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诗歌中的女性意象

论曹植诗歌中的女性意象,第1张

论曹植诗歌中的女性意象

曹植的女性诗是对《离骚》中“香草美人”诗歌意象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表现了自己对明君、政治理想的追求,还通过“美人被弃”来抒发自己不被重用的无奈。

一、美女

美女形象在曹植的早期诗作中并不多见,大多是作为一种陪衬,而并不是主要描写的对象。如《名都篇》中的“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一句是为了描写浪荡公子的享乐生活,“妖女”妖娆妩媚,固然是美女,但也只是为了引出“京洛少年”。曹植的诗作中也有主要描写美女的诗篇,但也只是单纯的写美人,没有特殊意义和托寄。如《闺情 有美一人》中描写歌女“被服纤罗”、“妖姿艳丽”、技艺精湛,她“弹琴抚节,为我弦歌”,令作者产生了韶华易逝、及时行乐的感叹,并没有其它寓意。

二、怨妇

怨妇形象在曹植的女性诗中所占的篇幅较大,这类女性形象是曹植对《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的继承和发展。用“美女”比喻理想,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写美女绝世容颜却盛年未嫁或被抛弃的不幸遭遇,来隐喻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不能得到重用,只能虚度年华,充满了悲凉哀怨之情。如《美女篇》中对采桑美女的描写,用“金环”、“明珠”、“翠琅轩”来表示其服装的华丽,用“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写其高贵的气质,用“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来写其绝世容颜,但是这样的绝色佳人却“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令人叹息。曹植诗中的怨妇形象可以分为思妇和弃妇两类。

(一)思妇

曹植的思妇诗不仅写出了独处深闺女子的相思幽怨,还能对丈夫与女子的处境进行清醒深刻的分析。实际上,这是诗人以思妇之口道出自己受到排挤压迫的失意苦闷之情。“丈夫”则是指帝王,思妇诗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深情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建功立业,具有深远的寓意。如《七哀》诗中的女子与丈夫分离日久“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女子在思念中进行了反思,深刻地认识到丈夫是“清路尘”,自己是“浊水泥”,这也分别比喻了曹丕和曹植,表明了兄弟之间、君臣之间的不同地位处境,二者地位悬殊,这种浮沉异世很难和谐共处。在诗歌的后文女子深情倾诉愿意化作西南风投入丈夫的怀抱,但是后文又紧跟着诉说“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是作者自比希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忠君报国的愿望,但是兄长猜忌自己,令自己感到无奈哀怨。这首诗写的悲凉凄婉、含蓄深沉,以女子之口倾诉对夫君的思念,来隐喻自己对贤君的渴求。

(二)怨妇

如果说思妇诗表达了诗人的期待,希望当权者能够重用自己,对当权者的猜忌感到无奈。那么,弃妇诗就是诗人“怨极而哀”所作,对自己无端被弃,被猜疑、被诽谤的愤懑。但是诗人的愤懑无奈并不是在诗歌中充分抒发,而是体现了对“节制”的审美追求,诗歌具有怨而不怒、涵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曹植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丰富,有大量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被弃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无子,有的是因为分离,有的是因为丈夫喜新厌旧,有的是因为年老色衰,诗人细腻的描写了她们的思想情感。在诗歌中,诗人自比女子,表现了自己被猜忌、不被重用的愤懑和无奈,在这一点上来说弃妇与诗人是有情感共鸣的,这类诗歌创作是优秀的弃妇诗也是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曹植写弃妇的诗篇主要有《弃妇篇》、《浮萍篇》、《种葛篇》等。如《弃妇篇》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弃妇,而是先写了石榴,石榴树“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叶绿花红本来是十分美丽,但是“翠鸟飞来集,抚翼以悲鸣”,因为石榴虽然美丽,但是“丹华实不成”。美丽的石榴树因为无实被厌弃,还能得到鸟的悲鸣。美丽的女子如果无子被人抛弃也没有人理解安慰,只好“无子当归宁”。诗中通过各种细节来抒发弃妇的悲伤,但是仍然抱着“晚获为良实”的期望,抒发了一种怨而不怒的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对建工立业的不懈追求,诗中的“实”、“子”指功业。在其他诗篇中女子遭遇“悦新婚而忘妾”、“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无端获罪尤”,也只能恨无端见弃,怨而不怒,充满无奈,这也是诗人心境的表达。

迷娘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对比?

[学习目标] ;;短篇美文;诵读鉴赏;[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想象,诗中描绘的是一场风暴。诗人将风暴比作漫游者,可是这个漫游者,遇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橡树林,那狂暴的风暴,面对成片成片郁郁葱葱的橡树林,如同一头长着巨角的驼鹿,面对九月大海墨绿的城堡,显得无可奈何。风继续吹,但这场风暴什么时候能过去呢不怕,你听,橡树上空的星宿们,正在着急地跺着脚呢!诗人借助古老高大的橡树、花楸树的果子、九月的大海、长着巨角的驼鹿等意象来传达自己在风暴来临之时,以优雅的心态,去聆听大海的风暴。;;[作者简介]

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美因河畔法兰

克福富裕市民家庭。曾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

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从瑞士游历归来,应邀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1786—1788年间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和《埃格蒙特》。后者以尼德兰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反映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人道主义思想。重要作品还有自传《诗与真》,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所作抒情诗语言优美,内涵深广,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其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发现人类颚间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诗的意象教学目标:

 (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1、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人等:

  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间接意象

 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化抽象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歌;或单独成为诗歌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其特点,或者是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绕的。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寻味。

 ⑶意象的破解: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2、意象的选择

 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3、“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1、《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第二节托物言情,“蛇”“害着热烈的乡思”,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2、《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本诗的意象,大都选择自然之物,无俗世之物,组成了充满美感的意境,精致、纯正、自然,塑造的真似神仙洞府、人间天堂。这很好地配合对心中爱神的情感抒发。其中,许多句子诗境纯粹,令人心旌动摇,美感顿生,下举几例:

 第一节: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比喻、对比,以情驭景。但关键是所选择的意象本身的轻灵安静的特质,为后面的抒情营造了绝佳的环境。一方面显示了“你”的足音的轻盈,甚至胜过“林叶和夜风私语”,胜过“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你的足音的敏感——爱神使然也!第三节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时间长,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深沉;歌声以火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现。

 第六节: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比——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了“我”极度的失落与惆怅。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

  3、《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首先是内在的对比。第一部分,“你的窗”的灿烂与无情强烈对比,你的阳光灿烂,反衬了我的失落焦急;“静夜星空”,给你“无忧的睡眠”,我给的却是无望的,而且只能上默默的徘徊!尤其让人不忍推想的是,夜空带给你的还有“我的怀想”——虽然,也许你并不在意!其次是相互的对比。窗的对比,这是显性的。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我的窗,开想黑夜,开向无言的夜空。这里没有人声,一切都如此平静,但蕴涵其中的意韵,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另外,配合主意象的次意象,也是十分和谐地增强着情感的强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如:第二部分,“晚风”,既如故人,却又只是“幽咽”,而且只是在“屋上”,配合的是“我”这个“故人”,呜咽在心头。除了这些,本诗谴词尤其精美。请仔细体会“如一个陌生客”和“如故人”中的两个“如”字,咀嚼起深意。

  4、《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龚自珍(1792- -1841), 初名自遇,小字阿珍,更名自珍,字理人、爱吾,号定庵,又名巩祚、易简,字定伯,别号羽涔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自珍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首诗歌,系统地收录在了诗集《己亥杂诗》之中。诗中善于运用特定的意象传达了其忧国忧民意识,他以其超前的意识探视到当时社会中的种种疮痍,忧患于国家安危。在那个故步自封的时代,龚自珍以其独特的视角在清文学中站稳脚跟,梁启超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文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可见龚自珍的文学影响力之大。

        龚自珍善于创造意象,用意象来寄托其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龚诗词中的意象与他所要表现的情感内容相呼应,有象征清王朝衰世的意象“秋气”“暮霭”“夕阳”“黄叶”等;有表现龚自珍自我的意象,较为突出的是“剑”与“箫”,此外还有“花” “秋魂” “心”。龚自珍凭借其诗文中表达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在清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用“众人皆醉,惟我独醒”式的诗文鞭挞着整个社会,因此本文将浅析龚自珍诗中运用的典型意向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自古文人多具忧患意识,从国家命运到个体安危,很多文人兼具火眼金睛,在时代的荆藜中找寻出路”。当金人南下,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时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当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中时,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还有本文章所探讨的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曹植“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王昌龄“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诗人们把忧国忧民的意识反映在诗作中,他们把眼中所见得意象融于中,借物抒情。龚自珍的诗作中也融入了很多意象,他用特定的意象抒己之志。在龚自珍诗文中,他集传统诗作中常见的物来塑造意象,例如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风雨、雷电、夕阳、、落花,生活中的灯火、箫剑等。这些常见意象融进了他的独特感情和生活体验,他赋予这些意象特定的意义,在暮霭迷离的年代深入人心。

    一、拯救乱世,变法图存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开山鼻祖。他清醒地意识到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他批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吁变法图存。《已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雪,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一针见血的揭露社会弊病,指出了要改变当前这种腐朽的社会状态,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意在警醒世人要经历社会变革运动,才能让国家继续保存。封建制度有其弊端,要顺应时代的洪流。诗中有“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些壮阔的的主观意象,使批判寓意更加为深刻,更显气势磅礴,给人以奋进之感。诗中的“风雷”是龚自珍发自肺腑力求变革,警醒世人的怒吼,也是文人忧国忧民的体现。他希望变革社会的“风雷”能如万马奔腾般滚滚迎来,将旧社会推翻,万马铁蹄能将封建制度踏破。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社会中,需要广纳贤才去变革社会。“狼藉丹青窃自哀,高吟肺腑走风雷。不容明月沉天去,却有江涛动地来。”此首诗意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这种故步自封的统治将被时代所抛弃。“风雷”能呼风换雨,能招来贤才,无所不能。“风雷”意象在《己亥杂诗》被其多次运用,是倡导变革的体现。如:“眼前二万里风雷,飞出胸中不费才。枉破期门佽飞胆,至今骇道遇仙回。轩后孤虚纵莫寻,汉官戊己两言深。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表达了其变革力图拯救没落的社会,变革求存的心理。在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世人还陶醉于清王朝的繁盛之时,龚自珍却已经窥探到封建社会进阶入危机阶段,这样的超前意识是令人敬佩的。

二、矛盾体

        龚自珍身处清朝即将没落的时代,时代的责任感使他有了忧患意识,国家的危机重重是他始终关心的问题。但圣人也是人,其也有情感起伏,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他也向往山水田园,自然风光的悠闲自得生活。现实所逼迫,使他时而忧患于国家安危,时而又留恋山水风光,时而批判现实,时而又安居于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是其内心矛盾体的表现,《湘月》中曾说:“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这是龚自珍与夫人回故乡杭州,泛舟西湖时所作,此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他矛盾的内心,在留恋安静美好和悠闲舒适的自然风景时,却同时担心着国家的存亡。“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按剑因谁怒?寻箫思不堪”、“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龚自珍太爱写“萧”“剑”二物了,其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恰恰是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才真正体现了他内心的真正想法与需求,这两个意象无一不表露着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豪迈的“剑”和哀怨的“箫”始终让他的内心处于波动矛盾状态,因此其诗便具有了真实性。现实的无可奈何使诗人忧郁、孤独,于是他把这压抑的情感钟情于湖山胜景、梦境、仙境和佛教的西方世界。龚自珍“剑”“萧”合一的意象也是近代文人矛盾内心的表现,是处于历史更迭中文人内心真实体验的象征。

    三、揭露衰世

        任何时代一但出现了弊端,都会有力求揭露弊病,保家卫国之仁人志士。龚自珍《己亥杂诗》里也有部分是抨击时弊的诗,如在“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夕阳忽下中原去,笑咏风花殿六朝”中龚自珍以“夕阳”来象征江河日下的国势。在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正酝酿着暗潮汹涌的危机,这个时代表面上、形式上虽然没有巨大的变化,但是却已危机四伏,时刻面临着改朝换代的时代崩塌。龚自珍超前的忧患意识使其未沉溺于时代洪流之中,清朝自给自足的的安居生活未让他失去反叛的斗争精神。在他人还迷梦于盛世荣华之中,他已经感受到清王朝即将面临奔溃的信号。“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4]“暮霭”意象勾勒出了清朝笼罩着的层层盛世的幻象,在遮云挡需的社会环境下,龚自珍能超前的预测到清已入夕阳西下,正处于“衰世”,这些都是龚自珍超强感知力的表现。 文化压抑下觉醒的龚自珍,妙运用意象揭露时代弊病是其作诗一贯风格。“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悲风”“灯烛”“暮气”都是对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描述。清王朝盛世的形式之下隐藏着的是衰败的时代,欣欣向荣的时代已几近崩塌,不听取建议,人才匮乏的王朝终将命不久矣。

四、壮志满酬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时代中,一个敢于直言不讳的人是无法博得统治者的信任的,正直的贤才总得不到重用。他们往往被淘汰与时代之外,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历朝历代有很多文人贤才因不满统治者被奸人之言所惑而将贤才贬官或封杀。一个朝代若失去了贤才,那么其走向灭亡是必然的。龚自珍本是个身负远大志向的才子,他十九岁中乡试副榜,二十七岁中举人,进入官场,但在此后的十年他屡次参加会试却屡试不爽,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参加会试,才以第95名的成绩录。但朝考时又因“楷书不忠程”被压制,从此再无缘进入翰林院,而只被授予内阁文书、主客司主事、礼部主事祠祭行走等低级文官职位。怀才不遇的龚自珍无处施展才华,穷有报复,因此其很多诗句都能看出对怀才不遇的自身命运的困惑,对文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安危的关心。如《已亥杂诗其三》:“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沉沉卧九阍。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这首诗是因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都回乡后所作。表达了仕途之危险,官场就是虎豹之地,危机四伏是官场之形态。“落花”是惆怅的表现,暗喻自己不被重用,被排挤的仕途生涯。以“虎豹”比喻封建专制势力,腐朽的邪恶势力霸据官场,致使自己抱负难成,不得不归隐回乡。“中夜栗然惧,沉沉生鬓丝。开门故人来,惊我容颜赢。霜雪满天地,子来宁无饥”此诗中“夜”这个意象在整首诗展现出诗人内在情绪的忧惧状态,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黄金华发雨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表现了诗人虽已步入中年,仍然心怀抱负,但现实的不理想,只能将此心事寄托于梦中。

        龚自珍的诗中运用意象来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其诗中的意象运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不迷醉于时代的洪流之中,而清醒的指出时代弊端,这种超前的意识是值得人倾佩的。

古诗中常常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或抒发思想,以下是一些具有意象的古诗名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杜甫《望岳》

这句诗以山和河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壮志和豪情,意味着尽情追求目标,勇往直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这句诗以江水向东流动的形象来比喻离别之情的无穷无尽,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思念之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乐府诗《木兰辞》

这句诗以寒风和寒冷的水来描绘战士的英勇和壮烈,意味着舍生取义、勇往直前的精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诗以红豆的形象来象征美好的爱情,抒发了对春天的美好期望。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这句诗以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忧伤,给人一种幽静而凄凉的感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这句诗以明亮的月光和地上的霜来描绘夜晚的寂静和凉爽,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意象,将作者的情感、思想或景物形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深深的美感和思考。意象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添了诗意的韵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