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奸情出人命,这话可说得一点都不错!2014年,云南腾冲县就发生了这么一起感情纠纷案。当地村民邵宗其发现妻子出轨同宗兄弟后,因商量无果,持走私枪支实施报复,造成两家6人死亡、3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本案被命名为“1·30腾冲特大持枪杀人案”,当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连续3天3夜的不眠不休,终于将嫌疑人邵宗其抓捕归案。
到案后,邵宗其因犯故意杀人、非法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等多项罪名,被当庭判处死刑,现已执行死刑。
妻子出轨3人,“模范丈夫”欲哭无泪!1976年,邵宗其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小灰山社一个普通家庭,成年后与当地女子刘某某结婚,婚后育有两名男孩,到案发时,他的大儿子已经满16岁快成年了。
说起来,邵宗其还是村子里有名的“模范丈夫”,一个人拼命在外边赚钱,通过多年的努力,总算是成了本村最富有的几户人家之一。有钱以后,邵宗其也始终如一,并没有像常言说的“男人有钱就会变坏”!
而且不管他在外面如何辛苦,回家后从来不会抱怨一句,对妻子十分体贴,常常主动帮忙做家务,脾气也好,做事也非常耐心。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了近20年,向来都是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从来没产生过大的矛盾或争吵。村里其他人家都十分羡慕。
可惜,这番景象只持续到2013年年中,自邵宗其一次跑车回家、意外撞破妻子的“奸情”后,这个原本和谐的家就彻底变了天了。
在邵宗其的追问下,刘某某没有继续隐瞒,如实交代了其趁邵宗其外出跑车,与他的同宗兄弟邵宗连、邵宗平以及邻村男子段某某均保持过情人关系……
刘某某的坦白犹如晴天霹雳,由天灵盖直砸进心底,邵宗其的心都碎了一地,他甚至怀疑两个儿子都不是他亲生的。可不管他如何气愤,刘某某始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是不断认错。邵宗其虽满腔怒火,却也爆发不起来。
最后,他只好将一份离婚起诉书递上法庭。
提出3个条件惊呆“奸夫”2013年7月,在亲人的劝说下,邵宗其无奈之下又去撤销了起诉。可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件事怎么可能当作没发生过呢?邵宗其于是找到箐口村调委会,要求调委会出面找3名“奸夫”协商解决办法。
协商过程中,邵宗其认为3名奸夫调解没有诚意,毫无忏悔,一气之下就提出了3个过分的条件:
第一、要求解除与刘某某的婚姻关系!
第二、要求3名奸夫每人赔偿他10万元!
第三、要求三人之妻陪他跑车一个月!
显而易见,邵宗其的3个条件,前面两条还勉强可以接受,至于最后一条,3名奸夫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答应的。邵宗其心里也完全明白,但就是故意刁难想讨要一个说法。
最终,这次调解不欢而散,邵宗其临走时也放下狠话,如果3人不能同意,就杀了他们全家……
为何大年30行凶?自从那次调解失败,邵宗其就暗中盘算着“复仇计划”!他仔细想过,既然决定报仇了,那就要做到最狠,必须把三家人全部灭门。可是,怎么把所有人都聚到一起呢?只有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时候!
为此,他还特意把大货车卖了,又从生意上抽出部分股金,换了一辆吉普车,方便杀完第一家后,能够快速赶到第二家、第三家行凶。
此外,短时间内要杀掉这么多人,普通锐器、钝器显然不行,必须使用杀伤力更强的枪支。由于小灰山社位于中缅边境,邵宗其早年经常到缅甸做生意,知道那边可以搞到枪支。
于是,他趁着一个大雨之夜,到缅甸购买了一把五六式冲锋枪和70发子弹带回家藏在吉普车后备箱。几天后他还特意找了一个僻静处,试用了5发子弹。
最后,他把自己的保险退掉,转投在其父亲名下,一切就算准备就绪了,只等除夕之夜的到来。
据邵宗其到案后供述,其实他未必一定要杀人,他一直在等,如果这3家人能在除夕之夜前登门道歉,这件事或许还有商量的余地,可直到案发当天,他一直没等来道歉。所以就按照原定计划行事。
案发当日:不动声色的“杀鱼汉”!时间已过去半年多,邵宗其妻子偷情事件也伴随时间淡却,不再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而那3名奸夫,也早已不当回事,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沉浸在欢庆新年的喜悦氛围中。没人意识到邵宗其的“复仇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除夕日凌晨,邵宗其一大早就到吉普车后备箱检查了一遍枪支,发现没问题后再回家吃早饭。随后,他陪妻子到妻妹的鱼档帮忙,也全不提起那件事。
到鱼档后,邵宗其立马忙碌起来,一个上午都在案板前不动声色的杀鱼,午饭过后又一直忙到下午4点。这时候,他摸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发现时间还早,就陪妻子逛了一会市场,买了一大堆年货,一直逛到5点多钟。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邵宗其开车将妻子送回家,随后调头到村外废弃砂石场将子弹都上了镗。
为了确保受害人全家都在,他特意驾车假装从邵宗连家门口经过,发现所有人都在准备年夜饭,于是立刻调头持枪冲进邵宗连家扫射。造成邵宗连妻子、父亲死亡,邵宗连本人及其母亲、儿子受伤。
杀完邵宗连家,邵宗其立马开车到邵宗平家,造成邵宗平一家四口全部死亡。
此时杀人事件已经暴露,眼看警方快要赶到,邵宗其于是开车走小路,想赶在警方之前灭了邻村段某某家。
不过在去往段某某家途中时,邵宗其突然后悔了,他想起自己在本村做下大案,父母也会受到牵连,日后肯定会被本村人排挤。如果他在去邻村行凶,父母以后更难生存。想到此处,邵宗其放弃了继续前往段某某家报仇的念头,转头向大山深处逃去。
直到潜逃3天3夜后,邵宗其在一农家喝水时被警方逮捕归案,最终被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
结语:
自古奸情出人命,不信你问西门庆!西门庆与潘金莲花前月下、郎情妾意之时,又何尝想到过会是“头段肠穿”的凄惨结局呢?
自古以来,人们为“奸情”所累,家破人亡,鱼死网破,一幕幕血的教训,不知破碎了多少家庭,牵连了多少生灵。可纵使如此,依然有人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被欲望支配着身体,继续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剧……
在欲望来临之时,人们或许早已经忘却了“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道理!
怀疑、自负、爱欲,所有罪恶均源于此三者,所有德行或也因此三者而生——尼采
正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够成为夫妻是莫大的缘分。试想一下,一对陌生男女认识的几率才有多大,更别提认识后,进一步相知、相恋、相爱、乃至结婚了。
所以能够成为夫妻,就应该好好地珍惜这段感情。而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体贴、真诚和信任,其中信任最为重要。夫妻之间的信任就像婚姻的两只翅膀,只有同步协作,婚姻才能更长久。
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能够拆散真心相爱的两个人,除了夫妻自己。如果没有了信任,婚姻必将充满猜忌,有了猜忌与怀疑,就会因爱生恨,甚至发生悲剧。
安徽就曾发生过这样一起重案,凶手因为怀疑妻子和父亲有染,怀疑自己女儿不是亲生的,最终杀妻灭女制造灭门惨案。落网后,凶手依然毫无悔意,直言“后悔没把父母也杀了”。
更加让人气愤的是,深知自己必死无疑的情况下,凶手还招供了一起隐案。十年前,他还曾毒杀妻妹。这起家庭悲剧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凶手又为何杀害妻妹呢?
宿州市位于安徽东北部,东邻徐州,西连淮北,北扼菏泽,南接蚌埠,是安徽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一场碎尸惨案,在宿州引起轩然大波。
这年12月20日,西寺坡镇一位农妇进城赶集卖菜,途径宿州东郊时,在路边发现了三个红色箱子和几个书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农妇停下脚步上前查看。
当她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时,赫然发现里面装着人体残肢,鲜血染满了整个箱子。农夫顾不上骑车,连滚带爬地逃离了现场。
西寺坡派出所接到报警后,办案人员很快赶到现场。经过检查,三个箱子和书包中装得都是碎尸,包括双手、双脚和躯干,唯独少了人头。
经过法医鉴定,死者是一名女性,年纪大概在30岁左右的。凶手极为残忍,将受害者的内脏全部取出,还在碎尸上留下了五个大字:*妇的下场。另外办案人员在一个书包中,发现了一张男性黑白照片。
如此残忍的碎尸案,一时之间在宿州引起轩然大波。为了尽快破案,办案人员专门去了北京,咨询了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
李玫瑾教授详细了解了案情后,认为凶手性格冷漠、残忍,很可能是死者的丈夫或者情人。有了破案方向,办案人员马不停蹄地赶回宿州,将照片打印出来,贴满宿州各大小区。
12月25日,有群众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觉得照片中的人,有点像租住他家附近的一个男人。经过调查,该男子名叫朱大鹏,墉桥区栏杆镇柏山村人,在宿州开出租车。
案发后,朱大鹏去了上海,他的妻子神秘失踪,两个女儿也不在家。办案人员认为朱大鹏有着重大嫌疑,立刻组织人马赶往上海,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朱大鹏。
12月30日,在当地派出所的配合下,办案人员来到工人宿舍,声称“查身份证”。就在这时,一个男人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别费功夫了,我就是你们要找的朱大鹏”。
至此,碎尸案凶手朱大鹏落网。
朱大鹏落网后,对杀害妻子一事供认不讳。面对办案人员的审讯,朱大鹏悲愤的说道:“我不但杀了老婆,还杀了两个女儿,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没来得及杀了父母”。
朱大鹏的话,让在场的办案人员都不寒而栗。据朱大鹏招供,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梦南,二女儿叫梦阳,分别是11岁和3岁。2006年10月25日,朱大鹏的妻子回了老家,由他照顾两个女儿。当晚朱大鹏在稀饭里放了安眠药,哄骗两个女儿喝了下去。
没过多长时间,大女儿梦南就昏睡过去了,可是小女儿一直不困。朱大鹏认为这是天意,要让梦阳活下去。于是朱大鹏决定只杀大女儿,顺应天意放过二女儿。
10月26日凌晨4点,朱大鹏将梦南勒死了,然后把尸体放在后备箱中。他本来想把二女儿托付给情人周晴照顾,可是周晴拒绝了。被迫无奈之下,朱大鹏将二女儿也杀了,随后开车回了老家,将两人的尸体埋在了自己家的宅基地里。
最终办案人员根据朱大鹏的招供,在他老家的宅基地里挖出了两个孩子的尸体。古人常说,虎毒还不食子呢,朱大鹏为何如此丧心病狂?
朱大鹏是家中长子,在他看来父母一直偏心弟弟。尤其是结婚后,朱大鹏有两个女儿,而弟弟早早生了儿子,父母就更加偏心了,出钱出力的帮弟弟。
所以朱大鹏对父母一直怀恨在心,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直接让他动了杀心。那就是朱大鹏怀疑妻子和父亲有染,大女儿梦南不是亲生的。
原来朱大鹏和妻子是高中同学,两人结婚后,妻子一直没怀孕。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朱大鹏,他的输精管有问题,几乎没有生育的可能。
朱大鹏将这个噩耗深埋心底,一直没告诉妻子。后来妻子却突然怀孕了,朱大鹏心存疑虑,他认为妻子出轨了。据他分析,能够接近妻子的男人,只有父亲朱光斯。
于是朱大鹏试探地问妻子:“你是不是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妻子回应道:“你想说啥,别转弯抹角的,直接说”。
朱大鹏喊道;“你是不是和朱光斯睡过了?”妻子的说道:“如果打我能出气的话,你就打我吧”。
妻子的话,在朱大鹏看来就是默认了此事,自那以后他就认为女儿梦南不是亲生的,一直想杀了父亲。这些年来他一直隐忍着,直到2006年10月6日,终于忍不住了。
那天正是中秋节,朱大鹏带着家人从宿州回到老家。一家人吃团圆饭时,父亲朱光斯一直给弟弟的孩子夹好吃的,却丝毫不顾梦南和梦阳。朱大鹏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再次强忍了下来。
可是临近吃饱时,朱光斯让朱大鹏明天顺便带弟妹进城。朱大鹏说道:“已经有人订好了,坐不下了,让她自己坐车去吧”。
结果朱光斯说道:“你这个没人味的东西,不拉自己人拉外人,真是分不清亲疏”。朱大鹏彻底被激怒了:“我就是跑空车,也不拉那个女人,你管不着我”。
父子二人因此大吵了一架,朱大鹏回到自己家后,越想越气,多年压抑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当晚他拿着刀,就要去杀了父亲。可是父母得到了消息,早就躲起来了。
再次回到家后,朱大鹏失眠了。他翻来覆去思考,如果杀了父母,自己成了杀人犯,必死无疑,那两个女儿就没爹了,活着也是受罪,干脆都杀了得了。
最终朱大鹏在10月26日,先后杀了两个女儿。随后朱大鹏告诉了妻子杀女一事,可是妻子为人懦弱,只会一个劲的哭,根本没想到要报警。
第二天朱大鹏将妻子送去了杭州打工,在那陪了妻子一段时间后,等她情绪稳定了,朱大鹏就回了宿州准备杀父母。
第一次朱大鹏开着车想撞死父亲,可是被朱光斯提前发现,惊险躲开了。父亲当场对其一顿臭骂,朱大鹏说道:“我拼上一家四口的命,也要杀了你”。
杀父失败后,朱大鹏就着计划第二次杀人。可是在这时,妻子却从杭州打来电话,一直哭个不停,想要回宿州。
朱大鹏认为妻子独立能力实在太差了,如果自己被抓后,就没人能照顾她了,于是决定将妻子也杀了。等到妻子从杭州回来后,朱大鹏将其杀害碎尸。
朱大鹏杀害杀妻抛尸后,将此事告诉了情人周晴。在周晴的的劝说下,他放弃了继续杀父母,赶紧逃离了宿州,最终在上海落网。
这起家庭悲剧到此还没完结,朱大鹏深知自己必死无疑,又招供了一起隐案,他曾在十年前毒杀妻妹。
据朱大鹏招供,当时妻妹在柏山中学就读,住在朱大鹏家。妻妹一直有个肚子痛的老毛病,朱大鹏经常不厌其烦的给其熬中药喝,虽然效果不怎么样,但给妻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当朱大鹏怀疑妻子和父亲有染后,一切都变了。朱大鹏为了报复和刺激,打起了妻妹的注意。
妻妹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身边有个男人如此照顾她,早就对朱大鹏产生了依赖。所以当朱大鹏有亲密动作时,妻妹并没有反抗,两人就此发展了地下恋情。
没过多久,妻妹告诉朱大鹏她怀孕了。朱大鹏当时就直言不可能,他输精管有问题,怎么可能怀孕呢。当朱大鹏带着妻妹去医院检查后,才终于相信了此事。
发生了这样的事,朱大鹏自然极力劝说妻妹把孩子打掉。可是妻妹已经深爱上了朱大鹏,说什么也不同意打掉,还想和朱大鹏结婚。
最终朱大鹏说尽各种甜言蜜语,终于劝服了妻妹做手术。可是这事并没有结束,妻妹自此以后对朱大鹏更加依赖,多次说要和其结婚。
1997年大年初一,妻妹就赶到朱大鹏家,说什么也不回家,只想和朱大鹏在一起。朱大鹏眼见如此,深知这样下去,迟早会让别人知道他俩的事,到时一切都完了。所以劝说妻妹无效后,朱大鹏动了杀心。
最终朱大鹏在稀饭里放了老鼠药,将妻妹毒死了。因为妻妹一直有肚子痛的毛病,而且其中毒后没有吐白沫,一个庸医诊断后说,她是暴病而死的。再加上朱大鹏平时对妻妹很照顾,根本没人怀疑妻妹是被他毒杀的。
办案人员提取了朱大鹏大女儿梦南的DNA,结果根据鉴定,证明大女儿是朱大鹏亲生。当得知这一结果后,朱大鹏一直摇头,拒绝接受这样的事实,认为鉴定结果是伪造的。
朱大鹏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理的,所以他至死没原谅父亲。2008年2月1日,朱大鹏被执行死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面对这样的悲剧,一味指责朱大鹏残忍,已经无济于事了。我们更应该去深思,是什么导致朱大鹏走上犯罪道路,成了穷凶极恶的杀人犯。
冷漠、残忍的性格,都是后天形成的,没人天生是杀人犯。朱大鹏的恶行归根结底在于,童年遭受了不公,父母偏爱弟弟,这让他性格有了缺陷,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一旦有了猜忌,他就放大这种怀疑,坚信父亲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继而走上了杀人之路。所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注意,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1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品。这是一部极具批判性的作品,同时,这部作品又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温情。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让这部小说具有一定的田园风味。小说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子。可是,她因为杀了诱奸她、欺骗她的人,最后被处决了。整部小说就像是一曲哀婉的乡村牧歌。
小说一共分为七部,分别是第一部纯真少女,第二部失身之后,第三部振作精神,第四部苦果难吞,第五部女人吃亏,第六部浪子回头,第七部功成圆满。不同的译本,每一部的名字略有差异,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孙致礼与唐慧心的译本。
2
第一部,纯真少女。这部分写了苔丝的生活环境,写了苔丝因为年少无知而失身。苔丝生活在布莱克摩谷的马洛特村,这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苔丝家很穷,一家九口,父母有七个孩子。家里有父亲德贝菲尔,母亲琼,十二岁的妹妹丽莎·露,九岁的弟弟亚伯拉罕,两个还要小一点的妹妹希望和贤淑,三岁的弟弟和不满周岁的奶娃娃。
一次,牧师特林厄姆在路上遇见了苔丝的父亲德贝菲尔,他告诉她父亲,德贝菲尔家是德伯维尔爵世家的直系后代,在金斯比尔埋着几百位气派的先祖。德贝菲尔对此感到很骄傲,十分高调,四处炫耀。
德贝菲尔在酒店喝醉酒,第二天,苔丝和弟弟亚伯拉罕外出卖蜂蜜。因为早起,苔丝驾马车时出神睡着了,自己家的马被邮车撞死。苔丝因为马死而有愧,所以答应父母的要求,前去特兰岭的德伯维尔家认亲戚。此家德伯维尔,原是北方商人,不姓德伯维尔,后来为了抬高自己,改成了现在的姓氏。
苔丝首次去特兰岭,见到了二十三四的青年,他叫亚力克·德伯维尔。得知来意后,德伯维尔垂涎苔丝的美貌,对苔丝很好。苔丝第二天赶回马洛特村自己家时,家里已收到了德伯维尔的信,德伯维尔太太请她去照看养鸡场。
苔丝家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亚力克·德伯维尔风风光光把她接走。苔丝在养鸡场工作,亚力克常常各种接近她,还给苔丝家送了马,送了玩具。苔丝周六离开特兰岭到蔡斯伯勒这个地方赶集,晚上返回特兰岭时,同路的村民欺负她,其中就有亚力克·德伯维尔曾经宠爱的情人。
亚力克·德伯维尔骑马赶来,接走了苔丝。两个人迷失在了树林里。亚力克在林中安置好苔丝后,独自去探路,当他返回苔丝身边时,苔丝睡着了,他占有了苔丝。当时的苔丝,只有十六七岁。
第一部概括起来就是:爱慕虚荣,傻父母逼善良苔丝认显赫亲戚;玩弄手段,浪少年骗纯真少女失宝贵贞洁。
3
第二部,失身之后。十月下旬的周日,到德伯维尔家的四个月之后,苔丝独自提着行李返家。亚力克·德伯维尔追上苔丝,求她留下遭到了拒绝。他用马车把她送回马洛特村。苔丝仰起头,面无表情地和德伯维尔吻别。回家之后,她把一切告诉了母亲琼,责怪母亲没有教她如何保护自己。
邻里知道之后,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来看苔丝。母亲琼获得了虚荣心的满足。在苔丝的家人看来,德伯维尔并不算坏,之前老是送东西,现在愿意负责任。他们希望苔丝能和德伯维尔在一起,但苔丝很高傲,她不愿意。苔丝去教堂,有人议论她,她就不再去。她爱在白天与黑夜均衡的时候去树林,让自己和环境相融。
八月割麦子的时候,苔丝下地干活,并在休息的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喂奶。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时候她已经难得理会世俗的议论。苔丝给孩子取名叫“苦楚”,孩子因为病重夭折了。
苔丝开始思考生命中的重要日期,出生、被污、死亡等,逐渐变得成熟。她闭门不出,她的事情被人遗忘。一个老朋友来信,说南方的塔尔伯塞牛奶厂需要女工,苔丝决定去做一个挤奶工。牛奶厂距离她所谓的祖宗——德伯维尔家以前的几处住宅不远,就在有钱有势的祖宗们的大坟茔附近。苔丝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第二部概括起来就是:失足女未婚先孕,回家避难旁人笑;丧子母悲痛欲绝,外出做工又逢生。
4
第三部,振作精神。失身后回马洛特村的家中过了两三年,苔丝大约二十岁。五月,她又一次离开家,去牛奶厂工作。在牛奶厂,苔丝的生活中主要接触的人是:老板克里克、老板娘、男工安琪·克莱尔、女工伊兹·休特、最小女工雷蒂、最大女工玛丽安。苔丝和这三个女工是室友。
安琪·克莱尔是当地有名的牧师的第三个儿子,像哥哥一样当牧师,这是他父亲的愿望。他拒绝了,因此就失去了去剑桥读书的机会。克莱尔想当农场主,所以来牛奶厂学习与体验几个月。
克莱尔曾经与两个哥哥外出旅游,到过马洛特村。在当地的青年舞会上,克莱尔临时路过,和当地女子跳了舞。当初在舞会上,苔丝没有被克莱尔选为舞伴,她还为此感到非常遗憾。苔丝对安琪·克莱尔的印象很深,一来牛奶厂就认出了他。
六月的黄昏,苔丝听见琴声,寻声而去,被克莱尔发现了。她想说自己和名门德伯维尔家的渊源,但向人打听得知,安琪·克莱尔讨厌老门户。她认为克莱尔对她有好感就因为她是新门户。苔丝负责早上叫醒大家,克莱尔会早起,赶在开工之前,与苔丝外出散步一阵子。
七月的周末,苔丝与雷蒂、玛丽安、伊兹·休特去教堂。遇见涨水,四人过不了河,安琪·克莱尔出现,分别把他们抱过了河。苔丝的这三个室友也喜欢克莱尔,但是她们知道克莱儿更喜欢苔丝。一次挤牛奶的时候,克莱尔失控拥抱苔丝,心迹由此表明。
第三部概括起来就是:美貌女外出做工,新环境开始新生活;英俊男农场体验,牛奶厂爱上牛奶工。
5
第四部,苦果难吞。安琪·克莱尔向苔丝表白,想要娶她,但被苔丝拒绝了。克莱儿认为拒绝是答应的前奏,然而苔丝认为自己配不上他。苔丝喜欢听安琪对她的表白,情感上想答应安琪,但理智上又不能答应。
安琪与苔丝一起去送牛奶,突然下起了雨,两个人在帆布下相互取暖。两个人路过老宅时,安琪说起了德伯维尔家以及特兰岭那家假冒的事情。苔丝说了自己与德伯维尔姓氏的关系,安琪很高兴。苔丝写信告诉母亲,她答应了安琪的求婚。
苔丝与安琪婚前购物,安琪暂时离开了苔丝周围。一个特兰岭人开始戏弄苔丝,他认出了苔丝就是德伯维尔的情人,知道苔丝与德伯维尔过去的事。安琪·克莱尔回到苔丝身边,打了特兰岭人。特兰岭人获得了赔偿,没有揭露苔丝的过往。
母亲告诉苔丝,不要向安琪坦白失身的经历。苔丝写信要告诉安琪过去的一切,信从安琪的门下塞进去,被压在了地毯下面,安琪没有看到信。大婚当天,苔丝又把信烧毁了。男女双方的亲戚都没有来参加婚礼,下午公鸡还打了鸣,被认为不吉利。
新婚下午,苔丝与安琪离开牛奶厂,去井桥村度蜜月。安琪的父亲托人送来了教母的遗嘱以及珠宝。牛奶厂的男工随后帮他们送来了行李,并告诉他们小雷蒂跳水自杀,还好被救活了的事。
新婚的当天晚上,围着炉火,安琪向苔丝诉说了自己的秘密。他曾在伦敦和素不相识的女人,有过四十八小时的放荡生活。苔丝听完很轻松,不不介意安琪的过去。她开始讲述自己过去失身的经历。
第四部概括起来就是:历经煎熬,男女双方修成正果;新婚当天,推心置腹坦白往事。
6
[if !supportLists]第五部,[endif]女人吃亏。安琪·克莱儿听完苔丝的往事,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知道了,苔丝的孩子已死,而玷污苔丝的男子犹活。新婚之夜,安琪睡沙发,苔丝睡卧室。苔丝想自杀,但担心安琪的名誉会受损。安琪担心如果和苔丝在一起,将来有了孩子,孩子会遭耻笑。
新婚第二天,苔丝回马咯特村的家,安琪回自己的家。苔丝到了村口,得知父亲大宴宾客,宣扬她结婚的事。苔丝告诉父母处境之后,父亲怀疑她像上次一样,没有真正结婚。苔丝收到安琪的信和五十英镑,给了家里一半的钱,表明的确结了婚之后,离开了家。
安琪在家里向父母说苔丝很纯洁,因为他打算去巴西,所以没有把苔丝带回家。安琪去井桥村结算了度蜜月的房租,路上遇见了牛奶厂女工伊兹·休特。克莱尔知道伊兹喜欢他,打算让她陪他去巴西。当他从伊兹口中得知,苔丝愿意为他付出生命,比伊兹爱他多时,他送回了伊兹,独自去了巴西。
几经辗转,苔丝去了一个条件艰苦的农场。玛丽安离开牛奶厂,已经在那里做工了。她从伊兹口中得知苔丝的处境,就引荐苔丝来做工。后来伊兹也来她们那里做工了。伊兹告诉了玛丽安,安琪曾经让她去巴西的事,玛丽安把这件事又告诉了苔丝。
苔丝打算去埃姆斯特克莱尔的父母家,打听一下关于安琪·克莱尔的消息。她一早出门,徒步往返。去到埃姆斯特的时候,听见了安琪的哥哥在议论他的婚事。他们非常不满,言语让苔丝很受伤。苔丝返回的时候,在一个镇的仓库里,看见了讲道的亚历克·德伯维尔。
第五部概括起来就是:新婚丈夫无情抛妻去国外,患难室友道义帮扶渡苦劫。
7
[if !supportLists]第六部,[endif]浪子回头。亚力克·德伯维尔与苔丝互相说了经历,他受到安琪父亲老克莱尔的影响,成了传道的牧师,而她结了婚,新婚之夜被丈夫安琪抛弃。德伯维尔再次遇见苔丝之后,百般纠缠,不再当传道牧师。
在巴西,安琪过得不好,听了朋友的话,开始后悔自己对苔丝的无情。在家里,安琪的父母也开始自责对他的教育问题。苔丝的妹妹找到农场,告诉她老家父母身体不好。苔丝回了老家,父亲要求苔丝写信,让古董收藏家保护他们,因为他们就是鲜活的古董。苔丝认为可笑,没有理会。
苔丝在地里干活,德伯维尔买了粗布衣服穿上,陪苔丝干活。苔丝依旧拒绝他,他烧了衣服离开了。苔丝的父亲去世了,她们家没有权利继续居住现在的房子。德伯维尔安排苔丝一家去特兰岭,她还是拒绝。
苔丝开始埋怨她的丈夫安琪,但是她意识到,在身体上,德伯维尔才是她的丈夫。她们一家人去了金斯比尔,但是那里的祖宅已经被租给了别人。一家人在教堂的南墙下面,用帐子做成简易帐篷,勉强容身。
苔丝在祖先的墓门处,又遇见了亚力克·德伯维尔。亚力克告诉苔丝,他这个冒牌的德伯维尔,只要申一申手指,也比墓中真正的德伯维尔对她有帮助。苔丝很反感亚力克。她的好友玛丽安、伊兹猜出了他俩之前的纠葛,暗中给安琪·克莱儿写了信,求他拯救苔丝。
第六部概括起来就是:假牧师舍道还俗,燃旧情穷追受骗女;真苦命丧父离乡,念新婚坚拒浪荡男 。
8
[if !supportLists]第七部,[endif]功成圆满。安琪·克莱尔回了家,整个人变得瘦削不堪。他的父母明白了苔丝与他分开的原因,他们开始同情苔丝,并选择了原谅她。安琪分别看了苔丝埋怨他与思念他的信,他决定去找苔丝。
安琪发现,苔丝并没有用他的姓,没有承认是他的妻子。他去到马洛特村,发现苔丝已经搬走了。他去看了苔丝父亲的墓碑,上面还以德伯维尔世家的后人自居。安琪去石匠家结算了打造墓碑的钱,通过石匠找到了苔丝的母亲。她告诉他,苔丝去了桑德伯恩。
桑德伯恩是海滨胜地,安琪打听苔丝没有下落,于是他以为苔丝从了祖先的姓,改打听德伯维尔。邮差告诉了他德伯维尔的住址,而此德伯维尔是曾经骗过苔丝的亚历克·德伯维尔。苔丝又跟亚历克·德伯维尔在一起了。
安琪见到了苔丝,苔丝告诉他一切都晚了。安琪失魂地走在街上。安琪在旅馆得到电报,哥哥与默茜·钱特**结婚了,家里原本是有意让他娶这个女子的。寓所里,苔丝跟亚历克·德伯维尔吵了起来,苔丝怪他骗了她,说她的丈夫永远不会回来。苔丝用尖刀刺进了德伯维尔的心脏,杀死了他后,出门追上了丈夫安琪。房东知道后报了警。
苔丝与安琪一路逃跑,在一所空屋子里暂时躲了起来。一早打扫屋子的老妇人发现了他们,没有惊醒睡梦中的他们,以为他们是私奔的贵族姑娘与情人。他们醒来之后,觉察到了不太对,继续逃。苔丝也产生了不详的预感,她让安琪·克莱儿娶她的妹妹丽莎·露。
在巨石柱旁边,苔丝睡着了。十六个身材高大的人围了上来,安琪请求他们等她睡醒,他们答应了。苔丝对抓她的人平静地说,她准备好了。后来,安琪与丽莎·露去监狱看过苔丝。苔丝被处置了,安琪与她妹妹丽莎·露看了看黑旗,手牵手往前走去。
第七部概括起来就是:夫妻相遇,刃仇人,女携丈夫成逃犯;法律制裁,探死囚,男牵妻妹续新欢。
9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是一部极具批判性的作品。小说的题目就带有极强的讽刺性。女主人公德贝菲尔·苔丝因为要和德伯维尔世家攀亲,结果被商人改姓的假德伯维尔家的少爷亚历克·德伯维尔诱奸,最后,她因为杀死了亚历克·德伯维尔而被判死刑。
因为“德伯维尔”这个姓氏,苔丝从失身走向了死亡。从小说的题目看,苔丝到底是贵族德伯维尔世家的苔丝呢,还是商人改姓的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这就让小说具有了讽刺性与批判性。
作者的批判与讽刺几乎是如影随形的,往往有批判则有讽刺。那么,小说评判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批判了爱慕虚荣的人性。 苔丝的父母因为贪慕虚荣,要逼苔丝去德伯维尔家认亲,这导致了苔丝失身,成了小说中诸多人物悲剧命运的开端,也注定了主人公悲惨的结局。而苔丝前去认亲的德伯维尔家原是商人,因为虚荣,改成了德伯维尔的姓氏。虚荣遇上虚荣,最后自然就了悲剧。另外,苔丝的父亲德贝菲尔,死去之后,哪怕在墓碑上,也要试图证明自己与德伯维尔家的关系。或者爱慕虚荣,死了也要延续。这就又形成了讽刺。
其次,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现实。 亚历克·德伯维尔放浪形骸,玩弄女性,在诱奸苔丝之前,已经有好了几位情人。安琪·克莱尔在伦敦也和陌生女子有过四十八小时的放荡生活。这些经历,并没有让两位男子有心理负担。相反,苔丝失身之后,她就认为自己不完美,配不上安琪。结果她被新婚丈夫安琪抛弃了。更具讽刺的是,安琪后来应苔丝的要求,和她的妹妹在一起了。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 批判了传统的贞操观念。 苔丝是一个失身的女子,但作者就是要力挺她,并以“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作为小说的副标题。作者大胆挑衅传统,则是对传统贞操观念的强烈批判。苔丝虽被骗失贞,但她内心是纯真善良的。苔丝的丈夫安琪不是嫌弃她吗?他去到巴西,在遥远的国外,历经了病痛,终于幡然悔悟,又回来找苔丝。为何当初决绝离开,后来又灰溜溜回来?这既是安琪的自我否定,也是作者对传统贞操观念的否定。人物前后行为的变化,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深刻地揭露一些社会现象,真实地反映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所以,《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它所涉及到的批判面也是相当广的。有些或许就是作者随手一写反映的真实生活,值得思考的点很多。比如,苔丝失身回家之后,周围人的议论;比如,苔丝在农场做工的时候,老板对她的压榨等。这些都涉及到批判,但应该不是小说主要批判的层面。
10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也是一部温情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在小说正文开始之前,前面已经提到,副标题直接表明了作者支持苔丝的态度。另外,小说前面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句子“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口是张床,供你养息”,也包含了作者对苔丝的怜悯与同情。单看这两处,我们就能体会到小说内部的温情与人道主义精神。翻一翻小说的正文,虽然写的是悲剧,但也不乏温情的笔触。
苔丝虽然是一个农家女孩,但是她模样标致,心地善良,浑身上下流露着一种纯洁质朴的美。苔丝的母亲喜欢唱歌,做事情不慌不忙,很少责怪孩子。从苔丝自身的条件与她的家庭看,总能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虽然苔丝家贫穷,但也不乏小幸福。哪怕是她父亲具有喜感的歌唱,让苔丝在朋友间感到有些难堪,我们也能从中嗅到一些快乐的味道。苔丝的家里,其实是不缺乏快乐的因素的,他们一家人都懂得苦中作乐。
苔丝从出场到落幕,一直都拥有抗争精神。她的父母让她去攀附贵族亲戚,她是拒绝的,只不过她愧疚于家里的马因自己而死,她的善良起了主导作用,自我抗争失败,她不得不去认亲。因德伯维尔失身后,她果断离开,拒绝了他的挽留,这又是抗争。和丈夫安琪分开之后,生活窘迫,她不愿意去求助于他的父母,这还是抗争。得知自己再次被德伯维尔欺骗之后,愤怒地杀死了她,这更是抗争。一个弱女子,始终在抗争,即便最后香消玉殒,也留下了一道壮丽的风景。抗争精神是作者注入在主人公身上的善意,也是苔丝留给世界的一种温暖。
在苦难的生活中,苔丝拥有美好纯洁的友谊。在牛奶厂做工的时候,苔丝的室友雷蒂、玛丽安、伊兹·休特都是喜欢安琪·克莱儿的,但是并没有因为安琪喜欢苔丝而疏远她,相反,她们祝福苔丝。在苔丝婚礼的时候,牛奶厂的老板克里克让人把整个屋子布置得喜气洋洋。在苔丝被抛弃后,不愿意回牛奶厂,又找不到地方安身之时,玛丽安引荐她去了另一家农场。她和伊兹·休特都非常关照苔丝。美好纯洁的友谊,让人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让小说在走向悲惨结局的过程中,始终不缺乏温暖。
苔丝在农场做工的时候,农场老板对她非常苛刻,让她干很累的活,但老板没有对她进行性骚扰。这在苔丝看来,实属万幸。苔丝杀了亚历克·德伯维尔之后,在与安琪逃跑的过程中,过了几天快乐的生活。逮捕苔丝之时,他们遵照安琪的请求,让她自然睡醒。而安琪按照苔丝的意愿,和她妹妹在一起了。小说的结尾,没有直接描写苔丝被处死的场景。这些都是温情的体现。
苔丝虽然在孤军奋战,但都或多或少都能聚集一些外界的支持的力量。虽然她失败了,但她依旧有尊严。小说一开始或许就注定了苔丝免不了遭受各种苦难,注定了苔丝死亡的结局。但作者在符合情节发展的情况下,给苔丝做着力所能及的最大支援,让她能快乐一点是一点。虽然生活的苦痛最终会吞噬掉快乐,虽然些微的快乐在苦难的火山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但作者从没有放弃过努力,苔丝也没有放弃过努力。作者抗争的精神,同情的精神,都显现在了笔端。所以,整部小说带有温情,含有温暖。
11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这部书,常常在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被推荐去阅读。因为书中涉及到爱情,似乎提前让高中生读不太好。但是小说的主人公苔丝,出场的时候,也就十六岁左右,而她去世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多一点。一部小说她的主人公是什么年龄,那么它大概就适合什么年龄段的人去读。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向女儿解释了什么是爱情。教育家的解释固然很好,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符合孩子的年龄段。他的解释是充满童话色彩的,是美好的,是浪漫的。若等到女儿在大一些,大概到了十几岁,或许只要一读《德伯维尔家家的苔丝》,她自然大致就会懂得什么是爱情了。与苏霍姆林斯基所描绘的爱情不太相同的是,这里面不仅有关于爱情的美好的一面,也有关于爱情的惨痛的一面。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书,十几岁的女孩子,以及养女儿的父母更应该看看。读完这本书,父母及孩子都应该意识到,不能够贪慕虚荣,父母更不能教唆子女去追求虚荣;女孩子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不然,可能就会像苔丝一样,为虚荣之心、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有关婚姻的内容,同样值得思考。德伯维尔诱奸了苔丝,致使苔丝始终对他很反感,甚至后来杀了他。他是在占据苔丝之后,才想到要娶苔丝。假如他用其它的方式追求苔丝,对待婚姻慎重一些,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毕竟,苔丝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过和他在一起。按理,他是具备赢得苔丝爱情的条件的。
苔丝的丈夫安琪,新婚当天,得知苔丝失身,抛弃苔丝而去,对待婚姻,如同儿戏。没有想办法去面对,而是选择了逃避。虽然她后来又追悔莫及,可惜他再次遇见苔丝,导致了苔丝杀人,一切都已经晚了。安琪对待婚姻态度,是否也太过随意?他没有想明白,到底是追求今后的幸福,还是耿耿于怀之前的错误。
小说的女主人公苔丝,德伯维尔从占有她之前到占有她之后,其实都对她以及她家人不错,假如最初她选择了继续在德伯维尔家的养鸡场干活,之后会不会就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呢?或者第二次更德伯维尔在一起之后,拒绝的是抛弃她的有名无实的丈夫安琪,而和德伯维尔平静的生活,结局会不会又不一样呢?倘若拒绝,那么就请彻底。藕断丝连,或者三心二意,到头来了不过害人害己。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作者有自己的情感倾向。小说中的苔丝、安琪·克莱尔被设置为正面形象,而亚历克·德伯维尔是反面形象。但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便是正面人物的身上,也有一些不太妥当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正面与反面的形象,共同编织成错综复杂的生活,既给我们呈现出波折起伏的故事,也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T�QN��J
1、梦见妹流泪的预兆
气运、财运皆坚固平安,大体平顺幸福,障碍少而且均能处理解决,成功运佳,虽成功较迟,但可达到希望目的,并可续渐伸张发展。如果人格、地格、外格:若是或数者,虽然雅量广大但多数不重视贞操,若果能够成为连珠格局更佳。大吉昌
吉凶指数:93(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妹流泪的宜忌「宜」宜会谈,宜避让路人,宜整理照片。
「忌」忌外出,忌迟到,忌联络旧友。
3、梦见妹流泪是什么意思恋爱中的人梦见妹流泪,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梦见妹流泪,今天适合开展计划,制定决策或是就重要事务与他人交流。今天你的思维非常活跃,脑子里全部都是关于事业的念头。对自己的目标相当明确,并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计划如何实行。你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观点,不过多半只是为了拿来思考思考使脑子不致荒废罢了。不要只拿这些新思想当儿戏,应该让它们对你的想法有所影响,别人的聪明才智不见得比你差。
做生意的人梦见妹流泪,代表冬季有利,而后亏损,经营不顺而停业。
怀孕的人梦见妹流泪,预示生男,秋占生女,注意饮食。
女人梦见流泪,表明丈夫在想念自己。
本命年的人梦见妹流泪,意味着祸福参半,不可因小失大。慎防小人设计陷害。
病人梦见流泪,预示将会长期卧床不起。
梦见妹流泪,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9,桃花位在西北方向,财位在正东方向,吉祥色彩是橙色,开运食物是猕猴桃。
怀孕的人梦见背妹,预示生男,春占生女,慎防胎儿过重,难产。
做生意的人梦见流泪,改变整理得财利,置房地产。
梦见洋妹,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正东方向,桃花位在西北方向,幸运数字是0,吉祥色彩是黑色,开运食物是木耳。
上学的人梦见妹自杀,意味着文科成绩不佳,口试成绩也差。
出行的人梦见亲妹,建议遇雨延期再外出。
本命年的人梦见九妹,意味着贵人扶助名利双收。若过刚强骄傲则惹灾。
恋爱中的人梦见妻妹,说明外表装饰,不胜内在含养,宜互相信赖婚姻可成。
梦见观音流泪,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绿色,幸运数字是3,财位在正北方向,桃花位在东南方向,开运食物是菠菜。
上学的人梦见妹,文科成绩有待加强,接近录取边缘。
梦见背妹,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红色,财位在正西方向,桃花位在西南方向,幸运数字是0,开运食物是紫菜。
做生意的人梦见_妹,进展慢,在房地产方面赚钱。
梦见我妹,对神秘的恋爱方式有特殊的偏好!越是隐秘进行的恋情,越能激起你的兴趣。对于已婚的瓶子来说,现时也是发展婚外情的活跃时期,小心自己的做法对另外一个人造成的伤害!
古代几种婚姻形式
摘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形态的婚姻制度,从婚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社会进化发展的轨迹。古代婚姻形态主要有媵妾制、转房制、掠夺婚,其产生及演变情形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古代婚姻;媵妾制;转房制;掠夺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69-01 我国古代婚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的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到氏族社会的对偶婚和最后的一夫一妻制,婚制的变化与风俗的形成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程序。但在实际生活中,在一夫一妻婚制的外观下,许多原始婚姻的遗风以各种形式残存下来,奴隶主、封建主始终都过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他们只娶一个嫡妻,而媵、妾却有几个乃甚一群。最突出的一夫多妻制就是媵妾制。 一、媵妾制 媵制起源很早,《尸子》中推测尧嫁二女于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媵制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姊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实行媵制。据《仪礼·士婚礼》:“媵,送也,谓女从者也。”又《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嫡从。”意思是说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侄(侄女)、嫡(妹妹)随嫁,同时,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也可送女子作为陪嫁,这些随嫁女子统称为“媵”。媵的身份比妻低、比妾高,介于二者之间,《诗经》中有几首诗就写到这种嫁女陪媵制。《诗·大雅·韩奕》:“韩候娶妻……诸嫡从之,祁祁如云。”这是说韩侯娶妻,妻子的妹妹也陪嫁而来,“祁祁”,众多貌,陪嫁的妹妹多如云,可见媵的数量之多:《卫风·硕人》讲齐庄公的女儿庄姜嫁到卫国的情形,诗中“庶姜孽孽”就是说一群陪嫁的齐国姑娘都打扮得很漂亮。 在婚姻发展史上,媵制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特有的婚制,是远古群婚习俗的遗迹。进入战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嫁女陪媵制随之没落,但陪送侍女丫环、妻死妹续弦等现象一直延续到近代,这可以说是媵制的一种演变。 妾制的出现比媵制稍晚,妾的名称最早见于《礼记》。据《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妻子是经过正式聘娶仪式明媒正娶的,纳妾则不拘礼数,因此妾常遭受社会歧视,“父母国人皆贱之”。既然无需正式聘娶,那么妾的来源就多种多样:可以是买来的贫家妻女,可以是家中的女仆或家仆的女儿,可以是战争中掠夺的女俘,可以是罪犯的妻女,也可以是亲朋所馈赠的“礼物”。《汇宛》:“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礼记·坊记》郑玄笺:“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可见妾的地位不仅比正妻低,而且比媵也低,她们是奴隶主、封建主的妻子群中地位最低的人。后代的宫女、富家的姬妾都是先秦妾的余脉。 二、转房制 转房制,又叫收继制,指子弟在父兄死后,娶庶母及嫡嫂为妻的婚制,该婚制是“夫兄弟婚”、“妻姊妹婚”的残余习俗及一夫多妻制的变相形式,是氏族社会群婚制的遗迹。转房制在后世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秽 行为,法律绝对禁止,犯则处以极刑。然而在先秦时期,这种婚姻实不鲜见,在儒家典籍中不乏其事。如嫁给晋文公的怀赢,曾先嫁怀公,妻从夫諡,故称怀赢:穆公又纳于重耳,重耳为怀公之叔,这是叔侄间的转房。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舞)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仇,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子元是楚文王之弟,哥哥死了便去诱惑嫂子,虽遭拒绝,却也不以为耻。 “烝”“报”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各诸侯国统治阶级中的转房制遗俗的一种。“薰”是父亲死后,儿子娶其妾、媵为妻;“报”指伯父、叔父死后,侄子娶其妾为妻。《左传》中记载:夷姜是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庶母,而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还是这个卫宣公,先是烝了庶母,后又占儿媳宣姜为妻,宣公死后,他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顽又烝了宣姜,并生下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等子女:齐姜,是晋武公妾,晋武公之子献公“娶子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这些在当时都是公开进行,燕报所生子女有的还成为国君或国君夫人。 从汉代到清末,转房制一直不绝于史,古代游牧民族中尤为盛行。西汉的匈奴、西羌、乌桓,宋代的女真族,元代的蒙古族,都实行这种婚制。我国西南地区的怒族、彝族、佤族、独龙族、阿昌族、苗族和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也都较长时间地流行过这种婚制。 三、掠夺婚 “掠夺婚”又叫劫夺婚、佯战婚,是以掠夺的方式来达到成婚目的一种婚姻仪式。该婚制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原始氏族成员由男从女居转为女从男居,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而掠夺婚就是完成上述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掠夺婚主要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是假劫真婚,《易经》爻辞中的“匪(非)寇,婚媾”意思是说:不是来抢劫财物,而是模拟战斗,缔结婚姻。在这里,劫夺只是假抢、是佯战、是形式,并不是攻杀劫妇,成逼成婚,这与奴隶主把从战争中掠夺来的女俘杀掉或纳为妾不同。《仪礼·士婚礼》规定,男方“亲迎”要用全副的黑色装备(“载鬼一车”)就是受到劫夺婚的影响。魏晋以后,我国爨族依然实行掠夺婚制。唐代是我国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掠夺婚被当时婚仪所吸收,成了“坐地安帐(也称‘青庐’)”、“下婿”、“弄妇”等节目。 清人桂馥的《黔南苗蛮图说》用插图和文字对贵阳、都匀一带少数民族的掠夺婚作了形象化的记叙。在夺婚前,青年男女已约定时间、地点,但在男子掠夺时,女子还要装出呼救姿态,通知家人和邻里营救,男子则带着伙伴设法逃走,或把女子拖走,再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由此可见,掠夺婚在举行仪式前,男女已有爱情关系,而不是男子强迫女子。直到解放前,我国云南的景颇族、傈僳族和傣族都实行掠夺婚。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掠夺婚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总之,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婚姻形态,除了媵妾制、转房制、掠夺婚,还有聘娶婚、买卖婚、交换婚、入赘婚等等。自从阶级社会产生后,这些婚姻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男性支配婚姻的色彩。
蒙古族的几种婚姻形式一、抢婚 (亦称掠夺婚):这种婚制是奴隶制时期的产物。蒙古族自七世纪到十二世纪以来,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在婚姻形式上,聘婚已经盛行起来。《蒙古秘史》卷一之首就记载:都蛙锁豁儿为弟聘妇,途中遇一群百姓,就“有一女子甚好,倘未嫁人,为吾弟朵奔篾儿干聘之。”《蒙古秘史》中关于聘婚、许婚有许多记载。元代前后,聘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纪,掠夺婚并不少见。《秘史》中也速该把阿秃儿(成吉思汗之父)和诃额仑夫人的结合,就是正在打猎的也速该遇见另一部落的娶女归来,见颜容无比,遂引其弟,助其抢来为妻。在战争中掠夺婚则更不胜数。一二○二年击灭塔塔儿后,成吉思汗下令:“为父祖报其仇,雪其恨,比辖而屠之,杀之,屠而绝尽之,奴其所余者”。塔塔儿的成年女子多被掠来成婚。随着历史的发展,掠夺婚逐渐减少了,消失了,为聘婚所代替。但人们仍不忘其旧,把象征性的抢婚形式,作为一种结婚习俗接受过来。据说草地蒙古人,男女双方相许后,男方故意将新娘抢走,然后送牛、马作聘礼,再把新娘带回婆家,怀孕后娘家才宣告许配成婚。结婚后,妇女也不许再嫁,“以为死人之妻难以共居”叫“鬼妻”(见《北史室韦列传》)。 十三世纪时,有的聘女后,姑娘父亲宣布;现在我的女儿为你所有了,你在哪里找到她,就把她带走。可是,这时姑娘躲在亲戚家,新郎把姑娘找到,佯装使用暴力把她抢过来,并带回家去。(见《鲁不鲁乞东游记》123页)。到了清末,仍有类似的作法。有的采取:双方同意,并交过聘礼以后,新郎在亲属及年轻朋友的陪伴下,骑马来到新娘的毡包,这时新娘坐在那里,被她的女友们团团围着。照例新娘不是被领走,而是从她的女友手中被抢走。她喊著、推打着,挣扎着,那些强壮的小伙子们却灵巧地把她驾走,让她坐在马上,有时干脆把新娘横放在马鞍上,就这样驰向新郎毡包。这时,新郎家里大摆喜宴,款待亲友,大家尽情吃喝,唱歌,跳舞,骑马赛跑,射箭摔跤,嬉闹逗笑,非常开心。不过,这些实质已不是抢婚,只是一种婚俗形式。就是这些,近代也不见了。 二、表亲婚:蒙古族实行族外婚制,禁止血亲结婚,但不限制姻亲结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帖木真九岁时,也速该把阿秃儿就打算从帖木真舅族的诃额仑母家,斡勒忽讷兀惕百姓处聘女,但因途中遇到德薛禅,聘了其女孛儿帖才没有去成。这种古 俗一直延续到现代。但这种表亲婚多限于姑作婆,很少有舅家娶外甥女的,因人们认为那是“姑血倒流”。我国《婚姻法》严禁近亲结婚。这种亚血缘婚姻已被禁止。 三、转房婚:加宾尼在《蒙古史》中谈他的东游所见,谈到寡妇的婚姻时说:“在地们的丈夫去世以后,妇女们是不容易第二次结婚的。但弟弟可以在哥哥去世以后,同他的嫂子结婚。”据《马可波罗游记》、《加宾尼蒙古史》、《鲁不鲁乞东游汜》载;十三世纪时,儿子在父亲死后,也可以秘除自己生母以外的父亲的其他妻子结婚。《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扶余及其他民族婚俗时说:“兄死妻嫂,与匈奴同俗”。以此看来,这种“转房婚”,恐为北方民族所共有的婚姻习俗。这种“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权制氏族社会族外群婚制的遗俗。这种婚制直到现代仍个别的存在着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结合(民间称就合),可免花很多钱另娶,另也因嫂的品德好,为全家所赞佩,不忍相离。妻姐妹婚,多因姐夫人品好,又怕姐的遗子受继母气,而姐夫与小姨结合成妻姐妹婚。 四、妻方居住婚:“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赘婚”,有的是“服役婚”。这不仅南方存在,北方也存在。《旧唐书室韦传》载“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这种“妻方居住婚”到十二世纪仍然存在。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帖木真到德薛禅家聘婚,聘后说:“可留我子入赘。”遂赠其从马为聘礼留帖木真而去。不过,正如《蒙古秘史》所载;“女子之命刁;可老于生身之门”,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赞同这种入赘婚。这种婚俗虽然一直存在下来,但直到解放前也是较为不多见的。东北地区个别边远草原,妻方居住婚还有另一种情形,就是结婚得子后,夫妇共归,如结婚多年未有生儿育女,可以离婚另娶。 五、妻婚:是一种古老的封建迷信的婚姻形式。它是以男女两方用死者联姻的婚嫁关系为特点。古代,蒙古族信奉萨满教,笃信灵魂的存在,虔诚地崇拜天、地、山、河。因而也就非常相信这种冥婚。当时,家里如果有儿子天亡,而另有——家女儿也早逝的话,他们就彼此替自己亡故的儿女,象他们生时一样办理婚事。在纸上画一些侍从和马匹,各种动物,衣服,金钱和日用器皿,把这些纸片和正式婚约用火焚化,以便送到阴间,供给他们的儿女享用,让他们彼此成为正式夫妻,组织家庭。双方父母办过这种仪式后,也成为亲家,宛如他们的儿女真正结了亲一样来往(见《马可波罗游记》)。 六、买卖婚:元朝日寸,蒙古族进入了封建社会。明,清以来,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聘婚制也就成了买卖婚。买卖婚是以男方相当数量的财物为代价娶妻成亲的。蒙古族大多数都是用牛,马、羊为聘礼的,也有的用金银首饰、衣物,土地的。草地蒙古族聘礼多为牛马羊等牲畜。 蒙古族视九为吉数。聘礼,都由一九到九九,如九只,四十五只,八十一、只等。有些穷苦牧人常因拿不出聘礼而终生不娶。一些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也多因拿不出聘礼而被拆散,造成遗恨终生的婚姻悲剧。在东北,有的蒙古族地区非常讲究陪送和嫁妆。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有的一个箱子装一勒勒车,一套被褥装一勒勒车。人们专门查数,看娘家陪送多少车嫁妆。 七、抱斧婚:这是蒙古族奴隶制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非常残忍的婚制。它始于何时不详,没有文献记载,但直到清末,东北蒙古族地区还存在这种婚姻。它规定,府内女奴如违犯府规,就强行叫她抱斧成亲。成婚仪式是,她怀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前面放著猪食槽子,塔头墩子,意为愿她象堵一样、象塔头草—样为王公繁殖奴隶。祝词歌手还要唱些与这内容相同的“赞歌”。从此她可以任人欺凌污辱。实际上,这是封建王公对女奴——种示威性惩处。据说哲里木一带也有与碾子成亲、抱公鸡成亲的(见吉林人民出版社《不愿作奴隶的人们》),形式虽异,实质相同。
现代婚姻有哪几种形式啊 急用婚前同居、情感婚、现实婚、虚拟婚、婚外同居。
中国古代重要的婚姻形式一 娃娃亲 即是两家关系好,又有年纪相仿的儿女,在他们出世没多久就定亲。
二 媒婆说媒 看到心仪的女子,就去找媒婆去女子家说媒求亲。
无效婚姻有哪几种形式对于婚姻效力的审理不适用调解,因此无法以调解书的形式确认婚姻的效力。
《婚姻法解释(一)》
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婚姻无效案件,对婚姻效力的审理不适用调解,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有关婚姻效力的判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可以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另行制作调解书。对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的判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上诉。
古代书信有哪几种形式
文言书信格式举要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
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
、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
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古代婚姻如果是皇上或太后给将军大人们赐婚的话,应该可以。除非娶得是太后皇上异常宠爱的王公贵族**,那要是娶妾,那位**肯定会去告诉皇上。
如果是驸马或郡马(公主或郡主的夫君),是不能娶妾的。除非是公主或郡主生不出孩子,执意要求驸马另娶的才可以。不过也只能悄悄地养在外面,不能张扬,否则公主的名声就完了。一般驸马都不会另娶的。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经济形式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其主体,小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其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繁盛的商业为古代文明萌发、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塑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农耕文明。至明清时期,从中分离出迥异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但自然经济的固守、封建制度的保守、传统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观念的抵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导致了近代的迟滞、落后、挨打。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949年8月,武汉正当盛夏,到处烈日炎炎,为解放大西南,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率部驻扎在武汉,准备由鄂西地区出兵贵州、挺进四川。战情如火、军机紧急的当头,二野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突然从赣州赶来,闯进陈锡联的指挥部,大声嚷嚷道:“胖子,看看漂亮不”
陈锡联吓了一跳,往陈赓身后看去,只见紧跟着一位长着圆脸的漂亮姑娘,气质娴雅端庄,他还没回过神来,陈赓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这是我妹妹,看中了就做老婆!”
此时的陈锡联妻子去世已一年,还留下一个幼小的孩子没人照顾,34岁的陈锡联为人憨厚,与陈赓有多年的交情,知道大哥喜欢捉弄自己,以为陈赓又在跟自己开玩笑,于是哈哈笑道:“你妹妹你有这么漂亮的妹妹这六七年前的老伎俩,俺早就识破了。”
原来,六年前在延安读党校时,陈锡联是陈赓的小跟班,常被他带着一起恶作剧,受尽捉弄。每每捉弄过了小弟,陈赓良心不安,总是拍胸脯打包票地说要给他介绍个漂亮姑娘当媳妇,只是从来都没有兑现。
可这一次,陈赓的表情很认真,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这真的是我妹妹!她是王根英的小妹,叫王璇梅!”
听他说起前妻王根英,陈锡联不敢造次,他望着面前的姑娘,眉清目秀,一看就是江南女子,已经被他们俩的话说得有些脸红了。
王璇梅本是上海女工,王根英牺牲后,她照料陈赓与王根英的儿子陈知非多年,后来投奔了解放区,在陈赓家生活过一段时间,陈知非长大后,她就去了北方大学医学院读书,今年刚刚毕业。
陈赓对王根英情深义重,一直把王璇梅当成自己的亲妹妹,听说陈锡联单身无人照料后,连招呼也没打,就带着王璇梅赶到武汉,生怕错过这段好姻缘。
陈锡联对她印象不错,加上陈赓的力促,二人很快就结婚了,生下四个孩子,相伴了半个世纪,而陈赓大将与陈锡联上将也就成了我军有名的“连襟将军”。
1939年,王根英牺牲于日军扫荡;1957年,陈赓将军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2010年,苦苦思念他53年的第二任妻子傅涯病故,陈赓的5个子女将三人骨灰合葬于陈赓的故乡——湖南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故居后的山上,三块丘陵造型的花岗岩石碑联立,留下了陈赓一生荡气回肠的爱情往事。
陈赓从小就很有主见,他6岁读私塾、12岁入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3岁就从家里逃了出来,投奔湘军鲁涤平部,被编入第6团2营当了个大头兵。
而他之所以要逃离家庭,就是因为陈赓奶奶想让这个长房长孙早点结婚、好抱重孙子。
1916年夏天,陈赓刚从高等小学放假回来,家里立刻为他张罗起婚事,要让13岁的陈赓与15岁的陈碧君洞房花烛。陈碧君住在离龙洞镇十几里路的城前乡,家里条件不错,有好几十亩地,父亲是个地主,与祖父是湘军将领的陈赓家算是“门当户对”。
在外面已经读了一年新学校的陈赓受到新思潮影响,对于包办婚姻十分反感,加上他年纪小,根本还没有为人夫、为人父的想法,因此一直不肯承认这门亲事,闹着要求退婚,但父母听不进去他的意见,这十里八乡,也找不出比陈碧君条件更好的姑娘了,加上奶奶急着抱孙子,于是就趁放假的时候把媳妇接进门,想要生米煮成熟饭。
陈赓闹腾了一阵,也没人理会他,他只得穿上新郎衣服、拜了天地,闹洞房的人散去之后,新房里处处散发着喜庆气息,性格倔强的陈赓望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打定主意离家出走,不让别人摆布他的命运。
等到父母入睡后,屋里屋外已是一片寂静,陈赓看了一眼脸朝墙角倚在床上的新娘,在心里默默说了一句:“大姐!对不起你了!我不是嫌你怨你,你也不要怨我。我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我走了,保重!”
他拿上准备好的小包袱,星夜前往长沙,报名参加了湖南护国军。
陈赓祖父陈翼琼是湘军将领,诰授显武将军,家里客厅一直悬挂着曾国藩亲笔手书的“大树长荣”匾额,其叔祖父陈湜是湘军宿将、官至二品,参加过甲午战争,陈家宅院里一直放着一把80斤重的大刀,这让陈赓自幼尚武,离家出走后,他便直接选择了投笔从戎。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军阀混战,个头矮小、“枪高几与头齐”的陈赓跟着湖南护国军到处征伐,参加了讨伐吴佩孚、驱逐湖南省长赵恒惕、护法战争,居然毫发无损,还因战功受到提拔,从二等兵当到上士。但他厌倦了这种整天混战的生活,1921年,18岁的陈赓从岳阳军营出走,前往长沙的粤汉铁路湘局当了办事员,并在夜校积极学习,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北伐战争时,他常与汪精卫、陈璧君夫妇见面,一见面就开玩笑说,我老家有个妻子也叫陈碧君,我还不愿意娶她呢,让陈璧君脸上很下不来。
多年后,陈赓跟子女们回忆往事时说,其实陈碧君文化水平很高,“和她对对子,我还对不过她”,可毕竟当年他只有13岁,不愿早早被小家庭束缚住,为逃避家人寻找,参军时,他还把原名陈庶康改为陈赓。
他离家多年,未与家里通音讯,新娘后来不知下落,让陈赓心里头有些惭愧。
1921年,陈赓进入长沙的自修大学,从此开始了革命活动,1922年入党,1923年,他到上海大学当了一段旁听生,认识了上海工人运动中的女工代表王根英。
王根英是浦东人,比陈赓小三岁,自幼当童工,18岁时已经是罢工运动***,参加过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稳重,既美丽又勇敢坚韧,陈赓对她很有好感。
1924年,陈赓考入黄埔军校,因身姿矫健、聪明过人,在一期生显得非常出类拔萃,与贺衷寒、蒋先云并称为“黄埔三杰”,而且后来成了三杰中最成功也最出名的人。
1927年5月,正在参加北伐战争的陈赓前往武汉参加中共五大会议,与会的共有82名代表,其中就有来自上海的王根英。
本来就对她印象很好的陈赓,四年后重逢,见王根英已在运动中成长为杰出的女性代表,看起来英姿飒爽、与众不同,越发对她生出倾慕之心,于是决心利用开会的两星期宝贵时间进行强攻,“拿下”王根英。
已是北伐军特务营长的陈赓虽然战争经验丰富,但还是生平第一次求爱,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以下军令的方式,写了张纸条,上书:“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
写完后,他把纸条仔细折好,让旁边的同志传递给王根英,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冒昧或者唐突之处。
王根英突然接到这样的纸条,既觉得突兀,又觉得好笑,她根本没觉察出这张纸条上传递出什么动人的爱情,而是有种被冒犯的感觉,于是,为了针锋相对,她用茶杯里的水沾湿了纸条,当场贴到了会场的墙上。
换成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为情、不好意思,而不服输的陈赓却被王根英的举动挑起了斗志,越发觉得这个姑娘十分独特,非攻克不可,于是,他又递上了第二张求婚的纸条。
第二张纸条同样被王根英贴到了墙上,与会代表都已经注意到了他俩的举动,而斗志顽强的陈赓以一种打硬仗的态度又赶紧递上了第三张纸条,生性豁达的陈赓觉得,经过长期的了解和今天的举动,他看得出,王根英的坚决拒绝,正代表她对待感情的态度十分郑重,是个难得的好姑娘。
既然遇见了真爱,他不怕把自己的情书公之于众,反而来开会的都是自己的同志,对陈赓的为人很了解,知道他不是个随便的人。
第三张纸条也被王根英贴在了墙上,她以为这样就能给陈赓一点颜色看看了,哪知道,会议休息时间,代表们纷纷围观墙上贴着的纸条,笑不可抑,并公开问王根英的态度,陈赓竟厚着脸皮凑上前来,站在人群外面大声说道:“我看她应该嫁给我,我们俩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周围人也起哄说:“陈赓会打仗,人长得帅,你就嫁给他吧!”
反倒让王根英红着脸跑了出去。
而通过此事与身边人的介绍,王根英也注意到了陈赓,他虽然恢谐幽默,看起来有点不拘小节,但为人真诚磊落、才华出众、意志坚定,并不是个随便的人,写的情书也是出于一片真心,因此不免有些心动。
会后,周恩来、邓颖超听说了此事,找来陈赓,要他放弃“强攻”,还出主意让他去找王根英“道歉”,好在道歉中加深了解、建立感情……
同时,周恩来夫妇也出面牵线,向王根英详细介绍了陈赓的经历与为人,在听说陈赓在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中的光荣事迹后,王根英心生钦佩,正式答应了陈赓的求婚,就在五大会议期间,二人举办了朴素的婚礼。
“黄埔三杰”各有其长,分别是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顾名思义,蒋先云以文章见长,贺衷寒擅长演说,而陈赓身手敏捷、行走神速。
而这个神行太保却在1927年8月南昌起义的会昌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腿中弹三颗,胫骨、腓骨、脚腕骨全被打断。
敌人搜索时,陈赓曾想往自己脑袋上开枪结束生命,但他想起新婚不久的妻子,便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脱去外衣,滚到附近田沟里,弄得满身泥水和血污,敌兵走近他身边,陈赓闭气屏息,令敌兵误认为他是死人,往他身上踢了一脚后,便走开了。
这年年底,与队伍失散的陈赓经香港来到上海,找到新婚妻子王根英,王根英喜出望外,到处找医生为他接骨疗伤,将他送到牛惠霖骨科医院治疗,遗憾的是,由于伤势拖得太久,陈赓的腿虽然保住了,却从此只能跛行。
病愈后,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负责特科工作,清除奸细、掩护地下党,而他与身为上海人的王根英建立的小家庭正是最好的掩护,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时期,他们苦中作乐,过了几年难得的团圆生活,还在1929年生下了儿子陈知非。
1932年6月,陈赓前往鄂豫皖苏区任红四军参谋长,1933年,就在地下党转移苏区的前夕,陈赓、王根英夫妻先后被捕入狱。
陈赓由于有着黄埔校友们的帮助,当年5月从南京成功逃狱,此后跟着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而王根英则被关押到1937年国共合作时,才被释放出狱,来到延安,与陈赓团聚。
在此其间,王根英家人到处东躲西藏,靠她的小妹王璇梅到工厂当童工,才勉强维持了生计,而陈赓与王根英的儿子陈知非,也就随着外婆和小姨一起生活了多年。
不久,陈赓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前往山西开展抗日斗争,王根英任129师供给 财经 干部学校任政治指导员。
1939年3月8日,日军对冀南军区根据地进行围剿,129师后勤人员本来已经全部撤离,陈赓听说妻子安全后,才放心地率部返回了太行山,而王根英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个装有重要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拿,冒险拿回来后,被日军追上,倒在了机枪扫射中。
消息传来,陈赓心情深痛,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
他怀念患难与共的妻子,陷入悲痛之中,发誓要为她守节三年,并把怒火都发泄在了敌人身上,打起仗来格外勇敢,1940年成立太岳军区后,他曾全歼日寇几个大队,拔了多个日据县城的点,破坏铁路几百公里,威名远扬。
1943年,已经40岁的陈赓在身边同志的热心介绍下与25岁的女神枪手傅涯相识了,傅涯是抗大总政文工团员,出身浙江绍兴的大户人家,家里十兄妹因为价值理念的不同走向了不同阵营,她在大哥傅森的带领下,与傅希、余立共四兄妹投奔了延安,而不久后,傅涯的未婚夫也是她的表哥也同样因为认识分歧没有如约来延安,与她分手了。
在周恩来的关心下,陈赓与傅涯在延安结婚了,婚后,也是聚少离多,像对王根英一样,陈赓对第二任妻子傅涯关心体贴、真诚相爱。
而他对前妻王根英至死不泯的真情,也让傅涯十分敬佩,因之对身有伤残、年长15岁的陈赓关怀备至。婚后不久,她就要求把陈知非从上海外婆身边接来共同生活。1946年,接到陈赓和傅涯的来信后,王璇梅才知道姐夫陈赓还活着、姐姐王根英却在几年前牺牲了,不久,在陈赓安排下,她带着17岁的陈知非来到解放区,与陈赓夫妻共同生活,善良和气的傅涯很快与王璇梅成为了姐妹,王璇梅此后一直以“姐”来称呼傅涯。
陈赓认为胜利在即,国家建设需要理工人才,因此建议儿子陈知非去读工科,陈知非与王璇梅双双来到北方大学,外甥读工科、小姨读医学院,陈赓感激王家对儿子多年的照顾,也怀念英勇牺牲的前妻,见王璇梅年龄不小了,索性一手为她操办了婚事,把她嫁给了自己的铁哥们陈锡联。
而对远在上海的王根英母亲,陈赓每个月都准备邮寄生活费,以尽半子之谊。
1961年,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负责筹办哈军工的陈赓长期操劳过度、导致心脏梗塞一再发作,英年早逝,年仅58岁。此后,尽管是生活困难年代、家中子女众多,傅涯仍坚持每月寄生活费给王根英母亲,为陈赓完成心愿。
陈赓去世后,傅涯伤心过度、瘦弱不堪,体重只剩下82斤,为了寄托哀思,她开始翻阅整理丈夫生前的笔记、信件、文章等资料,出版了《陈赓日记》和《陈赓大将图传》等书籍,而在此过程中,她了解到王根英在上海工会运动中的杰出表现并深为佩服,她到处奔走,寻找当年与王根英一起工作战斗过的同志,一一了解王根英的生前事迹,亲笔撰写出版了《报国何计女儿身——王根英烈士传》一书。
她独自抚养着幼小的三子一女,将他们教育成才,陈赓的五个孩子中,三位少将、两位教授,有子如此,他足可含笑九泉。
2010年,傅涯病重去世前,嘱咐子女们将陈赓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取出来,与王根英合葬。2011年,他们的五个孩子前往湖南湘乡,将陈赓、傅涯、王根英三个人合葬于陈赓故居后的山上。
陈赓的两次婚姻,都折射出他的人格光芒,他选择的妻子,都具有坦荡的心灵,一个敢于斗争、壮烈牺牲,一个贤良正直、勇于任事。这些高尚心灵之间萌发出来的感情,深挚、专注而纯真。陈赓一生为人真诚,满怀为国为民的抱负,如陈毅元帅所评价:“ 陈赓 像一块 玻璃 ,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也正因此,他才得到两个出色女子的真爱与生死追随。
俗语:"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表亲,不叫亲,死了姨娘断门亲"
鲁迅先生曾对汉字有过一番评论,被很多人诟病,但仔细品味他那句话,感觉是对汉字最大的褒奖。在那个我们还落后的年代,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用拼音文字的年代,先生感觉到没文化太可怕。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首先便是文化,便是知识,而汉字相较于拼音文字入门难度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样便不太有利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说通俗一点就是大大地增加了全民扫盲的难度。当然,汉字一旦入门用起来却比拼音文字方便、科学的多。
这也恰恰证明了汉字的博大精深,我们的汉字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璀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种体现。
而汉字,也是最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件事物的文字。因为汉字方块字的形式可以自由组合,甚至许多单个的文字,它同字不同音字义便不同了,还有些同音同字,但字义也是不同。
比如说"姑父"、"姑夫"和"姨父"、"姨夫",虽然现在这四种叫法都还存在,但这两组词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姑父和姨夫你叫错了吗?"姑父"、"姑夫"、"姨父"、"姨夫"目前这四个词有点乱,存在混用的情况。比如孩子称阿姨的丈夫为姨夫,而很多地方父亲称妻妹的丈夫也称"姨夫",还有很多地方,称妹妹的丈夫也称"姨夫",这不就乱套了吗。
其实最正确的称呼是这样的,姑姑的丈夫称"姑父"而阿姨的丈夫称"姨夫",这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
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胡长粲以从舅之亲,冯子琮以姨夫之戚,俱受寄托,并当枢要。" 明王志坚《表异录·亲戚》:"袁聿修为姨丈人崔休所知赏,盖今之姨夫也。"
而同辈之间的称呼是这样的,妹妹的丈夫和妻妹的丈夫都应该称之为"连襟"、"同盟"之类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两者到底有何区别?
为何姑父用父而姨夫却用夫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在中国宗法制度中,我们一直是父系家长制,孩子随父姓便是父系家长制的体现。所以,自古便有着内亲外戚的说法,亲戚一词也是由此而来的。
亲称之为内亲,亲是指与父亲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比如:姑姑姑父、叔叔婶婶、堂弟、堂妹、姑表弟、表妹,爷爷奶奶、堂爷爷等。
戚则称之为外戚,戚指的是与母亲有血缘关系的人,像阿姨姨夫、舅舅舅妈、表弟表妹等 。
父则是对父亲血缘关系的亲人的称谓,伯父、叔父、姑父都可称之为"父",而母亲血缘关系的亲人则不能称之为"父",所以阿姨的丈夫不能称之为姨夫,而应该是姨夫。
有一句话经常被用在容易男女爱情关系,那便是"日久生情",其实在生活中,对于亲戚的亲疏这样说法也同样有道理。
大部分人在姑姑和阿姨之间,姑姑会相对亲一些,而堂弟和表弟之间,堂弟会亲一些。为什么呢?自古以来,我们都是氏族集居,所以从小便是跟姑姑在一起,甚至有许多人是姑姑带大的,而阿姨却是很少见面,堂弟和表弟更是如此,堂弟几乎天天见如果年龄相差不大,甚至会是一起长大的发小,而表哥也是不常见面。所以,从人类情感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姑姑、堂弟比阿姨、表弟更亲近。
其实姑父比姨夫亲,还有个说法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刘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房小妾,虽然说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父亲虽然疼他,但继母却对刘邦非常刻薄。最后甚至到了有"我"没"他"的地步,刘邦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无奈之下只能自己搬出去住,这样一来父子关系也淡了。
不料刘邦是个有出息的,斩蛇起义最后更是成为天下之主。刘邦称帝后,便册封文武功臣,当然也少不了册封自己家族的亲人。
继母虽然对他不好,刘邦从内心也不想册封她,但出于祖制以及做一个孝的表率,无奈之下他将自己讨厌的继母追封为"大夫人"。有句话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邦称帝后各种亲戚都来找他。他继母的妹妹和妹夫也来找他要封赏。
刘邦对继母都讨厌无比,更别说继母的妹妹和妹夫了。他不但没有见他们,甚至还将他们讨要封赏的简书直接扔火里烧了。
封建社会,帝王就是天就是一切,皇帝做的一切都是万民的表率,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称阿姨的丈夫都不称作"父"了。
结语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人已经不去斤斤计较这些称呼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氏族集居也慢慢的在弱化。而亲戚之间的亲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有可能很多人几年见不到姑姑一面而和阿姨常见。因为都不是住在一起的,所以亲疏关系更多的还是在于平时的来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