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工程技术大学录取分数线

河北科技工程技术大学录取分数线,第1张

河北科技工程技术大学省份不同录取分数线不同。通过查询2022年河北科技工程技术大学官网录取分数线资料显示:

1、2022年河北科技工程技术大学在河北(本科批)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8分,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6分。

2、2022年河北科技工程技术大学在辽宁(本科批)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38分,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14分。

3、2022年河北科技工程技术大学在安徽(本科二批)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0分,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7分。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简称“河北科工大”,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由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实力如何到底怎么样好不好可以通过学校的详细介绍,办学层次来了解,下面一起看看: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介绍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简称“河北科工大”,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是新时期国家设立的本科职教试点学校。学校坐落在河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京津冀城市群节点城市、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枢纽——河北省邢台市,这里是五朝古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资讯发达。

学校的前身邢台农业机械学校始建于1979年,归属国家农业机械部。1982年更名为机械工业部邢台机械工业学校,1983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91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以军需工业学校为依托成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高职教育改革试点;

1994年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教育部批准学校率先以“职业技术学院”规范更名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同年总后勤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院。2002年学校由总后勤部移交河北省成为省属高校,2021年教育部批准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办学主体,与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合并转设,成立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办学层次:

是否是985 否 是否是211 否 是否是双一流 否 主管单位 河北省 创建时间 1979年 博士点数量 一级:0,二级:0 硕士点数量 一级:0,二级:0 学校类型 理工类 所在城市 邢台市 办学层次 普通本科 学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传承弘扬军队办学作风,遵循“德能并蓄,敏行担当”的校训,坚持“雷厉风行,团结奉献,实干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在各个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1991年承担原国家教委高职教育试点任务,2000年成为国家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单位,2006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河北省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荣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

201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学徒制建设单位,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入选“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2019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优质校,入选国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序列。

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服务国家军民融合和雄安新区建设,对接河北省主导产业,构建“一体两翼”专业布局,建设主体专业群,设有汽车工程、服装工程、机电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艺术与传媒、经济管理、会计、资源与环境工程等10个系,开设汽车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服装工程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开设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市场营销、会计、环境工程等40余个高职专业。

校企合作建有设备先进、软硬配套,融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多功能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11个,建有实验实训室272个,总面积超过149万平方米,建设校外实践基地557个;学校获批河北省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拥有河北省阀门智能制造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中小型非标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14个;

邢台市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邢台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市级研发平台9个,与区县政府、企业合作,建设技术服务站、引企入校研发机构、校级重点研发平台35个,实施校地融合,开展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师生应用技术成果产出成效突出,专利长期位列《中国高职院校专利产出排行榜》河北省同类院校首位。

对电大中专/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https://www87dhcom/xlzz/

PS:某些公号,请别抄袭我,我也发公号

李崇霄是公认的演技派男星,为影视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经典角色。比如《老牛家的战争》中的“牛志文”、《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秦德利”、《妯娌的三国时代》中的“何平”、《马文的战争》中的“李义”等,一个个血肉,让人过目难忘。

李崇霄的妻子茵娜是德国人,长期随丈夫在北京定居。 结婚20多年来,李崇霄与妻子是从吵吵闹闹中走过来的。越吵两人感情越深,越吵两人越相爱……

李崇霄1971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上面有个哥哥。小时候因父母工作忙,他是跟着农村的爷爷奶奶长大的。

淳朴的乡风民风,锻造出李崇霄善良淳朴、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身高180米的他,外形清秀帅气,是帅哥一枚。

高中毕业后,李崇霄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主持一档生活类节目。

电视台属于事业行政单位,条条框框很多,李崇霄不喜欢被束缚。加上骨子里热爱表演, 1994年,他从北京电视台辞职了,准备去闯演艺圈。

很多人说他:“你怎么这么傻呀,当主持人多风光?多少人想进电视台进不去,你眼睛眨都不眨就出来了!”

父母和哥哥也为李崇霄的前途担忧,不知命运会将他抛向何方?

演艺圈没有李崇霄想象的那么好混,很多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都在家待业,为一个小角色挤得头破血流,何况他一个半路出家的新人?

从1994到1997年,李崇霄只参演了《武夷仙凡界》《隋唐演义》等4部影视剧,且演的都是小配角。

微薄的片酬根本养不活李崇霄。那时他特别穷,租的是平房,出门挤公交车或骑单车,买一袋馒头回家还得算计着吃。

父母要求他回唐山发展,李崇霄说:“我有梦想,北京能帮我圆梦。有几个能一朝成名?我对未来有信心。”

1997年11月1日,李崇霄应邀参加圈内聚会,邂逅了德国美女茵娜(那时她不叫茵娜,因为德国名字太长,后来李崇霄的父亲给她取中国名字茵娜)。

茵娜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一双水汪汪的蓝眼睛会说话。她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国内学的表演,后到莫斯科**学院进修5年。

因同样喜爱表演,两人没有心理距离。当时茵娜只会用中文说“红茶”“绿茶”,李崇霄会一点英语,他们便艰难地用英语交流。

李崇霄漂在北京,茵娜漂在中国,两人在北京都没有根。这对跨国青年特别喜欢看**,因为**票很贵,李崇霄便用自行车载着茵娜,去各所高校蹭露天**。

有时夜深饿了,李崇霄就花两块钱买两个烤红薯,一人一个,在月光下吃得津津有味。

随着两人的感情往爱情方向靠岸,李崇霄向茵娜交底:“我家不在北京,在北京没有房子,也没有轿车和存款,就是穷小子一枚。”

说实话,凭茵娜的美貌和个人条件,完全可以找个条件优越的男人。但她喜欢李崇霄的帅气、才华,及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真诚。

茵娜回答李崇霄: “条件差有什么关系呢?吃牛肉是过日子,吃土豆也是过日子。”茵娜不嫌弃自己穷,让李崇霄非常感动。

1999年春天,他们相爱了。

不久,李崇霄正在出租屋看书,茵娜拖着行李箱进来了:“我以后就住你这里了。”李崇霄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因为不知能否跟茵娜顺利结婚,他不想伤害对方,当晚住进了朋友家。

在朋友家连住几天后,朋友对他说:“你是男人,不能这样逃避。”李崇霄觉得也对,茵娜都这么勇敢,自己一味逃避对她就是一种伤害。

回到出租屋,李崇霄向茵娜求婚,她接受了。 1999年10月14日,李崇霄与茵娜领证结婚。

领证前,李崇霄向茵娜提了一个条件:“我是中国人,你与我结了婚就是中国媳妇,一辈子要随我在中国生活。”茵娜心爱李崇霄,答应了。

当时跨国婚姻领结婚证特别麻烦。李崇霄将自己的出生证明,国籍证明,未犯罪证明等等,在国内做好公证,再让茵娜拿到德国去办理。茵娜也准备了多项证明,让李崇霄拿到北京办理。

前前后后经历三四个月,结婚证才办下来。直到这时,李崇霄才将结婚的事告诉父母。父母很开明,没有责怪李崇霄,只是说:“你们各方面差异这么大,以后生活会很累的。”

李崇霄说:“爸爸妈妈,爱能包容一切,我有心理准备。”

为了能顺畅交流,李崇霄跟着茵娜学德语,茵娜却正儿八经地参加中文培训班。颇有语言天赋的茵娜,不久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那时李崇霄事业不顺,每年只能接一两部戏,经济拮据。茵娜学了多年表演,也可以像很多外国演员一样,在中国的影视圈发展。然而,丈夫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要是自己再去找戏拍,这个家就无法正常运转。

因此,茵娜只得割舍演员梦,继续在德国驻北京的一家公司上班。因为这项工作稳定,且收入不错,能够维持家庭开支。

外人都觉得演艺圈风光,其实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尤其是对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新人,每一步都很艰难。

有时李崇霄工作不顺心,就会在家里发脾气。刚开始,茵娜很委屈,会使小性子,两人吵得昏天黑地,中文、英文、德文一起上阵,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电视剧。

吵过后,两人各自生闷气。但只要李崇霄说几句好话,茵娜又开开心心。茵娜有个优点,就是不翻旧账,什么事过去了不再提。这一点尤其让李崇霄感动和欣赏。

作为中西合璧的家庭,李崇霄与茵娜吃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刚结婚头几年,两人互不干涉,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后来,他们觉得中国大多数家庭不是这样的,便改为平时一半中餐,一半西餐。

吃中餐时由李崇霄做饭,北方人做饭偏咸,茵娜也不说,饭后不停地灌水。李崇霄觉察后,做饭渐渐改为清淡。

茵娜在家做西餐时,李崇霄跟着他吃披萨、面包、三明治,还生吃洋葱、西红柿、生菜。能生吃的尽量不炒。

时间一长,夫妻俩在饮食上互相影响,不再因为吃饭引发矛盾。

2000年3月,李崇霄与茵娜的宝贝女儿李诗颖降生了,婆婆从唐山过来照顾茵娜坐月子。

在坐月子这件事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相当大。婆婆不准家里随便开窗,不让茵娜吹冷风、沾冷水、吃冷食。

茵娜可不吃这一套,生完孩子第三天就要洗头洗澡,还要生吃西红柿。这可将婆婆急坏了。李崇霄和妈妈为此与茵娜展开战争。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家里每天开半小时窗,茵娜一个星期洗一次头,洗一次澡。

生完宝宝6个月后,茵娜回单位上班了。为感谢婆婆半年来的照顾,她在家里忙了一上午,给公婆做了一锅 美食 。那就是将胡萝卜粒、洋葱粒、火腿粒拌到土豆里,烩了一大锅花花绿绿的土豆泥。

她给婆婆和公公各盛了一碗,说:“这是我们德国营养最丰富,味道最鲜美的 美食 。”公公婆婆吃不惯,只得硬着头皮往下咽。

到了下午,公婆饿了,想在冰箱里找点糕点吃。茵娜不让他们吃,说土豆泥的卡路里已经超标了,吃多了会发胖。

李崇霄知道后,有些生气,父母却不这么看:“茵娜性子直,是真的为我们着想,你别怪她。”李崇霄想想也是,便释然了。

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李崇霄的事业一直不顺。茵娜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挣钱养家,用无声的行动支持丈夫。

随着婚姻生活的深入,李崇霄与茵娜像一部机器上的两个齿轮,渐渐磨合好了。想起茵娜背井离乡,跟着自己在北京生活;想起她放弃演员梦,支持自己在演艺圈打拼,李崇霄心里充满了感恩和感动。

聪慧的茵娜也入乡随俗,慢慢向中国好妻子、好儿媳的标准看齐。她说话懂得了委婉和含蓄,随丈夫走亲访友。婆家那边有什么喜事,茵娜会像中国儿媳一样递红包。

家和万事兴。和谐婚姻滋润了李崇霄的演艺事业,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2008年10月,24集家庭伦理剧《马文的战争》,在北京、上海东方卫视同时热播。 李崇霄与宋丹丹、林永健,联袂为大家奉献了一部精彩绝伦的佳作。

在戏里,李崇霄扮演男主角“李义”,他将角色的小心眼,狭隘而又善良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马文的战争》播出后,李崇霄一举成名。此后铺展在他脚下的,是锦绣的灿烂星途。几年间,李崇霄又为亿万观众奉献了 《老牛家的战争》《 娌的三国时代》《李春天的春天》《深海利剑》 等众多热播戏。

尤其是他在《老牛家的战争》中,塑造的三儿子“牛志文”,成为影视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形象。

经济条件好转后,李崇霄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茵娜也辞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女。

茵娜虽然没有做演员,却是丈夫事业的得力助手。很多导演和制片人,都称赞李崇霄的表演有创意,与一般演员的思路不一样。其实这与茵娜也有很大关系。

茵娜学表演出身,还会多国语言,经常在家里看英美大片,和很多小语种国家的影片,视野相当开阔。李崇霄接到一个剧本后,茵娜会帮他分析角色,设计人物的表演动作。

因此,李崇霄在演艺圈走出了一条特别的路。加上人品好,演技出众,大家都喜欢与他合作。

茵娜生活上也是一个认真的人,光是家里的厨具就有1500种。比如处理洋葱的各种刀具,就有切条的、切块的、切丝的,及榨汁的等6种。

而且, 茵娜还在心理上将自己当成中国儿媳,最爱吃丈夫做的西红柿鸡蛋面,简直是百吃不厌,从没有腻过。

李崇霄常年在外面拍戏,女儿上中学后,平时家里只剩下茵娜一个人,颇感孤寂。李崇霄和茵娜是环保主义者,早在2006年,夫妇俩就收养流浪小动物,受伤的小鸟。

几年前,夫妻俩开始大规模地在家里养鸟。他们专门将一间房子腾出来,作为鸟的乐园。家里有鹦鹉、八哥、喜鹊等200多只鸟。

茵娜平时在家里,就是给鸟喂水喂食,打扫鸟舍卫生,忙忙碌碌中一天就过去了。茵娜还应邀去学校和 社会 团体讲座,给大家普及养鸟知识。

2015年,两家剧组还来到李崇霄的家里,将鸟舍拍进了影视剧里。

女儿李诗颖遗传了父母良好的艺术基因,能歌善舞,高挑漂亮。2018年,她考入北京**学院。

在校期间,李诗颖就开始接拍影视剧、广告,担任平面模特,在同学中出类拔萃。

2020年,李崇霄与茵娜结婚21年了,女儿也上大学了。夫妻俩在一起虽然还会有磕绊和争吵,但并不妨碍他们相爱。

在李崇霄看来,青梅竹马的恋人结婚后都会有争吵,何况他们是跨国夫妻。只要夫妻争吵不翻旧账,不揭伤疤,不伤及双方父母和家人,小吵小闹并不可怕。

小吵怡情,也是一种沟通和发泄。李崇霄与茵娜是越吵感情越深,越吵谁越离不开谁,越吵越幸福!

-END-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Hebe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简称“河北科工大”,位于河北省邢台市。

由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学徒制建设单位,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100余名,其中,教授70余名名、副教授230余名,各级教学名师45名,在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任职的教师20余名,70%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945%。

聘任企业骨干、行业人才兼职教师220余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名,河北省各类教学名师22名,省管优秀专家、省“三三三人才”12名,教师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奖项75项。建有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

河北科工大指的是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Hebe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简称“河北科工大”,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由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学徒制建设单位,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建于1979年,归属国家农业机械部,1983年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91年承担原国家教委高职教育试点任务,1997年更名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移交河北省成为省属高校。2002年6月,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成立。2021年1月,教育部同意整合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设置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科工大一角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藏书128万册;设有10个系,开设10个本科专业,40余个高职专业;教职工1100余名,其中,教授70余名、副教授230余名,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000余名。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在河北省物理类本科批录取分数线458,专科批录取分数线386。历史类本科批录取分数线466,专科批录取分数线351。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Hebe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简称河北科工大),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是新时期国家设立的本科职教试点学校。

该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教育部首批学徒制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校训为“德能并蓄、敏行担当”。

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100余名。设有10个系,开设10个本科专业、40余个高职专业。学校建有中国特色高水平A档专业群1个、国家级专业10个、省级专业群6个、省级专业9个。

学校的前身邢台农业机械学校始建于1979年,归属国家农业机械部。1982年更名为机械工业部邢台机械工业学校,1983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

2002年学校由总后勤部移交河北省成为省属高校,2021年教育部批准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办学主体,与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合并转设,成立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截至2022年,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96名。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湖北黄冈人,蒙古族[1],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1932年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之后又任重庆大学教授。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武汉大学内李四光选址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学(后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察看矿石标本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编辑本段

突出贡献

李四光与家人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下,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这时,他已年届而立,虽然事业有成,但因一直在求学,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李四光结婚照

到北京后,他认识了温柔娴静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许淑彬。许淑彬少有大志。由于家庭开明,她从小便走进学堂。父亲去世后,她由母亲和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哥供应上完了大学。虽然许淑彬比李四光年龄稍小些,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经过两年多的交往,四光和淑彬两人感情融洽,都感到对方志同道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碍于男子汉的自尊和青年女子的矜持,两人都没有向对方提起个人的婚事。许淑彬在和李四光单独相处时,曾多次想借题发挥,试探李四光对她的态度,但鼓足的勇气一到临场就没了,演讲时的口才也“不翼而飞”了。李四光也曾下了几次决心,试图当面向她表明心迹,但一见到她,年轻的教授常常找不到话题,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面对如此僵局,李四光很苦恼。他写信给父亲——湖北黄冈乡间的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征求父亲的看法。

父亲很快回信了,信中说:大丈夫要志在四方,以学业为重。过去从湖北到东洋(日本),又从东洋到西洋,为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你没有考虑个人的婚事,这是对的;今天已学业有成,应该找一个终身伴侣成家了。“既然你和某人相识两年多,相互又都了解,况且你已经是三十多的人了,如果她家人同意,就订婚吧!” 李四光看完回信,原先苦思冥想找不到的求婚方式突然间找到了。他想,何不把这封家信转寄给许淑彬,再征求她对此的看法?这样既可以曲折地表示自己内心的想法,又可以避免直言道出的难堪。

许淑彬看完李四光的家信后,觉得心跳加速,脸上发烧。她明白,尽管四光没有把她的名字告知父亲,但信中说的某人就是她。四光用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向她求婚了。 怎么答复李四光,许淑彬想到自己的家人: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哥哥也如父亲般呵护她,虽然终身大事自己做得了主,但还是应该征得他们的同意。于是她写信给母亲和哥哥。她没有像李四光那样用“某人”来含混,而是写明了恋人的姓名、学识、职业和人品。 许淑彬的家人经过反复考虑,同意了她的选择,并很快回了信。这样,许淑彬拿着双方家人的回信,一言不发地交给了李四光,然后扭身走了。 李四光和许淑彬两人没有海誓山盟,却很快走进了结婚礼堂。他们相敬如宾,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真正为普通大众所熟知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那次大灾发生后,坊间流传着李四光能够预测预报地震的说法,据说李四光曾经提醒从事地震研究的科研人员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等等,这些被李四光点了名的地方后来大都发生了地震,不过,李四光是不是讲过这番话,何时讲这番话至今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四光主张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14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