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是因为歌风多用《诗经》中赋、比、兴等修饰手法。
客家人善斗歌、对歌,几百年来,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一直保留着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的传统,男女歌手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对答如流。但由于居住分散,鹤山各地的民歌都有不同的音调,唱法上也略有差异,如四堡山歌唱来较柔和,而鹤城山歌较粗犷。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歌词在语言上追求精练、通俗易懂,一般为七言体,特别常见的是七言四句式,即四句为一首,每句七字,这种像“豆腐块”式的规整句式与唐诗基本相同。
具体来看,鹤山客家山歌每句歌词的音节通常是“四三”“二二三”“二二二一”三种格式,但无论哪种格式,最后三个字必须成一完整意思。例如:“喜气洋洋--气色新”是四三格式,“正月--采茶--是新年”是二二三格式,“三月--采茶--秋风--凉”是二二二一格式。
客家山歌与中原古代民歌中的“十五国风”和“乐府民歌”,以及唐诗中的竹枝词,在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修辞风格上非常类似,歌风多用《诗经》中赋、比、兴等修饰手法。
客家山歌歌词讲究音调韵律,通常第一、第二、第四句末尾字押韵,多为平声,第三句末尾字用仄声,富于唐人绝句韵味。如“高山岭顶起庙堂,爬山跋路去装香,一人烧香两人拜,保佑两人命又长”。
鹤山的客家山歌大部分都是五声音阶徵调式,采用“起、承、转、合”四句式,从主音5开始,结束在5音上,也有时在结构短小的二句式山歌中,做“暂转调的调式交替”。
客家山歌曲调音域较窄,音区较高,平稳流畅,起伏不大,有时运用四、五度的跳进处理,但一般以二三度级进为主,使得旋律显得柔和。旋律中常通过装饰音来“润腔”,加入切分节奏,或在中结音与结尾音加上倚音作自由延长,形成“拖腔”,有人称之为“绝气”山歌。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节县1市2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梅州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客家人从粤东、闽西、赣南迁到惠州不过四百多年历史。但惠州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地方剧――汉剧
汉剧与粤剧、潮剧并列为广东三大剧种。汉剧别称外江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牡丹”的美称。惠阳汉剧团是在1963年以龙川的东江汉剧团为基础,吸纳了来自汕头、韶关和梅州等地的汉剧汉乐人才组成的文化团体,曾经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莲》、《海瑞罢官》等汉剧。该团在惠州人民会场(花都影剧院)连续上演了《秦香莲》47场,场场满座,盛况空前。1984年该团撤销。但许多艺人仍满怀对客家传统地方剧的执着追求,自愿组建了惠州市汉剧乐研究会,力争让这朵客家艺术奇葩重放异彩。
客家山歌艺术风格独特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惠阳客家山歌“日头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转朝,若然转去无朝食,番薯芋仔拿两条”。(含曲调)就被星海音乐学院温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揽胜》一书中。良井镇楼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编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坚持用山歌帮助农民少盲,表扬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群众誉为“山歌王”。永湖镇客家女歌手黄红英更是驰名海内外的“山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爱唱歌》唱红大江南北。
客家歇后语令人忍俊不禁
笔者在博罗县工作21年过程中,曾被当地客家口头的熟语客家歇后语迷醉,日积月累,竟记录下近百句。这种口语的引注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句是类似谜语的谜面,后一句是谜底,也有省去后一句的。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底下破柴――撞板”;“黄牛过水――各顾各;驼背睡觉――两头不搭席;狗咬乌龟――无从下口;腊蔗打狗――少一辘;单眼仔看老婆――一眼看清;老公背老婆看戏――辛苦搭出丑……”这种客家歇后语,善用比拟、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把客家方言形象化了,既丰富又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客家美食――“东江名菜”
惠州美食有三件宝:东江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尤其是梅菜扣肉在海内外颇具盛名。其实,这是东江客家人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杰作。
惠州梅菜的主要产地是矮陂镇土桥村,种梅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相传土桥梅菜是一个姓卢的客家人先种,该村户户都种,种植、加工技术很有讲究,成为惠州名优土特产。
惠州地域名优特产还很多,如龙门西溪竹笋、蜂蜜;博罗酥糖、麻陂肉丸,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石坝三黄鸡;惠东铁涌献蚝,高潭明姜;惠阳淡水沙梨,镇隆荔枝等等。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来源地梅州、赣南、闽西客家的传统,又善于吸取广府、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采。如惠州山歌虽然源于梅州,但受当地土著歌谣的影响,曲调没有梅州山歌那么圆润柔和,却显得高亢豪放。东江美食也独具一格,与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