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华盛顿时报》和《纽约时报》提前披露了这份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
“女英雄”其实未发一枪
在伊拉克战争中,19岁的美国女兵杰卡西林奇的英勇表现一直是美国媒体津津乐道的内容。她的遭遇曾被渲染为美军在伊战中遇到的最惨烈的一幕:林奇在部队遭遇伏击后顽强抵抗,直到打完了两支左轮手枪中的所有子弹,继续遭遇枪伤和刀伤,才成为伊军俘虏。而此后美军特种部队从伊拉克医院里救出林奇的抢险场面,更是堪比好莱坞大片的精彩情节
然而,美国陆军教练和教务指挥部在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后,完成了一份长达15页的调查报告。据《华盛顿时报》和《纽约时报》提前披露的内容,该报告称,林奇与另外一名女兵皮斯特瓦在此役中受伤是因为一起车祸
作品思想
2003年3月21日凌晨1时(当地时间20日晚20时),在对巴格达首轮空中打击15小时之后,美国陆军第3机步师开始向伊拉克境内炮击。随即,该师的主战坦克和步战车,在攻击直升机的空中支援下,从科伊边境快速北进。地面战斗未遭遇伊军大规模抵抗,两天后即挺进至幼发拉底河畔的战略重镇纳西里耶。一旦越过这道天险,250公里之外的巴格达指日可下。
此时此地,风头正劲的山姆大叔忽然趔趄起来。据凤凰卫视报道说:美军分辨伊军和平民的办法,就是看对方是否穿军装或拿着武器。所以,伊拉克正规军士兵往往把武器藏起来并脱下军装,以避免和美军正面接触。当美军离开之后,这些伪装成平民的伊拉克士兵,又拿起武器袭击美军的补给部队。3月22日,美机步3师第507机修连在赶往大部队途中,拐错弯走向了纳西里耶。不少穿着便服的伊拉克军人,把AK-47冲锋枪和迫击炮藏在衣服里,开着货车追赶这支机修连队。近战中,12名美军官兵或被毙伤,或被俘获。在被俘人员中,一等兵杰希卡.林奇很快成为举世瞩目的神话主角。
19岁的林奇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漂亮姑娘,穿上戎装的她身材修长,笑脸可人。林奇来自西弗吉尼亚州巴勒斯汀镇,这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也许正是因为乡风纯朴的缘故,林奇看上去清秀腼腆,十分惹人怜爱。一时间,林奇成为美国媒体的追捧焦点。她的各种照片纷纷登在报刊的显著位置,她的命运让美国人焦虑不安,并很可能爆发为更大规模的社会骚动。白宫敏感地认识到,这种情绪正使它面临严重威胁。
事实上,在林奇获救前,美军统计有14名士兵失踪,7人被俘虏。2003年3月23日星期天,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播放了在纳西里耶被俘的5名美国战俘图像,使全球观众为之屏息。电视同时播放了4具美军尸体,其中2具尸体前额中弹,有一具尸体两眼之间爆裂开花。同一天时间里,美国人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友军造成伤亡的报道,看到机修连遭到埋伏的报道,又看到美军战俘的报道。这一天是伊拉克战争打响以来,最令人沮丧的一天。
于是,继3月20日、21日全美反战大游行之后,3月23日,纽约街头又出现反战示威传单,强烈抨击布什政府的帝国主义行径,谴责出兵伊拉克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人权而是为了石油。3月28日, 纽约的反战人士阻挡了第五大道,200人由于在洛克菲勒中心外躺在地上阻碍交通而被逮捕。据不完全统计,开战8天以来,全美有超过2000名反战示威人士被捕。
当布什知道有美军士兵被俘虏的消息后,情绪到了最低落的时期。他不仅要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还要忍受国内持批评意见人士的质问。据白宫工作人员透露,那几天,布什常常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关注来自各方媒体的消息。为扭转不利局面,白宫立即做出反应,全面启动战时应急机制。一方面,当CBS首先在美国境内转播美军战俘录像之后,五角大楼马上要求CNN等电视网不得播放这一录像带。另一方面,在半岛电视台播出美军战俘画面的同一天,美国军方突然通知媒介将直播乌姆盖斯尔的战事。从前线传回的画面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人们惊叹现代科技让战争变得如此透明。但是,这并不能让美国民众忘掉他们心中的痛:漂亮宝贝林奇。
美国一家地方媒体《官方信使报》这样分析:“当伊拉克战争陷入僵局时,拯救林奇势在必行。美国人渴望福音,营救林奇脱险将鼓舞这个国家的士气。”于是,秘密拯救战俘计划,在美军中央司令部悄悄出台。
当地时间2003年4月1日午夜,美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分乘直升机和装甲战车,在夜幕的掩蔽下直扑纳西里耶的萨达姆医院。有关这次行动的报道版本很多,其中以CNN的文稿较为原始:
“据消息来源说,经过训练的特工用隐藏式摄像机,拍下医院图像,包括林奇所在病房的位置和突击队员的必由通道。摄像器材由国防部情报局提供,录像情报对这次营救行动极为关键。军方人士表示,录像证实了其他来源情报的可靠性,从而决定将营救计划付诸实施。其他情报来源之一是,一名伊拉克人向美军报告说,林奇被关在这家医院。但这个消息没有得到情报部门的有效证实。还有两名伊军战俘说,林奇受了伤,仍然活着,但不清楚她的确切位置。情报经多方印证后,营救行动着手展开。突击队员们摩拳擦掌,斗志昂扬。他们仅仅凭借对录像资料的分析,便投入了战斗。海豹突击队负责主攻,冲进医院救人,而陆军突击队则负责外围警戒。在附近区域,海军的佯攻行动扰乱了敌方视线,空军提供的直升机将林奇迅速转移。”
随即,美军中央司令部发言人向世界宣布,突击队成功解救了女兵林奇。在现场提供的录像画面上,透过夜视仪拍摄的图像泛着蓝幽幽的光泽。医院里有一些当地的成人和儿童,面对这些从天而降的突袭奇兵,似乎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讶。担架上的林奇只现出朦胧的轮廓,整个行动短促并略显寻常。
但是,随后发布的彩色照片却具有了某种经典意味。一队美军官兵从运输机的后舱门走下,担架上的林奇在绿色军毯下安静地躺着,神色凝重的战友默默向她致意。对角线构图、深色的背景、迷离的景深,烘托出古典主义艺术的崇高气氛(见新华网2003年4月3日新闻中心)。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泛美神话!当天下午,布什总统在白宫接听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电话报告,一扫连日愁云:“真是太棒了!”然而就在此刻,正热烈讨论拯救行动的互联网上,首次冷静地出现了一个词:宣传(propaganda)。一位网名叫做“欧洲老客”的德国人,在BBS上冷眼旁观:“事实上,杰希(林奇名字的昵称)是一位19岁的漂亮女孩,她的失踪,使她成为美国政府正面宣传(positive propaganda)的工具。拯救杰希,实际上是为了转运而已。”
尽管白宫和五角大楼都在极力回避含有负面寓意的“宣传”一词,但是营救行动的成功,无论在外宣还是内宣方面,都达到了军方的预期效果。首先,军方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树立起尊重每一位士兵生命的仁慈形象。其次,激发了国内不少人宗教般的爱国热诚,也暂时封住了反对派人物的嘴。此后一段时间,全美境内未再发生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民间舆论也有了很大改变。弗罗里达州一家名为“百万美国人”的网站,在网上征集到54600余张签名卡片,向林奇表示慰问和祝福。贺卡上写着:“感激你杰希卡,亲爱的一等兵林奇。你在伊拉克的无私服务赢得了所有美国人的感戴,你是真正的美国英雄……你和军中的兄弟姐妹,将感召我们全体。”在其他一些网站的BBS上,也不断出现这样的赞扬之辞:
“我们大家为林奇获救而自豪,而幸福,她是一名英雄!简直难以想象她所经受的恐怖,不管怎样,林奇证明了她的坚毅果敢。”
“刚刚看到消息,林奇身上负有枪伤和各种损伤,头部、臂膀、脊背、双腿、双脚、膝盖都有伤。真高兴她仍然活着,祝福林奇早日痊愈。上帝保佑你们,为美国与自由而战的联军士兵。祈盼你们早归家园,你们都是英雄!”
“现在,林奇不仅是巾帼英雄的象征,也是所有美国战士的象征。她的家庭并不富裕,没有能力让成年子女继续升学。然而,她的家庭勤奋工作,挚信圣主,道德无瑕。林奇兄妹3人参军入伍的事实,证明林奇父母品德高洁,并将这种品质传递给孩子们。我不仅为林奇、更为她的全家感到自豪,他们是美国脊梁的象征,尽管会受伤,但永远不会折断;他们是千千万万个美国家庭的杰出代表。我为我们的军队而自豪,为以德育人的父母们而自豪,为自己是一名美国公民而自豪。我将和你们站在一起。”
911事件后,纽约世贸废墟上的一面美国国旗,曾让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一年前的伊拉克战争,白宫也曾面临国内民众的反战危机。但是,五角大楼成功地掌控媒体口径,针对美国民众的文化心理进行宣传策划,借助爱国主义迅速化解社会矛盾。事实上,美国人历来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将国家精神视为国内各阶层的粘合剂。“林奇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但这里面有许多东西,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自省
杰西卡·林奇,这是一个或许将被载入史册的美国大兵的名字,因为在她身上演绎了太多的传奇故事。从阵亡的消息传出,到仍然活着的希望被点燃,从海豹突击队教科书般的解救,到伊拉克医生的出现,关于她的一举一动莫不牵动着美国民众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近日,美军公布了调查真相,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媒体渴望看到事件结果而编造谎言?还是媒体伦为了美国政府的工具?
调查结果展示给人们完全不同于新闻报道的场景:
3月23日,大批美军从纳西里耶向巴格达行进,在600辆车组成的车队最后,就是林奇所在的第507机修连的18辆车。他们的任务是协助第三步兵师。但由于他们的车多是重型卡车,速度很慢,沿途还要不断停下来修理抛锚汽车,所以没过多久,507机修连就被先头部队落下了一大段距离。
开始,他们还跟先头部队保持无线电联系,后来,无线电联络的信号越来越弱,再后来电池用完了,跟先头部队的联络彻底中断。更要命的是上尉特洛伊金不知什么原因指错了方向,这18辆车的车队在茫茫沙漠中走迷了路。他们连续行进了60多个小时,因为急于追赶先头部队,中途没有睡觉和休息,十分疲惫,这时他们发现其中一辆车的汽油也用完了。然而,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他们已经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伊军的埋伏。
遭遇到伊军伏击后,第507机修连车队立刻陷入了慌乱,率领这支车队的军士长罗伯特道迪和林奇同在一辆“捍马”车上,司机是林奇的好朋友、同一连队的女兵洛里安皮斯特瓦,车上还有另外两名男兵。道迪试图重整队伍以便迅速撤退,于是示意皮斯特瓦停车,不料车刚停下来,就被敌方射出的一枚炮弹击中,罗伯特道迪当场丧生。炮火使皮斯特瓦失去了对车辆的控制,“捍马”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撞到了一辆已经无法动弹的牵引拖车上,后座的两个男兵当场死亡,林奇和皮斯特瓦也身受重伤。
双方交火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本来就缺少实战经验的机修连很多人的武器因为没有适当保养而出了故障,再加上疲劳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伊拉克军队在交火中占了上风。507机修连的33人中有10人当场死亡,包括林奇在内的7人被俘,只有16名士兵突出围圈。
后来,23岁的皮斯特瓦因车祸中受重伤死在纳西里耶一家医院内,成为整场伊拉克战争中丧生的惟一一名美国女兵,也使这次伏击中死亡的美军士兵达到11人。而“一等兵皮斯特瓦遭伊军射杀”的说法不过是谣传。林奇则被伊拉克人从“捍马”车的残骸中救出,并送到医院治疗。五角大楼人士承认:“林奇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主要应归功于伊拉克人提供的治疗。”
这次伏击后,507机修连部分士兵的尸体以及被俘获士兵受审的画面出现在伊拉克电视台上。而林奇不在其中,她因而被怀疑成为战争中第一个阵亡的美国女兵。
4月2日,美军中央司令部布鲁克斯准将称:“美国海豹突击队和特别救援小组采取联合行动,4月1日深夜成功突袭了纳西里耶附近的萨达姆医院,救出了10天前被俘的杰西卡林奇。”战时摄影队甚至记录下了林奇被救的全部经过。消息传出,林奇在西弗吉尼亚州的父母欣喜若狂,美军士气也为之一振,连纽约道琼斯指数也随之上涨。
19岁的林奇成为美国的女英雄,并引发了好莱坞争抢该素材准备拍摄一部《拯救女兵林奇》大片的热潮。还有多所美国大学表示愿意给林奇提供奖学金,助她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4月4日,美国著名大报《华盛顿邮报》最早报道了林奇身负重伤仍然顽强抵抗的故事。文章仔细描述了林奇被俘的过程,称林奇虽身负多处枪伤仍继续向伊军开火,直到弹药用光。一名军官还称“当时她打算奋战至死,宁可战死也不愿被生擒”。当伊军围上前来,她还遭到利刃刺伤。此外,她多处身体骨折,被伊拉克人虐待。这一报道被许多媒体纷纷转载。
然而,也有人怀疑林奇故事的真实性。英国广播公司(BBC)一记者首先指出,美军大张旗鼓营救林奇根本没有必要,因为那里根据没有如何抵抗,美国人在用谎言制造一个史诗般的新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随后重返纳西里耶采访调查,得出的结论大体相似。随着美国陆军开始调查这一事件,《华盛顿邮报》承认,他们之前关于林奇报道有不实之处。
围绕林奇事件,质疑者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几方面:林奇真的“奋勇杀敌”了吗?伊军真虐待她了吗?美军突击队的拯救行动有无必要?全程录像是否精心策划的作秀?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林奇事件中存在谎言,是谁制造了这谎言?美国军方还是美国媒体?有人指出,整个事件看上去像个精心策划的宣传行动,而从中受益最大的显然是美国军方—一个19岁的美国女英雄形象,一次好莱坞大片般激动人心的拯救行动,鼓舞了士气,也一举帮军方摆脱了当时因战局推进不利而陷入的被动舆论环境。
据《华盛顿时报》和《纽约时报》提前披露的情况,将于今天公布的调查报告仅涉及林奇所在连队遭伊军伏击的情况,而不涉及林奇事件存疑的其它方面。所以,林奇事件的全部真相仍是个谜。主人公林奇本是最有发言权的人物,但她至今保持沉默,没有发表任何言论。
林奇在车祸中多处骨折,经过手术后现正在复原。
中文名拯救女兵林奇
英文名Saving Jessica Lynch
导演Peter Markle 比特马克
国家美国
《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何晨光结局和唐心怡在一起了。结局中,何晨光带着已经成为植物人的唐心怡去海边散心,何晨光拿出戒指求婚唐心怡,并把戒指戴在了她的无名指上,这个时候唐心怡手指动了一下,这说明唐心怡快康复了,那么唐心怡和何晨光肯定能走到一起的。
在最后的剧情中,唐心怡接受了首长给的任务,她要和曾经的手下猫头鹰谈判,这次任务是很危险的。后来,唐心怡和何晨光配合找到了CVX2毒气弹,这个时候猫头鹰正守着毒气弹,唐心怡为了何晨光的安全,她把何晨光关在了门外。
虽然唐心怡制服了猫头鹰,但因为CVX2毒气弹泄露了,唐心怡吸入过多陷入了昏迷,后来她被诊断成了植物人,但何晨光一直没有放弃,他一直陪着唐心怡治疗。
其实,何晨光本来打算在这一次任务结束之后就求婚唐心怡的,可没想到却出了这样的事情。好在结局中,唐心怡的身体在慢慢恢复,唐心怡肯定会醒来的。
有,数量很少,作战部队也有女兵,但数量非常少,象征性的意义。但基本各个兵种都有少量女兵。女兵最多的是在医疗通讯和文书岗位。
实际上美军一线作战部队也是最近才允许女兵的,伊拉克战争林奇事件后,就禁止女兵上一线了。最近又重新放开。世界上各个国家女兵都很少在一线作战部队,基本都是象征意义的。只有以色列除外,以色列的女兵数量很多。
女兵仪仗队穿靴子是为了获得更好地仪态、更好地彰显气质,仪仗队礼服的选择是代表中国特色的服饰,是时代的选择。
仪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执行任务时,配有军乐队,象征着国家或军队的最高礼仪。
仪仗队只有操行良好、仪态端正,并表现出对仪式责任感者才被认为是合格人选。仪仗女兵需要形象气质佳。
女仪仗兵们身着裙装礼宾服,系着金色腰带,头戴卷檐帽,脚蹬长筒皮靴,上佳的气质形象更能展现女兵面貌。
扩展资料:
由于仪仗队的特殊机构性质,礼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中国军队的发展,仪仗队的礼服经过了5次变革。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礼服上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章,第二次是1955年,礼服上佩戴着军衔,第三次是1965年,礼服上佩戴着红领章,红帽徽,第四次是1985年,为过渡时期的礼服,第五次,1988礼服作了较大的变革,它是目前最具中国特色的礼服。
女兵的长筒靴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
-仪仗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