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赏石艺术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还是游离于艺术之外?

为什么感觉赏石艺术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还是游离于艺术之外?,第1张

赏石是在何时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

对石头的这种挚爱,只有中国才有吗?

一般认为,我们赏玩石头,至少从唐代就已开始,而达到高峰,且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则应该是在宋代,确切地讲,是在北宋,它有以下几个标志:

安徽宿州博物馆藏宋代灵璧石 (王占东摄)

标志一/米芾拜石

米芾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拜石」这件事在宋代的几个野史中都有记载,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二十四史》正史中的《宋史》是在元代编的,其中《文苑传》专门提到了米芾,并将「米芾拜石」的故事写了进去,似乎此事可印证为事实。

米芾拜石图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古代「正史」的《二十四史》,很少涉及个人爱好轶事,但对于「米芾拜石」一事,却特意添此一笔。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统治阶级及士夫阶层玩石之风的盛行。

相传米芾所拜之「石丈」,现存于安徽无为县,当地为此建立了一座无为县米芾纪念馆,原址是米芾在无为担任无为知军时待了两年的衙署所在地。

安徽无为县米芾纪念馆「石丈」

米芾所拜之石,乃清康熙时期从衙署深土中挖掘而来。这是一块有点像人形的石头,现在叫「巢湖石」,类似太湖石,现状接近于历史记载,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

这里补充一点,相传米芾提出了瘦、皱、透、漏相石四法,但这个说法其实在宋代文献,包括米芾自身诗文中都未见提及,一直到元代才出现。

标志二/南宋文人杜绾编纂《云林石谱》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最有系统的一部石谱,里面大概收录了116个条目,但是石种可能只有八、九十。

《云林石谱》书影

杜绾乃世家子弟,出身名门。在宋代真正玩石头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包括苏东坡、米芾等。杜绾的《云林石谱》应该是赏石文化的开山之作,《四库全书》也将其收录进去。此书对我们后世选石、玩石、赏石的理念和做法,都有指导性的意义。

安徽灵璧磬云山宋代石坑遗址

标志三/赵希鹄编著《洞天清录集》

比杜绾稍晚大概一百年的宋代的宗室后裔赵希鹄,编了《洞天清录集》这部书。此书应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文房宝典,它将文房器物分门别类,包括古钟鼎彝、碑拓书画等等。其中有一篇《怪石辨》,里面首次把石头(当时叫「怪石」)收入文房之中,这是石头首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和其它艺术相提并论。

宋代的“军”不是军事单位,而是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州、府。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称“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简称“知军”。无为军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的无为军隶属淮南西路,下辖巢、庐江、无为三县。

崇宁三年(1104年)7月,米芾接到宋廷颁发的封授为无为知军的文告。而在知无为军之前一年,时任太常博士的米芾遭暗中举报,与“某公”一起被降官,米芾自请监管洞霄宫,絮聒期末,其实就是赋闲在他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家中。

从不明不白地被贬,到一年后莫名其妙地“复官”,米芾就像一个玩偶,在历经王安石变法,元祐党祸的北宋官场上浮浮沉沉。初到无为的米芾心情很不好,因为无为的“僻陋”超出了他的想象,“无为在淮右,地最僻”,且交通不便,村野散落,人口不到10户,根本无法与东京(今开封)、洛阳等繁华之地相提并论,就是和他的居住地润州也不可比。我们在米芾的一封书简中看到“濡须僻陋,月十日无一递,无一过客,坐井底尔”字样。由此可知,“知无为军”对米芾来说,名“复官”实“贬谪”。

接到知军无为的消息,米芾的心情在“复官”与“被贬”之间游离。已然知天命的米芾调整着自己:上岁数了在无为这样的地方,或许能更好地排遣自己,他极力平复心中的愤懑,以恬淡无为和包容的心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米芾自幼在宫廷长大,对民间现状知之甚少,直到出仕后当了一些地方官,他才知道百姓的生活并不像各地官员上奏的那么美好。 出知无为军后,米芾上有朝廷沉重的赋税压力,下有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在夹缝中,米芾苦苦寻求平衡的良策。身处无为之地,他想到了无为而治。

对上司的催促,米芾假装不闻不问,能拖则拖,能扛就扛,拖不了也扛不住的,便屡屡自称“抱疾之官,十日九假,事皆委薛侯”,这个薛侯名叫薛乐道,是米芾无为军任上最好的朋友的助手,他将大小事务交给他处理,自己就有了回旋之地。 米芾之后主政无为的历代官员,都对米芾的施政有着很高的评价。有说他“善察民冤”,有说他“与民无扰,与物无竞”,明代庐州府同知刘师朱更是赞誉他“清风灏气,至今袭人”。而最能反映米芾知军无为全貌的应该是《米公墓志铭》里的一段记载:“(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通过这个,我们知道,米芾的“无为而治”并非“不治”,只不过是他同情百姓又无力抗争的一种策略罢了,实际上是“无为无不为”。

关于米芾知军无为,有一篇很重要的《到任榜》,尽管是逃不开那个时代窠臼的官样文章,但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米芾的施政理念:“饥荒则赈济缓急,阙乏则借贷与钱粮,百姓无干本加倍利,无流离乡土而衣食给足……”对待百姓,米大人可谓尽心尽力。

宋时无为军旱涝灾害很频繁,有首古老的民谣说道:好一个无为州,十年九不收;若要收一年,锅巴盖墙头。既可以看出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遭受灾难的辛酸血泪,又能看出他们对这片沃土的依恋和期盼。 知军米芾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春耕之前,米芾就率领本军官员举行亲耕仪式,去官田犁田,一是示为农先,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夏之交,他去郡圃察看播种。农历四月后,即“麦熟梅子黄”时,米芾又催促农民一边收割麦子,一边放水犁田,准备插秧。秋收时节,米芾会登楼观察庄稼长势和收成。而有一年他登楼却看到了“再生稻”:庄稼连续获得大丰收,就连再生稻也是一穗九歧,绿浪盈畴,长势喜人。自此留下了“稻孙楼”的千古佳话。

重农的同时,米芾也因地制宜提倡渔业。无为军河溪港汊纵横交织,水域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东南一带,最适宜渔业生产。米芾引导人们宜渔则渔,不必围湖造田,浪费人力物力。无为西北为山区,开春时,米芾鼓励大家在塘里投放、培养鱼苗,以便长大后捕捞。这时的无为鱼肥稻熟,是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文化人米芾在无为也没有忘记兴学。他先后为芜湖县学书《芜湖县学记》、无为军学题写《御制碑》,并多次到军学、乡教视察,指示军学要搞好造士、选士工程,这相当于今天的教书育人和选拔人才。他还不忘勉励军学内的师生,要求他们养德修学,使本军乡里形成“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的文明风气。

米芾知军无为的两年多时间内,基本风调雨顺,没有出现大的灾荒,偶有蝗虫过境,也没有造成致命危害。安居乐业的百姓都说是托米知军的福,沾了米大人的光。

米芾听了难免得意,高兴地填了一首《丑奴儿》:“踟蹰山下濡须水,我更委它,物阜时和,迨暇相逢笑复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06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