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男主角用黄水仙求婚

电影中男主角用黄水仙求婚,第1张

是**《大鱼》,男主得知女主喜欢水仙,便把满洲的水仙弄来放在女主的窗前。

《大鱼》是一部2003年出品的美国奇幻片,故事改编自丹尼尔·华勒斯(Daniel Wallace)于1998年出版的《大鱼老爸》(Big Fish)改编而成。由蒂姆·伯顿执导,由伊万·麦克格雷格、阿尔伯特·芬尼和杰西卡·兰格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率先放映。**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其爸爸传奇的一生。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年轻爱德华

爱德华年轻时是一位意气风发,野心勃勃的人,他一直想离开自己居住的小村庄,去体验一下外面大城市的生活。在旅行途中,他曾遇到过一个老巫婆,一个巨人,一个叫做“幽灵城”的地方,一个晚上会变成狼人的马戏训练员,还包括一条谁也抓不住的“大鱼”。

2、阿尔伯特·芬尼饰演爱德华

爱德华·布鲁姆是个喜欢吹牛的老头,总是喜欢炫耀年轻时旅行推销的经历,讲他如何从阿拉巴马的一个小镇出发游历世界,然后阅尽人间无数满载而归。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这个当然是为了让它快速发芽。提高发芽率,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这里声音可以给你介绍一下,风信子。

最早记载水仙传入中国的可靠文献是段公路《北户录》中的一段文字:“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是说寄居江陵的波斯人穆思密赠送给孙光宪几棵水仙花。孙光宪是晚唐五代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当时在高季兴南平国所辖的江陵任职,江陵相当于今湖北荆州。因此大致可以肯定,中国水仙的确是由外国传入的,时间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首传地点有可能就在湖北荆州一带。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与希腊传说中纳西塞斯(Narcissus)这一水边自恋的神灵颇有几份神似,当时传来水仙的蕃客移民入乡随俗,遂以水仙这一楚国故里对屈原的乡土称呼来替代这一西洋的神异命名。这应该就是水仙这一中文名称的来源。[2]

宋元

水仙传入荆州后,就首先在这一地区种植传播开来,此后北宋时期歌咏水仙的文学作品也高度集中在以湖北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区。黄庭坚称赞水仙“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到了南宋,水仙的传播就更为广泛,整个江南地区都有了水仙的踪迹。栽培中心移到了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闽、浙沿海地区,这在南宋的诸种方志中都有记载。水仙的商品生产也在这一带兴盛起来,如南宋刘学箕《水仙说》记载建阳(今属福建省南平市)园户所植水仙“若葱若薤,绵亘畴陌”。

南宋闽、浙沿海地区水仙种植的兴起,有着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东南沿海是海外贸易的集散地,很容易直接从海外获得外来物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水仙也更适宜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种植,而两浙、闽北邻近当时的京城临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人口的重心地区,又有利于这一观赏消费性物种商品生产的发展。这一生产种植的情景,奠定了此后中国水仙种植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相应的产业传统。

元代水仙栽培分布基本延续了南宋的状况,查阅《宋元方志丛刊》中元代方志,《(大德)昌国州图志》(治今浙江舟山市)著录当地的物产,花类中便有水仙。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元代,无论是以水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其作者生活区域也都高度集中在苏、浙、闽一带,反映了元代水仙栽培分布的特点。[3]

明清

明清时期,水仙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浙、闽、鄂、湘外,皖、赣、黔、川、滇、桂、琼等地志乘中都有了关于水仙的记载。如《(嘉靖)广德州志》(今属安徽宣城市)、《(嘉靖)南安府志》(治今江西省大庾县)、《(嘉靖)普安州志》(治今贵州省盘县)、《(嘉靖)洪雅县志》(今属四川眉山市)、《(万历)雷州府志》、《(康熙)云南府志》、《(乾隆)广西府志》物产中都著录有水仙。

植物 水仙花 实拍

江苏南部的水仙种植有了明显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著名产地,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嘉靖王世懋《学圃杂疏》称“凡花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出嘉定短叶高花,最佳种”。万历于若瀛《金陵花品咏》水仙序也说“水仙江南处处有之,惟吴中嘉定种为最,花簇叶上,他种则隐叶内”,都是说产于嘉定(即嘉定县,明代属苏州府,今属上海市)的水仙单瓣、短叶、高花,品种优质。万历周文华《汝南圃史》“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阴诸邑最盛”,也可印证。除以上所说几个盛产水仙的地区外,吴县(今江苏苏州)也出产水仙,该县水仙主要出自“光福(引者按:今吴中区光福镇)沿太湖处”。查阅明代苏州方志,《(正德)姑苏志》、《(嘉靖)吴江县志》、《(嘉靖)太仓州志》物产中也都著录有水仙。种种迹象表明,明代嘉靖以来,苏州嘉定、吴县一带成了水仙种植的中心地区,影响很大。此外,杭州海宁县钱山也以出产水仙著称,曹学佺《杭州府志胜》载“钱山,产水仙花”。明末北京还出现了水仙的繁殖基地和贸易,崇祯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居人遂花而生。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都说明了明代水仙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化的发展。

苏州水仙种植兴盛,声名远播,在清代进一步市场化,销往广东,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毕沅《水仙》诗注:“邓尉山(引者按:位于今吴中区光福镇)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种水仙为业。”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水仙头,(引者按:鳞茎)秋尽从吴门而至,……隔岁则不再花,必岁岁买之”。乾隆张九钺《沁园春·耿湘门以水仙见贻》注:“水仙自吴门或飘海或度岭来羊城。”说的都是苏州水仙贸易到广东的情形。而此时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水仙也开始兴盛。清初李渔《闲情偶寄》:“金陵水仙为天下第一,其植此花而售于人者亦能司造物之权,欲其早则早,命之迟则迟。……买就之时给盆与石而使之种”,说的就是金陵水仙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康熙中后期,水仙种植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福建,漳州水仙异军突起。福建是中国水仙的传统产地,南宋时建阳一线即以盛产水仙著称,明代《(弘治)八闽通志》福宁府、福州府、泉州府物产志中都有水仙的著录,但漳州府并没有著录水仙。我们查阅现存其它明代漳州府及其所辖县志,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嘉靖)龙溪县志》(1535年刊本)、《(万历)漳州府志》(1573年刊本和1613年刊本)、《(崇祯)海澄县志》(1633年刊本),物产志中都未著录水仙。明末龙溪县学士陈正学在《灌园草木识》中说“漳南冬暖,(水仙花)多不作花”,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这说明明代漳州有水仙种植,但并不突出。康熙前期,漳州各地的水仙还主要来自江南,《(康熙)漳浦县志》(39年刊本)称“水仙花,土产者亦能着花,然自江南来者特盛”

从康熙中后期开始,漳州府龙溪县水仙开始一枝独秀,产生影响。《(康熙)龙溪县志》(56年刊本)“水仙,岁暮家家互种,土产不给,鬻于苏州”。是说龙溪县水仙种植销售比较兴旺,供不应求。康熙末雍正初出使台湾的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写道:“广东市上标写台湾水仙花头,其实非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者,苏州种不及漳州肥大”,可见至迟康熙末年,漳州水仙开始外销,与苏州水仙相媲美,并且形成特色品种,以“鳞茎肥大”著称。到乾隆年间,漳州水仙已超过苏州,《(乾隆)龙溪县志》(27年刊本):“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说明龙溪水仙开始返销长期以水仙著称的吴越地区。漳州与苏州一起,成了当时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并且有过之无不及。乾隆以来,与漳州府相邻的泉州府各县以及台湾、广东等地每年都从漳州贩购水仙花头。如泉州府属的马巷厅,《(乾隆)马巷厅志》载“水仙花……不留种,花时取诸漳郡”,台湾《(光绪)恒春县志》记载“水仙皆产自闽漳州,他处不能种焉,故只供玩一春”。乾隆以后,漳州成了全国水仙种植、贸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从光绪年间开始,漳州水仙不仅经销国内,还自厦门出口远销至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由此漳州成了国内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宣统三年(1912)厦门海关税务司巴尔称:“水仙球茎种植于两山靠近漳州城的南门,当地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厦门海关《年度贸易报告》)[3]

民国

民国时期,漳州水仙驰名中外,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内销京、津、沪、粤等各大都市,外销欧、美、日、东南亚等国。1928年《申报》载:“水仙花之产地散在于漳州府之南门外、日桥附近五里之地黄山诸乡社,一年平均可产三百五十万个,达十万元之谱,其产额最多者为新塘,及蔡均两地方,年各有两万元之产额。次为大梅溪,年约一万元。其它多者六千元,少者一千元。”国内远在东北辽阳府海城县(治今辽宁省海城市)的水仙就购自福建。国外欧美地区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每到花季人们都争先购买漳州水仙,成为了当时的时尚。由此漳州水仙出口贸易额也不断增加,民国六年,输出欧美总值最高达735200元。新中国成立后,水仙生产有了大幅度增加,漳州水仙继续出口到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2]

当代

如今,水仙栽培分布多在东南沿海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另武汉、北京、西安和云南、四川等省也见有栽培报道。野生水仙主要分布在闽、浙沿海诸岛。

因为鳞茎生得颇像洋葱、大蒜,故六朝时称“雅蒜”、宋代称“天葱”。之后,人们还给她取了不少巧妙、美丽的名字,如金盏、银台、俪兰、雅客、女星等等。水仙花早在宋代就已受人注意和喜爱。宋代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回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

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做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漳州府志》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时,漳州水仙花已被当作名花而远运外洋了。

2006年1月9日,中国江苏连云港市民张丙春又培育出了能开出红、黄、蓝、绿等不同种颜色的水仙,因此又叫作彩色水仙。[4]

形态特征

鳞茎卵球形。叶宽线形,扁平,长20~40厘米,宽8~15毫米,钝头,全缘,粉绿色。花茎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状总苞膜质;花梗长短不一;花被管细,灰绿色,近三棱形,长约2厘米,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顶端具短尖头,扩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浅杯状,淡**,不皱缩,长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5]

根:水仙为须根系,由茎盘上长出,乳白色,肉质,圆柱形,无侧根,质脆弱,易折断,断后不能再生,表皮层由单层细胞组成,横断面长方形,皮层由薄壁细胞构成,椭圆形。为外起源,老根具气道。[6]

球茎:中国水仙的球茎为圆锥形或卵圆形。球茎外被黄褐色纸质薄膜,称球茎皮。内有肉质、白色、抱合状球茎片数层,各层间均具腋芽,中央部位具花芽,基部与球茎盘相连。[6]

叶:中国水仙的叶扁平带状,苍绿,叶面具霜粉,先端钝,叶脉平行。成熟叶长30~50厘米,宽1~5厘米。基部为乳白色的鞘状鳞片,无叶柄。栽培的中国水仙,一般每株有叶5~9片,最多可达11片。[6]

花:花序轴由叶丛抽出,绿色,圆筒形,中空;外表具明显的凹凸棱形,表皮具蜡粉;长20~45厘米,直径2~3毫米。伞形花序;小花呈扇形着生于花序轴顶端,外有膜质佛焰苞包裹,一般小花3~7朵(最多可达16朵);花被基部合生,筒状,裂片6枚,开放时平展如盘,白色;副冠杯形鹅黄或鲜**(称金盏银台。尚有金盏金台——花瓣副冠均为**;银盏银台——花瓣副冠均为白色)。雄蕊6枚,雌蕊1枚,柱头3裂,子房下位。[6]

水仙花瓣多为6片,也有8片的,酷似椭圆形,花瓣末处呈鹅**。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花葶自叶丛中抽出,高于叶面;一般开花的多为4~5片叶的叶丛,每球抽花1~7支,多者可达10支以上;伞房花序(伞形花序)着花4~6朵,多者达10余朵;花白色,芳香;花期1~2月。[6]

果实:为小蒴果。蒴果由子房发育而成,熟后由背部开裂,中国水仙为三倍体,不结种实。

主要分类

12

单瓣水仙

单瓣型:福建漳州特产,花冠色青白,花萼**,花被6瓣,中间有金色的副冠,形如盏状,花味清香,所以叫“金盏玉台”亦名“酒杯水仙”,花期约半个月;若副冠呈白色,花多,叶稍细者,则称“银盏玉台”。

12

重瓣水仙

重瓣型(复瓣型):花重瓣,白色,花被12瓣,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没有明显的副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花期在二十天左右。花形不如单瓣的美,香气亦较差,是水仙的变种。

生长环境

水仙为秋植球根类温室花卉,喜阳光充足,生命力顽强,能耐半阴,不耐寒。7~8月落叶休眠,在休眠期鳞茎的生长点部分进行花芽分化,具秋冬生长,早春开花,夏季休眠的生理特性。水仙喜光、喜水、喜肥,适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喜肥沃的砂质土壤。生长前期喜凉爽、中期稍耐寒、后期喜温暖。因此要求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春秋季多雨的气候环境。

白天水仙花盆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向阳处给予充足的光照。因为植物需要通过叶绿素经过光合作用提供养分,这样才可以使水仙花叶片宽厚、挺拔,叶色鲜绿,花香扑鼻。反之,则叶片高瘦、疲软,叶色枯黄,甚至不开花。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冲积沙壤土为最宜,pH在5~75时均宜生长。

分布范围

原产亚洲东部的海滨温暖地区;中国浙江、福建沿海岛屿自生,但各省区所见者全系栽培,

侧球

这是最普通常用的一种繁殖方法。储球着生在鳞茎球外的两侧,仅基部与母球相连,很容易自行脱离母体,秋季将其与母球分离,单独种植,次年产生新球。[8]

侧芽

侧芽是包在鳞茎球内部的芽。只在进行球根阉割时,才随挖出的碎鳞片一起脱离母体,拣出白芽,秋季撒播在苗床上,翌年产生新球。[8]

双鳞片

一个鳞茎球内包含着很多侧芽,有明显可见的,有隐而不见的。但其基本规律是闲两张鳞片1个芽。用带有两个鳞片的鳞茎盘作繁殖材料就叫双鳞片繁殖。其方法是把鳞茎先放在低温4~10℃处4~8周,然后在常温中把鳞茎盘切小,使每块带有两个鳞片,并将鳞片上端切除留下2厘米作繁殖材料,然后用塑料袋盛含水50%的蛭石或含水6%的砂,把繁殖材料放入袋中,封闭袋口,置20~28℃温度中黑暗的地方。经2~3月可长出小鳞茎,成球率80%~90%。这是近年开始发展的新方法,四季可以进行,但以4~9月为好。生成的小鳞茎移栽后的成活率高,可达80%~100%。[8]

组织培养

用MS培养基,每升附加30克蔗糖与5克的活性炭,用芽尖作外植体,或用具有双鳞片的茎盘5×10毫米作外植体,PH值5~7;装入20×100毫米的玻璃管中,每管10毫升培养基,经消毒后,每管植入一个外植体,然后在25℃中培养,接种10天后产生小突起,20天后成小球,1月后转入在含NAA01/毫克1/2MS的培养基中,6~8周后有叶、有根,移栽在大田中,可100%的成活。用茎尖作外植体的,还有去病毒的作用。[8]

栽培技术

旱地

每年挖球之后,把可以上市出售的大球挑出来,余下的小侧球可立即种植。也可留待9~10月种植。一般认为种得早,发根好,长得好。种植时,选较大的球用点播法,单行或宽行种植。单行种植时用6×25厘米的株行距,宽行种植的用6×15厘米株行距,连续种3~4行后,留出35~40厘米的行距,再反复连续下去。旱地栽培的,养护较粗放,除施2~3次水肥外,不常浇水。单行种植的常与农作物间作。[8]

水田

种球选择甚为严格,要求选无病虫害、无损伤、外鳞片明亮光滑、脉纹清晰的作种球,并按球的大小、年龄分三级栽培。

一年生栽培:从2年生栽培后的侧球(也叫钻子头),或从不能作二年生栽培的小鳞茎中选出球体坚实、宽厚、直径约3厘米的作种球。用撒播、条播或点播法栽培。每亩约栽23万株。

二年生栽培:经过1年生栽培后,球成圆锥形,从中选出坚实、顶租、直径约4厘米以上的作种球、栽培养护较1年生的细致。每亩约栽8000~10000株。

三年生栽培:3年生栽培也叫商品球栽培。是上市出售、供观赏前的最后一年栽培,其栽培管理极为精细,至为重要。它是从经过2年生栽培的球中,选出球形阔、矮,主芽单一,茎盘宽厚、顶端粗大、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球作种球,种前剥掉外侧球,并用阉割法除去内侧芽,使每球只留一个中心芽。每亩约栽5000株。[8]

方法

耕地浸田:8~9月把土地耕松,然后在田间放水没灌,浸田1~2周后,把水排干。随后再耕翻5~6次,深度在35厘米以上,使下层土壤熟化、松软,以提高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并增加土壤透气性。

施肥作畦:水仙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作基肥。3年生栽培,每亩需要有机肥5000~1万千克,适当拌一些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约20~50千克,2年生栽培用肥量减半,1年生栽培的可以更减少些。这些肥料要分几次随翻地翻入土中,使土壤疏松,肥料均匀,然后将土壤表面整平,作成宽120厘米,高40厘米的畦,沟宽约35~40厘米。畦面要整齐、疏松,沟底要平滑、坚实,略微倾斜,使流水畅通。

种球阉割:为了使鳞茎球经过最后一次栽培后飞跃增大,有利于多开花,需采用种球阉割手术。这项手术的原理与一般植物剥芽一样,是使养分集中,主芽生长健壮,翌年能获得一个硕大的鳞茎球。不同的是它的侧芽是包裹在鳞片之内的,不剖开鳞片就无法去除侧芽。阉割的技术难度较大,操作时要泾渭分明,既要去掉全部侧芽,又不能伤及主芽及鳞茎盘。侧芽居于主芽扁平叶面的两侧,阉割时,首先对准侧芽着生的位置,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鳞茎盘,再用右手操刀阉割。阉割刀宽约15厘米,刀口在先端为回头形。阉割时,挖口宜小,如果误伤了鳞茎盘与主芽时,球就无用,应抛弃之。加发现内部鳞片有黑褐色斑驳者,也应抛弃不用。

种球消毒:种植前用40%的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球5分钟;或用01%的升汞水浸球半小时消毒。如有螨存在,可用01%的三氯杀螨醇浸种10分钟。[8]

种植

漳州10月下旬种植,上海多在9月底~10月上旬种植。由于水仙叶片是向两侧伸展的,因此采用的株距较小、行距较大,3年生栽培用15×40厘米的株行距,2年生栽培用12×35厘米的株行距。种植时要逐一审查叶片的着生方向,按未来叶片一致向行间伸展的要求种植,以使有充足的空间。为使鳞茎坚实,宜深植。1、2年生栽培,深约8~10厘米,3年生栽培,深约5厘米。种后覆盖薄土,并立即在种植行上施腐熟肥水。种后清除沟中泥块,拉平畦面,并立即灌水满沟。次日把水排干,待泥粘而不成浆时,整修沟底与沟边并予夯实,以减少水分渗透,使流水畅通。修沟之后,在畦面盖稻草,3年生者覆草宜厚,约5厘米,1、2年生者,覆草可薄些。覆草时,使稻草根伸向畦两侧沟中,梢在畦中重叠相接。种植结束后放水,初期水深约8~10厘米,1周后加深到15~20厘米,水面维持在球的下方,使球在土中,根在水中。深达沟水中,根梢在畦头的中央重叠相接。初期沟水深约8~10厘米,1周后再加深到15~20厘米,水面维持在鳞茎球下方,使根在水中,球在土中。[8]

养护

水仙由种植到挖球,需要在田间生长6~7个月。要长成一个理想的鳞茎,除上述基础工作外,主要靠养护。

灌水:沟中经常要有流水,水的深度与生长期、季节、天气有关,花农有“北风多水,西南少水,雨天排水,晴天保水”的原则。一般天寒时,水宜深;天暖时,水宜浅;生长初期,水深维持在畦高的3/5处,使水接近鳞茎球基部。2月下旬,植株已高大,水位可略降低,晴天水深为畦高的1/3,如遇雨天,要降低水位,不使水淹没鳞茎球。在4月下旬~5月,要彻底去除拦水坝,排干沟水,直至挖球。

追肥:水仙好肥。在发芽后开始追肥,3年生栽培,追肥宜勤,隔7天施1次,2年生栽培,每隔10天1次,1年生栽培半月施1次。上海天寒,为提高水仙的耐寒力,在入冬前要施1次磷钾肥。1月停肥,2月下旬至4月中旬继续追肥,以磷钾肥为主,5月停肥、晒田。

剥芽与摘花:阉割鳞茎球时,如有末除尽的侧芽萌发,应及早进行1~2次拔芽工作,以补阉割不尽之弊田间种植的水仙12月下旬~3月开花,为使养料集中到鳞茎球的生长上去,应予摘花。为充分利用花材,在花茎伸长至20厘米时可剪作切花出售。

防寒:水仙虽耐一定的低温,但也怕浓霜与严寒。偶现浓霜时,要在日出之前喷水洗霜,以免危害水仙叶片。对于低于-2℃的天气,应要有防寒措施。较暖地区可栽风障,上海地区可用薄膜防寒,不可让水仙花受寒。

分级包装:10月份,自然界温度逐渐降低,水仙花芽分化发育已完备,开始进入分级包装上市销售阶段。水仙用竹篓包装。鳞茎球的等级是以装进篓的球数而定的,一篓装进20只球的,为20庄,属最佳级;依次而下,装进30、40、50、60只球的,分别叫做30庄、40庄、50庄、60庄。在常合四篓的球数,装进一个大篓中。[8]

家庭水养

挑选种球

水仙球的优劣决定着花开的多少和花香的是否浓郁。要想养一盆好的水仙花,必须从选择好水仙球茎开始。

选择水仙球茎可从看形、观色、按压、问庄四方面进行。

看形:优质的水仙鳞茎,一般个体大、形扁、质硬,表皮纵脉条纹距离较宽,中膜绷得很紧,皮色光亮,根盘宽大肥厚,主球旁生有对称的小球茎。

观色:从外表看上去,球茎呈深褐色、包膜完好、色泽明亮,无枯烂、虫害的痕迹为上品。

按压:按压是选择、鉴别水仙花箭多少的主要手段。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球茎,稍用力按压,手感轮廓呈柱状,有弹性,比较坚实的,为花箭;手感松软,轮廓呈扁平状,弹性稍差的,则多为叶芽。

问庄:水仙一般都采用同样大小的竹篓包装,有每篓装20个、30个、40个和50个球茎的四种包装规格,俗称20庄、30庄、40庄和50庄。每篓装的个数越少,其球茎个体就越大。如每篓装20个的20庄球茎,每个球茎的直径可达12厘米,为一等品;30庄的,球茎个体较20庄的稍小一些。以上这两种水仙球茎,一般每球可开花4~7箭以上,为上品。40庄和50庄的球茎,个体就小得多了,一般只能开1~3朵箭的花。[4]

培植方法

栽培水仙有水培法和土培法两种方法。

水培法即用浅盆水浸法培养。将经催芽处理后的水仙直立放入水仙浅盆中,加水淹没鳞茎三分之一的为宜。盆中可用石英砂、鹅卵石等将鳞茎固定。

白天水仙盆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晚上移入室内,并将盆内的水倒掉,以控制叶片徒长。次日晨再加入清水,注意不要移动鳞茎的方向。刚上盆时,水仙可以每日换一次水,以后每2~3天换一次,花苞形成后,每周换一次水。水仙在10~15℃环境下生长良好,约45天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月余。

水仙水养期间,特别要给予充足的光照,白天要放在向阳处,晚间可放在灯光下。这样可防止水仙茎叶徒长,而使水仙叶短宽厚、茁壮,叶色浓绿,花开香浓。水养水仙,一般不需要施肥,如有条件,在开花期间稍施一些速效磷肥,花可开得更好。

养水仙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为使水仙生长健壮,白天应拿到阳台晒太阳。如果想推迟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温的办法,或者采取傍晚把盆水倒尽,次日清晨,再加清水的做法。此外,如果节前10天看不到饱满花苞,可采用给水加温的方法催花,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这个水仙,是通过鳞茎繁殖的。种植水仙花的历史是比较遥远的。

最早记载水仙传入中国的可靠文献是段公路《北户录》中的一段文字:“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是说寄居江陵的波斯人穆思密赠送给孙光宪几棵水仙花。孙光宪是晚唐五代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当时在高季兴南平国所辖的江陵任职,江陵相当于今湖北荆州。因此大致可以肯定,中国水仙的确是由外国传入的,时间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首传地点有可能就在湖北荆州一带。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与希腊传说中纳西塞斯(Narcissus)这一水边自恋的神灵颇有几份神似,当时传来水仙的蕃客移民入乡随俗,遂以水仙这一楚国故里对屈原的乡土称呼来替代这一西洋的神异命名。这应该就是水仙这一中文名称的来源。[2]

宋元

水仙传入荆州后,就首先在这一地区种植传播开来,此后北宋时期歌咏水仙的文学作品也高度集中在以湖北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区。黄庭坚称赞水仙“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到了南宋,水仙的传播就更为广泛,整个江南地区都有了水仙的踪迹。栽培中心移到了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闽、浙沿海地区,这在南宋的诸种方志中都有记载。水仙的商品生产也在这一带兴盛起来,如南宋刘学箕《水仙说》记载建阳(今属福建省南平市)园户所植水仙“若葱若薤,绵亘畴陌”。

南宋闽、浙沿海地区水仙种植的兴起,有着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东南沿海是海外贸易的集散地,很容易直接从海外获得外来物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水仙也更适宜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种植,而两浙、闽北邻近当时的京城临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人口的重心地区,又有利于这一观赏消费性物种商品生产的发展。这一生产种植的情景,奠定了此后中国水仙种植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相应的产业传统。

元代水仙栽培分布基本延续了南宋的状况,查阅《宋元方志丛刊》中元代方志,《(大德)昌国州图志》(治今浙江舟山市)著录当地的物产,花类中便有水仙。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元代,无论是以水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其作者生活区域也都高度集中在苏、浙、闽一带,反映了元代水仙栽培分布的特点。[3]

明清

明清时期,水仙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浙、闽、鄂、湘外,皖、赣、黔、川、滇、桂、琼等地志乘中都有了关于水仙的记载。如《(嘉靖)广德州志》(今属安徽宣城市)、《(嘉靖)南安府志》(治今江西省大庾县)、《(嘉靖)普安州志》(治今贵州省盘县)、《(嘉靖)洪雅县志》(今属四川眉山市)、《(万历)雷州府志》、《(康熙)云南府志》、《(乾隆)广西府志》物产中都著录有水仙。

共5张

植物 水仙花 实拍

江苏南部的水仙种植有了明显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著名产地,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嘉靖王世懋《学圃杂疏》称“凡花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出嘉定短叶高花,最佳种”。万历于若瀛《金陵花品咏》水仙序也说“水仙江南处处有之,惟吴中嘉定种为最,花簇叶上,他种则隐叶内”,都是说产于嘉定(即嘉定县,明代属苏州府,今属上海市)的水仙单瓣、短叶、高花,品种优质。万历周文华《汝南圃史》“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阴诸邑最盛”,也可印证。除以上所说几个盛产水仙的地区外,吴县(今江苏苏州)也出产水仙,该县水仙主要出自“光福(引者按:今吴中区光福镇)沿太湖处”。查阅明代苏州方志,《(正德)姑苏志》、《(嘉靖)吴江县志》、《(嘉靖)太仓州志》物产中也都著录有水仙。种种迹象表明,明代嘉靖以来,苏州嘉定、吴县一带成了水仙种植的中心地区,影响很大。此外,杭州海宁县钱山也以出产水仙著称,曹学佺《杭州府志胜》载“钱山,产水仙花”。明末北京还出现了水仙的繁殖基地和贸易,崇祯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居人遂花而生。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都说明了明代水仙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化的发展。

苏州水仙种植兴盛,声名远播,在清代进一步市场化,销往广东,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毕沅《水仙》诗注:“邓尉山(引者按:位于今吴中区光福镇)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种水仙为业。”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水仙头,(引者按:鳞茎)秋尽从吴门而至,……隔岁则不再花,必岁岁买之”。乾隆张九钺《沁园春·耿湘门以水仙见贻》注:“水仙自吴门或飘海或度岭来羊城。”说的都是苏州水仙贸易到广东的情形。而此时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水仙也开始兴盛。清初李渔《闲情偶寄》:“金陵水仙为天下第一,其植此花而售于人者亦能司造物之权,欲其早则早,命之迟则迟。……买就之时给盆与石而使之种”,说的就是金陵水仙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康熙中后期,水仙种植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福建,漳州水仙异军突起。福建是中国水仙的传统产地,南宋时建阳一线即以盛产水仙著称,明代《(弘治)八闽通志》福宁府、福州府、泉州府物产志中都有水仙的著录,但漳州府并没有著录水仙。我们查阅现存其它明代漳州府及其所辖县志,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嘉靖)龙溪县志》(1535年刊本)、《(万历)漳州府志》(1573年刊本和1613年刊本)、《(崇祯)海澄县志》(1633年刊本),物产志中都未著录水仙。明末龙溪县学士陈正学在《灌园草木识》中说“漳南冬暖,(水仙花)多不作花”,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这说明明代漳州有水仙种植,但并不突出。康熙前期,漳州各地的水仙还主要来自江南,《(康熙)漳浦县志》(39年刊本)称“水仙花,土产者亦能着花,然自江南来者特盛”

从康熙中后期开始,漳州府龙溪县水仙开始一枝独秀,产生影响。《(康熙)龙溪县志》(56年刊本)“水仙,岁暮家家互种,土产不给,鬻于苏州”。是说龙溪县水仙种植销售比较兴旺,供不应求。康熙末雍正初出使台湾的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写道:“广东市上标写台湾水仙花头,其实非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者,苏州种不及漳州肥大”,可见至迟康熙末年,漳州水仙开始外销,与苏州水仙相媲美,并且形成特色品种,以“鳞茎肥大”著称。到乾隆年间,漳州水仙已超过苏州,《(乾隆)龙溪县志》(27年刊本):“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说明龙溪水仙开始返销长期以水仙著称的吴越地区。漳州与苏州一起,成了当时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并且有过之无不及。乾隆以来,与漳州府相邻的泉州府各县以及台湾、广东等地每年都从漳州贩购水仙花头。如泉州府属的马巷厅,《(乾隆)马巷厅志》载“水仙花……不留种,花时取诸漳郡”,台湾《(光绪)恒春县志》记载“水仙皆产自闽漳州,他处不能种焉,故只供玩一春”。乾隆以后,漳州成了全国水仙种植、贸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从光绪年间开始,漳州水仙不仅经销国内,还自厦门出口远销至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由此漳州成了国内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宣统三年(1912)厦门海关税务司巴尔称:“水仙球茎种植于两山靠近漳州城的南门,当地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厦门海关《年度贸易报告》)[3]

民国

民国时期,漳州水仙驰名中外,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内销京、津、沪、粤等各大都市,外销欧、美、日、东南亚等国。1928年《申报》载:“水仙花之产地散在于漳州府之南门外、日桥附近五里之地黄山诸乡社,一年平均可产三百五十万个,达十万元之谱,其产额最多者为新塘,及蔡均两地方,年各有两万元之产额。次为大梅溪,年约一万元。其它多者六千元,少者一千元。”国内远在东北辽阳府海城县(治今辽宁省海城市)的水仙就购自福建。国外欧美地区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每到花季人们都争先购买漳州水仙,成为了当时的时尚。由此漳州水仙出口贸易额也不断增加,民国六年,输出欧美总值最高达735200元。新中国成立后,水仙生产有了大幅度增加,漳州水仙继续出口到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2]

当代

如今,水仙栽培分布多在东南沿海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另武汉、北京、西安和云南、四川等省也见有栽培报道。野生水仙主要分布在闽、浙沿海诸岛。

因为鳞茎生得颇像洋葱、大蒜,故六朝时称“雅蒜”、宋代称“天葱”。之后,人们还给她取了不少巧妙、美丽的名字,如金盏、银台、俪兰、雅客、女星等等。水仙花早在宋代就已受人注意和喜爱。宋代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回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

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做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漳州府志》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时,漳州水仙花已被当作名花而远运外洋了。

2006年1月9日,中国江苏连云港市民张丙春又培育出了能开出红、黄、蓝、绿等不同种颜色的水仙,因此又叫作彩色水仙。[4]

形态特征

鳞茎卵球形。叶宽线形,扁平,长20~40厘米,宽8~15毫米,钝头,全缘,粉绿色。花茎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状总苞膜质;花梗长短不一;花被管细,灰绿色,近三棱形,长约2厘米,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顶端具短尖头,扩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浅杯状,淡**,不皱缩,长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5]

根:水仙为须根系,由茎盘上长出,乳白色,肉质,圆柱形,无侧根,质脆弱,易折断,断后不能再生,表皮层由单层细胞组成,横断面长方形,皮层由薄壁细胞构成,椭圆形。为外起源,老根具气道。[6]

球茎:中国水仙的球茎为圆锥形或卵圆形。球茎外被黄褐色纸质薄膜,称球茎皮。内有肉质、白色、抱合状球茎片数层,各层间均具腋芽,中央部位具花芽,基部与球茎盘相连。[6]

叶:中国水仙的叶扁平带状,苍绿,叶面具霜粉,先端钝,叶脉平行。成熟叶长30~50厘米,宽1~5厘米。基部为乳白色的鞘状鳞片,无叶柄。栽培的中国水仙,一般每株有叶5~9片,最多可达11片。[6]

花:花序轴由叶丛抽出,绿色,圆筒形,中空;外表具明显的凹凸棱形,表皮具蜡粉;长20~45厘米,直径2~3毫米。伞形花序;小花呈扇形着生于花序轴顶端,外有膜质佛焰苞包裹,一般小花3~7朵(最多可达16朵);花被基部合生,筒状,裂片6枚,开放时平展如盘,白色;副冠杯形鹅黄或鲜**(称金盏银台。尚有金盏金台——花瓣副冠均为**;银盏银台——花瓣副冠均为白色)。雄蕊6枚,雌蕊1枚,柱头3裂,子房下位。[6]

水仙花瓣多为6片,也有8片的,酷似椭圆形,花瓣末处呈鹅**。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花葶自叶丛中抽出,高于叶面;一般开花的多为4~5片叶的叶丛,每球抽花1~7支,多者可达10支以上;伞房花序(伞形花序)着花4~6朵,多者达10余朵;花白色,芳香;花期1~2月。[6]

果实:为小蒴果。蒴果由子房发育而成,熟后由背部开裂,中国水仙为三倍体,不结种实。[6]

主要分类

12

单瓣水仙

单瓣型:福建漳州特产,花冠色青白,花萼**,花被6瓣,中间有金色的副冠,形如盏状,花味清香,所以叫“金盏玉台”亦名“酒杯水仙”,花期约半个月;若副冠呈白色,花多,叶稍细者,则称“银盏玉台”。

12

重瓣水仙

重瓣型(复瓣型):花重瓣,白色,花被12瓣,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没有明显的副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花期在二十天左右。花形不如单瓣的美,香气亦较差,是水仙的变种。

[6]

生长环境

水仙为秋植球根类温室花卉,喜阳光充足,生命力顽强,能耐半阴,不耐寒。7~8月落叶休眠,在休眠期鳞茎的生长点部分进行花芽分化,具秋冬生长,早春开花,夏季休眠的生理特性。水仙喜光、喜水、喜肥,适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喜肥沃的砂质土壤。生长前期喜凉爽、中期稍耐寒、后期喜温暖。因此要求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春秋季多雨的气候环境。

白天水仙花盆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向阳处给予充足的光照。因为植物需要通过叶绿素经过光合作用提供养分,这样才可以使水仙花叶片宽厚、挺拔,叶色鲜绿,花香扑鼻。反之,则叶片高瘦、疲软,叶色枯黄,甚至不开花。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冲积沙壤土为最宜,pH在5~75时均宜生长。[7]

分布范围

原产亚洲东部的海滨温暖地区;中国浙江、福建沿海岛屿自生,但各省区所见者全系栽培,供观赏

繁殖方式

精选片单 水仙这么养殖,花开艳丽

侧球

这是最普通常用的一种繁殖方法。储球着生在鳞茎球外的两侧,仅基部与母球相连,很容易自行脱离母体,秋季将其与母球分离,单独种植,次年产生新球。[8]

侧芽

侧芽是包在鳞茎球内部的芽。只在进行球根阉割时,才随挖出的碎鳞片一起脱离母体,拣出白芽,秋季撒播在苗床上,翌年产生新球。[8]

双鳞片

一个鳞茎球内包含着很多侧芽,有明显可见的,有隐而不见的。但其基本规律是闲两张鳞片1个芽。用带有两个鳞片的鳞茎盘作繁殖材料就叫双鳞片繁殖。其方法是把鳞茎先放在低温4~10℃处4~8周,然后在常温中把鳞茎盘切小,使每块带有两个鳞片,并将鳞片上端切除留下2厘米作繁殖材料,然后用塑料袋盛含水50%的蛭石或含水6%的砂,把繁殖材料放入袋中,封闭袋口,置20~28℃温度中黑暗的地方。经2~3月可长出小鳞茎,成球率80%~90%。这是近年开始发展的新方法,四季可以进行,但以4~9月为好。生成的小鳞茎移栽后的成活率高,可达80%~100%。[8]

组织培养

用MS培养基,每升附加30克蔗糖与5克的活性炭,用芽尖作外植体,或用具有双鳞片的茎盘5×10毫米作外植体,PH值5~7;装入20×100毫米的玻璃管中,每管10毫升培养基,经消毒后,每管植入一个外植体,然后在25℃中培养,接种10天后产生小突起,20天后成小球,1月后转入在含NAA01/毫克1/2MS的培养基中,6~8周后有叶、有根,移栽在大田中,可100%的成活。用茎尖作外植体的,还有去病毒的作用。[8]

栽培技术

旱地

每年挖球之后,把可以上市出售的大球挑出来,余下的小侧球可立即种植。也可留待9~10月种植。一般认为种得早,发根好,长得好。种植时,选较大的球用点播法,单行或宽行种植。单行种植时用6×25厘米的株行距,宽行种植的用6×15厘米株行距,连续种3~4行后,留出35~40厘米的行距,再反复连续下去。旱地栽培的,养护较粗放,除施2~3次水肥外,不常浇水。单行种植的常与农作物间作。[8]

水田

种球选择甚为严格,要求选无病虫害、无损伤、外鳞片明亮光滑、脉纹清晰的作种球,并按球的大小、年龄分三级栽培。

一年生栽培:从2年生栽培后的侧球(也叫钻子头),或从不能作二年生栽培的小鳞茎中选出球体坚实、宽厚、直径约3厘米的作种球。用撒播、条播或点播法栽培。每亩约栽23万株。

二年生栽培:经过1年生栽培后,球成圆锥形,从中选出坚实、顶租、直径约4厘米以上的作种球、栽培养护较1年生的细致。每亩约栽8000~10000株。

三年生栽培:3年生栽培也叫商品球栽培。是上市出售、供观赏前的最后一年栽培,其栽培管理极为精细,至为重要。它是从经过2年生栽培的球中,选出球形阔、矮,主芽单一,茎盘宽厚、顶端粗大、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球作种球,种前剥掉外侧球,并用阉割法除去内侧芽,使每球只留一个中心芽。每亩约栽5000株。[8]

方法

耕地浸田:8~9月把土地耕松,然后在田间放水没灌,浸田1~2周后,把水排干。随后再耕翻5~6次,深度在35厘米以上,使下层土壤熟化、松软,以提高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并增加土壤透气性。

施肥作畦:水仙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作基肥。3年生栽培,每亩需要有机肥5000~1万千克,适当拌一些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约20~50千克,2年生栽培用肥量减半,1年生栽培的可以更减少些。这些肥料要分几次随翻地翻入土中,使土壤疏松,肥料均匀,然后将土壤表面整平,作成宽120厘米,高40厘米的畦,沟宽约35~40厘米。畦面要整齐、疏松,沟底要平滑、坚实,略微倾斜,使流水畅通。

种球阉割:为了使鳞茎球经过最后一次栽培后飞跃增大,有利于多开花,需采用种球阉割手术。这项手术的原理与一般植物剥芽一样,是使养分集中,主芽生长健壮,翌年能获得一个硕大的鳞茎球。不同的是它的侧芽是包裹在鳞片之内的,不剖开鳞片就无法去除侧芽。阉割的技术难度较大,操作时要泾渭分明,既要去掉全部侧芽,又不能伤及主芽及鳞茎盘。侧芽居于主芽扁平叶面的两侧,阉割时,首先对准侧芽着生的位置,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鳞茎盘,再用右手操刀阉割。阉割刀宽约15厘米,刀口在先端为回头形。阉割时,挖口宜小,如果误伤了鳞茎盘与主芽时,球就无用,应抛弃之。加发现内部鳞片有黑褐色斑驳者,也应抛弃不用。

种球消毒:种植前用40%的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球5分钟;或用01%的升汞水浸球半小时消毒。如有螨存在,可用01%的三氯杀螨醇浸种10分钟。[8]

种植

漳州10月下旬种植,上海多在9月底~10月上旬种植。由于水仙叶片是向两侧伸展的,因此采用的株距较小、行距较大,3年生栽培用15×40厘米的株行距,2年生栽培用12×35厘米的株行距。种植时要逐一审查叶片的着生方向,按未来叶片一致向行间伸展的要求种植,以使有充足的空间。为使鳞茎坚实,宜深植。1、2年生栽培,深约8~10厘米,3年生栽培,深约5厘米。种后覆盖薄土,并立即在种植行上施腐熟肥水。种后清除沟中泥块,拉平畦面,并立即灌水满沟。次日把水排干,待泥粘而不成浆时,整修沟底与沟边并予夯实,以减少水分渗透,使流水畅通。修沟之后,在畦面盖稻草,3年生者覆草宜厚,约5厘米,1、2年生者,覆草可薄些。覆草时,使稻草根伸向畦两侧沟中,梢在畦中重叠相接。种植结束后放水,初期水深约8~10厘米,1周后加深到15~20厘米,水面维持在球的下方,使球在土中,根在水中。深达沟水中,根梢在畦头的中央重叠相接。初期沟水深约8~10厘米,1周后再加深到15~20厘米,水面维持在鳞茎球下方,使根在水中,球在土中。[8]

养护

水仙由种植到挖球,需要在田间生长6~7个月。要长成一个理想的鳞茎,除上述基础工作外,主要靠养护。

灌水:沟中经常要有流水,水的深度与生长期、季节、天气有关,花农有“北风多水,西南少水,雨天排水,晴天保水”的原则。一般天寒时,水宜深;天暖时,水宜浅;生长初期,水深维持在畦高的3/5处,使水接近鳞茎球基部。2月下旬,植株已高大,水位可略降低,晴天水深为畦高的1/3,如遇雨天,要降低水位,不使水淹没鳞茎球。在4月下旬~5月,要彻底去除拦水坝,排干沟水,直至挖球。

追肥:水仙好肥。在发芽后开始追肥,3年生栽培,追肥宜勤,隔7天施1次,2年生栽培,每隔10天1次,1年生栽培半月施1次。上海天寒,为提高水仙的耐寒力,在入冬前要施1次磷钾肥。1月停肥,2月下旬至4月中旬继续追肥,以磷钾肥为主,5月停肥、晒田。

剥芽与摘花:阉割鳞茎球时,如有末除尽的侧芽萌发,应及早进行1~2次拔芽工作,以补阉割不尽之弊田间种植的水仙12月下旬~3月开花,为使养料集中到鳞茎球的生长上去,应予摘花。为充分利用花材,在花茎伸长至20厘米时可剪作切花出售。

防寒:水仙虽耐一定的低温,但也怕浓霜与严寒。偶现浓霜时,要在日出之前喷水洗霜,以免危害水仙叶片。对于低于-2℃的天气,应要有防寒措施。较暖地区可栽风障,上海地区可用薄膜防寒,不可让水仙花受寒。

分级包装:10月份,自然界温度逐渐降低,水仙花芽分化发育已完备,开始进入分级包装上市销售阶段。水仙用竹篓包装。鳞茎球的等级是以装进篓的球数而定的,一篓装进20只球的,为20庄,属最佳级;依次而下,装进30、40、50、60只球的,分别叫做30庄、40庄、50庄、60庄。在常合四篓的球数,装进一个大篓中。[8]

家庭水养

挑选种球

水仙球的优劣决定着花开的多少和花香的是否浓郁。要想养一盆好的水仙花,必须从选择好水仙球茎开始。

选择水仙球茎可从看形、观色、按压、问庄四方面进行。

看形:优质的水仙鳞茎,一般个体大、形扁、质硬,表皮纵脉条纹距离较宽,中膜绷得很紧,皮色光亮,根盘宽大肥厚,主球旁生有对称的小球茎。

观色:从外表看上去,球茎呈深褐色、包膜完好、色泽明亮,无枯烂、虫害的痕迹为上品。

按压:按压是选择、鉴别水仙花箭多少的主要手段。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球茎,稍用力按压,手感轮廓呈柱状,有弹性,比较坚实的,为花箭;手感松软,轮廓呈扁平状,弹性稍差的,则多为叶芽。

问庄:水仙一般都采用同样大小的竹篓包装,有每篓装20个、30个、40个和50个球茎的四种包装规格,俗称20庄、30庄、40庄和50庄。每篓装的个数越少,其球茎个体就越大。如每篓装20个的20庄球茎,每个球茎的直径可达12厘米,为一等品;30庄的,球茎个体较20庄的稍小一些。以上这两种水仙球茎,一般每球可开花4~7箭以上,为上品。40庄和50庄的球茎,个体就小得多了,一般只能开1~3朵箭的花。[4]

培植方法

栽培水仙有水培法和土培法两种方法。

水培法即用浅盆水浸法培养。将经催芽处理后的水仙直立放入水仙浅盆中,加水淹没鳞茎三分之一的为宜。盆中可用石英砂、鹅卵石等将鳞茎固定。

白天水仙盆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晚上移入室内,并将盆内的水倒掉,以控制叶片徒长。次日晨再加入清水,注意不要移动鳞茎的方向。刚上盆时,水仙可以每日换一次水,以后每2~3天换一次,花苞形成后,每周换一次水。水仙在10~15℃环境下生长良好,约45天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月余。

水仙水养期间,特别要给予充足的光照,白天要放在向阳处,晚间可放在灯光下。这样可防止水仙茎叶徒长,而使水仙叶短宽厚、茁壮,叶色浓绿,花开香浓。水养水仙,一般不需要施肥,如有条件,在开花期间稍施一些速效磷肥,花可开得更好。

养水仙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为使水仙生长健壮,白天应拿到阳台晒太阳。如果想推迟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温的办法,或者采取傍晚把盆水倒尽,次日清晨,再加清水的做法。此外,如果节前10天看不到饱满花苞,可采用给水加温的方法催花,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

园艺分类:多年生球根花卉

原产地:中国、日本及南欧等地

花色:白、黄和乳白

花期:十二月至翌年三月

中国水仙漳州水仙花以其球茎头大,花香馥郁,雕刻造型独特而享誉中外,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国际公认的名贵花卉,被衔为“福建省省花”“漳州市市花”。

地下鳞茎卵球形,叶从鳞茎顶部丛出,狭长,剑状,具平行脉,时尾稍钝,被有白粉,12月至翌年1月开花,花茎从叶丛中抽出,中空成管状,高15~50厘米或更高;,伞房花序,着生于茎顶,外有苞状膜质紧覆着,花数约五朵至七朵,最多可达十六朵。中国水仙可分为单瓣与复瓣花两种。单瓣花品种称为“金盏银台”、“百叶水仙”,花瓣为纯白色,但其中心托出一个金**杯状副冠,清奇美观,香味浓郁。复瓣花品种称为“玉玲珑”,香味稍逊于“金盏银台”。

我国江南一带,冬季不加防寒措施,亦可露地越冬。喜湿润肥沃的砂质壤土,福建漳州因气候土质适宜,故盛产水仙。

水仙的严重虫害是刺足根螨,它繁殖快,为青期长,因此在种植前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浸球半小时;水仙的主要病害是大褐斑病,自3月份开始,每10天用百菌清喷1次,可抑制其蔓延。 (1)起源

根据我们考证,最早记载水仙传入我国的可靠文献是段公路《北户录》中的一段文字:“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是说寄居江陵的波斯人穆思密赠送给孙光宪几棵水仙花。孙光宪是晚唐五代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当时在高季兴南平国所辖的江陵任职,江陵相当于今湖北荆州。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肯定,中国水仙的确是由外国传入的,时间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首传地点有可能就在湖北荆州一带。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与希腊传说中那喀索斯(Narcissus)这一水边自恋的神灵颇有几份神似,当时传来水仙的蕃客移民入乡随俗,遂以水仙这一楚国故里对屈原的乡土称呼来替代这一西洋的神异命名。这应该就是水仙这一中文名称的来源。

(2)宋元时期的分布

水仙传入荆州后,就首先在这一地区种植传播开来,此后北宋时期歌咏水仙的文学作品也高度集中在以湖北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区。黄庭坚称赞水仙“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到了南宋,水仙的传播就更为广泛,整个江南地区都有了水仙的踪迹。栽培中心移到了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闽、浙沿海地区,这在南宋的诸种方志中都有记载。水仙的商品生产也在这一带兴盛起来,如南宋刘学箕《水仙说》记载建阳(今属福建省南平市)园户所植水仙“若葱若薤,绵亘畴陌”。

南宋闽、浙沿海地区水仙种植的兴起,有着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东南沿海是海外贸易的集散地,很容易直接从海外获得外来物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水仙也更适宜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种植,而两浙、闽北邻近当时的京城临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人口的重心地区,又有利于这一观赏消费性物种商品生产的发展。这一生产种植的情景,奠定了此后我国水仙种植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相应的产业传统。

元代水仙栽培分布基本延续了南宋的状况,查阅《宋元方志丛刊》中元代方志,《(大德)昌国州图志》(治今浙江舟山市)著录当地的物产,花类中便有水仙。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元代,无论是以水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其作者生活区域也都高度集中在苏、浙、闽一带,反映了元代水仙栽培分布的特点。

(3)明清与民国间的分布

明清时期,水仙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浙、闽、鄂、湘外,皖、赣、黔、川、滇、桂、琼等地志乘中都有了关于水仙的记载。如《(嘉靖)广德州志》(今属安徽宣城市)、《(嘉靖)南安府志》(治今江西省大庾县)、《(嘉靖)普安州志》(治今贵州省盘县)、《(嘉靖)洪雅县志》(今属四川眉山市)、《(万历)雷州府志》、《(康熙)云南府志》、《(乾隆)广西府志》物产中都著录有水仙。

江苏南部的水仙种植有了明显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著名产地,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嘉靖王世懋《学圃杂疏》称“凡花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出嘉定短叶高花,最佳种”。万历于若瀛《金陵花品咏》水仙序也说“水仙江南处处有之,惟吴中嘉定种为最,花簇叶上,他种则隐叶内”,都是说产于嘉定(即嘉定县,明代属苏州府,今属上海市)的水仙单瓣、短叶、高花,品种优质。万历周文华《汝南圃史》“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阴诸邑最盛”,也可印证。除以上所说几个盛产水仙的地区外,吴县(今江苏苏州)也出产水仙,该县水仙主要出自“光福(引者按:今吴中区光福镇)沿太湖处”。查阅明代苏州方志,《(正德)姑苏志》、《(嘉靖)吴江县志》、《(嘉靖)太仓州志》物产中也都著录有水仙。种种迹象表明,明代嘉靖以来,苏州嘉定、吴县一带成了水仙种植的中心地区,影响很大。此外,杭州海宁县钱山也以出产水仙著称,曹学佺《杭州府志胜》载“钱山,产水仙花”。明末北京还出现了水仙的繁殖基地和贸易,崇祯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居人遂花而生。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都说明了明代水仙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化的发展。

苏州水仙种植兴盛,声名远播,在清代进一步市场化,销往广东,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毕沅《水仙》诗注:“邓尉山(引者按:位于今吴中区光福镇)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种水仙为业。”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水仙头,(引者按:鳞茎)秋尽从吴门而至,……隔岁则不再花,必岁岁买之”。乾隆张九钺《沁园春·耿湘门以水仙见贻》注:“水仙自吴门或飘海或度岭来羊城。”说的都是苏州水仙贸易到广东的情形。而此时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水仙也开始兴盛。清初李渔《闲情偶寄》:“金陵水仙为天下第一,其植此花而售于人者亦能司造物之权,欲其早则早,命之迟则迟。……买就之时给盆与石而使之种”,说的就是金陵水仙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康熙中后期,水仙种植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福建,漳州水仙异军突起。福建是我国水仙的传统产地,南宋时建阳一线即以盛产水仙著称,明代《(弘治)八闽通志》福宁府、福州府、泉州府物产志中都有水仙的著录,但漳州府并没有著录水仙。我们查阅现存其它明代漳州府及其所辖县志,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嘉靖)龙溪县志》(1535年刊本)、《(万历)漳州府志》(1573年刊本和1613年刊本)、《(崇祯)海澄县志》(1633年刊本),物产志中都未著录水仙。明末龙溪县学士陈正学在《灌园草木识》中说“漳南冬暖,(水仙花)多不作花”,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这说明明代漳州有水仙种植,但并不突出。康熙前期,漳州各地的水仙还主要来自江南,《(康熙)漳浦县志》(39年刊本)称“水仙花,土产者亦能着花,然自江南来者特盛”

从康熙中后期开始,漳州府龙溪县水仙开始一枝独秀,产生影响。《(康熙)龙溪县志》(56年刊本)“水仙,岁暮家家互种,土产不给,鬻于苏州”。是说龙溪县水仙种植销售比较兴旺,供不应求。康熙末雍正初出使台湾的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写道:“广东市上标写台湾水仙花头,其实非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者,苏州种不及漳州肥大”,可见至迟康熙末年,漳州水仙开始外销,与苏州水仙相媲美,并且形成特色品种,以“鳞茎肥大”著称。到乾隆年间,漳州水仙已超过苏州,《(乾隆)龙溪县志》(27年刊本):“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说明龙溪水仙开始返销长期以水仙著称的吴越地区。漳州与苏州一起,成了当时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并且有过之无不及。乾隆以来,与漳州府相邻的泉州府各县以及台湾、广东等地每年都从漳州贩购水仙花头。如泉州府属的马巷厅,《(乾隆)马巷厅志》载“水仙花……不留种,花时取诸漳郡”,台湾《(光绪)恒春县志》记载“水仙皆产自闽漳州,他处不能种焉,故只供玩一春”。乾隆以后,漳州成了全国水仙种植、贸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从光绪年间开始,漳州水仙不仅经销国内,还自厦门出口远销至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由此漳州成了国内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宣统三年(1912)厦门海关税务司巴尔称:“水仙球茎种植于两山靠近漳州城的南门,当地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厦门海关《年度贸易报告》)

民国时期,漳州水仙驰名中外,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内销京、津、沪、粤等各大都市,外销欧、美、日、东南亚等国。1928年《申报》载:“水仙花之产地散在于漳州府之南门外、日桥附近五里之地黄山诸乡社,一年平均可产三百五十万个,达十万元之谱,其产额最多者为新塘,及蔡均两地方,年各有两万元之产额。次为大梅溪,年约一万元。其它多者六千元,少者一千元。”国内远在东北辽阳府海城县(治今辽宁省海城市)的水仙就购自福建。国外欧美地区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每到花季人们都争先购买漳州水仙,成为了当时的时尚。由此漳州水仙出口贸易额也不断增加,民国六年,输出欧美总值最高达735200元。新中国成立后,水仙生产有了大幅度增加,漳州水仙继续出口到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

如今,水仙栽培分布多在东南沿海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另武汉、北京、西安和云南、四川等省也见有栽培报道。野生水仙主要分布在闽、浙沿海诸岛。 (详参程杰、程宇静《论中国水仙文化》,《盐城师范学院学院》,2015年第1期。) 中国水仙别名雅蒜、凌波仙子、天葱等。因多为水养,且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水中,故有凌波仙子的雅号。水仙主要颁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温暖、湿润地区,以福建漳州、厦门及上海崇明岛最为有名。

石蒜科水仙属。地下鳞茎卵球形,叶从鳞茎顶部丛出,狭长,剑状,具平行脉,时尾稍钝,被有白粉,12月至翌年1月开花,花茎高15~25厘米,有总苞,伞形花序上着生数朵小花。

水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肥大,呈球状,外披棕褐色皮膜,茎基部生有白色肉质根。水仙的叶由鳞茎顶端绿白色筒状鞘中抽出花茎(俗称箭)再由叶片中抽出。一般每个鳞茎可抽花茎1~2枝,多者可达8~11枝,伞状花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07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