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 阿Q精神胜利法

[与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 阿Q精神胜利法,第1张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时代渐远,学生越发难以理解作品所蕴藏的丰厚思想。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传媒与时尚文化的冲击和颠覆下,对其作品产生了曲解。怎样走出鲁迅经典不被理解反被曲解的尴尬困境怎样切实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保持作品本身价值并体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呢这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并坚守历史、维护经典固有的价值,又要符合并体现现实、拓展其现实意义,更要站在当下去理解、阐释其内涵,诠释其与时俱进的当代性。结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本文认为对于这类经典作品的教学应该把握好三个对话原则:与历史对话,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回到历史情境以达知人论世之效;与现实对话,以传统透视现实,体现传统的现实意义;与当下对话,结合当下文化背景,同经典文本作话语联系。具体而言,笔者将以与阿Q 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为案例来阐释原则的可操作性。

 一与历史对话:鲁迅笔下的阿Q

 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①。作品中的阿Q身上有着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和近代以来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畸形心理,是鲁迅“眼里所经历过的中国的人生”②的浓缩。

 阿Q质朴愚昧,靠着出卖劳力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他刻板守旧,凡是不符未庄传统的都认为是错的;他排外拒新,赵老太爷的儿子进洋学、剪辫子,他“深恶而痛绝之”;他捍统卫道,尊奉“男女之大防”。阿Q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自欺欺人的变生活中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麻醉于对自我瞒骗带来的心理满足中,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着种种表现形式:①盲目尊大以自足。阿Q社会地位低下,想与赵老太爷攀本家被打,便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将自卑的痛苦转化为盲目的自负从而获得自我满足。②麻木健忘以自慰。阿Q碰到无法转化的痛苦,就干脆闭上眼睛忘却它,所以他会健忘到跑去看自己求爱遭痛打后导致的热闹场面,麻木到被判死刑还在遗憾圆没画好,临刑前还在想着如何去博得观众喝彩。③自轻自贱而自得。被打败了,阿Q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反因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而得意;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④化丑为美以自欺。阿Q头上的癞疮疤是闲人们取乐的材料,对此他只能怒目而视,实在无奈时便自欺欺人地变丑为美,以癞为荣。⑤欺负弱小以泄愤。面对强者,阿Q总被欺压、凌辱;面对弱者,他又成恃强凌弱之徒。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棒打,就欺负小尼姑转嫁痛苦;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迁怒于小D发泄不满。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就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见仁见智中不乏精辟解读。譬如对“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在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是从阶级论的角度分析的;而在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评价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但中学语文毕竟不是学术研究,不能让繁多的理论混淆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原始面貌。而与历史对话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阿Q形象的意义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不过,多数老师教鲁迅的作品就止步于此了,没有与现实联系,更是与当下脱节,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乃至越发疏远作品的现状。

 二与现实对话:形形色色的阿Q们

 鲁迅曾希望自己的著作“和光偕逝,逐渐消亡”。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阿Q精神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当代这块土壤中衍生、变化为面目各异的“阿Q”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生活中的阿Q。生活中的阿Q常自欺以自慰,欺人而自满。自欺者乐于自我逃避和安慰: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后进的人说:枪打出头鸟;受人欺负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被炒了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给炒了;挨了整的人说:等着瞧吧,早晚有一天……他们总能找到理由逃避自身的不足,安于逆来顺受,甚至不惜以自虐的手段自我解脱。欺人者常是小权小富在手且身怀横蛮暴虐之性之人,但凡遇到有求于己或是弱势者便欺而快之:官场上的办事遭遇冷淡与设卡,职场上的小鞋与暗算,有车族对无车族生命的漠视,老板欺压员工、老师体罚学生,城管逼迫小商贩,甚至连个小区守门卫的保安都要欺负一下外来的人员等等,足见此种欺人而乐的劣性之深。

 心理学中的阿Q。阿Q精神中所包含的幻想、健忘和妄自尊大等,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健忘、低估别人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无法消除的苦恼时借以自我解脱和自我护卫的手段。因而阿Q精神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等辅助手段。例如美国近年来兴起的“诉苦电话”,让那些心中有苦没处说的“美国阿Q们”有个发泄情感的地方。又如日企中的“出气室”,凡心中有气无处发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入室对上司的仿真模型拳打脚踢,怒骂泄愤。

 网络中的阿Q。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相貌气质平俗,大学期间遭遇车祸,曾休学欲圆“北大梦”未果,考研三次皆失败。生活中的打击和学业上的失败,激发了她对成功的渴望。当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造成的郁痛无法疏解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成了她麻醉痛苦的灵丹妙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惊世骇俗的言论和表演,这些举动引发的关注和追捧,带来她“成功”的自我麻痹。其实不光是芙蓉姐姐这样的焦点人物,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引领话语的论坛版主,生杀予夺的游戏英雄,光鲜权重的群会佬大们,何尝不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凡人逃避现实的不济,沉迷于网络中寻求自我尊大的成功快感呢。

 艺术中的阿Q。2009年春晚小沈阳以其自轻自贱、自我矮化的形象特征一炮而红。他那怪异的女人装扮,夸张的表情和猥琐的“娘娘腔”,是无法与李玉刚扮相佳绝、唱腔婉转、身段优美的反窜表演相匹敌的;自我丑化式的表演也不同于西方职业小丑单纯以生动的表情和可笑的举止逗乐观众。还有无数混迹于酒吧、茶馆、演艺厅的“小沈阳”们,不惜抛弃自己作为“正常人”的人性人格,以近乎疯癫的“丑角”方式来突显自已,以此博得观众一笑的低俗表演方式,可以说是阿Q精神的艺术化,而观众们也只是享受着他人自我作践带来的廉价快乐。

 以上涌现于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社会领域中的阿Q们,就是经典作用于现实的体现。伽达默尔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其所言不只是关于过去的叙述,不是仅仅作为需要阐释的事物的证明,而是对现在说话,似乎它是特别为我们而说的……”,鲁迅作品历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与现实对话有助于学生去发掘他们身边社会中的阿Q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经典”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三与当下对话:阿Q精神的当代阐释

 阿Q精神本应随着旧社会的解体而消亡,为何在当代又大放异彩呢一种精神能否在一定时代立足,往往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性所决定,我们应当赋予阿Q精神当代内涵来加以解读。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高强度的工作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因而人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抚慰求而未得的不甘和承受竞争失败的痛苦。那么在面临挫折或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可学学阿Q换一种心态,对自己多一些鼓励与肯定,包容与释然。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承受与控制力弱的人来说,阿Q精神更是一剂灵丹妙药,有助于他们疏导压力、平息执念,不至于因失去理智而做出偏激行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阿Q精神对心理治疗和社会和谐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我们认识到新阿Q精神在当代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清楚了解新阿Q精神与自贱(贱下)精神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奴颜婢膝以求名利的庸俗世人;贱下凌弱以获快感的卑劣之徒;哗众取宠以博出位的网络贱客;自甘轻贱以迎合观众的艺术小丑……都体现了旧阿Q式的自贱(贱下)精神。而新时代阿Q精神应是一种自励式的精神胜利法,它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追求成功,在苦难中坚持微笑。它体现的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身处逆境时不抱怨,不消沉,客观看待一切并实现自我调节。

 与当下对话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应得到发言的权利与机会,在讨论与辩驳中,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了解阿Q精神的内涵,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其本质,做到辨其糟粕,学其精华,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与经典的三重对话中,同历史对话是文化财富的积累过程;同现实对话是文化财富的运用过程;同当下对话是文化财富的反思过程,充分利用三重对话原则对文学作品进行渐进式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厚内涵。同样,对于鲁迅及其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能做到立足历史,联系现实,反思当下,就能排除时代阻隔,直面各类流行文化的冲击,体现其不朽的时代风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注释:

 ①②《鲁迅全集》卷7,第81-82页。

 参考文献:

 [1]王大江、孙颖:《从阿Q形象浅谈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作家杂志》,2008年第10期。

 [2]巫春华:《略论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教育功能》,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第五期。

 [3]徐刚:《“后严肃”时代的“文化英雄”――对“小沈阳现象”的文化思考》。

 

 欧阳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本文编校:祁 培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曾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后意识到学医救不了当时的中国,弃医从文,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当时的中国起到警醒与疗效的作用。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曾字豫山,后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笔名,也是他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笔名

《阿Q正传》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住在未庄土谷祠里雇工阿Q的故事,在现代文学刚刚兴起的那个时代,关于鲁迅为主角冠以”阿Q“ 这个名字,还是很奇特的,在小说的序中,鲁迅说之所以叫阿Q,是因为根本无人知道阿Q的具体姓名,只有一次阿Q说过自己姓赵,可却冲撞了庄里的权势赵老太爷,赵老太爷不许卑贱的阿Q与自己同姓,便不许他姓赵,他便不敢再提自己姓赵了。阿Q就是这样一个连自己姓氏都不敢争取的人,一个在当时社会卑微,无关紧要的人,阿Q不像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个代号。

阿Q虽然社会地位低微,且连自己的姓氏都不敢争取,可阿Q又是极度自尊的,虽然庄上的人都看不起他,他也是看不起庄上的人,庄上的人未曾见过城里的煎鱼是放葱丝的,庄里的人都是不如自己有见识的,而又因为城里的煎鱼是放葱丝的,未庄是放葱叶的,所以阿Q觉得城里人是错的,仅仅这点他又是看不上城里人的,觉得城里人是可笑的。

阿Q永远相信自己是对的,与自己想法不同便是可笑的,阿Q的无知造就了阿Q的自大。

阿Q就是这样一个自尊大的人,他觉得自己本来几乎是个“完人”,可惜头皮上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人人常常拿其来取笑他,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看对方口讷他就骂,看对方力气小他就打,可后发现不知怎的吃亏的总是自己,便只是怒瞪人家罢了,他越是这样,取笑他的人反而越觉得有趣,便越发拿他逗乐了。

不过阿Q有自己的办法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被人打了,他就说儿子打老子,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便开心了,又觉得自己是这庄上第一个如此能屈能伸之人,能屈能伸跟那些大人物是一样的呢,而自已又是第一个,便更开心了。阿Q靠着精神胜利法,倒也是让自己活得更加怡然自得了,这种乐观且又麻木的心态像极了当时社会的很多人,大概即使在如今,也能在很多人的身上看到这样的影子,

阿Q也曾觉得自己几乎失败过,阿Q一旦手里有闲钱,便会喝酒打牌的,未庄赛神的晚上,照例要唱戏的,戏台子旁便是赌摊,这晚阿Q手气好的不行,赢了很多钱,他兴高采烈的高兴,却不知赌摊谁和谁打了起来,一团乱中,阿Q不止挨了打,当他爬起身,赢来的钱也不见了,赌摊不见了,这一次,阿Q的精神胜利法险些失败了。最后连打了自己两个耳光,想像着自己打另一个自己,又想像着是自己打抢钱的人,才能安稳的睡去。

社会底层的阿Q,即使遭遇不公,即使钱财被抢,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唯有自己打自己,自己拿自己出气, 表诉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委屈。

阿Q是无聊且幼稚的,他因比不过王胡身上的虱子多,而找茬挑衅王胡,当然在阿Q的心中,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而王胡在他心中是在自己之下的,他才敢出言挑衅,结果被王胡修理一番,这对自尊大的阿Q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向来被他奚落的王胡居然也敢对他动手。这让阿Q有些无所适从,接下来又遇见钱家太爷儿子假洋鬼子。假洋鬼子也是阿Q最厌恶的人,但平时是不敢说的,只有在这种憋屈愤恨无处宣泄,才把对假洋鬼子的讨厌说出了声,又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一顿敲打。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阿Q的无聊和幼稚,我想应该是精神世界的困乏,和学识的短浅,他想不到更有意义,或是更有意思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教育不重视,思想的不觉醒,造就的麻木和百无聊赖,除却阿Q的无聊,小说里庄上的其他户也是如此,每每有热闹,有打架事件,便都来凑热闹了,还在一旁起哄助威,后面阿Q被打之后遇到小尼姑,看见比自己瘦小,对自己没什么反抗能力的小尼姑,阿Q又起了坏心思。调戏小尼姑出气,掐小尼姑的脸蛋,周围也都是哄笑声,阿Q便像是没有正确对错观的小孩一样,旁人越是哄笑,他越起劲。似乎满足了他某种虚荣感,存在感。

这里我更想起来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的观点,人性本是恶的,只有在后天的学习中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阿Q的愚蠢和无知,在周围人看热闹的哄抬下,越发越烈,哗众取宠使其享受很少享受到的被重视的感觉,反而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威武光彩了呢。

阿Q掐过小尼姑脸蛋的两个手指,总是让他有种滑腻感,让 他久久不能睡去,他开始怪罪女人,在他心里是轻视女人的,他觉得女人是祸水,又都是放荡的,总想着引诱男人做一些勾当的,他生气的也是这些女人却不曾引诱他做些勾当的,这也是女人可恶的一点,总是要假正经的

可是阿Q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他不能 让自己无后阿,他不能做小尼姑嘴里那个”断子绝孙“的阿Q,阿Q想女人这件事虽然起源于捏小尼姑脸蛋,但他却要把找个女人这件事作为为传承后代而必须要做的事,

阿Q把这件事放在了心里,并且当作大事来做,在赵家上工的期间,调戏赵家的唯一的女佣吴妈。吴妈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女人,被阿Q调戏,使其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侮辱,也要寻死起来。这下,阿Q算是犯了众怒,就算吴妈是佣人,那也是赵老爷子家的佣人,因这事阿Q被赵家围打,还弄丢了唯一的一件破布衫,并且当了唯一的棉被,去赵家赔礼道歉。还丢了工作。

丢的不只赵家的短工工作,庄上的人家都开始不找他上工,而庄上的女人见了他也都开始远远的避开了。阿Q是个自尊大的人,他把庄上的人不找他上工的原因归咎于另一个短工,小D,并和小D展开了一场”龙虎斗“ 在他心里小D是瘦弱不堪的,是在他之下的 ,可这场龙虎斗两人 也只是抓着对方的辫子,然后护着自己的辫子,僵持到两个人都没有力气,总的来说,阿Q是懦弱的,真正打一场架的能力和勇气都是没有的。却也是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大,遇事只会在觉得不如自己的人身上找原因的。

阿Q终于在庄上混不下去了,再也吃不上饭了,他边走着边啃着在尼姑庵偷来的萝卜,便决定去城里了

从城里回来,阿Q风光了一阵子,阿Q说自己在举人家做工,举人的威信更是高于赵老爷子的,在有权威的人家做工,阿Q也跟着身价涨了许多。阿Q有了新衣裳,看样子也有了钱,还有很多便宜货卖给庄上的女人们,还说见过革命党被杀头。阿Q的威望一下子快赶上赵老太爷了。阿Q得到了空前的尊重,可是谎言总是会被拆穿的,后有闲人追问,阿Q便说了自己是在城里给小偷打下手的,原来阿Q是连小偷都做不得,只能打下手。更是被庄上的人瞧不起的了。

革命来了,辛亥革命爆发,庄上开始人心动荡,惶恐不安,阿Q看见革命党来,举人和周围人害怕的样子,借着酒劲便觉得自己也是革命党了,便高喊着“造反了,造反了。”  却不曾想还真把庄里的人镇住了,连赵太爷也开始怯怯称呼其为“老Q” 阿Q一下子又变得不一样起来,直到晚上还幻想着革命党进城,他带着革命党搬谁家的东西,欺占谁家的妻女,还想着第一个要杀的便是赵太爷和小D。他学着别人盘起大辫子,觉得自己就是革命党的一员了,第二天便跑去尼姑庵闹革命,想抢一些东西回来,却不想尼姑庵已经被假洋鬼子闹 过革命 了,他开始有些生气,生气假洋鬼子不曾叫上自己一起

可后阿Q发现革命好像没有阿Q想的那么 热闹,一直没有谁来找他一起去抄谁的家,阿Q觉得不满足,而 后得知革命党不是把头发盘起来就可以的,是要有银桃子标志的,革命党他只知道两个人,一个是被杀了头的,另一个就是假洋鬼子,只好去找假洋鬼子,求他让他加入革命党

假洋鬼子哪肯理他,大声骂他 叫他离开。

阿Q是恨上假洋鬼子了,他觉得自己成为不了革命党就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他才没能跟着***一起革命 ,一起抄谁的家。、

没多久赵老爷子家被抢了。阿Q想那是革命军来了,看着赵老爷子家的东西一箱一箱的被往出搬,阿Q艳羡又气愤不已,革命军来没有跟他打招呼,也没有叫他一起去搬赵家的东西都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他加入革命党的错

阿Q最后被捕了,罪名大概是打劫,新政府上任之后,发生多起打劫事件,总是要有说法的。看着大堂上面众多大人物,阿Q膝关节便自然而然的宽松,跪了下来,即使台上的人命令他不要跪,也是无用的,最后台上的人只说了一句“奴隶性”便由着他了,最后阿Q是要在认罪书上画押的,可惜阿Q不会写字,只能画圈,阿Q对于被捕,画押的事都不是太过在意,他觉得人生大概本来就是要被抓的,或是要画押的,唯一遗憾的是那个圆圈不够圆,倒是让他耿耿于怀,最后他想人生可能也就是有些圆就是不够圆的

阿Q对于被抓和画押都带着种命运使然的态度,大概都是命里就该的,不去深究其原因,逆来顺受,反而苦苦纠结于认罪状的圆不够圆

阿Q被枪毙了,当阿Q意识到自己要被砍头时,也吓得两眼一黑,可随即他又想着命里大约就该被砍头的,游行的途中,他想唱几句戏来着,但最后还是没能唱出口,他觉得观看游行的人是会失望的,关于枪毙,他也是觉得人生可能就是该被枪毙的。可惜他那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也没有说完。

鲁迅笔下的阿Q,命运是悲惨的,却也是可气又可笑的,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运用漫画式边议边叙的手法刻画国人魂灵,暴漏国民劣根性。

又通过大团圆的结局,讽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仅仅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却没又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没有唤醒人民为改变命运而斗争,所以阿Q成为革命的牺牲品,却还觉得是命里该有的

而阿Q是有朦胧的革命意识的,是不过是假象革命目的又封建色彩,千百年农民对“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

而阿Q的可悲,又是无奈的,在当时的社会,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没有见识没有思想觉悟,即使有对革命和新生活的向往,但也不具体知道所谓新生活的模样,劣根性和奴隶性根深蒂固,即使是阿Q的死也未能给未庄的人敲响警钟,未庄的人也只觉得阿Q是坏的,不然怎么会被枪毙呢。

阿Q内心是敏感的,忌讳一切跟疮疤有关的词语,他以为疮疤影响了他成为“完人”,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思想缺陷。无知而造就的自尊大。阿Q虽然是自尊大的,却又是自卑的,极度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的。即使他分辨不出那些是真的尊重,一而再的做出荒唐事。阿Q思想事陈旧的,在对待女人问题上,对女人懵懂的向往,最后也被自己理解成,烟火传承的需求。他又是懦弱的,欺软怕硬的,不止不敢,甚至不会觉得比自己强势的人,是有错的。逆来顺受。唯以精神胜利法,聊以慰籍。

文章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用夸张怪诞的手法描绘社会现象,并通过阿Q进行批判。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可阿Q就真的不存在了么?阿Q的性格特点,你有没有觉得有一丝眼熟,短视频的哗众取宠,无价值观的博流量行为,当代一些人冷淡生活,顺其自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或是拿无知当自信的那些人,不知自我反省,甩锅别人,负能量爆棚。不尊重女性的那些人,强压之下认为是命里本该有的那些人。阿Q的时代不在了,可阿Q好像一直在我们身边。

精神胜利法。

1、因为阿q有了精神胜利法,阿q似乎没有了什么烦恼,更是没有了失败,因此阿q永远是胜利者,永远是快乐的。

2、因为他的精神胜利法总让他有很多通往胜利的途径,所以阿q永远不会输。这也是阿q从一次次战败走向胜利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93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