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是父子关系。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并不是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而是起兵推翻了他的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而得。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
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的故事:
在他17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他到外地当藩王,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也很严厉,此外,还接受了师父们的教导,受到的都是正统的教育,多次参加北方的军事活动,加强了自己在北方军队的影响,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北方的军事发展很迅速,朱元璋这个时候就有些防范朱棣了。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朱棣向南京发起攻势,在经过一番谋略后攻下南京,后来就坐上了皇帝位,同时也恢复了在建文年间贬斥的一些官员的职务,同时加强对地主的一些控制,因为朱棣十分重视北方的经营,征讨北部,巩固了北部的边防。
朱标死后,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了孙儿朱允炆。在朱元璋的心目当中,最完美的人选就是朱标。朱标是朱棣的嫡长子,而且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他身边了。
朱标宅心仁厚,而且在政事上也很有见地,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太子。当时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朱标继承皇位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很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还没有继位就已经离世了。
朱标离世之外,根据当时的继承制度,皇位就落到了朱标儿子的身上,应该有朱标的嫡长子来继承。但是朱标的嫡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过世了,只剩下了嫡次子还有庶子朱允炆。
本来应该是要立嫡次子比较合情合理的,但是嫡次子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妃常氏,她的家族力量太过庞大。常氏的几个哥哥当时在朝中都是身居要职,如果再让嫡次子登上皇位,那么势必就会出现外戚掌权的情况。
朱元璋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于是就立了庶子朱允炆。而且,朱允炆从小就很得朱元璋的喜爱。可能很多人疑惑,朱元璋做这样的决定,就不怕他的几个儿子造反吗?
朱元璋还真的考虑到了,所以当时他要求所有的藩王都必须驻扎在京城外,没有允许是不得私自回京的。朱元璋就是担心这些藩王会不服,会采取一些手段,所以特别下了这个命令。
而且,还要求自己死后,藩王不需要回京祭拜。但是,朱元璋担心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朱棣依然还是反了。
太子朱标去世后 朱元璋为何没有选择朱棣作为继承人前言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个,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继承人,即使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还有4个嫡子可选,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韬武略、战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而要选择孙子朱允炆
传位给朱允炆于情于理也说得通,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所以朱标去世了,将属于他的皇位传给朱允炆也没有问题,但朱元璋忽视了,朱允炆性格荏弱,而他的儿子大多是久经沙场的将士,所以他们未必肯服朱允炆。
朱元璋确立朱允炆为储君时,不满之声已经在皇子中出现了。不过朱元璋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朱棣,而是因为这3个原因,导致朱棣本事再大,他也没有机会做储君。
一、朱棣没有代言人
从古至今,朝臣和藩王联系过密,都可能会引发皇帝的猜忌,不利于自身的安全,所以朝臣不敢和藩王有过多联系。朱棣是藩王,他替大明镇守边疆,离南京很远,所以朝中大臣和他联系很少,由于朱棣和朝臣联系少,所以朝中为他说话的人也不多。
支持朱棣做皇帝的大多是他的兄弟,这些人都和朱棣一样是藩王,镇守在各地,所以关键时刻说不上话,而朝中大臣大多数和太子朱标关系好,所以愿意为朱允炆说话。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过在儿子中找个接班人,他提到了朱棣,但朝臣反对立朱棣,而是提议立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性格仁慈善良,朱元璋也喜欢,所以在朝臣的提议下最终立了朱允炆。若朱元璋选储君的时候,有朝臣为朱棣说话,很可能会为朱棣争个机会,可惜没人替朱棣说话。
二、朱棣的身份问题
官方史料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四子,但不少人质疑这点,很多人觉得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嫡子,他夺取皇位后,为了让自己当皇帝显得名正言顺,所以将生母改成了马皇后,这样他就成了朱元璋的嫡子,有资格继承皇位了。
但其实他的生母是朱元璋的碽妃。明朝时期记载皇家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氏所生,成祖则碽妃生”。同时,近代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也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认同朱棣为碽妃所生。
这就说明朱棣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嫡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还有,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即使他是嫡子,他前面还有两个长兄,秦愍王朱樉和晋恭王朱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标不在了,秦愍王朱樉就是嫡长子,所以朱元璋应该传朱樉,而不是朱棣。
三、治理天下的需要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有个明晰思路,就是皇帝找个仁德的人做,而让自己其他儿子镇守边疆,这样朱家王朝才能稳固。朱元璋打算让朱标做皇帝,让朱棣、朱权等人做藩王,替他们镇守边疆,朱棣、主权等主要防守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所以责任很大,朱元璋不会轻易将他们调离北方封地。
还有,中原王朝刚经历过战乱,需要休养生息,让百姓有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和发展经济。朱棣虽然能力出众,但主要是打仗能力出众,他当上皇帝后,可能会继续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用武,这不利于大明的稳定和经济恢复。
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开始屠杀功臣,就是希望内部稳定,国家不再打仗了,所以好战的朱棣不是他心仪的储君,仁德善良的朱允炆才是他想要的继承人。
总结
这3个原因让能力更出众的朱棣与储君无缘,但之后的事,也没有按照朱元璋所设想的方向发展。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开始削藩,引发了内乱,随后朱棣攻破南京,夺去了朱允炆的江山。好战的朱棣,在夺得皇位后也没有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动武,而是认真治理江山,让大明进入了一个盛世。
朱元璋堪称历史上一大传奇,谁能想到他能从开局时仅抱一个乞讨碗,一路“讨”到最后,竟把江山都装入“碗”中。从此朱元璋一门心思想把大明江山万代传下去,不惜屠杀开国功臣。但公元1392年,晴天一声霹雳,明朝公认的接班人,太子朱标死了。
朱标的去世,对晚年朱元璋是最大的打击。以至于朱元璋连个准备都没有,就必须要赶紧处理接班人问题,因为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最终朱元璋选定了皇孙朱允炆,并为了给皇孙“摘刺”,又开启了“蓝玉案”。
不过,历史却在朱元璋去世后,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开国功臣们没有抢夺皇位,可朱棣却依靠“靖难之役”,夺走了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朱元璋诸子中军事才能最高的。且在朱标死后又正是壮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言,都应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朱元璋为何舍朱棣,却非要选一个没见过世面,未经过风浪的年轻皇孙?
据《奉天靖难记》所载: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干祸国殃民的坑爹事,引得朱元璋非常不满意。而朱标非但不思己过,反怀恨在心,在宫中 “画个圈圈”诅咒朱元璋,引得“有声震响,灯烛尽灭”,随后又自招募了三千死士。
朱元璋得知后对马皇后说:“朕与尔同起艰难,以成帝业,今长子(朱标)所为如此,将为社稷忧,奈何?”
马皇后悲哀异常,说:“天下事重,妾不敢与知,惟陛下审之。”
朱元璋说:“咱俩的儿子中,就老四朱棣最给力,那是‘有文武才,能抚国家’,我非常满意,老婆你知道就行了,千万别泄露出去,我担心害了咱的老四啊!”
分析:首先说下《奉天靖难记》,这本书出现在朱棣当了皇上之后,即公元1402年,至于作者是谁?自此书出现后就没人知道。显然应是在朱棣授意下撰写而成。目的就是如上文这般抹黑朱标。
不过好玩之处就在于,明显发力过猛了。因为这则记载,融合了两大历史事件,一则是赵光义的“烛影斧声”,一则是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是想捏造朱标不配当太子,鼓吹朱棣早就被朱元璋选中了!
显然,“编”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中意朱棣,大权在握的朱标为何没杀朱棣?答案更好玩。
果然,这个消息很快就被朱标知道了,于是他趁蓝玉进京献马时,两人凑到了一起。蓝玉忧心忡忡地问:“皇上是最喜欢你呢,还是别的皇子?”
朱标说:“没人比得过朱棣。”
蓝玉一拍大腿:“可不。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听一位神算说‘燕地有天子气’,太子你可要有所准备!”
这一下朱标大惊道:“莫非想让我杀了他?可我四弟友爱恭敬,是多么好的弟弟,我怎么忍心下手?”
蓝玉叹息道:“这是因太子你问到了,我才推心置腹告知。无论如何,咱今儿这番话,千万保密,别泄露出去!”
分析:原来朱标没有对朱棣下手,是有两个原因,一则是朱棣所处的燕京,有天子气,二则是最关键的,朱棣已经达到仁者无敌境界,朱标想杀都不忍。
这则奇幻记载,明显是逆向翻版了《明史》中的一段。也是蓝玉忧心忡忡地告知朱标,你弟弟朱棣好像有野心。哪料朱标却说:“你这叫什么话啊,朱棣那是我弟弟,能有什么野心。”话里话外,充满了自信,根本没放在心上。
结果却在这里,变成了朱棣的仁德感化了朱标!
看毕《奉天靖难记》中这些记载后,恐怕所有人到现在,都会清楚这三个问题。
其一:朱棣“靖难之役”后,心虚得近乎于疯狂。为了否认侄子朱允炆,不惜“挖根”,疯狂抹黑朱标。这幸亏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没法抹黑,故而便给朱元璋“加戏”,以此强化朱棣当皇上的正当性。
其二:朱标影响力太大。从《奉天靖难记》种种发了过猛来分析,显然奉命“编故事”的人,大有“反向操作”的可能。
这说明朱标虽死,影响力却依然巨大,以至于压得朱棣不得不抹黑之,而负责抹黑的人,显然心向朱标,用荒诞离奇对抗,造成了《奉天靖难记》根本没发挥作用,甚至是反作用。由此可见若朱标活着,朱棣哪怕有八百个胆子,也绝不敢谋反!
其三:朱元璋否认朱棣的苦衷。朱元璋曾考虑过朱棣却又否认,显然不是大臣们一两句话的作用,而是“知子莫若父”导致。
朱元璋就够狠了,可朱棣不但狠,还更狡诈虚伪。所谓过刚则折,明朝经过朱元璋的高压后,其实连朱元璋自己都清楚,急需一位仁君来怀柔。可朱棣这性情只会使天下大乱!果然朱棣做到了,至于仁德怀柔,则推迟到了朱高炽和朱瞻基时期。
所以,为何公元1392年,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宁肯传位给皇孙朱允炆,也不给朱棣? 10年后的公元1402年,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后,通过这本《奉天靖难记》,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得不说,朱元璋做得对!
朱元璋与朱棣是父子关系。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并不是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而是起兵推翻了他的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而得。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
扩展资料: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
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
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赐名姚广孝),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