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
藤原雄等了半天没有听见里面的动静,就带着人进去看看,邵家上上下下所有人全部牺牲了,藤原雄就直接进入邵老板藏古董的密室,并带走邵老板全部古董。
战天狼剧情讲述了以武十三浴火重生后再次成立新五连,武十三率领小部队依托游击战经验丰富的优势,成为日军心头大患,早野俊二对武十三的队伍穷追猛打,在日军的重重围剿下,武十三带领队伍顽强抵抗,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转载] 柳云龙、胡军、孙红雷的电视剧最早叫《背叛》,后来叫《义无反顾》。最近出版的碟片,又有个名字叫《黑三角》。
中芭——胡靖钒
思怡——孙莉
宁博——柳云龙
程浩——胡军
杨元菲——李琳
程江——孙红雷
杨林海——曹培昌
韩杰——毕延君
郭副市长——高明
叶子——王晶
程久泰——徐学政
雅兰——邱渝贞
李元——马壮
卢梅——黄珂
何文——林强
魏林——翟羽佳
宁母——李梅
老杜——常宁国
老五——于邦
杜妻——刘小惠
张怀强——谭幸
杜亮——文章
蒋来顺——朱秦生
酒馆老板——常江
蒋妻——许英
邵老板——牛文俊
那下面就来说说为什么吧。
狄龙与姜大卫,曾经是情同手足、出双入对的好朋友。然而,曾几何时,他们却成了碰面时也互不瞅睬的陌路人。他们之间在感情上出现了裂痕,早在去年便已为明眼人所觉察,惟他们两人始终不肯公开承认而已。
出道时情同手足由于这两位红星有了心病,所以他们同时在影城拍戏时,都做得是很小心谨慎,双方尽量做到不碰头,仿佛有过默契似的,以避过记者的耳目。然而,毕竟纸包不住火,而且,影城的空间毕竟有限,他们两人始终免不了要出现“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尴尬局面。
好象有一次,我见到狄龙先坐在影城餐厅,跟一班记者聊天。姜大卫闯了进来,双方偶然四目交投,只见姜大卫以微笑似乎在打个招呼,而狄龙则眼珠儿一转,侧过头去。彼此的演技都极精彩。好几次,我都曾以试探的口吻,问狄龙或姜大卫:“你们为何很少在一起呀?是不是有什么矛盾?”
他们也总是笑着说:“没有这回事!”要不就是说:“大家都很忙嘛!各忙各的,顾不得那么多了。”我也曾向他们的契爷张彻探过口风,张彻也很会耍太极,一问三不知,顶多就是说:“他们都是年轻人,都很有个性,难免会有各自的观点和处世方式。”
为跨刀引起不快,然而毕竟是姜大卫沉不住气,在四月中旬的一天,在某位记者的再三追问下,终于公开承认他与狄龙之间,确已不和多时,并且还说出了不和的原因。
据姜大卫说:“朋友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宝贵,确是很有道理。当我和狄龙在邵氏拿二百元片酬的时候,彼此情共手足;及至彼此有了点名气,反而没有朋友做,我真有点不明所以,感慨万千。狄龙不以我为友倒无所谓,只要不把我视为敌人就好了!”
大家的看法那,可以在评论中发表自己意见。
你娶的人不一定是你最爱的人,嫁给你的人也不一定最爱你。
这是因为爱情跟婚姻是两个概念。
爱情是一种强烈的 情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婚姻是一种理性的衡量:在 社会 学上,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德国 社会 学家L穆勒曾归为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和感情。
(万梓良和恬妞结婚,邵逸夫主婚,周星驰首席伴郎。)
金马影帝万梓良的绯闻极少,人所共知的三段感情中我觉得:万梓良最爱的应该是邓萃雯、最合适的应该是恬妞,伴他白头到老的却是小他16岁的圈外人空姐郭明黎。
人生一大乐事,读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一,TVB视后邓萃雯的初恋是万梓良。
1985年,TVB开拍《薛仁贵征东》,原定的女一号翁美玲忽然出事,接演的张曼玉又没有档期,于是干脆启用了19岁的新人邓萃雯。
男一号是此前三次被提名金像及金马影帝的万梓良(28岁)
邓萃雯小时候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长大,从小就缺少父爱,内心渴望有一个亦师,亦父的男友。
在影视剧中万梓良天生一副“大哥”相,自带气场,但其实万梓良在生活中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而且愿意帮助别人。
两人因《薛仁贵征东》结缘,很快就谈起了恋爱,但邓萃雯首先因小时候缺乏父爱,遇到了 “亦师、亦父、亦友”的万梓良,“补偿心理”发作。其次,无线将她视作翁美玲的接班人,重点培养。
因此那时候的邓 萃雯骄纵任性,各种“娇宠作”统统朝向大他九岁的万梓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亦师、亦父、亦友”,万梓良极其地包容邓 萃雯;做了许多常人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a,一次逛街,万梓良不小心惹恼了邓萃雯,发怒的邓萃雯就让万梓良当街下跪,向她道歉认错。
b,还有一次,邓萃雯竟然到当着众人面,不停地叫万梓良“爸爸、爸爸”,万梓良尴尬和气得只能转身离开。
因为生性豁达和很喜欢,万梓良都包容了,而且多次向邓萃雯求婚,但都遭拒绝。
在恋爱中,男人越追,女人越不理睬,何况是当时的邓萃雯?她直到2020年也没有走入婚姻。
两人恋爱一年半后,最后分手。
多年以后在节目中金星问邓萃雯:万梓良那么宠你 为啥分手邓萃雯:宠能宠到死吗
邓萃雯有一颗缺乏安全感,驿动的心,很难走进婚姻,而万梓良在其最红时,并无绯闻流出,万梓良对待感情还是很认真的。
如今,54岁的邓萃雯依然孑然一身,但过得逍遥自在;假设当年邓萃雯嫁给万梓良,两人或许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但爱是一种能力,维持一段稳定长久的感情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二,万梓良和恬妞。
1986,万梓良因《流氓大亨》爆红。
加盟邵氏后极受老板邵逸夫赏识,在香港演艺圈地位极高,一时如日中天。
1988年万梓良拍摄了其演艺生涯中的最重要一部片子《大头仔》,这部**不仅让万梓良成为金马影帝,也让她和78年就成为金马影后的恬妞因戏生情。
在认识万梓良之前,恬妞26岁时曾嫁给一个叫叶聪豪的印尼人,但此人原有老婆孩子,恬妞得知后非常伤心,带着女儿回到了香港,恬妞是受过感情伤害的,对感情很慎重。
其后二人在《他来自江湖》和《大家族》两部剧中合作,万梓良对恬妞和她的女儿都很好。
恋爱四年后,两人于1992年结婚,由于万梓良在邵氏的地位,举行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婚礼,在TVB《万紫千红喜迎亲》的直播,由邵逸夫做证婚人,周星驰第一伴郎,梅艳芳、任达华、张卫健等圈内明星大佬见证。
当时很多人不看好他们之间的婚姻,传出了风言风语:一个香港巨星,一个带拖油瓶的女星,肯定不会走长远。
在婚礼上,万梓良回应,说出了:“三个人一条命”(他和恬妞以及恬妞的女儿)的誓言。
但这段感情仅维持了四年,1996年两人正式离婚。
恬妞给出的原因是:万梓良不懂得浪漫,心中只有事业,有时候恬妞想和自己的丈夫去谈谈心,但万梓良却是一副沉默不言的态度,,两人感情逐渐破裂。
恬妞在一次采访中说万梓良经常酗酒到半夜,导致两人感情破裂。
万梓良听后,淡淡一笑,他说也许是恬妞被逼的没办法了,随便找个理由搪塞,因为哪个男人不喝点酒呢,那根本不是理由,在一起靠缘分,彼此分开也不是一方的错。
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万梓良的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从巅峰迅速地坠落,没有人会心情好。
两人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没有子女,若有子女,两人或许会相互扶持走下去。
两人离婚后,恬妞也未再结婚。
三,万梓良和妻子郭明黎的故事。
1996年,万梓良乘坐南航的航班赴新加坡拍摄电视剧《一路风尘》,在新加坡万梓良执意邀请机组人员外出吃饭,唱歌,邂逅了另一航班的郭明黎,万对腼腆而美丽的郭明黎一见钟情。
万梓良追求郭明黎数年,直到1999年春节,万梓良专程跑到昆明等待值完班的郭明黎才最终赢得美人的芳心。
2002年2月2日,44岁的万梓良在广州中信广场筵开28席,迎娶28岁的南方航空公司前空姐——洛阳姑娘郭明黎。
婚礼当天,他来自内地、香港、东南亚甚至欧洲的亲朋好友近300人前来道贺。万梓良为筹备这次婚宴,足足花了2个月的时间。
此时距离1992年迎娶恬妞已过十年,婚礼上不见邵逸夫那样的大佬,也不见梅艳芳,周星驰,任达华那样的巨星。
但一以贯之的是“真汉子”万梓良对妻子的柔情,结婚后,因郭明黎对香港生活不适应和万梓良的生意都在内地,两人把家安在广州。
两人婚后育有一子万大千,虽然万梓良的生意越来越不顺,演艺生涯也江河日下,但万梓良一直很努力,商演,酒吧走穴,演配角,为养家糊口一直很努力。
为自己家庭努力拼搏的男人都是真汉子。
每个人年轻时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但轰轰烈烈的爱情最不持久。
婚姻的基础是男人的事业,子女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一个稳定而幸福的婚姻大都具备以下几点:一起抚养孩子、相互迁就宽容、互相守候,一起面对困难。
幸福不会从天降, 只要汗水勤灌溉, 幸福的花儿才能遍地开。
邵氏**的创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
首先,邵氏**公司是一个成立了几十年的**大公司。几十年 = 会有很多的 历史 遗留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积重难返;大 =不用心难以顾及到诸多细节,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80年代刚刚开始,邵氏**的高层就将目光由**投向电视剧。因为那个时候,邵氏**的财报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经营TVB的时候也赚取了很大利润,所以就渐渐减少对**的投资了。
其二,邵氏几十年不变的制片制度,早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导致邵氏很难再拍出像以前那么受欢迎的**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员选拔,导致很多优秀演员出走邵氏,另立门户。而这些演员后来很多都成了邵氏强有力的对手。比如邹文怀、李小龙和许冠文等。这都是在后来在香港影坛影响力巨大的演员和导演,可是他们都曾被邵氏拒之门外。不过,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被邵氏接纳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们也许就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黄百鸣、麦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坛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艺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层将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国际市场。邵氏**公司在80年代开始进军好莱坞。公司投资了《地球浩劫》、《银翼杀手》等好莱坞大片,结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的局面。这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决策正确,邵氏**公司也许可以成为像华纳兄弟这样的百年**公司。可惜再也没有如果了,错过时代机遇的邵氏**业只能渐渐被 历史 的尘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曾经是60、70年代中国**的一个标签,甚至在世界**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记。十三太保、洪拳大师和方世玉与洪熙官等等**都是邵氏**的经典。
进入70年代后期,邵氏开始走向没落我认为应该有一下三点:
一是香港影视的发展趋势,50年代到70年代,当时**很辉煌,大陆及亚洲的很多国家的优秀**是香港输入进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带领下把邵氏**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业的迅速发达,但到80年代后随着香港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周边国家优秀**的出现,香港**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团的内部原因,外部在快速发展,而邵氏的内部制片制度故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一些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自立门户,以及邵氏的精神领袖已经慢慢老去,特别是在80年之代后邵氏把注意力转向电视领域,无暇顾及**领域,但电视又没有能给邵氏带向辉煌,所以邵氏跟随邵氏**的没落而慢慢走向没落。
三是当邵氏在走向没落时,错误的海外投资,使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没落。
具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邵氏**公司从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巅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败,共经历了将近30年。这个影视帝国是中国**史之最,也是华人**的骄傲。由于八十年代各大**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时代的进步,邵氏的**风格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独到,赶紧将重心向电视事业转移,就是如今的TVB(无线电视),通过转移之后影响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经典剧集陆续诞生,例如《射雕英雄传》。这是邵逸夫深谋远虑的成果,因为任何行业有兴就有衰,邵氏**独霸了20多年,也是一个奇迹了,不可能长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虽然停产,但也不能定论为衰败,只不过是一种转型而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说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确的选择。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从南洋北上香港。
当时,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视圈声名远扬。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凭借雄厚的家产,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总经理兼导演,老二邵邨人任会计兼编剧,老三邵仁枚负责发行,老六邵逸夫一边读书一边给哥哥们帮忙。
在兄弟的合力经营下,“天一”一度成为旧上海的三大**公司之一,又将事业发展到香港、广州,乃至东南亚,成为一家名扬海外的跨国公司。
上世纪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此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负责香港业务的二哥邵邨人却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制片方面,而是将兴建戏院作为重点,很快遭到其竞争对手“国泰”的打压。
雷厉风行的邵逸夫来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随后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展现过人的创业气魄。
他斥巨资在清水湾买下一块6万多平方米的地皮,开山填海建影城,并从美国重金购买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一千三百人,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好莱坞”。
▲邵氏经典片头。
邵邨人的保守主义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弃。
为了彻底夺取老二的制片权,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释兵权”。他们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寿上,当众宣布:“二哥劳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还是退休享福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宫,不甘认怂,尽管让出了制片权,却在邵逸夫大刀阔斧进行建设时从中作祟,他先将旧邵氏片场卖掉,之后收购的新华戏院不放映邵氏**,而给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业一分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风雨历程中,权力的斗争贯穿始终,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为香港影视圈一个聊不完的话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立之初就面临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内忧外患不断。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业业,谈起工作,他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
出自邵氏门下的导演张彻亲眼见识过邵逸夫的敬业,据他回忆:
“(邵逸夫)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
邵逸夫曾说,他没有 娱乐 ,看**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娱乐 。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
为了保证影片质量,邵逸夫对影片严格把关,他说:“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毙掉的**数不胜数。“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句口号绝非空话。
在邵氏艰难发展的同时,邵邨人出走带来的问题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维瑛才能出众,深受邵逸夫赏识。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后,邵维瑛依旧被六叔盛情挽留,担任总经理,成为邵氏早期的骨干,邵逸夫有意将其培养为邵氏**事业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们挤走,心有不甘,不愿儿子“给别人打工”,勒令邵维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维瑛不愿忤逆父亲,只好向六叔递上辞职信,远走日本,从此默默无闻。
邵维瑛出走时,接任其总经理职务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愿将大权托付给外人,周乃文只负责发行领域,公司的大小事务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邹文怀负责。
邹文怀在邵氏多年,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但职位一直限于宣传主任与制片经理,最高时仅为副总经理。在此期间,总经理几度换人,就算不掌实权,也始终压在邹文怀头上。
邹文怀很郁闷,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法独当一面,更成不了股东。邵氏是家族企业,早在创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写着,主要股东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为日后邹文怀出走邵氏,自立门户埋下伏笔。
当时,邵氏的竞争对手国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让邵氏有些着急。邹文怀为邵逸夫出谋划策,从国泰挖角,出两倍片酬从对方手下请来了香港最红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远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林黛被导演李翰祥称赞为影坛几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给了“云南王”龙云的儿子龙五。
1964年,林黛因婚变自杀,年仅30岁。此后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红颜薄命的美女,总会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后,于1958年出演**《貂蝉》。这部影片在第五届亚洲影展获五项大奖,导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学美术出身,痴迷于戏剧,年少时拿着伪造的高中毕业证去报考大学,被发现后取消学籍。1948年积极参与各种学生运动,却在政权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过了之后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导演之一,他擅长的黄梅调**成为邵氏当时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编自导,取得票房佳绩,在台北上映后,创下台北连映六十二日,票房总收入800余万新台币的纪录。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员凌波访台时,引得万人空巷,万千市民排队争睹。她因此片获得第2届金马奖的“最佳演员特别奖”,之所以会有这个奖项,是因当时评审不知该颁给她男主角奖还是女主角奖。
《梁祝》让台湾成为“狂人城”,此后30年,台湾**市场一直唯香港马首是瞻。如台湾演员张艾嘉所说,台湾片商觉得,只要有香港演员出演就是好**。
正当李翰祥事业蒸蒸日上时,国泰将其策反,支持他到台湾组建国联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业,在台湾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于经营不善,没过几年就濒临破产,到1971年只能狼狈重返香港。
听闻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还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计前嫌,劝说道“咱们争财不争气”。李翰祥重回邵氏,风云再起,又开拓了骗术片、风月片、清宫片等新式商业**。
就是拍情色片,后来的许多导演也比不上这个老司机。
李翰祥的结拜兄弟胡金铨,也成名于邵氏。胡金铨是个理科男,后来首创用弹簧床拍轻功跳跃,正是从学习理工科得到的灵感。
他将华语武侠**推向世界,拍摄了《大醉侠》、《龙门客栈》等经典影片。《大醉侠》更是被称为新派武侠片的开山之作。
然而,胡金铨与邵氏也屡生龃龉。
1964年,胡金铨为邵氏执导抗日**《大地儿女》,因当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实施反种族法,该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删除日军暴行场面及中日两军对抗的镜头,特别是有国旗的场面都被剪光。胡金铨对此很不满意。
之后,胡金铨编剧的**《红胡子》,本来在台湾看好外景,邹文怀也已经与台方签约,却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后由其他导演在台湾拍摄完,改名为《山贼》,胡金铨为挂名编剧。
不久,胡金铨离开邵氏公司,前往台湾。
与胡金铨共同开创武侠**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将,张彻。
张彻出生在一个浙江军阀家庭,早年从政,先在上海做“文运会”专员,后来去台湾得到蒋经国提拔。身在官场,张彻总想过过官瘾,可是在权力斗争中频频失利,只好退出政坛,从此纵情声色,和女星李湄传出绯闻,因此阴差阳错当了导演。
初到香港,张彻先在国泰工作一年,之后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编剧主任时,张彻每日都会收到邵逸夫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好交办事项,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人除了邹文怀之外寥寥无几,足见邵逸夫对张彻的期望。
张彻没有让他失望。
上世纪60年代,高瞻远瞩的邵逸夫采纳邹文怀提出的差异化战略,适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风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侠世纪”。这一时期,邵氏终于超过对手国泰,**事业达到巅峰。
张彻凭借武侠片独挑大梁,其**中的人物,与胡金铨擅长的女侠、儒侠不同,更像是先秦时便已存在的游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由张彻执导,1967年上映的《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香港**,一举奠定张彻的江湖地位。
《独臂刀》编剧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从广州偷渡到澳门,再辗转来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厂里打工,偶然间给《真报》投稿,没想到阴差阳错写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写武侠。1965年,金庸一边经营《明报》,一边创作小说《天龙八部》,有事要出国一个月。如果《天龙八部》暂停连载,读者势必难以接受,可金庸实在分身乏术,只好请倪匡代笔。
走之前,金庸告诉倪匡,千万别把小说里的人物写死了。金庸前脚刚走,倪匡就把小说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来,发现倪匡彻底放飞自我,把剧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对质问,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侠**剧本方面成就较高,但他写完一部作品,拿钱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内容常被导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说,别人改他的剧本。
倪匡对此毫不介意,他开玩笑说,《独臂刀》只有“独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写的。在这部**之后,他与张彻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张彻片中的大侠英俊潇洒,朴素的古装扮相尽显阳刚气质,眉宇间常有抑郁之色,上演了一个个悲情豪侠的故事。
李修贤、狄龙、姜大卫等都是张彻的得意弟子。
姜大卫出身演艺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后来取艺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员。他们的母亲在父亲死后改嫁,又生一子,取名尔冬升。
演艺圈的兄弟并不罕见,可像秦沛、姜大卫、尔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还是兄弟的,估计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张彻御用男主角姜大卫。
张彻因《独臂刀》获得“百万导演”的名号,然而邵氏旗下还有一个导演号称“楚千万”。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解放后在广州读大学,研读不少前苏联的**理论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来想当演员,无奈个子太矮,只好向编剧、导演发展,或许是放不下对演戏的执著,楚原晚年时不时在影视剧里客串一把,成龙《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现在谈及香港**,很多人还以为小时候录像厅和电视上看的国语片是内地引进的配音版。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是国语片的天下,李小龙的**上映时配的是国语,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粤语。
楚原擅长的古龙武侠片在港台上映时也是国语配音,他表示:“古龙的对白,国语念来最有味道。”
但是让粤语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执导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经上映,轰动全港,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这部**影响深远,在日后衍生出各种影视剧。
然而,此时香港**的江湖,已经不是邵氏一家独大。
▲《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张彻曾为邹文怀写过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纸半张;世事如棋局,先下手为强。”
在香港影视圈的棋局中,邹文怀毫不犹豫将邵氏一军,他给邵氏打了N年工,虽然备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屡受掣肘。
1970年,年过六旬的邵逸夫本来心情大好,喜事接连不断。十几年的老对手国泰终于停止制片业务,远走台湾的“叛将”李翰祥经营艰难,早晚要关门大吉。
之后,邵逸夫又将红颜知己方逸华带到邵氏,执掌采购部。歌星出身的方逸华甘为“妾室”多年,直到62岁才正式嫁给邵逸夫,人称“六婶”,一说将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称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构大中华文化,他说:“我生产**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因为邵氏存在,香港成为当时华人**的中心。
偏偏在此时,传来坏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邹文怀带着一班邵氏旧将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邹文怀说:“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有想改变的时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实是同一类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两个我们,实在是太挤了点。”
嘉禾成立之初,并不成气候,邹文怀筹拍的第一部**是与日本合拍的《盲侠大战独臂刀》,还请来《独臂刀》的主演王羽继续出演,有点儿噱头。
虽说《独臂刀》系列是邹文怀参与制作的,但这不明摆着山寨邵氏嘛。《盲侠大战独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邹文怀给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权。
反目成仇的邵、邹二人为此对簿公堂,还花掉了上百万的律师费,直到影片映期结束,还吵得不可开交。
不过,邹文怀并非有样学样,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后就找到对付邵氏的武器,还是一个大杀器,他就是李小龙。
1970年,在美国发展的李小龙接受港媒采访,表示只要片酬、剧本合适,将要回香港发展。邵氏率先与其接洽,结果不仅片酬少(2000美金),态度也很傲慢,这让骄傲的李小龙很不满。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个坑。
虽说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揽林黛等已成名的当红明星,但在此后始终坚持家族企业的模式,实行月薪制,签约邵氏的员工经常要忍受长期合约和低工资。
60年代拍粤语片的陈宝珠每年拍几十部戏,有几百万身家,但片酬不超过一万。
那时演员的片酬甚至比武师还低,混过武行的姜大卫就曾对张彻说,自己宁可做替身,也不愿做演员。
李修贤曾经谈到当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称当时演员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员工谈起老东家,经常会说一句“邵老板养活了很多人”,但很少夸邵氏福利多好。
反观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还有所谓阴阳合同,有人因为逃税,一判就是8个亿。要是让当时的邵氏演员知道,估计还以为是天方夜谭。
▲邹文怀与李小龙。
和邵氏谈崩后,龙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转而跟嘉禾谈。
邹文怀看出李小龙的价值,豪爽地给出7500美金作为片酬,并承诺会满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龙很满意,和嘉禾签了两部**。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创造了香港的票房纪录。
李小龙火了,嘉禾活了,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邵逸夫只能在家里生闷气。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时却一时糊涂,屡屡错过良机。李小龙争霸香江时,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面笑匠”许冠文带着自己的剧本,找邵逸夫谈合作,想要自导自演,甚至还想分红。
分红?门都没有。
许冠文见邵逸夫太抠门,也跑到嘉禾,拍摄喜剧《鬼马双星》,这部**针对香港人普遍好赌的心理,以本土粤语俚语编织笑料,自然大受欢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后,票房达到625万,再一次破纪录,正好弥补嘉禾因李小龙去世造成的损失。
至1981年,许冠文先后为嘉禾创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全部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风头一时无人能及。
▲《半斤八两》海报。
有些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此时香港**的市场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对**公司来说,市场便是财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进入黄金时代,新艺城、德宝、中国星、英皇等公司相继崛起,邵氏的**事业却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公司宣布正式停产,尽管在90年代曾与TVB合组“大都会”重出江湖,可是并没有赶上香港**黄金时代的末班车,而是很快归于沉寂。
邵逸夫并未就此退隐江湖,而是将垄断电视业作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东。
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市场逐渐力不从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却进入制度化时代,在收视竞争中高奏凯歌,在电视剧、音乐、综艺各方面极具开创性。
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经典电视剧在改革开放之初传入内地,引发收视狂潮,从此以后,每一个中国观众的记忆中都会有几部印象深刻的TVB电视剧。
▲《上海滩》剧照。
TVB于1972年开办的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更是为华语影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人才。
周润发、吴孟达、任达华、林岭东、杜琪峰、陈玉莲、吕良伟、黄日华、刘德华、梁家辉、吴镇宇、刘青云、吴君如等等,都是从TVB的艺员训练班走出。
1982年,两个年当弱冠的年轻人同时报考无线艺员训练班。
他们是好朋友,其中一个从小立志当演员,另一个只是被他拉来陪考。结果那个一门心思想做演员的小伙子不幸落选,陪考的那个反而因为相貌帅气,被意外录取为第11期学员。
落选的是周星驰,录取的是梁朝伟。
不服输的周星驰经过不懈努力还是挤进了TVB,常年在电视剧跑龙套,和成为“无线五虎将”之一的梁朝伟(其余四人为黄日华、刘德华、苗侨伟、汤镇业)不可同日而语。直到被李修贤发掘,周星驰的事业才步入正轨,成为我们熟知的 “喜剧之王”。
除此之外, TVB从1973年开始评选“香港**”。香港**中那么多绝代佳人,这一选美节目几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赵雅芝、张曼玉、邱淑贞、钟楚红、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咏仪等,都参加过港姐评选。
无论是训练班学员,还是港姐,这些人一出道就带着邵氏的印记,有人从跑龙套开始,吃苦耐劳,熬了许多年,有人事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他们后来都成为香港影视界的中坚力量。
邵氏的传奇不仅在于影视,还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业。在一个世纪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举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家学习。
从1985年起,邵逸夫将目光投向祖国内地,他说:“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邵逸夫。
香港一个邵逸夫,大陆多少逸夫楼?这是邵逸夫去世时,一些网友发出的疑问。
一名网友在微博贴出显示,他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结果近3万座,几乎遍布中国。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几乎都可以在他们当地的学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楼。
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向内地捐助了40亿港币,在内地兴建了六千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
这个开创了一个影视江湖的百岁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动自如,谈起 养生 秘诀,他说,一要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
当邵逸夫归隐山林,颐养天年时,香港**正在走向衰败。
90年代,台资大量进入香港**市场,一些**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捞一笔,于是从台湾片商手中争取大量投资,粗制滥造。1993年,台湾八大片商与香港**从业协会就压低演员片酬协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资港片未如期交货”。“烂尾”投资多不胜数,港片最终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湾市场。
1997年前后,曾在香港影视发挥重要作用的黑帮资本也接连撤出,香港**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人纷纷北上捞金,本土市场日渐凋敝,似乎早已无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岁。
那时,邵氏**的辉煌已成为 历史 ,香港**的黄金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
参考文献:
魏君子:《香港**史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彻:《回顾香港**三十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赵卫防:《百年逸夫的 历史 贡献》,《当代**》2014年05期
傅葆石、刘辉:《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的大中华视野》,《当代**》2014年05期
刘琦:《论香港武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变及其意义》,上海戏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盾牌上两个字母坏了风水,不怕生错像,就怕起错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没了往日的辉煌
不叫没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养了无数香港明星,难道不是星妈吗
偏安一隅 不衰都难
有的
近日,由黄海波、秦岚、奚美娟主演的反特大戏《黑三角》正在多家卫视热映,本片根据同名**改编,秦岚饰演的“特务家属”程素贞是此次新加入的角色,因为丈夫是潜伏在特务集团里的“双重间谍”,程素贞饱受世人的耻笑和白眼,而在戏中,秦岚也首次挑战母亲角色,跟戏中扮演儿子的小演员擦出不少火花。
在新版《黑三角》中,除了跟黄海波饰演的侦察科科长“石岩”有一段似有还无的感情戏外,秦岚跟儿子的戏份就是最重的,戏中扮演秦岚儿子的小演员只有六岁,是第一次演戏,所以在戏里免不了各种NG,而秦岚对于这个儿子总是特别有耐心,不仅帮“儿子”搭戏、讲戏,还会经常买点儿小零食犒劳儿子。而戏中的儿子也特别地粘秦岚,总是跟在屁股后面“秦岚妈妈”“秦岚妈妈”地喊着。
此次的母亲角色已经是秦岚继**《南京!南京》、电视剧《深宅》之后第三个母亲形象,秦岚笑言,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有过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且这几个孩子都特别聪明,自己演多了妈妈,也越来越喜欢小孩儿,甚至都想赶紧结婚生孩子。
据悉,目前《黑三角》正在山东卫视、东方卫视、重庆卫视和江西卫视黄金时间播出,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