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说的是什么故事 关于氓你需要知道这些

氓说的是什么故事 关于氓你需要知道这些,第1张

1、《国风·卫风·氓》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

2、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3、《国风·卫风·氓》是先秦时期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氓》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民歌。现在的大多数百科把他定性为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语气回忆了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的悔恨与决绝,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备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但其实,诗歌里并没有所谓的弃妇,这只是一个女子,对自己一生恋爱的追溯,回忆里有朦胧的美好,初恋的喜悦,分离的忧愁,甚至婚姻的破裂。哪个人的一生,又不会经历这些分分合合,曲曲折折呢?氓就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你可以完全放下什么所谓阶级和奴隶社会来读的恋爱故事。

   氓注解为彼来此之民,白话文来讲即为外地迁来的百姓,这也是那个男子最直接的标签,而那个女子在当时的社会里,勇敢的与一个地位不高的氓恋爱,既让人感受了人性的温润,也展示了生命的丰富和瑰丽。

   贸丝这个环节透出一种古代农家特有的求婚方式,和我们现代的直接表白,甚至再进一步的相亲是大不一样的,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含蓄内敛,是可爱的。但是姑娘更聪明,她看出了小伙的目的,一猜他就是来向我提亲的,所以并不急着答应。但是当那个小伙子久攻不下,准备放弃时,姑娘也才着急了,忙着解释原因,说只是因为你没有媒人失了礼数,又赶忙定了一个婚期。一个对爱情既渴望又有些犹豫的姑娘就跃然纸上了。

   再之后,那些矜持则全然没有了,两人已经陷入了热恋阶段,所以女子的心情随着男子的一切变动而变化,或笑或哭。此时的女子俨然已经活成了男子的一部分,甚至为了男子的吉福算卦求签,这也应该是她最为快乐的时期。

   而我们看到的描写的很美的桑叶的段落,缀满枝头的桑叶闪闪发亮,斑鸠鸟儿不要随便吃啊,吃上瘾了再逃脱也就难了。这段明显是女子拿斑鸠自喻,我们知道男孩在追到女孩之后有一段时间便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了,因为已经是他的了,所以不用像以前一样献出所有殷勤。而此时的姑娘也大概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落差,你以前对我那么好,现在不如以前好了,你肯定不爱我了,所以生了小脾气,因而和丈夫有了一定摩擦。这些所谓规劝似的描写,不过是女子的怨言,两人应该是未过七年之痒的小夫妻,此时的牢骚只是可爱的闹些小脾气罢了。

   最后《氓》里的**桑叶描写,更多的是抒发女子对生命流逝的感伤,此时她抚起自己苍老的面庞,她的心情也由少女的简单炽烈悄然改变。这个和桑叶一同由青葱慢慢枯败的女子很难说清自己心里是种什么滋味。最后她把这归结为是丈夫的问题,这么多年,我什么活都替你干了,我做妻子的什么德行都好,是你做丈夫的不好。你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我就没过过好日子。以上全然是女子的哀怨,似乎并没有任何的快乐回忆。其实我们不妨换位思考,结婚多年,男子也很难讲出当年发腻的情话,而原来的羞怯少女变成一个满口怨言的黄脸婆,男子的变心也应当可以预见。这并不能说女子就是个弃妇,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不是一个的确受了些委屈的女人的一面之词。

   最后一段,是分手后的描写,此时女子更多是以一种事外人的方式来看待这种感情,她想起了以前的点点滴滴。少年时期的恋爱和小约定多么甜蜜啊,开心快乐的日子也多么丰富啊,当时的山盟海誓多么暖心啊,一想到就让女子又不自觉笑了起来。可见当时快乐还是很多的,为什么最后女子认为自己没过过好日子,都忘记了呢? 只是身处婚姻的围城,内心情感都被强烈的抱怨蒙蔽了。

   当年约定终生不分离的恋人啊,如今怎么会反目成仇呢女子其实早已明白缘由,只是心里对自己上一段的惋惜和怀念罢了。读整篇《诗经·氓》,我们很能感受到农家那种质朴和美好,也能清楚体会到女子渐变的心情,仿佛整首诗就是一从木,随着自然所凋零,绽放它各个时期独有的美好。

下面奉上《氓》全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而兴和插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被爱人抛弃是最悲哀的吧,以上复制。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诗歌一开头就说明了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朴、热情而又很幼稚的少女,氓呢?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复关”,这位少女自从订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热恋着她的氓,对氓是一片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希望氓赶快来取嫁妆,以完婚事。第二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结尾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强的一面。

接着,诗歌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一直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美丽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过河的桥梁被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这里,诗歌通过这位女子的控诉有力地揭露了氓负心背德的卑劣嘴脸。

是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无怨言,但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却依然未能摆脱被休弃的不幸命运,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而氓呢?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目的达到之后,就慢慢地对她暴虐起来,最后一脚踢开。从此处也不难看出,氓是一个满肚欺世学问、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是一个体现了奴隶社会夫权压迫的典型。更可怜的是,这位女子被欺回到娘家后,等待她的不是亲人的抚慰,而是兄弟间的咥笑,即使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也找不到一点同情。这样沉重的生活打击,如此浇薄的世态人情,使她在痛苦无告的情况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这第五章总共用了六个叹词“矣”,沉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独无依的感叹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一团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在迸发二处,强力地表达了她对负心男子的谴责。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自己的命运是那样地暗淡渺茫,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抗议“不思其反”的决心。诗的叙述似乎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在安排,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人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现了出来。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而且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622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