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
秦大河,地理学家。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男,中共党员,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001965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70年毕业。大学毕业后曾在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任教。
001978年考取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8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00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是第七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002008年6月获第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
00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9月连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00近日,美国气象学会公布2011年美国气象学会各奖项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秦大河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002011530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研究成果
00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首次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
00
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内环境记录,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发现了南极表层雪冰中NO3含量在极光卵区出现峰值的现象。
001983年秦大河首次到南极考察,1987年第二次到南极考察。
001989年7月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采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参与IPCC报告编写
00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变化领域研
究的著名学者,在许多相关国际组织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广泛影响力。他为许多国际科学计划如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秦大河院士长期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
00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2002-2008),他成功组织了IPCC科学评估活动,大力支持和推荐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
00该项工作在努力构建和传播有关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重要科学结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人类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PCC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荣获“气象诺贝尔奖”
002008年10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秦大河从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别德里茨基手里接过了沉甸甸的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
00国际气象组织奖是世界气象组织最具声望、最有影响的奖项,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每年只颁发给一位在全球气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学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士。继我国气象界宗师叶笃正之后,秦大河是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00对于“气象诺贝尔奖”这项殊荣,秦大河受之无愧。他曾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冰川工作组主席等,现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一项项职务,不仅代表了头衔,更折射了秦大河对气象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00在过去几十年里,秦大河在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成绩卓越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他参与组织IPCC科学评估,推动了中国和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并大力推荐青年科学家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参加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中;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常任代表,他高度重视气象和水文之间的国际合作,有力推动了气象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进步。
00打开网页,《秦大河院士阐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象专家秦大河呼吁市民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等一篇篇文章映入眼帘。于是,一个全心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并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宣传的秦大河形象跃然于眼前。
00耳边仿佛又响起秦大河那铿锵的声音:“关注极地气象、研究全球变化、保护全球气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0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或许是对仍醉心于气象事业的秦大河最形象的写照。
企鹅一旦发育成熟,到了择偶期后,雄企鹅首先潜入深水部位,遨游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寻找求爱的礼物:一块小石头。
这块小石头的形状和色泽必须使它未婚妻感到高兴和满意。然后,它衔着这块石头,去寻找它心目中的娘子。一旦姻缘 良机到来,雄企鹅就把这块石头放在雌企鹅的"脚"边,用心呵护,耐心等待。
雌企鹅如果看中,接受求爱,就把这块石头衔回事先筑好的巢里,雄企鹅便尾追而去。 雌企鹅如果不想与雄企鹅谈恋爱,便拍打翅膀,并用嘴巴去啄,让它离开,雄企鹅 便悻悻而去。
企鹅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当一只企鹅生病或受伤时,甚至在险恶的情况下, 生命受到威胁,它的伴侣绝不会离开,直到康复或死去。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成双成对的企鹅死在一起,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愿抛弃另一个。
它们排队步行到很远的地方,因为那样可以远离天敌,然后母企鹅生蛋之后交给公企鹅,公企鹅把蛋放在脚面上再用肚子盖住它,因为温度低,跟地面接触几秒蛋就有可能死到,公企鹅都聚集在一起,靠得紧紧的,防风,。
然后母企鹅再步行很久回到原先来的地方,吃饱,并带很多吃的回去,再次步行很久回到生蛋的地方,这期间一般小企鹅都孵出来了,要是小企鹅孵出来了妈妈还没回来,它可能就会死去。
等母企鹅回去之后公企鹅要很小心的让小企鹅到妈妈的怀抱里去,然后母企鹅喂小企鹅,公企鹅再重复母企鹅曾经做的事,步行很久到原来来的地方去觅食,再回去喂宝宝,满感人的。
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罗阿德•阿蒙森。
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中国人:高钦泉、张坤诚。原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张坤诚,应美国国家科学院极地研究委员会的邀请,于1985年初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进行友好访问,他们是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
1980年初,中国派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591人参加考察,以陈德鸿为总指挥,进行考察活动,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
向阳红10号曾进入南极圈内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学科调查;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常年(越冬)站,站址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处。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边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其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 22′40″。到1992年中国已先后开展了9次南极科学考察。此后基本上每年一次。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其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这也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扩展资料: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是指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的队伍。1980年初,中国开始进行南极考察。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2019年10月6日下午,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由双方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将奔赴南极,助力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科考。
2020年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美国、法国和英国的三支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大陆,发现丁威尔克斯地、阿得里地和维多利亚地。
罗斯率领的英国探险队除了发现维多利亚地高达4000米的山地外,还发现了一个深深切进大陆的海(罗斯海),它被巨大的冰障(罗斯冰障)所隔断。冰障长800千米,高10~70米。在一个岛上(罗斯岛),发现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给它取名为埃里伯斯火山。
1898年,挪威探险家波尔赫格雷维克率领的探险队,终于找到攀登罗斯冰障的道路,他们第一个登上南极洲,并且在维多利亚地东北的阿德尔角盖了一所小屋,也是第一个敢于在南极洲度过极夜冬天的人。第二年夏天,他们对南极大陆进行考察,并向南极进军,由于冰原裂谷阻挡,只到了南纬78°51′的地方。这是人类第一次到达地球最南的地方。
世界上首先完成横越南极洲的是福克斯率领的12人探险队,于1957年11月24日从阿克尔顿基地出发,穿过南极到达斯科特基地,历时99天,行程达3453千米。
后来,每年也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去探索南极大陆的奥秘。大部分是南半球夏季时在那里工作,小部分人留在基地挨过漫长黑暗的冬天,继续进行科学研究。
1980年1月,我国两位科学家董兆乾、张青松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初访了南极。后来又参加合作考察。他们是最早踏上南极洲的中国人。他们留下了两只具有中国特色的茅台酒瓶作为纪念标志,在南极的迪•迪尔维尔站、凯西站、莫森站等为了欢迎中国科学家,先后升起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1981年1月,我国先后又有11人赴南极考察,在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智利的马尔什基地和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进行考察活动。
英国两个探险家萨•拉纳尔夫•柴斯尔顿和查尔斯•巴顿于1979年9月2日从格林威治动身,沿地球经线纵横南北极的环球一周的冒险旅行。他们曾以78天的时间成功地横断南极,创造了横断南极洲的世界纪录。
1988年12月20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挺进南极圈,到达南极大陆,在那里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1990年3月3日,由中国、美国、法国、前苏联、英国、日本的6名探险家组成的国际徒步横穿南极考察队,历尽艰辛,几经磨难,经过219个昼夜,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西向东、路线最长的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现在,全世界已有18个国家在那里建立140多个科学考察站,其中16个为永久性的。南极洲的奥秘已逐渐被揭开,第七大陆正日渐兴盛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