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办酒席的钱需要男方出
首先就是办酒席的钱需要男方出,一般婚礼都需要请司仪办酒席,很多地方是邀请新郎和新娘的亲朋好友和家乡人一起吃酒席,也有一些地方是只通知亲朋好友,但酒席是一定要办的,这部分钱按照苗寨的习俗是要男方来出的,一般只邀请关系好的朋友或者亲戚,所以花费也不是太大。
2要有才华
其次就是要能喝酒和会唱歌,在苗寨迎亲是一件非常欢乐的事情,新郎在几个好友的陪同下带礼物前去迎亲,迎亲者中必须要有一个会对歌的人,才能让拦路者打开拦在路上的栅栏继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新娘的闺蜜和同村的人会在路上摆酒让新郎喝或者把喝醉的新郎藏起来。
3一般不远嫁
最后就是苗寨的姑娘一般不远嫁,虽然说现在苗寨废除掉了很多之前的通婚习俗,但是一般情况是不会远嫁到其他地方的,一般都是在附近村寨或者县城找人嫁掉,所以一般游客很难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苗寨姑娘的长辈们也是为了自家姑娘的幸福考虑才会立下这样的规矩,但是随着很多苗寨姑娘进城打工,也有不少人嫁到了成都或者其他比较远的地方,还是要看相恋的两个人有没有冲破传统的勇气。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里,爱喝酒的民族当属苗族不可。苗族人们十分酷爱喝酒,自古以来苗族都有一套其自身独特的酿酒工艺。无论是每日的餐食,还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苗族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酒,苗族人对于喝酒还有许多自己的规矩和风俗。而苗族人如此爱喝酒的原因,是从祖祖辈辈遗传下来对于酒的热爱。
一、酒,苗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而苗族酿酒也有许久的历史。苗族人之所以爱喝酒可以说是从之前就遗留下来的。多年的饮酒习惯遗留,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而这些关于酒的故事,早已深深的刻在苗族人们的心里。也因此他们有了许多关于酒的文化。所以,对于苗族人们而言,酒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里。也成了他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必需品。可以说苗族人们早已把酒当作是日常所喝的水那样。
二 、喝酒,苗族的多种风俗在苗族人饮酒的时候,是有很多风俗的。有“拦门酒”,是在一些大型的节日的时候,外人在进寨子里时,需要先喝下苗族人们的酒,才能被允许进入里面。还有“保酒”,就是祝酒。主人需要一碗一碗去敬所有的客人。在敬酒的时候,还需要唱敬酒歌。苗族的这些喝酒风俗也是在许多年历史的积攒中所形成的。苗族人如此热爱喝酒也是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客人的热情。
苗族人们对于酒的热爱是出了名的。外人去与他们喝酒,是很难喝得过他们的。而苗族人们如此爱喝酒,便是先人爱饮酒从而流传至今日。如今的苗族人们,依然是十分的热爱饮酒,也十分的热情好客,这大概就是酒的魅力
饮食
1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2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3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
4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
禁忌
1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2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3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4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质交流节庆;
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语言,文字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建筑
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
参考资料:
没追杀,他们就是打败仗迁徙了,没有这么严重,古代封建王朝和现在不一样,我来告诉你苗族的历史吧。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苗族的历史发展十分缓慢,在现代苗族的文化和习俗中仍保留了许多十分古老甚至原始的成分。在研究古代苗族的文化时,必然要联系到楚族文化的关系,并进而追溯苗、楚的渊源关系。对于古史传说时代南方的各氏族或部落之间的渊源关系,历来争论不休,史籍记载也扑朔迷离,不易分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氏族或部落的活动范围大体相同,主要在殷周之世的荆蛮之地。荆蛮,乃以荆州的地名而得名,泛称居其地之各部落的民族。共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产生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不足为奇的。因此,荆蛮地区的楚民与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苗族先民,在文化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是楚建国之后,成为我国南方各族融合中心,强盛时曾统辖南方绵亘千里的疆土,群蛮、百濮、粤、群舒、庸、糜以及夜郎。滇、吴、越等古代诸族,皆受其统治。在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上相互影响。因此,我国南方的现代民族,特别是苗族中,尚有不少楚文化的特色遗留下来。
上古中华部落集团
在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生和发展时期。这三代的文明,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正当夏商周三代文明在黄河流域发生和发展时,长江中下游也发展起了农业文化,它同黄河流城一南一北,同时发展着我国的原始文化。而苗族的先民都是创造这一地区文化的始祖。
从考古学类型来说,楚文化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以及相当于龙山文化阶段的青龙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发现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繁多,极其复杂,它表明在这一地区多民族居住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文化上的创造和交流十分兴旺以及在各古代民族形成自身的灿烂文化过程中互相渗透的现象。
开天辟地
苗族与楚国的文化遗迹
苗族与楚族先民的古代分布,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广袤地区。据考古资料证明,长江流域存在不少农业部落遗址,如湖北郧县青龙泉、京山屈家岭、巫山大溪等遗址,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稻种等出土,另外还石斧、石锛、石凿、网坠、鱼钩、箭镞、纺轮等渔猎工具。此外,新石器文化的湖南澧县和常德西部白马湖以及四川眷井沟和湖北宜昌杨家湾等地遗址,文化上与之有着密切关系。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祖”是一种对男性生殖器崇拜习俗的反映。屈家岭文化与龙山文化相近,同属父系氏族社会时代的遗址。与荆楚地区湖熟文化中用穿孔的龟甲保护男性生殖器的葬制,以及在苗族祖先崇拜的祭典中所表现的对男性生殖器崇拜的一系列活动等,都具有相同的文化特点。楚族、苗族的葬制多为土葬,但在山区亦有利用崖洞作墓葬的习惯。如1980年在江西贵溪县沪溪河畔发现了一批战国崖葬的楚墓。墓里有37具棺木和大批文物。崖葬墓在苗族居住的黔西北、黔东南,黔北等地也有发现。悬棺葬,多葬生前有影响的苗人。黔西北两种葬式都有发现。有一座崖墓葬曾发现过十多具棺木的苗族墓,与泸溪河畔战国崖墓葬有类同之处。
苗族悬棺
苗族与楚国的兵器比较
苗族先民“不畏猛毒,出入持刀,负弩,农隙即以渔猎为事”。苗族的刀和弩是生产工具又是武器,很早就已自制。相传,苗族人民当男婴出世后三天,即称其体重,并按重量将亲友馈赠或早已储备的生铁冶炼后埋于土中。每年生辰之日取出再炼,年复一年,直到十五六岁时才将铁打成佩刀带在身上,谓之“苗刀”。因久炼成钢,质地坚固。这种刀的外形与楚国出土的刀相似。苗族使用的弩,与楚国的弩也极相似。弩的产生,原出于楚。据说是出自孤父,后来传至楚琴氏,再向外传。在长沙发现很多弩机,可证楚地乃生产弩的基地。
贵阳地区苗族弓弩
苗族与楚国的凤鸟图腾崇拜
鸟图腾崇拜,是楚与苗族先民的共同特征。楚人崇敬凤、鸾。有人认为凤凰就是祝融的化身;《白虎通·五行》记载: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也有人认为:驩兜也为鸟名,驩兜即驩头,又作驩兜,也称丹朱,古文作鴅熠。《尚书》注云:鴅应为鹏。人面鸟喙而有翼”就已说明驩兜的鸟图腾崇拜。图腾的产生,一般与其始祖有关。原始人深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植物或无生物有亲缘或其他特殊关系。该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或者是保护者的象征,并受到全氏族的崇拜。苗族人民认为自己的始祖是洪水泛滥时兄妹婚配而繁衍的后代,其中又提出了卵生的始祖传说。特别是在黔东南地区流行的《十二个蛋》、《枫香树》、《妹榜妹留》或《蝴蝶妈妈》等古歌里,提到了巨鸟“科啼”、“乐啼”卵生天地和“继尾”、 鹊宇”,或“基宇”孵卵繁衍苗民的经过。至今苗族在衣服,装饰(头饰、首饰)以及刺绣花纹等工艺造型上仍多以鸟为主题。
苗族锦鸡舞
黔东南妇女盛装戴各种头饰或者其他饰物,其中有一种类似展开的孔雀式的银角或鸟形头饰,每根角端还缀上一束羽毛。男子多以羽为头饰插在头上。六枝的苗族男子用锦鸡尾羽一束二三尺长插在头上,一般用一根白色鸡毛。现在,男子多短发,不戴头帕对也将羽毛插在芦笙上作为装饰。鸟图腾崇拜在服装上也有不少迹象可寻,如黔中地区苗族妇女的饰物一一背牌,就有表示“雀鸟眼”和“鸟翅膀”的挑花图纹,“鸟翅膀”正好在双肩部位。黔东南和大苗山有用白色羽毛饰边的“鸟衣”,以及各地苗族妇女的白褶裙,展开后就象孔雀开屏。苗族鸟图腾崇拜在口耳相传的古歌或民间故事中更是屡见不鲜,此处不再赘述。至于楚族的鸟图腾崇拜,不少出土文物有所反映。
楚国服饰
江陵县望山一号墓(战国时代的楚墓)出土了彩绘木雕小座屏和木雕彩漆双凤虎座鼓,就有明显的反映。小座屏全器长518厘米,高15厘米,厚仅3厘米,却雕有蛇、蛙、鹿、雀(或凤)等五十五个动物,构成一幅互相争斗的画面。图象布局对称,若从中间分开,两侧为相同画面。图象以背身向下俯冲呈啄蛇状的鸟(或雀、凤)为中心,下面有两条蟠结成一团的蛇,蛇头伸向两面,咬住两只奔武梅花鹿的前肢。两边各有两复凤,咀唧蛇,爪攫蛇。两侧汇合的双风共唧一蛇,双爪攫二蛇。座屏底座和两侧边框上都有动物(主要是蛇)浮雕。有的蛇正伸头咬住欲逃的蛙。整个图象以鸟(或凤或雀)为中心,它是唯一的胜利者。双风虎座鼓是形象对称的一对凤凰足踏虎背。双凤的身上系着一个双面鼓。双凤踩在虎背上仰首高呜。得意非常,而猛虎却驯服地卧在下面,任鸟在背上踩踏.从图腾角度分析,两件文物构成了鸟图腾与蛇与虎图腾争斗的胜利。这是楚国强盛历史的真实写照。原始社会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很多,但在同一地区居住的氏族,同为鸟图腾崇拜,其关系非同一般。
楚国凤鸟鼓
苗族与楚国的巫文化
楚文化,一般指楚建国后之文化。但是,楚国的巫官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它继承了九黎与三苗的巫教。古史传说时代的颛顼可能是蚩尤部落的一个大巫或宗教主,在蚩尤战败后曾归附于黄帝部落。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于是,黄帝便命颛顼逼令其原九黎部落顺从黄帝的教化。嗣后,三苗延续了九黎的巫教。据《吕刑》载: “三苗昏乱,相尚听于神”。楚人继承了巫教,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巫师行术,必用巫歌、唱禁咒辞。古藉上对荆楚地区祭鬼活动的记载甚多。在《楚辞》中也有不少记述。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祠”。《隋书·地理志》记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顾炎武也说:“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为然”。后来居住这一地区的苗族也是如此,据湘西《永绥厅志》记载:统计苗族祭鬼活动有七十堂之多。另记载:苗族在农暇时渔猎所得,也要先祭鬼而后食。苗族有谓36神,72鬼之说,但实际上认为鬼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信奉万物皆有灵都可附有鬼神。更由于无力对抗疾病和灾难,只有祈求于鬼神。苗族觋辞连巫师也不甚了了.可见觋神辞门类甚繁,多达百余种,用对偶句唱述。与《楚辞》用于祭祀的《九歌》有相似之处。楚国的《九歌》是屈原把楚国民间祭祀时由主祭和巫师所唱的迎神和送神等祭歌加工改编而成的。苗族的一些觋辞可能就是屈原所作《九歌》的一部分原型。苗族觋神辞的内容有用于祭祀祖先的,如接龙、椎牛、椎猪、吃牯脏(鼓社)。有驱邪祛病的敕水咒以及盟誓洗心、早魃求雨、择吉占卜、相命等。 《楚辞·招魂》与苗族的招魂巫辞也有相似之处。
楚国壁画
苗人与楚人的尚武精神
楚人与苗族同有尚武精神。楚人认为五年不出兵算是莫大的耻辱,死后见不得祖先。因此有楚好战之说。这与古代蚩尤“尚利好杀”嗣后被人们视为“战神’’的传说不无关系。与苗族的“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也有些相象。苗族尚武,一是传统文化影响,一是出于自卫。历史上千百次的征讨和反抗,促使苗族人民世代相传习武之术,其中不乏楚之遗风。武术,又称国术,是中华民族健身护体之术。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争斗,加强了武术之发展。现在很难区分那些套术创始于哪个民族。但现今苗族的武术,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芭莎苗族
苗人与楚人的神话传说
楚国奉女娲为开天辟地之神。苗族则传说伏羲女娲是兄妹,为洪水泛滥后仅有的幸存者,人类就是由他们兄妹繁衍而来。有关女娲的事,殷周时尚不多闻。到了战国时期,也就是楚国强大时期,广为流传,大概是由于楚国的扩张而广泛传播,成为后来汉族和其他许乡少数民族的人类起源故事。有关伏羲的传说最早载于《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氏即伏羲。名字的称呼形式与苗族相同。苗族称男人时前面常常加一个“p044”(黔东南舟溪话),或“p035”(养蒿话,音译为“包”或“膊”,意为兄或哥)。苗族至今还存有祭祀祖先时使用的始祖兄妹的木雕像,虽然各地苗族对兄妹的名字称呼有伏哥伏妹、伏羲女娲、姜央兄妹、央公央婆、两相两芒(葫芦兄妹)、傩公傩母等各有不同,但皆指同一始祖先。
伏羲女娲图
苗族文学与楚国文学
楚人的文学与苗族的民间文学也有共同之处,特别是格式上有共同点。楚辞《离骚》用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屈原的《离骚》是“述已之始生,以至壮卜大,迄于将终……称古帝、怀神山、呼龙虬”,放言遐想。有人说,屈原在沅湘之间九年,行吟泽畔,《离骚》之作是篇千古奇文,是他的代表作。楚辞体的诗歌,传统称为“骚体”,其特点是喜用古代神话和传说,创作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时常用楚国方言并运用了楚语的双声叠韵和重叠字。骚体诗较多地运用“兮”字来调节诗句的节奏或用作语助词。运些风格特点与苗族口耳相传的古歌几乎完全相同。苗族韵《加》(最古老的一种诗歌),是苗族神话、史歌和故事汇集的结晶。《加》长达一万多行,诗句中常有提问或回答,从开天辟地开始,人类起源,各种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民族迁徙和发展……内容丰富,活泼动人。在其内容方面,则与楚辞《天问》有相似之处。《加》的开头便提出“哪个生来最早啊?”慢慢追间到苗族传说的姜央、修纽、火耐、剖帕、府方等,一直唱到“雾罩生白泥,白泥变成天,雾罩生黑泥,黑泥变成地”。“天和地相粘,地和天相连。两块厚东东啊,相连在一起 ….”
楚国服饰
《天问》全篇长三百七十四句。主要内容是针对宇宙未形成以前和形成以后天地之间的各种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事实等提出一百七十二个疑问。先从宇宙问起,然后就天上的日、月、星、辰发问,再就地理知识发问。从古代的传说和历史一直问到楚国。全篇层次、条理非常清楚。苗族的《加》与之有相似之处,可能是其原始素材之一。楚辞的《九章》,屈原被放逐时的作品,也有不同认识,若按旧的排列则为《惜诵》、 《涉江》、 《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其中《涉江》一说为屈原被放逐,过长江、洞庭湖到溆浦路上所作。从鄂渚(武昌)到溆浦时,而舍舟陆行,从枉渚到辰阳,叉复东至溆浦。一路之上,除重叙诗人的政治理想,还描写了一些景物,用楚国方言、地名,如鄂渚、沅、湘、方林,枉渚、辰阳、溆浦等。楚方言如“运”即转, “长铗’’即长剑, “辛夷”即木笔,“坛”即中庭等。其中还有些楚方言,如“乱曰”苗语意为’“论”或“论是非”,《离骚》与《九章·涉江》等篇都有“乱曰” 作诗句的结语,译成白话文时一般译成“尾声”,可能不妥。按苗语的含意应译成“论日”、“按道 理说”较妥。
屈原
又如《怀沙》的“沙”用汉语解很难通,但用苗语译成“歌” (湘西苗语“沙’’为“歌”),《怀沙》即 抒发心中索挂怀念之歌。除此之外,楚辞的《九歌》,应 该是楚国的民间宗教舞歌,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 “九歌 者,屈原之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佶鬼而 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乘诸神。屈原放逐,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此作九歌之曲”。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 “原既放逐,见而感 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王逸或朱熹的注释,都说明《九歌》是集民间祭祀歌之精华。苗族先民的祭祀歌中,除祭祀祖先和对世界万物溯源外,有一些内容是表示人 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或对爱情的追求,恋爱中的欢乐与痛营等等与生活结合紧密的事物。在祭典或欢宴时,多由巫师主唱,有的称为“酒歌”,边喝酒边唱歌,或者边舞边歌。《尚书·伊训》称九歌“恒舞于歌,酣歌于室”。《诗经》载: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九歌虽是巫歌,但其内容不全是歌颂神明的,还有不少人世间的故事,既和祭神有关,又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与神之间,由既歌且舞的巫觋来沟通。这些都与现今仍盛行于苗诶地区的祭祀活动相同。
百鸟衣
苗语与楚语的异同点
在楚辞与楚方言中,我们可以找到与苗语音义相似的词汇。在《方言》一书中,扬雄对楚国荆扬之鄙称呼兄为“膊”的原因未详。其实,苗语对兄的称呼就是“膊”或“包”“荆扬之鄙”乃苗族先民曾居住过的地区,此称谓乃苗语无疑。此外,还有不少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如楚方言的“革“、”耆” (音垢,意为老者),“孀”(音游)“惕”(音羊,意为游玩),“戾”(音雷,意为到达), ”泄、戏” (意为休息)“陂” (音比,意为山), “缴”(意为多)等,与苗语的音义皆相同。
苗族鸟形步摇
诸民族节日各不相同,有的经过互相影响逐渐统一,但有的则仍是某一民族固有的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的端阳节,本来是荆楚人的浴兰节. 《大戴礼记》日:“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沐兰汤兮沐芳华”,故谓之沐兰节。又谓之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草悬于门上以解毒气。这一天,竞渡和竞采杂药。后来,成为纪念屈原投汨罗江,并以投粽子祭祀。苗族至今以五月五日为节,举行仪式,喝酒踩鼓舞,龙舟竞赛,向江水中投食等活动。现在几乎全国都过端午节,有的以龙舟竞赛作为主题了。此外,荆楚人于四月八为节,此日诸寺设斋,以五包香汤浴佛,有的迎八字之佛于金城,设幡幢鼓吹,以为法乐。是日,有求子者向寺阁供奉薄饼以祈子。苗族亦以四月八日为一大的节日,据说是纪念一位民族英雄,但也有其他说法。以湘西与黔中地区的活动最为隆重,有唱歌、跳芦笙,鼓舞、体育活动等。四月八作为节日,古有荆楚,今有苗人庆之,只是度节原因各说不一。
苗族龙舟节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推想苗族先民不“楚族先民是远时代同一部落联盟的两个部落。由于长期的共同生,产生了彼此相似的始祖传说、图腾崇拜和文化、习俗。后来楚族日益强盛,尤其在建国以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辉煌的楚文化,其中不少是中华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近年出土的楚文物甚至使今人都赞叹不绝。但是,苗族先民却经历了极大的历史坎坷,不断迁徙,对苗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影响很大,居住地区极其分散,不能形成统一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由于苗族社会发展极为缓慢,至今尚保存着不少原始文化的残迹。使我们得以借此与楚族文化比较,探寻数千年前楚、苗先民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苗族历史悠久,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湖南等等。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等。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诗歌,当然苗族的人民也是能歌善舞的。习俗如下:
服饰:苗族服装较为独特,不同支系有不同式样,同一支系中不同年龄又有区别。解放后,青、少年已逐渐穿汉族服装。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次之,居住山区者,多数以玉米为主食,洋芋、大米、小麦次之。苗族男女老幼喜吃糯食,逢年过节常把糯米做成各式食品,有五彩糯米饭、糍粑、棕粑等。走亲访友,也多带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作礼物。苗族男女老少喜欢喝酒,逢年过节每家都备有烧酒和糯米甜酒。祭供祖先要用酒,接待客人离不开酒。副食品有肉类、蔬菜、瓜果、豆腐等,酸、甜、辣、咸四味必不可少。每年冬腊月宰杀年猪时喜做腊肉、香肠和血豆腐,以备自食和招待亲友客人。居住高寒山区的苗族,喜用包谷面做甜酒,头年冬天做好,第二年可以吃一年。
居住:苗族大多居于山区,少量住于平坦的田坝地区。住房一般根据居住地方条件,就地取材建造,经济条件稍为好点的一般修建石砌瓦房或石板房、木板茅草房。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多住土墙茅草房或用竹条编织成墙壁,壁上糊牛粪的草房。部分高寒山区贫穷户居住低矮简陋的"巴地棚"。
婚姻:苗族为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般家庭三代同堂,少部分四代同堂。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长大后,兄弟分家,女子出嫁。
丧葬:苗族丧葬程序分临终、断气,入殓、开路、打戛、出丧、安葬、办灵。丧葬中少不了木鼓和芦笙。
崇拜:苗族有竹崇拜,苗语叫赖丢;祖先崇拜,苗语叫赖斋;木鼓崇拜,苗语叫赖扎。
节日:a、跳花:农历正月是苗族跳花时间。
b、跳场:内容与形式基本与跳花相同,但不吹笙,不立花树,无定期。跳场在苗族聚居附近的集市进行,四月跳秧摆风,七月跳谷扬花。
c、三月三祭神树:县内苗族大部分居住山区,每个村寨背后均留"神树林",其中最大者为"神树",苗语称之为"尤生",祭祀神树称为智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苗族以寨子为单位举行祭祀,在神树脚前搭一竹架,上摆祭物,以红公鸡祭供,念完祭祀词,祭祀结束,参祭者就地就餐。祭神树只许男子参加,并只能讲苗语。
b、四月八:是苗族为纪念开拓贵州和保卫贵阳牺牲的洋鲁和苗族将士的纪念日,节日中要吃糯米饭,表示对亲人的悼念。
d、端阳节:苗语称五月初五端阳节为"东谕",与四月八日为纪念已故亲人的节日,节日中游百病,挖草药,撒糯米饭在河里喂鱼。
e、过年:明代以前,苗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十月初一为过苗年。明代以后,苗族与汉族都以农历腊月三十为过年,苗族称过大年,正月初一全家要和睦相处,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初三各家族集中祭祀祖先。十五为过小年,就餐前要祭供祖先,"绕麻园地"、"喂牲畜"、"喂果树"。
苗族人就是用特别的喝酒方式“高山流水”,代表他们热情好客的酒文化。
一、是苗族特有的酒文化:热情待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大家都喜欢去旅游,尤其是那种纯天然的地方,比如苗族。到了苗族就不得不说苗族的酒文化,你到了苗族的地盘,他们都会拿会好酒来招待远方的客人,同时还会唱起歌儿欢迎你到来。
但是苗族人喝酒不是一杯一杯倒,一杯一杯的喝,而是选择非常特别的喝酒方式“高山流水”,代表他们热情好客的酒文化。
何为“高山流水”呢?就是几个人一起为远方的客人倒酒、敬酒,在倒酒的过程中酒的高度超过1米,是相当牛逼的。简单说就是一个人手里拿着碗,另一只手拿着酒壶倒酒,让客人喝酒,另外几个人就往酒壶里面倒酒,往往倒酒的过程中高度有1米高。
二、到苗乡做客,要记得入乡随俗,网友:酒是一定要喝!那么有小伙伴就会想了,自己不喜欢喝酒,也要喝吗?肯定要,这是苗族特有风俗,你不喝,热情好客的苗族人会以为自己对他们招待不满意,会想很多。因此到到苗乡做客,要记得入乡随俗,酒是一定要喝!
正如苗乡流传的歌儿:“来到苗乡先品酒,你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你喜欢喝一杯,不喜欢喝三杯……”总而言之,就是苗族的人会让你喝到满意为止,一杯酒不行,就来两杯,实在不行会一直喝下去,让你感受到苗族人儿热情,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最后:苗族的人是非常实在,又好客。还有在喝酒的时候,千万不要接喝,不然要接着喝第二杯,切记!
苗家的拦门酒是一个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尊贵的一个礼节。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苗族的人会在家门口摆上他们自己酿造的酒,等客人到来的时候就劝客人喝酒。这个习俗从侧面也表现了苗族人非常的热情好客。而且苗家的拦门酒有12道,其原因就是12这个数字,对他们有非凡的意义,一年分12个月,生肖也是12个,数学中的进制也是12。所以12在苗族人心中是一个大数。
一、苗族与酒文化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酿造酒的国家,从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而苗族人民勤劳质朴,他们的酿酒文化是我国的个中翘楚,所以苗族人也非常喜欢喝酒。而且苗族的酒类品种繁多,如果是老人,女子跟小孩可以选择喝味道甘甜的糯米酒。如果是豪迈爽快的苗族汉子就会选择喝包谷酒。在苗族人心目中,酒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东西。他们喜欢喝酒,从喜事到丧事,以及大型的民族活动都喜欢喝酒。所以也会拿酒来招待远方的客人。
二、苗族与12的关系苗族的12拦门酒其实对应了苗族的族歌,而每一首歌都包含了神奇故事。其中有一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腐烂的枫树孕育了美丽的蝴蝶母亲,蝴蝶母亲到了知晓爱情的年龄后,便嫁给了一个男人。后来男人出门做生意,而蝴蝶母亲不会干活无法生存,所以就去寻找丈夫。一路上她问了青蛙,猫,竹子等都不知道丈夫的去向,于是她一气之下将这些动植物都杀死,后来她问老鹰,老鹰告诉她,你的丈夫已经死了,只有你把这一路上你杀的医活。来年春天你就会生下12个蛋。
三、苗族的传统文化苗族的南门酒文化体现了苗族人热情好客的特质,而12道也跟他们的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每一道都有一则神话故事,都蕴含了苗族人从古至今的无上智慧。
苗族的风俗习惯:
1.一夫一妻制。1949年以前,苗族除了个别原妻不生育而有一夫多妻外,其余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苗族一般都不与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饰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内通婚。在黔东地区,甚至凡是拜为兄弟的被视为同宗人,其子女是兄弟姐妹关系,也不能通婚。近几十年懂得了姑舅结亲不科学,也改变了姨表、姑表结亲的旧习俗。
2.自由恋爱。苗族越是聚居地区,越是婚姻自主,通过青年男女亲自参加“游方”社交活动来实现。即使有父母包办,只订婚而未结婚的,也可以自由参加正常的“游方”社交活动。黔东南男女青年的“游方”社交活动,一般在喜庆或者节日的白天进行。届时,男青年便到不同家族的村边固定的游方场上去吹口哨,作“哦嗬”声,唱歌邀请,姑娘们听了就知道小伙子们已到,就悄悄互相邀约来与小伙子们见面,互相介绍、谈心、交流见闻,以及互相对歌。这样反复多次,从中发现意中人,再进一步的单独谈心,建立感情。有的地方则是每天晚间进行。各村寨的小伙子吃完饭后,就三五成群地去不同家族的村寨“游方”。
黔西北一带的苗族社交叫做“玩花山”或者“跳月亮”、“吃平饭”。他们每逢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初五等),各地的未婚男女青年便欢聚在几个村寨的一个山坡上,互相介绍、交谈、对歌等等,如一见钟情,便可倾吐爱慕之心。云南楚雄一带的苗族,在数十年前还有“姑娘房”的习俗,即由集体专设两座公房,以便未婚男女青年在劳动之余分房休息或住宿,男房的青年和女房和青年互相对歌,借机择偶。此外,在云南红河个别苗族地区还有“抢姑娘”的陋习,如果被抢去的姑娘不同意,可以回去;如果女方愿意,双方都回去告知父母,准备举行婚礼。居住在湘西一带包括黔东北、鄂西和战四川东南角的苗族青年男女也必须在“会姑娘”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才能缔结婚约。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男女青年则通过“坐妹”(即到女方家的火塘边谈心、对歌等)。经过多次“坐妹”,彼此感情融洽即可确立恋爱关系。
3.订婚。苗族通过自由恋爱后,男方就可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一般媒人去的次数越来越好,俗称“亲以多求为贵”。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举行订婚礼。但具体仪式苗族各地互有差异。在湘西一带,如女家有心许配,必须经过家族喝了“放口酒”表示赞同之后,才能正式订婚。然后男家再择吉日向女家过礼,即送糯米粑、茶油和酒肉等。女家还要请家族人吃喝两天三晚。过礼后,男家又择地日娶亲。
在川黔滇交界的苗族,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订亲,往往媒人会说某家想要你家姑娘去背水喝。如果女方同意,媒人就回来给男方家长传讯,并择定吉日,准备结婚。如果是父母包办婚姻,则由男方父母先杀一只羊送到女方家去,女方收一半,留一半由男方家带回,表示不增加男方家的负担,并表示愿意成亲。此后,男方家请媒人带一对鸡、一袋炒面和若干鸡蛋送到女家去,表明订婚心意,这就算完成了订婚手续;如果女方不同意,就杀一只羊送到男家去表示退礼。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期之后,双方家长积极准备礼物、食物和物色陪郎及陪娘各两三人。
4.结婚。苗族婚礼一般都很隆重,届时男、女主家都宰猪杀羊招待乡亲和来宾。一般都包括送亲、迎亲等程序。但各地的婚礼仪式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在川黔滇一带,苗族举行婚礼时,男家杀一头猪、一对鸡、酒数壶、鸡蛋若干和活牛一头,由新郎的陪郎送到女家去,以作接新娘的礼物。他们在女方家住一两天,女方家也杀一头猪来接待,并留一半给男方家以作回礼;同时,新娘和陪娘就跟着新郎和陪郎一道到男家来。途中,男方两男在前面开路,新娘和陪娘在后面,挑礼物的走在最后。当新娘走近新郎家时,由新郎的父母出来迎接新娘和陪娘。晚饭时,新娘和陪娘坐一桌,新郎和陪郎坐一桌,其余的人随便就坐。夜间,男女青年唱歌,吹芦笙、口琴等;老年人也参加唱歌,热闹非凡。
在湘西一带,当娶亲队伍来到门前时,女家首先关门,宾主同时放鞭炮,男家用一包钱从门缝送入门内,叫做送“开门礼”,女家才开门迎接。吃完早饭就发亲,由堂兄背新娘上轿,新娘除亲属陪同外,还有女友和儿女双全的“引亲娘”以及歌师等等。
新娘的女友们都身着盛装,只有当新娘踩篾筛进男方家门,才知道谁是新娘。进门后,不拜堂,一直走到火坑边坐下,由主婚人让新郎新娘共喝一杯酒,共吃一块肉,然后合用一盆药水洗脸以除邪气。主婚人唱完“合事歌”,晚饭后由双方的歌手对歌,连续三天,婚礼才算结束。
5.回门。苗族婚姻都有回门的习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都要回娘家。但何时回,回娘家居时间多长,及其仪式的繁简。都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必须是经回门后才能过性生活。如湘西在婚礼三天之内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居,直到回门在娘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回男家,这一天晚上才是亲郎新娘的成婚之夜。在川黔滇,则是新娘在夫家住一两个月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住几天,之后,双双返回新郎家长住。黔东南地区送新娘回门是苗族婚礼最隆重的礼仪。
在当地盛行把女方接到男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的习俗。当订婚后的第三天,女方家就派数名姑娘给新娘送衣服来,新郎家就积极送新娘回门用的两坛米酒、两只猪腿、一挑糯米饭、一挑糯米粑和两个有筛子那么大的大喜粑,还有鸡鸭等等。有的还要送一挑稻谷。届时,男方就按女方家长的要求邀请家族中的男女青年陪送新娘回门,新郎留在家中,不能参加陪送。
回新娘家的当晚,新娘的家长大摆宴席招待客人,并邀请本家族的青年男女来作陪,男子分桌就宴。席间,宾主的歌手们便开始对唱苗族古歌,互相盘问民族历史知识,边唱边向对方敬酒,这是互相学习和传授苗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极好机会。次日早饭后,陪客者们便纷纷前来邀请客人到自己家中作客,使全村酒歌连绵,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待客人们走遍每家每户,最后回到新娘家吃告别饭,准备回新郎家。这时,男子都要给新娘家送财礼,多少随意,主人则送上一块白布手绢和礼物。当客人离开时,全村男女都出出来送客。走出寨子时,新娘村上的姑娘们便围着小伙子们讨彩色花线。顿时,又响起宾主送别的阵阵飞歌,回门礼仪到此结束,新娘就留在娘家长住。
此后,过年过节或农忙时,新郎家就派人来接新娘,住几天后,又回娘家长住。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由新郎的母亲去接新娘回来,这才在夫家长住,并开始与夫同居。现在这一习俗已逐渐有所改变。
6.入赘。苗族有入赘、从妻居的,但一般为数很少。一般都是因为有女无子,不得已而招郎进屋。入赘男子通常是兄弟多,家境贫寒或者无父母的独子。
7.离婚。苗族民间过去离婚的极少,如果夫妻双方实在不和,可以自由提出离婚,但双方本人不出面,而由双方父母出面,请地方上的三老四少来进行调解;如仍不和,则由三老四少来协商赔礼问题,即由先提出离婚的付给对方一笔损失费用。如果双方都要求离婚,就彼此不赔,到此了结夫妻关系,各自回父母身边,再去参加“游方”社交活动,结交新的伴侣。有的离婚夫妻,将刻上花纹的竹筒从中破开,各持一半为凭。
8.再婚。苗族中年丧偶者,不论男女都能再婚。 只是妇女改嫁,必须再夜间从小门走出。黔东南和湘西地区的苗族,如果哥哥去世,未婚或丧偶的弟弟有权优先要求嫂嫂“转房”(兄不与弟媳转房),成否由嫂子决定,任何人不得强迫。但在云南的马关、金平等地苗族,兄死寡嫂必须改嫁给弟弟(即叔嫂转房)。
贵州有苗、布依、土家、仡佬、水、白、壮、瑶等49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35%,是“不是自治区的自治区”。全国近半数的苗族、过半数的侗族和几乎全部的布依族、仡佬族分布在贵州中南部。进入黔地,无论是苗家村庄、侗乡鼓楼,还是岩洞山崖、水瀑草海,尽皆成景,美不胜收。黔途网为贵州非营利性民间网站。我们只希望:如果你不是贵州人,这里能让你更了解贵州;如果你是贵州人,这里能让你更爱贵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