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熊好。
大白熊啤酒好喝,德国风味,精酿啤酒,品质保障精选原料,选用德国进口酒花,优质水源,经过多层过滤的矿泉水,饱满麦芽,浓郁麦芽香,丰富泡沫,以醇厚口愿,征服挑嘴的你。
由麦子、啤酒花、纯净水源作为原材料酿制而成。口感醇厚,泡沫丰富。沁心入魂的口感,高浓度原麦汁,搭配各种美食,冰爽一夏
人类的历史是随着它所遭遇的困难而形成的。世界上各族人民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因此,克服困难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人类在面临困难时,不能不承认自己是人类,有责任发挥人类本性所具有的较高的智能。如果忽视这种责任,也许能够获得眼前的成功,可是这会使人类掉进死亡的陷阱。
在欧洲中世纪,纯朴和自然的人们力图调和肉体和精神之间的冲突。世俗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它的本性都起了强烈的作用,并且完整地塑造了它的道义人格。
接着是理智和科学时代。理智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它探究事物的规律,是实现人类的某种特殊用途、某种具体需要的力量。用它来满足人的需要,能得到在较短时间和更大空间内处理事情的充分好处。人的智力和物质力量增长很快,而道义的人却不得不同整个现实打交道,而不是只同事物的规律打交道,因此落在后面,这就造成了人类本性的失调:力量增大,灵魂缩小。这种非人化的过程一直在商业和政治中进行,最后导致产生了民族。
就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联合意义而言,民族就是全体居民为了机械的目的组织起来的那种政治与经济的结合。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是人的自发的自我表现,它是人类关系的自然准绳,使人们能够在互相合作中发展生活理想。它也有政治的一面,但那只是为了特殊的目的,即为了自我保存。这仅仅是力量的那一方面,而不是人类理想的方面。但是,由于科学的帮助和组织的完善,这种力量开始增长,并且产生大量财富,同时,它还驱使邻近的所有社会都去追求物质繁荣。它们互相妒忌,互相惧怕,由此竞争愈演愈烈,组织发展更加庞大,自私自利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最终,它利用人的贪欲和恐惧,在社会上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地盘,终于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
民族导致人类永久的不和以及劳资之间无休止的冲突,使人们之间冷漠无情,在他们之间孕育着妒忌和猜疑;它使人偏离自己的道义目标,抛弃自己的完整的人性,而将自己变成民族这部机器的部件。
西方民族的文明是权力的文明,它具有排他性。一旦新民族产生,旧民族就有一种新灾祸降临的恐惧。事实上,冲突和征服的精神是西方民族主义的根源和核心,受其危害的不仅有从属的种族,还有本民族中生活的自由的幻想中的人们。
民族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最强烈的麻醉剂,它使整个民族可以实行一整套最恶毒的利己主义计划,而一点也意识不到他们在道义上的堕落。
在民族之间进行的这次欧洲战争是因果报应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西方已经同它自己的创造物面对面地站在一起,它已开始了它临死的剧痛。
西方文明向全界提出了严重的问题,但并未找到答案。个人和国家之间、劳资之间、男女之间、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之间、民族利益和人类崇高理想之间、与商业和国家连在一起的丑恶的错综复杂事物与人类要求单纯、美观和完全消闲的天性之间的冲突,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尚未想象到的方式使之达于和谐。
日本不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种欧洲现代文明,以及它的全部脾性、方法和结构,并且认为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东方将用自己的实验改变现代文明的面貌,在有机器的地方注入生命,用人心代替冷漠的功利,用和谐和富有生气的发展以及真和美去代替权力和成功。欧洲文明是政治文明,其基础是排他的,这种文明是科学的文明,不是人类的文明。它之所以强大有力,是因为它将全部力量集中于一个目的。而东亚发展的是社会文明,是精神文明和以人类各种深厚关系为基础的文明。一切具体文明都是具体人类经验的体现。欧洲似乎强烈地感觉到宇宙间事物的冲突,认为这种冲突只能用征服加以控制,因此,它总是准备战斗,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组织力量上;而日本的民族团结则是家庭和良心的义务在宽广的空间和时间内的扩大,爱的理想深深扎根于它的文化中。这样,我不能相信,日本的崛起是由于模仿了西方。对日本来说,危险是在于看不到它的动力是来自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将西方民族主义的动力作为自己的动力。如果日本单纯照抄西方,那它巨大的希望就会落空。当然,我们也须避免走向另一极端,即盲目地怀疑西方的一切。
至于印度,它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与西方不同。欧洲的文明自然具有政治侵略和商业侵略的性质,因为那里有种族团结、自然资源不足,又不得不对付强大的、具有掠夺性的邻国。他们把自己完善地组织起来,并且对别人采取敌视的戒备态度,以此作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印度有史以来一直有它自己的问题,即种族问题。尽管面临很大困难,它还是作出了努力,在种族之间进行调整,承认种族差别,寻求团结的某种基础。欧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都遇到过种族问题,但它几乎消灭了当地原有的居民,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了。但印度一开始就容忍种族的差异,而且这种容忍精神贯穿于它的全部历史,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这种容忍精神的产物。当然,可以说,印度在解决种族问题方面没有获得完全的成功,但是,西方却从来不注意种族问题,你们解决种族冲突的办法,不是将外族人拒于门外,就是将他们降到奴隶地位。不管这种办法的是非曲直如何,你们不能不承认,它不是来自文明的崇高动力,而是来自贪婪和仇恨的卑鄙感情。不仅如此,你们同外族人和同自己社会里不同阶层的关系,都没有实现和谐一致。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西方来到印度是幸运的事情。可是,仍然要有人向西方介绍东方,使西方相信东方在文明历史的形式方面有它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也不想抛弃西方文明,闭关自守。让我们紧紧地联系起来。
社会是人类的道义和精神抱负的表现,这种抱负属于人类更崇高的本性。我们的社会理想创造人类世界,但是当我们的思想背离我们社会理想而转向对权力的贪求时,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的力量并不健康,我们的自由并不自由,而在我们的思想不自由的时候,政治自由并不能给我们自由。道义自由和精神自由才是人们的目的。
让我们的生活具有朴素的外表和丰富的内容,让我们的文明牢固地建立在社会合作的基础上,怎样对付吸吮我们生命鲜血的经济巨龙,这是摆在我们东方民族中所有对人类精神抱有信心的思想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积极努力,促使世界各国引导我们的历史走向自己完美的目的。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0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编辑]
年轻的诗人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后来,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的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取材,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这一时期,雪莱的诗对叶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一篇关于雪莱的文章中叶芝写道:“我重读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伟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比我预想得还要高得多。”
叶芝早期还受到彼时爱尔兰著名的芬尼亚组织(Fenian)领袖约翰·奥里亚雷的影响。诗人晚年曾说,奥里亚雷是他所见最“风流倜傥的老人”,“从奥里亚雷的谈话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爱尔兰书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志业。”在奥里亚雷的介绍下,叶芝认识了道格拉斯·海德和约翰·泰勒。前者于1893年成立盖尔语联盟(Gaelic League),致力于保存并增加爱尔兰语言的使用。
叶芝的第一首重要诗作是《雕塑的岛屿》,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宾塞诗作的梦幻般的作品。这首诗发表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其后没有再版。叶芝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册子《摩沙达:戏剧化的诗》。这篇文章也同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过,而且只是由他的父亲出资印刷了100册。此后,他完成了叙事长诗《乌辛之浪迹》(The Wanderings of Oisin),并在1889年出版了诗集《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这是即使在叶芝风格成熟之后也仍未否定过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爱尔兰古代勇士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完成这首诗,诗人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其风格清晰的体现出费格森和拉斐尔前派对诗人的影响。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叶芝以后诗作的主题风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动的生活。这本诗集的前八首抒情诗和歌谣的主题,是源自叶芝少年时代对印度人及阿尔卡迪亚世外桃源的想象——神祗与女神、王子与公主、殿堂、孔雀与神秘的莲花等等。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的痕迹。在《乌辛之浪迹》之后,叶芝再未创作过长诗。他的其他早期作品多半是以爱情或神秘事物为主题的抒情诗。随着叶芝的作品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他结识了当时爱尔兰和英国的很多著名文学家,包括萧伯纳和王尔德。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编辑]
昴德·冈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艾比剧院
1889年,叶芝结识了昴德·冈昂**。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再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艾比剧院的海报
艾比剧院的海报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九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编辑]
神秘主义的影响
叶芝一生都对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有浓厚的兴趣。1885年,叶芝和一些朋友创立了“都柏林秘术兄弟会”(Dublin Hermetic Order)。这个组织在6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集会,叶芝是领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学会馆在通灵法师婆罗门·摩西尼·莎特里的组织下正式开放,叶芝于次年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会。后来,叶芝沉溺于神秘主义和通灵术之中不能自拔。1900年,他甚至成为“金黎明秘术兄弟会”的领袖。他于1890年参加了这个组织。在结婚以后,叶芝夫妇曾经尝试过风靡一时的无意识写作。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在他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短诗从希腊神话中取材,讲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鹅与美女丽达结合并生下两个女儿的故事(一是著名的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一是克吕泰涅斯特拉,希腊军队统率阿迦门农的妻子)。这一母题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曾反复出现。关于叶芝创作这首名作的初衷,西方评论界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有的认为是“历史变化的根源在于性爱和战争”,有的则认为是“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主流的文学史将《丽达与天鹅》作为象征主义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叶芝的神秘主义思想形成过程里,凯瑟琳·泰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泰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叶芝早年和她过从甚密。正是在泰楠的影响下,叶芝频繁的参加各类神秘主义组织的活动。泰楠一生都很仰慕叶芝的才华,而叶芝却在后来逐渐疏远了她。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很显著,他晚年甚至亲自将印度教《奥义书》译成英文。通灵学说和超自然的冥思则成为叶芝晚期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一些批评家曾抨击叶芝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认为其缺乏严谨和可信度。W·H·奥登就曾尖锐的批评晚年的叶芝为“一个被关于巫术和印度的胡言乱语侵占了大脑的可叹的成年人的展览品”。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叶芝写出了他一生中很多最不朽的作品。若想理解叶芝晚年诗作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他于1925年出版的《灵视》一书的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今天,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来理解叶芝后期的诗作,却不把它当作一本宗教或哲学的著作。
[编辑]
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叶芝的雕版肖像
放大
叶芝的雕版肖像
1913年,叶芝在伦敦结识了年轻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事实上,庞德来伦敦有一部分便是为了结识这位比他年纪稍长的诗人。庞德认为叶芝是“唯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从1913年到1916年,每年冬天叶芝和庞德都在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的一个乡间别墅中度过。这段时间里庞德担任叶芝名义上的助手。然而当庞德未经叶芝的允许擅自修改了他的一些诗作,并将其公开发表在《诗》杂志上后,两位诗人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了。庞德对叶芝诗作的修改主要体现出他对维多利亚式的诗歌韵律的憎恶。然而很快两位诗人都开始怀念双方共事、互相学习的日子。尤其是庞德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寡妇处学到的关于日本能乐的知识为叶芝即将创作的贵族风格的剧作提供了灵感。叶芝创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乐的剧作是《鹰之井畔》。他于1916年1月将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献给庞德。
叶芝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然而,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主义诗人在自由体诗领域不断做出尝试,叶芝是传统诗歌形式的大师。现代主义对叶芝诗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写作,语言风格也越来越冷峻,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的中期创作中,包括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
1923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一首短诗《瑞典之丰饶》,以表达感激之情。1925年,叶芝出版了一本呕心沥血的散文作品《灵视》,其中他推举柏拉图、布列塔诺以及几位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占星学、神秘主义及历史理论。
[编辑]
政治生涯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编辑]
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斯莱果郡的叶芝雕塑
放大
斯莱果郡的叶芝雕塑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 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
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 看生,看死/ 骑士,策马向前!”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编辑]
叶芝的主要作品
1886年 — 《摩沙达 》
1888年 —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 —《凯尔特曙光》
1894年 —《心灵的欲望之田》
1895年 — 《诗集》
1897年 — 《神秘的玫瑰》
1899年 — 《苇间风 》
1903年 —《善恶之观念》
1903年 — 《七重林中》
1907年 — 《发现 》
1910年 — 《绿盔及其他诗作 》
1913年 — 《挫折的诗歌》
1914年 — 《责任 》
1916年 — 《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1917年 — 《库利的野天鹅 》
1918年 — 《宁静的月色中 》
1921年 — 《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1921年 — 《四年》
1924年 — 《猫和月光》
1925年 — 《灵视》
1926年 — 《疏远》
1926年 — 《自传》
1927年 — 《十月的爆发》
1928年 — 《塔楼》
1933年 — 《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4年 — 《剧作选集》
1935年 — 《三月的满月》
1938年 — 《新诗》
1939年 — 《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1939年 — 《气锅中》(死后出版)
1、对烟叶的保护:
烟头正装时烟叶容易脱离香烟散落在烟盒里。
烟头反装能烟丝更为紧凑,能让盒里更整洁。
2、对烟头的保护:
正装的烟头更容易滋生细菌。
反装能使烟头更清洁,抽起来更为卫生。
扩展资料:
1、手工工艺:
每一包黄鹤楼1916均为手工制作,烟叶一片片经专业技师手工筛选后再进行生产,关键的制丝、加香、加料环节是由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手工操作。
整个的包装过程全部由熟练技师手工完成。烟叶的选出率为200公斤精选出1公斤,片片如黄金般珍贵,所以黄鹤楼1916能够博采众长,充分协调,呈现至高品质。
2、创新烟支:
1916的烟支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创了中国短支卷烟的先河,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第一短烟”的地位,烟支长度回归无滤嘴时期的70mm,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二是采用专利金属质感水松纸。
通过金嘴白烟支这样一种极富反差的烟支设计,实现了一种低调的奢华,经典、尊贵的风格通过小小烟支表现得淋漓尽致。
3、卓越功能:
1916通过添加独有的本草提取物,能够降低烟气的刺激性,最大程度减少对家人健康的影响;硬盒1916所特别设计的双层收纳式盒型,能够将不同功能的烟支分开存放,前排7支独具安神助眠功能,适合于晚间吸食。
-黄鹤楼1916
说到威士忌的产地,近几年出现一个神秘、火爆、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地方,那就是灵动的东方——日本。说它神秘,是因为我们对威士忌的认知几乎全部都是来自苏格兰的,那里独特的酿制工艺,酿酒师的精心把控,还有那难以忘却的风味,让我们对威士忌有了教科书式的认识。然而后起之秀——日本威士忌突然半路杀出,没多久就获得了国际上威士忌的各种大奖,很快就风靡起来,我们却还没有深入了解这个产地的文化,故而说其神秘。说到火爆,就是经济学原理起到的作用,它的产量极低,产品又足够的好,最终构成了由于稀缺引发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飞涨的标准经济学模型。现在哪怕是中高年份的酒,都一瓶难求,价格更是惊掉了下巴。那么,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把日本威士忌推上神坛的呢?
日本的文化和我们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般的缠连,一度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19世纪,美国舰队攻破日本国门,受到欧洲(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思想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影响,明治天皇继位后大胆革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这就是“明治维新”运动。并一度扬言要脱亚入欧,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在那个时期,英国的威士忌酒第一次走入了日本人的视野,并且争相模仿酿造起来。由于没有完善的酿造技术,酿出来的“所谓的威士忌”在味道上,简直没有任何美妙可言。就在这时候,决定日本威士忌未来的第一个灵魂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竹鹤政孝。
「寻梦」
1894年,竹鹤政孝出生于广岛县的一个酿酒世家——竹鹤酒造。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由于日本家族企业实行长子继承制,他长大成人之后不得不外出打工。1916年竹鹤政孝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酿造科毕业后,进入另一家酿酒企业——摄津酒造,当时这些酿酒企业都在酿造清酒、米酒和果酒。竹鹤政孝从小就对酿酒很感兴趣,于是他工作起来很认真,慢慢受到企业社长阿部喜兵卫的赏识。而且这位社长特别想酿造威士忌,于是他决定资助竹鹤政孝去英国留学研习威士忌的酿造技法。这也是决定竹鹤一生事业成就的第一个关键结点。
[竹鹤政孝]
1918年12月,竹鹤政孝来到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应用化学系,他学习刻苦努力,留学期间他认真钻研《威士忌及酒精制造法》,理论知识学的很扎实。有一天,竹鹤的朋友埃拉考温,请求他教自己的弟弟练习柔道,竹鹤被请到了考温的家里,然而,第二个决定竹鹤一生的关键结点出现了,他认识了考温家的大女儿丽塔,就在偶遇的那一刻,两个人可能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次偶遇竟然注定了两个人一生的情缘,一段浪漫的爱情和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
丽塔的家庭条件富足,并且还有房子出租,竹鹤就租了她家的房子。丽塔会弹钢琴,竹鹤则会用日本手鼓在旁边伴奏。竹鹤去法国学习葡萄酒知识,回来买了一瓶法国香水送给丽塔,丽塔则赠送一本罗伯特-彭斯的诗集给他,上面写着:“赠送给我最亲爱的日本朋友,这是我最爱的诗集”。两个人的感情在一天天地发酵,越来越亲密,最后彼此相爱。竹鹤政孝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第一眼就被丽塔吸引住了,而她后来告诉我说,刚开始她对我只是抱着一种同情心,因为我一个人在苏格兰留学,但之后这种同情则变成了爱情。
[竹鹤政孝和丽塔]
竹鹤政孝在那年的圣诞节期间向丽塔求婚了,并且还表示为了丽塔,结婚以后可以留在苏格兰。然而丽塔说了一句话却感动了千万人,并且创造了历史,她说:“如果你想回日本酿造威士忌,我会陪你一起回日本!”她的眼神犹如映照在蓝天下的湖水,清澈而笃定!她知道竹鹤的梦想是在日本酿造威士忌,与其说他这次来苏格兰学习,不如说他是来寻梦。丽塔坚定的选择了为竹鹤支撑起这个梦想。
[竹鹤政孝和妻子丽塔]
1920年1月8日,竹鹤政孝和丽塔在格拉斯哥举办了婚礼,参加婚礼的只有三个人,丽塔的妹妹露西、竹鹤的大学教授还有一位朋友。不但婚礼冷清,当双方家人知道之后都极力反对,两个家庭都不赞成这桩婚事。竹鹤和丽塔离开了住所,来到苏格兰的坎贝尔镇,当时镇上有十多家酒厂,竹鹤政孝逐一拜访,请求实习的机会。当时那里的酒厂都不愿意用外来人,都拒绝了他。竹鹤没有放弃,依旧艰辛地寻找着,终于有一家酒厂的老板被这个执着的年轻人感动了,让他在酒厂里实习。竹鹤很珍惜这个机会,从基础做起,逐个钻研酿造威士忌的每一个步骤,并且凭借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了这些工艺的详情,总共记录了一百多页,被称为《竹鹤笔记》。
[竹鹤笔记]
现在来看,竹鹤的这种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造梦」
竹鹤实习六个月之后,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他已经完全精通。这时他的自信心也丰盈了起来,他对未来的道路也看清了许多。丽塔这时告诉他:“你必须回到日本,我也会跟你一起回去,这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于是,1920年11月,夫妇二人回到了日本。竹鹤回国后,事业进展的并不顺利,那个时期的日本正在卷入多场战争,粮食短缺,造酒业低迷。竹鹤在摄津酒造没多久便离开了。为了谋生他在大阪学校教化学,抑郁寡欢,不得志。丽塔给了他很大的支持,是竹鹤的精神支柱。她来到日本积极学习这里的文化,学日语,学做日本料理,穿和服,并且在大阪的小学里教英语。慢慢获得了竹鹤家人的认可。
就这样时间慢慢过去了三年,这时候,竹鹤政孝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他遇到了日本威士忌界的第二个灵魂级的人物——鸟井信治郎。他是寿屋株式会社的社长,这是一家很有名的酿酒企业。鸟井信治郎也相信威士忌的未来是很光明的,想开始酿造威士忌。于是找到了竹鹤政孝。但是两个人在酿制方式上出现了分歧,竹鹤想在日本找一个像苏格兰那样的气候的地方,主张把蒸馏所建在北海道。而鸟井认为北海道交通不便,便找到了山崎市,于是在1923年建立了现在来看赫赫有名的山崎蒸馏所,1923年也是山崎这个品牌创建的年份。
[鸟井信治郎]
直到1929年两个人合作的产品诞生了,这也是日本国产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威士忌——白札。但这时,考验才刚刚开始,我们都知道,日本料理都是很清淡的,而他们喝酒都是随饭菜一起的,所以酒也很清淡。但是这款白札,是一款地道的苏格兰传统酿造方法的产物,具有浓烈的烟熏味,并且酒精浓度也很高,让日本人难以接受,所以一经上市,便销量惨淡。让这两位日本威士忌大佬着实头疼。鸟井信治郎提出要酿造迎合日本人口味的清淡威士忌,而竹鹤政孝坚持原汁原味,坚决保持苏格兰的风格。最终在1934年,竹鹤离开了山崎蒸馏所,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威士忌之梦。这一年也是决定竹鹤政孝一生成就的第四个关键结点——创办了余市蒸馏所。
竹鹤选择了初心所在,1934年他和妻子丽塔来到了北海道,因为这里和苏格兰处在相同纬度,气候、风土和水源都和苏格兰极为相似,非常适合酿造威士忌。他们在北海道的余市町落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威士忌蒸馏所。由于威士忌酿好之后需要放在橡木桶里熟成,在等待熟成的过程中,他们成立了大日本果汁株式会社——NIKKA。生产苹果汁来维持生计。丽塔靠教授英语和弹钢琴赚取生活费,并帮助竹鹤建立关系网,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竹鹤这样大的成就,也就没有了余市威士忌。
[余市蒸馏所]
1940年,余市蒸馏所的第一款威士忌面世,取名Nikka(日果)。竹鹤的执着终于有了结晶,丽塔对丈夫的支持也终于得到了回报,与其说他们酿造出了鼎鼎大名的威士忌,不如说他们以爱情为原料,酿造出的甜蜜的泪水。这时候,他们正好也搭上了时代的快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宣布投降。从此休养生息,全面发展国内经济。到了50年代,日本经济日新月异,全民积极投入生产,创造了先进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又带动更高端的生产力。中产阶级大量涌现,这些人又提升了消费的档次,并成为消费主体。他们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威士忌走进了他们的视野。这时威士忌也诞生了很多新的喝法,如水割、HIGHBOLL、加水或者苏打水等,这些喝法可以让浓烈的酒精变得更清淡,更容易被接受,正是这次改变让威士忌风靡了起来。余市蒸馏所开始扩大生产。
余市蒸馏所直面日本海,距离海岸线只有900米,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水源清澈,如果你在这里拿出相机,随意地按下快门,都会留存一张美丽的风景画。竹鹤一直从苏格兰进口大麦,并坚决采用传统的、也是日本唯一的手工石炭直火蒸馏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威士忌有更强壮的酒体风格,更厚实的口感。海风的作用也赋予了原酒复杂的香气,余市的酒窖里,盛放原酒的橡木桶最高叠放两层,目的是让每一桶酒都能和空气充分接触,这是余市蒸馏所的特色。在1969年,竹鹤政孝在日本本州岛北部的仙台附近建立了第二座蒸馏所——宫城峡蒸馏所。这里的空气更加纯净,温度也更高,相对于北部的余市蒸馏所那种强劲有力的酒体风格,宫城峡蒸馏所的威士忌则更加偏向温和细腻,清淡优雅,像是苏格兰低地的风格。主要是因为宫城峡蒸馏所采用的是蒸汽间接加热的方式蒸馏,也不用泥煤烘干麦芽,设备相对于余市蒸馏所也更加现代化,所有蒸馏器都使用套管冷凝器。所以宫城峡威士忌就是一款小清新。有了两座蒸馏所,竹鹤政孝也把NIKKA日果更名为NIKKA一甲集团。
除了这些蒸馏技术,竹鹤政孝在橡木桶的选择上也是颇费心思。我们都知道,苏格兰威士忌选用的大多是美洲的二手波本橡木桶和西班牙的二手雪莉橡木桶。苏格兰的酿酒师不想让橡木桶的风味过多的干预麦芽的香气,想保留更纯粹的酒体风味,所以选择二手橡木桶。日本威士忌酒厂也进口了这些橡木桶,但很快发现日本境内有一种木材,叫做“水楢(yóu)木”,这种木材含有淡淡的檀香味,进而能散发出一种含蓄、清雅、内敛的东方特质。于是开始用水楢木制成木桶陈放威士忌,变成了日本威士忌独有的特色。
[余市酒窖]
一甲集团拥有了余市和宫城峡两座蒸馏所,不但可以生产两款单一麦芽型威士忌——余市和宫城峡,还可以生产一款调和型威士忌——竹鹤。
[一甲集团出品]
(调和型威士忌的定义是:组成这款威士忌的所有基酒必须来自两家或两家以上的蒸馏所;而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定义是:组成这款威士忌的所有基酒只能来自同一家蒸馏所)
与竹鹤政孝走不同风格的鸟井信治郎,在其第一款白札威士忌失败后,也是绞尽脑汁创新,在1937年推出首款调和型威士忌——角瓶。其清新淡雅的风格一经推出便一炮而红,深受日本国人的喜爱。
[山崎蒸馏所]
山崎蒸馏所也是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苦苦挣扎,最终走进了时代的红利。1961年寿屋株式会社正式更名为“三得利(SUNTORY)”,在鸟井信治郎晚年时期推出了更高端的威士忌——OLD SUNTORY黑丸。1972年和1973年三得利集团又建立了两座蒸馏所——知多蒸馏所和白州蒸馏所。现在的三得利集团拥有两款单一麦芽威士忌——山崎和白州,三款调和型威士忌——角瓶、季和响(xiǎng)牌(乡音),还有一款单一谷物威士忌——知多。
[三得利集团出品]
并且收购了苏格兰的波摩和拉弗格、美国的金宾等威士忌公司。现在的一甲集团和三得利集团两大巨头几乎垄断了整个日本的威士忌产业。
「追梦」
进入21世纪,一甲集团和三得利集团分别获得了世界最佳蒸馏所的前两名,它们旗下的每一款威士忌都获得过全球最佳威士忌奖。这时候日本威士忌才正式受到全球人的关注,其独特的风味得到了认可,大家争相购买和收藏。受其产能的原因,一些高年份的酒已经绝版,现在甚至无年份的都一瓶难求,价格更是居高不下。
1961年,丽塔去世了,1979年,竹鹤政孝去世了,后人把他们二人合葬了。丽塔自从来到日本一直到去世,只回过英国两次。她的一生都在帮助竹鹤打理威士忌事业,竹鹤政孝被日本人尊称为“日本威士忌之父”,丽塔被尊称为“日本威士忌之母”。而余市为了表达对丽塔的怀念,把余市町的一条主街更名为“丽塔路”。他们两个人的铜像被竖立在竹鹤的家乡竹原町。
[竹鹤政孝和妻子丽塔]
他们的爱情,被我们赞美着、羡慕着、传唱着;他们的成就被后人坚守着、传承着、发扬着。他们的一生就是一部标准的商业成功案例,这背后,是一个人对梦想的大胆追求;在艰苦岁月里,对信念的执着;和履行匠人精神,做到卓越品质。这就是日本威士忌崛起的原因!
这段跨国婚姻缔造了全世界最炙手可热的威士忌,当你静下心来品饮一杯余市,除了原有的味道,是否还夹杂着一股爱情的甜美呢?酒和故事总是捆绑出现的,这个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深深感动了我,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文章的三个布局:「寻梦」和「造梦」是写给两位日本威士忌大佬的,而「追梦」是写给我们自己的。我想记住它,每当想起这段美梦,都能让我们,肃然起敬……
「附录」
写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把日本境内还在经营的威士忌蒸馏所简单梳理一下:
1、富士御殿场
富士御殿场蒸馏所位于富士山脚下,海拔600多米,1973年建立。厂区内将近一半的面积被森林覆盖,风景如画。
这个蒸馏所同时生产单一麦芽和谷物威士忌,壶式蒸馏器也很小,追求轻盈的水果香气。主要生产调和型威士忌。
2、明石
明石蒸馏所属于江井岛酒造,1984年正式生产明石威士忌,这家酒厂一直都是做烧酒的,威士忌的生产设备是从烧酒设备改良过来的,并使用烧酒桶来陈放威士忌,造就了独特的风味。
3、信州
信州蒸馏所属于本坊酒造,这家酒造在1985年买下了信州蒸馏所,开始酿造威士忌,产量很低,生产的驹岳很有名,都是无年份的。
4、三郎丸
三郎丸蒸馏所属于若鹤酒造,这家酒造有一百多年的酿造清酒的历史了,最初生产了一款名为阳光的调和威士忌,后来生产了单一麦芽威士忌取名三郎丸,现在又推出一款调和威士忌叫月光。都是用的10-20年酒龄的麦芽或谷物原酒。
5、秩父
说起秩父蒸馏所,又是一个有故事的酒厂。秩父蒸馏所的前身是羽生蒸馏所,是由肥土家族创立。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萧条,羽生蒸馏所不得不关闭。储存的400多桶原酒面临着销毁。肥土的孙子——肥土伊知郎舍不得爷爷的血汗就这样白白浪费,于是倾尽所有买下了这400桶原酒。于2007年在秩父市建立了秩父蒸馏所,开始酿造新的威士忌。并将爷爷留下的400桶威士忌精选了54桶,制成了一副扑克牌的系列,每一桶酒独立装瓶,代表一张扑克牌的花色。每桶酒装完即结束,名副其实的限量款。一副扑克牌系列现在已经拍到了600万以上的高价。
秩父蒸馏所自己的威士忌也都是无年份的,到了法定熟成年限即装瓶售卖,供不应求。现在来看,肥土伊知郎也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据说他也是一个善于玩桶的人,秩父威士忌把各种橡木桶都用上了,只为造出美味佳酿。
6、冈山
冈山蒸馏所属于宫下酒造,于2011年建于冈山市,也是从烧酒进入威士忌产业,大部分用的是雪莉桶和水楢桶。
7、厚岸
厚岸蒸馏所于2015年建立在北海道厚岸镇,坚持使用日本的大麦、泥煤、水和橡木桶。现在还没有熟成好的威士忌上市呢。
8、还有轻井泽蒸馏所、安积蒸馏所、静冈蒸馏所、长滨蒸馏所、额田蒸馏所、津贯蒸馏所、嘉之助蒸馏所、樱尾蒸馏所等等,都是这个世纪建立的新蒸馏所,都在以严格的工艺,向全世界展现着日本威士忌的美韵……
1916香烟头正装和反装的区别;
1、对烟叶的保护:
烟头正装时时烟叶容易与香烟分离,散落在烟盒内。
烟头反装可使烟草更紧凑,使烟盒更干净。
2、对烟头的保护:
正装的烟头更易受细菌感染。
反装可以使烟头更干净、更卫生。
黄鹤楼香烟是湖北省的一款卷烟,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由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
它因黄鹤楼古迹而得名,是与中华、玉溪、芙蓉王等齐名的中国高档卷烟品牌之一,有软盒黄鹤楼、硬盒黄鹤楼等多个系列。2021年1月21日,黄鹤楼以900亿元人民币品牌价值在《2020胡润品牌榜》排名第23。
黄鹤楼1916简介
根源于1916年波利维亚商人引入“ 南洋烟魁壹号配方 ”,是古老配方与现代科技 的经典演绎;烟叶的选出率为200公斤精选出10公斤,片片如黄金般珍贵,并在湖北随 州、恩施原生环境下5年以上的自然醇化。
DNA防伪确保每一包烟都拥有独一无二的防伪身份认证。 烟支嘴棒使用金色水松纸,把玩指间,尊贵气质自然流露。
1、手工工艺:
黄鹤楼1916的每件包装都是手工制作的。一片烟叶在生产前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筛选。制丝、加香、加料等关键环节由国家技术中心工程师手工操作。
整个包装过程由熟练的技术人员完成。烟叶的选择率为200kg,选择1kg。这些碎片和金子一样珍贵。因此,1916年黄鹤楼能够充分利用一切优势,充分协调,呈现出高品质。
2、创新烟支:
1916年香烟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创了中国短烟的先河,确立了中国“第一支短烟”的地位。在无滤嘴期,烟支长度恢复到70mm,个性风格浓厚;二是采用专利金属质感水松纸。
通过金口白烟的设计,实现了一种低调的奢华。小烟头生动地展示了古典高贵的风格。
3、卓越功能:
1916可以通过添加独特的草药提取物来减少吸烟的刺激性,并将对家庭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1916硬盒特别设计的双层储烟盒可以分别存放不同功能的香烟,前七支香烟具有安神助眠的功能,适合晚上吸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