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轰8服役了吗??网上有人说服役了又有人说没服役,好凌乱。谁能告诉我一个准确的答案??

中国目前轰8服役了吗??网上有人说服役了又有人说没服役,好凌乱。谁能告诉我一个准确的答案??,第1张

轰八战略轰炸机目前还只是个传说。

中国在战略武器上的保密度至今仍然是很高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数量一直是不为人知的,西方和世界观察家只能按照中国的技术发展来进行猜测,并认为中国是排在美俄之后的第三核大国,而且以机动性和分导技术来证明中国的核弹道导弹并不落后美俄很多,关键技术甚至不分伯仲。随着新式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入役,中国潜射核弹道导弹正是列装也已经是想当然的事情。但是相对美俄完善的三位一体核威慑打击模式,中国至今还欠缺一件大杀器,就是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他是中国的核威慑和战略打击能力缺了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还是那句话,需求带动科研并明确方向。笔者认为中国隐形战略轰炸机很快就将面世,分析原因如下。

中国完全可以从俄罗斯进口图22MS逆火轰炸机或者图95,但是中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改进过时已久的轰六来应景,不管从外形到航程要求,改进后增程的轰六K都算不上战略轰炸机也担负不起战略任务。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已经在研并开展自主战略轰炸机项目。同样,如果说进口俄罗斯伊尔78空中加油机是应急,那么改装轰六U空中加油机则是为国产大型空中加油机进行过渡和技术储备。至于国产隐形战略轰炸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可以蒙太奇一下中国在最近几次航展上展示的暗剑无人机,这里或许就隐藏和暗示了这款大杀器的气动和流体设计理念。如果运20近期试飞将彻底完善解决中国自主大型轰炸机的发动机问题。

总之,不论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隐形战略轰炸机的编列序号是轰七还是轰八,我认为他向我们展现强势雄姿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或许某一天就会和歼20一样横空出世给人惊喜。

中国FC-31鹘鹰战斗机的2号机已经成功首飞,这款被称为中国最先进战机的杀手锏武器,外形科幻感爆棚,号称和歼20齐名。到底FC-31的性能如何,有西方专家为了它吵翻了天,但或许白宫官员的表态很有参考性,那就是无论先进与否,FC-31都对中国意义重大。

                                

这款能够搜集大量宝贵情报的飞机,其实比歼-20这种隐形战斗机更加危险,因此每次出动都让自卫队和驻日美军“如鲠在喉”,起飞大批战机进行监视。

                                

歼15是目前全世界仅存的两款重型舰载机之一,和今天俄罗斯的苏-33战斗机同宗同源,因此他们两款战斗机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但是,他们两个实际上有这十分大的区别。苏33从诞生到今天,依旧保持80年代的武器和电传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战术需求。而与之相比,歼15则在原苏联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拥有着中国最先进的全玻璃化座舱以及数字电传系统,更拥有着中国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可以说早已和苏33不可同日而语。

一般认为,暗剑无人机最大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0马赫。由于是无人驾驶,因此其机动性能远远超出有人战机。因此,这肯定是一款具备很强空中格斗能力的战斗机。

从暗剑无人机的身上,再也无法找到国外战机的影子,和此前或多或少参考借鉴国外先进战机经验的战机相比,暗剑无人机的出现再次印证了一个观点,就是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超西方,军事专家预测,中国空军将大量装备暗剑无人机,和歼-20等第五代有人战机进行密切配合,有歼-20进行指挥,同时出动大批无人机进行集群作战

毕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无人机,未来的战争将会是多样化的战争,“暗剑”无人攻击机一旦服役之后,与歼20联合作战,以歼-20为核心指挥“暗剑”实施智能化集群作战,那时候我国空军的力量将会再次增强。让我一直期待“暗剑”无人机的问世吧!

中国的无人机行业发展晚,但是发展快。各国纷纷评价,中国现在的无人机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先进。那么,中国到底有哪些先机无人机呢?

翼龙无人机

2012年正式亮相珠海的一款多用途无人机。外形与美国“捕食者”相似,具备对敌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还能对敌方目标进行远距离长时间侦察。可空投炸弹,发射轻型导弹。两个翼下还能负荷100公斤弹药。2015年1月,首次编队飞行。要知道,各国在无人机编队及协同、航迹规划等方面的技术还不太成熟,都还在积极研发。“翼龙”无人机不仅性能优越,还便宜,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2015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大阅兵式上展出了三种无人机,第一种是国产GJ-1,属于翼龙无人机的改进型。这种改进型现已服役,是一种集侦察、攻击于一体的无人机。

翔龙无人机

大型“翔龙”无人机在世界无人机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它创新性的使用了连翼布局,使前后翼相连形成一个有90度的菱形框架,这样结构结实、抗坠毁能力强、抗颤振能力好、飞行阻力小。机身雷达截面积小,具有一定的隐身性。携带的电子设备与美国“全球鹰”类似,但是飞行速度比“全球鹰”快。以用户需求和实用条件为主,翔龙无人机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监视和侦察。将来有可能跟反舰弹道导弹配合使用,一起上航母。

利剑隐身无人机

这是一款这门为海军和空军空战而设计的无人攻击机,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身性好。它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型隐身无人机行业成为继美国、法国、英国之后的第四个国家。它可以作为空中制导武器的载体,全身使用复合材料,减轻了重量。未来将上“辽宁号”和歼-15一起并肩作战。

彩虹-3

不同于其他采用涡旋式发动机的无人机,大体积的彩虹-3采用的是活塞式发动机,航程比其他无人机远。由无线电遥控设备、程序控制。携带无人机装用武器AR-1型空地导弹,不仅可以侦察监视,还可以对付坦克、固体目标。现在国内还用于商业民用,国际上已出口巴基斯坦,并用于打击塔利班武装。

彩虹-4

在彩虹-3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目前国内负荷能力最强、飞行性能最优的无人机。这款中程无人机比彩虹-3体积大,也具备侦察、预警和攻击功能,可以不加油连续飞两天两夜,性能比美国“捕食者A”先进。2015年10月,中国“彩虹-4B”无人机出口伊拉克,用于工大极端组织。

中国的无人机发展快速,除了上面所讲,还有“鹰击”、“天翼”等等,不仅性能优异,而且价格低廉,现在正不断的走向国际。

我国曝光全球第一款 六代机

我国最近公开的“暗剑”无人隐形战斗机,可能成为全球第一款第六代战斗机,进而构成我国对抗强敌的非对称武器。

据美国《航空国际新闻》网站12日称,互联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我国最新公开了“暗剑”无人机的原型机,该机的外形设计与我国现役隐形战机歼-20与歼-31非常相似,性能指标可能与我国第五代战机相当,起飞重量约15吨,有效载荷为1吨,作战半径约1000公里。如果用于空对空作战,“暗剑”的抗过载能力将超过9G,可能会对西方有人驾驶的战机——比如F-22构成性能优势。

从所处的地缘上来说,我国发达的东部地区面临着太平洋,而且我国几乎所有的出海口都被美国的盟友包围着,因此面临着巨大的防空压力。

所以,除了不能缺少比肩美国的有人隐身战斗机之外,拥有更具意义的隐身无人高速战斗机对于我国来说很有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将会与可怕的超音速无人隐身战斗机展开空战,理论上它们可以比有人驾驶的战斗机具备更强的机动性,因此我国获得空中优势的机会理论上比美国更多。

普遍的预测是,无人机不仅会在未来战场上与有人机并肩作战,甚至有可能替代有人战斗机执行作战任务,从而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力装备。

在具体运用上,我国可以将“暗剑”当做歼-20的“无人僚机”使用,该机也许只携带相对小的雷达,充当前出的雷达探测平台,同时在机内携带2~4枚空空导弹,与有人驾驶的歼-20战斗机配合作战对抗F-22或F-35,从而夺得亚太地区的制空权就不再那么困难。

由于我国空军近年来已经提出了要在203X年实现无人机空战的目标,因此出现“暗剑”这种无人隐身验证机,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如今美国加紧了对我国的挑衅力度,而我国在亚太局势最为紧张之时发布新型无人隐身战斗机的表明,我国不会继续屈服美国的战略压力。随着更多的新型战机投入服役,我国今后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空军大国。

我国“暗剑”所展示的全新的作战概念,足以在美国五角大楼引起一场地震。这些年来,随着无人化战争概念的普及,各国军方争相研制。但虽然世界上的无人机种类繁多,其中也不乏一些“察打一体”的型号,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战斗机,尤其是进行空战的无人机也许只有我国的“暗剑”。

如果“暗剑”取得成功,那么我国就会成为第一个拥有真正意义上隐身无人战斗机的国家,这对于我国国防事业的意义自不待言。除了用于空军外,“暗剑”如果能够登上未来的我国国产航母的话,以我国迅速发展的AI能力完成航母起降应该不难(美国X-47B已经完成了此类测试),这将有效提升我国海军航空兵的实力,为将来我国海军走向远洋并成为航母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不管是我国空军还是我国海军,无不在热切期待“暗剑”隐身无人战机早日成功,而那一天也许就是我国可以与强大对手放手一搏的起始点!

  无人驾驶飞机(UAV)已经成为现代军事航空装备发展的重点之一,而能够实现侦察和攻击功能的无人作战航空器(UCAV)的兴起,则实现了无人机平台由侦察兵向战士的转变,其在技术和战术上的发展必将改变未来空中作战体系的构成。2008年珠海航展上,国产无人机虽然仍以传统的概念机和模型为主,但是展出的众多型号中却出现了一些特殊成员,这就是首次出现的武装无人机。

有人驾驶战术侦察机在现代战场上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国内外战术侦察机大都在作战飞机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常规战术侦察机应用的有限性和危险性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这促进了无人侦察机的快速发展。现代军用无人机等同于机动灵活、目光敏锐和不知畏惧的优秀侦察兵,在战争中可以发挥其他侦察手段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无人机的广泛装备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前所未有的情报支持,如果陆军每个团甚至营可以得到无人机的支援,那么将可以清晰、准确地知道自己身边敌人的动向与实力,能够按照最好的战术方法,最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力量来发挥最大效果。战略无人侦察机则可以在空中进行连续数十小时的长距离飞行,一举克服了人体承受极限对侦察机长航时的限制。

无人机作为侦察和监视平台的应用,明显改善了空中侦察的条件。但是,单纯的侦察只能让军队知道敌人在干什么,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反应则需要其他作战平台的配合。侦察机从发现目标到进行攻击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过程,期间很容易导致目标脱离原始位置,导致攻击失败。现代战场上,常规的“侦察―召唤―攻击”方式早已力不从心。现代战争非常强调对目标搜索和攻击之间作战流程的无缝连接,无人侦察机现在已经开始逐步取代常规侦察机。可是,单纯的侦察无人机却难以保证“搜索―攻击”的连续性,为此发展的无人作战平台就是对常规侦察无人机功能的扩展。

美国武装无人机的发展和

战术应用

美国空军在越南战争期间就试验性地在“火蜂”无人机上挂载了AGM-65导弹,试图为其提供攻击能力。但是,因为当时在数据传送和目标识别定位方面存在不足,无人机的反应速度和即时攻击能力并没有满足实用条件。现代无人机依靠数据链组成的实时双向通讯系统和卫星通讯的实用化,已经能够使地面操纵人员实时观察到其传感器所获得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地面控制的方式引导无人机对目标攻击。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广泛应用无人机的打击能力,通过对目标区域持续的监视和对目标的定点攻击杀伤重要目标。动用大量人员和装备搜捕都无可奈何的对手,经常被无人机所消灭。

美国在UCAV研发上的实用经验和应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空军和海军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相关技术,并在近年来爆发的多次局部战争中投入实战。美国在局部战争中取得了作战无人机最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在UCAV的发展方向上也有科学性。美国UCAV发展走的是常规无人机和隐身无人机并重的道路。其中,常规无人机的发展重点是提高飞行性能和加强武器载荷,并且通过扩大机载武器的数量和品种来适应不同战场环境的要求。例如,MQ-1是在RQ-1基础上改装的活塞动力中、低空作战无人机。RQ-1作为轻型战术侦察机的基础条件限制了MQ-1的作战能力,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后者的飞行性能和载荷明显不足。美军在阿富汗等地使用的MQ-1只能在中、低空发射AGM-114导弹,武器品种的单一使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攻击强度。美军必须获得更强的作战无人机,才能够在战争中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MQ-1平台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变化非常明显。专用于战术攻击的MQ-9增大尺寸并采用大功率涡桨发动机,机翼挂架负荷由内到外分别是680公斤、160公斤和70公斤。全机6个挂架接近2吨的最大载荷比MQ-1提高了约8倍,航程和升限也分别提高了9倍和2倍。MQ-9和MQ-1类似的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如果说后者是在RQ-1基础上“改行”的战斗侦察兵,那么前者则可以看成是完全按照作战要求开发的专用机型。美国现役UCAV的武器载荷随着MQ-9的装备有了明显提高,早期装备的MQ-1只能使用AGM-114“海尔法”这样的小型导弹,而现在美国空军可以为MQ-9选择AIM-9/120空空导弹、AGM-65、AGM-84、“哈姆”空地(舰)导弹和“杰达姆”、SDB和GBU-12等制导炸弹。

MQ-9不但能够使用现役战术导弹,还可以利用机翼内侧挂架挂载454公斤制导炸弹。专为该机发展的AGM-114将发射高度提高到6100米,保证了MQ-9在执行空地打击任务时的投弹高度超过大多数机动防空武器的有效射高。MQ-9的外挂载荷有效提高了攻击能力,目前已经确定的外挂方案包括多达16枚AGM-114导弹,或者挂载4枚GBU-38或6枚GBU-12制导炸弹,也可以使用采用INS/GPS制导的113公斤SDB(GBU-39/40)制导炸弹。美军追求火力圈外攻击的思路在无人机上同样有所表现,其开发的“低成本自主攻击系统”(LOCAAS)采用INS/GPS加末段激光雷达制导,采用喷气动力的LOCAAS要求达到180公里的最大射程,无动力的LOCAAS在高空投弹的最大射程也达到了70公里。美国为作战无人机提供的装备列表上还有空空导弹,现在也已经能够在MQ-9上挂载AIM-9X。但无人机挂载的空空导弹目前只用于在有限条件下的自卫空战,主要目的仍然是对未来真正自主作战的空战型UCAV进行早期技术探索。MQ-9在外挂载荷方案和攻击火力强度上已经接近常规战术飞机,可该机的续航时间却是任何有人驾驶战术飞机无法相比的。影响MQ-9战斗力的关键因素是常规气动设计的战场生存能力不足,由此也使美国军方投入了很大力量来发展低信号特征的新型UCAV。

美国发展的新型无人作战航空器普遍重视隐身性能和突防能力,有发展潜力并在技术上相对成熟的隐身无人机以X-45C和X-47B为代表。两者都采用与B-2类似的飞翼式隐身气动设计,着重解决无人机在高危险防空系统中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精确性,重点发展机身内载精确制导炸弹和加速无人机空中加油技术的实用化。X-47B利用内部弹舱可以挂载2000公斤的各类制导弹药,起飞重量高达163吨的X-45C可以挂载2枚454公斤JDAM或8~12枚SDB,这两个型号在对典型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上足以和F-35A媲美。此外,X-47B隐身无人攻击机还能够作为舰载机使用,完全有条件成为类似F-35的通用型高性能航空战术攻击武器。

能够执行空中优势任务的高性能无人战斗机是UCAV的技术尖端,同样也因为技术难度过大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发展出实用机型,但用无人战斗机取代或部分取代常规战斗机的时代必将来临。美国空军很早就开始重视无人战斗机的发展和在现代空战对抗中的作用,曾利用HiMAT高机动无人技术验证机证明了无人机在格斗空战中的实用性,也曾经考虑过在F-16D 基础上开发无人驾驶的作战改型。HiMAT高机动无人技术验证机在飞行试验中证明了无人机的格斗能力,尤其是在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性能对比试验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HiMAT在亚音速飞行条件下的机动过载标准为+12g~-6g,超音速条件下则可以进行+10g~-5g过载范围内的机动动作。HiMAT在飞行速度M09的试验中可以进行8g过载的持续机动,作为对比的F-16虽然能够短时间内进行高达9g的机动,但是飞行员人体承受能力的限制却使高机动动作无法保持足够的时间。试验证明无人战斗机可以依靠高机动性摆脱AIM-9L和AIM-120的攻击,并且多次在与有人驾驶战斗机的对抗中占据主动攻击位置。美国空军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发展实用化的无人战斗机,但其军事科研机构已经将此作为F-22/35换代机型的重要方向。

美国军队在追求全面技术优势和单向打击、零伤亡战争思想的引导下,近年来在无人作战平台的开发项目中投入了很大力量:攻击无人机和地面无人作战系统都已经开始在战争中使用,机器骡、步行机器人和无人装甲车、艇也纷纷进入实用化装备前的完善阶段。无人作战平台将在未来战争中的陆地、海洋和空中战场大规模应用,军人大都呆在后方安全地区的显示器前,前线则是大量无人作战平台在进行激烈、残酷却不流血的杀戮。无人作战装备的体系化发展将会利用机器的规模削弱人口数量的优势,士兵数量将不再成为整体战斗力的基础构成,装备技术优势会对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带来更明显的影响。美国军队在追求完全不对称打击基础上的零伤亡思路虽然显得偏执,但是大规模无人作战平台的应用确实将发挥极其有效的作用,依靠人力资源进行持久消耗战的战略很难对抗无人作战系统的压力。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将对高技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美国依靠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经验积累引导着无人作战体系的发展趋势,其他国家在这个大趋势影响下也必将在同样途径上跟进。因此,与其被迫牵引着发展,还不如提前投入力量来争取获得技术上的主动权。

现役常规武装无人机

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具备较完善航空技术实力的国家发展武装无人机都不存在大的困难。理论上讲,只要能够挂载武器的无人机就可以发展成攻击无人机。但要发展出战斗力、飞行性能和战场生存能力平衡的攻击无人机却并不容易。武装无人机发展早期缺乏实用性的关键是双向数据实时传输的限制。如果地面控制人员无法实时获得传感器的搜索画面,那么利用其对目标进行直接打击也就不可能实现,无人机自主对目标进行分析判断和攻击的技术更加难以达到实用化。

各国装备的机动战场搜索雷达/红外系统很容易发现中、低空飞行的常规无人机,自动控制的高炮和单兵导弹也可以消灭大多数中、低高度的无人机。按照程序飞行的无人机如果失去了隐蔽性,就将成为很容易被摧毁的目标。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几种具备攻击能力的无人机,都是在常规气动布局和螺旋桨动力的机体上外挂精确制导武器,这些机型在执行攻击任务时的飞行高度也难以超过6000米。美国侦察无人机在联盟行动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承担了远大于有人飞机的损失,缺乏对防空火力灵活规避能力是影响无人机战场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利用MQ-1“捕食者”的搜索和攻击能力,较出色地完成了对目标定点清除的“搜索-定位-打击”任务。但是看到这些成功战例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美军早已占据了战争的绝对空中优势和完全的主动权。

从UAV发展到UCAV并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关,但现役武装无人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体积和载荷小于常规飞机。攻击无人机武器载荷不足,只能使用体积和重量较小的战术导弹和炸弹。这样的武器配备在反游击战中打击无防御的车辆、人员方面是够用的,但缺乏对指挥中心或加固掩体这类正规战场上常见的有防护目标的攻击能力。美国对常规无人侦察机武装化改造的技术和实战经验最为丰富,但是目前MQ-1和MQ-9的战场生存力还不能保证在高强度战争中的有效运用。美国和欧洲在本世纪初开始重点发展以纵深打击为主要目标的UCAV,这些型号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喷气动力和低信号特征的隐身设计,其目的就是在满足作战要求的同时获得可靠的战场生存能力。UCAV在西方国家的发展速度虽快,但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X-47B、X-45C和“神经元”这些机型现在还处于技术验证到实际装备之间的阶段,短时间里无法用来取代常规攻击机来执行纵深精确打击任务。

中国武装无人机发展的现状

无人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诸多航空技术发展机构的重点投入项目。近年来,不断有不同型号的无人机产品或项目公开,而且这次航展上也展出了可用于无人机的多型活塞螺旋桨发动机,供高速无人机使用的中、小推力涡扇发动机也已进入工程发展阶段。航空动力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无人机整体技术进步的基础保证。随着国内小推力活塞、涡桨和涡扇发动机技术水平的提高,曾经长期制约中国无人机发展的动力问题将彻底解决。这次航展上不但出现了“长虹”-3这型直接挂弹展示的实体样机,成都飞机公司生产的“翼龙”也初步具备UCAV的能力,设计思想更先进的还有“暗剑”和类似X-47B的“战鹰”。

战术侦察机的武装化“长虹”-3无人机采用鸭式前翼和主翼外侧安定面的气动布局,前三点固定式起落架的机身尾部安装有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机体下方中段设置有光学/红外传感器转塔,并在每侧翼下各设置一个外挂点。“长虹”-3无人机的气动布局和设备安装方式与以色列EMIT公司的“蓝色地平线”类似,尺寸规格上也比较接近,但前者流线形的机身比后者多边形机身更为优雅。“长虹”-3型无人机在航展上挂载了两枚被称为AR1型的空地导弹,导弹模型的特点和规格比较接近西方的“硫磺石”导弹。美国“捕食者”无人机使用的机载武器与武装直升机通用,中国选择攻击无人机的武器也可能会采用类似的方法,未来还将会开发专用的小直径制导炸弹和近程通用战术导弹,提高无人机的外挂能力并满足机身弹舱载弹的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出了“灰蜂”Ⅱ无人侦察机的机动作战单元,这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战术侦察无人机的首次全系统公开展示。虽然“灰蜂”Ⅱ无人侦察机只是用来执行战役战术任务的机型,但在其宣传资料中却可以看到中国无人机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该机表现出的技术特点也可以作为分析“长虹”-3功能的参考标准。“灰蜂”Ⅱ无人侦察机的发射装置和控制系统集中安装在多轴越野卡车上,这样就可以由单车构成一个完整的运输、维护、发射和指挥控制单元,独立保障无人机在野战条件下配合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具备自主起飞和降落能力的“长虹”-3攻击无人机同样可以依靠弹射起飞,类似“灰蜂”Ⅱ的多功能模块化思想同样可以应用于前者。尤其是“灰蜂”Ⅱ机载侦察搜索装置的模块化对“长虹”-3极有价值。“灰蜂”Ⅱ可以根据目标特点安装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光电转塔和吊舱。昼间使用的激光测距/电视跟踪吊舱的有效工作距离为5公里,主要用来对目标进行侦察定位和测距。红外/激光吊舱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与电视吊舱相当,但使用红外成像侦察设备就可以在全天候条件下侦察目标。合成孔径雷达吊舱是外挂在机身下的纺锤形吊舱,可以进行全天候雷达搜索和地形测绘,而且还能够克服目前战术目标所采用的常规侦察和隐蔽手段。“长虹”-3完全可以采用与“灰蜂”Ⅱ类似的模块化侦察瞄准设备,根据目标类型和战场环境的变化,利用不同的传感器和瞄准系统配合不同导引方式的机载武器,或者利用挂载不同武器的多架无人机组成攻击群来提高攻击效果。

“长虹”-3这类常规气动布局的UCAV主要执行战区范围内的中空侦察和打击任务,该机虽然有较好的载荷和航程条件,但是要有效执行任务却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首先,我军在战区范围内必须具备明显的空中优势,这样才可以保证无人机长时间巡逻监视时的安全性;其次,我军应有能力压制对手的对空侦察和防空火力,避免飞行轨迹固定又缺乏自卫能力的无人机受到敌防空火力的杀伤。信号特征比较明显的“长虹”-3在高强度战争中必然要遭受较为严重的损失,但其低成本的优势却能够保持较高的性价比,仍然可以看成是高效率和高灵活性的前线机动侦察/打击武器系统。

侦察无人机携带武器后,不会削弱其在侦察和监视方面的能力,简单的技术措施就可以把“侦察兵”转换成深入敌后的“狙击手”。中国开发武装无人机可以加强对点目标攻击的快速反应能力,其不但可以利用本身的机载武器对发现的目标进行攻击,而且机载激光瞄准/测距装置还可以为其他激光制导武器提供引导。中国陆军和空军目前都开始大规模装备激光制导弹药,但是现有的半主动激光制导炸弹和炮弹都需要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执行照射任务的飞机或地面人员将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而且,执行地面照射任务的人员或者车辆很难深入敌后方,因此,制导炮弹的照射引导要求对火炮射程的提高也是明显的限制。武装无人机依靠机载观察瞄准装置,不但可以独立对目标进行攻击,还可以为其他平台发射的激光制导弹药进行目标照射。采用无人机对弹药进行制导不但可以使攻击机投弹后直接脱离,也可以有效扩大制导炮弹的有效射程和作战灵活性,同时也可以利用高精度的侦察和定位装置来提供目标信息,为其他平台发射的“发射后不管”电视、毫米波和红外制导武器提供目标瞄准数据。武装无人机对其他平台投掷/发射武器的制导能力不但提高了作战灵活性,还可以弥补其有效载荷小导致对地攻击武器威力薄弱的缺陷,真正将无人作战平台与其他攻击手段有效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隐身无人攻击机的代表中国未来的UCAV不可能单纯依靠“长虹”-3或“翼龙”这样的常规机型,应用隐身技术提高隐蔽性和战场生存能力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在航空隐身技术的型号应用方面长期处于严格保密的不透明状态,早期公开的“暗剑”在技术上也有着较强的技术验证机的色彩,这次航展上出现的“战鹰”隐身无人机则体现出实用隐身技术的应用成果。“战鹰”的宣传资料上被介绍为多功能的无人作战平台,这个机型不但可以在高危险战区执行纵深侦察和监视任务,利用机身弹舱挂载的武器还可执行防空压制和打击任务,利用低信号特征带来的突防能力和隐蔽性获得战术上的优势。

“战鹰”采用了前掠机翼和先进的升力体飞翼布局,机身背部安装的进气道和发动机喷口都采用了低信号措施,隐身性能方面的技术标准与美国X-47B基本相当。“战鹰”采用前掠翼布局在无人机中较为少见,这一设计不但可以起到和后掠翼类似的高速性能,而且前掠的机翼后缘还可以和后机身形成一个整体来降低雷达反射面积。采用前掠翼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机翼可以设置在机身的后方,外翼的重量和气动力还可以平衡前机身的气动效果,相比常规前掠翼布局可有效降低机身长度和整机尺寸,能够在保证飞行性能和基本任务载荷的前提下,降低飞机的体积与成本。“战鹰”在战术上的功能是作为突破防空网络的“撞门锤”,依靠隐身性能和机载武器对防空网络上的重要节点进行定点摧毁,在其他航空作战力量突防前将敌方防空网络打开缺口并完成侦察任务。这一点与美国著名的F-117非常接近,差别只是飞行员由地面控制员和自动控制系统取代。

无人攻击机的隐身化和大型多功能化确实可以在性能上接近常规攻击机,但是现代攻击机需要完成战场支援、纵深精确打击、侦察和自卫防空等任务,这就对其自动化水平和设备完善程度提出了很高要求。国外普遍采用无人机和指挥机组成混合编队来提高作战效率和协同能力,这是因为无人机的智能系统还不能替代人的思维与判断。但是,人工控制的编队配合存在通讯延迟或信号中断/干扰的问题,尤其是无人机与指挥系统间的通讯联系可能会暴露己方,指挥机也有可能难以兼顾对无人机的引导指挥和保证自身安全。因此,独立使用无人机和有、无人机混合编队优缺点的争论将长期存在。

现役无人机大都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和任务航线执行侦察巡逻任务,即使是具备攻击能力的无人机,也采用人工控制。因此,现役武装无人机的自主工作能力集中在自控飞行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缺乏自主决策能力的攻击无人机在使用灵活性上存在明显的缺陷。真正能够满足无人攻击系统要求的UCAV需要具备独立决策和任务规划的能力,控制人员只是应付突发情况时才参与决策,通过无人机自主完成规划任务和人工辅助控制的方法提高系统的灵活性。无人隐身攻击机的独立作战能力目前还无法和同技术条件下的有人飞机相比,但是生产、维护和使用成本上的优势却有利于装备规模的扩大。利用无人攻击机取代部分常规攻击机,还有利于整体战斗力的提高。无人攻击机想要取代常规攻击机功能的前提不仅仅是自控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具备不低于常规攻击机的传感器、数字式电传飞控、数据链、外挂管理系统和电子对抗手段,真正成为智能化的作战武器而不是现在这种游戏机式的“人工+程序”的控制体系。

(未完待续)

(编辑/一翔)

  歼-20(英文:J-20,代号威龙)是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研制的第四代(根据苏联传统分类和美国2009年后分类方式两者已统一)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空中优势战机

  歼-20采用了单座、双发、全动双垂尾、DSI鼓包式进气道、上反鸭翼带尖拱边条的鸭式气动布局。机头、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为锯齿边设计,机身以深黑色涂装,而歼20(2012)采用类似于F22的高亮银灰色涂装。侧弹舱采用创新结构,可将导弹发射挂架预先封闭于外侧,同时配备中国国内最先进的新型空空导弹。

  首架工程验证机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实现首飞,2014年12月10日下午编号2015的歼-20进行飞行,该机有明显的改正,在机尾尾撑处做了削尖处理。

  歼-20作为中国第五代重型隐身战斗机,融合全球多种优秀战机的设计于一体。这些技术包括:

  (1)美国F-22的菱形机头和整体式黄金镀膜舱盖,从2011号机开始,改用F-35那种内置加强筋的一体化舱盖,据此推测舱盖变薄,以更及时的穿盖弹射方式跳伞,节省了抛盖的03-04秒;

  (2)美国F-35的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也被技术人员整合到歼-20战斗机上。歼-20是世界上第二架应用EODAS的战斗机。[8]

  (3)美国F-35的DSI进气道改进型(歼-20为可调DSI的次世代进气道)

  2011号-歼20

  (4)美国F22的弹舱布局:机腹下部为主弹舱,机腹两侧为格斗弹舱。不仅如此,为了加强隐身能力,歼-20还在弹舱上使用了先进的锯齿型舱门。

  (5)中国歼10的鸭翼的改型(中国五代采用了上反鸭翼,与下反主翼等翼面配合,共生涡升效应);

  (6)多种四代机(如美国F/A-18)采用的大边条及翼身一体设计的改型;

  (7)俄罗斯T-50的全动垂尾(歼-20为全动差动垂尾)、推力矢量(实为殊途同归);

  (8)俄罗斯米格144的后机身设计(窄间距双发动机喷口,宽间距外倾双垂尾及腹鳍等——都属于超音速减阻措施)的改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428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