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关于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第1张

这个问题我看近些年来很多书还有一些在日本成为家长的国人都说其实篡改是没有的 或者说是几十年前曾经有几种小的教科书有篡改 日本主流教科书都是承认的 没有篡改 出于各种需要 就把篡改放大 所以给国人感觉好像一直都是篡改的

我觉得中国版的求婚大作战特别好,他让我明白了,人总是等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如果可以重来,是否就可以弥补遗憾,达成心愿。我觉得这部剧中里面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个特别好,而且故事情节特别的完整。

《101次求婚》(日语:101回目のプロポーズ)是日本富士电视台1991年夏季推出的纯爱电视剧,由野岛伸司编剧,浅野温子、武田铁矢、江口洋介等主演。

该剧讲述99次相亲中都失败被甩的中年男子星野达郎,在第100次相亲中和无法忘记去世未婚夫的矢吹薰相遇后发生的独特爱情故事。

武田铁矢因本剧的成功,被评为让「偶像剧」概念崩溃的「最终兵器」。

第6集结尾,武田铁矢冲往街上高速行驶而来的卡车数公分前[1],嘶声大喊「我不会死!」(仆は死にましぇん!)的台词成为了同年的流行语(大众部门·金赏)。这一幕戏拍摄时他不使用替身,自己亲自上场演出的轶事也成为话题。

主题歌是恰克与飞鸟的《SAY YES》(Oricon单曲榜连续13周冠军,销售280万张,历代第六)。富士电视台把1990年10月至12月的《爱的回旋曲》(中山美穗、柳叶敏郎主演)及1991年1月至3月的《东京爱情故事》(织田裕二、铃木保奈美主演),与本剧合称为1990年代初期的日剧「纯爱三部曲」。

对日本右翼篡历史改教科书的看法:

1、日本右翼不甘心失败,不愿意面对失败。

2、日本作为好战国家,通常不会回避他们曾经犯下的战争罪行,甚至引以为豪。

3、日本的右翼分子继承了他们祖先的精神,认为大东亚共荣是一个正常的计划,如果承认了罪行,会间接给日本下一代带来不好的影响。

4、日本右翼分子图谋有朝一日恢复霸权,主宰亚洲,乃至世界。

我们要揭穿日本右翼分子的扩张侵略本质;同时,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避免历史灾难重演,维护世界和平。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上建立交流已经是几千年之前就开始的事了,虽然秦汉时期的交流仅仅存在于发黄书卷上的只言片语,好在还有鼎盛的唐朝。唐朝时期,中日的交往达到巅峰,而在这些交流中,唐诗的传入无疑成为最不可忽视的现象。

日本作家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都接受过中国古诗的滋养。时至今日,日本的中小学课本中仍然会选录不少的汉诗,其中不乏大家名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而张继作为一介无名书生,却以一首传唱千年的《枫桥夜泊》在日本民众中家喻户晓。

早在清朝时期,俞樾就在《新修寒山寺纪》中记录道,日本"三尺之童,无不能颂是诗",此似尤为不足,日本在二十年代又仿苏州寒山寺新建了一座"寒山寺",依寺而建的钟楼便名之曰"夜半钟声",非得要将这"钟声"带回家才好。那一年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穿越千年仍在日本读者的心中回荡?

一、清淡乡愁——共同的情感基础

《枫桥夜泊》一诗的情感并不独特,仍旧是唐诗中题材最为普遍的羁旅乡愁,这样的情感在唐诗中俯拾皆是。中国人是恋家的,在世界文学中,怕是只有中国人才有如此多的对于故土的眷恋情怀。日本人是顾家的,日本人有着很深的家庭观念,这种家庭观念或许是他们能够欣赏吟咏乡愁的唐诗的情感基础。而张继的这首以清淡之笔出之的《枫桥夜泊》,洗净了浓郁的愁思,代之以清浅的伤感,在一轮月、一声钟、一叶舟的夜晚,只有辗转反侧的落第书生,一个人静静地在江上,为失眠所扰。

人生的失意掺杂着思乡的清愁,万籁俱寂,只有寒山寺的钟声传来,打破岑寂,也打破缱绻往复的情绪的沉溺。中国的诗歌讲究"乐而不*,哀而不伤",这种含蓄蕴藉又清丽绵远的乡愁,似乎像是那缕钟声一般叩开了日本读者对于家的眷恋,对于亘古的沉寂的伤感体验。这种共同的对于故园的思恋之情,是这首诗能够被中日读者欣赏的情感基础。

二、余韵悠长——共同的审美倾向

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有一首非常知名的徘诗《古池》:"古池蛙跃入,静漪传清响",这首简短的俳句在中国的流传足见中日读者在审美倾向上的共通。也是万籁俱寂的古老的池潭,一只青蛙跃入水中。过往的是永恒的寂寞的古池,现在的是入水的青蛙,而那声清响,撞在过去与未来的凝结点上,留下一圈圈的涟漪和更为寂静空虚的古老的池潭,一如那声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回荡出一个更为辗转难眠的夜。

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是中国古典诗歌一贯的审美传统。从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祯的"神韵说"再到王国维的"意境说",讲究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已经是整个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审美传统,烙进了民族文化的基因。而日本俳句中,也有对这种"韵外之致"的追求。在他们的诗歌文论中,明确提出了"余情"的审美观念,讲求诗歌语言之外的绕梁余音。

也许是这种共同的审美倾向,才让张继这个无名书生能在唐诗史上占据了一个不可撼动的位置,也让他在异邦的课本上与李杜等人一起占据一席之地。

三、望月怀远——共同的意象内涵

中国人的月亮与外国人的月亮确实是不同的,因为它写满了美丽的哀愁的心事。从李白以一句短诗将月光如霜、对月思乡的庙宇写尽后,望月似乎就不再只是赏景而已了。在此诗中,即便无月,诗人也要提一句"落月"与"满天霜",好处在于后人读此句时,能在共同的审美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意象的内涵,了解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月落乌啼、江枫渔火、清幽的江南秋夜、江上失眠的孤舟客子,构成一幅清灵悠远的失意书生的山水图,而那夜半的钟声,必是最重要的留白了。

日本读者之所以能够体味到中国诗歌意象与情感的联系,实是因为在日本的诗歌中,这种清幽的意象与哀伤的情感的结合并不少见,如松尾芭蕉的"阵阵云如烟/一朵一朵又飘散/清辉满月山",云与烟、清辉与月山,松尾芭蕉同样在诗歌中传达出一缕哀而不伤的忧思。共同的意象内涵,也是《枫桥夜泊》能够千年不朽的原因之一。

时光轮换,斗转星移,距离那一年的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年。那个书生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他在那个不眠的夜晚写下的那首诗,承载了跨越时空的忧思,那个晚上的钟声,飘了一千年,世世代代回响出流转的空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23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