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资料

有关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资料,第1张

关于契诃夫,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

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此话绝非过誉之词,契诃夫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的贡献堪称是划时代的,而渗透在

他作品中的民主主义思想也确实反映了俄国历史上一整个时代的社会情绪。

安·巴·契诃夫 (1860—1904)出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他的祖先是农奴。一八

四一年,他祖父为本人及家属赎取了人身自由。他父亲起初是一名伙计,后来自己开了一

家杂货铺。严厉的父亲常常命令儿子站柜台、做买卖,所以契诃夫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

他小时候“没有童年”。一八 七六年,父亲因不善经营而破产,只身去莫斯科当伙计,不

久家人们也随着他相继迁居莫斯科,只留下契诃夫一人在故乡继续求学,度过了相当艰辛

的三年。一八七九年,契诃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一八八四年,他大学毕业后在

伏斯克列辛斯克和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农民、地主、官吏、教员等各式人物,

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无疑有良好影响。

一八八○年,幽默刊物《蜻蜓》发表契诃夫的两篇处女作: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

的友邻的信》和幽默小品《在长篇和中篇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这是契诃夫的文学

生涯的开端。在前一个作品中,年轻的作者嘲笑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自命不凡的地主,在

后一个幽默小品中他则表露了自己对当年文学创作中的陈词滥调的不满。然而,十九世纪

八 十年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势力猖獗的时期,社会气氛令人窒息,进步思想备受禁锢,庸

俗无聊的书报刊物则应运而生。身处这种环境,涉世不深和迫于生计的契诃夫曾用不同笔

名发表了不少仅供消遣解闷的滑稽故事,《在理发店里》、《不平的镜子》、《外科手术》

等便是这类作品。

但是,契诃夫不久就跳出了低级无聊的滑稽圈子。自一 八八三年起,他以契洪特为笔

名,写下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反映俄国社会的荒谬怪诞和劳动大众的苦难哀伤,如

《一个文官的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凶犯》、《普利希别耶夫军士》、

《苦恼》和《万卡》等都是传世佳作。

非凡的才华使契诃夫声誉日增,一八八八年他获得了俄国皇家科学院的“普希金奖金”。

但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不关心政治,只想有“最最绝对的自由”和做一个“自由的艺

术家”。不过,污浊的现实和不公正现象以及他个人的与日俱增的声誉和地位都使他心情

不宁。他开始认识到,“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

闷的;他是一个身负责任的人”。他时时为自己缺乏一个“明确的世界观”而感到苦闷;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明确的世界观”,那么“自觉的生活……就不是生活,而

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可怕的事情”。契诃夫的这种心情和认识,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

事》(1889)中不难捉摸到。

从八十年代下半期起,契诃夫开始写剧本。《蠢货》、《求婚》、《结婚》和《纪念

日》等独幕轻松喜剧在内容和手法上接近于契诃夫的早期幽默作品,其中有的甚至就是他

将自己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而在《伊凡诺夫》(1889)中,契诃夫描写了八十年

代的“多余的人”。

一八九○年四月,为了加深对俄国现实的认识,身体羸弱的契诃夫去萨哈林岛考察。

在岛上,他亲眼看到了一座人间地狱,目睹野蛮、痛苦和灾难的种种极端表现。萨哈林岛

之行在契诃夫的后半生中起了重大作用,它提高了契诃夫的思想认识,深化了他的创作意

境。正是在这时他开始认识到为反动《新时报》撰稿带给他的只是“祸害”,他开始纠正

自己不问政治的倾向,他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

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也正是在这时契诃夫写出了撼人

心灵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将沙皇俄国影射为一座阴森的监狱。

一八九二年,契诃夫在梅里霍沃购置了庄园并在那里定居,同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接触。

一八九八年起,他因病情加剧,遵医嘱迁居黑海南岸的雅尔塔。在一八九○至一九○○年

间,契诃夫先后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巴黎等地治并疗养和游览。一九○一年,他同

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天才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到本世纪初为止,契诃夫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一八九二年,他

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灾荒;一八九二至一八九三年间,他在谢尔普霍夫县

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一八九七年,他参与人口普查工作;一 八九八年,他支持法国作家

左拉为无辜的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一九○○年二月间,他安排了政治流

放犯、社会民主党人拉金进入雅尔塔肺痨病人疗养院治病和疗养;一九○二年,他抗议科

学院因屈服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粗暴干预而撤销高尔基的名誉院士资格,并与柯罗连科一

起毅然放弃他们自己在两年前获得的名誉院士称号;一九○三 年他热心资助为争取民主和

自由而遭受沙皇政府迫害的大学生……一连串的事实表明:随着当年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契诃夫的民主主义立场和思想越来越坚定。

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创作在这时也都进入了全盛时期。

他的中短篇小说涉及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问题。例如,《农民》、《新别墅》、《公

差》和《在峡谷里》等作品描绘了俄国农村的愚昧、落后和野蛮,展示了农村中的贫富悬

殊和矛盾,暴露了剥削者的蛇蝎心肠;《女人的王国》、《三年》和《出诊》等中短篇小

说则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为主题,在《醋栗》和《姚尼奇》中,契诃夫刻划了自私庸人的

空虚和堕落。

在契诃夫的许多晚期作品中,充满着一种在当年极为典型的社会情绪:“不能再这样

生活下去!”契诃夫的著名剧作《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

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观众透过剧中人的平凡日常生活同样看到了重要的社会现象。

契诃夫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但他一直十分热心于公益事业。例如,由于他的努力,在

塔列日、诺伏肖尔基和梅里霍沃三个村庄里造起三所相当好的学校。又如,契诃夫不断给

一些地方图书馆赠送书籍,收到他的赠书的有萨哈林、彼尔姆、谢尔普霍夫和塔甘罗格等

地的图书馆。众所周知,契诃夫是学医的,他本人曾以戏谑的口气说过,医学是他的“发

妻”,而文学则是他的“情妇”。契诃夫医生在梅里霍沃和雅尔塔等地常为穷苦农民诊病

和撮药,而在一八九二年霍乱流行期间,他主持梅里霍沃医疗站的工作,控制二十五个村

庄、四个工厂和一个修道院的病情,在短短三个月内经他诊治的病员达一千人左右。热心

于公益事业的契诃夫毕生实践了他的一个崇高信念:“为公共福利尽力的愿望应当不可或

缺地成为心灵的需要和个人幸福的条件。”

一九○四年六月,契诃夫的病情恶化。在爱妻的陪伴下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是

年七月十五日,契诃夫在该地逝世,结核杆菌在这位杰出的作家年仅四十四岁的时候就夺

走了他的宝贵生命。

小说家契诃夫的创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一八八○年,终止于一八

八六年。这个阶段的多数好作品是以契洪特署名的,可以说,这是“契洪特阶段”。第二

个阶段自一八八六年起,到一八九二年发表《第六病室》为止,《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创

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从一八 九二年起,一直到一九○三年发表辞世短篇小说《新

娘》止,是契诃夫小说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他艺术创作活动的顶峰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契洪特写的主要是幽默作品。但是,在写于一八八三年以后的一些幽

默作品里,已经蕴含着一种新的短篇小说体裁——抒情心理短篇小说——的萌芽。这种萌

芽在契诃夫的创作实践中逐步茁壮、发展,以至在一八八六 年形成为一种崭新的抒情心理

短篇小说体裁,它的代表性作品是《苦恼》和《万卡》。这类作品以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

为情节基础,叙述笔法客观而又含蓄,运用构思巧妙的艺术细节和精心勾勒的生活背景,

而作家所注重的又是在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中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作家的浓郁情意

则平淡地融化在作品的全部形象体系之中。这种短篇小说体裁将随着契诃夫创作的发展而

日趋完美。

从一八八六年到发表《第六病室》的一八九二年,这是小说家契诃夫创作发展的第二

阶段。自八十年代下半期起,契诃夫声誉日增。到一八八八年时他已经是《梅尔柏密尼的

故事》、《五颜六色的故事》、《在黄昏》、《天真的话》和《短篇小说集》等五个集子

的作者。契诃夫第二阶段的创作题材比以前丰富,对生活的开掘也比以前深广。但这些作

品大多是从道德的角度揭示生活矛盾。例如,短篇小说《仇敌》描写老爷阿鲍金和医生基

里洛夫的道德冲突。在《命名日》、《公爵夫人》、《恐怖》等短篇小说中,契诃夫暴露

有财有势者的伪善和虚荣,批评阿谀和奉承。《跳来跳去的女人》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

个爱慕虚荣的妇女的可笑和可悲的贫乏心灵。

在短篇小说《精神错乱》中,契诃夫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可怕罪恶”:卖

*,而且告诉读者,更为可怕的是社会对这种极端“反常”的现象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

《草原》是契诃夫的第一部严肃的大型作品。它歌颂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描绘草原人

民的生活,思考农民的命运,反映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朦胧向往。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抒情

意味,显示出契诃夫描绘自然景色的绝技。

契诃夫第二阶段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他反映了当年社会上一些人的思想探索活动。

例如,《好人》和《在途中》涉及知识分子的思想探索。《乞丐》、《相遇》和《哥萨克》

等短篇小说则反映托尔斯泰主义在当年俄国流行的情景,也表明契诃夫一度曾受托尔斯泰

学说的影响。在反动势力猖獗的八 十年代,不少人陷入悲观失望。中篇小说《灯火》提出

了悲观主义问题。这部作品实际上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疑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

件事情弄得明白!”但契诃夫不甘心于自己对什么都不明白,他力求探索到一个可以把一

切都贯串起来的“总的观念”。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里的老教授形象体现了当年知

识分子在思想探索中体验到的苦恼,也反映了作家本人迫切寻求“明确的世界观”的心情。

关于这一 点,民粹派批评家尼·康·米哈依洛夫斯基当时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他写道:

“卓有才华的”契诃夫时时“会因为缺乏那种叫做‘总的观念’的东西而受到内心折磨”,

而“《没意思的故事》就是这种内心折磨的产物”。“这篇小说之所以好并且有生命力,

就在于作者把自己的痛苦注进了小说。”

正是在这种寻求“总的观念”的迫切心情驱使下,一八 九○年春契诃夫前去萨哈林岛。

这座人间地狱使契诃夫否定了占据他心灵达六七年之久的托尔斯泰哲学。一八九二年《第

六病室》和《在流放中》两篇作品问世,契诃夫既批评了逆来顺受的不抗恶主义,也否定

了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以及看破红尘的悲观主义。《第六病室》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

美结合的佳作。首先,契诃夫将对于“疯子”格罗莫夫和“有头脑的”格罗莫夫的描绘巧

妙地穿插起来,而且独具匠心地安排了“疯子”格罗莫夫同“健康人”拉京医生之间的争

论,自然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在沙皇专制的俄国,善于思索并敢于直言者被认作“疯子”,

而洞察专制制度罪恶的恰好是这些“疯子”和“狂人”。“疯子”格罗莫夫形象无疑是契

诃夫在沙皇书报检查制度控制下取得的重大艺术成果。

拉京医生的遭遇烘托和强化着读者的印象:只因为拉京同格罗莫夫交谈过几次,他竟

然也被视为精神病人而投入第六病室。拉京医生的遭遇和惨死表明:托尔斯泰主义以及一

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必然被生活所否定。

《第六病室》中的画面撼人心灵。年轻的列宁读了这部作品,顿时“觉得可怕极了”,

觉得他“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 病室里了”。

契诃夫晚期的中短篇小说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以《套中人》为例。在这个作品里,

契诃夫描绘了一个害怕接触实际、害怕新生事物、死心守卫政府法令的别里科夫,他讽刺

和鞭挞了别里科夫之流以及造成这种畸形性格的反动八十 年代;同时,他还塑造了一个情

绪激昂、善于思索的兽医伊凡·伊凡内奇的形象,正是这个兽医形象反映了九十年代后期

的重要历史情况:“进步的革命阶级中的激昂情绪正在扩展到其他的阶级和社会阶层。”

篇幅不过十余页的《套中人》却反映出两个根本不同的时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本

质特点,由此可见契诃夫晚期抒情心理短篇小说的巨大艺术概括力。

“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是当年俄国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情绪,它几乎渗透在契诃夫

晚年创作的每个作品之中。“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结论是兽医伊凡·伊凡内奇作出的。

在《醋栗》中,兽医伊凡·伊凡内奇无情地否定不合理的生活,斥责那些过着这种生活而

又感到幸福的自私自利者,他急切盼望革新生活。《带小狗的女人》以朴素清新的笔调描

写了两个恋人。在充满伪善和虚假的社会里,他们好似一对被分别关着的“笼中鸟”。沙

皇专制的俄国压制和扼杀着一切美好、健康和真诚的东西。《出诊》、《公差》、《新别

墅》、《农民》等短篇小说是以工厂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它们都渗透着“不能再这样生

活下去”的社会情绪,例如《公差》中的主人公鲁仁在接触了贫困落后、贫富悬殊的农村

现实后认识到,他不能置人民的苦难于不顾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幸福。又如,中篇小说《在

峡谷里》揭露剥削者的贪婪和残忍,颂扬劳动者的纯朴和善良,整篇作品浸透着一种情绪:

在峡谷里的这种昏暗生活必须更新。列宁说过:“革命是不能按照订单和协议制造的,只

有当千千万万的人得出结论认为不能再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爆发。”史已经表

明,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俄国,正酝酿着一九○五年的大革命,“不能再这样生活下

去”的社会情绪十分强烈,而契诃夫艺术地反映了这种情绪,这无疑是现实主义在契诃夫

创作中的胜利。

“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应该怎样生活?应该做什么?民

粹派、自由派、托尔斯泰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都有自己的主张,并按自己的主张行动。

契诃夫对民粹派和自由派早就格格不入;对于托尔斯泰主义,他一度信仰过,但他在人间

地狱萨哈林的见闻使他对托尔斯泰学说产生了反感;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的革命斗

争,契诃夫并不理解,例如,他笔下的工人的消极和愚昧,他们就连见了主人的马车也会

脱帽鞠躬(《出诊》)。那么,契诃夫主张什么呢?在《醋栗》中,他借兽医伊凡·伊凡

内奇之口笼统地号召“做好事”,而《新娘》中的毅然与旧生活决裂的娜嘉所做的也不过

是去彼得堡求学。这表明,契诃夫所信仰和主张的东西是属于民主主义范畴的。契诃夫如

何处理“怎么办”的问题呢?在《匿名氏故事》中,他否定“个人恐怖”的做法;在《我

的一生》中,他反映了“平民化”一无成效;而在《带阁楼的房子》中他检验并批评了

“小事情论”。但是,他在否定的同时并未提出解决“怎么办”问题的正面主张。

由于资本主义在俄国迅速发展,金钱的罪恶势力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市民习气

腐蚀着人的心灵。即使在社会运动高涨的年代,仍有不少知识分子沉湎于唯利是图的庸俗

无聊的生活之中。短篇小说《姚尼奇》中的斯达尔采夫被铜臭腐蚀了灵魂,《醋栗》中的

地主契木沙-希马拉依斯基同样利欲熏心。对这种人契诃夫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在否定姚尼奇和契木沙-希马拉依斯基这类自私庸人的同时,契诃夫热情赞扬了那些

同庸俗和寄生生活决裂的知识分子,例如,文学教师尼基盯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副检查

官鲁仁、未婚妻娜嘉等。契诃夫对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赞扬,就同他对“瞪着两只红眼睛

的”资本主义“魔鬼”的否定、对农村贫富悬殊的暴露以及对自私庸人的解剖一样,都洋

溢着民主精神和时代气息。

契诃夫是一位罕见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给了小说家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

“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

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

谈论契诃夫的小说艺术,不能忽视他的笑、他的幽默和讽刺。列夫·托尔斯泰称赞契

诃夫是“第一流的幽默作家”。

契诃夫天赋有强烈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同各种生活现象碰撞并展示其本质,就产生

一种有审美价值的笑。契诃夫的笑的艺术是随着他的思想和创作的不断成熟而发展和完美

起来的。

在契洪特时期,年轻的作家就显示出非凡的诙谐才华,写下了大量令人捧腹的笑话和

趣事。《在理发店里》、《不平的镜子》、《艺术品》等小说都闪耀着诙谐的才华,使读

者听到了年轻作家的欢乐和爽朗的笑声。当然,十分明显的是:这类作品所涉及的只是复

杂人生的表面现象。但是,随着时日的推移,契洪特对人生的认识有了深化,在他的笑声

中也就隐含着一层苦意。《凶犯》中的丹尼斯做了有害的事,但愚昧无知的他还振振有辞

地为自己申辩,令人既好笑又难受。在《勋章》、《胖子和瘦子》和《钉子上》等幽默作

品中,契洪特巧作安排,嘲讽了一些不知自重的人,这里的笑声已经包含着轻微的蔑视。

《普利希别耶夫军士》、《在法庭上》和《变色龙》等短篇小说则表明,契洪特辛辣地嘲

讽了欺压黎民百姓的恶势力。《牡蛎》、《哀伤》、《苦恼》和《万卡》等作品使读者感

受了一种友善的笑,它使读者产生对人物的爱怜和同情。

例如,小万卡回忆中的老爷爷风趣可爱,他的言行不时唤起读者的微笑;又如,《哀

伤》中的老旋工的回顾和忏悔都使人感到作者的友善微笑。总之,在契洪特的作品中,我

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含有细微感情色彩的笑声。

成熟了的契诃夫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发掘更加深刻。在他的锐利目光下,任何饰有

漂亮外衣的丑、恶都难以隐遁。他或是促使人物进行自嘲(如《第六病室》中拉京医生的

自我解嘲),或是运用巧妙的细节(如《在峡谷里》的区长和书记脸上特有的光彩),或

是造成陪衬和对比(如《跳来跳去的女人》中的女主角和她的丈夫),或是借助漫画式的

夸张(如《套中人》和《醋栗》中都运用了这种手法),目的在于展示形式与内容之脱节

和矛盾而造成笑。爽朗的欢乐、淡淡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巧妙交织,显示出作家的高超艺

术。契诃夫在描绘劳动者时发出的总是善意的和同情的笑声,而他一向冷嘲热讽的则是生

活中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契诃夫的笑再一次证明他的创作的民主主义性质。

形成于《苦恼》、《万卡》等早期作品中的抒情心理短篇小说是契诃夫独创的一种体

裁。它不仅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最醒目的特色是情节淡化,作家着重于日常生活中普通现象的描绘,从中展示人物的

思想变化和性格发展,或觉醒,或矛盾,或堕落。契诃夫笔下人物的精神面貌的变化,诸

如《公差》中鲁仁的觉醒、《姚尼奇》中的主人公的堕落、《醋栗》和《套中人》里的兽

医的思想转折和《新娘》中娜嘉的出走等,都有其生活基础,因而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侧重细致和全面地描绘、刻画

人物的心理活动,只求读者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这使契诃夫

完全不同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心理大师。艺术细节和景色描写也都是契诃

夫揭示人物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浓郁的抒情意味是契诃夫中短篇小说的又一重要特色。

作家不仅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情绪,描写人物的觉醒和堕落,而且巧妙和多样

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厌恶和否定,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

现实的抨击。契诃夫高超的抒情艺术,表现在他善于找到适当的时机和场合,把抒情流露

巧妙地安排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或人物性格已为它准备了成熟条件的地方。例如,《醋

栗》中兽医对丑恶现实的激昂抨击和《带小狗的女人》中古罗夫对庸俗无聊的小市民生活

的痛斥,都是极为巧妙的抒情流露。契诃夫还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藏匿于景物描写之

中,巧妙地借景抒情。例如,《套中人》的结尾是一段乡村月夜景色的描写,它突出了自

然界的广阔,作家借此表达对那个只是在棺材中才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的套中人的厌恶

和谴责。

契诃夫的抒情心理小说是一个艺术整体。除了上述的心理刻画和抒情阐发这两个基本

特征之外,还有另外一些特点,如,围绕中心人物勾勒一个生活背景,构思精巧、深邃的

艺术细节,“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等。幽默和讽刺在这种小说里也是描绘生活和展示

性格的手段。必须强调的是,所有这一切描绘手段都同心理刻画和抒情流露有机地融为一

体,使契诃夫的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契诃夫的抒情心理短篇小说还有一个公认的重要特点,那就是紧凑精练,言简意赅,

“内容比文字多得多”。契诃夫本人也说,“我善于长事短叙”。他认为,“越是严密,

越是紧凑,就越富有表现力,就越鲜明”。为了使作品严密和紧凑,他主张“用刀子把一

切多余的东西都剔掉”。他说:“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

不是人脸的地方都剔除罢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见解是:“在短小的短篇小说里,留有余

地要比说过头为好”,“小说里所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的”。契诃夫在写作

实践中认真贯彻了这些主张,因而他的中短篇小说总是紧凑和简练的,而形象又总是鲜明

的。读他的作品,读者总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总会感到回味无穷。

在安·巴·契诃夫的《札记》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们都是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最

好的工作都是人民的事业。”

用这两句话来评价这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是再恰当不过的。契诃夫是人民的作家,他

的创作是人民的事业,而他的成长和发展道路迄今都保留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契诃夫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托马斯·曼断言:“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海明威也十分赞赏契诃夫的艺术:“人们对我说,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后再看她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被誉为“英国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本人对契诃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在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我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在一篇札记中她写道:“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在我国,契诃夫也备受推崇,茅盾先前曾号召作家们学习契诃夫的“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度集中概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语言的精练”。

一八六0年一月二十九日契诃夫出生在塔甘罗格市,一九O四年七月十五日他病逝于德国巴登维勒的一个疗养院里。他的祖先是农奴;祖父在一八四一年赎得了本人及家属的人身自由。父亲经营过一个杂货铺,一八七六年破产后给人当伙计。契诃夫自幼备尝人间艰辛,他自己说他“小时候没有童年生活”。一八七九年。勤奋的契诃夫凭助学金在莫斯科大学攻读医学。一八八四年毕业后,他在莫斯科近郊开始行医。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地主、官吏和教师等各式人物,扩大视野。

契诃夫的文学生涯始于一八八O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俄国历史上是一个反动势力猖獗的时期,社会气氛令人窒息,供小市民消闲的滑稽报刊应运而生。当时契诃夫年纪尚轻,又迫于生计,他常用笔名契洪特为当年风靡一时的幽默刊物撰稿,发表了大量无聊的滑稽小品,《不平的镜子》和《谜样的性格》便是这类故事。但比起专门供小市民消遣解闷的滑稽报刊的众多撰稿者来,年轻的契河夫的目光较锐利,笑声更健康。

《一个文官的死》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蛆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幽默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一开头写的是两个自幼相好的朋友相遇于火车站。拥抱,接吻,热泪盈眶,这无疑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做了两年八等文官”的瘦子得知胖子已是“有两枚星章”的三品文官时,他突然脸色发白,耸肩弯腰,缩成一团,而当胖子同他握别时,他竟只敢伸出三个指头,全身伛下来鞠躬。写于一八八四年的《变色龙》继续和发展上述两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在沙皇俄国,甚至连将军家豢养的狗也比普通人重要。巡官奥丘梅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小百姓则张牙舞爪。《变色龙》是契诃夫送给世人的一面镜子,读者不难在百余年后的一些“现代人”身上看到“变色龙”的影子。《嫁妆》则揭示了又一种怪诞的社会现象:物贵于人。奇卡玛索娃的女儿玛涅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10大经典间谍**

《真实的谎言》

影片讲述专门处理棘手任务的FBI密探哈里,利用老婆的“出轨”,为她分派了一项“秘密任务”当“秘密任务”渐入佳境时,他们却被突然闯进的歹徒给绑架了!恐怖分子设计阴谋,准备把他们连同导弹一起毁掉。被激怒的哈里惟有使尽浑身解数,拯救家人!

本片加入了适当的悬念、巧妙的误会和捧腹的幽默,为硬邦邦的间谍故事增添了不少娱乐性和趣味性。阿诺德史瓦辛格饰演密探哈里,突破他个人一贯呆板冷面风格,带入一丝铁汉柔情和少许幽默感。

《间谍游戏》

一部不同于其他间谍**的作品,间谍难,一是出生入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对手或者自己人干掉,二是没有信任,为了国家利益,甚至恋人、朋友都可以出卖。**里的皮特就是这样的一个间谍,但幸运的是,他的上司是个很狡猾的老间谍,只有24小时皮特就没命的情况下,一边被上面调查,一边调动力量,最终救出了皮特。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看完了本片,你就知道了。

《谍海计中计》

这是第一部揭露美国中情局内幕的影片。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怎样招募学员的、如何进行间谍训练的、其中人员的待遇怎样,他们工作的环境又如何却一直未有**详细地描述过,而《谍海计中计》却将中情局的大门第一次敞开,让世人看到了间谍人员的亲身经历。包括训练中惨无人道的考验、为达目标不得不将感情和同志友情玩弄在股掌的教诲,为了保护自己的组织必须向自己亲人撒谎的矛盾双重生活、并不丰厚的薪水、为国家人民付出生命也无法留下姓名的辛酸……

这是一部由艾尔·帕西诺和科林·法瑞尔主演的超级惊险影片,影片情节扣人心弦,悬念重重。首先让观众留下印象的是影片最后才揭晓的坏蛋——艾尔·帕西诺,《谍海计中计》情节曲折,时刻考验着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许多男观众都表示该片十分惊险,尤其是让人出乎意料的结果,实在让人在真相大白之前根本无法判定谁是好人,也无法预料下面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虽然故事发生在中情局训练营地,但艾尔·帕西诺的表演才是全片的核心所在

《谍中谍》

阿汤哥的代表作!间谍一定要不动声色!即使你看出了所有破绽,即使你怒火中烧,也要保持极度冷静!在依森的小组全部被杀之后,中情局派人来和依森谈话,依森知道被人陷害,成了中情局要抓的叛徒,很冷静的在酒馆里讲炸弹引爆脱身,那段戏,我印象最深了!阿汤哥也是凭借这部**,奠定了他动作片的基础!后来拍的两部续集都没有将间谍表现的更出色,只是动作上更加好看而已。

《伯恩的身份》

马特·达蒙的代表作!间谍可以忘记自己的名字,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却无法忘记他们的本领!积逊·伯恩执行任务失败,患上了失意症,但是他会说各国语言,可以“背出门外六辆车的车牌号”,可以看出“外面卡车里有枪”,凭借这一身的本事,伯恩终于弄清楚了自己是谁,最后也将绊脚石粉碎,看来间谍真的是受过特殊训练哦!这部**和续集比较连贯,故事情节紧凑,动作场面火爆,马特·达蒙将这个不知所措又感觉深陷危机中的间谍表现的很好,成功演绎了一位被各方追杀,为了自己,为了爱情奋起反击的男人形象,他的表演达到了他的一个高峰!

《沉默的人》

1973年法国高蒙影业公司出品的**《沉默的人》(Le Silencieux)改编自著名作家弗朗西斯·里克的小说《一个罕见的人》,是导演克劳德·皮诺托(Claude Pinoteau 1928—)的导演处女作,影片保持了七十年代间谍**的高水准,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细节缜密,影片并不靠华丽的动作和火爆的场面见长,而完全靠剧情的张力来吸引观众,《沉默的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作为内参片引进到我国。影片中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的主人公蒂贝尔由著名演员凡杜拉饰演,他用深沉、内敛的演技将蒂贝尔面对命运的戏耍与折磨,绝不怨天尤人,而是满含着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和面对困境坚毅、果敢与忍耐这些复杂的情绪演绎得十分准确传神。很少的言语,甚至很少的情感变化,凡杜拉在塑造人物时的表演往往是非常吝啬,但却又总能将人物演绎得入木三分。

《西北偏北》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片没有把紧张悬念作为最主要的元素,而是加入大量幽默的对白,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片中没有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悬念发展情节,这本来是大师很多早期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而这部作品导演是采用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手法,层次递增而又花样百出的段落悬念超越了总体悬念。

这部希区柯克后期的彩色影片在他的作品中属于高投资的大制作,不过,大量多变的场景并不太适合希区柯克固有的风格,悬疑转化成为惊险,虽然也很好看,但总觉得失去了某种味道。和大师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最负盛名的作品反而因为过多的注意细节而显得结构有欠严谨,甚至有些地方故事略显牵强,是为美中不足。

《忠奸人》

**《忠奸人》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的是一个联邦探员在黑手党的卧底生涯。在《忠》片中,导演把大量的篇幅放到了对黑手党的描绘中,除了片中主人公道尼,联邦调查局在片中完全处于一种辅助的地位。

这部**最吸引我的是其中两位演员的个人魅力:约翰尼德普,艾尔帕西诺。约翰尼德普——在《忠》片中,饰演在黑手党的卧底道尼,这个角色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一方面是工作,一方面又要面临着妻子儿女的抱怨。回到家连女儿都懒得和他说话。与此同时,他又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而调查局上司时常会给他更为危险的任务,面对着缺少支持的困境,道尼处在一种煎熬之中。在黑社会的圈子中,直接上司莱佛蒂对他极为器重信任,甚至把他当成自家人,而更高一层的老板桑尼也看好他,把他时时留在身边,对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莱佛蒂,他始终抱着一种愧疚的心理,在影片的最后,他坚持要把私吞的百万现金留给莱佛蒂,为他完成梦想,买一条船。纵观整部**,道尼处在三种主要矛盾之中,这三种矛盾的激烈碰撞,使他的精神上的压力处在崩溃的边缘。

艾尔帕西诺——他饰演的莱佛蒂是一个黑手党的小人物,这个角色充满了一种悲剧色彩,为黑手党工作了30年,却一直没有上位的机会,他喋喋不休,总会重复说着他的“功绩”,他不够狠辣,不够绝情,这也决定了他会永远是个小角色。在另一方面他欠组织的钱,是因为儿子吸毒被迫借债,对于黑手党他早已经厌倦,留下的理由则是因为债务。对儿子他恨铁不成钢,那种又爱又恨的感觉在两个镜头中被艾尔帕西诺诠释的淋漓尽致,一个是在圣诞夜,道尼来他家里作客,这时他儿子要出去吸毒,他抬起头看了儿子一眼,在看影片时,这个动作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动作出现在很多的父母看着不成器的儿子出去胡混时情景中,帕西诺的演绎简直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展现。第二个镜头是在,莱佛蒂的儿子因为吸毒,被抬进手术室生死未卜,莱佛蒂在走廊的座椅中对着道尼失声痛哭,当时有一句话,“他就在这个医院中出生,而我现在却要看着他进手术室,等着他生死的消息”帕西诺把那种对于子女的爱,自然而又真挚的表现了出来。莱佛蒂对于道尼,更像是种长辈的寄托,可以说他把道尼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各方面维护他,同时他又把道尼当成了自己的希望,他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的但已经无法实现的东西,对于道尼的器重,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理想的一种寄托,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只能哀其不幸吧。莱佛蒂并不是阿尔帕西诺最经典的作品,但他在片中表现得浓郁的悲剧情节,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美人计》

为了完成间谍任务,英格丽褒曼在《美人计》里面,不得不牺牲个人的情色。因为阿莱茜娅切可曼(英格丽·褒曼)的首先任务是要为了取得敌人信任,而要违心地嫁给那个间谍商人埃利克·德伯斯汀。可是麻烦、危险的问题来了,阿莱茜娅切可曼的直接联络人加里 格兰特喜欢上了金发碧眼的她。与此同时,阿莱茜娅在危难中爱上了特工戴弗雷(加里·格兰特)。正是在这样的惺惺相爱的心景之下,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必须还要执行一项间谍任务。阿莱茜娅需要投入间谍商人埃利克·德伯斯汀怀抱。与敌共眠花非花。对这一个投情送抱的艰辛,阿莱茜娅只好对心上的戴弗雷讲:“你可真够朋友”言语那么得尬尴,那么无奈,而且还那么的耿耿于怀。不过美人的美人计一施,还真行。金发美女刺探到了将要与自己屡行约婚的间谍商人埃利克在南美的特务勾当。一般的看,美人计用在投入情感的人上面,还是管用的。阿莱茜娅的间谍工作如此。生活现实可能也是如此?当影片中阿莱茜娅切可曼间谍工作进行到被敌人求婚时候,女主人公在痛苦之中前来请示上级,渴问自己的计谋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戴弗雷吱唔地问了阿莱茜娅一声:“嗯,你,你爱他吗?”这时候似阿莱茜娅眼巴巴地回答道:“他以为,我爱他。”然后阿莱茜娅静静哭了。

希区柯克执导这一部影片《美人计》当中,那些过多过密的黑白光影,条条道道,闲而迷乱,梦呓人远。全片最后一镜,阿莱茜娅的美人计使完,屋门一关遮入了飘摇的黑暗。连阿莱茜娅的那位上当受骗的夫婿也被吞食在惊悚画面的黑白相间的疑影当中了。在希区柯克的镜头底下,这一出《美人计》显然是悲情和哀怜的。

《007》系列

这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经典间谍**了!在最困难、最致命的时候,邦德先生总能惩恶除奸,死里逃生,最终获得邦德女郎的爱。那出神入化的高科技武器,总能成为男孩子们钟情的收藏品。

007詹姆斯·邦德完全档案

姓名:James Bond

译名:詹姆斯·邦德/占士邦/詹姆斯庞德

编号:007

身高:183厘米

体重:76公斤

身体特征:右脸颊、左肩和右手背有疤痕,皮肤较黑

特长:射击、飞刀、滑雪、搏击的好手

语言:能操流利法语,德语,而且对其他语言也很有天份。

007**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不多做介绍。

回顾:

007第20集《谁与争锋》

007第19集《纵横天下》

007第18集《明日帝国》

007第17集《黄金眼》

007第16集《杀人执照》

007第15集《黎明生机》

007第14集《雷霆杀机》

007第13集《八爪女》

007第12集《最高机密》

007第11集《太空城》

007第10集《海底城》

007第9集《金枪人》

007第8集《生死关头》

007第7集《金刚钻》

007第6集《女王密使》

007第5集《雷霆谷》

007第4集《霹雳弹》

007第3集《金手指》

007第2集《来自俄罗斯的爱情》

007第1集《诺博士》

悬疑片

①牛津杀手——任何三个数都可组成数列

②决胜21点——“蒙提霍尔”数学论题

③如月疑云——五个男人的逻辑推理秀,最精彩之处在影片最后一秒

④嫌疑犯X的献身——侦探小说改编的**

⑤逍遥法外——两个男人有趣的猫鼠游戏

⑥非常嫌疑犯——谁是凶手?

⑦致命游戏——不可思议的生命之旅

⑧足迹——顶级智慧对决,要看1972的版本

⑨一级恐惧——没看,但评价很不错

10蝴蝶效应----不知道该怎么说,你看来绝对不后悔

11龙之战----带有科幻片的打斗 好看经典

不恐怖的悬疑**我只看过这几部感觉不错的,一般来说悬疑**总是通过营造一种迷雾的氛围让人在思索中陷入惊恐,不恐怖的悬疑**都称不上优秀的悬疑片,而带有血腥味的往往是恐怖片不是悬疑片。下面我再推荐几部略带惊悚的经典悬疑片:

①七宗罪——惊悚片的传世之作

②十二宫——总得有人继续追查凶手

③灵异第六感——有鬼,也有些恐怖,但也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片

④搏击俱乐部——一部奇特的**,诺顿和皮特演的很不错

⑤杀人回忆——韩国**的顶峰之作

⑥老男孩——没看过,据说很不错

⑦致命魔术——最优秀的魔术类**

这些都是我的收藏,给你啦~

契诃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契诃夫

  契诃夫简介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面对面。而反方则从启用重典有悖于刑罚相适,造成同罚不同罪的不公平局面,会导致重典增加了社会的混乱。同时,由于法律的谦抑性,重典并不是解决乱世的良法,以及无法确定重的量度,并没有实际的解决作用。犯罪对于受害的民众来说,造成的伤害比治世更甚,而启用更加严厉的刑罚,会起到震慑违法犯罪、传达治世之心、迅速稳定社会局面的作用。这句话出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

明朝初年,刚平定了各路义军,国家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当是在那时官吏的贪污很严重,明太祖为了整顿吏治,采取了严刑峻法来惩治贪官,例如拨皮呀,就是在人的头上开个口子然后灌水银,那么皮就很容易脱落,很残忍,但是到了后来造成了很消极的影响,例如东西厂滥用刑法

一个国家在建过初期一般会采用道家思想治国,如无为而治疗,到了强盛时期一般采用儒家思想治国,而在末期战争年代一个新王朝要诞生时期,一般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用法律统一人民的思想其约法三章的内容简单明了,却影响很大。首先体恤民众,顺应民意,废除了秦朝原有的残酷刑罚制度,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法规;其次给予百姓权利,限制犯罪分子和英雄豪杰起义。刘邦约法第一条是杀人者偿命,其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因为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采取杀人连坐制度,刑罚也极其残忍。,还要钻研书本里面的知识,一本好书要翻读四五遍,不能读完一下就把书本放在那里,再也不翻读。学习十分重要,如果你一时因为追求玩乐,而停止了学习,漫无目的,就算你之前多么的努力,多么的用功,但是停歇了,那也只能半途而废。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把那些知识都遗忘了,那些知识也就逐渐不是你的了。没有了学习,你无法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从内到外的气质都油然而生。没有了学习,你工作的时候也会少了一些必要的知识,上初中的我,非常讨厌读书和考试。可是成绩将决定将来你可以上哪所高中。所以现在不好好用功读书,对升学与将来人生的目标有很大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也就像是跟打仗一样,生死决战。成绩一但落后,就会兵败如山倒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00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