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图林是谁

阿兰图林是谁,第1张

阿兰·图林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

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林。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

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这位英国科学家阿兰·图林(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

与巴贝奇一样,阿兰·图林的一生充满了“未解之谜”,1983年美国出版的一部为他作传的文学作品,书名就叫做《阿兰·图林——谜》。图林的故事,更像是一篇难以理喻的神话,他似乎属于上天派往下界的神祗

,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为人间留下了智慧,留下了深邃的思想,后人必须为之思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熊出没之原始时代其实出来很长时间了,看过多次,每看一次,都能从中体会到一些新的感受。但有一点一直存在,就是熊大撞断大树的瞬间,我都有鼻子一酸,潸然泪下的冲动。

这部动画片讲述了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在狗熊岭意外穿越到了原始时代,中途又遇大鸟多玛,迫使熊大和熊二,光头强分开。熊大路上遇到了一心想要勇气果来变的勇敢小狼飞飞,两者组成狼熊组合,并找到了融入野人村落的熊二和光头强,并无意卷入了人族和狼族的生死斗争。

在火山爆发,大家生存堪忧的大环境下,狼族首领独眼依然坚持要消灭人族。最后在飞飞的冒险牺牲下,独眼落入山谷,人狼大战终于结束,最后熊大熊二光头强三人又返回了现实世界的冒险故事。

影片的高潮部分就是,人族和三只狼被困时刻坍塌的石柱之上,狼族在独眼的带领下,对熊大熊二光头强展开了疯狂的围攻,熊大和飞飞竭尽全力阻挡狼群,为光头强和熊二赢取砍断大树作桥,营救人族和三只狼的时间,但无赖群狼太多,独眼太强,树砍到最后一节,却被群狼阻止,大家命悬一线。

在熊大的鼓励下,飞飞奋起反抗。在熊大全力撞向大树的瞬间,飞飞为了掩护熊大,直接冲向独眼,双双坠落悬崖。熊大大声呼喊着飞飞的名字,两眼热泪盈眶,它声嘶力竭的咆哮着,用尽全身力量撞断大树,最后人狼得救了

为什么这一刻也能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呢?仔细回想,原来是那种为了朋友,不怕牺牲自己的精神。

当回顾整个影片,我才发现原来它已经诠释在亲情,友情,爱情面前,真挚的爱都能让人变得勇敢,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勇气果。

1 炽热的亲情面前,爱会让人勇敢。

熊妈妈突然不见了,只剩下年幼熊大熊二相依为命,熊大在冰雪漫天的时候,到处呼唤妈妈,一直没有回应。当它灰心绝望的认为妈妈抛弃他们时,熊大看到了雪中瑟瑟发抖的熊二。那一刻,哥哥的决心和担当在心底萌发,熊大鼓励了熊二,熊应该有个熊样。正因为熊大对熊二的真诚无私的爱,熊二才一直是那个天真善良的熊二。

飞飞的胆怯,其实和哥哥的死有关系。尽管哥哥一直鼓励飞飞做一只真正的狼,在面对无辜的猎物时,飞飞依然不敢痛下杀手,猎物逃走踩踏的岩石,差点让它丢了性命,在千钧一发之际,是哥哥推开了它,牺牲了自己,挽救了飞飞。哥哥对飞飞的爱永远是那么直接简单。

2 真挚的友情面前,爱会让人勇敢。

飞飞善良的天性,从始至终。明知背叛独眼,会遭到报复,但内心告诉她,朋友就要用心呵护。即使面对强大狠毒独眼,飞飞依然不为所动,哪怕同归于尽,也绝不会让朋友陷入危险当中。

从熊大熊二光头强被狼群围攻,到人族全体来解救,再到人族被困命悬一线,熊大熊二光头强绞尽脑汁的挽救他们。可以看出对朋友的爱,也会让我们勇往直前。

3 守护的爱情面前,爱会让人勇敢。

人族的阿达暗恋女勇士阿兰。但阿达老实,不会说话,也胆小怕事,做事都达不到阿兰喜欢的标准,所以阿兰看不上阿达。可是阿达没有放弃,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刻守护者着阿兰。

在解救被狼群围困的熊大三人时,面对群狼的攻击,阿达击败了偷袭阿兰的狼,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在众人被困石柱的时,火山爆发的石块砸向阿兰的瞬间,阿达毫不犹豫的冲了过来,一把拉过阿兰挡在身后,一拳击碎石块。正是危难时刻阿达奋不顾身的保护,让阿兰意识到了,阿达才是她的真爱。

真爱是经得起现实的考验和危难的洗礼的。那种敢于舍弃自己,保护亲人,朋友,爱人的人,注定都是勇敢的人。

如果我们不够勇敢,不用灰心丧气,只要心中有真爱,因为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自己有多勇敢。

孩提时代的图林性格活泼好动。3岁那年,他进行了在科学实验方面的首次尝试——把玩具木头人的胳膊掰下来种植到花园里,想让它们长成更多的木头人。8岁时,图林尝试着写了一部科学著作,题名《关于一种显微镜》,这个小孩虽然连单词都拼错了许多,但毕竟写得还像那么回事。在书的开头和结尾,图林都用同一句话“首先你必须知道光是直的”前后呼应,但中间的内容很短很短,可谓短得破了科学著作的纪录。

图林很早就表现出科学的探究精神,他曾对母亲讲:“我似乎总想从最普通的东西中弄出些名堂。”就连与小伙伴打足球,他也只喜欢在场外当巡边员,因为这样能够有机会计算球飞出边界的角度。这孩子似乎有一种天才的直觉,能够一眼看出问题的答案。 有一年,中学考试刚结束,一位主管考试的官员急匆匆赶到图林就读的学校,请校长把几位老师叫到他的办公室。“你们看看这几份考卷,”官员郑重地讲,“所有的答案完全正确,可没有任何中间步骤。这个叫图林的学生是否真有这种非凡能力?”

老师们相互交换了意见,然后分头为这些试题补上中间过程,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位熟悉阿兰的教师告诉校长:“这孩子是有些奇怪的思想。有天我出了个有关房间照明的数学难题,图林不假思索地一口气道出了正确答案。可是当我向他要计算公式时,他却说现在不知道,必须过几天才能证明。我故意等了他两天,看着他在稿纸上算啊算啊,果然把公式给推导出来了,可他居然就能在不知道公式时悟出答案。说句笑话,阿兰的头脑可以像袋鼠般地跳跃。” 能“跳跃”思维的图林,1931年考入了剑桥皇家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功夫,他就发表了几篇很有份量的数学论文,被选为皇家学院的研究员,年仅22岁。为此,他的母校宣布放假半天以示庆贺,连当代数学泰斗罗素也来函邀请他讲学。

1937年,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又收到图林一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这篇论文是阐明现代电脑原理的开山之作,被永远载入了计算机的发展史册,照耀着现代电脑的前进方向。后来,冯·诺依曼在他的《自动计算机的一般逻辑理论》一文中写道:“大约12年前,英国逻辑学家图林开始研究下列问题,他想给自动计算机的含义下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在这篇文章中,冯·诺依曼阐述了图林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知道,伟大的科学发明往往是在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才能够得以实现。巴贝奇和阿达终身奋斗,致力于发明一台通用计算机——分析机,但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证明它的可行性,凭借的只是自己的经验和热情。图林的这篇论文,涉及的议题并非是如何研制一台具体计算机,而是为了解决数学领域一个基础性问题。

还在剑桥读书时,图林天才的大脑就常常在思索数学函数的“可计算性”问题。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手持杠杆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如果茫茫宇宙间真有这么个支点,只要给阿基米德足够的时间,比方说数以亿计的年度,地球的确可以被他的杠杆撬动。然而,数学上的一些函数,是不是只要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演算,也都能够通过有限次机械步骤求得解答呢?

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上做出解释的数学难题,传统数学家当然只会想到用公式去推导,证明它是否成立。可是,具有“跳跃思维”头脑的图林不愿意墨守成规,他独辟蹊径地想出了一台冥冥之中的机器,一台理想中的计算机。

图林想象的机器说起来很简单:该计算机使用一条无限长度的纸带,纸带被划分成许多方格,有的方格被画上斜线,代表“1”;有的没有画任何线条,代表“0”。该计算机有一个读写头部件,可以从带子上读出信息,也可以往空方格里写下信息。该计算机仅有的功能:把纸带向右移动一格,然后把“1”变成“0”,或者相反把“0”变成“1”。

这就是图林设计的“理想计算机”,后人把它称为“图林机”,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考虑硬件状态的计算机逻辑结构。在他的论文中,图林还提出可以设计出另一种“万能图林机”,用来模拟其它任何一台“图林机”的工作。如果认为“图林机”是理想计算机,那么“万能图林机”就是通用计算机的原始模型。图林甚至还想到把程序和数据都储存在纸带上,从而比冯·诺依曼更早提出了“储存程序”的概念。

图林把证明数学题的推导过程,转变成为一台自动机器的运行过程后,不仅证明了这一数学难题,而且用“万能计算机”的设想,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出通用计算机的可能性。他的“万能计算机”就是现代通用计算机的一种模型,这种机器只要为它编好程序,就可以承担其他机器能做的任何工作。 后来研制出来的通用计算机,无论是5年之后楚泽研制的Z-3、8年之后艾肯研制的MarkⅠ, 还是10年之后莫契利等创造的第一台电脑ENIAC,莫不是图林在头脑里早就在构思的机器。

纽曼教授感慨地说过:“现在的人很难认识到,当时把纸带及在纸带上的穿孔模式这类话题引进数学基础的讨论是多么大胆的革新。”从“理想计算机”和“储存程序”开始、直到后来论证的“自动程序设计”和“系统仿真”等等,阿兰·图林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思想,似乎都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不断追逐的目标,不断地被以后的发展证明其正确性。 另一件笑话说的是战争初期,图林预感到英国可能会沦陷,为了不把个人存款留给德国占领军,他取出全部现金换成两个大银锭,分别埋在两处并作上标记。可是,当战争结束后,尽管他保留了一张“藏宝”的秘密图纸,仍然找不到埋藏银锭的地点。沮丧之余,图林自制了一台“探雷器”,像工兵那样钻进丛林,弄得满身泥土,还是一无所获。每当别人提起这件往事,图林总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满面羞愧,不过,同事们谁都没往心里去。阿兰这种对个人琐事粗枝大叶的作风,可能就是后来酿成一场不该发生悲剧的根源。

1945年,脱下军装的图林,带着大英帝国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被录用为泰丁顿国家物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由于有了布雷契莱的实践,阿兰·图林提交了一份“自动计算机” 的设计方案,领导一批优秀的电子工程师,着手制造一种名叫ACE的新型电脑。1950年ACE电脑的样机公开表演,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最强有力的电子计算机之一。它大约用了800个电子管, 成本约为4万英镑。图林在介绍ACE的存储装置时说:“它能十分容易地把一本小说中的10页内容记住。”显然,ACE比EANIC的存储器容量更大。英国人似乎特别喜欢保密,图林写的那份50页ACE设计报告,直到1972年才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表,保密时间长达27年之久。

1950年,图林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并被指定为该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的负责人。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的又一篇划时代论文发表。这篇文章引来的惊雷,今天还在震撼着电脑的世纪。在“第一代电脑”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篇论文甚至可以作为“第五代电脑”和“第六代电脑”的宣言书。从此,人们更愿意把阿兰·图林称作“人工智能之父”。 这篇论文题名为《计算机与智能》,后来被重新汇编入书时更名《机器能思维吗?》。在这篇人工智能的“宣言书”里,图林首次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给出了人工智能的定义。 在对该论文作补充说明的另一篇文章中, 图林进一步写道:“‘你无法制造一台替你思考的机器’,这是人们一般会毫无疑义接受下来的老生常谈。……我的论点是:与人脑的活动方式极为相似的机器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这些机器有时会出现错误,但有时它们也会提出非常新颖的语句,而且总的来说,它们输出的东西将与人脑输出的东西同样值得注意。” 更有趣的是,图林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图林试验”,试图让机器模仿人来回答某些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机器是否具备智能。他设想了一种“问”与“答”的模式:观察者通过控制打字机向两个试验对象通话,其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机器。观察者和试验者之间相互隔离,不能看见对方。“图林试验”要求观察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根据回答来辨别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机器。图林曾预言,随着电脑科学和机器智能的发展,本世纪末将会出现这样的机器。在这点上,图林可能过于乐观。但是,“图林试验”大胆地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为人工智能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90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