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是两个字的抗战电视剧有哪些啊

片名是两个字的抗战电视剧有哪些啊,第1张

《胭脂》

导演:徐纪周;

主演:赵丽颖、陆毅、陶昕然、袁文康、石兆琪。

剧情简介: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热情,上海进步女青年蓝胭脂和她的大学同学们也一起走上街头,呼吁抵制日货,以声援前线将士。然而,因为一次宣讲活动,胭脂机缘巧合卷进了中日交锋当中;她不顾自身安危为抗战积极奔走,立下战功后,更想戎马关山,以身报国。加入国民党后,胭脂历经大小战斗,却发现国民党内部的消极和堕落。信仰动摇之际,胭脂得***人周铁山的指引和鼓舞,继续着抗日征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胭脂逐步成长,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员。

《渗透》

导演:虎子;

主演:沙溢、陈瑾、曹炳琨、韩童生、张佳宁。

剧情简介:抗战胜利前夕,偏门偏科的军统特训班留级生许忠义(沙溢饰)被迫到即将开赴东北的中共部队,卧底期间被我军的言行仁义所感化,对***有了新的认识,决心向我党自首。经考察,党组织决定利用他在经济、战略方面的天赋,派潜回国民党沈阳军统站为我军提供急需的战略物资。许忠义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窘迫处境和战后厌恶内战、贪婪的心理巧施妙计,为我军提供了大量急需的物资,同时在国民党军统内部站稳了脚跟。许忠义在军统的老对手齐公子(曹炳琨饰)也来到了沈阳。齐公子屡屡使出致命招数,却每每被化解于无形。敌人制定了险恶的“渗透”计划。许忠义找到了一个万全的破解办法,将敌人击败。

《错伏》

导演:虎子;

主演:沙溢、罗海琼、斓曦、张晞临、艾东。

剧情简介:上海租界内,一场意外让中共地下党员林楚峰与国民党军统高级特工云朵错误地接上了头。在国共联合抗日的大背景下,两人为安全考虑不得不将错就错,以夫妻的名义潜伏下来。与此同时,原本要与两人配合的中共地下党员冷梅与军统特工刘福林也只能将计就计组成“假夫妻”。敌人布下的陷阱纵横交错,四人间情感纠葛盘根错节,一个“错”字引发一连串故事,也考验着四个青年男女的信仰与感情。

《苍狼》

导演:王利兴、徐善杰;

主演:潘泰名、章雯淇、毛俊杰、吴承轩。

剧情简介:1937年11月11日,上海沦陷。陈天放教导团受命担 任第101集团军后卫团,掩护全军后撤。成为断线风筝的陈天放,凭借自己的日语优势和特战技能,率领秦枫等特战队员,在隐秘战线上,屡出奇招,制造混乱。干掉日军华中派遣大佐鬼冢次郎坊,炸毁安庆机场雷达站,协助张自忠将军在湖北潢川实施“狼牙行动”,打乱了板恒师团的部署,并被刘洪元司令批准成立“苍狼”特别行动队。

《风影》

导演:王利兴;

主演:吴承轩、王梓桐、康杰、李卓霖、张若昀。

剧情简介:1945年,为彻底击溃妄图扭转战局的日军,中共中央南方局派王文渊前往湘西战场。王文渊潜入日军核心机要部门**了日军作战计划情报,同时还发现了日军试图暗杀中国守军高级将领的“蝙蝠计划”。为阻止日军阴谋,王文渊只身进入重庆,与日本特工波田久雄展开生死对决,为赢得抗战胜利立下战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挑起内战,却遭遇覆灭的下场。国民党军官宋永峥奉命留在贵州,寻机对贵州展开一系列破坏行动。

亮剑

李云龙是八路军独立团的团长,在他的独特指挥下,山崎大队全部消灭。李云龙又会同国军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把守的县城,守备部队全军覆灭,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因此名声大噪,李楚成为好友。抗战胜利,李楚又相逢在淮海战场,二人差点同归于尽,田雨献出血液挽救了李云龙的生命。在李云龙出院时田雨答应了李云龙的求婚。朝鲜战争爆发,李云龙向上级请战,没被批准,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他由带着抵触情绪到虚心学习,他的野战经验得到了理论的升华。

雪豹

周卫国原本是一名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却不乏热血,抗战时为了保护初恋女友,举枪杀了一名日本人,由此改名换姓走上了革命道路,从国民党中央军校到德国军校,再到回国创建中国第一支特战部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传奇英雄。

黑狐

《黑狐》,被制片方冠以《雪豹》姊妹篇的名号,延续《雪豹》班底,文章担任监制,张若昀、李曼等主演外,吴婷,芦芳生,章雯淇,李卓霖等演员也共同参与该剧的演出。 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潜伏在国民党军统内部的中共特工,在经历了亲人的离散,爱人的分别后,为了祖国和民族,与日伪特务进行殊死的较量。

雪鹰

《雪鹰》由北京典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上象星作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宁兴百纳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投拍,陈冠龙执导,王强、金晨、万弘杰等人主演抗日剧。

该剧取材于日军侵华时研究生化武器的史实,讲述了雪鹰支队,历经磨难终于摧毁了名为“100所”的日军生化武器研究中心,彻底粉碎了日军的“焦土计划”的故事。

还有《错伏》《光影》《卧底》《猎魔》《战将》《战旗》《尖锋》《红色》《枪花》《战神》《风影》《青盲》《枪火》《国歌》《将军》《利剑》《麻雀》等等片名是两个字的抗战电视剧。

胡姓的由来

胡姓:以谥为氏

胡姓为当今中国第13大姓,占总人口的131%。

关于胡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说法均与陈地有关:一是以陈胡公谥号为氏;二是以国为氏,春秋有胡国,子爵,其地在陈国附近,是附庸于陈国的一个小国。

古代姓氏学著作认为,以谥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上说:"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林宝所依据的是出于汉代的《世本》一书,《世本》中对胡姓来源的解释是:"周武王封虞满于陈,谥胡公,因氏"。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妫满为什么得了一个"胡公"的谥号?或者说,"胡"字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美好意义?

关于妫满谥号"胡公"的由来,我们从周代的谥法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逸周书·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寿的意思。也就是说,妫满年高寿长,人乐其寿,故以其寿而谥之曰"胡"。

但是,是谁最先以胡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费踏 13省,遍寻资料,历千辛万苦,从民间浩翰的家谱史料中,做出结论,认为陈国最后一个国君陈胡公20世孙陈闵公亡国后,他的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牖避难,其中陈衍,生子二:长子名琏、次子名玙。琏以国为氏,姓陈;玙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玙生澄,于是有胡氏一系。此为一说。但从胡公妫满到其21世孙玙,其间相距六百余年,若以胡公谥号为氏,当在胡公孙辈三、四代之间,不一定会延续到21世。有的胡氏族谱上说,胡氏始于陈胡公长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长子名犀侯,为申公,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继兄即位,为相公。此又为一说。

对胡氏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胡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时有两个胡子国,一为姬姓胡国,在今河南郾城一带,与郑国相邻,与陈国不远。一为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一带,与陈国相邻,这个胡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小国,而是陈国的一个附庸国。《左传》载,"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这里的胡国和沈国,都是附庸于陈国的子国。陈国后期国力衰弱,自顾不遐,胡国先为吴国所掠,后亡于楚国。归姓胡国亡国后,后人分为两支,一为胡姓,一为归姓。

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

胡氏家谱源流甚早,现有确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谱。朱熹有《胡氏族谱序》存于世,《序》云: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公,以迄晋关内侯质为立谱之鼻祖,相传二十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华林五宗中,胡魁长子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一门进士,盛极一时。胡珰后裔后来有迁到湖南、湖北、云南及江西其他地方的。迁至湖南的有一支居于浏阳中和乡,这里为罗霄山余脉,有一小山岭,名叫"西岭",西岭山脚下有一村子,自明末以来就有胡姓人居住,经400年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有名的"西岭胡氏"。到当代,西岭胡氏则有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据其族谱记载,西岭胡氏源于华林胡氏,族谱从陈胡公妫满起,至胡耀邦,已是第 130余代了。

胡氏家族的另一支在安徽徽州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创造的文化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宋代,著名学者汪藻就曾这样说过:"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多士,绩溪为最。绩溪之氏以族名者无虑百余,而学传子孙胡氏为最。"

绩溪是徽州的六县之一,今为安徽绩溪县。"绩溪胡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著称于世,为当地闻姓望族。绩溪胡氏著名的家族有三支,即"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人称"绩溪三胡"。

"明经胡氏"系由李姓改为胡姓者,是近代名人胡适和胡光墉(即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族。

"金紫胡氏",其始祖为宋代名臣、学者胡舜陟(1083—1143),他因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后人把"金紫"作为其家族的称呼,称"金紫胡氏 "。金紫胡氏自家居绩溪后,聚族而居,世代为学,过着耕读与世宦相结合的生活。胡舜陟之子胡仔也是宋代大学者。据史载,宋、明、清三朝中,金紫胡氏共有 154种著作问世,著作多以解经为主,故有"经解世家"之称。

"尚书胡氏",其始祖可追溯到东晋时的胡焱。胡焱本是山东青州人,东晋时任骑常待官职,奉命镇守新安郡的歙县,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游览华阳镇(今绩溪县城),到了龙川(今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看到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他便在龙川之口的荆林里占卦,大吉大利,于是举族从青州迁居于此,从此龙川村开始发展,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龙川胡氏宗谱序》记载:"我徽州固多世家,而华阳(即今绩溪)则以胡氏为首,胡氏又以龙川为首,龙川之胡氏即吾徽州郡亦无出其右者。"龙川胡氏的兴盛在元明之际,其家族在此间考中进士的接连不断。据统计,绩溪县历史上共有进士100余名,龙川村有典籍记载的就有11名,是有名的"进士村"。明代成化年后,龙川胡氏出了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龙川胡氏达到鼎盛期,因此被人称作"尚书胡氏"。

"尚书胡氏"到近代则以经商而著名于世。当时因徽州山区地少,粮食奇缺,生存不易,大部分人一到成年就去外地做生意,穷则思变,于是逼出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

《广韵》中说,陈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因以胡非为氏。

另外,源于妫姓的还有胡毋氏,又作胡母氏,《广韵》、《姓氏急就篇》、《姓解》、《通志·氏族略》均载:齐宣王母弟封母乡,因战国齐国王室为田氏,本是妫姓陈氏后裔,所以齐宣王母弟远本陈胡公,近取母邑,为胡母氏。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十四、马姓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十八、何姓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十九、高姓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二十、梁姓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二十一、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二十二、罗姓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二十四、谢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韩姓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二十八、许姓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二十九、邓姓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延伸:皇族姓氏

1黄帝,姓公孙,号轩辕,又姓姬。因为那个时候姓、氏是分开的,所以又叫有熊氏。按我估计一个姓氏就代表了一个部落,黄帝本人可能兼并或者继承了很多部落,才有这么多姓氏。

2炎帝,也即神农氏,跟黄帝是亲兄弟,因为不是一个部落,却明确的说姓姜。大概是游牧部落,以放牧为生,所以养羊的女性占主导,所以姓姜。

以下的三皇五帝尧舜禹,少昊,颛臾,帝喾等人都是炎黄的后人,差不多同姓了(有待考证)。

3夏朝,是大禹的后代,也可以说是黄帝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就应该姓这个吧。

4商朝,明确的说是姓子。

5周朝,姓姬,大家都知道。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姓氏,春秋齐国姓姜,战国是田氏齐国,晋国是周王的兄弟国,姓姬,秦国姓赢,楚国芈,后来以熊为氏。魏赵韩都是国君的姓氏。

6秦朝,嬴。

7汉朝,包括东汉和西汉,都是刘姓。中间有王莽的新朝

8三国,曹魏,刘汉,孙吴。

9两晋,司马。北方著名的有,石勒建立的后赵,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苻氏建立的前秦等等。

10南北朝,南朝,宋(刘)齐梁(都是姓萧)陈(陈)

北朝 北魏(拓跋,后改为元),东魏,西魏(都是姓元),北齐(高),北周(宇文)

11隋朝(杨)

12唐朝(李),中间有著名的武则天建立的周朝,黄巢建立的大齐等,都不是正统。

13五代十国,比较乱,主要说五代吧,后梁(朱),后唐(李),后晋(石),后汉(刘),后周(郭,柴)。十国里有前蜀(王),后蜀(孟),南唐(李),南汉(刘),吴越(钱),北汉(刘),闽越(王),荆南(高)等

14宋朝(赵),西夏(李),辽国(耶律)金(完颜)

15元朝(孛尔只斤,音译)

16明(朱)

17清爱新觉罗

看看自己是哪朝的皇族/贵族后人!!!没准你是皇族之后哦!!!

国姓:黄帝的姓氏

秦朝:赢

汉朝:刘

三国:曹(魏),刘(蜀),孙(吴)

晋朝:司马

南北朝:刘(南宋),萧(南齐),萧(南梁),陈(南陈),拓跋(北魏),拓跋(东魏),元(西魏),高(北齐),宇文(北

周)

隋朝:杨

唐朝:李

五代:朱(后梁),李(后唐),石(后晋),刘(后汉),柴(后周),王(前蜀),孟(后蜀),杨(南吴),李(南唐),钱

(吴越),王(闽),马(楚),刘(南汉),高(南平),刘(北汉)

宋朝:赵

辽朝:耶律

金朝:完颜

元朝:孛儿只斤

明朝:朱

清朝:爱新觉罗

=============

五胡:特殊时期,单独写一下

前梁:张

后梁:吕

南梁:秃发

西凉:李

北凉:沮

汉赵:刘

后赵:石

前秦:苻

后秦:姚

西秦:乞伏

前燕:慕容

后燕:慕容

南燕:慕容

北燕:冯

大夏:赫连

成汉:李

仇池:杨

代国:拓跋

高句丽:朱

冉魏:冉

西燕:慕容

吐谷浑:叶

谯蜀:谯

翟魏:翟

桓楚:桓

宕昌:梁

丘汉:丘

芒荡汉:刘

略阳:蒲

胡楚:杜

虚除秦:虚除

辽西:段

句渠秦:句渠

段齐王:段

张秦王:张

安国:吕

…………等等

===

汉姓对照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

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

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

、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

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

罗特氏(蒙古族)等。

[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满姓汉姓 对照

目前满族人基本上使用了汉姓,

如:爱新觉罗,汉姓是: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的汉姓是:赵、

佟佳的汉姓是:佟、

瓜尔嘉的汉姓是:关、白、汪、鲍、

马佳的汉姓是:麻、马、

盛佳的汉姓是:沈、兀扎喇的汉姓是:吴、乌、

委赫的汉姓是:石、

富察的汉姓是:富、傅、

索卓罗的汉姓是:索、纳喇的汉姓是:那、南、

宁古塔的汉姓是:宁、刘、

赫叶勒的汉姓是:何、赫、

尼玛察的汉姓是:杨、

良嘉的汉姓是:粱、果

尔勒斯的汉姓是:高、

舒穆禄的汉姓是:舒、宿、

钮咕噜的汉姓是:纽、郎、

齐佳的汉姓是:齐、

喜塔拉的汉姓是:祖、图、希、

他塔喇的汉姓是:唐、

完颜的汉姓是:汪、王、完、

西林觉罗的汉姓是:鄂、

鄂佳的汉姓是:鄂、

扎库塔的汉姓是:张、

库雅喇的汉姓是:胡、

阿克占的汉姓是:雷、

扎思乎里的汉姓是:贾、

萨科达的汉姓是:仓、

徒萨的汉姓是:徒、

宏佳的汉姓是:宏、

锁吉的汉姓是:锁、

鄂托的汉姓是:曹、

沙垃的汉姓是:沙、

库奔的汉姓是:库、

惠何的汉姓是:惠、

英佳的汉姓是:英、

洪额奇的汉姓是:洪、

伊喇厘的汉姓是:李、

墨尔迪勒的汉姓是:孟、

白额吉吉特的汉姓是:白、

文扎的汉姓是:文、

巴约特的汉姓是:高、巴、

万琉哈的汉姓是:万、

朱舍狸的汉姓是:朱、

郭洛奔的汉姓是:郭、

乌苏里的汉姓是:武、

伊图玛的汉姓是:伊、

余乎鲁的汉姓是:余、

尼玛哈的汉姓是:于、俞。等等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

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

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

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

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

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

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

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

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

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

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

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

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

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

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

中国已知最早的姓氏:姬、姜、妫、姒。  中国最早的姓无从考究。况且上古时期姓氏观念不是很明确,有可能部落称号都可能作最早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前),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

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

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在中国有皇室血统就有30个姓氏?哇,百家姓里有三分之一的几率啊!你是不是延续了皇家的血统呢?你是不是传说中的王子公主、格格阿哥呢?速速查一查,然后确认一下~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十四、马姓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十八、何姓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十九、高姓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二十、梁姓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二十一、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二十二、罗姓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二十四、谢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韩姓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二十八、许姓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二十九、邓姓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25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