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瑶族作为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在迁徙中书写了自己的历史,蕴含了深厚的丈化意识,这突出表现为在被迫的辛酸迁徙中形成了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和向往美好精神家园,以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神。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瑶族;史诗;文化;意识
一、瑶族迁徙不定的深层历史文化动因
瑶族自形成后,基本上是一个迁徙不定,不事安居的民族。早期瑶族生产形式属于一种刀耕火种的游牧农业,他们往往集狩猎、山地耕作与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数年后因地力耗尽而觅地另耕。关于这些特点,史籍上记载说:“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其稻田无几。”“各自以远近为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据民族学调查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瑶族中的盘瑶、过山瑶、山子瑶、自裤瑶等族群一直以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公社(今称乡)瑶族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20世纪70年代,泰国瑶族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迁徙十分频繁。”。。所以瑶族的迁徙不定几乎是一种生产生活习惯,甚或可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民族标识了。
但瑶族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否古来便如此呢。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檠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自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日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殃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殃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因为盘瓠“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其后代便“好入山壑,不乐平旷”。那么其中的瑶族虽然好山,但“安土重旧”,应该还是有自己的稳定的定居点的。可能在盘王时代,瑶族的祖先是一支游牧部落或是狩猎民族,在盘王之后逐渐过渡到农耕时代。《盘王大歌》一书中《盘王歌》第五部分“翁爷去酒泉”这样唱道:
太宁王主九八龄,深山大龄打猎行,
来到天台石壁堑,野羊逃命穿山林。
王主来到堑壁前,张弓瞄准射利箭,
脚踏崖前石壁垮,人落悬崖树杈间。
翁爷王主盘太宁,失足落崖树上悬,
九八高龄崖下断,王主命终去九泉。
噩耗传来天地惊,传告天下十二姓,
天下子孙披麻孝,翁爷深恩刻在心。
瑶男瑶女万万千,年年岁岁勤耕耘,
处处山头立村寨,分麻搓线绣花裙。
男扎头帕女花巾,架起风炉打白银,
斑花绣带腰上扎,欢歌起舞代代传。
“翁爷”即是盘瓠、盘王。盘王在九十八岁高龄时仍然坚持外出打猎,有一次打猎不小心跌落悬崖,噩耗传来,天下瑶人披麻带孝,画出盘王的画像,雕刻盘王的面容以作永久的供奉,使世世代代瑶人能铭记盘王的恩德。智慧勤劳的瑶族人则继续在生养自己的大地上劳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民族特性。盘王歌又唱道:
瑶男瑶女万万千,千千岁岁勤耕耘,
处处山头立村寨,分麻搓线绣花裙。
男扎头帕女花巾,架起风炉打白银,
斑花绣带腰上扎,欢歌起舞代代传。”
这里说的正是瑶民安居乐业的定居生活,他们建瑶寨于山头,勤耕耘于田亩。男耕女织,有自己的独特服饰。这些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可谓基本相同从一个民族的内在心理来看与汉民族的求定居、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本民族的发展壮大并无不同。
那么造成后世瑶人迁徙不定,大分散小聚落的动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来自于瑶族历史上多次著名的统一大迁徙。这些多次大迁徙及其原因于载籍并不明显,或许是统治者修史时讳言的缘故。我们现将载籍中一些明显记载瑶族情况的相关材料罗列如下:
《梁书·张缵传》:“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潭州“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为黔州地,楚之南境。……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猎,自言其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宋史·兵志七》:“徽宗崇宁元年,湖北都钤辖舒宣奉旨相度召募施、黔州土丁,致讨辰、沅山徭,每州无过七百人。缘徭贼深在溪洞,险阻不通正军故也。”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上:大中祥符六年,“辰州溪峒都指挥使魏进武率山徭数百人数寇城砦,朝廷不欲发兵穷讨,乃降诏招谕。”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下》:“嘉定元年,郴州黑风峒徭人罗世传寇边,飞虎统制边宁战没。江西、湖南惊扰,知隆兴赵希怿、知潭州史弥坚共招降之。”嘉定七年,“比年防禁日弛,山徭、峒丁得私售田。田之归于民者,常赋外复输税,公家因资之以为利,故谩不加省。而山徭、峒丁之常租仍虚挂版籍,责其偿益急,往往不能聊生,反寄命徭人,或导其入寇,为害滋甚。”
《元史·余阙列传》:元统元年“会莫徭蛮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平徭记》:“元统二年冬,摇寇贺州、富州,至元元年,广西宣尉使章伯颜讨平之。集为记其始末。后有旧跋云:此纪章伯颜平粤西猩洞事迹,备国史之采也。”
《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元统元年》:“十二月,乙丑,广西摇寇湖南,陷道州,千户郭震战死,猎焚掠而去。”又《道州志·兵防》:“元统元年冬十月,广西瑶寇道州,千户郭震战死。”
而明代,朱元璋在位31年,史载可考的征剿瑶人的年份多达20余年。
从上所列史料看,史籍自唐以后瑶人“造反”频仍,朝廷镇压频仍。而明清两朝瑶民的反抗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实际上瑶人造反,其真实的情况并非瑶人生性嗜乱,而是逼上梁山,忍无可忍,不得已而为之。正如景泰时两广总督王翱在边情疏中所说:“既害其生,又拂其性,虽良善懦弱之人,犹不免于动也。”瑶人反抗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被迫迁徙到那些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这与古代黄河流域的周民族的迁徙刚好相反,周族每一次迁徙都使自己走向强大,走向文明,走向先进的中原。而瑶人每一次迁徙都是走入更遥远的山林,走入莽荒,走出文明,离中原文明愈来愈远。
二、瑶人大迁徙的路线和方式
瑶族史诗盘王大歌中的盘王歌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以及《盘王券牒》对于瑶族的迁徙有较详细的记载。
《盘王大歌》里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是对瑶族古往今来迁徙史的全面记述。作为第一次大迁徙的“渡海神话”这样唱道:
盘古开天又立地,又造江河有造田,
刘三歌曲慢些唱,先唱瑶人出世源。
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
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
请问妹,细问瑶人古根源,
龙头山上住几年,请妹传唱告我知。
寅卯八月开山种,耕种五谷好收成,
龙头山上住七载,世不太平心暗忧。
请问妹,问妹为何心暗忧
龙头山上阳春好,日子好过怎忧愁
龙头山上本是好,马鹿骚扰透心忧,
阳春受灾无法保,姊妹商量出山游。
请问妹,丢了青山哪里走
哪年哪月出山外请妹详细唱缘由。
景定元年四月八,姊妹一齐到海边,
众人商量渡海去,人齐心齐找山源。
请问妹,天宽海阔到哪边
几时上船过大海海上行船多少天
辰时开船过大海,四十九天海中间,
困在船中无可奈,海阔天宽哪是边
船困海中难靠岸,日起日落四九天,
众人船头许大愿,请保众人船拢边。
船头许下盘王愿,许下良愿保人丁,
盘王圣帝开恩典,定下辰时船拢边。
盘王圣帝遂人愿,准保辰时船靠边,
老幼上岸何方去哪山哪岭立家园
离船上岸到广东,乐昌宝地且安身,
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开好种阳春。
在盘王大歌的盘王歌最后一部分“受驱逼走”里,瑶人也记载了他们第一次大迁徙。“翁爷盘王去九泉,瑶人退下圣王殿,落到世上吃人国,人间混乱变了天。”他们遭遇乱世,又受旱灾,结果是“无种无收肚难哄,尝尽深山百样青。”在“王瑶子孙无依靠”的情形之下,他们只好“飘洋过海天外行。”在飘洋过海的日子里,经常遇到大风大浪。他们在十月十六盘王生日这天祈求盘王护佑,终于风平浪静,最终“落脚广东潮州府,乐昌安住开塘田。立起连州福江庙,又建黄竹圣王堂,建村搭棚落下户,儿孙代代供烟香。”这一次是瑶族人民受驱逼走被迫迁徙。按瑶族传说,及其盘王券牒》多次提到的材料,他们的祖先曾住“会稽山七贤洞,他们应是从祖居地开始迁徙。其“飘洋过海”应是沿长江过洞庭,然后南迁。古代洞庭也可言“海”。依盘王歌》中的地名,其主要迁徙路线是过洞庭“舍船登岸再向前”,走的是自湖南郴州入广东至韶州乐昌,再至广东连州。次要的迁徙路线还有自江西南安经大庾入广东南县,自湖南道县入广西贺县,自全州入静江等。这几条路线,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日:“自江西南安(今大余)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州之广西入贺,四也;自全州入静江。五也。”其所述入岭南之途,正是这几条主要通道。其间自然有部分瑶人居留于永州南部境内。又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载,自称“梧州人”的瑶人是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驱赶寨山人(即梧州人),部分从广西梧州进入江华,而自称“爷贺尼”的瑶族则是因宋末元初世乱,从江西泰和县迁入湘南宁远、祁阳、道县等地。由此推测,瑶族第一次从祖居地南迁大约应是在隋唐之际。
三、渡海神话昭示的文化意义
这一次大迁徙逐渐在瑶族心灵深处演变成“渡海神话”。日本瑶族研究学者竹村卓二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比较了瑶族第一次大迁徙的渡海神话不同传本之后认为:“渡海神话在瑶族的内心世界,是超时代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它反映了瑶族特定的过山系集团对在实际中经受的民族灾难的回忆。这个灾难的真实情况,就是对汉族政治权力的抵抗,遭受挫折,并继续受过残酷的压迫。有时用旱灾这种借喻方法,来暗示他们的灾难。因此渡海神话演变的成功在瑶族仪式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了质的飞跃,这种仪式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立法”的功能。因为瑶族第一次大迁徙演变为渡海神话之后,不仅重申了盘瓠作为始祖神的地位,同时还具有了救世主的地位,因而在瑶族群体中自然建立了一种感恩仪式——“还盘王愿”制度。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要过盘王节,行祭祀,跳盘王长鼓舞,唱《盘王大歌》。这种祭祀本质上是瑶族统一的“酬恩”仪式。这与古代周民族史诗祭祀神性英雄生民、公刘、古公宜父等均有相融通之处。
四、瑶族其他迁徙活动的文化特色
在《十二姓瑶人游天下》里还记载了几次迁徙活动,史诗如此唱道:
老少落住天林山,祖王管下好多年
哪年哪月开山地,又逢何事跑家园
恭德王祖丙寅年,正月十二离家园,
二十四年为下种,又逢乱世丢山源。
天林山上日子欢,天逢反乱度El难,
天林山上遭何祸老幼惊慌躲过山。
二十四年长毛反,长毛反乱不平安,
十二姓瑶人心忧急,拖儿带女又过山。
瑶人老少遭大殃,丢了天林去外山,
青山万重何处去何处青山把身安
老少忧愁心无计,手拍胸前无路走,
过山落户千家峒,砍山种地再开头。
青山脚下千家峒,山宽地肥好安身,
落在峒中多少年哪样大祸落峒村
落住峒中六十年,开山种地好年成,
官府公差把峒进,逼交皇粮送京城。
人逢乱世难躲开,朝廷兵勇进峒来,
蒋大官人发兵到,甘七营马围上来。
层层官兵人马众,峒中老少难阻挡,
众人商量离峒走,千家大峒又抛荒。
瑶人退出千家峒,爬山涉水开路行,
瑶人世上无出路,何处安身才太平
跨山越岭到桃源,桃源峒里好过年,
落住桃源多少岁郎请娇娥唱金言。
小姝少知古根源,桃源峒里住七年,
山猪马鹿坏阳春,。有种落土无收成。
聪明小妹唱根源,离了桃源到哪边
哪王坐朝哪一岁何年何lE出桃源
郎哥莫笑妹歌言,明朝洪武丙寅年,
正月初四齐移步,黄塘龙炸又落根。
娇妹唱传古根源,黄塘龙炸落下根,
黄塘龙炸住多久开山种地几多春
黄塘龙炸立寨村,开山耕种百余春,
十二姓瑶人各立寨,安居乐业敬祖人。
后人要记当初事,供奉盘王代代传,
始祖根源莫抛落,添香换水万万年。
从天林山到千家峒,从千家峒到桃源峒,又从桃园峒到黄塘龙炸。其实这些地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一一考证坐实。除了大致的方位,实际上也无法考证。从一地又到一地成了瑶人的家常便饭。而天林山、千家峒、桃园峒实际上是留存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美好家园的符号象征。而最后黄塘、龙炸两个地名可能是搜集者搜集到传唱这首瑶歌的某一支瑶人的当时居住地。
而迁徙的时间,我们也只能大致确定为由宋到元到明这几个时间段,如上所引载籍材料所知,这些个时间段正是统治者反复进剿瑶人的时期。
特别是千家峒的大迁徙更是在瑶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近年来,陆陆续续发现了几十本千家峒和千家峒源流记手抄本,它们记载着瑶族的历史和千家峒的兴衰过程,而且大同小异。据传,千家峒是一处只有一个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间盆地。自古有十二姓瑶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发展到一千人家,故取名千家峒。传说中的千家峒内有一地,四面高山。有石洞一座入内,内有数十里丰原广地,可到此地定居……日后人繁族广,定名为千家峒。传说千家峒后来被官府发现了,派粮官进峒收租,热情好客的瑶人个个把他当贵客,一家屋里吃一天,眨眼就是三年,他和干家峒的瑶人关系搞得蛮熟特别融洽,舍不得回去。官府以为粮官已被千家峒人杀死,便派兵攻打报复,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干家峒,从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瑶民首领白知不敌,于是吩咐瑶民从一个通往道县的山洞里逃走。瑶民在离开千家峒前,将一只牛角锯为十二截,每姓瑶族保存一截,又将祖先偶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洞有一座“石童子”为标记,并立下盟约,嘱咐500年后,瑶族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十二截牛角拼合吹响,洞门自开,将祖先偶像取出祭祀。出逃的瑶民大多散居在大山中。岁月变迁、不断迁徙,千家峒的确切位最后迷失了。但瑶人向往失落的家园,回到千家峒去,便成了一代又一代瑶民顽强生存并寻找皈依的精神寄托。
五、瑶族迁徙的文化意识特征
在瑶族的迁徙史诗中,突出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迁徙的被迫性。这与古代周民族在被迫中有主动不同,或者说周族迁徙,在一定意义上是形势发展、自我壮大的自由迁徙,虽然其直接起因可能是由于戎狄入侵,但在根本上还是带有很大的主动意味。瑶人则自始至终处于被动迁徙的位置,迁徙的根本原因在于动乱无法生存。因为官府的进逼,美好、和谐的生活总是过不了多久。每迁一地虽然燃起了新的希望,然而不久就被浇灭,新的一次迁徙的到来又是新一次民族灾难的来临。
其次,每一次迁徙他们都极关注山水与人的和谐,如诗中反复出现的“山源”,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山水自然与人的和谐的重视。瑶族称自己居住之地为“峒”,这虽然形象地反映了瑶人居住环境的自然特点,但“峒”同时也是瑶族早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又是村社土地的所有形态。此“峒”本身便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意味。瑶人特别强调寻找到的山源的土地的肥美。“青山脚下千家峒,山宽地肥好安身。”“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开好种阳春。”“过山落户千家峒,砍山种地再开头。”便是这一具体写照。盘王大歌》处处出现的“青山”符号,便是特别赋予了“青山”对于瑶人生存攸关的重要文化内涵。
其三,迁徙时始终伴随着辛酸和伤感。不像诗经-公刘一诗中周族的迁徙那样充满了和谐、融乐的氛围。在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一诗中,我们可以了悟到它仍然还是一种极富于民问风格的演唱形式,用的是山歌似的对唱体,一方辛酸的盘问,一方辛酸的回答。歌词的`情感显得十分的压抑和沉重。这比起诗经·公刘一诗中周族“既顺乃宣,而无永叹”和“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来说似有天壤之别。
第四,瑶族史诗同样体现了一个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的精神,与周族史诗一样展现了一个民族智慧而坚忍的心路历程。瑶人虽然在迁徙中变得分散,是一种大分散,小聚落的结构形式,但他们凭借盘瓠神话、渡海神话、千家峒传说而在内心中凝聚起一种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内心深处具有很强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却坚持着很强的社会、文化统一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离心的分散相反,这个向心的意志的支柱,就是不断被强调的民族精神。”
拓展:瑶族民族风俗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之前的目光会一直停留在江南水乡这样的地方,自从去了一趟甘肃回来对这里的印象加深,甚至爱上了这里,这次甘肃旅行主要去的甘肃省白银市,去的景点也比较多,但印象最深的当属永泰古城、黄河石林及属于黄河沿岸的羊皮筏子。
永泰古城,又成为龟城,坐落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据史料记载,永泰古城始建于明万历36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 历史 ,保存还算完整但大多破败残损。当时修建此古城的目的是为了在此屯兵以抵御外敌,所以这里也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
走入古城之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狂、残破,一幢幢土石结构建造的房屋完美的诠释了戈壁之中的特性,当然这些房屋至今已经再无人居住,几百年时光一晃而过,大多都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房,但这些无法掩饰这里的美,苍凉的美,置身其中,仿佛可以感受到昔日的古城之内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
透过低矮的土墙望向一处院落,杂草横生,木门木窗紧闭,昔日的炮台、马场、储草库依然健在,展现给人一幅毫无生息的景象。但如果让时光回到那个时代,这里可是生活着2000多驻军及近1500户人家的古城,不禁令人唏嘘。
很多人迁离这里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经历了多年的连年干旱无雨,又加之与外界连通十分不方便,于是很多人选择搬离了此处,目前,这里仅有几户人家依然生活在这里,过着牧羊人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游走于这片荒芜的戈壁之上。
古城中心位置竟然还有两座清代时期的建筑,这无不让到访者所惊叹,不过十分可惜的是,虽然外观看起来还是十分的坚稳的建筑内部早已被风沙雨水侵蚀,所以无法进入其内部一览,比较可惜。
说道原先黄河之上摆渡的交通工具,一定会想到羊皮筏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之高明。据史料文献记载,羊皮筏子最早可追溯至汉建武二十三年,也就是说羊皮筏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只是现在早已退出 历史 的舞台,而那些老一辈的筏子客依然坚持着这一营生,才得以让我们看到这项伟大的发明。
目前在白银景泰黄河石林一旁的龙湾村可以体验到这项摆渡工具,筏子客也多为龙湾村村民,体验时间大约15分钟,能不能下水这个要看筏子客,筏子客认为可以就可以。乘坐羊皮筏子也是进入黄河石林的一条通道,从龙湾村至黄河石林的入口饮马沟大峡谷,一路顺水而上,非常的有趣。
从羊皮筏子下来后即到达了黄河石林,最先得到的是饮马沟大峡谷,这是一条比较长且宽阔的峡谷,有近5公里长,峡谷之中随处可见石柱子、石笋及石窟,全部都是由**砂砾岩,且皆为天然形成,不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奇特的自然奇观。
由于整个峡谷长度较长,如果步行的话全程大约需要4个小时,选择乘坐驴车的话时间会大大缩短,往返大约2个小时的样子,期间可以自由下车拍照取景,驴车的营生目前也多为龙湾村村民经营,这里的村民非常的朴实,一路聊天一路看美景,心情自然大好。
饮马沟大峡谷也是黄河石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峡谷,来这里 旅游 的人大多奔着这条峡谷而来,一路风尘仆仆,一路听着驴叫声,一路看着你来我往的驴车,倒有点像武侠剧中的场景了,非常的梦幻。
之前很喜欢的一部**,成龙与金喜善主演的《神化》也曾在此取景,也是因剧组看中了这里粗狂的自然风光、奇特的石林景观,这绝对是大西北所独有的景观,如果说江南水乡好似一位姿态优雅的女子,这里则更像一位粗狂豪迈的北方汉子。
神奇的大自然以万古之力造就了黄河石林的奇特景观与浩瀚磅礴,一路看着两侧的山势险峻、雄伟的原始自然风貌,无不令人惊叹,此时的峡谷仿佛回荡着人们对自然歇斯底里的呐喊,浓郁的西北风情让人瞬间变得粗狂开来。
如果有机会,建议到甘肃走一走,看一看大西北的独特自然景观,体验下黄河之上最原始的摆渡工具,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驾车路线:全程约3524公里
起点:景泰县
1白银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振兴路行驶150米,右转进入昌林路
2) 沿昌林路行驶58公里,直行进入S201
3) 沿S201行驶240米,直行进入S201
2沿S201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定武高速公路
3沿定武高速公路行驶1524公里,过G109跨线桥,朝银川/盐池/呼和浩特/靖边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清水河枢纽
4沿清水河枢纽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京藏高速公路
5沿京藏高速公路行驶846公里,过清四渠桥,朝吴忠南/杨马湖/宁东/S1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360米,过马莲渠桥约810米后,直行进入古青高速公路
7沿古青高速公路行驶114公里,过山水沟桥,朝银川/太阳山/S3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金银滩分离式立交桥
8沿金银滩分离式立交桥行驶260米,过郭家桥枢纽R立交匝道桥约640米后,直行进入银西高速公路
9沿银西高速公路行驶467公里,过大马蹄沟桥,在甘露寺/临河/综合保税区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930米,过跨线立交桥,右转进入惠平线
11银川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惠平线行驶97公里,直行进入S203
2) 沿S203行驶348公里,右转
3) 行驶2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陶乐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