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原著乔结婚了吗 乔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小妇人原著乔结婚了吗 乔最后和谁在一起了,第1张

 西尔莎·罗南主演的《小妇人》正在热映。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作者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制作阶段,关于乔的结局,导演兼编剧格蕾塔·葛韦格做了一点改变。《小妇人》原著中,乔最后结婚了吗?影片中的乔和书中的乔有什么不同?

 《小妇人》原著中,乔结婚了。

 巴尔先生离开纽约,只身来到乔的家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这位德国人赢得乔全家的喜爱。乔借口买东西去见巴尔先生,天上突然下起雨。为了试探乔的心意,巴尔先生故意告诉乔,他要去西部的一所学校教书。乔表现出的不舍打动巴尔先生,被巴尔先生表白。一年后,马奇叔婆去世,将生前居住的梅园留给乔。乔将梅园改建成学校,巴尔先生成为一群男孩的老师。又过了几年,巴尔先生和乔成为一对男孩的父母。

 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的**《小妇人》中,乔没有结婚,尽管劳里、巴尔先生都喜欢她,先后向她表白。接受采访期间,格蕾塔·葛韦格表示,《小妇人》被翻拍多次,她希望乔的故事更现代化,不要被婚姻、孩子束缚。在现实和原著之间,她想做出改变。

 说到翻拍,介绍一下《小妇人》1994年版。不同于最新上映的版本,《小妇人》1994年版完全遵照原著,乔最后嫁给了巴尔先生。影片结尾处,巴尔先生拜访乔的家,将已经出版的小说送过来。发现有人要举行婚礼,巴尔先生误会乔是新娘,很伤心地走了。其实,结婚的是劳里和艾米。乔得知巴尔先生刚走不久,马上追了出去,向巴尔先生解释。巴尔先生握住乔的手,向乔求婚。乔收获了幸福。

The world is hard on ambitious girls

世界敌不过有梦想的女生           

----《小妇人》

为什么说是第一版呢?因为这是我觉得值得反复看的**,它对女性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相信每一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日后,我也会把这原著找来看的。

相信很多人都会被那段视频所吸引,就是劳里(男主)和乔(女主)表白,乔说自己配不上劳里,但是劳里一直在对乔说我爱你。

看得很多少女心的朋友们很是开心吧!但是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你是带着他们俩会在一起的心情去看的话,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了。

因为,他们两个并没有在一起。

回到主题,这部**最主要讲的就是马奇一家的四个女儿的故事。马奇一家并不富裕,但是每个女儿都很漂亮,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优点,没有怨天尤人,个个都积极向上。我觉得这还得归功于马奇太太对他们的教育,我觉得很多妈妈可以找来原著看一下,特别是有女儿的妈妈。

大女儿美格,是哈利波特里面赫敏的扮演者,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她端庄美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爱。喜欢演戏,梦想是当一名演员。虽然她最后并没有当成演员,但是她很确定自己嫁的人是自己所爱的,这就够了;

二女儿乔,**的主线。向往自由独立,喜欢写作,梦想是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实现自己的价值。她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了,虽然过程中有些曲折  ;

三女儿贝丝,简单善良。喜欢弹钢琴,可是最后因为病情去世了;

四女儿艾米,活泼可爱,爱好画画。就是她,最后和甜茶也就是男主劳里在一起了。

看到还有三十分钟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乔和劳里太可惜了,居然没有在一起。然后莫名其妙地和她的妹妹在一起了(他们什么时候擦出爱情的小火苗的,这将成为我下一次看的一个重点)。

当时贝丝刚刚去世,乔从纽约回到家里。这时的她已经不写小说了,把以前那些以卖钱为目的的小说都烧了。然后在和妈妈的谈话中得知劳里要回来,她说如果这一次劳里还和她求婚的话,她就答应。可是当妈妈问乔是否爱他的时候,乔并没有说,只是说她现在很孤单。我想这也是为后面的劳里和艾米在一起奠定了基础吧,也许大家都很看好乔和劳里,但是乔知道自己并不爱他。

但是就像出版社的那位先生说小说的女主最后一定要以结婚为结束一样。乔在最后也遇到了自己最爱的人。他就是令得乔把那些以卖钱为目的的小说都烧掉的人,在乔的人生中是非常这样的一部分。

他让乔做回了自己。最后乔也成功地出版了属于自己的书,名为《小妇人》。

整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热爱的事情,要勇敢地去追求,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不要为了婚姻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女性并不是婚姻的附属品。

还有就是爱情从来都不是可以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是很纯粹的,很干净的。虽然马奇一家并不富裕,但是他的女儿们也没有以这个为要求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遇到真心相爱的就在一起,遇不到就做一辈子的老处女吧。

原著里写到:

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s, as well as just beauty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女人,她们有思想,她们有灵魂,还有心灵;她们有抱负,她们有才华,还有美丽。所以我厌倦听到大家说,爱情就是女人的全部。

我很喜欢这一句话。

共勉。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女儿邀我共赏**《小妇人》,可能她喜欢两个人观影一起探讨剧情的乐趣,分享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我欣然。

我知道此书,但未曾读过,对其中的内容也并不知晓,女儿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写作而成,应该算是一部回忆录吧。观影的过程中,我总想起《傲慢与偏见》,一样是“女儿之家”,一样是家里的老二个性十足。但我感觉这部剧传达的情感比《傲慢与偏见》更饱满、更充分,也有更健康的价值观。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主人公是马奇一家。马奇先生作为战地牧师远赴前线,保家卫国。马奇夫人带着四个女儿守在家中,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马奇夫人在大雪纷飞的圣诞之夜带着父亲的前线来信归家,四个女儿急奔下楼拥抱亲吻妈妈,争先恐后簇拥在妈妈身边。影片从此处切入,呈现给观众一副妈妈寒夜归来却温馨有爱的画面。

整部剧看下来,身为母亲,又是教育工作者,我被马奇夫人的妈妈角色所打动。可能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位,也想拥有一位像马奇夫人那样的妈妈。她耐心而有智慧,善解人意,对每个孩子问题的处理都是恰到好处,理智而从容,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冷静以对,马奇夫人有着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

影片中的一个片段,我感触深刻:个性极强的二女儿乔因拒绝劳里的求婚而伤心难过,此时又得知姑母选择带小妹艾米去法国,使他产生了很强的自我否定感,觉得自己既丑又古怪,常说错话,还抛弃了完美的求婚,她开始为自己的心性不定而懊恼不已。乔对妈妈哭着发牢骚,妈妈一边叠衣服,一边安静地听着女儿的牢骚满腹。她安慰女儿说:

后来,马奇夫人安排乔去了纽约做家庭教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心的妈妈,她懂女儿的痛苦,她欣赏女儿的才华,她还帮助女儿疗伤。要知道,乔放弃的婚姻是可以让他们家衣食无忧的显赫人家,但是她一点也不功力,更没有将通常意义上婚姻中对财富的选择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她的四个女儿身上,她没有任何的期望和预设,她以温柔和体贴爱护着她们,静待她们自由绽放,活成她们自己想要的样子。

马奇夫人可以称之为是妈妈的典范,不妄加干预孩子们的成长,只是远远地观望,理解并尊重孩子,并给予孩子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当小女儿艾米被老师打了手心,马奇夫人面对老师对孩子的不公待遇,心急如焚来回踱步,但当气愤的乔嚷嚷着要用教鞭教训老师时,马奇夫人制止了乔的言辞,告知孩子不能使用暴力,并决定给老师写信,替孩子伸张权利,果断申请退学。女儿在身旁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这妈妈太酷了!我看到了一个冷静理智的妈妈,既保护了孩子,还给孩子树立了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榜样。

马奇家的四位姑娘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个性鲜明,但她们都是那么诚实善良。大女儿梅格想成为贤妻良母,二女儿乔立志成为作家,三女儿贝恩的心愿是希望身边所有人都过得幸福快乐,小女儿艾米想变成有钱的画家。后来,通过她们的努力和坚持,这些最初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梅格嫁给了平凡的穷小子——劳里的家庭教师,为了爱情甘于贫穷,她用心经营婚姻,生下了一对龙凤胎,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乔一直坚持读书写作,为了获取写作灵感,也为了忘却感情的伤痛,她孤身一人前往纽约开阔眼界,最终书稿出版,与此同时还收获了自己志同道合的爱人——一名德国的哲学教授。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贝恩,她为救助穷人的婴儿感染了猩红热,此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不幸离世,她性格温婉,惹人怜爱。曾渴求飞黄腾达的艾米并没未随波逐流、丢失自我,她最终选择了劳里,并跻身于上流社会。

剧情充满了美好的感情,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还有邻里之情,温馨、温暖,而又充满温情。我很欣赏马奇家的家庭氛围,平时一起劳作,一起读书,一起表演,一起弹琴唱歌、一起欢庆每一个节日,他们将平淡琐碎的生活过得诗情画意。这应该就是幸福生活的模样吧!

女儿喜欢乔的性格,果敢,善良,爱憎分明,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敢于拒绝,大胆追求。我很欣赏马奇夫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孩子做自己,默默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作品背景虽年代久远,也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中,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我从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美好,以及人性的良善。

强烈建议宝妈与娃共赏,共勉,寻找每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感悟人性之纯善!感恩生命之美好!去用心感受触动自己的那个共鸣点吧!

《小妇人》结局是:长年卧病在床的贝丝离世,乔拎着行李回到家。葬礼之后,与姑姑居住在欧洲的艾米也回绝了富家子弟的求婚赶回家,同行的还有劳里。

乔改变心意,却得知劳里已心属艾米,她只能把感情藏在心底。本以为不会再嫁人的乔迎来了春天,弗雷德里希来了。在姐妹的鼓励下,乔终于向弗雷德里希敞开心扉。

该片根据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同名小说改编,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

**《小妇人》评价:

《小妇人》是好莱坞的一部好**,老练而容易接近,制作精巧而感触深刻。西尔莎·罗南和佛罗伦斯·珀的表演是一流的,为她们的角色注入了活力。

影片延续小说长期坚持的价值观——勇气、善良、脆弱中的力量。导演在故事的讲述上做了大胆选择,她的改编不同于任何一个前作,尤其是最后的结局超越了任何版本。

这部富有创意的改编作打破了《小妇人》的世界,为女性的故事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小妇人》是一部有现代智慧的经典之作,时而的心碎也会阵阵放声大笑。

总有些去不了的地方,令人神往。

想去《盗墓笔记》云顶天宫青铜门后,探寻终极的秘密。

想去《红楼梦》里大观园芦雪庵,听他们联诗,在旁边吃烤鹿肉。

更想去100年多前,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乡村一户小楼中,马奇家的四姐妹正围坐在火炉前,她们一起排演戏剧,聊天打闹,再过一会,母亲马奇太太就要带着爸爸的信归家了,大家又能围在母亲身边,听妈妈念信。

作为一个女性,读过《小妇人》何其幸运。

小时候看儿童版,它满足了豆蔻年华的全部幻想,四个相亲相爱、性格各异的姐妹,妈妈温和善良,爸爸正直勇敢,家虽不富裕但温馨幸福,隔壁有个帅气多金的小哥哥是姐妹们最好的朋友。在4个女孩中,找到和自己最像的,看她仿佛在看自己。

它告诉读者,女孩在成长中,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虚荣、胆怯、鲁莽、迷茫。坚持自己的梦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成年后看到94**版,才发现小时候看到那个在草坪上一家人玩耍的画面并不是最终小说的结局,伤感贝丝逝去,无奈姐妹天各一方,遗憾乔和劳里成不了情侣。

她们从平原一路打闹嬉戏,走入成人的丛林世界挥手告别,各自寻路,选择不同的婚姻,选择不同的事业,选择不同的生活。人总会长大,青春终将散场。

2019年版撤档暂时无法看到,让人到中年的我,忍不住重读《小妇人》,有了更多体会。

对乔拒接劳里的求婚释然了,青梅竹马总会飘散。欣赏小时候讨厌的艾米。发现四个女孩如此多彩,源于母亲马奇太太的教育,她教育孩子们自尊自爱、善良正直,支持女儿的想法和爱好,但从不强行扭转女儿的个性。

四个姐妹,两人一组,分了两条大路径,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大女主”,也有追求家庭幸福的“小女人”。每组姐妹又互为AB面,让我们看到多样性、多面性,她们都幸福快乐,因为她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人生各自精彩。

正如杨绛先生说,

现在的影视作品,总在妖魔化对事业、对自我有追求的女性。“女强人”等同于灭绝师太,她们冰冷阴险,浑身是刺,不近人情,仇视男人,反婚姻反爱情反伦理反自然。

一百多年前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柯特笔下的乡村女孩,在那个女孩只能做女佣、女工、家庭教师、家庭妇女的年代,有无惧歧视和固有偏见的勇气,她们温暖美好,各不相同。

二姐乔和三姐贝丝的关系最好,她们三观更契合,追求自我价值,在意自己感受,不被世俗影响。尽管她们性格截然相反,追求的方式也一个向外扩展,一个呵护内心宁静。

老二乔是书中第一女主角,是作者的影子,她勇敢倔强,爱好写作,从小就励志当作家。在那个女孩都在家缝缝补补的年代,想像男人一样有一番作为,像极了贾探春。

她大气有担当,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卖掉自己的长发,面对家人的震惊,她当时帅气、洒脱,但在夜里,也会偷偷流泪,哭着对妈妈说,后悔了。马奇夫人微笑着拥抱女儿乔入怀中,这眼泪中能看到十几岁女孩的可爱和真实。

她热爱好写作、读书,高度专注。壁炉烧破了裙子也毫不在意,要和姐姐共用一双手套去舞会也无所谓,裙子后面有破洞,在舞会只能背靠着墙,她完全没有尴尬难过,没有为贫穷自卑。但她也会为了姑妈不选她,而带妹妹艾米去欧洲伴游而失落难过。她淡薄物质世俗,却并不脱离人情尘世,有血有肉。

小时候,她和劳里感情最好。劳里家境优越且善良热情随和。他眼里心里只有一个乔,维护她,尊重她,鼓励她,欣赏她。长大后,乔却最终拒绝劳里的求婚,让无数人遗憾叹息。

乔不是林黛玉,她是贾探春,注定扬帆远航。劳里是贾宝玉,想姐妹们和他一直生活在大观园的青春王国。

他们在成长岁月里有情感相伴,但在精神层面,乔已经飞跃到更远的地方。所以多年后重看,乔爱上那个大20岁,贫穷的教授巴尔先生,是她幸福所选,因为丰盈的灵魂才能与独立超然的她匹配。

在女性追寻理想生活的路上,贝丝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多样性。

贝丝最温和、善良,在姐妹们吵架时调和。她平和,淡然,从不抱怨贫穷,珍惜亲情和自己拥有的一切。连破旧的洋娃娃都被她洗干净缝好,细心照料。她就喜欢在家里。

她爱好音乐,却没有功利心,她的琴艺打动劳里的爷爷,送她钢琴。她内向害羞,不愿与外人接触,但她也很勇敢,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逆行,照顾得了猩红热的邻居孩子。鼓起勇气和劳里都怕的“怪老头”爷爷一起弹琴。

虽然早早病逝,但她会被人记得。她有颗悲悯之心,用一丝微光照亮四周,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怡然自得。

独立、勇敢的女孩,不光像乔一样勇往直前,万丈光芒,要有作品,有成就,还有贝丝这样,一直按照自己的样子活着,内向不必强装外向,害羞不必以此为耻。

小时候女孩被问到,长大了,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有当女科学、女老师、女医生。如果有哪个女孩,说出她的理想,是找一个很相爱的老公,当一个幸福的妈妈,生很多宝宝,一家人快乐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理想是要被斥责,被要求改正,被训斥没出息。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总是极端化,一边妖魔化女强人,一边又在羞辱鄙视回归家庭的女性。即便一个陌生老太,都可以指着抱着孩子拎着菜的全职妈妈说:“你不上班啊,你靠老公养啊,你老公不要你怎么办?”

我们鼓励女性追求自我、追求事业,可有的女孩就是喜欢温馨的家庭生活,喜欢给家人烤蛋糕,给丈夫织毛衣,陪伴宝宝成长,追求生活中的小确幸。她们的梦想就该被歧视吗?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那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梦想有大有小,但没有高低之分。

大姐梅格和四妹艾米关系最好,她们都渴望圆满的爱情和婚姻。即便两人的婚姻从世俗层面上看,截然相反,一个嫁给穷人布鲁克,一个嫁给富人劳里,但都在各自的婚姻中体会着不同的甜蜜和压力。

梅格最漂亮,她和有钱人家的姐妹们一起玩,被隆重打扮一番,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但她见过世面后,没有心生向往,盲从追随,反而认清自己的虚荣荒唐可笑。少女时,她也有职业梦想,但成年后,她更留恋家庭,和爱人相守,成为好妈妈。

她有选择权,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是世俗概念里好的。

小时候最讨厌老四艾米,觉得她拜金物质,颇有心计,总和乔吵架,烧了乔的手稿,最后代替乔陪姑姑去欧洲,她和劳里在一起,简直是心里过不去的坎。

大概源于我们小时候,总是被教育女孩要乖巧听话,顺从恬静,安贫乐道。一个有野心,对财富对自我有规划有要求,直面自己欲望的女孩,都被当做“反面角色”。

新版**《小妇人》中,艾米从姐姐身后走了出来,成为和乔一样闪光的角色,不是艾米变了,而是我们的观念变了,我们懂得欣赏艾米了。

她对人生有规划,从小就励志当画家,并勤于练习。对自我有要求,睡觉都用夹子夹着鼻子。她有能力让古怪刻薄的姑妈喜欢她。当她发现自己的绘画天赋,不足以成为一个画家,及时停止面对现实,也是一种智慧。

对于劳里,我认为她在童年就心动了。劳里和乔去滑冰玩耍时,她会偷偷追随,还掉进了冰窟窿里。被独自送去姑妈家,劳里的陪伴温暖了她,她说担心死之前没人吻她,看似童言无忌,其实是这个早熟的少女在向劳里表白。劳里被乔拒绝,在欧洲开始颓废生活的时候,艾米点醒他,却不趁虚而入,而是等待劳里成熟、冷静后,发现她的光芒,他爱的是艾米,而不是乔的妹妹。

无论她们活着还是逝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追求事业还是回归家庭,是去大城市打拼还是留着家乡父母身边,她们都很快乐、幸福,因为她们遵从内心的选择,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不甘,没有遗憾

4个女孩的人生不同,各自精彩,源于背后有一个好妈妈——马奇太太,她教导孩子们对待学习、工作、贫富的态度,让孩子们拥有诚实、善良、正直、勤劳的品质。

但从不强行扭转孩子的性格,尊重孩子的不同个性,她从不会对乔说:“女孩就该有女孩的样子。”而是说我的乔最勇敢。更不会对贝丝说:“你就不能大方点,瞧你胆小懦弱的样子,瞧你没出息的样子。”而是把贝丝温柔拥入怀中。

她教育孩子,但不干涉孩子的生活方式, 她不会对梅格说:“嫁给布鲁克,你这辈子跟着受穷,他有房有车吗?”她说过宁愿女儿们不富裕,但是快乐幸福。

她不会对艾米说:“你小小年纪就如此拜金,你是反面女二号。” 她引导孩子明白,金钱财富并不肮脏,只要不做他们的奴隶,好的物质条件让我们生活更美好。欲望也不是野兽,不该被压抑和指责,正确对待,欲望是人奋斗的动力。

肖骁在《奇葩说》讲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

原来他们背后,都有同样这样开明、睿智、通达的母亲。

这部影片非常适合 10岁以上的孩子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 ,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因为这部影片更像是现实版的 爱的教育 。

虽然不是第一次拜读小妇人,可却是最有感觉的时刻。

因为时间节点,小妇人讲述美国内战期间,马奇先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四个女儿和母亲在家里过着清苦却坚强乐观的生活。而现在全世界是新冠病毒的战场,世界经济严重紧缩,大批失业人员,人们都过着紧缩的日子。而我和我的同事导游们全部下岗,我的很多同事们经历了非常严重被职场歧视和抛弃的真实体验(因为她们超过35岁了)。

所以,**一开始,我就从头流眼泪到尾。空旷的**院当时只有5个人在观影,票价才24元。真是最便宜的疗愈课程,最有疗愈性的艺术。

1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和爱的鼓励

故事一开场就特别的吸引人的眼球,既温馨又戏剧性。第一场讲述了圣诞节的她们心灵的朝圣。

女孩们希望圣诞节能够有圣诞礼物,但由于贫穷,她们没有礼物。善良的妈妈早早的出门做义工,发现邻居寡妇赫梅尔一家6口人没有食物,妈妈希望她们能够分享。她们经过心灵的挣扎,快乐的唱着歌把食物送给邻居,奇迹的是,邻居劳利爷爷被他们感动送给她们一桌更加美味的食物。

圣诞节虽然不能见到父亲,但是时常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和教导他的孩子马奇先生却给她们带来温暖的家书。四姐妹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围坐在炉火边听母亲念远方父亲的来信,思念家人的马奇先生这样写道:“给她们献上我所有的爱和吻。告诉她们我天天想念她们,夜夜为她们祈祷,每时每刻都从她们的爱中得到最大的安慰。

要见到她们 还要等上漫长的一年才可团聚,但请告诉他们我绝不会虚度光阴,我会在等待中努力地工作 。我知道她们会牢记我的话,做好孩子,忠实地做她们该做的事, 勇敢地生活、战斗,善于自我控制 。 等我重返家园的时候,我的四个小妇人一定变得更可爱,更令我感到骄傲”。

生活这出戏,永远没有年龄之分,亲爱的,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扮演,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们重担在肩,道路就在眼前,追求善美、追求幸福的愿望引导我们跨越无数艰难险阻,最后踏入圣宁之地--真正的'天国'。 来吧,往天国进发的小旅客们,再来一次吧。

急性子的乔因为拒绝劳拉的求婚,姑妈又邀请艾米去法国,乔非常想和姑妈去法国,因此忍受姑妈的冷嘲热讽给她读书多年,对自己抱怨时,马奇太太平静地以自己为例:“ 我努力改了四十年,现在才刚刚控制住。我过去几乎每天都在生气,乔,但我学会了不把它表露出来 。”

妈妈继续分享到:"但我在比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便失去了她(母亲)。我自尊心极强,不愿在别人面前暴露弱点,因此多年来只能独自挣扎。 我失败过许多次,乔,并为此洒下无数痛苦的泪水,因为尽管我非常努力,但似乎总是毫无进展。

后来你父亲出现了,我沉浸在幸福之中,发现做好并非难事。但后来,当我膝下有了四个小女儿,家道中落时,老毛病又犯了,因为我天生缺乏耐性,看到自己的孩子缺衣少食,心里便煎熬得厉害。”

“可怜的妈妈!那么是什么帮助了您?”“你父亲,乔。他从不失去耐心--从不怀疑,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地企盼、工作和等待,我只有向他学习,才不至自惭形秽。

他帮助我,安慰我,让我知道如果我想自己的小姑娘拥有高尚的道德,自己就要言传身教,因为我就是她们的榜样。想到为你们努力,而不是为自己,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每当我言语粗暴,你们向我投来又惊又骇的目光时,我便感到羞愧难当;我努力以身作则,赢得了自己孩子的爱、尊敬和信任,这就是最美好的报偿。”

提起“教育”很多父母首先想到要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忽视了最基本的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不是以“爱”之名要求孩子 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能够陪伴其左右,迷茫时做出恰当的引导,低落时给予积极的鼓励 。

2  外在的世界是 缤纷复杂的,可是内在灵魂世界是高贵的、独一无二的、完美的 !

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生于1832年,现在200年过去,外在的世界的普通大众依然认为,女人最重要是嫁得好!嫁给富裕!

人们忘记了感恩贫穷和疾病, 贫穷和疾病最能给心灵带来生命本质的思考 。

当邻居们的闲言碎语说“马奇家的菇凉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攀上劳利家的高枝时。”使马奇菇凉们难过时,马奇太太说:“时间可以吞噬一切,但它丝毫不能减少的是你 伟大的思想,你的幽默,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勇气。”

人们忘记了,“女性不仅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有 心灵、精神、细腻的内心世界、朝圣的心和战斗的精神。

无论贫穷或富裕,我们打磨的都是我们内在的珍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美貌、青春、财宝、甚至爱情本身,都不能让深得上帝恩宠的人免于焦虑和痛苦,远离哀愁,也无法让他们幸免失去自己最爱的东西。因为, 一生中,有些雨必定得下,一些日子必定会黑暗、哀伤、凄凉。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

爱是我们去世时唯一能够带走的东西 ,它使得死亡变得如此从容。

我们都要 面临魔鬼的诱惑,有些比你碰到的还要厉害得多,往往要努力一辈子来抵御 。

我们感到 不满意时,就想想自己的福分,要感恩戴德 。

我们的胆子就在眼前,我们的道路躺在脚下, 渴望美德,渴望幸福,这是引导我们克服困难,改正错误,走向问心无愧的向导,问心无愧才是真正的天赋。

3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就如同每一片叶子都不同,每一朵花都不同,因此,做好自己就好!

在《小妇人》中,四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二姐乔是个极度理想主义者,饱读诗书的她为了自由可以将爱情抛弃,她一直为家庭的经济奔波,觉得自己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尽兴读书、跑步和骑马。她是个急性子,言语尖刻,内心躁动不安,经常把自己推入困境,因此她的生活经历悲喜交集,甜酸苦辣,五味俱全。

她告诉马奇阿姨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即使受到马奇阿姨的反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态度。为了追求写作的梦想,她只身一人到纽约,对抗被世俗定义的生活。她爱生活,爱写作,爱家人,也爱和反对她的观点作斗争。

Jo认为女性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不该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Jo如愿地实现了她的理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三姐贝思,腼腆平静,默默居于一角,需要时才挺身而出,乐于为别人而牺牲自己。人们只看到她们脸上的笑容,却没有意识到她们所作出的牺牲,直到炉边的小蟋蟀停止了吟唱,和美的阳光消逝而去,空剩下一片寂静和黑暗。

Beth拥有一个干净,纯粹的灵魂。为了不影响妹妹的行程,即使病危也没有让家人通知她。在知晓自己快死去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害怕,而是安慰担心她的家人说:“我想我在天堂也会的相思病的,因为想念你们”。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她不是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坦然的形容:死亡,就像潮水一样,很慢,但是无法停止。善良的Beth,就像一个落入人间天使,让人心疼。

大姐Meg在她的观念里认为爱情胜过了一切,所以早早就嫁给了一个穷家庭教师约翰。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Meg结婚当天,Jog跪在她面前求她不要结婚,甚至可以带她逃跑,但是Meg却说:“想要一个家”。Meg和先生一直保持相亲相爱,对她来说她虽然必须忍受贫穷,但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她的梦想是和约翰一起构建未来。

而四妹Amy则是一个现实主义着,爱美也爱画画,爱情和财富都是她所追求。Amy是一个现实的拜金主义者,她认为女人无法靠着一人的力量生存下去,必须要寻找一个有钱人作为伴侣,既要爱情也要金钱。

而造就她这一性格的,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对上流社会的接触而产生对金钱的欲望;另外一方面是因为马奇阿姨的影响。马奇阿姨给Amy灌输给她要嫁个有钱人的思想,并为了帮助她实现这一理想带她去了欧洲。Amy也如自己所愿嫁给了Laurie 得到了金钱也收获了爱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这才构成世界的缤纷美丽,所有,让我们追随自己的内心,永远孜孜不倦的追求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46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