之前杨绛也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可她却愿意为了钱钟书洗手作羹汤。在钱钟书创作《围城》的时候,她也愿意包揽所有家务,只为丈夫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创作。钱钟书也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杨绛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两人都懂得去为彼此付出。任何一段长久美好的恋爱关系,一定是彼此都在努力维持着这段关系的平衡。

 

    如果只是一方面长久的付出,时间久了也会累。 其实,他下班回来晚了,你洗衣做饭也无可厚非。她忙于应对家务琐事,你主动带娃喂奶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现在的很多人在婚姻关系中,总是斤斤计较自己的付出,而对别人的付出视若无睹。

    稍微有不顺心的那就离婚,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我从来不否认现代女性离婚后可以过得更好,毕竟我们思想独立,经济也独立,没有了男人我们依旧可以活的风生水起。可这往往就是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我们往往自视甚高,眼睛里没有了另一半。其实两个人能携手走过一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期间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当然我并不主张女性朋友们在婚姻里委曲求全,如果我们发现对方不是对的人,我们可以离婚。 可在我们离婚之前我们也应该去努力去改变自己,改变对方。有人说,年少的时候我们一件东西用坏了,我们就会去修修补补,可如今东西坏了,我们直接就扔了。很多人抱怨,在现在这个速食社会,好像什么都变得匆匆,可以匆匆离婚,可以匆匆结婚,好像很多东西都不像之前那么珍贵了。其实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珍贵,也越来越无视别人的珍贵。

    其实爱情和婚姻之所以能长久保鲜的秘诀就是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彼此都愿意去为了对方,为了家庭去付出。希望我们不管年纪多大,都有拥抱爱情的勇气,也有懂得如何去经营一段感情的勇气。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而其中女博士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群体,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女博士在美国相亲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笔者就很不幸的成为了这第三种介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这么个物种。本人相貌端正,没有不良嗜好,有点事业心和上进心,一咬牙,一跺脚,不知不觉就晃晃悠悠到了博士屯-波士顿。

 读博期间,除了应对各种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之外,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相亲问题。这不仅仅是考试拼成绩就有结果的,而是被缘分这种虚无缥缈的宿命在左右着。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我认真给自己定了找男友计划-目标是花两年时间找到男友。我天真的以为,找男友是个概率问题,如果是个小概率事件,那 input 多了,也许能保证有些 output。

 但是找男友,真的不像博士论文定题一样,即使有纲有节,战略步骤再详细,也不能保证你能找到一个适合你的。这篇笔记只是两年认真相亲的一个总结,没有任何套路,只是记录我在波士顿的各种相亲经历。

在美国相亲,一般来说,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各种朋友,学校,教会等各种组织的 party;

 2 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平台认识;

 3 工作中认识的新朋友

 ▼

 Party 对于刚从大陆来的中国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也是文化差异比较大的一种方式。在 party 中,大家都是举杯站着说话。和陌生人开始要聊的问题也都是非常简单的

 “what are you studying where are you from … blah blah blah…

 哈佛每年都有 university wide single mingle party,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去的,但是参加过几次之后也觉得没有意思了。因为你很难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想认真交往的男士。

 ▼

 后来尝试用过几个大家常用的社交软件,比如match和coffee meets bagel

  两个软件的不同在于:

 match中的人可能和你没有任何的相同点,比如,我见过做金融的,做医生的,做老师的相亲对象。你可能会遇见不同的人,但是 match 的缺点在于缺乏信任感,你不知道对方对你说的话是否是真的。通过那个网站,遇见过一个 Asian Fetish 让我明白了在美国还有这样的一种男性。

 在美国,亚洲女性是很多其他种族男性约会对象的首选。美国文化认为亚洲女性是美丽与智慧的结合,所以如果你用这种软件不要担心没有人约会你,而你要想清楚他的动机是什么。和一个男性出去约会最好的方式就是喝咖啡,1 个小时足以让你知道你想不想继续了解这位男性。

 第二个是用的软件就是 coffee meets bagel, 你的 match 的对象是通过你 facebook 社交圈找到的,也就是说,相亲的对象可能是你朋友的朋友,好处在于多了一份信任感。这个圈子里,我的相亲对象常常就是同学的同学。

 一般来说,在美国男孩子约你代表对你有好感,并不代表其它的意思。美国男孩通常喜欢独立大方的女孩。第一次出去约会,无论是吃饭还是咖啡,大家常常会 AA。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曾经和一个白人约会对象聊过,他比较喜欢 AA 制,因为这样不会给男生带来太大的经济压力。

 这点和中国有非常大的区别,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有 student loan 在身上,而且每次约会每个人的最低花费都在 20 美金左右,如果每次男生约会女生都要花 40-50 美金,的确是个不小的话费。所以,如果你想约会在美国长大的男孩,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记得出门带信用卡。

 除了约会经济独立之外,约会几次后,双方就会有一个非常认真的谈话,这里叫 DTR:define the relationship一般和一个男生约会 3-4 次之后,这个话题就会出现。是继续以 dating 对象的方式见面,还是男女朋友的方式见面,这是个 milestone。

 约会对象不代表男女朋友,如果男孩子只是约会你,但是没有把你介绍给他的朋友圈,告诉大家你是他的女朋友,那他还是没有准备好这段关系。那你的选择可以是继续等待,或者谢谢再见。

 ▼

 第三种工作中认识的新朋友不适合我。在我结束了两年的相亲试验,决定享受单身的时候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公。我们的约会就是正常的美国约会方式。

 (2016 年,我们分别在哈佛,MIT 拿到博士学位)

 和很多的美国男生一样,他喜欢我的独立大方,欣赏我的能力,为我的成功感到骄傲。我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两年的相亲试验,没能认识我的老公,但是让我清楚的知道我要什么,不要什么。也让我理解我和他约会时候的一些文化差异。

 我们恋爱一年后他求婚了。浪漫且温馨,一切都刚好。

虽说爱情是神圣的、崇高的,不应该掺杂物质、学历等,但如果学历差距太大,两人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交流就会出现障碍,那就会阻碍他们的爱情。最好还是让班长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缩小两个人之间的差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61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