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由来

董姓由来,第1张

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各支始祖:董仲舒、董伯庄: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其裔有一支于宋淳佑间迁鄞,再迁慈溪。传至五十二世董伯庄,永乐间人赘鄞城西北隅芳嘉桥为始迁祖。是为四明儒林董氏始祖。

董元山、董伯清、董仲纲:西汉董仲舒七世孙董元山徙家溧阳;三十五世董伯清别居邑之前川;董伯清之子董仲纲入赘旧县基本氏。是为江苏溧阳旧县董氏始祖。

董德卿、董 宁:唐朝时期衢州龙游立德乡人,四世孙董舜祖,唐乾宁年间官嵊县令,退隐邑之龟溪石壁,董舜祖之孙董宁,后梁乾化间再迁新昌雪溪。是为浙江绍兴董氏始祖。

董赋:唐文宗执政事情官御史中丞,世居龙游立德乡。其子董桂,始徙奉化连溪。是为大董董氏始祖。

董成:原籍金陵。唐朝末期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表达友谊的是白玫瑰还是黄玫瑰?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

黄玫瑰怎么繁育?

1分枝:黄玫瑰的根系活力很强,植株长得越旺盛,不分枝营养就会分散,影响正常发育,导致不开花。一般来说,在春天树荫移动之前或秋天树叶落下之后分枝最好。

2修剪:黄玫瑰在生长期不需要修剪。一般在冬天叶子睡着的时候修剪,留下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健壮的枝条。而且玫瑰都是生在枝头的,只要是细的剪,就不应该剪短。每株通常是4?6年老化,需要更新。

3浇水:黄玫瑰为浅根树种,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夏天气温高的时候,每7天左右浇一次水,但不要过量,否则会引起根腐。平时浇水即可,开花前后要增加一次渗水量。

4施肥:黄玫瑰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它们喜欢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它们可以在开花前和开花后每2-3个月施肥一次,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盆栽黄玫瑰每隔10天要用液肥进行腐熟。

18朵黄玫瑰是什么意思?

18朵黄玫瑰的花语是:永远年轻,真诚坦率。

玫瑰的花语:幸运,死亡的爱

对于友谊来说,黄玫瑰代表纯洁的友谊和美好的祝愿,所以送给好朋友会是很好的礼物。对于爱情,黄玫瑰代表热烈的真爱,为爱道歉。祝福,出轨,嫉妒,失恋,道歉。然而,在某些地方,黄玫瑰也代表着等待,等待你的爱。

不同数量的花所代表的意义:

朵:你是我的唯一(一见钟情)

朵:世界上只有你和我(你强我强)

我爱你

二重奏:至死不渝

5:真心感谢。

6:相互尊重,爱护,理解。

朵:我暗恋你。

多:谢谢大家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9:昌九

10朵花:十心,完美,无可挑剔。

1朵花:我一生只爱你。

12:对你的爱与日俱增。

13朵花:友谊长存

14:骄傲

15:抱歉。

16花:一帆风顺,顺利圆满。

7花:易聚好散。

18朵花:永远年轻,真诚坦率

9朵花:永远的爱。

20朵花:我会永远爱你。

21朵花:真挚的爱

两朵花:两对。

24朵花:思念和纯洁的爱

25:祝你幸福。

27朵花:我爱我的妻子

28朵花:很爱你。

30朵花:请接受我的爱。

30朵花:三代人的爱情

30:浪漫

40或44朵花:始终不渝的爱

48朵花:至爱的人类

50朵花:无悔的爱

51朵花:我心里只有你。

50朵花:我的爱

57朵花:我爱我的妻子

60:我的爱永远不变。

7花:相知有缘。

80:用心弥补。

90:永远。

百花齐放:白头偕老百年。

101朵花:唯一的爱

108朵花:求婚

11朵花:无尽的爱

44朵花:永远爱你。

35朵花:天天想你。

99朵花:无尽的爱

1001朵花-永远

314朵生命之花。

994朵花,天长地久。对于友谊,黄玫瑰代表纯洁的友谊和美好的祝愿,所以送给普通朋友会是很好的礼物。对于爱情来说,黄玫瑰是一种不祥的东西,因为它代表失恋和失恋,甚至是一种羡慕的表现。在日本,黄玫瑰是分手的代表礼物。然而,在某些地方,黄玫瑰也代表着等待,等待你的爱。

《董**》这首歌到底是什么意思?

103010灵感来源于DonyeS旁边一个叫董的摄影师朋友的情感故事,当时董老师爱上了一个人。听完董老师的情感经历,Donye。s深有感触,对自己的情感故事做了总结,于是创作了这首歌词简单、旋律易记的歌曲。

歌名:董**

歌手:宋冬野

歌词:宋冬野

作曲:宋冬野

董**,你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微笑。

即使你和我一样渴望衰老。

董**,你低着嘴的样子很美。

就像安和桥下的清水。

董**,我也是个复杂的动物。

嘴里的一句话一直在心里重复。

董鼓楼**的夜场时光匆匆。

陌生人,请给我一个兰州

所以那些可能不是真正的董**。

你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学生。

爱上一匹野马,但我家没有草原。

这让我绝望,董**。

董**,你熄了烟,说起往事。

你说前半生就这样吧,还有明天

董**你可知道我说够了再见

在五月的早晨终于丢失了睡眠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这让我感到绝望,董**

所以那些可能都会是真的董**

谁会不厌其烦的安慰那无知的少年

我想和你一样,不顾那些所以

跟我走吧,董**

躁起来吧,董**

扩展资料:

歌手宋东野演唱的这首歌曲《董**》的歌曲总时长为4分40秒,歌手发行的《摩登天空7》专辑之中收纳了这首歌曲,专辑于2012年12月开始发行,专辑包含了十首歌曲。

《董**》这首歌曲也是歌手演唱的众多优秀作品之一,这首歌曲发行之后,深受歌迷的追捧。歌手民谣老三儿演唱这首歌曲,收纳于其专辑《民谣歌曲翻唱专辑》之中,专辑收纳了十首歌曲,专辑于于2016年10月1日开始发行。她是谁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句歌词让人印象很深刻,“原创者写得抽象,却能表达一个人不愿意被生活、感情、职场束缚,我特别好奇‘董**’是谁?”原唱解读“她是一个姓董的摄影师”

董**,你从没忘记你的微笑。

就算你和我一样渴望着衰老。

董**,你嘴角向下的时候很美。

就像安和桥下,清澈的水。

名词解释: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清雍正二年,圆明园护军营为出行方便,在临近的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名“安和桥”。到了乾隆年间,“安和桥”改建成石拱桥,并谐音为“安河桥”。

宋冬野解读:我是北京人,就在安河桥附近出生,2009年建地铁站才搬离,可至今我的奶奶仍然住在那里。其实从我记事起,安和桥下的水一直有些泛浑,但它带给我的童年回忆却是很美好的,我用它拟人形容“董**”的表情,是因为它们都带给我很舒服的感觉,其实“安和桥”在我很多作品中都出现过,2011年还创作过同名歌曲,沿用老名“安和桥”以示纪念。

董**,我也是个复杂的动物。

嘴上一句带过,心里却一直重复。

董**,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

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

鼓楼、兰州

名词解释:北京鼓楼坐北朝南,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台上四周围以宇墙;兰州则是一种香烟品牌。

宋冬野解读:这段是我对回忆的记录,一次晚饭后,我跟“董**”在北京鼓楼附近溜达,她讲了许多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那些都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波折,新鲜之余更多是内心的震撼。或许是生活境遇太过不同,越了解她,反而催生出一种陌生感,我当时就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因为我想要听她更多的故事,因而有了“鼓楼的夜晚时光匆匆”。至于兰州,因为歌中主人公是兰州人,这是她习惯的香烟品牌,那天我们俩走了很久,直到我口袋里的烟都抽完了,所以才有了那句“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这让我感到绝望,董**。

与作者的关系

歌曲容易让人联想“董**”与宋冬野的关系,网友揣测两人是情侣的说法最多,“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更被很多歌迷解读成,无法满足前女友要求的宋冬野,失去一段感情后的无奈。宋冬野解读:“董**”就是一个姓董的摄影师,看起来很柔弱,生活的历练却让她内心无比强大。我们相识在一次活动上,一直都是朋友,那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歌词其实出自董**本人,她原话是:“你不是草原,就别想拴住我这匹野马。”写这首歌的初衷并非爱情,而是听完她的人生经历后被震撼,需要写一首来抒发情绪,我知道网上猜测我们俩的关系的很多版本,其中不乏一些“很脏”的言论,但这都影响不到我们的友谊,一来是我保护得很好,绝对不会曝光她,二来是她性情坚毅,根本不在乎流言蜚语。宋冬野解读:这段是我对回忆的记录,一次晚饭后,我跟“董**”在北京鼓楼附近溜达,她讲了许多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那些都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波折,新鲜之余更多是内心的震撼。或许是生活境遇太过不同,越了解她,反而催生出一种陌生感,我当时就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因为我想要听她更多的故事,因而有了“鼓楼的夜晚时光匆匆”。至于兰州,因为歌中主人公是兰州人,这是她习惯的香烟品牌,那天我们俩走了很久,直到我口袋里的烟都抽完了,所以才有了那句“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

宋冬野解读:“董**”就是一个姓董的摄影师,看起来很柔弱,生活的历练却让她内心无比强大。我们相识在一次活动上,一直都是朋友,那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歌词其实出自董**本人,她原话是:“你不是草原,就别想拴住我这匹野马。”写这首歌的初衷并非爱情,而是听完她的人生经历后被震撼,需要写一首来抒发情绪,我知道网上猜测我们俩的关系的很多版本,其中不乏一些“很脏”的言论,但这都影响不到我们的友谊,一来是我保护得很好,绝对不会曝光她,二来是她性情坚毅,根本不在乎流言蜚语。

所以说这首歌应该是宋冬野和董**谈完话后的一些零碎的感受

但是每个人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啦问问宋东野懂**的意思

2013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的舞台上,

八强选手左立抱着吉他唱了一曲《董**》,

爱上一匹野马,但家里没有草原。

那一届的快男冠军是华晨宇,亚军是欧豪,季军是白举纲,

成功打破了连续多年的选秀低迷,

让选秀火热的夏天重回05年李宇春,07年张杰时期的热度。

而左立这首《董**》也成为了那一年最红的一首歌,

在快男热度的加持下,将小众的民谣唱成了流行金曲,

而且宋冬野并不是幸运得火了这一首歌,他还有一首《安河桥》。

那几年民谣风盛行,宋冬野、马頔等一批歌手脱颖而出,

改变了乐坛的画风,然而仅仅三年后,

宋冬野便因吸毒入狱,从爆火到沉寂仿佛一夜之间。

1987年,宋冬野出生在北京,从出生就是个大胖小子,

此后再也没有瘦下来过。

小时候宋冬野父母工作都很忙,他跟着奶奶长大,

跟奶奶的感情很深,以至于以后每次所谓的离家出走都是去奶奶家。

奶奶住在安河桥的一个老院子里,

那也是宋冬野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从小宋冬野就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他不爱学习,该背的书记不住,蒙题法则倒是记得清楚,

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

两长两短就选B,参差不齐万能C。

宋冬野的学习成绩也理所当然得非常差,

高中时候他就开始迷恋音乐,开始抱着吉他唱歌。

但他那一首破吉他弹得谁都不爱听,

有时候父母骂他不务正业,他就离家出走,

还曾经和朋友一起站在地下通道里唱歌。

前面摆一个琴盒收钱,自己先扔上一块两块,

有时过路行人也会扔上一块、五毛。

宋冬野觉得是不是如果他们先扔几张大票,

后面的路人也会跟着扔多一点钱。

于是他们便先扔上五块、十块,

结果后面来往的行人依旧只扔一块、五毛。

宋冬野第一次卖唱赚了三块五,只买得起一包饼干。

高考之后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

宋冬野第一到第三志愿分别填上了北大、清华和复旦,

这三所他一辈子都考不上的学校,最后还打了勾。

宋冬野被调配到了一所大专的图书发行专业。

大学毕业后,宋冬野开始找工作,

连续换了好几份工作,最终做起了枯燥无味,

但是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图书发行销售工作,

既和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又稳定,父母还放心。

而且幸运的是奶奶那套安河桥的房子拆迁了,分到了不少钱,

家里又买了一套新房子,宋冬野和奶奶一起住。

但不幸的是,奶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常常不认识他,经常早上出门时还认识,

晚上回家时就已经不认识了。

有时候奶奶会指着这个大孙子问,你是谁,为什么来我家,

有时候还非说他是小兵张嘎。

这期间,宋冬野也一直在做音乐,

有时候晚上还会去酒吧驻唱,2010年8月7日是他第一次登台,

台下来了二十多个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后来台下再也没有来过这么多人,

有时候两三个,有时候一两个,有时候没人。

有一次老板看着台下实在太冷清,便直接给了他一个打车费,

北京还有一批和宋冬野类似的音乐人,

一边上班养活自己,一边做音乐追梦,

马頔就是一个,也是地道的北京小孩儿。

2011年,马頔成立了一个叫麻油叶的民谣组织,

这个名字来源于马頔名字的拆分,马、由、页,

宋冬野、衣湿、尧十二、花粥等七八个独立音乐人都是成员,

后来发展到了十几个,有些成员还红了。

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的业余音乐人,

靠音乐能养活自己的人太少,他们也算不上厂牌和社团,

只能说是个组织,互相鼓励、撑场,

一起演出、做音乐,知名度都不算太高。

2012年3月31日,宋冬野的奶奶去世了,

4月1日,他选择辞职。

父母完全不能理解他的选择,经常骂他恨铁不成钢,

宋冬野记的奶奶说他小时候做过一次心脏手术,

他便一直觉得自己说不定哪天会猝死,不如好好活一把。

那时候宋冬野没收入、没存款,好在不用交房租,

做的歌也不赚钱,他已经做好穷酸的准备,

因为他的民谣偶像万晓利即便已经知名,依然过得不好。

最惨的时候宋冬野一天只花两块钱,

中午两个馒头,晚上两个馒头,

便利店老板还会送他一点咸菜。

经常帮宋冬野改善伙食的便是马頔,

那时候马頔一个月工资1200,三分之一就被宋冬野吃光了,

他最喜欢吃的就是马頔做的红烧肉。

他们梦想自己像八十年代那群北京胡同的摇滚人一样,

像唐朝、张炬、窦唯那群人,

互相扶持,煮个面条就能填饱肚子,

然而做出了中国最棒的摇滚乐,惊艳世界,至今无法超越。

只可惜马頔和宋冬野的民谣还没有获得认可,

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宋冬野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经常一睁眼已经是下午三点,

有时候都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摩登天空,

那个签约过万晓利的唱片公司。

摩登天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独立音乐公司,

签约了新裤子、果味VC这样老牌的优质乐队,

还有一系列民谣、摇滚歌手、乐队,同时还成功推出了草莓音乐节。

对于独立音乐人来说,摩登天空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宋冬野的第一反应就是,骗子,而且是个懂行的骗子。

挂上电话后,宋冬野赶紧查了一下这个座机号,

果然来自于摩登天空,于是他便屁颠屁颠得去赴约了,

对方非常痛快,直接将签约合同给了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后,他成为了摩登天空的签约歌手。

此前宋冬野已经写过不少歌,但还没有发过专辑,

2012年签约后不久,摩登天空便帮他发行了单曲《董**》,

12月又将这首歌放进了公司合辑《摩登天空7》中。

这张专辑中的歌手有唱红了《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的阿肆,

还有在《乐队的夏天》中大放异彩的海龟先生,

宋冬野的《董**》是第一首歌。

这张专辑发行后,这首歌并没有红,

甚至有歌迷评价说,《董**》在整张专辑里大概排倒数第二。

宋冬野的歌终于被更多的人听到了。

仅仅半年之后,宋冬野就见识到了流量的力量,

《董**》被快男选手左立唱火了,这首歌彻底红了,

人人都在哼唱,都在寻找这位董**,想听听背后的爱情故事。

宋冬野这个胖子开始出现在大家面前,

随后宋冬野又被扒出更多的优质民谣《安河桥》《斑马,斑马》,

那首《安河桥》写的就是宋冬野长大的地方,他和奶奶的回忆,

可惜那里已经拆迁了,多年都是没有建设的废墟。

一时间这个叫宋冬野的胖子火了,

他线下的演出场场爆满,歌迷热情得找他合影签名,

就连以前不看好他的妈妈也专门来看他的演出。

宋冬野成了摩登天空最火的艺人,公司帮他发专辑,

安排商演,从食不果腹到盆满钵满,这中间不到一年的时间,

一年后,马頔的《南山南》被好声音的冠军张磊唱火了,

那时候赵雷的《成都》也火了,民谣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马頔也是摩登天空的签约歌手,他和宋冬野经常被安排一起演出,

两人还一起登上访谈节目,麻油叶的感情为他们各自加分不少。

尤其马頔长相帅气,自带北京爷们儿的幽默,十分受欢迎,

而宋冬野也找到了自己的董**,但并不姓董,而是中戏毕业的赵晓璐,

长得有点像范玮琪,是个话剧演员,同样是个文艺女青年,

打扮十分清淡,日常都在做话剧。

赵晓璐有时会在微博上秀恩爱,大赞宋冬野手艺好,

做得一手好菜,宋冬野也夸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姑娘。

2016年2月,宋冬野在朋友的见证下,举着钻戒求婚成功,

胖子终于找到了董**,要把野马牵回家了。

同年七夕,宋冬野和赵晓璐登记结婚,并在微博上官宣。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宋冬野就被朝阳群众举报,

因为吸毒被抓,而赵晓璐接到通知时毫不知情,一脸错愕。

后来据宋冬野自己透露,他在两年前染上毒品,

因为听说毒品可以带来灵感,没想到吸上就戒不掉了。

宋冬野吸毒的消息公布后,给他的事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甚至还有网友扒出了之前他对于毒品的发言。

宋冬野曾说大麻在很多地方是合法的,

但在中国不合法,大家把这件事想得太严重了。

这段采访出现在2014年,刚好是宋冬野吸毒被抓两年前,

宋冬野因为吸毒被拘留十天,

被释放后第一件事就是坦白经过并道歉,

但依旧不能挽回他的事业,他的歌已经被各种魔改。

网友发挥创作才能,将那些动人的民谣全都改成了讽刺歌曲,

嘲讽这个因吸毒事业一落千丈的胖子,

从13年走红,到16年万人嘲,这中间不过三年时间。

好在宋冬野的董**不离不弃,鼓励他继续创作,

但我国向来对于吸毒艺人采取零容忍态度,

所以吸毒之后的宋冬野几乎没有折腾出任何水花。

他一共发了三首歌《郭源潮》《空港区》《知道》,

参加过三次音乐会,其中一场是专场,一场在国外,

《郭源潮》还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

宋冬野并没有前去领奖,公司也没有做任何宣传,

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

宋冬野也几乎不再公开露面,唯一一次出席偶像万晓利的专辑发布会,

也悄悄躲在了角落里,没有发言。

宋冬野,如今成为了过去式,这个名字也逐渐被歌迷忘记,

因为吸毒他不能再获得原谅,

乐坛太多歌手打着寻求灵感的旗号,吸毒找刺激,

不管有什么样的代表作,有怎样的才华,结局都是一样的。

文|Nancy

1先秦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主要的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于。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

2秦汉时期:

到秦、汉时期,董氏己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氏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董氏名人有秦秦都尉西汉翟王董翳,西汉成敬侯董渫(山东单县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西汉宣帝时期的高昌侯董忠(为东汉孝子董永先祖);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司马董忠(为董仲舒八世孙);东汉洛阳令董宣;东汉太师董卓。

据记载,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氏发展成为大姓,逐渐将云贵地区的土著民族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东汉公孙述时,牂牁(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大姓有董氏。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甘肃、四川的董氏已经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西南的云南、贵州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

4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是董氏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均有董氏迁居者,唐朝时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唐代的《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董氏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唐朝宰相董晋。

并大批移民东南。唐末,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氏加入。固始董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即今石狮、金门始祖董思安,开运二年(945年),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元朝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氏均为同宗。其后裔有郑成功的岳父董先,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的抗清事业,其子董腾后追随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并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唐末“南诏宰辅”董成原籍金陵,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董其昌 山水

5宋金元时期:

迄于宋时,董氏大批迁居东南地区,同时进一步向西南地区发展。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氏南迁。元明时期董氏族裔宦游全国各地,近及于大理,远达漠北及岭北(包括今外蒙及俄罗斯一带)。其中董俊族裔籫缨世族,望重朝野,以“四世八公一翰林”著称于世,先后有上千族裔宦游于大江南北。董孝忠先生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撰写《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指出:在沿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两侧、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南北各省居住着众多董俊后裔。宋代将领董宗本董遵诲父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蒙元时期藁城董俊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父子,元时柏乡董朴。

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东阳(古称吴宁)、肖(萧)山、富阳、浦江、临安、安吉、绍兴、杭州等地的董氏许多是从唐贞观初迁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今江西宜黄、乐安、婺源、赣州、崇安、新干、以及长汀、监利、华容、石首、泾县等地的董氏是唐末入赣的董连(唐宰相董晋之后)的后裔,许多董氏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祯、董杰、董邦达、董诰,今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乡流坑村(古属庐陵)有四千余人董氏后裔聚居,被誉为“千古第一村”。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董氏族人达四十六万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59%,居第三十四位。主要分布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三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22%,形成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三大董族聚居地。其中江西为董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22%,占江西人口的12%。

6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董氏约有四十二万之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5%,居当时第五十五位。主要分布于浙江(25%)、山东(19%)两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五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36%。其中,浙江为明时董氏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25%。

明朝时,董氏族人曾以军屯、民屯的身份迁住西南边陲云南等省。据民国时期《昆明县乡土教材》记载:“民家族,据称其始祖系随明将沐英平滇由大理、鹤(庆)丽(江)诸县迁至今所——滇池西岸大、小鼓浪,阳临谷(今杨林港)等处。”观音山杨林港、富善村的白族老人们认为,他们的“先祖姓张,第十三世祖还姓董,立过董氏宗祠。”《董氏家谱》中记有:“阳谷董氏,安徽凤阳之世族也。明洪武年间,先祖赐以医学,随黔宁王沐英到滇。”很显然,这些随军从安徽凤阳来的人们在滇池沿岸屯军并入赘土著的白族人家,其后代成了白族。其道理,与大理一带自称是来自“南京应天府”的白族一样。

明洪武年间,也有不少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军士随军来到大理和云南其它地方屯军,许多人入赘土著白族和其它民族人家,其后代成了自族和云南其它民族的。如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档案馆保存的《董氏族谱》记载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自治县董氏的源流:公元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垦边政策,开发云南,从江西省南昌起程到云安;安置在楚雄府定居(包括楚雄、广通、定远、禄丰、大姚、封州、弥渡等地),于公元1800年迁入双江县上改心清平后山,后继续迁入忙糯康太与拉牯族杂居。临沧地区临沧、云县、双江、耿马县《董氏族谱》:董氏一世祖原籍河南开封府福禄街董家庄,明末清初赴滇整军,后落籍鹤庆,生六子,分居保山、大理、云县、景东、楚雄、鹤庆。该谱记述了董氏二世祖君正支系居云县后370年十四代六大支系世系分支,发展变迁状况。

据四川天府报报道,四川彭州市磁峰镇董益良30余年前董家老宅翻修时,发现了藏在梁上的《董氏家谱》,该谱撰于清代光绪十年,《董氏谱序》记载:明朝成化年间,董仲舒后裔董应辅从湖北押粮入川,后留在通化。其子董闲入籍理县,定居二百多年。

董氏于明末由云南呈贡迁入威宁温家屯,至今已传十四世。威宁回族始祖董天成,到威宁后娶温氏,传二世一支、三世三支。董氏现有近千户,主要分布在威宁县的哈喇河乡、双龙乡的高山村、二塘镇梅花村和秀水乡、海拉乡、中水镇等地,在贵州水城县林青乡、安顺市轿子山镇、平坝县十字镇有少数居住,董氏于清雍正年间迁一部分到云南昭通,现多数居住在八仙营、洒雨河、水井湾一带。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董仲舒第六十二世孙董承宣以接慰使出使高丽(也有研究认为:董承宣、董印宣二兄弟同时以明朝抚慰使赴高丽未归),未返国而归化高丽,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董承宣的兄弟董印宣第八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大顺、昌顺定居高丽。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加人了广川本贯。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朝鲜广川董氏。《韩国姓氏大百科 姓氏的故乡》也认为: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的后裔。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已有三千八百五十余人。韩国现在有四千六百多董氏族人。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

明朝以前,董氏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原一带,宋元明时期由于北方战火连绵不断,董氏人群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宋、元、明六百年间,全国人口纯增率为20%,但董氏人口同期为负增长,净减四万之多。其间董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向东南,重新形成了鲁晋冀、江浙赣南北两大董氏人口聚居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董一元董一奎兄弟(明宣府前卫人,今河北宣化),著名书画家政治家董其昌。

7清朝时期:

清朝是董氏在东北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族人陆续移居台湾,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有弁屯董、朱、柯、越、黄五姓,移住今屏东县恒春镇;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董显谟筑大肚下堡玉田圳,引水开垦九弱黎庄等等。此后,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名人有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氏总人口的31%,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38%,而冀居住了董氏总人口的10%,为董氏第一大省。

董氏出于同一宗源,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先人从发祥地董国(今山西运城)向四方藩衍播迁,据有关史料记载:北京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董氏族人分布。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董氏族人在神州大地以及世界上分布不尽相同。诚如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1 先秦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主要的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于。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

2 秦汉时期:

到秦、汉时期,董氏己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氏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董氏名人有秦秦都尉西汉翟王董翳,西汉成敬侯董渫(山东单县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西汉宣帝时期的高昌侯董忠(为东汉孝子董永先祖);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司马董忠(为董仲舒八世孙);东汉洛阳令董宣;东汉太师董卓。

据记载,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氏发展成为大姓,逐渐将云贵地区的土著民族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东汉公孙述时,牂牁(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大姓有董氏。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甘肃、四川的董氏已经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西南的云南、贵州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

4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是董氏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均有董氏迁居者,唐朝时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唐代的《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董氏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唐朝宰相董晋。

并大批移民东南。唐末,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氏加入。固始董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即今石狮、金门始祖董思安,开运二年(945年),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元朝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氏均为同宗。其后裔有郑成功的岳父董先,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的抗清事业,其子董腾后追随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并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唐末“南诏宰辅”董成原籍金陵,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5 宋金元时期:

迄于宋时,董氏大批迁居东南地区,同时进一步向西南地区发展。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氏南迁。元明时期董氏族裔宦游全国各地,近及于大理,远达漠北及岭北(包括今外蒙及俄罗斯一带)。其中董俊族裔籫缨世族,望重朝野,以“四世八公一翰林”著称于世,先后有上千族裔宦游于大江南北。董孝忠先生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撰写《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指出:在沿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两侧、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南北各省居住着众多董俊后裔。宋代将领董宗本董遵诲父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蒙元时期藁城董俊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父子,元时柏乡董朴。

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东阳(古称吴宁)、肖(萧)山、富阳、浦江、临安、安吉、绍兴、杭州等地的董氏许多是从唐贞观初迁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今江西宜黄、乐安、婺源、赣州、崇安、新干、以及长汀、监利、华容、石首、泾县等地的董氏是唐末入赣的董连(唐宰相董晋之后)的后裔,许多董氏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祯、董杰、董邦达、董诰,今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乡流坑村(古属庐陵)有四千余人董氏后裔聚居,被誉为“千古第一村”。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董氏族人达四十六万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59%,居第三十四位。主要分布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三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22%,形成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三大董族聚居地。其中江西为董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22%,占江西人口的12%。

6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董氏约有四十二万之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5%,居当时第五十五位。主要分布于浙江(25%)、山东(19%)两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五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36%。其中,浙江为明时董氏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25%。

明朝时,董氏族人曾以军屯、民屯的身份迁住西南边陲云南等省。据民国时期《昆明县乡土教材》记载:“民家族,据称其始祖系随明将沐英平滇由大理、鹤(庆)丽(江)诸县迁至今所——滇池西岸大、小鼓浪,阳临谷(今杨林港)等处。”观音山杨林港、富善村的白族老人们认为,他们的“先祖姓张,第十三世祖还姓董,立过董氏宗祠。”《董氏家谱》中记有:“阳谷董氏,安徽凤阳之世族也。明洪武年间,先祖赐以医学,随黔宁王沐英到滇。”很显然,这些随军从安徽凤阳来的人们在滇池沿岸屯军并入赘土著的白族人家,其后代成了白族。其道理,与大理一带自称是来自“南京应天府”的白族一样。

明洪武年间,也有不少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军士随军来到大理和云南其它地方屯军,许多人入赘土著白族和其它民族人家,其后代成了自族和云南其它民族的。如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档案馆保存的《董氏族谱》记载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自治县董氏的源流:公元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垦边政策,开发云南,从江西省南昌起程到云安;安置在楚雄府定居(包括楚雄、广通、定远、禄丰、大姚、封州、弥渡等地),于公元1800年迁入双江县上改心清平后山,后继续迁入忙糯康太与拉牯族杂居。临沧地区临沧、云县、双江、耿马县《董氏族谱》:董氏一世祖原籍河南开封府福禄街董家庄,明末清初赴滇整军,后落籍鹤庆,生六子,分居保山、大理、云县、景东、楚雄、鹤庆。该谱记述了董氏二世祖君正支系居云县后370年十四代六大支系世系分支,发展变迁状况。

据四川天府报报导,四川彭州市磁峰镇董益良30余年前董家老宅翻修时,发现了藏在梁上的《董氏家谱》,该谱撰于清代光绪十年,《董氏谱序》记载:明朝成化年间,董仲舒后裔董应辅从湖北押粮入川,后留在通化。其子董闲入籍理县,定居二百多年。

董氏于明末由云南呈贡迁入威宁温家屯,至今已传十四世。威宁 始祖董天成,到威宁后娶温氏,传二世一支、三世三支。董氏现有近千户,主要分布在威宁县的哈喇河乡、双龙乡的高山村、二塘镇梅花村和秀水乡、海拉乡、中水镇等地,在贵州水城县林青乡、安顺市轿子山镇、平坝县十字镇有少数居住,董氏于清雍正年间迁一部分到云南昭通,现多数居住在八仙营、洒雨河、水井湾一带。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董仲舒第六十二世孙董承宣以接慰使出使高丽(也有研究认为:董承宣、董印宣二兄弟同时以明朝抚慰使赴高丽未归),未返国而归化高丽,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董承宣的兄弟董印宣第八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大顺、昌顺定居高丽。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加人了广川本贯。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朝鲜广川董氏。《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也认为: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的后裔。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已有三千八百五十余人。韩国现在有四千六百多董氏族人。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

明朝以前,董氏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原一带,宋元明时期由于北方战火连绵不断,董氏人群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宋、元、明六百年间,全国人口纯增率为20%,但董氏人口同期为负增长,净减四万之多。其间董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向东南,重新形成了鲁晋冀、江浙赣南北两大董氏人口聚居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董一元董一奎兄弟(明宣府前卫人,今河北宣化),著名书画家政治家董其昌。

7 清朝时期:

清朝是董氏在东北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族人陆续移居台湾,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有弁屯董、朱、柯、越、黄五姓,移住今屏东县恒春镇;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董显谟筑大肚下堡玉田圳,引水开垦九弱黎庄等等。此后,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名人有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26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