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猫》文与林徽因

钱钟书的《猫》文与林徽因,第1张

一代名媛林徽因和一代大师钱钟书之间,流传的各种传说。最多的一个传言是钱钟书对林徽因如何不屑。钱钟书曾写过一篇小说《猫》,传言者称钱钟书在猫一文当中,用李氏夫妇影射讽刺林徽因:

“李太太从小对自己的面貌有两点不满意,皮肤不是上白,眼皮不双。第一点还无关紧要,因为她根本不稀罕那种又红又白的洋娃娃脸,她觉得原有的相貌已经够可爱了,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许多条件,第18条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儿附带把左颊的酒窝加深……李太太花500日金新买来的眼睛,好像美术照相的电光,把她原有的美貌都焕影烘托出来了。”

这篇《猫》,不是匕首胜似匕首,夹枪带棒,极其刻薄:如果属实,林徽因那双迷人的大眼睛,居然是手术后的人工作品!

传言人并煞有其事地说,钱钟书笔下的李氏夫妇,极其符合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的相貌体态和家世背景。

钱钟书的这篇《猫》并不止步于此,还有更厉害的描述: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友最广。最重要的是,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这一段,已经是暗示女主人风流多情,几近荡妇。在传言者释读里,又根据想象,直指林徽因的人品了。

钱钟书的猫文,被越传越玄,成为奇谈,直到现在只要打开百度,度娘林徽因和钱钟书,就会出现成篇累牍有关钱、林之间的矛盾云云。

钱钟书的这篇文章,比冰心的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对林徽因的杀伤力更大。

在传言者煞有其事的解读当中,那些参加过林徽因周末文人聚会的那些名人们,也在钱钟书《猫》文里,一一对号。

一个民国名媛,一个民国名人,他们之间的故事,这是真的吗?

我们先看一下钱钟书林徽因的各自人生履历。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而这一年,1904年6月10号出生的林徽因,任教于沈阳的东北大学。

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携妻子杨绛,奔赴英国牛津留学。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随同中国营造学社,赴山西五台山一带考察古建筑,这一年的钱钟书获得牛津大学爱珂赛特学士学位。

1938年钱钟书从法国归国,任教西南联大,半年后,钱钟书借故外出,结果去往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湖南)任英文系主任。而这一年,林徽因居住在昆明巡津街九号,后至昆明西山杨家村,此期间的林徽因因肺病复发,苦不堪言。

1941年,钱钟书从广西乘船去往沦陷中的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

此时的林徽因正在四川长江边,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千年古镇李庄卧病不起。

1945年抗战结束后,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并在此后三年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围城》获得巨大轰动。

1946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跟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乘坐西南联大包机飞往北平,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可以看出,这一期间林徽因和钱钟书生活轨迹基本上没有什么交界。

钱钟书的《猫》一文,是发表在1946年创刊的《文艺复兴》上。此时身在重庆的林徽因,病体缠身,被美国医生诊断的结果是只能活五年。在钱钟书那篇《猫》文发表时,林徽因根本没有气力去开什么太太的客厅。

而且林徽因也从没有去过日本。

因此说,把钱钟书的那篇猫文,与林徽因相对应,基本可以确定,是夸张的以讹传讹。

有研究林徽因的学者称:

”把公众敬仰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歪曲丑化成小说中的李先生,李太太对林良并无多大伤害反而会令学贯中西的钱钟书自己受损。聪明的钱钟书为何肯为此下策呢?”

这位学者同时分析说,猫文里,  取沙龙女主人的身份,已成误导。钱“未必没有半点后悔,悔其顾此失彼,轻率孟浪。”

种种资料表明,1946年猫文之前的钱钟书和林徽因两家,没有什么交往和过节。

但钱钟书确实因猫和林徽因产生过纠葛。

1949年夏,正在上海的钱钟书接到清华大学的聘书,于8月26日到达清华,就职清华教职。

在清华分配给学者的教授楼群里,钱钟书和林徽因两家比邻而居。钱钟书和林徽因都是爱猫如命,而且彼此家里都各养了一只小猫,钱钟书家的猫是钱钟书的命,而林徽因家的猫是林徽因家里"爱的焦点"。但钱钟书家里的猫,在和林家猫儿打架时屡战屡败,于是钱钟书特地准备一根长杆,天天夜晚竖着耳朵听,只要一有猫儿打架,钱钟书无论多晚,都会跳出热被窝,拿起长杆儿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

杨绛后来说:“我常怕钟书打猫而伤了两家和气,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任性的钱钟书却不以为然,说理论是不实践人写的。后来钱钟书在下放地,也曾拿起武器和自己年轻的邻居战斗,对方看钱钟书人老避开了。

钱钟书对林徽因家的猫,暴力相向,林徽因如何反应不得而知。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钱钟书被调入北大人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后调入中国社科院,搬出清华园,与林徽因家就此分开。

1952年的林徽因刚设计完国徽,开始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保护景泰蓝工作,因身体上的疾病日益严重,经常卧床不起,已经没有精力和钱锺书打口水官司。

而那只引发钱钟书和林徽因两家矛盾的小猫,却被记入历史。杨绛自己的传记“我们仨”一文中,特地注明了此猫的结局----在钱钟书工作调动时,“装在一只又大又深的布袋里,我背着,他们两个一路抚慰着猫儿,我只觉猫儿在袋里瑟瑟地抖,到了新居,他还是逃跑了,我们都很伤心。”

时光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钱钟书和林徽因这两位星辉 灿烂的名人都已作古。他们之间,或真或假的故事,却一代代流传下来,越说越真。

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钱钟书和林徽因作何想法。也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二位名留青史的名人,是否依然养着自己疼爱的猫儿。

我认为林徽因是爱过徐志摩的。

首先林徽因在得知徐志摩去世的消息的时候,一度昏了过去。如果对他没有感情,只是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飞机失事的话,林徽因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在那个年代,林徽因身边的好友遇难的也不少,但是能够让她在得知消息的时候悲伤过度,直接晕厥过去的话,徐志摩还是唯一的一个。

其次在林徽因的卧室里面,还挂着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残。在林徽因的卧室里面一共挂了两块飞机残骸,一块是林徽因的弟弟飞机失事以后的飞机残骸,另外一块就是徐志摩的。林徽因把自己弟弟的飞机残骸挂在卧室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的亲人,挂在卧室每次看到就可以想念自己的弟弟。

那么把徐志摩的也挂在卧室,这就说明徐志摩在林徽因心里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至少已经跟他的弟弟一样,是自己的亲人了。要是只是一个普通的朋友,没有任何的感情的话,那么也不会把他的飞机失事的残骸专门捡回来,还挂在自己的卧室。

而且卧室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私密的地方,如果挂在客厅可能还好想一些,但是挂在了卧室,这要让人相信林徽因不喜欢徐志摩都难。林徽因肯定是爱过徐志摩的,只不过她拒绝徐志摩是担心两个人相处以后,徐志摩会慢慢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而因此不喜欢自己。

其实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并不代表林徽因不喜欢徐志摩。对于徐志摩,林徽因是打心底里欣赏的,只不过当时林徽因有了梁思成,所以并不能接受徐志摩的感情。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许多诗作至今仍为人们广为喜欢、吟颂。徐志摩的广为人知,从莫方面来说,也和他与三个女人的传奇婚恋爱情不无关系,可以说女人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他从上海飞往北京协和礼堂参加林徽因的建筑艺术讲座,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半路上,在济南附近撞上山头坠毁,一代诗圣不幸不幸罹难,时年36岁。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他的原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张幼仪,他们的爱情短暂易逝,随着徐志摩留学外行,这段爱情便名存实亡了。后来在徐志摩的爱情路上先后遇到静女林徽因、倩女陆小曼,因为林徽因的冷静和现实的一面,便成全了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一对才子佳人。

徐志摩和张幼仪

徐志摩和张幼仪

 张幼仪比志摩小四岁,是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的妹妹,出身显贵,也上过女子师范学堂读书。只是其母亲思想较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想嫁户好人家就不能读书”,因此半途而废了。幼仪在晚年曾经这样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而志摩却辜负了这个女人,因为他看不起这个女人,始终认为这段婚姻,是小脚与西服般的不配,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无法相处而破裂的。事实上,幼仪是天足,根本没有裹过脚,在当时也算先进。

 他们是1915年结的婚,当时才16岁。刚结婚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1922年在柏林离了婚,金岳霖与吴经熊就是他们离婚的见证人。

 1921年幼仪到英国陪读时,志摩对她极为冷淡,当时徐志摩正在热烈地追求林徽因,拒不接受张幼仪苦劝和阻挠,提出离婚。虽然身怀有孕,张幼仪还是慨然应允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和张幼仪

 徐志摩不幸遇难后,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寄女的身份照顾着她的前公婆。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张幼仪从国外归来,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还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闹市区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曾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这位被自己男人看不上的女人,成为一个受人尊崇的强人。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香港中医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徐积锴意见。儿子回信:“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张幼仪与第二任丈夫共同生活了28年后,苏医生去世,张幼仪赴美来到儿子家,度过她人生最后岁月,于1988年病逝于纽约。

徐志摩和林徽因

  徐志摩与林徽因

 林徽因比徐志摩小七、八岁,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因的。 林徽因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在林与梁的感情上,梁思成之父、徐志摩之师、梁启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知道徐志摩还热恋着林徽因,从柏林办完离婚手续回到英国,不见了林徽因,一定会找到国内。也是怕两人旧情复炽,使梁家下不了台,于是送梁、林二人去美国留学,避开徐志摩,想等他们把事情淡忘后再举办婚礼,其实这也是明智之举。其间,志摩还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林徽因

 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在徐志摩分开人世的一个半月后,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这多少天思念他得很,然而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香消芳尽,绝尘而去。时年51岁。她用她裹挟着自己一生的清冷婚姻,玉成了无数男人心中的妄想。她只能冰凉地活在民国传奇里。得到林徽因噩耗的金岳霖凄然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由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刻着她生前已千百次的自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徐志摩与陆小曼

  徐志摩和陆小曼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而当时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曾当着徐、陆两人的面痛骂他们“不懂爱情”。陆小曼的“私奔”使她的前任丈夫王庚一生未再娶,而她后来委身的徐志摩也因为她的奢华无度而轻轻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陆小曼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陆小曼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徐志摩失事前为一个阶段,那时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徐志摩失事后,她受到剧烈震动,人变得消极而沉寂;解放后为第三阶段,她重新振作起来,获得新生。

 1931年11月上旬,为得一笔钱弥补陆小曼巨额开销的亏空,徐志摩答应做蒋百里出售愚园里住宅的中人,故于13日由北平返回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一是因为徐志摩力劝陆小曼北上,而对方执意不肯;二是因为陆小曼与翁瑞午之间传言愈多,徐志摩心里非常不满;三是陆小曼开支太大,徐志摩已无法承受。据郁达夫文章中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飞机失事后,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亲自跑到徐家给陆小曼报噩耗,陆小曼起初不相信,认为徐志摩不可能继续飞行,得到证实后,她一下昏厥了。醒过来后,她嚎啕大哭,直到眼泪哭干。

 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她所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她也不再出去交际,志摩去世后,她素服终身,从不看见她去游宴场所一次,每日供着志摩的遗像,给他上鲜花。

 她戒掉鸦片,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

 1965年的4月3日,陆小曼带着幽怨长眠了。她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她最后一个心愿就希望与志摩合葬,而这一心愿也未能办到。据说徐志摩的家属,他与前妻张幼仪生的儿子徐积锴不同意。

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班昭、蔡文姬、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林徽因、张爱玲。

1、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2、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3、谢道韫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

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

在卢循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后杀害。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

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4、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5、鱼玄机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6、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7、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宁路仲人(海宁简志),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

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8、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浙江嘉兴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9、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10、张爱玲

张爱玲(1920930—19959),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中华十大才女

冰心看不惯林徽因,大约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不屑。冰心才高。文笔流畅,词清句丽,且情感丰沛,博爱真纯。她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又美不胜收,凭着一部《寄小读者》名斐中外,她的《繁星·春水》,凭着“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凭着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她写出了清新淡雅又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的“冰心体”。真真是名因文章著了。

林徽因貌美,气质高雅,才思敏捷,又受西方教育的影响,经常举办艺术沙龙,沙龙名字虽是"太太客厅",但其中女性很少,主要是男性成员,徐志摩,胡适,金岳霖等都曾是座上客。钱钟书就曾在文章这样写过:“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好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也许,林徽因这样的作派在国外是习以为常,但在中国,似乎就有点出格了。可以说林徽因的出名虽因才貌,但更多是因沙龙。这看在一些受过中国伦理道德影响的文人眼里就有些刺眼。

而冰心出生于世家,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家庭成员又都是和睦共处的,虽然她也出过国,但骨子里却是清高自傲,洁身自好的,对林徽因自有许多的看不惯。也便不屑与之为伍。

二,女人相妒。冰心才高,但貌止于中上,曾有一名为苏青的作家曾说未见冰心时很喜欢她的文字,见过面后便改变了,这当然是苏青的问题,但也从侧面说明女人都很在乎容貌的。而林徽因貌美,又倍受男人们宠爱,想来冰心心里应有点不平衡的,据说她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就影射了林徽因,事后林徽因也送了她一壶山西老陈醋进行反击。

三,林徽因的感情世界太杂乱。林微因风华绝代,倍受男士们喜爱,特别是徐志摩为了向她求婚,竟然逼怀孕住院的发妻张幼仪离婚。虽然遭拒,恐怕之前也与林徽因有了暧昧,不然徐志摩不至于如此迫不及待。她也曾对梁思成说她爱上了两个男子不知如何选择,还是金岳霖帮她做了决定。这些行为,恐怕都是受过传统教育,感情专一的冰心所无法理解并接受的吧。

关于冰心到底看不看得惯林徽因,或因为什么看不惯,因斯人已逝,已无从验证,我且姑妄猜之,诸位姑妄看之吧

时间不短。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10月上旬,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结识了诗人徐志摩,1921年10月14日,徽因随父回国。徐志摩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徐志摩回国后,是在1924年(这时候小曼22岁)结识陆小曼并与之恋爱的,1925年初与小曼进入热恋,10月3日完婚。

从1921年10月上旬与林徽因分离到1925年10月上旬与陆小曼结婚,这中间有4年时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特别是一个崇尚自由美的诗人来说,这4年对于他来说并不短,当然可以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了,加上林徽因是不辞而别的,对徐志摩本身是很大的打击,虽然他回国后和林徽因曾经见过面,但他俩还是没有可能,而陆小曼也是一代名媛,才貌双全,不一定就会输给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

文/ 猫里奥

01

沈性仁漂亮是公认的,对于沈性仁高雅的仪态与魅夺人心魄的容貌,有名的林徽因也是羡慕又钦佩。就连暗恋林徽因暗恋一辈子的金岳霖,初次见到沈性仁时,不写诗的他也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老金以婆娑的竹影与兰花之香来形容沈性仁的美,真是令人神往。

文学家朱自清搭个船看见她,都写到“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莹然可见。腰肢亦细,有弱柳临风之态。”

但和林微因、陆小曼不同,沈性仁没有叫人难忘的爱情故事,早早的嫁个一位尊重她的丈夫,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解放了当时父权社会的女性思想,还通过自身的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白话文运动,后世的白话文深受她的影响。

02

1895年,沈性仁出生于浙江嘉兴的沈家,沈氏三姐妹中,性仁排行老二,最美,也最有才。

清末民初,兴起了一阵留学热潮,在父亲的支持下,沈性仁远赴日本求学。后来因为父亲沈秉钧病重归国,随后便进入北京女高师学习。在学校认识了在当时贵为北大教授的陶孟和,两个人兴致相投,一拍即合。两个人最终在1917年结婚,并生下大女儿陶维正,小名取小芳。

沈性仁嫁过去之后才发现,堂堂北大教授竟然连房也买不起,之后还当上了负债累累的“房奴”!

当时因为工作原因,陶孟和看上了位于北新桥小三条胡同的一处居所,但是由于房主只卖不租,沈性仁正怀着二女儿,陶孟和又需要供养天津的老母亲和一个未出嫁的妹妹,不得不举债买房。

陶孟和虽贵为北大教授,却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不懂得里子一些规则,加上当时北洋政府哭穷,屡屡欠薪,家中生活上颇为拮据,有时候连房租都会成为一个麻烦。往往是被房东催着好几日,出门都要躲着,只敢在天黑之后才敢回家。受过新型教育的沈性仁可过不惯这种藏头露尾的生活,她不甘愿做一辈子只懂柴米油盐,抠着微薄薪水算日子的妇女,她想有份工作,还清债务维持家用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陶孟和尊重沈性仁的决定,在他的影响下,沈性仁走上了文学之路,一是为了维持家计,准备译书售稿。二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03

1918年九月,沈性仁因为生下二女儿身体虚弱病倒住院。在病院里,闷极无聊,陶孟和又没有时间去陪伴他,就拿王尔德的《温夫人的扇子》给她解闷。沈性仁喜欢这出戏里的故事,尤其对故事里的女性问题着迷,她认为在现在的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认识就两种,一种贤妻良母的妇女,一种是放荡堕落的舞女,但是她看完这本书后她却认为,天真的女人不一定好,世故的女人也不一定坏。

同时,未经民故的女人习于顺境,反而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女人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她想利用这本书来消解两者对立的做法,建立新的女性思想观点,让人们正视女性问题,同时提出女性也应该拥有自由民主的婚姻爱情和自我选择的生活,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生活都不应该被人投以有色眼镜,人生来不会歧视,歧视只是社会不断变得迂腐的繁衍物。

翻译这本书的愿望在她内心越加强烈,出院后就没日没夜的把书翻译了出来,另起了具有东方风格的名字《遗扇记》。并在1919年“五四”时期,把翻译好的《遗扇记》发表于《新青年》,轰动一时,大家都对女性解放是归来还是出走做出了各自的讨论。各大报纸统统都在报道沈性仁是第一人提出解放女性思想的文人。

沈性仁认为女性解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应该继续做下去,她想让全国的女性都了解,爱情婚姻和生活可以是相对立和自由的,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沈性仁的思想也对当时封建的父权社会进行了博弈。

由于《遗扇记》猛烈抨击了父权社会的专制呼吁解放女性思想,这本书在上流社会的女性之间一时成为茶余饭后的读物。随后此剧被译为《少奶奶的扇子》或《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搬上舞台演出。这是外国话剧最早的白话语体翻译剧本之一在中国发表,也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正是在这一探索性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运动。

就连当时被誉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的胡适,也看中了沈性仁骨子里独有的女性思想光辉,甚至还硬着头皮写信给家乡的母亲,说自己特别爱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交谈。言下之意便是看中了沈性仁,实则话里尽是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认为自己是被众人敬仰的自由男神,嘴里谈的是恋爱自由,婚姻民主,竟然还会有包办婚姻这一事,认为这事丢了面子。

可胡适的母亲并不理会,也未回信。倘若当时沈性仁是未嫁之身,那胡适恐怕是要对沈性仁展开激烈的爱情攻略,可能随后便没有陆小曼的事情了。

04

1922年秋,徐志摩自海外归国,在北平发起了一个文学沙龙——新月社,徐志摩邀请了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有社会、政界名流,可谓一时俊彦,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声势。虽然身份地位不同,话题也尽不一致,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新文化的运动和白话文的推崇。徐志摩还邀请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沈性仁与陶孟和加入。

就连深深爱着林徽因但并不常作诗给她的金岳霖,与沈性仁相识后,也因对沈氏高雅的仪态,独具魅力的自由思想与沉鱼落雁的容貌一反常态地作起爱情诗来,他在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中写道:

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

以婆娑竹影与幽静兰花来比喻“性仁”之风采丽姿,其倾慕艳羡之情溢于表里。作为女性的林徽因既羡且佩服。

对于沈性仁的才华,徐志摩也同样十分看重,按捺不住内心的徐志摩便写信给沈性仁,信中称呼沈性仁为陶太太,且不惜为赞美她而放低自己:“听见几个电话都没有打着,也不为别的,就贺你的小说写得好,至少比我的高明多了,这并不是恭维!我一连念了三四遍,有朋友进来我就念,谁都说写得活灵有味,要是这真是你的初试笔,你的小说家前途正远着呐!可话说回来,你非得给我副刊写一篇不可,限一星期出货。”信的最后一段,徐志摩还很顽皮地“威胁”沈性仁帮他写文章。像极了闺蜜间的悄悄话。

1925年,沈性仁去徐志摩家交稿,无意间发现了徐志摩翻译了一半的《玛丽玛丽》,看到后对其故事很喜欢,问了之后才发现徐志摩不想再翻译后半部分了,沈性仁便说由她翻译后半部分。

沈性仁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地位之间是否能产生爱情的一个问题解释,这本书讲述了出身于爱尔兰女佣家庭的小姑娘玛丽的初恋故事。玛丽朦胧地喜欢上一位威风的巡警,贫苦的家庭和卑下的地位让她百般矛盾,却抑制不住对爱情的憧憬。巡警大胆地求婚时,玛丽却胆怯地拒绝了。

作品译成后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虽然这是他们的无心插柳,但是也给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部精彩的作品。

沈性仁虽然不爱人多的地方,但她与浑然自在的人相处却一点不怕生。除了写稿子,其余时间尽在新月社里。金岳霖说,性仁和他一样不爱人多,但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探讨文学,整个人便神清气爽,就悔天黑得快,不能尽兴。金岳霖除了爱林徽因外,便是与沈性仁十分亲近,笔下新一代女性的模子便是沈性仁,说性仁独立,浑身散发着魅力,视她为自己的红颜知己。

1931年,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而去世。徐志摩遇难之后,几位太太聚在凌叔华家里,张奚若夫人流着泪说:“我们这群人里怎么能少了他呢!”陶孟和的夫人沈性仁悲伤地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

沈性仁实在不愿意相信徐志摩去世,她时常翻看徐志摩留下的文章,看到感触时想起徐志摩已经不在新月社,悲从中来,茶饭也不思,整个人消瘦了一圈。

05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一触即发,日寇铁蹄践踏了大好河山,文化人们开始了他们的流亡之路。陶孟和也带着家人一路向西撤退。

一次乘船的时间长达几十个小时,只能站着,双脚如同灌铅一般,沉重不堪,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也没有一个能坐的地方,船上全是逃难的人,挤作一团,衣服上也尽是结了一层厚厚的油垢,气味极其难闻,好在是冬天,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恐怕是要了人命。

船上卫生条件极差,苍蝇蚊子扑面而来,丝毫不怕人,就直冲冲地撞你,偶尔想张口说话,也得防着苍蝇别飞进嘴里咕噜一声咽了下去。他们在桂林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又迁到昆明,不久又迁至四川南溪李庄。

虽然她是女性,但抗日爱国热情依旧高涨。一路上就参加了红十字会看护伤兵。长期颠沛流离又因吸入大量含硫量很高的煤炭烟雾,沈性仁也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且日甚一日,几度卧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设法为其医治,但鉴于李庄缺医少药的现状,陶孟和本人甚至同济大学道业高深的医学教授都深感无能为力,只有看着俏丽文静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

得知沈性仁病重,梁思成去信一封,提到林徽因给沈性仁的药并告诉陶孟和怎么吃药,“一茶匙,放入一深而高的大水罐内,罐内装满枉熟的水,用布蒙头,将蒸气深深吸入,能使喉部舒爽。”还画了一个图,告诉陶孟和水罐的形状。

在陶孟和悉心照料下,沈性仁的肺病暂时得到缓解。

06

1942年秋,因为要开发兰州,人员也需要一同撤退,在陶孟和看来,西北空气比李庄清爽得多,对患有肺病之人大有益处,加上兰州城的医疗条件更是李庄没法相比的,陶孟和便将沈性仁托付给钱昌照,乘坐他们的车,去兰州治病。

沈性仁来到兰州后,在其弟沈怡的安顿下,住进了当时条件比较好的小西湖中央西北医院, 呼吸着西北空气的沈性仁的肺病也好了一大半。

医院的小护士也是喜爱文学之人,看过沈性仁的几篇文章,特别喜欢沈兴仁提出解放女性的思想,总是在空闲之时替沈性仁去买一些新的杂志报纸给她消闷解乏。偶尔在病房还一人分饰两角,演《遗扇记》给沈性仁看,让沈性仁在治病的这段日子里总是乐趣不断。这让作为弟弟的沈怡喜上眉梢,认为这病是已经治好了。

沈性仁也写信给丈夫,说自己在兰州过得很好不用记挂,还问陶孟和何时来兰州一家团聚。

可好景不长,沈性仁因为一次小感冒,一连病了好几日,最后又牵连出肺病复发, 陶孟和却因为工作被牵制住,未能赶到沈性仁身边,沈性仁最终于1943年1月21日在兰州西北医院离世。

陶孟和哪里知道,这原本前几日还活蹦乱跳,谈起等病好了还要翻译更多解放女性思想的书,还要大力推动白话文和新文化的运动的沈性仁,就因一个小小的感冒被打败了。陶孟和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件事的事实。

远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金岳霖接到沈性仁去世的电报,形容自己当时就像坐很快的电梯下很高的楼一下子昏天黑地。因为,在八天前,沈性仁还亲笔给他写过一封信。金岳霖说沈性仁是“佛家的居心过儒家的生活……她是一个入山唯恐不深、离市唯恐不远,真正高雅、淡泊、风韵无边的人间女神。”

与沈性仁相濡以沫的陶孟和,没有像金岳霖那样专门写下怀念爱妻的文字,只是守在李庄,生活孤寂。

在夏季,他头戴大草帽,身着灰短裤,徒步往返于镇上与门官田。

闲时,陶孟和常坐在院内石凳上,看沈性仁写过的文章,看得激动时噙着声身体不禁颤抖,随后便可见书页上出现一颗又一颗的泪珠,浸湿了书上的文字,也把自己的思念湿润在沈性仁的世界里。

扭过头回望着空洞的书房,好像沈性仁坐在窗前提着笔含着笑深情注视着他。

——沈性仁去世前,共翻译作品17部,其中戏剧9部,小说3部,散文诗1部,非文学作品4部。对中国白话文运动和解放女性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71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