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太宗为何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第1张

公元七世纪,西藏当时正处于吐蕃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勤政爱民,吐蕃日益强大。为了与中原的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引进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松赞干布决定向唐朝文成公主求婚。求婚使臣禄东赞带着礼物到了唐朝国都长安(今西安),才知道唐朝周边几个国家也派出使臣,向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求婚。唐朝太宗皇帝决定让各国使臣比试智慧,他出了三道题,全部答对的才能被许婚。

  第一道题是,花园里有十棵木头,两头一样粗细,使臣要区分哪头是根部,哪头是尾部。聪明的禄东赞将木头放入水中,因为树木根部密度大,所以向水里倾斜,于是他就分出了木头的头和尾。

  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题,他拿出一块玉,玉中间有一个转了九道弯贯穿整块玉的细孔。唐太宗让使臣们将细线从孔的这头穿到那头。使臣们都眯着眼捏着线往孔里插线,只有禄东赞很特别,他在孔的一头涂上蜂蜜,又将细线拴到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在孔的另一头,蚂蚁闻到蜂蜜的气味开始向孔里爬,禄东赞

  又对着孔不停地吹着蚂蚁往前爬,于是蚂蚁把细线带到了孔的那一头,禄东赞又赢了。

  唐太宗又出了第三道题,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混在一起,区分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使臣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长相分,都不对。禄东赞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一匹放出来,马驹一看自己的妈妈出来了,忙跑上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唐太宗一看禄东赞都答对了,又加出一道题,就是使臣必须在五百名用面纱蒙头的宫女中挑出文成公主。使臣们谁都没见过文成公主,这题太难了。但是禄东赞已经了解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独特的香,蜜蜂很喜欢这种香味。辩认公主那天,禄东赞偷偷地带了一些蜜蜂在身边,他将蜜蜂一放,蜜蜂便飞向有独特香味的文成公主。禄东赞又一次赢了。唐太宗心想,吐蕃大臣都如此聪明,能用这样大臣的国王肯定也很英明,于是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喜出望外,下令修建有999间殿堂的宫殿迎娶文成公主,于是在拉萨建成了布达拉宫。而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向文成公主求婚的故事,也被生动地描绘在了布达拉宫的壁画上。

公元7世纪,西藏处于吐蕃王朝,吐蕃王松赞干布勤政爱民,吐蕃日益强大。为了与中原的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引进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松赞干布决定向唐朝的文成公主求婚。朝臣陆东赞带着礼物来到唐朝的首都长安(今西安)。他这才知道,唐朝周围的几个国家也曾派出使节向文成公主求婚,文成公主才貌双全。唐太宗决定让各国使节考验自己的智慧。他问了三个问题,只有回答正确的人才能从事。

第一个问题是,花园里有十棵树,两头一样粗。使节们必须分清哪个是根,哪个是尾。鲁东赞是个聪明人,他把木头放入水中,因为树根密集,所以向水中倾斜,于是他分辨出木头的头尾。

唐太宗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他拿出一块玉。玉的中间有一个细孔,转了九圈,贯穿整块玉。唐太宗让使臣们把线从洞的一端穿到另一端。使节们眯起眼睛,捏紧线,把它插进洞里。只有陆东赞很特别。他在洞的一端涂上蜂蜜,把线系在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在洞的另一端。蚂蚁闻到了蜂蜜的味道,开始往洞里爬。陆东赞不停地对着洞把蚂蚁往前吹,蚂蚁就把线牵到了洞的另一端。陆东赞又赢了。

唐太宗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混合在一起,以区分哪匹母马生了哪匹小马驹。使臣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以色,有的以貌,都是错的。吕赞把母马和小马驹分别对调,过了一夜,把母马一个个放了。小马驹看到妈妈出来,就跑过去喂奶。不一会儿,所有的母马都被分开了。

唐太宗见吕洞赞答对了,又加了一道题,就是使臣要从500名头上蒙着面纱的宫女中挑出文成公主。使节中没有一个见过文成公主,这个问题太难了。但陆东赞了解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独特的香味,蜜蜂很喜欢这种香味。认公主那天,陆东赞偷偷带了几只蜜蜂。当他把蜜蜂放出来的时候,它们飞到了文成公主那里,文成公主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香味。陆东赞又赢了。唐太宗想,吐蕃大臣这么聪明,能起用这样大臣的君王一定是英明的,于是把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松干布喜出望外,下令修建999殿的宫殿迎娶文成公主,于是布达拉宫在拉萨建成。布达拉宫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松赞干布派使者鲁东赞向文成公主求婚的故事。

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逝世之后,吐蕃的大权落到禄东赞家族手里。这个禄东赞就是前来唐朝为松赞干布求婚的那个使者。传说中他聪明颖悟,而在实际执掌吐蕃政权的过程中,他也是为吐蕃的利益费尽心机。

禄东赞本姓噶尔。噶尔家族本居现在的西藏堆垅地方,为苏毗王国中的一个贵族。

《旧唐书》记载:

“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文成公主入藏发生于盛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俯首称臣。在表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朝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宣帝时昭君出塞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同是两桩比较美满的婚姻,不含有屈辱的和亲关系,因而也就越发体现事情的美好,反映了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

文成公主出嫁>在贞观四年(630年)灭了东突厥后,又派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来了使者。 >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平定了叛乱。 >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干布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婚,才把我们求婚的事给耽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20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个大胜仗。 >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就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100人的出使队伍,备了5000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婚。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轻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了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婚的时候,各国来求婚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婚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2500百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的聪明和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对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 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接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 ),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 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松赞干布再次派往长安求娶大唐公主的使者就是禄东赞。也正是因为禄东赞的智慧与忠贞,赢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好感,最终他帮颂赞干布迎娶到文成公主。

求娶

松赞干布是吐蕃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吐蕃在他的统治之下,渐渐强盛,但比起中原的大唐王朝,当然还是逊色不少,尤其是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名远播,让松赞干布对唐王朝,对长安,对李氏皇族无比向往,于是他就派他的使者,带着聘礼千山万水来到长安,就是想要跟唐王朝联姻,求娶唐朝公主。原本他以为这是一件不太难办的事,毕竟他是一国之君,求娶大唐公主,算是门当户对,而且唐王朝与吐蕃相邻,联姻之后,就会更加有利于两国的边境安稳。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唐朝拒绝了他的求婚,他想与唐王朝联姻的想法就这样失败了。

二派使者求娶

为此颂赞干布很苦恼,他也是真的想要与唐王朝联姻,于是他就第二次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向唐太宗李世民求娶公主。这一次他派的使者是禄东赞,他比较信任的一个臣子,在吐蕃担任要职,相当于唐王朝宰相的职位,可见松赞干布对此次求婚多么重视。所以禄东赞是带着颂赞干布莫大的期望来到长安,想要求娶到大唐公主,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来到长安求娶公主的人不仅只有他一个人,还有其他五国的使者。也就是说,禄东赞此次的求婚,难度十分大。

果不其然,因为六国来求婚,唐王朝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将文成公主嫁到哪个国家,于是唐王朝给六国使者出了一系列非常考验智慧的难题,这些题目非常刁钻,很多使者都无从下手。但禄东赞很聪明,每一道题他都给出了一个满意的回答,用最聪明的办法解开了唐王朝给的难题,这也让唐太宗李世民对禄东赞的智慧很欣赏。最后唐太宗居然想要给禄东赞娶个李唐的女子为妻,可因为禄东赞早已娶妻,他对妻子忠贞不移,于是他就拒绝了唐太宗。不过唐太宗也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欣赏禄东赞,之后唐太宗就将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可以说松赞干布能够娶到文成公主,有一半的功劳是禄东赞的。如果没有禄东赞在六国使者中的脱颖而出,以及他对婚姻的忠诚,估计唐太宗李世民是看不到吐蕃的优秀,因此唐太宗才会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大家悉知的文成公主和嫁藏王的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美谈,但众多的和亲公主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她们都是些非凡的人物,为促进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将完婚的和亲公主们列述如下:

一、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青海吐谷浑王诺曷钵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之。

二、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王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遣使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之。

三、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吐蕃王弃隶缩赞遣使纳贡求婚,中宗以雍王李守礼女(中宗侄孙)金城公主嫁之。

四、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东突厥后朝默啜可汗遣使入朝求婚,许之,但适逢默啜诸部杀了唐将孙佺,遂绝其婚。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默啜遣使入朝再请婚,玄宗以蜀王女南和县主嫁之。

五、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设帐在饶乐水流域(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的奚人首领李大酺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饶乐都督府,首领封都督,赐姓李),玄宗以宗室女固安公主嫁之。

六、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李大酺弟李鲁苏袭王向唐室求婚,玄宗又以盛安公主女封东光公主嫁之。

七、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设帐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首领失舌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松漠都督府,首领封为都督),玄宗以李东平外孙杨玄女封永乐公主嫁之。

八、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契丹部族首领可突于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燕郡公主嫁之。

九、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契丹部族首领邵固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东华公主嫁之。

十、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原属西突厥的设帐在西域的突厥施部族苏禄可汗向唐室请婚,玄宗以唐大将突厥人阿史那怀道女封交河公主嫁之。

十一、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西域拔汗那国(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境内)可汗阿悉难达干(唐封奉化王)遣使朝贡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和义公主嫁之。

十二、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奚部族松漠王李延宠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宜芳公主嫁之。后李延宠杀公主叛唐。

十三、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契丹族首领李怀秀(唐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静乐公主嫁之。后李怀秀杀公主叛唐。

十四、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北方回纥国英武可汗因助唐平“安史之乱”有功,肃宗以其幼女宁国公主嫁之。

十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以荣王女封“少宁国公主”随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宁国可汗。

十六、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回纥汗国天亲可汗遣使入朝请婚,德宗以宗室女咸安公主嫁之。

十七、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纥崇德可汗向唐室求婚,穆宗以宪宗女太和公主嫁之。

战争概述:公元七世纪,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崛起,开始与唐帝国在西域和吐谷浑地区的争夺。公元670年,唐王朝派大将率兵十万征伐吐蕃,与吐蕃四十万大军在大非川展开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成为唐帝国前期最惨烈的一次失利。吐谷浑全境被吐蕃所占

将帅星数:★★论钦陵薛仁贵精彩星数:★★政治影响星数:★综合星数:45★☆战争类型:粮战——深入敌境,如何保证后勤补给,是最为重要的问题。薛仁贵没做好,所以无论他怎么英勇,失败都不可避免

战争深度解析:薛礼的白袍,已经染红

柳银环当年一针一线缝制的白袍,二十多年来,从辽东到天山,从不离身

白袍成了大唐军的一种象征,有白袍的地方就有薛礼,有薛礼的地方就有胜利

如今,白袍已被大唐士卒的鲜血染红,成了碎片

大非川,一个让薛礼梦碎的地方。大唐帝国,也向吐蕃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千百年来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土著居民生息繁衍。到魏晋时代,这里已经拥有了三个势力相当的藏民族地方割据势力:吐蕃、苏毗、羊同

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走向了强大。隋开皇三年,将都城从匹播迁至了逻些。公元629年,在年轻的第三十三任赞普松赞干布的统领下,一举吞并了苏毗、羊同两部,统一了青藏高原。之后,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吐蕃平定了东女等部落,又在武德九年征服了尼罗婆。在唐太宗贞观元年攻占了党项,疆域横跨西藏、青海、四川

松赞干布除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政治制度外,还创立和统一了文字——藏文

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唐帝国,松赞干布保持着崇拜和敬畏之心。贞观八年,他派出使者入长安朝贡。对西南来的陌生朋友的热情,派了使者冯德瑕回访,松赞干布高规格接待,宴席间听闻了中原女子貌美,而突厥、吐谷浑等部都娶了大唐的公主,松赞干布也起了个娶大唐公主当老婆的念想。于是,再次派使者带上大量的聘礼去长安求婚

松赞干布的求婚却被高傲的唐皇帝拒绝了。当时的唐帝国四夷皆平,觉得不必再用自己李姓王室的女人远嫁西南边陲部落以换取和平,因此李世民拒绝了松赞干布的求婚

松赞干布很没有面子,要发飙。吐蕃使者为了掩饰自己说亲的失败,对松赞干布说李世民本来都已经接受了松赞干布这个女婿,可后来吐谷浑人从中挑唆,李世民才拒绝了这门亲事

松赞干布于是将怒火都发到吐谷浑人身上,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吐谷浑人。吐谷浑人抵抗不住,逃往青海湖北部。吐蕃人又趁势攻破党项、白兰等部。松赞干布于贞观十二年又一次兵临大唐边境松州,再次派出使者到长安求亲,同时给手下的兄弟们放话了,李家不允许这门亲事,我们就杀到长安抢亲

驰骋沙场几十年的李世民怎会被松赞干布这等毛头小伙子吓倒?该年八月,李世民派大将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率军五万迎击吐蕃大军

双方在松州城下稍作交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取得了小胜。松赞虽年轻,但颇沉稳,交锋之下也见识了鼎盛时期唐军的战斗力,不愿与李唐结下过深梁子,于是率军回返

回去之后,松赞仍不甘心,先后三次遣使带上厚礼到长安,给李世民道歉认输并叫屈——俺就是想当李唐家的女婿

通过松州一战,李世民见识到了吐蕃人的实力,同时看松赞这小伙子也挺谦虚,这才答应松赞干布的求婚,把唐宗室成员文成公主嫁给松赞

松赞大喜,派丞相禄东赞携带黄金五千两、珍宝无数给李唐当聘礼,文成公主则带去了中原。大量的书籍、谷物、种子,为汉、藏之间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以及深远的文化交流

进入唐高宗时代,唐帝国外事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辽东朝鲜半岛,而吐蕃政权的实力却在一天天增强。松赞干布死后,年幼的孙子被扶立为赞普,丞相禄东赞主持吐蕃朝政,吐蕃政权开始采取积极的扩张政策

公元660年,当唐军第一次平定百济的时候,吐蕃开始进攻吐谷浑;公元663年,驱逐吐谷浑至凉州,全据吐谷浑部所占地盘。当时,西域的小股势力也慑于吐蕃人的强大,纷纷依附

吐蕃人动了唐王朝在西域和河西一带的奶酪,唐高宗当然很不高兴,但此时连连在辽东征战,唐王朝已无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战事,对吐蕃人也暂时无可奈何。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已开始恶化,公元663年,禄东赞再遣使到长安请求和亲时,唐高宗毅然予以拒绝

公元665年,吐蕃人入侵西域于阗。于阗是唐王朝的附属国,唐王朝当然不能坐视不顾。唐高宗派唐将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率兵援救,双方开始了小规模的摩擦

吐蕃与唐帝国,早晚会有大战,但唐王朝却需要喘息的时间,二十多年的辽东战事消耗了唐帝国太多的精力

精明的吐蕃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不给唐高宗李治机会

咸亨元年,吐蕃大举进攻西域唐属地,连续攻陷了唐在西域的十八州,攻占了龟兹拔换城。唐在西域的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被迫再次罢废

唐帝国已忍无可忍,只有派出最杰出的大将与最精锐的部队与吐蕃人一决高下

谁是当时唐帝国的第一名将?当然是薛仁贵

薛仁贵,又名薛礼,山西绛州龙门人。年轻时家境贫寒,父辈死了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只能随便找个坑埋了。薛仁贵身材魁梧,练就一身武艺,据说一顿能吃八碗饭。在唐初盛世,身高力大的薛仁贵养家糊口也不是问题,但其妻柳氏非常贤淑,认为薛仁贵非常人,在妻子的激励下,三十岁的薛仁贵选择了当兵

薛仁贵入伍后不久,远征高丽,薛仁贵所在的张士贵部也赶赴辽东。薛仁贵作战非常勇敢,每战都是冲在最前面,他出战必穿妻子为其缝制的白袍。唐军与高句丽大军在安市城东激战,唐太宗李世民登北山观战,只见一名白袍唐将在敌阵中来回冲锋,所向无敌,第一次知道了薛仁贵的名字,并在战后亲自接见了这位战斗英雄,赐良马两匹、绢四十匹,提升其为游击将军

回国后,唐太宗并没有忘记这位白袍将,薛仁贵再次被破格提拔为左军中郎将,并将他放置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统领宫廷禁卫军驻守玄武门。玄武门是唐太宗李世民起家的地方,对于李唐皇室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李世民将此重要位置交给毫无背景、士卒出身的薛仁贵,足见李世民对薛仁贵的器重

薛仁贵用他的忠诚回报了李唐王室。唐高宗永徽五年五月初三夜,长安天降暴雨,山洪暴发,长安城几千人在这次水灾中丧生。当时水至玄武门,卫士大多各自逃命,唯有薛仁贵冒死到皇宫救唐高宗李治。他救了高宗一命,李治很感激他,之后更加重视薛仁贵

显庆三年,四十四岁的薛仁贵成为独领大军的军事主帅,出现在唐王朝袭扰高句丽的阵容中,成为唐军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他的成名之作还是在征伐天山铁勒部中,连发三箭,射杀铁勒三名大将,率领唐军一举平定铁勒各部。当时民间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西征铁勒后,薛仁贵又参加了唐王朝平定高句丽的战争,胜利后被提拔为左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公元670年的大唐王朝,唐初的名将基本已经逝世,而薛仁贵则是唐二代将领中的****,出征吐蕃,非他莫属

薛仁贵的对手论钦陵也非等闲之辈。论钦陵是吐蕃丞相禄东赞之子,禄东赞于公元667年逝世,论钦陵继承父位,成为了当时吐蕃政权的实际统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浑,均是论钦陵亲率大军。论钦陵堪称吐蕃政权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公元670年,唐高宗李治以薛仁贵为主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阿史那道真、左卫大将军郭侍封为副大总管,率兵十万,征伐吐蕃

此役至关重要,唐高宗李治给薛仁贵配备的副将都是重量级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将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亲是突厥处罗可汗之弟阿史那杜尔,后来投靠大唐成为一代名将,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龟兹;而郭侍封则是出自瓦岗的开国将领郭孝恪的次子,郭孝恪是力擒窦建德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于平定龟兹之战,其长子郭侍诏亦战死沙场,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

让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贵来统领二个世家出身而级别又与自己相等的公子哥名将,虽然他威名很盛,却也有点勉为其难。阿史那道真是胡人,肚子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郭侍封却不同,总想与大元帅抬杠,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公元670年八月,薛仁贵的十万大军抵达大非川

鉴于行军路径艰险,携带辎重粮草必将影响行军速度,薛仁贵决定将辎重粮草留在大非川上,由郭侍封率二万兵看守辎重,自己率大军寻找吐蕃主力决战

郭侍封却并不听从薛仁贵的节制,并没有将辎重放在大非川,而是携辎重粮草缓行。论钦陵怎么会错过唐军的这一破绽,纠集二十万吐蕃军袭击郭侍封部,郭部大败,辎重粮草尽失

薛仁贵在河口刚打了一场胜仗,后方却传来郭部战败的消息,没有后勤保障供给,薛仁贵只得退回大非川。在大非川,论钦陵早已为薛仁贵准备下了四十万大军。两军交锋,士气低落人数处劣势的唐军大败,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薛仁贵、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将率数骑突围

论钦陵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见好就收,取得大胜后,却主动与唐军求和。很快,论钦陵与失去了大部分军队的薛仁贵签订了和约。唐帝国在失败面前不得不默认吐蕃势力入主西域的事实。之后的两百多年,唐与吐蕃之间连年征战,互有胜负,但唐帝国一直无法征服屹立在高原的吐蕃人

吐蕃也成为了大唐王朝边邻中唯一一个可以不用向其臣服的少数民族政权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薛仁贵:大非川之战,是唐王朝开国来最大的一次失利,唐王朝的颜面尽失。薛仁贵作为主帅,当然会被追究。不过此时的大唐政治还算清明,二君依然大气,仅仅免了薛、郭、阿三人之职,均未遭受杀身之祸

对大非川之战,薛仁贵显得很无奈,常以流年不利、出师必败来慰藉自己。不过唐高宗依然没有忘记当年的救命恩人,过了几年又启用赋闲在家的薛仁贵。薛仁贵以六十八岁的高龄再次西征,和突厥人作战,白袍将军的身影又出现在大唐军中

永淳二年,薛仁贵病逝于雁门关,享年七十岁。其子薛讷、薛楚玉,其孙薛嵩,皆是能征善战的大唐武将。在民间,薛氏父子的英雄传奇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论钦陵:吐蕃政权强势崛起,除了世人皆知的松赞干布外,禄东赞、论钦陵父子功不可没

大非川之战后,论钦陵又于公元678年在承风岭击退了十六万唐军的攻击

论钦陵执掌吐蕃政权二十多年,在他的带领下,吐蕃帝国走向了鼎盛和强大

公元699年,新任赞普器弩悉弄不满论钦陵专权,发动了回收政权的斗争,大举铲除论钦陵势力,与论钦陵兵戎相见。论钦陵兵败自杀

战争猜想:大非川之战的失利,是历史必然还是个别链条的失控?后世评价此战,大多将失利的主要原因归于郭侍封不听帅令,叹息于薛仁贵一战而英名尽失

郭侍封的失误,看似偶然,但却反映出了到唐高宗时期,唐王朝军事上由盛转衰的一个迹象。初唐的辉煌过后,唐王朝危机暗藏,一个特征是军事人才的缺乏。唐二代将领也不似开国名将们具有战斗经验与进取精神,之后唐王朝所倚重的名将,胡人占据半壁江山,这已经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大非川之败,反映了大唐虽有名将薛礼但独木难支的无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02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