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结局是平等的在一起了。
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于一场大火,罗切斯特本人也双目失明(结婚以后好了),简爱拒绝了牧师的求婚,回到了庄园和他永远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两人是在完全平等的情况下,罗切斯特完全没有了盛气凌人的架势,简爱与罗切斯特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爱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不久,简·爱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爱决定将财产平分。
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爱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爱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扩展资料: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
对罗切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罗切斯特过去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面前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
简·爱同情罗切斯特的不幸命运,认为他的错误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尽管他其貌不扬,后来又破产成了残废,但她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美和令人同情的不幸命运,所以最终与他结婚。
小说通过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批判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并始终把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这本小说说明了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
虽然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肤浅,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罗切斯特自己也成了一个残疾人,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当然也是有爱情的。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
您好:海伦彭斯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悲剧人物。
1、宗教色彩在《简·爱》中无处不在,可见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对宗教是比较虔诚的。那个年代女教师似乎流行嫁给牧师,简·爱的母亲嫁给了牧师,后来被牧师求婚。简·爱的人生导师玛丽亚·坦普尔嫁给了牧师,连作者夏洛蒂本人也嫁给了牧师。生活在这样宗教熏陶的环境中,书中的简·爱在罗沃德的时候却经常冒出“以牙还牙”的思想来,但是基督教所教导的是以德报怨。对简来说,这一点至少是在童年的时候完全做不到。
2、但是年仅十三岁的海伦·彭斯做到了,海伦短暂悲凉的人生正是因为有宗教的支撑,才少受了很多精神痛苦。从好的方面看,宗教让海伦如阿Q般活得“很幸福”;从坏的方面看,正是宗教教育出一群服服帖帖的奴隶,连反抗都不会了,美其名曰以德报怨。
96版《简·爱》中的海伦·彭斯
在罗沃德,教历史、语法和第二班背诵的斯卡查德**总是挑海伦的刺,这个女教师很差劲,喜欢虐待不合自己口味的学生,哪怕你功课不错,她也会在别的地方找海伦的麻烦。其实按理说,海伦应该是斯卡查德**最“喜欢”的学生,因为海伦从来不懂得反抗或顶嘴,甚至连辩护都没有。换成脾气暴的简·爱,斯卡查德**恐怕就要有所顾忌了。
罗沃德这所学校里那些令人憎恶的角色,督学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斯卡查德**或者管家哈登太太,都被简·爱描述成铁石心肠的人。可笑的是,这些人是在慈善机构工作,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的母亲开办了这所收容孤儿的学校,世人都认为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一定是个大善人。正如很多人认为里德太太是位女善人一样。
《简·爱》所诠释的最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就是真正的坏人都披着好人的衣装示人,被人们当作照看孤儿的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和里德太太,事实上是对孤儿最坏的,他们是从肉体到精神全方位虐待儿童的人。而那些善良的人,比如海伦,整天别着“邋遢”的标签罚站,简·爱则被形容成小撒谎精。用她的话讲,自己的两个表姐自私、任性、高傲又目中无人,却偏偏得到尊敬,整天打人的无赖约翰·里德反而是小皇帝,被所有人宠着。
97剧版《简·爱》中海伦的画像
面对这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海伦选择忍受,如果给她机会,她大概很愿意原谅斯卡查德**,说不定还要感谢她的教导。这样的学生才是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期待的,他对罗沃德八十多个女孩的虐待,在我看已经是心理变态的铁证了。
一个天生卷发的女孩是有原罪的,罗沃德女校不许学生烫发,你天生卷发一样要受罚。这就是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的逻辑,他指挥女孩们全部转过身方便自己检查她们的头发,学生们背后露出不满神情。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偏偏最喜欢用自己督学的权力压迫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女孩们,在一群弱者身上耍威风找存在感的男人是最最差劲的。
更荒诞的是,他拿宗教作为借口。舍不得烧柴火,宁可学生们冻得半死;舍不得多买粮食,宁可学生日渐消瘦;舍不得给学生买衣服,自己的女儿们却锦帽貂裘。他总教育女学生们要有殉道者的精神,对生活条件的简陋安之若素,视为理所当然,自然就不会有反抗。
海伦·彭斯不知道反抗,她在宗教光辉的沐浴下心安理得由着当权者欺侮,还认为自己所受的惩罚都是自己的过错。宗教本是善意,但是落到恶人手中,就是为虎作伥的工具了。海伦年纪太轻,不明白这一点,还劝脾气大的简·爱安心忍受,不得不说这个可怜的姑娘实在太可悲了。
这样一个以德报怨的好孩子(成年人都不太可能做到这点),上帝回报她的却是早殇。
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具体内容:
简爱是一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苦牧师的家庭,之后寄住在舅母家,舅父因病去世之后,简爱失去了唯一的屏障之后,舅妈把简爱视为眼中钉,处处折磨她,简爱只有去孤儿院进行生活。
孤儿院在艾伦去世之后有了重大的改变。简·爱又继续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了六年,随后是两年在改校任教。之后一段时间后,被任为女管家一个职位。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大献殷勤,简·爱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原来他的妻子一直被关在阁楼上的小房间中,简爱一怒之下离家而去。
不久,简·爱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爱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简·爱拒绝了约翰爱意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爱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扩展资料:
作者创作《简·爱》创作背景:
作者创作《简·爱》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
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从夏洛蒂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化的笔名一事,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
-简爱
一、《简爱》的人物介绍:
1、简爱:主流文化对简爱的一贯看法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女性。不屈服于命运,相信爱情,坚定自己的信念,是简爱这一人物最为耀眼的闪光点。
2、海伦:海伦能让简爱平静下来,虽然会掺杂一点忧郁,这使简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变得坚强,而在简和海伦的友谊中让读者体会到她的善良及对朋友的忠诚和关爱,而不是因为一直生活在压抑中并要不停反抗而显出的行为上的粗鲁,这就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3、罗彻斯特:家资巨富,但是却受到了父亲、兄长的伤害。他是那种阴郁和冷酷的形象,但骨子里他们却都是多情而又善良的人。对简爱的感情可以看出,他对贫富差异的观点不屑一顾,是那种痴情的男人,同时他又不愿意和简爱分享他的秘密,可见他有很独立的个性。
二、《简爱》的主要情节: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
简·爱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的离开,简·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一天,简·爱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爱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大献殷勤,简·爱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爱,他只是想试探简·爱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爱求婚时,她答应了他。
海伦·凯勒,极富传奇性的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她19个月大时,一场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从此,她的一生都在黑暗和寂静中度过。但是,她不仅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还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创作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惊世之作。她致力于为残疾人建立慈善机构的福利事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2012年6月,美国作家罗茜在纪实作品《海伦·凯勒的秘密爱情生活》中,首次披露了海伦·凯勒与助手彼得之间鲜为人知的恋情。
无声的爱静静绽放
1880年6月,海伦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在她不幸失去听觉和视觉后,家人找了一位叫莎莉文的老师前来辅导海伦。莎莉文陪伴了海伦一生,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莎莉文不仅教会海伦识字,还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识别语言发音。在莎莉文的辅助下,18岁的海伦考入剑桥女子学院,随后进入哈佛大学,从此一生致力于教育、慈善、文学等事业,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1916年,36岁的海伦还是个单身女郎。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个沉痛而陌生的词汇,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哪一个男人能够不嫌弃或不是出于同情而真心爱上她。
1916年夏天,海伦的秘书请假去苏格兰探亲,而恩师莎莉文的身体也不太好,不能日夜陪伴在她身旁。海伦决定请一位临时秘书,帮助她完成日常用手心写字的工作。“掌心写字”,是海伦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就这样,彼得·费根走入了她的生活。
那天傍晚,空气中弥漫一丝雨前的沉闷气息。海伦和莎莉文坐在门廊上,等待着从波士顿赶来的彼得。突然,海伦感觉到莎莉文握着她的手有了细微的动作:“他来了。他的头发颜色很深,手指很长,一只手拿着棕色笔记本,另一只手夹着烟。他正在四处张望。”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的手心里静静地写下对彼得的第一印象。
海伦略微抬起头,虽然看不到彼得,却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气息在慢慢逼近。
“他穿着白色衬衣,将夹克随意地搭在肩上。天啊,他的眼睛是棕色的……”莎莉文老师继续在海伦的手心中描述着。
海伦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了彼得的轮廓,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他帅吗?”海伦紧张地在莎莉文手心上提问。
“感谢上帝,幸好你看不到他,他帅得简直令人窒息。”一句玩笑,逗得海伦笑了。
海伦紧张地捋了捋头发,坐直了身子。她感受到彼得气息的临近,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她感到阳光慢慢地笼罩了她,还带着绿草和雨水的清新味道。
海伦站起身,彼得礼貌地同她握手。海伦将手指放在彼得的喉部,感受着他喉咙发出的振动声音:“凯勒**,很高兴见到你。”海伦礼貌地回答:“见到你我也很高兴。”海伦静静地辨别彼得说的每一句话,他的语速有点快,让她有一些吃力。
彼得虽然只有29岁,却成熟稳重,海伦对他非常认可,接受了这个助手。从此,他们整日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异样的情愫在海伦心中慢慢萌发,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感觉,她的心每一分每一秒都沉浸在对彼得甜蜜的思念中。
不久,莎莉文得了肺结核,海伦不得不让老师去波多黎各休养一段时日。送别的那天,海伦紧紧握着老师的手,依依不舍——从6岁开始,她的生命中便时时刻刻有老师的陪伴。
第二天,海伦在给莎莉文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怎样能经受得住和你的分别。当我们向车站走去时,我突然感到非常孤寂,感到莫名奇妙的恐惧。”
看到海伦如此伤心,彼得便想法子陪她散心。他们有时漫步在树林中,感受风的轻抚;有时泛舟在湖上,体会阳光的温馨;当彼得知道海伦喜欢骑自行车时,特地骑车搭载着她飞驰过大街小巷,让她感受清风和暖阳从身边疾驰而过……
彼得形影不离地陪伴在海伦身旁,用手语为她翻译身旁发生的一切事情。爱情之花,静静绽放。
遥不可及的婚姻
海伦永远记得那个早晨,如往常一样,她独自坐在书房中读书,突然感到一阵微风掠过,门似乎被轻轻推开了。海伦觉察出,是彼得的气息在慢慢逼近。她伸出的手,被彼得握住。她感觉到,彼得的手心泛出细微的汗水。
海伦奇怪,他是有话要说吧,可是为什么显得有些紧张?终于,彼得深吸一口气,在她的手中用手语轻轻地写下:“海伦,我爱你,嫁给我吧!”
海伦静静地凝视着前方,内心却如同沸水翻滚:他在向自己求婚吗?可是,她不敢相信,因为她看不见缤纷的色彩,听不到任何声音,她有资格得到爱情吗?
见海伦没有回应,彼得有一些焦急,在她手中飞快地写着:“我是真心爱你,爱你的善良、温柔、智慧和坚强,你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孩……” 那一刻,海伦想起伯尔医生曾对她说过:“当一位青年来叩你心灵的门扉时,你不要迟疑,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身患残疾就拒绝他。你虽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但不是遗传的,不会传给后代。你有爱的权利!”
是啊,即使看不见、听不到,自己一样拥有爱的权利。海伦第一次知道爱情是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她沉醉了,紧紧握住彼得的手。
他们秘密相爱了,甚至开始筹划婚礼,畅想婚后的甜蜜生活。海伦从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快乐,因为彼得的爱不同于母亲的慈爱,也不同于莎莉文老师知音式的关爱。彼得之于她来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她的心。他是她的爱人,燃烧了她冰冷的生命。
海伦写下这样的话:“他的爱如同明媚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孤独与无助。”
不久,彼得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结婚申请书。然后,两人焦急地等待甜蜜一刻的到来。
美妙爱情的破碎
一天早上,海伦起床梳妆。门突然被推开,海伦感受到是母亲疾步走向自己,将什么东西扔在了桌上。海伦伸手去触摸,那是一张报纸。
母亲在海伦手中怒气冲冲地写道:“你结婚的事,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可以擅自作决定?”因为愤怒,母亲写得很快。
海伦感受到母亲从未有过的愤怒,这让她惊慌失措。因为恐惧,她竟然违心地否认了这件事,这是她第一次对母亲撒谎。
原来,波士顿的一名记者得到了小道消息,知道海伦将和临时助手彼得结婚,用了整个头版来叙述这件事情,甚至还将他们的结婚申请书刊登在了报纸最显眼的位置。
“你不可以结婚,更不可以和他结婚。你的盛名,你的荣誉,都会被他利用,他不可能真正爱上你。结婚这么大的事,他竟然没有事先征求我和莎莉文老师的意见,他这是欺骗你!”母亲怒不可遏的一番话,像锥子一样刺破了海伦心中的幸福泡泡。或许爱情对于海伦来说,本来就像一触即破的美丽泡泡,只在阳光的折射下才泛出虚无的缤纷颜色。
母亲当即辞退了彼得,并将海伦秘密送往了亚拉巴马州的妹妹家。此时,海伦的妹妹密尔特蕾特也知道了这件事情。海伦以为,身为同龄人的妹妹一定可以理解她,可是,妹妹也认为彼得别有用心:谁能相信一个年轻健康的帅气男子,会真心爱上一个又盲又聋的中年女人?
远在波多黎各的莎莉文老师也写来了信,她对海伦非常失望,认为彼得不会带给海伦幸福。
海伦知道,所有的人都是为她着想,大家都想极力保护她。可是,她也是一个女人,她也渴望爱情。7岁时,她就希望莎莉文老师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喜欢和男人们交谈,她渴望有一个白头到老的伴侣。然而,当爱情来临了,全世界的人似乎都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那是海伦最无助的时光,她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失去了联系的彼得,幻想着有一天他能够找到她。而此刻,彼得也在到处寻找海伦……
1917年2月12日,一封信寄到了海伦手中,是彼得的来信。彼得说,他正在离海伦不远的萨利波小镇,他好不容易才找到她的地址,想和她私奔,然后秘密领取结婚证。当天的午夜,他会在她家后院的那棵大树下等她。
触摸着信纸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特殊字迹,海伦既激动又紧张。她悄悄收拾好行李,紧张地等待着——离开这个家,毕竟需要耗尽她所有的勇气。
午夜,当所有人都沉睡后,海伦独自拖着行李悄悄出了门,来到约定地点。四周一片寂静,海伦静静地站在树下等待,她感觉到风的轻柔,想象着月光如同圣女的纱巾一样披在自己身上。那一刻,甜蜜充满了她整个身心。
时间缓慢流逝,彼得始终没有出现。秋日的夜风已经有一些凉,海伦裹紧了披肩,开始担心:是哪里出了差错?海伦再次拿出信,摸了摸上面的字迹,确定无误后又悄悄折叠好放回怀中。
当朝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曙光照亮整个世界时,海伦由欣喜转向失落甚至绝望,她的心是多么难受啊!
妹妹在树下找到海伦时,海伦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她开始重新思考母亲、妹妹以及莎莉文老师的话,她不愿相信彼得会背弃他们的爱情,她对他仍然怀有一丝希望。至少,他应该给她一个解释,不是吗?
海伦静静地等待着彼得的来信,可是,他仿佛从世上消失了。海伦的心如死灰般沉寂了,此后,她再也没有提起过彼得,似乎永远忘记了这个男人。她再没有碰触过爱情,并选择了终身不嫁。
事实上,直到海伦逝世后,海伦的妹妹才向媒体披露,那封约会私奔的信件,其实出自妈妈之手,妈妈策划了这一切,目的是让海伦对彼得彻底失望。
真实的情况是:彼得为了这段爱情,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终身未娶,一直在波多黎各的一个小镇上生活,那是他和海伦曾经约定要相守到老的地方,可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空守着誓言……
海伦曾经悲伤地写下:“这突如其来的爱情之花,还没来得及尽情欣赏,便随一场暴风雨的降临而消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