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蒋介石到底有着怎样不广为人知的故事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1945年9月,国共双方的代表团,正在重庆举行谈判。一天中午,蒋介石突然约周恩来对弈。蒋介石原以为周恩来不敢应战。没想到,他的电话刚一放下,周恩来就与王若飞等人过来了。蒋介石见面一惊:“你答应了”周恩来风趣地说:“岂有不来之理桌面上两党谈判,棋盘上楚汉相争,多么有趣!蒋先生您说是吗”蒋介石微微一笑:“那是那是。”
在蒋介石的会客室中,两人隔着“楚河汉界”摆开了阵势。蒋介石问:“周先生是要蓝子还是要用红子。”周恩来手中早抓住了一个红“帅”,说:“我就用这个吧!”蒋介石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随即排兵布阵,大有猛虎下山之势。周恩来见蒋介石果然棋局不凡,便巧布迷阵。无疑,蒋介石不谙对方看似平常的阵势,加上求胜心切,想先发制人。于是使出他常用的突袭之术,首先来个当头炮,直逼红帅大本营。接着又是沉底炮,双炮齐上的火炮攻势,使周恩来的“帅”几乎无路可逃。蒋介石双眉一挑,对周说:“这一著,周先生大概还未想到吧!”
周恩来却是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态,将早已备好的“车”、“卒”,紧密配合,齐头并进,不几,就在对手不经意间化险为夷了。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对方战术非同一般。在场的两方“观战”人,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棋艺。蒋介石边走子边问:“周先生你从小跟过名师”周恩来笑道:“下棋不过是一个小玩意儿,哪从什么师哦。”其实蒋介石哪曾知道,周恩来5岁就开始下棋,到9岁时已是十里八村的象棋高手了。他的特点是后发制人,一旦看准战机,既敢拼杀,又善诱敌,临危不乱,处险不惊,获胜不骄,往往以少胜多,以劣势而转危为安,直到最后胜利。第一盘蒋介石输了。
第二盘,蒋介石又是老招,到中局时便节节败退,多次进攻都被对方化解,不免有些紧张起来。人们发现他的额头上已渗出一些汗珠。而胜利在握的周恩来稳扎稳打,妙用“卒”、“车”、“马”、“炮”的技能,步步逼近蓝棋之“将”。蒋介石一时乱了阵脚,来了个倾巢出动。可是战局已定,他无法挽回危局,只得丢卒保车,最后到抛车护将。周恩来问:“蒋先生,你看怎么办”蒋介石有些不高兴地说:“我看还是和了吧!”一旁观战的王若飞趁机插话说:“不,我看蓝棋输定了,红棋必胜,岂能以和了之。”蒋介石自己心中有底,只好一声长叹:“周先生棋艺果然名不虚传,我蒋某算是领教了。”周恩来一语双关地笑道:“蒋先生的火炮攻势还是功力不小的,可惜失误在于轻视我的这些小米加步枪。”
篇二
据说蒋介石生性活泼顽皮,但体弱多病,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从逆境中脱身。
据说他三岁时,有一次将一双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看能杵多深,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 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知道后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
两年后的1892年冬天,幼小的蒋介石跳进一口大水缸,这水缸有成人那么高,中国人通常将它放在屋檐下用来装水。缸里的冰块引起了他的好奇,从那东西里他看见了自己的影像,便跳了进去。这一次兄长们都不在旁边,结果他浑身上下溼了个透,结成了冰,还吞了一肚子冰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出来。
他家屋前有一条湍急的山溪流过,他常常跳入溪水中洗澡,有时乐而忘返“溪口”———他出生的地方———意思就是“小溪的出口”。这里又叫“武岭”,另外它还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叫“锦溪”。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历来忽视体育,但对蒋介石来说,由于经常在乡间的小溪中游泳和外出爬山,使他从小就很快摆脱了孱弱多病的体质而变得体魄健壮了,并在他那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到晚年。
他最喜欢的娱乐是玩打仗的游戏,和戴高乐将军小时候一样,“总司令”一律由他自己担任。据说他经常站在一块高地上,向小伙伴们训活或给他们说古道今,这样他很早就养成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的习惯。后来他时常发表些没完没了的演说正是得力于这种早熟的演讲基础。
篇三
1927年5月,上海政变后不久,蒋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家为此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宋霭龄赞成,而宋子文完全不同意。尽管宋氏姐妹独立性很强,而且追求解放,但宋美龄已明确向蒋说明,没有宋母的同意,她不会和他结婚,而宋母并不怎么重视这一婚事。
在这次家庭会议中大家还提出了很多问题。用中国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作为一个士兵,蒋是属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人,此外他结过一次婚,或许还有一次,除非他可证明他已离婚。随后,宋夫人又听到了一些有关蒋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传言。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蒋不是基督徒。
就在1927年深夏蒋宣布“引退”的时候,宋美龄终于使蒋知道,她同意他做自己的丈夫,但这还要取决于他是否能说服她的母亲。
1927年9月28日,蒋乘船抵达日本。听说他要来,宋夫人便躲到日本东部,以扩大彼此之间的距离。然而,在镰仓,蒋还是找到了她,并且,迫于宋霭龄的压力,她终于同意见他一面。蒋带来了可证明他与第一个妻子离婚的证件第二次婚姻显然被视为无效,并且已经“平息了那些搬弄是非者所制造的其他谣传”。
但他是否准备做一名基督徒呢蒋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说,他将尽最大努力并准备研究《圣经》。他不能事先做出许诺,但他的确表示要试一试。
宋夫人的反对崩溃了,不久,她便答应了这桩婚事。
在某种程度上,宋美龄对她的丈夫有一种软化的影响,他学会了用英语“达令”称呼她。但是他的口音太重,所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说什么。
据说,他的警卫员总是无意中听到“达令”这个词,以为这一定是上流社会称呼“太太”或“夫人”的时髦说法。
有一天,宋美龄让一名警卫给蒋捎带个口信,这个不幸的家伙双脚立正,尊敬地对他说:“先生,达令让我告诉您……”
蒋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很快他便意识到这名警卫并未真正明白这个词的含义。他摆摆手,让这名警卫走开了。
相关文章:
1975年4月5日早晨,已经病入膏肓坐在轮椅上的蒋介石难得感觉自己精神尚可。
他对着来看望他的儿子蒋经国露出了笑容,不住地对儿子嘱咐道:“你要多注意身体,好好休息”。
蒋经国为父亲的好转感到高兴,可久病不愈的人突然精神变好,还有可能代表回光返照。
就在这一天夜幕降临的时候,蒋介石陷入了昏迷中。
子夜钟声响起之前,蒋介石因为心脏衰竭而停止了呼吸,享年87岁。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 历史 人物去世的消息,各国民众和媒体又是怎样报道的?
有意思的是,各国的报道对待此事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
蒋介石病逝的消息一经传出,哪怕当时台湾内部矛盾重重,国民党高层分裂成了一个个小群体,台湾当局还是立刻化身为宣传机器一般的存在,动用了几乎能动用的一切宣传力量进行“隆重哀悼”。
毕竟蒋介石多年以来一直是国民党的精神支撑,他的去世给当时的台湾造成了极大打击,台湾省很快被悲伤笼罩。
从4月6日开始到4月17日蒋介石入殓的次日,台湾当地的主流报纸都将彩色版面换成了黑白色。
每天的新闻都与蒋介石有关,从如何去世到入殓的过程一个不落,可以说几乎将字典上所能找到的所有美好辞藻用在了蒋介石的身上。
在报道中,台湾媒体甚至还用“崩殂”和“陵寝”这两个封建帝王专用的词汇代替了“去世”和“墓地”。
整个军界政府人员要配丧章一个月,不得出入 娱乐 场所, 娱乐 场所全部关闭一个月。
可以说,台湾为蒋介石举行了一场最高规格的葬礼仪式,无数悼文满天飞。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一位老兵写的: “我一直期盼蒋公能带我们回家,没想到他竟然先走了!”
短短一句话表达了对蒋介石的怀念之情。
这还不够,更离谱的是,当时台湾报纸甚至说,蒋介石病逝当晚天空异象横生, 东北方向天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金色球状的物体,物体周围全是五彩祥云,之后金球随着闪电划过天际,随后当地下起了倾盆大雨。
蒋经国也随即发表了自己的一篇日记,日记中写: “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这意思是天地万物都为我父亲的去世而感到哀伤。
台湾当局当时做到这个份上,昧着良心做出这一系列报道。
其实就是想把蒋介石塑造成台湾乃至世界人民心中最完美的一个形象,以此来让他成为台湾人民心中继续流传下去的精神依托。
比起这样热烈的反应,大陆这边的反应只能用平淡二字形容。
当天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这位与蒋介石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只是淡淡回复了一句: “知道了”。
除去一些主流报纸上有做一些简单的报道,中央方面也没有特别隆重的表态,在那个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年代,甚至很多大陆的老百姓都不知道蒋介石去世了。
直至蒋介石去世两天后,1975年的4月7日,当时官方的主流报纸《人民日报》第四版才在报刊的右下角角落里进行了一篇简短的报道,题目就是五个字: “蒋介石死了”, 内容也只是简短的告知民众蒋介石死亡的消息,寥寥数语。
在其中还夹杂着“反动派头子”、“中国人民公敌”的修饰定语,除此之外,还写道“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因为在占领台湾后,蒋介石和其部下一直伺机反攻大陆,导致当时的两岸关系无比紧张。随后报道此事的大陆其他媒体也纷纷把蒋的死讯放在不起眼的位置,且没有过多的描述。
大陆媒体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报道蒋介石的死讯,是因为蒋介石对大陆和中国***的所作所为实在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一直不断试图挑起内战,在他们的迫害下,我党有不少优秀的***人被残忍杀害,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而且国民党当时的迫害累及家人,“白色恐怖”让曾经的上海人心惶惶,没有人会忘记这样一份血海深仇,大陆又怎么会愿意用赞美之词形容蒋介石?
何况,在蒋介石去世的前三天,***老党员董必武先生去世了,当时的大陆肯定会把重心放在董先生的哀悼上面,无暇他顾。
在看过国内媒体的评价后,再看看国外媒体的评价。有意思的是,国外媒体的报道和国内一样有着两极化的态度。
这其中,对蒋介石去世表现出极大悲伤并对其狂热赞美,在悼念方面的热情比台湾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当属日本了。
当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主流媒体不停地播放蒋介石去世的相关消息,用各种各样美好的词语夸赞他的功绩。
日本为什么对蒋介石如此狂热?其实是因为他曾经做了一件慷他人之慨的恶心事。
原本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是战败国,理应给予中国民众大量赔款,并接受中国方面派兵驻扎日本。
蒋介石当时很想派兵力前去驻扎,但无奈被国内的内战绊住了腿脚,蒋介石也没想到自己最后竟然会输得如此狼狈退居台湾,更别提代表中国接受日本赔款和驻扎了。
不仅如此,他得不到也不想让大陆得到,于是蒋介石一挥手,用中国人以德报怨为理由放弃驻兵日本,不要日本赔款。
这做法可以说千古难得一见,也是因为他这样的做法,让日本人直呼“蒋公宽容”, 所以蒋介石跟日本可以说是蛇鼠一窝,让中国失去了当时应该有的赔偿。
难怪日本媒体如此厚颜无耻地吹捧蒋介石,也不怪日本人如此赞美他,毕竟,这种“利敌人损己身”的行为属实是太少见了。
有日本这样如此喜爱蒋介石的国家,自然也有对蒋介石评价极差的国家。但让人无比惊讶的是,以往一向支持蒋介石的美国也在批判的队伍当中,并且用词相当犀利,可以说是不留情面。
蒋介石去世后,美国政府反应很冷淡,官方甚至只想派一个农业方面的大臣来吊唁,但是台湾当局极力反对,才换成了一个政治地位更高的吊唁人员。
美国媒体方面甚至直接无情批判蒋介石是一个失败者,杜鲁门甚至公开说蒋介石“无可救药”。
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率先“开炮”,发表了《一个被革命抛弃的过气领袖》抨击蒋介石,文章篇幅超过5000字,回顾了蒋介石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
文中直言蒋介石“政治腐败”、“治国无能”,蓄意挑起两党内战,一心只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却最终“败走孤岛”。
几天后美国的另一家主流报纸《时代周刊》也刊登了《蒋介石之死》,言辞相对温和,称蒋介石的一生充满了“戏剧化的悲剧”。
美国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
看一下 历史 时间不难发现,当时正是中美建交“蜜月期”,美国自然不想为了台湾与大陆交恶,毕竟当时两岸关系敏感,于是美国便对台湾进行冷处理。
何况,美国之前砸了数亿美金给蒋介石,希望蒋介石夺回大陆的统治权,好让美国在东亚地区得到利益。
但蒋介石拿着大笔的金钱和比***先进数倍的武器,却被打得狼狈不堪,带兵逃亡台湾。
这不仅使美国计划落空,还让美国白白支出了一大笔军费,致使当时的美国内部发生针对中国产生的内乱,美国早就不想要蒋介石这颗棋子了。
紧随美国之后,加拿大的主流报纸《环球邮报》也发文评论蒋介石, 认为他一直在自己的路上前行,却很遗憾从未与时代接轨。
对蒋介石批评得最狠的一个国家是瑞典,瑞典的官报《今日新闻》直接发文称: “蒋介石是一个鬼魅,他的死只是一个鬼魅死去了,蒋是一个在一段荒谬的时间里,得到过无数他不该得到的同情的老顽固。”
瑞典与我国的关系一直不温不火,勉强算是中立第三方,所以能够站在 情感 之外点评事情。
能让瑞典媒体对蒋介石之死做出这样无情地点评,只能说,蒋介石在他们眼里为人和政治作为都属实一般。
纵观各国媒体对蒋介石去世的评价,不难看出蒋介石是个备受争议的人。
自从1927年他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蒋介石就往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上一去不复返了,为一己私利,让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革命人士的鲜血。
我们是在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才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才有了如今的新中国。
比起蒋介石,毛主席去世后,全球各国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都对伟人毛主席的逝去表示了极大的悲伤和遗憾。
可以看出,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谁为人民争前路,谁迫害人民。为害人民者,终将被人民所抛弃,当史书合上的瞬间,想必功过是非,大家心中都有各自的答案。
很多人都知道,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经常在各种场合大秀恩爱,日记中也经常流露出宋美龄“伉俪情深”的细腻情感。那么,宋美龄到底是不是蒋介石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呢?这就要打个大大的疑问号了,因为蒋宋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政治联姻的产物,而蒋介石心中真正另有其人,她就是与蒋有过七年婚姻的陈洁如。蒋介石曾发誓与她做中国最幸福的一对,在与她结婚七年后,却因为宋美龄把她撵去美国了。
陈洁如,原名陈凤,祖籍浙江宁波,1906年出生于苏州,幼年时举家徙居上海,其父陈学方专营土产、纸品生意,家资尚算殷实。其母性格温婉,读过四书五经,又写得一手好字,像她这样识文断字的妇女在当时是不多的。也正因为如此,陈凤从小便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
陈母不仅教女儿读书识字,还告诉她如何辨识惯于诱夺女子贞操的男人等处世技巧。
1918年,陈凤进入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子学校学习。此时的她虽然年仅12岁,却身材颀长、体态优美、面庞秀丽,被很多人认为已经18岁了。
陈凤最好的朋友名叫朱逸民,也是个美女,而且很懂事,深受陈凤敬重。后来朱美女嫁给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做了继室,陈凤便常去张府串门。
1919年夏天,陈凤去张府与朱逸民会面,没想到邂逅了三位贵客,分别是孙中山、蒋介石和戴季陶,几个人便坐在一起礼貌性地交谈了一会儿。
陈凤告辞回家,却在门口遇到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一个男人,后来才知道他名叫蒋介石。蒋给陈的第一印象并不好,32岁的他已经谢顶,尤其是他“笑的时候像只狼,露出特长的牙齿”让陈感觉不舒服。
蒋介石刻意来搭讪,陈凤却不太愿意搭理他,后来蒋干脆问陈住在哪里,并提出要送她回家(如今很多小哥的泡妞套路是跟老蒋学的?)。陈凤不但一口回绝,还故意给他一个错误的门牌号码(没想到堂堂老蒋居然被个13岁的妹子涮了)。
没想到几天后,蒋介石居然真的找到了陈凤的家中。不过,他吃的苦头可不少——因为门牌号码是错的,据说他在那条街上来来回回走了上千遍,直以把街上一户人家都探访了一遍,这才找到陈凤。
一见面,他就激动不已,质问陈凤为何要骗她,接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喜欢陈凤,说第一次见到她之后就再也无法忘怀,“整个白天我思念着你,夜里我梦见你!”
陈凤对这位不速之客束手无策,又羞又窘,幸好其母回到家中,一番诘责让蒋介石无地自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上陈家去。
不过,陈凤终究还是中了蒋介石的圈套,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好友朱逸民向她灌输要丢弃老派思想包袱的观念;另一方面,她毕竟涉世未深,而蒋介石已是情场老手,他用激将法激起陈不服输的心理,再约她一起吃饭,陈凤终于答应了。
陈凤万万没想到的是,吃完那顿饭后却被蒋骗到一所旅馆中,差点被……原来老蒋在情场上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君子,而是企图用生米煮成熟饭这种下三滥的招式逼陈就范。陈凤虽然侥幸逃脱 ,却让她的少女心深深受到伤害。
蒋介石见一计不成,便不断打电话去道歉,又打着革命者的幌子请陈凤不要“减损”其”革命士气和精神”。蒋生活上的骚扰、道德上的绑架,都让陈凤不胜其烦,她一度非常讨厌蒋。
然而,一件事却让形势急转直下——1921年9月,陈凤之父猝然逝世,蒋介石趁机穿上孝服去吊孝,使得极度悲伤中的陈凤“对他所怀有的愤怒也就骤然消失了”。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追求陈凤。他除了对失去顶梁柱的陈家大献殷勤之外,又多次到张静江府中,收买朱逸民、黛瑞莎这几位陈凤的闺蜜去帮他做说客。
更绝的是,蒋介石又委托张静江夫妇多次去陈家说媒。名为说媒,其实里面有很多一部分施压的成分,并 裸地威逼陈母,如果不答应蒋介石的求婚,既会让张静江下不了台,也会扼杀蒋介石这位“明日之星”。在这一连串攻势下,陈母也招架不住了,转而去做女儿的工作,亲友们闻风而动,当然也指望说成这门婚事以便沾点光。
年仅15岁的陈凤哪禁得住连番内外夹攻,只得由母亲作主了。最后,蒋介石又说动孙中山亲自出面,指示他们尽快完婚,陈凤终于无路可逃了。
订婚之后,蒋介石让陈凤改名为“洁如”。1921年12月5日,他们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在婚床上突然发出一阵大笑,后来神秘兮兮地告诉陈洁如,他在母亲去世时曾许下三个愿望:一是迎娶陈洁如,二是成为孙中山的继承人,三是统一中国。而这第一个愿望他已经实现了。
蒋介石甚至信誓旦旦地向陈洁如承诺:“你我将成为中国最幸福的一对!”
陈洁如似乎也被蒋介石的浪漫气质和雄心壮志打动了,一度沉浸在新婚燕尔的快乐幸福之中。
只不过,好梦由来终易醒,1922年,权欲熏心的蒋介石找到了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捷径——政治联姻,开始狂热的追求宋美龄。蒋陈之前逐渐冷淡下来,陈回到母亲家中居住。
1927年8月1日,蒋介石却突然告诉陈洁如,要她去美国“暂住”五年。因为那时候,蒋介石已经准备跟宋美龄结婚了,而宋家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把陈洁如撵到国外去。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陈洁如在政治圈中已小有名气,如果她仍以蒋介石夫人的身份住在上海,宋美龄必然寝食难安。
面对蒋介石这副嘴脸,陈洁如表示:“我不想听你那些花言巧语,好像什么事都是为了我好。我已经为了你的方便,黯然‘让贤’了。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一心为了中国的统一,换了其他女人,会把宋美龄的眼睛给挖出来!”
蒋见陈不答应,发誓五年之内恢复与陈洁如的婚姻关系,虽然陈洁如明白这只是一番谎言,却明白自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走,要么死。抱着一种不愿拖累老母和亲人的想法,她被迫黯然赴美。
果不其然,陈一走,蒋就急着与她撇清关系,竟登报“指责政敌捏造其已有妻室之谣言”,暗指陈洁如只不过是他两位“侍妾”中的一位。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如愿以偿地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从此步入民国政坛的权力中心。
而大洋彼岸的陈洁如万念俱灰,曾在纽约投河自杀幸被救起,终于醒悟过来。她终身未再嫁人,以全副精力深造,留美5年多,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1933年,陈洁如回到上海隐居。1971年在港病逝,享年65岁。
蒋介石结识宋美龄,是通过孙中山先生和孙夫人宋庆龄。宋氏三姐妹感情厚笃,宋美龄经常到孙公馆与二姐庆龄团聚,并对姐姐表示过非英雄不嫁的愿望。1922年12月初,不甘寂寞的蒋介石参加了一个基督教晚会,主人是宋子文,地点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中。那晚,他有幸认识了喜欢出风头而交游很广的宋美龄。蒋介石正当壮年,见宋美龄绰约多姿,为之倾倒;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宋美龄是孙大元帅的小姨子,加上孔、宋的财力和在国外的影响,对蒋介石的政治前途有用,蒋打算娶宋美龄为妻。但蒋介石已有结发之妻和一位侧室、一位新娶的夫人,怎样才能娶到宋美龄,他颇费踌躇。12月底,他应孙中山的紧急要求,前往广州时,他要求孙中山把妻妹介绍给他,他告诉孙中山说,他已经“休掉”那位他14岁时所娶的溪口姑娘毛福梅。他接着信誓旦旦地说,他已经甩掉姚冶诚。但他却闭口不提他的新夫人陈洁如---虽然他们二人才结婚不久。他表示要充分准备“一心一意致力革命”。孙中山没有去劝宋美龄,而是把蒋介石的意思转告了妻子。宋庆龄悻悻地回答说,她宁可看到妹妹死,也不愿意让她嫁给一个在广州城内至少有一两个情妇的男人,居然他自己说还没有结婚。对于这门婚事,除了二姐宋庆龄反对之外,宋美龄的妈妈宋夫人也不赞成。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历时5年之久,若不是宋夫人极力反对蒋介石成为自己的女婿,恐怕美龄早就答应了。
1935年,已经占领东北的日军频频用武力威胁侵略华北。在此情形之下,国民 除了勉强维持局面外,缺乏明确的应对方针。> 针对国民 的退让,日军则更加步步紧逼,并蓄意制造挑起争端的借口,从而引发了两次「张北事件」。> 第一次「张北事件」 > 1934年10月, 天津驻屯军中佐川口一行8人由张家口出发,前往多伦,沿途进行「视察」。> 当时,为防御 入侵,赵登禹率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奉命驻扎在张北。26日午前10点左右,这伙 人在途经张北县南门时,被一三二师卫队所阻止,进行例行检查。双方因为旅游护照的检验引起纠纷,在争执40分钟后,中方一名懂日语的人员赶到现场调解,随即准予放行,是为第一次「张北事件」。>> 日本立即借助此事大做文章,其驻张家口领事桥本以赵登禹部卫兵侮辱日本外交官、军官为由,先向二十九军参谋长张维藩提出 。几天后,日方又在北平向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提出 。> 宋哲元为不给日军借口,于11月25日命赵登禹向日方道歉,11月29日,又免去当事者、实施检查的连长张书标职务。日方仍不罢休,驻张家口特务机关长松井源太郎乘机要求中国军队退到长城以内,「以免冲突」,但宋哲元回答说,此事应与中央 交涉,婉拒了日方「要求」。> 第二次「张北事件」 > 1935年5月31日,日本关东军驻阿巴嘎特务机关长盛岛角芳派遣4人以旅游为名,乘汽车由多伦前往张家口,沿途偷绘地图。> 6月5日下午4时,车至察哈尔张北县城北门时,赵登禹部哨兵让其停车,检查护照。但4人未带护照,只出示了多伦特务机关签发的身份证,哨兵遂将4人扣留,送该师军法处。> 军法处询问了其来历,并以酒饭招待,同时向察哈尔省 电话请示处理办法。省 又向时在北平的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汇报。宋哲元为避免事态恶化,决定放行。> 于是,4个日本人在6月6日上午11时被「礼送出境」,是为第二次「张北事件」。> 日军认为再次抓住了借口,宣称4人在张北受到「非法监禁」,被「青龙刀威胁」,「还不给食物和寝具」。11日,张家口特务机关长松井向中国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察省民政厅长)秦德纯提出三点「要求」:第二十九军向日军道歉;第一三二师参谋长撤职;惩办第一三二师军法处长。>> 日方还宣称在第一次「张北事件」时,宋哲元曾向日方允诺:日本人可以在察哈尔省自由旅行,不检查任何携带物。> 对此,察哈尔省民政厅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反驳说:察哈尔省 与日本领事曾有协议,日本人出入察哈尔省,须由日本领事致函察哈尔省 ,准发护照,方可通行。> 但日本关东军决心利用此事,将具有「排日思想」的二十九军逐走。他们迅速在长春召集有关将领,商定了更为苛刻的「交涉」条件《对宋哲元交涉纲要》,并决定于6月17日交土肥原贤二,让他负责向宋哲元直接提出如下要求:一、二十九军移驻长城之西南,并不得再行「侵入」;二、将一切「排日机关」悉行解散;三、宋哲元向日方道歉,处罚责任者;四、上述事宜必须在两周内办竣,并限中方5天内答复,否则「将采取自由行动」。> 国民 得到报告后,于第二天立即公布免除宋哲元的察哈尔省主席职务,以民政厅厅长秦德纯代理省主席,宋哲元于20日离开张家口,这让土肥原失去了「交涉」对象。> 又一次退让 > 1935年6月23日晚间,土肥原以「私人拜会」为由闯入秦德纯在北平的住宅,和一直拒绝接见他的秦德纯会了面,提出实现拟定的「要求事项」,并在后面加上了「承认日满对蒙工作」、「招聘日本人为顾问」、「协助日本诸如建设机场,设置无线电台等军事设备」等6项「特别期待事项」。> 在会谈中,土肥原还蛮横地说:「秦将军,你知道外交的后盾是什么」秦德纯气得浑身发抖,大声回答:「那么,你们就派军队来进占察哈尔好了!二十九军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要拼战到底!」此时,秦德纯卷起了袖子,想要痛揍土肥原一顿,但一转念,如果揍了他则难以善后,又极力按捺住冲动,结果导致当场吐血,倒卧在沙发上。> 秦德纯随即请示南京。6月26日夜,南京电示秦德纯以及军分会各委员:皆可酌情办理。结果对日军提出的要求,除「宋哲元谢罪」一项改为「向日军表示遗憾之意」外,秦德纯均予答应。> 27日上午,秦德纯赴日使馆陆军武官室会晤土肥原,递交了书面答复。其内容如下:> 一、关于「张北事件」,表示遗憾之意,将责任人免职;二、「将被认为对日中国交发生不良影响的机关」,从察哈尔省撤退;三、尊重日本方面在察哈尔省内的正当行为;四、将宋哲元军从昌平、延庆、大林堡至长城一线以东地区,及从独石口北面沿长城经张家口北面至张北线南面一线以北地区撤退。> 事后,土肥原得意地向在北平的日本使馆参事官若杉要说,所谓「尊重日本方面在察哈尔省内的正当行为」,就是秦德纯口头答应了他提出的6项「特别期待事项」。> 链接 > 《秦土协定》签订后,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从察哈尔省撤出,移驻河北省。1935年8月,赵登禹率一三二师撤出张北时,当地各界人士为部队送行,赵登禹临行发表演说道:「我深知,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怎么去做。」同年12月,关东军以中方不履行《秦土协定》为借口,令李守信的伪军打头阵,占领了察北六县,张北人民开始了在日伪长达十年的统治下的艰难生活。> 有学者认为,《秦土协定》彻底改变了 对日本的想法,事后他说:「盖我处被动地位,而彼得寸进尺」,「此后对日再无迁就之必要」。协定签署后的当年11月,蒋介石在庐山召见秦德纯,秦力图对自己签订这样蒙辱条约向蒋解释。蒋只是说:不用解释了,这事不能怨你,同时对秦大加慰勉。在日本投降后,土肥原作为甲级战犯在远东国际法庭上受审,秦德纯作为出席法庭的主要证人,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世。>
浙江省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 理党务案”,打击***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1927年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