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被救的12岁小女孩扬言要嫁给救命兵哥,如今怎样?

2008年汶川地震被救的12岁小女孩扬言要嫁给救命兵哥,如今怎样?,第1张

2008年汶川地震被救的12岁小女孩扬言要嫁给救命兵哥”的消息,经过很多自媒体的疯狂转发编写,成为了轰动一时的的消息,也形成了巨大的流量,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这个消息没有任何正规媒体报道过

然而,就当人们为这种美好的事情感动不已时,当初拍摄那张兵哥背小女孩照片的摄影师却出来辟谣,“编造的故事再感人也是假的”,让人一时哗然。

摄影师张宏伟是拍摄救命兵哥背着小女孩照片的人,根据他回忆,那组照片是于2008年5月16日拍摄,是在汉旺镇通往清平乡的绵远河道之中偶然拍摄的。

张宏伟回忆,当时由于地震造成山体垮塌、道路中断,清平乡和天池乡近2000群众被困。救援队伍集结在汉旺镇前往营救群众,他当时跟随医疗队车队到达绵远河道口时,不少人群步伐匆匆地进入河道口逃往汉旺镇,同时也有很多受伤的群众被战士抬了出来,那组经典的照片就是在这时候拍下来的。

张宏伟当时看到一个很小的女孩被一个小战士背在背囊里,大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他。就前往问这个小战士小女孩的家人呢?小战士只是告诉张宏伟,由于他们行进很快,小女孩的姑姑落在人群后面了。

张宏伟随后通过一些群众了解到,这个小女孩姑姑叫李华云。而张宏伟的媒体报道团队后来和李华云取得了联系,得知是她在绵阳的弟弟的女儿,暂时寄养在她家,而她这个小侄女李莹莹还只有2岁多不到3岁。李华云还很感激地对他张宏伟他们说起,地震后的第三天,好多战士空降到了清平乡,组织被困群众徒步转移,一些受伤的群众也被救了出来,多亏了那个小战士帮助背着侄女,她也不知道小战士的姓名,只知道他只有18岁。

只是张宏伟后来和小女孩李莹莹的姑姑失去了联系,也不太知道小女孩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但肯定不会是什么要嫁给救命兵哥,因为当时小女孩才2岁多,到现在也不过是14岁多点,显然这种信息很不实

绵竹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也证实,张宏伟照片中的小女孩,目前正在读书,并且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是可以肯定自媒体引用的是张冠李戴,是假信息

而此前有一档综艺节目,一位22岁的河南辣妈讲述的爱情故事和网传的这个信息很相似,而且标题都和一些自媒体的标题很相似:《汶川地震被救得22岁少女,嫁给恩人后,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听了照片摄影师和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介绍,您还相信有这回事吗?

从张艺兴在《一出好戏》中的表现来看,他的演技的确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如果想转战大银幕还稍欠火候,目前还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准。

作为偶像练习生出道的张艺兴,凭借歌手而走红,一直以来都较专注自己的演唱事业,他的代表作也颇多,也是当下的流量小生一枚。张艺兴属于全能型人才,唱歌跳舞都很出色。近年来,张艺兴除了专心做音乐之外,还会时常出席一些综艺节目,节目中表现也非常好,综艺感很强,之后他便决定转战演艺圈发展,先后参演过《从天儿降》、《前任2:备胎反击战》、《老九门》等剧作,却始终没有遇到让自己大红的作品,相比演艺圈,张艺兴好像更适合在乐坛中发展。

《一出好戏》影片是演员黄渤首次跨界执导的处女作品,通过一次荒岛生活而揭露人性的丑恶不堪。故事从公司组建员工外出海上团建开始,忽遭遇大风浪,所有人被卷到一座荒岛之上,在某些人的煽动之下,所有人都认为已经世界末日,而他们是仅存于地球的人类,从此开启了原野人版的生活模式。

黄渤饰演的马进因为中了大额**而求生欲望强烈,想尽各种逃离荒岛的方式,张艺兴在剧中饰演黄渤的小跟班小兴,性格温和开朗,剧情的小兴开始并没有太大的亮点,他始终跟随着马进的步伐,两人在荒岛中相依为命,寻求出路。直道某一天,马进和小兴利用各自所长,在荒岛做起了领头羊,在享受了一切美好事物和众人的奉承之后忽然被打回原形,小兴接受不了事实的冲击而选择黑化。

小兴的角色反转是整个影片中最明显的人物,从开始的“小绵羊”秒变“大灰狼”,小兴是很多现实社会中穷苦人的真实写照,不愿意放弃自己曾经来之不易的尊严和地位,紧紧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放开的挣扎心里。

张艺兴将小兴的心里变化完美的呈现给观众,这也是他首次挑战这种角色,他成功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景中,甚至会让观众心疼这位反派人物,影片上映之后张艺兴的好评声一片,他也因此再次名声大躁起来,但是张艺兴相比影片中的演技派黄渤、于和伟、舒淇等人,差距便一目了然了。

张艺兴的演技虽然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想从此进军大银幕中还是不太现实的,张艺兴在乐坛上的造诣是蛮深的,但是在演绎角色时,无论是台词功底还是气场演技上,还是需要继续磨合锻炼才可以有所突破。《一出好戏》中小兴这个角色只是他进军大银幕一个好的开端,并不可以完全作为他实力派的标签。

相信在不久的以后,大家便会看到张艺兴成功挤入大银幕中,期待他华丽的蜕变。

      想当军嫂的抗疫护士被兵哥求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既平凡又伟大。虽然他们两人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但是这两个人拥有相同的理想和伟大的信念,以及各自对对方在相亲之后的相处之中的了解和满意。所以,两人在认识2个月之后,便举行了订婚仪式。

      至于两人是如何认识的。这个还要从抗疫护士的一个征婚的视频说起。抗疫护士于鑫慧瞒着父母,来到武汉,这个被封了城的疫情的紧张地区。并且,勇敢的站在了疫情的前方,为广大市民建起了了一个无形的城墙。同时,在她回到了家乡之时,她也和大家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这个心声是她之前想当女兵,不过现在既然她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但是她想当一个军嫂,算是从另一个方面全了自己的愿望。

       她说出这个愿望之后,有好多的有心人士在网上给她介绍兵哥哥。然后她在很多的人之中选择了王林。之后他们通过网上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并且在交流之中建立对彼此的认知,在交流之中,两人也渐渐的熟悉彼此。

      这两人虽然通过网上认识,但是两人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一个是瞒着父母,独自踏上武汉,加入抗疫之路的白衣天使,另一个也是为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默默付出的祖国的官兵。他们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有着为他人奉献自身的乐于助人的精神,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人。所以,他们有共同语言,他们能够理解彼此,体谅彼此。因为,他们能够一见如故,甚至在认识2个月之后,迅速的步入爱河,迅速的举行订婚典礼,并且相约于明年,在于鑫慧的生日的当天步入婚姻的殿堂。

       虽然,两人相识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双方之间对彼此却也是建立了一个认知,同时小编也相信双方的亲友之间也支持这一对准未婚夫妻。一般,有父母支持的婚姻,对于婚姻双方来说,都是极为幸运并且幸福的。小编也在此祝愿这一对准未婚夫妻能够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在我个人看来,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韩剧不论是在题材剧情、场景、导演还是演员演技等方面要比很多国产剧良心的多。

首先是《人鱼**》,张瑞希、金成泽等主演的韩国家庭伦理剧,描述一个针对血肉亲情缜密、冷情的复仇剧及主人公命中注定的爱情故事。张瑞希的经典代表作,童星出道的她一直星运不济,直到30岁出演《人鱼**》一炮而红,当时在韩国播出时就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2004年央视引进中国后也让更多中国观众认识了她。

然后是《松药店的儿子们》,孙贤周、李弼模、韩相镇、池昌旭等主演,该剧描写了四个兄弟的爱情和婚姻的故事,讲述家庭、亲情、爱情的温馨家庭喜剧。宋真风、宋大风、宋善风、宋美风四兄弟从一开始对生活很笨拙,不懂如何去爱父母、兄弟、朋友、恋人,到后来找到了各自的爱情,并且从“妈妈眼里的优秀的儿子”变成了真正的成熟男人。

最后是《搞笑一家人》,李顺载、罗文姬、郑俊河、丁一宇、朴海美等主演的家庭喜剧,集合无数令人欢笑与感动的场景,虽然恶搞、无厘头到极点,但仍然不失细腻情感,内容丰富生动,展现了多元化人生经历,是不可多得的喜剧精品。豆瓣评分高达95,仅次于2015年大热韩剧《请回答1988》,可见中国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程度,至今为止这依然是小编个人最喜欢的韩国家庭剧。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他如果对你还有激情,再怎么查手机他也会想尽办法和你说几句话,你不是说他刚开始还给你发消息呢么,现在咋不发了呢,要么就是犯错误关起来了,要么就是对你没多大兴趣了,你也是对他厌倦了,如果没什么戏剧性的插曲,就像**里的他正在准备向你求婚(这种狗血在现实里就算了吧)所以,你们之间可以说就是一层窗户纸,只是谁先捅破的问题了,也许分析的不对,祝你幸福

公元十二世纪初叶,那场残酷的金蒙战争,曾经造成了“白骨中原如卧麻”的惨景,剽悍的蒙古骑兵,给金国官民带来多少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苦况。但是,那可怕的声声鼙鼓,却也意外地成就了王瑞兰和蒋世隆一桩奇特的姻缘。与《西厢记》齐名的《拜月亭》系列作品就敷演了这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患难夫妻婚宴巧遇

元代关汉卿杂剧本《闺怨佳人拜月亭》是现存叙《拜月亭》故事最早的作品。这是一个残本,只剩曲词和少量科白,但主要的情节和场面仍完整清晰,主要的人物形象也生动感人。

杂剧《拜月亭》写的是金国大臣王镇因蒙兵犯界,边境危急,奉旨赴边探察敌情。临行,其女瑞兰掩泪敬酒,嘱老父鞍马上多加小心,此去挂念着妻儿,就及早回家。

敌兵逼近金国京城中都(今北京),金宣宗南迁汴梁,中都官民纷纷逃亡。王瑞兰和她的母亲匆匆随驾而行。她们混杂在逃难的人群中,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经受着异常的艰难困苦,这就是通常被称为《走雨》的一场戏。这场戏中王瑞兰所唱《油葫芦》一曲脍炙人口:

[油葫芦]分明是风雨催人辞故国!行一步一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两间一行凄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百忙里一步一撒;索与他一步一提。这一对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软软带着淤泥。(《全元戏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段曲词抓住人物“一步一撒”、“一步一提”的动作和绣鞋沾泥的细节,运用白描手法,充分抒写了王氏母女的困窘和愁苦。语言明白自然,好像信手拈来,其实是经过推敲的。不但把雨水、风声与泪水、吁声对应起来是巧妙的,而且有意强调后者:雨仅一点,泪却成行;风才一阵,吁气却长,从而造成鲜明的形象。可以想见,这段动作性很强的词经过演员演唱,配以优美的身段,是富有感染力的。北杂剧重唱,情节比较简略,所以北杂剧曲词除用于抒情外,往往借助细节描写人物。关汉卿尤其擅长于此,上述[油葫芦]曲便是一例。

《走雨》之后,王瑞兰与其母被一支马队冲散,邂逅书生蒋世隆。世隆与妹瑞莲一起逃难,也在乱中失散。瑞兰单身无靠,大动乱之中,当她听说那书生与他的妹子也不幸离散,便顾不得羞耻,要和他认做兄妹同行。这位千金**往常几曾同陌生男子单独相处如今实出无奈,只得陪笑搭话。蒋世隆说明当时逃难的妇女有丈夫在一起的,不至于被乱军掳掠,身边没有丈夫的便要吃亏。瑞兰踌躇再三,不得不应允与蒋世隆在人前权称夫妻。王瑞兰性格的变化即始于这场《奇逢》,这是人物所处的环境使然。

与此同时,母女失散的王夫人与兄妹失散的蒋瑞莲相遇,也结成同伴,王夫人认瑞莲为义女。

瑞兰与世隆相伴而行,路遇虎头山强盗,两人被劫上山寨。正在惊慌之际,山大王陀满兴福认出了蒋世隆,为他们摆酒压惊。原来书生与山大王竟然是结义兄弟。王瑞兰惊讶了,以为书生和强盗一伙,责备他打错了主意:“嫌这攀蟾折桂做官迟,为那笔尖上发禄晚,见这刀刃上变钱疾”。经蒋世隆解释,方知陀满兴福原是忠良之后,因受奸臣陷害,被逼上山寨。他当初逃亡时,曾经得到蒋世隆救助,两人义结金兰。陀满挽留蒋,瑞兰却催促他及早告辞下山。

《虎寨》正面写蒋世隆救拔弱女于龙潭虎窘之中,情节起伏跌宕,有强烈的悬念和紧张的场面。它在布局上承上启下,表明王瑞兰此前寻求蒋世隆保护是明智的,识人的;这段同生共死的经历又成为此后两人自主成亲的基础。《虎寨》不仅写了事又写了人,它处处围绕王瑞兰落笔,写如遇盗时的惊怕,弟兄相认时的惊讶,及如何“佯做个一家一计,即假称夫妻,伺机脱身,都活灵活现。

不久,世隆外感风寒,病倒在一家客店。此时瑞兰已经与他结合。瑞兰为丈夫延医诊治,熬药煎汤,日夜侍候在病榻旁。王镇回朝复命,恰巧路过客店,意外遇见女儿,瑞兰向父亲哭诉别后情状,又含羞禀告父亲,房中病卧的那个秀才是他的女婿。王镇知女儿私自嫁人,不禁勃然大怒,紧紧揪住女儿衣衫,逼她立即随赴汴梁。瑞兰不曾料想父亲会这样做,她无可抗拒,“一霎儿把这世间愁都撮在我眉尖上”。一对恩爱夫妻终于被“生扭散”,瑞兰凄惶地踏上驿路,世隆则困居客店。

这场《遇父拆鸾》写王瑞兰与封建家长的正面冲突,有情人自主成婚不能见容于封建礼教,以致拆散鸾凤。作者把拆鸾事件置于蒋世隆病榻之侧,从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赞扬了瑞兰的知情知义,谴责了王镇的狠心。父女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见个人残生丧,一命亡,世人也惭惶。你不肯哀怜悯恤,我怎不感叹悲伤!”王镇陪衬并突出了王瑞兰。嘱别的曲词哀婉缠绵,尽情抒发了王瑞兰柔肠寸断的离情。”则明朝你索绮窗晓日闻鸡唱,我索立马西风数雁行。”她保证在汴梁等候着丈夫,“怕他待抑勒我别寻个家长,那话儿便休想”。大概蒋世隆担心她以富贵而忘贫贱之交。瑞兰明确表示“那玉砌珠帘与画堂,我可也觑得寻常。休想我为翠屏红烛流苏帐,忘了你这黄卷青灯映雪窗”。王瑞兰忠贞的品格和高尚的志趣获得诗意的表现,蒋世隆起了烘托的作用。

第三折,瑞兰被“横拖倒拽”带到汴梁新宅,与母亲及义妹瑞莲团聚,从此复入深闺,瑞兰片刻也没有忘记染病的世隆,而王镇只要一提起穷秀才便不喜欢。瑞兰渴望自己的夫婿早日折桂蟾宫,不再依靠“爷饭娘羹驷马车”。

好不容易捱过了残春,瑞兰一天天消瘦了。一次,她跟随妹子瑞莲到园中闲行散闷,瑞莲猜中了她的心事,她慌忙分辩,反而指责妹子“你个小鬼头春心动也”,并表示要去请求父亲为瑞莲择婿。瑞莲不要夫婿,姐姐也故作姿态,说“咱无那女婿呵快活,有女婿呵受苦”。

夜深人静,瑞兰命梅香安排香桌儿焚香拜月,诉说怨怀。兹录曲词三支如下。

[伴读书]你靠栏槛临台榭,我准备名香爇。心事悠悠凭谁说只除向金鼎焚龙麝。与你殷勤参拜遥天月,此意也无别。

[笑和尚]韵悠悠比及把角品绝,碧莹莹投至那灯儿灭,薄设设衾共枕空舒设;冷清清不恁迭,闲遥遥生枝节,闷恹恹怎捱他如年夜!

[倘秀才]天那!这一炷香,则愿削减了俺尊君狠切;这一炷香,则愿俺那抛闲下的男儿较些。那一个爷娘不间叠,不似俺忒唓嗻,劣缺。

[做拜月科] (云)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教俺两口儿早得团圆!

[伴读书]一曲交代了拜月的环境。“靠栏槛临台榭”句写图景,“台榭”在此不妨作亭子解,据上下文,亭畔有花木假山之类供瑞莲藏身。“遥天月”是写月景。天之遥远,是天之清朗造成的感觉;天之清朗,更显出月之皎洁。这“遥天月”既照临园中思妇,同时照临着远方夫婿。所以此月景是瑞兰目中之景,心中之景。园景、月景都属自然环境,“心事悠悠凭谁说”一句则点出了瑞兰孤独的人间处境,即封建家庭环境。

[笑和尚]一曲进一步形象地抒写了瑞兰无可诉说的情景。等到韵悠悠的角声在远处消失,及至碧莹莹的灯火在眼前熄灭,又是孤栖枕、独眠衾的时候了。此时此景,怎不教人凄凉无聊,思绪纷繁!从白天捱到黄昏,从黄昏坐到深夜,在深夜盼着天明,这日子怎么过!作者为表现瑞兰的孤寂感,恰当地选用悲角、残灯、薄衾等特征性事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又准确地选用叠字,渲染低回惆怅的气氛和情调,随时间推移,叠现一个个画面,层层递进,以“怎捱他如年夜”作结,言尽意不尽。

焚起香来,这位闺中 首先祝愿“削减尊君狠切”,父亲太厉害太凶恶了,他不但像一般家长那样阻碍婚姻自由,而且粗暴对待一个染病的恩人,这是女儿尤其不能容忍的。“尊君”原是对他人父亲的敬称,用于已父,有敬而远之的意味,作者遗词造句的精微于此可见。她接着祝愿抛撇在客店的夫君病体痊愈,与自己早日团圆。“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一语表达 推己及人的宽广胸怀,与《西厢记》剧终“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同样是作家点题之笔。

瑞兰虔诚祝祷,被藏身花底的瑞莲潜至她身后,推推搡搡地踩着她的鞋儿,急急匆匆地拉着她的裙儿。少女特有的小动作充分流露了瑞莲听到瑞兰内心隐秘后那股得意劲儿。瑞兰羞得两腮发热,只得从头叙述她与蒋世隆相遇、结合的隐情。瑞莲得知姐夫正是自己的哥哥,悲从中来。瑞兰惊问:“我怨感我合哽咽,你啼哭你为甚迭你莫不原是俺男儿的旧妻妾”前两句节奏短促,恰好表现瑞兰惊疑的神态和急切的心情。至于她疑及瑞莲是自己夫君的旧妻妾,是磨难造成了她的自卫心态,不能容忍再有什么人来侵犯她珍惜的爱情了。经解释彼此认了姑嫂,两人越发疼热。“你又是我妹妹姑姑,我又是你嫂嫂姐姐”,反复强调彼此的双重身份,狂喜之情溢于言表。而瑞兰宁可以姑嫂相称而不以姐妹相称,透露了她对夫家的挚爱,对丈夫的深情,对娘家的厌恶。此处显示了作家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和把握,李卓吾在南戏《幽闺记》上风趣地批曰:“‘更着疼热’也只为老公面上耳。到底是疼热老公,不是疼热妹子。”原来关剧中有丰富的潜台词。

此后瑞兰叙述与世隆分别时惨痛的情景,痛快淋漓地诅咒了父亲的恶行,结语夸张有力:“他把世间毒害收拾彻,我将天下忧愁结揽绝!”最后再写瑞兰思夫,既从正面写她相思情状,又写瑞兰想象夫君如何思念自己,被烦恼忧愁送了命,更深一层地描写瑞兰的相思,类似杜甫“今夜鄜卅月,闺中只独看”的诗意。

《拜月》一折叙事和抒情俱佳,舞台气氛悲喜交集,在保密与揭密的喜剧性冲突中反映悲剧性社会矛盾,成为全剧的 场面,走向剧终大团圆的情节转折点。王瑞兰坚持自主婚姻的坚强意志得到了有力的描写,她孤独凄苦的心境始终不能尽释。此折戏情真意切,意境悠远,恰如近人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所评论的:“如果拿它和《西厢记》的《拜月》一折相比,那么虽没有《西厢》那样的典丽,而其恻恻动人的深刻,则非《西厢》所能企及。”

第四折是结局部分。蒋世隆病愈来京赴考,高中文状元。陀满兴福也离开山寨晋京应试,同时高中武状元。王镇强把两女许配文武状元。夫妻在婚宴巧遇,瑞兰质问丈夫从新弃旧,居然应允了婚事:“一投得官也接了丝鞭。”世隆则责备妻子忘了当初的言言。瑞莲见过哥哥,并为嫂子的忠诚作证,患难夫妻终获和解。瑞莲与兴福也奉旨完婚。

虽然已到结局,冲突不止,波澜迭起。作者把本剧自主婚姻与封建礼教的基本矛盾贯串到大团圆的结局中,不但夫妻互相怨恨是这个矛盾的反映,而且瑞莲拒嫁武状元于前,奉旨完婚于后,是一件十足的包办婚姻,同样反映了基本矛盾,实乃匠心独运。瑞兰至此认识到封建家长的自私,他们信奉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从中谋取私利而扼杀子女幸福。瑞兰控诉道:“他则图今生贵,岂问咱夙世缘;违着孩儿心,只要遂他家愿。”战争把这位贵族少女从幽闺兰堂抛向旷野荒郊,使她历经磨折,终于变得成熟了。作者准确地描写她在特定环境里必然产生的心理和行动,有层次地描写她的性格随着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获得的必然发展。关汉卿笔下王瑞兰是戏曲史上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南北《拜月》结局各异

在北杂剧《拜月亭》之后,出现了它的南戏改编本,相传为元人施惠(君美)所撰。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论定南戏“《拜月》佳处,大都蹈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但变其体制耳。”由此可见南戏本保留了杂剧本主要的人物、情节和场面;同时以其宽松灵活的体制,丰富了原著旖旎的爱情故事,刻画人物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完成了一个悲欢离合的长篇巨制。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优秀改编本,历来都有高度评价。沈德符《顾曲杂言》曾把它与王《西厢》并提,谓“北有《西厢》南有《拜月》”。李贽则盛赞此剧“以配《西厢》,不妨相追逐也”(《拜月亭序》)。由于关汉卿《拜月亭》只剩残本,施惠本的价值就更高了。前述关剧情节,就是参照了施本的。

但是施惠原本已不复见,现在较古的版本为明万历年问世德堂《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原本与其后版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局,“《拜月亭》自《拜月》之后,皆非施君美原本”(凌蒙初《南音三籁》)。“《拜月亭》后小半,已为俗工删改,非复旧本矣”(《顾曲杂言》)。结局如何各异原本结局当仿杂剧本,小夫妻双双违誓屈婚,在婚宴意外巧遇而团圆。后世通行的改本《幽闺记》则强调王瑞兰和蒋世隆对于包办婚姻的抗争。王镇奉旨招赘状元,瑞兰芳心里只有一个蒋世隆,她斩钉截铁地宣称“孩儿已有丈夫,不敢从命”。什么荣华富贵在所不论,君恩父命在所不顾。她还敢于向媒婆表示自己是有夫之妇,誓不再嫁。瑞兰不忘穷丈夫,世隆也不愿攀高门,“石可转,吾心到底坚”。正当观众为主人公双双守约拒婚所显示的“贞心一片”所感动,又为他们即将失去重逢机会而惋惜时,作者巧妙地利用媒婆传话,使王镇心中明白今日文状元就是昔日穷女婿了。于是宴请蒋世隆以求和解,瑞莲隔帘认出哥哥,兄妹重聚。瑞兰又请出嫂嫂,瑞兰、世隆夫妻相见,疑在梦中。

南戏改本加强主人公反抗性格不是任意而为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在流传民间的长时期中受到人民群众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我们今天从世德堂本还可以看到这种演变的痕迹。此本中世隆开始不允婚事,终因“宣命不敢有违”才受了丝鞭。瑞兰则坚决辞赘。幸王镇听说文状元与客店穷秀才同名同姓,特邀文武状元赴宴,安排姐妹隔帘认看。世隆听到帘后妻、妹的吟唱,“沉吟下泪”,夫妻兄妹喜庆团圆。从施惠原本经世德堂本到《幽闺记》,经过“俗工”的不断“删改”,王瑞兰和蒋世隆的形象渐趋理想化,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浪漫主义成分。这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但是我们不能贬低关氏原著。衡量一个文艺作品价值的主要依据不是其中个别人物品格的高低,而是作家对人物的主观评价,是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达到何种真实和深刻的程度。作家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以及怎样塑造人物,是服从于主题的需要的。关氏让他笔下的小夫妻违誓屈婚,正是为了暴露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其实这对夫妻也并非是真的忘情,不但王瑞兰出于“狠毒爷强匹配”,就是蒋世隆也自有其苦衷。他是在目睹岳父的专横,自己被“撇在个没人的店房”后才不得已放弃重圆的希望的。因此两人重逢后很快地谅解了。这样看来,主人公的性格前后也是统一的。《拜月亭》杂剧不失为一个现实主义杰作,它有助于帮助今人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

南北《拜月》都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肯定以男女相互了解为基础的真挚爱情;否定以门第、利益为基础的包办的婚姻观。但杂剧本通过礼教压倒爱情的情节侧重于对封建婚姻观的批判;南戏本则通过爱情冲破礼教藩篱的情节侧重于对自由婚姻的歌颂。

“喜动离怀,笑生愁脸”

《幽闺记》要让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自主婚姻在舞台上实现,要让王瑞兰、蒋世隆所代表的弱小而正义的力量取得胜利,于是使男女主人公在战乱中相逢和结合,又赋予他们以坚贞不屈的品格,最后以巧合完成大团圆,生、旦合唱“喜动离怀,笑生愁脸”。剧情有悲有喜,其中喜剧因素是主要的,悲剧情节起着映衬铺垫喜剧情节的作用。如有了《抱恙离鸾》中王镇的绝情和小夫妻的悲愤,才有《天凑姻缘》中王镇的窘迫和小夫妻的解气。所以《幽闺记》是个喜剧。由于《幽闺记》的主要情节和场而同于关氏原著,如《拜月》一出“大抵本于关剧第三折”(《宋元戏曲考》),而其喜剧性比关剧更浓厚,所以我们就从分析喜剧性入手论及其人物塑造。

此剧的喜剧性表现在作者善于用误会巧合的手法构成生动的喜剧情节,而误会巧合是以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等作为依据的。战争打乱了金国的封建秩序,使贵族和平民都加入了难民的行列,这些难民都从中都向汴梁移动,走的同一条路线,有可能发生种种巧遇,这是大环境的设计。小环境和情节还有细致的安排。如蒋氏兄妹和王氏母女失散又错合,蒋世隆唤“瑞莲”,王瑞兰应声,王夫人唤“瑞兰”,蒋瑞莲应声,是“莲”、“兰”声同韵近之故。《驿会》的地点选得好,馆驿是官员驻节之处,所以王镇会携女到此,王夫人则是不得已与瑞莲上门求宿。进门之后,王夫人若在回廊底下悄悄过夜,明日早散,阖家仍不团聚。终于因王夫人等的哭声惊动了王镇、查问下来才得以见面。经过如许曲折,不由人不信。

剧中的喜剧性又表现在对王镇辛辣的讽刺上。王镇自以为严父,其实是个势利小人。当蒋世隆是个穷秀才时,他不讲恩义,翻脸不认婿;当蒋世隆成为新状元时,他不顾羞惭,也要招为婿。作者为王镇安排的是一个冤家路窄、自取其辱的下场。这个情节很有特点。蒋世隆并不知道主人就是自己的岳父,王镇是知道客人就是女婿的,所以蒋不是有意讽刺王,他在叙述自己的遭遇的时候就陷王镇于窘境了。

剧中的喜剧性还来自作者善于以幽默的态度揭示人物内心的秘密和矛盾,并把这种描写置于喜剧情势之中。

在《旷野奇逢》一出戏中,王瑞兰为脱离灾危,鼓足勇气请求蒋秀才携带同行。秀才引逗对方回过头来,惊喜地发现原来是一个“千娇百媚”的“佳人”,顿生爱慕之心。但是秀才没有马上同意,借口寻妹故作冷淡,并提出男女同行需要有个名义。瑞兰无奈答应“路中若挡拦,可怜做兄妹”,蒋还不满足,终于促使王羞羞答答地提议“权说是夫妻”。这段戏双方都有积极行动——向对方提出要求,形成有趣的冲突。瑞兰克服少女羞涩的障碍,冲破男女大防的界限,从幼稚天真变为大胆果敢。蒋的故作冷淡甚至刁难实际上是一种爱情的表达和试探,从而刻画了蒋机智而风趣又稍带狡黠的性格。作者是把他写成一个喜剧人物的。

有人不喜欢蒋世隆此时对王瑞兰产生爱情,希望他纯粹出于仗义的动机。如果那样写就离开了爱情主题。何况蒋已有过救助陀满兴福的仗义行为。蒋此时萌发爱情是必然的。本剧开宗明义,蒋有三件心事,第三件即是“亲事未谐”。如今一位佳人正站在自己面前主动热切地请求同行,两人又是患难相交,他怎能不动心表现蒋在爱情上的勇敢追求正是作者的本意。

也有人不喜欢蒋的故作冷淡。但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要求古人,而且蒋表达和试探爱情的曲折方式不是随意编造的。从人物关系看,他与王是萍水相逢,不便谈情说爱;从人物处境看,两个青年男女同行是会招惹是非的,需要保持某种关系以避人耳目,而假夫妻的关系是最适当的。这是他俩都能理解的。

还有人指责蒋“乘人之危”,更是一种误解。两句下场诗“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固然表达了王瑞兰迫于情势不得不然的心情,但她另有“今日得君提掇起,免使一身在污泥”的欣慰之感。而且从情理推测,王瑞兰既然愿意权称夫妻,恐怕不能排除爱慕蒋的成分。因为即使是“权说”,也不是可以随便说的,对于一个簪缨之家的千金更是如此。说不定这正是她对蒋的曲折示爱方式所作出的含蓄反应呢。果然,后来瑞兰承认自己有过“侍枕”的心愿。总之,由于王对蒋也生爱慕之心,就谈不上蒋乘人之危。

王瑞兰身在危途,奇逢蒋世隆,不但找到了保护人,又意外地找到了爱情。”因祸得福”,这是一个喜剧情势。在这个喜剧情势中,揭示了人物间微妙的关系:秀才钟情而故作冷淡,**无奈又暗自庆幸。语言也是很好的喜剧语言,问答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巧妙。“路中不挡拦”一段唱念相间,蒋紧紧追问,步步进逼,王躲躲闪闪,吞吞吐吐,有很强的内心动作和喜剧气氛,人物神态跃然纸上。“权说是夫妻”的约定,透露了王瑞兰内心的隐秘。从字面看无所允诺,在礼法上没有过分越轨;从字背看似乎又有所允诺,蒋世隆能心领神会。正由于这句话可作不同解释,后来引出两人一番争执,遂有《招生谐偶》一出。

蒋、王二人历经风险,到达广阳镇招商店。兵火平息,心神略定,蒋的求婚是适时之举,也符合观众的愿望。《招商谐偶》就写了他们由假夫妻发展为真夫妻的曲折过程。

蒋世隆殷勤劝酒,王瑞兰婉辞。决定留宿,蒋只租一房一床,遭到王的反对。关于房间、床铺、枕头、马子、尿鳖之争的科诨虽然不够高雅,倒也合乎情理,构成冲突,揭示人物不同的心理,加强喜剧气氛。蒋的举动实际上是求婚,所以王警觉戒备。当蒋两次请王就寝,王明确表示各人自睡后,小两口的一场口角就不可避免了。此处对白妙语连珠:

(生)我和你有缘千里能相会,(旦)我只是无缘对面不相逢。(生)娘子,你怎么把言语都说远了,你敢是忘了 (旦)奴家不曾忘了什么。(生)既不曾忘,可记得林榔中的言语来(旦)林榔中曾与秀才说兄妹同行。(生)这也有来,我说面貌不同,语言各别,娘子又怎么说(旦)奴家再不曾说什么。(生)正是贵人多忘事。娘子再想。(旦)奴家想起来了,说怕有人盘问,权说做夫妻。(生)却又来!别的便好权,做夫妻可是权得的我也不问娘子别的,可晓得仁、义、礼、智、信不要说仁、义、礼、智,只说一个信字。(旦)信字怎么说(生)天若爽信,云雾不生;地若爽信,草木不长。为人可失得信么 (旦)奴家也不曾失信与秀才。(生)既不失信,如何不依林榔中的言语 (旦)秀才,你送我回去,多多将些金银谢你罢。(生)岂不闻书中自有黄金屋,要你那金银何用 (旦)也罢,你送我回去,我与爹爹说,与你个官儿做罢。(生)呀!官是朝廷的,是你家的我一路来,倒不曾问得娘子,不知娘子是何等人家(旦)秀才,你不问起也罢,若问我家中事情,不要说与你同行同坐,就是立站的去处,也没有你的。(生)韩景阳大来头,你却是何等人家愿闻。(旦)奴家祖公是王和,父亲见任兵部王镇尚书,母亲是王太国夫人,是何等人家奴家是守节操的千金**。(生)既是千金**,怎么随着个穷秀才走(旦)不知你妹子随着那个哩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段对白生动传神,充满喜剧情趣。蒋世隆从当初相约“权说是夫妻”破题,责备王瑞兰失信,要求她履行做夫妻的诺言。瑞兰先是假装健忘,后又许酬以金银官职,都是违心之言,曲意推托。从而引出蒋的嘲讽:“呀!官是朝廷的,是你家的”口吻毕肖。虽然王家大不过朝廷,毕竟有值得炫耀的显赫家史。但这并不表明王瑞兰有严重的门第观念,她只是为了抵挡蒋的进逼。烩耀家史可能使蒋无可对答,不料蒋的抢白竟然出奇制胜,而且使话题回到了现实中来,迫使王不得不用跪辩法进行反击。如此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令人忍俊不禁。对白的喜剧性在于蒋对王的误解,以为她无情和失信,所以满腹委屈。而王瑞兰既非无情亦非爽信,而是自有其难处:“礼法所制,人非土木,待说也难道。”在了解底细的观众看来,误解一方愈认真,被误解一分愈敷衍,就愈有趣。而且,世隆的热切追求与他在《奇逢》中的故作冷淡适成对照,瑞兰的回避态度与她在《奇逢》中的主动态度也造成对照,两两相映成趣。

王**的苦衷得不到蒋秀才的谅解,以致发展到蒋击桌而起。早在隔壁偷听的店家——黄公夫妇登场了,老人软硬兼施,自荐主婚,终于解除了瑞兰的顾虑,玉成其事。店家夫妇一扮红脸,一扮白脸,带来了浓重的喜剧气氛,他们也是喜剧人物。试看:冷僻幽静的村店,善良风趣的店家,天高皇帝远,偕偶佳话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封建思想控制不那么牢固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野外”的具体环境,“芳葩并蒂开”怕是不可能的吧。

王瑞兰内心充满着情与礼的矛盾,但她到底以情为重,又一次鼓足勇气,与蒋郎“匆匆遽成人道”。但是王瑞兰实行自主婚姻是不自觉的,她不否定父命媒言,还要有冰人主婚。一边解脱着礼教束缚,一边依旧披上一件薄薄的礼教外衣,这就是王瑞兰之所以为王瑞兰,这就是作品的真实深刻之处。

蒋世隆以粗暴的态度热切追求爱情,正是他的叛逆精神的表现、王是爱蒋的,她的推诿是违心的,蒋的追求是帮助她争取自身幸福的力量。“才郎意坚牢,贱妾难推调”是大好事。对于蒋的粗暴,由店主作轻微的批评也就够了。当然,蒋对王温存些会使人觉得可爱,但那个人就不是蒋世隆了,冲突也就取消了,这场好戏也就没有了。

《招商谐偶》是刻画王瑞兰性格发展、体现主题和喜剧风格的重要场子。南戏作者增写这出戏,表明他具备巨大的创作才能。

《幽闺记》在《拜月》之后,随着姐妹冲突的消除,父女矛盾又突出起来,这就是上文所论的结局。王瑞兰面对强大的压力,以反抗代替悲愁,以泼辣代替含蓄,她的性格再度变化。当然她的斗争方式难免受着时代的局限,她是借用儒家的贞节观作为武器的:“通观书史,只有守贞守节之道,那有重婚重嫁之理”剧本至此完成了这个勇敢地冲破礼教藩篱实行婚姻自主的贵族妇女形象的创造。

后世的改编上演

南戏《拜月亭》是场上元曲,“盖南词全本可上弦索者唯此耳”(《顾曲杂言》) 。后世昆曲常演《走雨》、《踏伞》、《虎寨》等出。川剧高腔和湘剧高腔也常演单出。莆仙戏《瑞兰走雨》有独特的伞舞表演。多种地方戏都曾改编全本演出,其中湘剧《拜月记》影响较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730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