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

《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第1张

一本书好书总能激起联想,带出其他的好书,于是先买来存着,慢慢看,慢慢完善知识。《马克∙吐温自传》就这样放在了我的书架上。很久,已忘了曾经是哪本好书带来的,但读过这本自传后,也不必计较了,因为这就是本好书,并以它联想起或许曾经的一些好书。

读后感不拘形式,目的也不同,这里,我想写下一些东西,一是为以后重看打个基础,另外,让它稍有些独立感,这样起码让那些没有看过也不见得以后要看这本书的人也能知道些什么吧。

我看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中小学生必读丛书版本,封面设计和装订朴实。

不过,我提醒读者不要对“中小学生”的字眼掉以轻心,其实很多这样的丛书系列收录的都是好书,若能从中小学读起,打下基础,便知以后的益处了。我这么说可是深情满满的,我从小没读书,大学爱上读书,到现在坚持了十三年,其实不该用“坚持”,喜欢的东西应该叫享受。回顾早年,若是有贵人点拨或者能在家里营造出读书的气氛被感染一下,这个享受将更早更厚实以至妙不可言了。如今弥补,满足里不免留着一丝遗憾。

这篇读后感分几个方面来写:章节、整理、摘录、自传、重现,好似一本小册子,这个构思是我读到近一半时开始构思的。书的字数大概三十多万,分73章,涉及的人物事件以及之间的联系,内容纷繁庞大,不免读了后面忘记前面。既然已认定是好书,就该读好,于是不管书的整洁,拿笔开始勾画,每章读完后,在标题前写下简短的关键词或总结,也用了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目的的内容,便于来回查询。爱书之人,往往重视书本的整洁,即便要标注,也整整齐齐,然而,我顾不得这些,像做卷子一样勾来划去,随处挥笔,倒有种剖析解惑后的痛快感。我想,只要读懂了,配上这篇读后感,也算尊重书了。

我读的版本没有目录,连出版社的前言也没有,一页作者的序言后,直接开始正文,每章也不分页,标题没名称,只写“第x章”,结束后附上出版社一页简短的后记,整体看来干净利落。这个模式我喜欢,稍有疑问的是,如此利落倒不像给中小学生读的了,相比两周前我读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那个版本也是给学生的,每章开头有编者附加的一段导读,不时地在页旁腾出一列写些备注,还附上额外一本阅读理解的小册子供学生读后练习,很贴切。

其实,我们都算学生,阅读时勾画、摘抄、温习是认真学习必须的。以下我要把每个章节加上名称、关键字或者简短总结,做个好学生。假如以前没人这么做过,那这个加强版的目录我想会对后来者有所帮助的。

第一章  1835年出生

第二章  农场; 美味的食物; 对黑奴的朦胧印象

第三章  农场; 乡村医生

第四章  7岁上学; 农场的快乐生活;以上四章关于农场的描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农场的素材

第五章  父亲家族 我的叔叔詹姆斯∙兰普顿,他是《镀金时代》的其中的人物原型

第六章  父亲在田纳西购买的地产(第四十二章继续)

第七章  妈妈和其兰顿家族;蓄奴的社会背景

第八章  4岁半时逃学,被发现;妈妈偏袒弟弟亨利,亨利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里锡德的原型

第九章  1849年,14岁时晚会表演光身子的囧事;对身边悲剧发生的自责

第十章  1850年,15岁时和吉姆∙沃尔夫的故事,是《吉姆∙沃尔夫和猫》的由来,还有被子塞黄蜂(注:这不是第二十七章的吉姆)

第十一章  1850年,我在催眠术的舞台表演,骗过了所有人

第十二章  从1840年起对黑人音乐会的印象和喜爱;1863年,两个老太太看黑人音乐会

第十三章  从1850年起,对骨相学和手相的不信任

第十四章  对九岁十岁时同学的回忆,这些同学是《赫克贝里∙芬》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人物原型

第十五章  继续对同学的回忆;和自己暗恋;十岁的麻疹的经历

第十六章  1858年,曾经的心上人,没有结果

第十七章  自己的家人,重点是哥哥奥里昂

第十八章  接上第五章和第六章,1847年,父亲就职时去世,哥哥做起了排字工人,作者当了印刷学徒

第十九章  1847年,用西瓜皮作弄弟弟亨利;哥哥1850年辗转各地并在基厄卡克结婚;1856年作者到辛辛那提做印刷工作;遇到博学的麦克法兰

第二十章  1858年,“宾夕法尼亚号”船锅炉爆炸,弟弟虽然抢救过来,却因注入过多吗啡而死亡。这段岁月写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这本书第四十三章也提到,那时候写的

第二十一章  1861年,参加南军两周,去基厄卡克找哥哥,然后两人去内华达州;州长奈和哥哥的故事(第四十二章继续哥哥的故事)马克∙吐温这个名字是在这时候开始用的,作者本名萨姆。

第二十二章  1862年,内华达州,帮希格比找工作。这些写在了《艰难生涯》(1872年写的)里。

第二十三章  1864年,内华达州,《企业报》的我和《工人报》的莱尔德决斗,多亏史蒂夫的帮忙,差点没命了

第二十四章  1865年,从内华达的《企业报》到旧金山的《晨访报》;巴斯恩老板;就职又离职

第二十五章  1865年 – 1870年,在旧金山《晨访报》的日子里认识布雷特∙哈特的故事,一位作者,他排版的囧事。从这一章只看出有趣,但在第五十九章起,确立其小人形象。

第二十六章  时空穿梭地讲了自己的游戏天赋(滚球、打弹子球、木炮)

第二十七章  对吉姆∙吉利斯的回忆,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有些收录在《赫克贝里∙芬》和《海外流浪记》中。这张似乎是唯一提到“林肯”的一章!这些南北战争的名人被写在《斯托姆菲尔德船长访问天堂》里(第五十五章提到,1908年发表)

第二十八章  幽默的技巧 –重复

第二十九章  1868年 就环游世界的信和《阿尔塔》的版权问题;对霍姆斯的剽窃误会。1868年,旧金山出版了《傻子国外旅行记》,也提到1898年《赤道环游记》的写作

第三十章  从旧金山到纽约,1867年开始作家生涯,和出版社打交道,再到华盛顿,辛苦生活;卖狗记

第三十一章  1867年- 1869年 就《跳蛙》与出版商韦布打交道;1869年就《傻子国外旅行记》的出版,和布利斯打交道;都是奸诈狡猾的

第三十二章  1866年后,一些演讲的事;

第三十三章  继续上一章,一些演讲的事;那时初来乍到,当新鲜事吧。后来这样的生涯成了家常便饭,就不值得记了。

第三十四章  1867年,纽约,富勒倒贴钱帮作者办大场,演讲成名。

第三十五章  主要是演讲技巧 –口语化和停顿。不过提到了婚姻,一个闪光点。

第三十六章  继续上一章,1869年,求婚;1870年结婚

第三十七章  三个孩子的事(1870年 老大兰登,22月夭折;1872年 老二 苏西,爱思考;1874年 老三克拉拉,第三十九章提到老四吉恩)

第三十八章  1873年 爱丁堡 约翰∙布朗医生的故事

第三十九章 女儿苏西6岁到11岁的性格;老四吉恩小她九岁。

第四十章  1885年到1886年,女儿苏西13岁到14岁给爸爸写自传;家里来贼

第四十一章  继续上一章,孩子传记里的爸爸爆粗口

第四十二章  继续第六章田产的事,1887年本该完,1906年无端多出1千亩,再卖出;继续二十一章,继续哥哥的故事,虽然把他写的性格多怪,但我读出作者对其深深的爱。

第四十三章  继续第三十一章,1872年-1879年,布利斯的商业诈骗,作者后来换了出版社,1879年出版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和《王子与贫儿》

第四十四章  继续上一章,写了那个时期与之并行的其他投资冒险活动

第四十五章  1884年到1885年,和侄子韦伯斯特合作出版,算自主创业了,出版《赫克贝里∙芬》

第四十六章  1884年和格兰特将军签约出版他的自传

第四十七章  回忆1879年为格兰特将军的一场宴会上的演说

第四十八章  继续第四十六章,并对韦伯斯特的看法

第四十九章  继续第四十七章,对1879年宴会的补充,和1884年到1885年 《格兰特自传》的出版。这里我联想到了林肯,假如他出现在这个宴会上。

第五十章  继续四十八章,1893年,公司倒闭过程,这个公司一共撑了九年

第五十一章  继续上一章,1893年到1898年公司倒闭后的还债过程;罗杰斯帮大忙,恩人。

第五十二章  总览过去三十五年,断断续续的写作,成一本书不易啊。

第五十三章  从1876年开始尝试口语化写作风格,解释社会黑暗。从《亚瑟王宫廷里的康涅狄格美国佬》开始。

第五十四章  心得:幽默这碗饭不好吃,弄不好被人说坏话。

第五十五章  1867年认识韦克曼,一个借《圣经》编故事亵渎神明的人。

第五十六章  对版权的辩护,倒数六个段落是雄辩,值得一读。

第五十七章  对“业余写作”的犀利批判(放在我们现代也让人受益)

第五十八章  回忆朋友,时间不详

第五十九章  继续第二十五章,大约1870年,确定布雷特∙哈特的小人形象。

第六十章      继续下一章,1876年对哈特的继续揭露,而且无意毁掉了其准女婿的一席谈话

第六十一章  对人性的辩护,又绕回了哈特身上

第六十二章  继续第四十一章,1896年,女儿苏西之死

第六十三章  继续上一章,从女儿苏西死后,爱人身体状况,1904年六月去世;这里点明这本自传的口授是从1904年初,在佛罗伦萨爱人去世前不久开始的。

第六十四章  继续上一章,爱人去世前的过程

第六十五章 继续上一章,小女儿吉恩的身体也不好了,克拉拉帮着辛苦隐瞒母亲

第六十六章  继续上一章

第六十七章  继续上一章,妻子死亡的最后时刻。作者需要多大的勇气写出这些啊!

第六十八章  美国对欧洲影响的讽刺

第六十九章  1907年,晚年得到牛津大学的荣誉,还不忘算人家,太实在了。

第七十章  继续上一章,到牛津领学位时,被人拉着“做广告”,差点累死,结果领学位时的演讲发挥不好。

第七十一章  1906年,与新起作家对“私下vs公开意见”的谈话,本想沉默,却本炒作出来。世道变了。

第七十二章  实践大于理论

第七十三章  1909年,吉恩去世

以上的添加我尽量限于本章节,要知道,随着阅读,后面的章节总是弥补或扩充了前面章节的,所以要时不时地倒回去在前面的章节,添加些标注来完善其脉络,更系统的完善要这交给以下的“整理”环节了。

随着上面的内容,整理平行进行。当然,读者已按顺序读到这里,不是平行的,但我建议你如需要时就回看上面的各章标题。

整理算从多角度分析内容,不免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许有差错,可我至始至终没有从网络搜索关于作者的介绍,尤其维基百科里的,系统详细,似乎帮你省了脑子,可不经亲身阅读并且分析的脑子又能记住或理解多少呢?我宁愿用我的理解,也相信从源头获得的理解,虽有差别却很小,已不碍学习的目的了。

第一,家族关系。第五到七章是写父母和家族背景的,对作者的生平没有太大关系,毕竟时代变化很快。当然,有了优秀的祖先并这么说给子孙们,给作者小时候一点自信吧。还是看看和作者直接有关的吧。

父亲1847年去世(作者12岁时),母亲1890年去世。哥哥奥里昂,大作者十岁(不过第七章里有句话:“她挽着我的手,和我一起跪在我哥哥的床前,哥哥大我两岁”,那就是说作者还有个哥哥?但后面的章节均为提到,我留下疑问)。1898年去世,他在第十七章和四十三章详细讲述。有两个姐姐,大姐玛格丽特,1830-1839年,九岁(作者4岁时)去世。二姐帕梅拉,没写清楚时间,文中提到的也少。有个两个弟弟,亨利小作者两岁,1858年去世,在第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详细讲述;还有个弟弟本杰明,1842年去世。有四个孩子,1870年 老大兰登,22月夭折;1872年 老二 苏西,1896年去世;1874年 老三克拉拉,至作者去世还活着;1881年,老四吉恩,1909年去世)

以上看的有段乱,我们把作者很早时就去世的几位去掉,可以认为那几位对作者的成长没影响。剩下的我们从去世的时间重新排列看看:1847年,父亲去世;1858年,弟弟亨利去世;1890年,母亲去世;1896年,二女儿苏西去世;1898年哥哥奥里昂去世;1904年爱人去世;1909年,小女儿吉恩去世。

这样就比较清晰了。在我揭开脉络前,先看另一个角度的整理吧。

第二,从作者成长的几大几段来看:1> 1835年到1847年,第一章到第十五章是和亲人生活的,如果细分,可以有幼年和上学后两个阶段;2> 1847年到1865年,然后是出外闯荡,从第十六章到二十四章,写了当学徒、领航、参军、做记者和编辑的经历,这为作者积累了日后写作的素材。3> 1865年到1870年,从第二十五章到第三十五章是作者写作多产的时期,也配合了讲演生涯。4> 1870年到1884年,从第三十六到第四十四章,是作者事业的成熟期,写作仿佛少了,对家庭的投入还有其他投资比重很大,和出版社的依赖与矛盾也没解决。5> 1884年到1893年,从章四十五章到第五十章,是自主创业阶段;6> 1894年到1896年,从第五十一章到第六十章,破产还债并反思人生的重大问题;7> 最后一个阶段持续到1909年,是陪伴家人和离去。作者已经不需干活,开始收获荣誉并写了自传。

现在,把前两点都结合上,可以更概括:第一阶段:1835-1947,家园期;父亲去世前;第二阶段:1847-1893,独立期;1893-1909,孤独期。我想,假如这本自传放着几年不去看,剩下的记忆也就这个轮廓了,而这是每个人的共性。自传,何尝不是说我们自己呢。

第三,还有一个看点是从作品的产生顺序上,要注意,写出作品和出版作品是两回事,从内容章节中已列出诸多作品的这两个时期。即便现在,对于有过写作出版的人也深有体会。第五十二章也总结的很好,启示我们,优秀的作家,更是传世的作家,前半生是经历和磨练,写的东西需要沉淀,而不是急躁躁地发表和大肆宣扬,而这种风气到了现在也盛行着。也就告诉我们,惟有人生的圆满和收获能对抗晚年中随着亲人朋友的离去相继而来的寂寞,1907年作者被授予牛津学位时,也是他孤独的时候。1909年,最后一章中,小女儿的离去让这种孤独到了极点,作者在死者面前写下了这一章,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他再迎接下一次的孤独(如果还有的话)。次年,真的圆了作者的心愿,1910年,马克∙吐温去世,享年75岁。也圆了读者的心愿,看到了如书里所预言的死者“从坟墓里说出的这些话”。无可厚非,这本自传是对其他作品很好的导读书。

第四,最后一个看点是独立成篇的几章,讲了幽默(第二十八、三十五、五十四章),版权(第五十六章)、业余写作(第五十七章)、人性(第六十一章)、欧美体制(第六十八章)“实践与理论”(第七十二章),发人深省,把这些当成随笔录也不为过。其他零散的经典话语就收在以下的“摘录”了。

介于引用过长,我标明出处后做适当的省略:

这是一个反思。

我想自传有两种方式来写,一是随着成长经常记录,或者就有意义的事阶段性记录,整理装订后成传。普通爱好写作的多为这一种,尤其如今网络盛行下,日记都不算了,成了日更,能不能成自传就留给时间去说吧。阶段性记录好像我这样,写不出自己的东西却想留下些值得回忆和思考的便写个年度回忆录或者读后感什么的。这成不了传,将就成松散的文集还差不多。

上天眷顾,允许我们等老了,尤其退休后,有大把的时间集中起来回忆往事,假如指头还没僵,眼神还好使的话,一定能把仍然留在心中的也必然是最重要的事都写出来,这种回忆录相对第一种虽然短了些,却精致不少。当然,这需要些勇气去面对过去的种种,美与丑、喜与悲、对与错,这种勇气是天生的,也是一直以来形成的气质,即这样的人一直中性地看待人与事,把自己的优缺点摆开来看,也能理解和容纳生活中各种不平之事。另外,也需要他有起码的写作能力,这个能力是不是已经通过一路来的练习或者已有的天赋便具有,那就不一定了。我敢说,一辈子写东西的人不见得是写作,检验它的方法不需要其他人,只要看他晚年时愿不愿意重读一下自己曾写过的,并从所写的收获些什么就可以了,能这么做到的人晚年将其总结后就算一本差不多的自传了,只不过将他们合理地排列起来,非要有些趣味的话就加上些故事串联起来。

大作家没有功夫做上述那些阶段性的记录,一是太忙,他们的记录都化成了作品或者演讲稿之类的,被出版或其他人收录起来,出书不再话下。那些作品必然有生活的原型,或者说,它们也是作者用艺术手法写出的阶段性记录,虚虚实实不重要,而是要看作品透露出的纯净,这种纯净是更高层次的真实,是那种帮你拨开人生迷雾重获新生的真实。作者也非完人,假如这样的真实后确实躲藏了不为人知的龌龊和虚伪,要么交给作者的良心去自恕,就像这本自传一样坦然地化作坟墓里说出的话,不违良心了;不然,就交给后人去评判吧。

我曾读了些其他人的自传或传记,记得有《富兰克林自传》,一位老者淳淳慈祥的话,那本书是富兰克林迎他人的要求写的,建议他把成就光辉事业背后的智慧留给后人,自然,那部自传写的都是智慧了,只不过在作者眼里是自律吧。还有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作者开篇就强调“我讲的可都是实话”,这听起来有些怨气,而且从作者的生平看,有此怨气是合理的,那么,怨气下写出的实话我们该如何评价呢?还有戴尔∙卡内基为林肯写的传记《人性的光辉》,题目都说是光辉了,自然没有了阴暗。有趣的是,马克∙吐温这本自传里只有一个地方,即第二十七章,提到了“林肯”的字眼,而且还带着酸味,而与林肯有紧密联系的格兰特将军却花了几个大篇幅讲述,这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呢?或许是因为林肯在世时马克∙吐温还没有在上写作发迹吧(林肯遇刺在1865年,而作者正是之后才开始写的),不过这站不住脚,我已说过,作者的素材是在早期积累的。那么或许这么理解,生在蓄奴州下的作者其实对蓄奴制不怎么排斥,他对农场的回忆都是美好的,在第二十一章里作者参加过南军的经历便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对于当时兴起的北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不见得看好了,就其体制,在写关于人性(第六十一章)、欧美体制(第六十八章)的篇幅中可见一斑。也许,作者一生的幽默与讽刺的思想源头便是对社会发展的不认同吧,只是他把这种不认同写的很高级,竟然避过了政治、媒体乃至学术的审查,也或者,只有这本自传才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不认同吧。猜想种种,起码给我们一个行动启示:去读他的作品吧!另外不说别的,起码对美国地理也了解不少了。

白马潇潇风飘飘,雷声滚滚,闪电划过,一个声音跃出了坟墓:

我自幼很调皮,农场里玩大,没读多少书,不过我认为自己是有表演天赋的,而这是以后写作必不可少的。为此,我曾逃学,并成功骗过了妈妈;也曾上台表演催眠,让包括催眠师的所有人都信了催眠这回事,而我却不想再骗妈妈而去向她坦诚,妈妈却不承认她被骗了;我也曾往和我同床的吉姆的被子里放了一打的马蜂,把他蛰的呀,以为骗过了他,但换来的是他的拳头,我却嘎嘎地笑了。

我爱听吉姆∙吉利斯的故事,比起他来,我的故事都不算什么了,不过也编出了《吉姆和猫》的故事让许多人喜欢。哈哈,你可能误会了,此吉姆非彼吉姆也。可见,如果把以上的两种才能合在一起,我该多么强大的呀。我想,我应该考虑写上几本书,好好地骗一下世人,让他们相信书里的故事都是真的,只是这个地方移去了那个地方,这个人换成了那个人,也许只有我能分得清谁是谁,并永远藏在我心中吧。

写书需要个安静的地方,那时到处是枪声和动乱,静不下来,而我父亲又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我和哥哥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就先出外谋生养家吧。没有了父亲,哥哥没人管,想做什么做什么,朝三暮四、激情澎湃,什么也没做好,我似乎比他好一些,在印刷厂里待了些日子,歪打正着,让我见识了报刊、书籍是怎么印出来的,以后写东西找销路就轻车熟路了。弟弟是个乖孩子,也经不住岁月的提拔,也要出来谋生,那时我又转去航海,让她跟着我在船上干,他是被宠大的,一直在香饽饽里,不懂得危险,但凡懂一点,也知道锅炉要爆炸时是什么征兆了,就那么糊涂地走了。后来我又和哥哥一起干,兄弟有个照应还是好的。

等我再次和哥哥分开后,工作经验和四处的见识已让我能胜任记者和编辑这行当了。又干了几年,不忘初衷,终于动手写起自己的东西,圆了作家的梦。那时可没有打印机,连电是个什么玩意儿还不知道呢,更别说网络发表了。东西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的,排版印刷也老土,偷袭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直到我几十年后去世时,东西还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的,只不过不用我写,改成口授。

第一本书的出版总是艰辛的,没名气的人都是这样,出版社爱答不理,就算出版也在版税和收益上苛刻的很。我忍了,能力是要攒的。除了写作,我要不时地参加各类演讲,增加曝光率,从无名小卒干起,直到纽约干出个大场子,起码出场费能合得住写作成本,那时候很艰辛,食不果腹,甚至为了几块钱要靠别人的狗来搭救。慢慢地,一本本地书交给出版社,这个出版社抠门我就换一个,在条款上慢慢争取,收益自然来的更多了。

事业稳定些,自然被人看得起,结婚生子。成家的人会现实些,除了做自己喜欢的行当,也到处投资试试手气,亏了不少,兜了个大圈后明白了铁定的一个道理:要成功,要做自己熟悉并喜欢的事啊。

浪子回头金不换,随着事业的稳定,等我有了底气后,便不需要依赖那些奸诈的出版商了,自己干起了出版,只出版自己的。后来巧遇格兰特将军,我本着公平公道的原则,赢得他的信任出版了他的自传,这样把出版的名声一炮打响了。为了放心,我请来自家的侄子帮忙打理,不过后来证明了,当金钱和名利滚滚来时,亲情也靠不住,我的侄子就那么把个出版社给毁了,搞得我后来还要还债的落魄境地。好在有家人的支持。

自从出版社倒闭后,我的旺盛期也过了,波折的岁月总算安定后,亲人的离去却一个个来了。我思念往昔,向把他们永世留下,便想有了写自传的念头,可惜笔杆子拿不动了,靠口授,这样反而流畅,想起什么脱口而出,可惜只长了一张嘴,一堆想说的涌上来堵得说不出话,等疏通了又忘记要说什么了,就零零散散地记录人事,待后人去剖析吧。哎,何谈剖析,就是想解闷,我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我的子女等不了为我送终,我只能靠写东西疏解了。最后一篇就是我小女儿离开之时,我也知道自己要进坟墓了。

墓里太闷了,我只想透透气……

Lazytiger

20200605 留

崔斯坦骑士(Tristan)和依索德(Isolde)

第八卷共四十一回,第九卷共四十四回,第十卷共八十八回以大量的篇幅讲述了Tristan骑士的故事,实在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人物,要知道一般一卷也才十几二十回(总共21卷),呵呵。崔斯坦自幼被送往法兰西,在战斗中中了矛毒,为了救治而前往爱尔兰。在那里得到安格西公主依索德的治疗,很快就痊愈了,两人产生了情意,他还教依索德弹奏竖琴。但是由於种种原因被驱逐。之后他受委托,替舅父马克王前往安格西向依索德求婚,并为安格西王打败敌人以得到信任。甚至连安格西王也希望他本人而不是他的舅父娶自己的女儿,但那个傻瓜为了遵守诺言而将依索德带回,让她与马克王结婚,虽然他和依索德的爱情非常的深厚。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勇猛获得了许多荣誉,引起马克王的妒恨和陷害,这对情人的关系也几经波折,崔斯坦也曾经迫於形势结过婚,不过他忠於依索德,始终对妻子守之以礼。后来甚至发生过误会,曾经让崔斯坦以为依索德变心以致癫狂而在旷野游荡,依索德以为崔斯坦已死而几乎自刎。总算最后他终於带著依索德来到了英格兰,可以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依索德的母亲在她出嫁的时候为她安排了有魔力的酒,只要在和马克王共饮就会深深相爱,至死方休,但是那酒却在船上被依索德和崔斯坦误喝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们最最后的结局没有找到专门的篇章讲述,不过根据兰斯洛特的一段话,崔斯坦在聆听爱人弹奏竖琴的时候,被他误信的情敌用剑从后面插入了心脏。

很遗憾找不到武器的资料

Isolde,原名Iseult,又名Iseo, Yseult, Seasalt, Isode, Isoude, Isotta等等,汉译为伊索尔达,在亚瑟王时代,即中世纪不列颠及爱尔兰地区,这个名字代表了几个传说性质较强的人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爱尔兰公主小伊索尔达(她的母亲也叫伊索尔达,一般称为大伊索尔达),以及布列塔尼公主“素手的伊索尔达”(Iseult of the White Hands)。

爱尔兰的小伊索尔达是瓦格纳的歌剧《伊索尔达与崔思坦》和不列颠诗作《崔思坦》中的女主角,她是爱尔兰国王安贵斯同皇后大伊索尔达的女儿,当时正值爱尔兰与不列颠岛七国争战的年代。小伊索尔达曾治好过自不列颠岛漂流至爱尔兰的勇士崔思坦的伤(伤口是崔思坦与她的叔父墨洪交战时造成的),后来返回不列颠的崔思坦再次踏上爱尔兰的土地,为他的叔叔,康沃尔国的国王马克向小伊索尔达求婚。但就在求婚成功,崔思坦带着小伊索尔达乘船回国的时候,两人不巧喝下了某种带有魔力的酒,结果彼此相爱了,作了情人。之后历经种种磨难,其间崔思坦甚至被大发雷霆的马克驱逐出境,最终两人也没能走到一起,传说崔思坦被马克杀死,就死在小伊索尔达的怀里。

素手的伊索尔达是布列塔尼国国王的女儿,根据另一种传说,崔思坦被驱逐出康沃尔后逃到了布列塔尼,在那儿他遇上了伊索尔达并与之结婚。但不幸的是,崔思坦逃出康沃尔时受了很严重的伤,这种伤除了小伊索尔达谁也治不了。于是崔思坦就向她求助,并传信说,如果小伊索尔达愿意帮助他,就在船上升白帆,否则升黑帆。到了小伊索尔达的船抵达的那一天,病入膏肓的崔思坦问素手的伊索尔达船上升的是什么帆,出于嫉妒,素手的伊索尔达回答说是黑帆(实际上是白帆),崔思坦当场气绝身亡。小伊索尔达后来也死在崔思坦身边。

崔思坦与伊索尔达的曲折爱情一直是西方小说、**、美术等的重要主题,被反复演绎了多次。著名**《王者之心》(Tristan and Isolde,2006, directed by Kevin Reynolds)就是据此改编的。

名人小故事

有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萧伯纳年轻时喜欢骑单车,有一次跌断腿骨,他的女同学很体贴的照料他,萧伯纳担心自己意志不坚,会向这位女同学求婚,他决定溜走.可是不小心从楼梯上跌到楼梯下,两条腿都跌坏了结果他果然问她肯不肯跟自己结婚.当女同学点头时,萧伯纳昏了过去.

*一位女士对毛姆说:我和一位男士相处很久,可是不敢断定,我是不是爱上了他.这位名作家对恋爱的考验有非常独特的看法,他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测验你是否真正爱上他,你愿意不愿意用他的牙刷刷牙

*有人问大仲马说:你为什么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为然地反驳说:我花尽了一生的时光才活到了今天.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女小说家阿加撒.克里斯蒂的丈夫是个考古学家,有一次,在一个集会上有个朋友问他:像你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女人,嫁给一个玩古物的人,你感觉如何?这位侦探小说家说:考古学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你想,愈是老的东西,他愈是喜欢.

*伏尔泰于一七二七年访问英国,他发现英国人非常仇视法国人,一群英国人向他怒吼:杀了他,把这个法国人吊死!伏尔泰说:英国人!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我.难到因为我不是英国人而受的惩罚还不够吗?英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卓别麟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有人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林肯有一次梦见自己参加集会.他走路时,众人就让出一条路来,让林肯走过.这时在一大群人中,有一个悄悄地说:他只不过是一个面貌平凡的人.林肯听了,就说:朋友,上帝喜欢面貌平凡的人,所以他生了许多面貌平凡的人.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谈自己的成功秘诀:我以为我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鼓起人家的热忱.要叫人家能够尽心竭力,最好的办法是赏识他,赞美他,上司的指摘,是最容易消灭部署的信心的.我还没看见一个人,在被吹毛求癖时,能比在被赞赏时把事情办的更好.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爱略华说:我觉得哈佛现在的确可以称为知识宝库.不过我在想,哈佛之能成为知识宝库,是由于大一新生带来了知识来,而大四毕业生却只带了一点点知识离校.

*德国名医寇杜斯有一次宴客,站在主人立场,他得把桌上的烤猪切开,分给宾客.他用刀先在烤猪胸部直剖一刀,接着又交叉地剖上一刀,然后把切碎了塞入猪肚中的香菇和其它填料,用快又卓越的手法拉出来.接着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只皮套,从皮套里抽出手术用针线,把割开的胸部缝起来.缝好后他就拍拍烤猪胸部,笑着对宾客说:只要小心调查,好好照顾他,不久就可以下地走路.

*美国哈佛大学名教授凯屈莱奇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有一次他在讲坛上教授莎士比亚课程不小心一脚踏空,跌到讲坛下面.他站起身来,气势巍峨对那些学生说:教了四十年书,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听众一样的水平!

*有一次,某处举行模仿卓别麟演技比赛,参加的人有三四十人之多,卓别麟自己也隐名参加,结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卓别麟觉得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笑话!

*美国史密斯女子大学有个女学生,有一次因赴男朋友约会而迟归宿舍,只得爬窗户进去.可是窗户太重,她的力气抬不起来.忽然窗内有人来帮她忙,还轻声对她说:不要让旁人看到.爬进一看,正是笑容满面的威尔逊校长.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一个巴黎的酒保说:一个顾客喝过两杯双倍的马丁尼酒以后,我就可以说出他的国籍.法国人谈恋爱,西班牙人跳舞,德国人夸口,意大利人唱歌,爱尔兰人打架,美国人要站起来演说.

*乔伊勃朗在太平洋战争中到东方旅行,碰到麦克阿瑟将军,两人在一起照了个相.阔嘴名星连说:能与阁下照相,三生有幸!可是麦克阿瑟将军却说:这张相是为我小儿子照的,他常盼望他的父亲能和名人在一起照相.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马克土温年轻时在一家报社工作,六个月以后,总编辑叫他明天不用再来了.马克土温就问为什么?总编辑说:因为你太懒.马克土温听着笑着回答:你要经过六个月的时间才发现我懒,可是我却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后汉时曹操近臣杨修,九岁时就非常聪明.一天他的父执孔平坦来访由他接见,他准备杨梅招待,孔平坦见了就戏问:这是你们家的果实?杨修马上回答:我从来没听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宋代苏轼当杭州县令时,有一县民做扇子谋生,可是天凉,扇子卖不出去,于是欠税.东坡就叫他拿扇子来在上面画上枯木竹石,画了二十余把扇子,那县民才走出县府大门,就有人来争购.因而把欠的税,全部还清.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菲尔画了一幅玛利亚抱着圣子耶稣的画像,在她的右下方是个老人,左下方是个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该补些什么.这时他从画室窗口看到附近面包店窗口有两个孩子,大的一个四五岁左右托腮,仰望云天,对他弟弟说话,小的一个头靠在两臂上,也望着天空,在听他哥哥说话.拉菲尔觉得很美,就把他们画在画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两个天使.

*有人问拉菲尔怎么能画出那么美丽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做了许多梦,然后围绕着我的梦去作画.幻想能使人得见不可见之物,意志则能使不可见者成为可见之实体.

*爱因斯坦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他对人生成功的看法.他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假设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则我可以写成下列的公式A=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记者问:那Z代表什么?爱因斯坦笑着回答:Z是把你的嘴巴闭起来.

*芬兰指挥家鲍理司.塞博夫妇到美国来表演.他们住的房子,据说常常闹鬼.有一天果然被鬼的声音吵醒了.塞博太太要她先生去看看,可是这名指挥家却说:不,亲爱的,还是你去好了.因为你的英文说得比我好些.

*莫扎特六岁时,在德国慕尼黑市的皇宫举行第一次演奏会.因为宫中地板光滑,所以他一进宫门,就滑了一跤.这时有一个小公主,走过来把他扶起来,还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谢.就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取你做新娘.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一九四八年美国大选,杜鲁门总统从白宫赶往其家乡投票,有一批记者先生,追到总统家中,竟没有见到总统.后来碰到总统时,一位记者就问他一路发生了什么事,杜鲁门总统回答:有一辆警车要我们停下来,看样子彷佛今天有一位要人要经过这小城.

*有一次,有个新闻记者问肯尼迪:你怎样成为二次大战时的英雄的?肯尼迪回答:他们把我的巡洋艇弄沉了,我就成名了.我们知道肯尼迪当时搭DT-O八号小艇,被敌方击沉,他也因此负伤.

*苏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发脾气,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后,还有余怒未息,就提了一大桶水,浇在她先生头上.苏格拉底搔了搔淋湿的头发,笑到:雷声以后必有大雨,这是自然法则,也证明这是真理.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

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

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马克吐温是美国人,作品有:

  《竞选州长》

  《汤姆·索亚历险记

  《乞丐王子》

  《顽童流浪记》

  《卡县名蛙》

  《百万英镑》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三万元遗产》

  《案中案》

  《苦行记》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噬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康州美国佬奇遇记》(1889年)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镀金时代》

  《人的五大恩赐》

  《傻子旅行》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契诃夫是俄国人

  作品有

  《柳树》 《代表》 《胖子和瘦子》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坏孩子》 《变色龙》 《我的“她”》

  《拨萝卜》(仿童话) 《假面》 《牡蛎》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预谋犯》 《相识的男人》

  《普里希别耶夫中士》 《哀伤》 《苦恼》 《美妙的结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钉子上》

  《跳来跳去的女人》 《演说家》 《凡卡》 《外科手术》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 《名贵的狗》

  《带阁楼的房子》 《出事》 《打赌》 《在流放地》

  《夜莺演唱会》 《农民》 《套中人》 《第六病室》

  《醋栗》 《姚内奇》 《窝囊》

  都是讽刺大师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516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