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基蒂从小貌美如花,妹妹相对于她就逊色很多,她的母亲是个势利的人,从小便放弃了对妹妹多丽丝的培养,一心想把好苗子基蒂打造成一个男人们都渴望拥有的商品,是的,她的母亲确实是把女儿当成商品看待的,基蒂让她失望了,直到二十五岁还未出嫁,母亲便放弃了对她的期待,开始嫌弃她,她觉得女儿多在家一天家里就要多一笔开销。
眼看着妹妹都找到不错的对象了,自己依然单身一人,基蒂的压力也大了起来。这时她身边出现了一个男人沃尔特,他极为害羞不善表达,为人没有风趣感,尽管与基蒂见面多次,基蒂对他仍然没有什么印象,但基蒂似乎感觉到沃尔特喜欢她,只是这个老实的男人连这一点都羞于表达出口。
基蒂身边没有什么好的配偶人选了,她想自己一定要在妹妹出嫁前把自己给嫁了,避免再次被人冷嘲热讽。 刚好沃尔特在香港工作,她们一办完婚礼就可以离开英国前往香港,基蒂想到自己可以摆脱家人的目光,去过另一种生活,她心生期待,于是,她答应了沃尔特的求婚,办完婚礼后,没过几天,他们便动身前往香港了。
只是婚后的生活没有一丝期待感与兴奋感,这让基蒂很是失望。她自己应该知道,她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这个男人,自己只是迫于无奈才选择了沃尔特。
沃尔特是一名细菌学家,平时除了看书、做实验,便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他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参加宴会,不喜欢打网球、玩游戏,他喜欢的东西基蒂统统不喜欢,基蒂喜欢世俗的女人所喜欢的一切,参加上层人士的宴会,穿漂亮的晚礼服,与女性朋友们聚会喝下午茶等等,但这一切沃尔特都给不了她,沃尔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细菌学家,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层。
尽管基蒂是个世俗的女人,但沃尔特依然深深爱着她,基蒂知道沃尔特太爱她了,这让她更加的看不起他,一旦一个人无条件的被另一个人爱着,她便有了嫌弃那个人的资本 。
一次沃尔特带基蒂去朋友家进行晚餐,就在这次晚餐中基蒂认识了汤森,汤森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但是他的外貌看着像二十五岁的青年,汤森身材高大、英俊,为人幽默有趣,基蒂对这个男人产生了爱慕之情,汤森夸基蒂美得不像话,说她是他见过最美的女子,自此两人心中燃起了爱的火焰。
基蒂爱上了这个跟自己丈夫完全不同的男人,他们偷偷的约会,基蒂深信汤森像自己爱他那般疯狂的爱恋着自己,她有十足的自信,自己占据汤森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的确,汤森在基蒂面前所表现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深信不疑,他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饱含深情,那么的真挚,基蒂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个男人被自己征服了。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们的婚外情进展的很快,不幸的是这被沃尔特发现了,沃尔特给了基蒂两个选择:一、让汤森和他的妻子离婚,并在离婚一周内和她结婚;二、和他去湄潭府,一个瘟疫非常严重的霍乱地区,基蒂明白到那里就相当于去送死。
爱得火热的基蒂当然会选择第一个,她以为汤森会和她一样毫不犹豫的和另一半离婚并和她结婚。她来到了汤森的办公室,向他述说了发生的一切和沃尔特给出的两个选择。
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汤森竟然让基蒂去湄潭府,他竟然宁愿基蒂去瘟疫区送死也不愿意和自己的妻子离婚。汤森自私、懦弱的嘴脸逐渐显露出来,可笑的是基蒂发现自己依然卑鄙的爱着这个小人。
汤森立场坚定,这沃尔特早就料到了,他说自己没办法离开妻子,他的妻子是个非常优秀的女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不可能为了她和妻子离婚,虽然他很爱基蒂。基蒂觉得这一切太可笑了,她带着对这个男人的愤怒和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
基蒂绝望的来到了瘟疫区,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她知道沃尔特让她来这的目的就是让她在这死去。
沃尔特来到这以后变得更忙了,基蒂每天一个人待在房间,直到晚上沃尔特才回来,望着窗外一片荒凉,基蒂觉得在香港与汤森发生的一切好像是一场梦,离自己越来越远。
过了一段时间,瓦丁顿(他们来这的第一个朋友)带她去修道院参观,她见到了修道院院长和几个修女,她们在霍乱的前线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照顾着其他人,基蒂被她们的精神震撼到了,她请求院长同意她来这里工作,院长先是拒绝了她,院长说她的丈夫是她们最敬佩的人,为湄潭府做了最大的贡献,她们没有理由让她的妻子冒着生命危险参与进来。
基蒂这才明白她看不起的丈夫在这里却是每个人的希望,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基蒂对沃尔特的看法改变了,她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俗气、不值一提的人啊!
在基蒂的多次要求下,院长同意了基蒂来修道院工作,她在这里照顾小朋友们,小朋友的快乐感染了她,她每天与小朋友们玩的非常开心,以至于她在一周的时间里根本没有想到汤森。基蒂发现自己不恨汤森了,尽管他让她如此受伤,但她释怀了,她不应该因为一件错事而毁了自己的下半生,生命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事,当初真蠢啊,竟然觉得自己离开汤森会活不下去。
噩耗最终还是降临了!一天半夜瓦丁顿来敲门,那是沃尔特没有回来的夜晚,沃尔特感染了瘟疫,生命危在旦夕。基蒂崩溃了,她觉得该死去的是自己啊,沃尔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是因为她的出轨,他们才会来到湄潭府,该受到惩罚的是她!
基蒂在沃尔特的病床前向他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她非常后悔发生的一切,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她绝不会被那个男人欺骗。她不知道沃尔特有没有听到她的忏悔,沃尔特永远的离开了。基蒂没有哭,虽然她的心很痛,但她对沃尔特的同情和对普通人死去的同情一样,她明白自己从没有爱过沃尔特,在他生命的最后也是如此。
她羞于提起的是此刻她内心发生的微妙变化,她终于解脱了,如果沃尔特和她可以活到瘟疫结束,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继续生活下去,他们在一起是痛苦的,他们彼此都知道这一点。
沃尔特死后,大家都觉得她没有理由再留在这里了,而且她还怀了身孕,沃尔特生前问她孩子是谁的,基蒂撒谎说不知道,其实她知道这孩子是汤森的。尽管基蒂想留下来直到霍乱结束,她已经不畏惧生命,但她还是被赶走了,自此,她的自我救赎之路还没有完成。
基蒂回到香港后,被汤森的妻子邀请到他们家暂住,她发现他的妻子真是个善良的女人。让她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她再次与汤森发生了关系,她痛哭不已,在这之前她已经做好了与汤森断绝来往的决定,她打心底鄙视、看不起这个男人,他是个十足的渣男,尽管她知道这一点,但是她还是再次沦陷在汤森的怀抱里,这让她更加恨自己了,她竟然还爱着这个渣男,可笑至极。
离开是唯一的解脱,基蒂收拾完房子里的东西,只身回到了故乡。
母亲刚刚离世,而那个被她们三个女人压榨大半辈子的父亲没有难过、没有眼泪,他大半辈子都在为养家糊口而活着,被势利的母亲鞭策着前进着,母亲的离世,让他可以做回自己了。
父亲打算到另一个城市生活,基蒂请求父亲带上她,她想带着孩子和他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并且弥补她所欠缺父亲的爱。
基蒂希望自己生的是女孩,她要好好培养女儿,让她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孩,绝不走自己的那条路,自此,基蒂的精神彻底觉醒,她的自我救赎之路已经开始。
(文/亦浓)
(文字:简介部分2386字;作者毛姆个人及爱情婚恋史部分简介1281字;故事梗概:4539字)
女神群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女贞书屋”喜马拉雅电台,我是亦浓,这里是女贞老师和文芳老师创建的“女神成长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分享一本好书。关注“女贞书屋”和“遇见夏文芳”微信公众号,收看更多优质内容。
我今晚分享的是英国畅销小说作家毛姆的《面纱》,这本书全文总计约7万字,我会用大约四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解读,感谢您的聆听。
1关于本书
《面纱》讲的是贪慕虚荣的女主人公基蒂为了在妹妹之前出嫁,匆忙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沃尔特,开始了一段盲目的婚姻,在婚姻中出轨,被丈夫发现后,迫于无奈与丈夫奔赴霍乱疫情区。在疫区,从对死亡的恐惧,到协助修女们做义工,开始觉醒救赎自己,揭开了爱情、亲情、人性的面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久违的亲情,从而涅槃重生的故事。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女人来说,充实而幸福的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不是依靠父母和婚姻。女人也只有在觉醒后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寻找到一条安宁的人生之路。
2本书核心内容
毛姆的《面纱》缘起于雪莱创作的十四行诗《别掀起这华丽的面纱》,“别掀起被那活着的人称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书名译为面纱,核心主要还是面纱的暗喻:人性的面纱和爱情的面纱,其实际就是生活的面纱。女主在经历磨难后揭开人性的面纱,生活的面纱,揭示了面纱后面赤裸裸的真相,救赎自我,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
通过展示书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的外表的面纱和内心的纠结:
基蒂原生家庭里的母亲贾斯汀夫人爱慕虚荣、吝啬、自私自利,父亲则像是一个影子,不懂得建立亲情,只是负责为一家人的生活费奔波,成了母女三人赚钱的工具。母亲在父亲身上看不到希望后,寄希望于两个女儿,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
基蒂按母亲设定好的人生,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也养成了虚荣轻浮自私自利的个性,外表温婉可人内里轻浮自私,致力于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的心理,在几年的东挑西拣中耽搁了青春成了大龄剩女,后来为了避免嫁在妹妹之后,只好在可选择范围内选择了差强人意的沃尔特。
进入婚姻基蒂才发现,沃尔特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有社会地位,大失所望之后,基蒂投进了驻港殖民大臣助理查理·汤森的怀抱。
如果俩人的外遇没有被发现,也许基蒂的一生也就是这样,与其母亲一样,将丈夫当做赚钱的工具,毫无亲情,终其一生是依附于男人寻得虚幻的幸福。
但在沃尔特带她到霍乱区后,看到了身边不断死去的人们、修道院修女们为了信仰全力以赴的救助精神、做义工中获得的尊重和价值感,让她觉醒,揭开了她人性中的勇敢和善良的本质,从而涅槃重生救赎了自己。
基蒂认识到了之前的自己对于爱情的盲目,见识了情夫查理的无情和之前自己对于父亲毫无怨言的养育一家却毫无感恩之情的自私。最后,她与父亲冰释前嫌,但沃尔特至死也始终不曾给过她和自己一个释怀的机会。
丈夫沃尔特的面纱:
外面木讷沉默的沃尔特的面纱后面,是对基蒂的深沉热烈卑微的爱情,即使知道基蒂出轨也不想离婚,宁愿带她深入霍乱地,自杀式吃生菜,得知孩子不是自己的,成了压倒他求生欲望的最后一颗稻草,他不惜在自身做细菌实验,到最后感染离世也没有放过自己。
“死去的是狗”,疯狗以为可以将别人咬伤,结果自己却死了。沃尔特内心里其实也是在鄙视自己始终看不开。
情夫查理·汤森的面纱:
基蒂的情夫查理的面纱则是在偷情时信誓旦旦甜言蜜语,在大难来临时(沃尔特发现奸情,给出两个选择)则表现出了自私懦弱只顾自己的一面。
爱情的面纱:
通过对人性面纱的描述,基蒂的觉醒,我们也看到了书中揭开了关于爱情的面纱。
一个是沃尔特的爱而不得的卑微的爱情:
明知道基蒂嫁给他是为了虚荣心,怕输给年轻的妹妹,是为了能够嫁在妹妹多丽丝前面,但他内心热烈的爱情却让他始终将这位自私虚荣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人供奉在爱情的圣坛上,性格上的木讷寡言造成他将敏感善良隐藏在刻薄病态的铠甲里面,不懂得将内心的感受与基蒂分享,不了解基蒂对于爱情真正的需要,也就无法把握他与基蒂爱情与婚姻的走向。
你可以很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但需要你有勇气改变自己,去了解她的需求、适应她喜欢的被爱的方式。
显然,沃尔特是失败的,他始终没有走进基蒂的内心,基蒂自始至终都未爱过他。
另一个是基蒂的飞蛾扑火式的爱情:
在三观不同的丈夫沃尔特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情夫查理全部给予了她,浸泡在查理的甜言蜜语里的基蒂以为这就是爱情。
陷入爱情中的女人都是傻子,盲目的付出感情后的基蒂居然以为汤森的妻子多萝西是不配汤森的,汤森也不爱多萝西。
最后,在需要抉择的时候,才让她真正看清了汤森所谓的爱情,:
“一个男人可以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意味着要与她厮守终生”
“不过,如果你不向我发出明确的求爱信号,我是绝不会想到跟你上床的”
这就是渣男汤森关于爱情的理论。
说到底,他对基蒂的爱就是为了肉欲,一旦涉及到他的家庭和官职利益他毫不犹豫的舍弃基蒂蒂。
书中沃尔特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死的是狗”,寓意是疯狗本意是将人咬死,结果最后死的是自己。沃尔特直到最后还是没有原谅自己的懦弱,没有放过自己。
3关于作者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本书作者毛姆,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
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重视环境描写反映中下层人民生活,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带有讽刺和怜悯意味,是“盛誉下的孤独者”、“人世的挑剔者”。
《面纱》中关于沃尔特要求基蒂随他去霍乱区的情节,灵感来自于作者在圣托马斯医学院实习时租屋房东寡妇讲的故事:
一位贵妇被丈夫怀疑与别人通奸,丈夫碍于其出身不敢杀死她,便把她带进了有毒气的城堡里想利用毒气毒死她,不料想,过了很久,贵妇并没有被毒死。丈夫很生气就把她扔出了窗外。
4作者毛姆的家庭与婚恋
(本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及根据部分作者对毛姆的传记重新整理)
毛姆的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姆十几岁时就知道自己的性向“不正常”,1895年伦敦对王尔德一案的审判,更让他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他毕生勉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字急救团。在西线服役时,他遇到了22岁的美国人吉拉尔德·哈克斯顿。
哈克斯顿外向活泼、精力充沛,与由於口吃而不善交际的毛姆恰成互补。毛姆遂雇哈克斯顿为自己的私人秘书,这对同志伴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携手同行,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
毛姆作为"世界旅行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在这些旅行中,哈克斯顿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而这些故事日后则成为毛姆小说创作的源泉。
两人的伴侣关系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顿1944年去世。
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
在毛姆的一生中,他有过深爱的女人,苏·琼斯是他求婚的对象,却遭到对方拒绝,此后毕生难忘,两幅苏的肖像长期挂在他南法别墅的墙上。
慈善家托马斯·巴尔那多博士的女儿、有夫之妇西里尔·韦尔卡姆是毛姆不喜欢的女人,却在其不断的攻势下使他陷入婚姻的围城。
婚后,擅于社交、追逐时尚的西里尔的确把家变成了伦敦社交中心,但是西里尔的超强占有欲又使毛姆痛苦异常。他对妻子的了解,读者也可以从他创作的短篇《创作灵感中》中的女主及长篇《面纱》女主母亲的贾斯汀夫人找到人物原型。
1915年,毛姆与西里尔生下一个女儿。但是婚后,毛姆大部分时间与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1927年,西里尔终于不堪这番冷落,与毛姆离婚。
在别有用心的人对毛姆撰写的传记中,关于毛姆的同性情人如数家常。
其中,毛姆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从1914年相识到1944年杰拉德病逝,哈克斯顿给予毛姆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帮助,但是他酗酒、纵欲、颓废,“在最后的十年中并没有带给毛姆丝毫幸福”。
作为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的小说家,毛姆对读者总是试图找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真身”是谁感到恼火。
但是“他在利用真实人物时几乎不做修改、原样照搬,甚至不试图加以伪装,因为这个特点,毛姆得罪了大量文坛朋友”。
他的小说《寻欢作乐》,写大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于是小说叙述者威利·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德里菲尔德的交往。
不过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却是德里菲尔德的前妻、迷人的罗西。
爱德华·德里菲尔德是照着托马斯·哈代刻画的,威利·阿申登是毛姆自己,罗西出自毛姆一生最爱的女人苏·琼斯,阿尔罗伊·基尔则在影射当时的“文学界总督”休·沃尔波尔。
“刻薄的毛姆将沃尔波尔的自私自利、精神饱满、毫无幽默感和虚荣的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当时有言论称“沃尔波尔在《寻欢作乐》中被“活剥”了”。
5故事梗概
基蒂在与汤森偷情时,发现沃尔特回家了,但沃尔特不动神色的又悄悄离开并未惊动他们。基蒂非常恐慌,但又不时的安慰自己,反正自己又不爱他,如果离婚也就算了。同时,对于这门婚姻,基蒂是不满意的。
基蒂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刻薄、功利性强的基蒂母亲贾斯汀夫人对于丈夫一直未曾做法官耿耿于怀,贾斯汀夫人会定期举办盛大的宴会,以期望可以为丈夫博得法官的职位,最后终究因其一贯的刻薄、吝啬,基蒂父亲仅仅得到了王室的法律顾问,并未达到贾斯汀夫人的期望。
在基蒂母亲的耳熏目染下,两个女儿对于父亲也只是当做赚钱养家的工具和收入的来源,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贾斯汀夫人对丈夫的晋升之路终至绝望,遂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两个女儿特别是美貌的大女儿基蒂身上。
她盼望着通过一桩好婚事,把她这辈子的晦气全部打消,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期望通过大女儿缔结一门闪耀的婚姻达成愿望,这同时也是基蒂的渴望。
但经过四五个社交季的基蒂还是没能达成母亲和自己的愿望,眼看着就要把自己给剩下了。
然后,平凡不起眼的18岁的妹妹多丽丝要嫁人了,未婚夫是即将承袭从男爵地位的杰弗瑞。基蒂真的着急了。
基蒂没有想到的是,沃尔特开始追求她。
“他是个很闷的人,不懂得快乐为何物”,但在多丽丝与杰弗瑞订婚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沃尔特的求婚算是解救了基蒂,“惊慌之下,基蒂嫁给了沃尔特·费恩。”
基蒂生性活泼好动,沃尔特沉默寡言、不合群。基蒂其实不明白沃尔特为何会选择她,但沃尔特爱她爱得死去活来是肯定的,况且沃尔特是在国外(中国香港)外交处做细菌学家。
能到国外工作也不错,基蒂想,至少嫁在多丽丝前面,避免了被剩下了的处境,毕竟给年轻的妹妹多丽丝做伴娘不是太好。而“母亲不在乎她嫁给谁,只是想让她早点儿离开她的家”。
沃尔特工作在东方的某地,会带给她全新的生活,而多丽丝11月份就要结婚了她可不想给妹妹做伴娘她要逃离此地。
沃尔特对于自己的一切都不屑于与基蒂说,甚至在基蒂看来,沃尔特显示出了对基蒂热衷的事情、喜欢的朋友们的嘲讽和蔑视,沃尔特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
“很快她便发现,他很不合群,这一点很不好,他太过难为情了。”
“基蒂生性活泼,她乐意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想笑就笑。他的沉默却经常让她难堪
“如果人人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人类就会很快失去说话的能力的”
不仅如此,基蒂还发现,政府聘用的细菌学家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个保守、冷淡、自制的男人爱她爱得发狂”。
在沃尔特工作地香港的一次下午茶上,基蒂遇到了查理·汤森,一位高大英俊、会打马球的帅气男人,是驻港殖民大臣的助理。
不到三个月,俩人就干柴烈火般成了彼此的情人。
基蒂对于与沃尔特这段凑合的婚姻已经厌倦,此次偷情被沃尔特发现,让基蒂恐慌的同时心里也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下子好了,“要是自由自己找上门来,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虽然沃尔特很爱她,但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会挺过去的。
对于汤森与他的妻子之间,基蒂认为“他俩之间根本就毫无爱情可言”,“多罗西·汤森一点儿都不会在乎跟查理离婚”孩子们都已长大,她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度假然后搬到英格兰的父母家去。
基蒂反复思量都觉得与沃尔特分开是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她觉得很对不住他,可是她不爱他。
自从结婚以来她没有一天不后悔,她讨厌他的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冷漠和他的克制,她讨厌他不会弹奏乐器不会唱歌打马球网球等。
在基蒂心烦意乱的胡思乱想的时候,沃尔特却装的若无其事,他的冷漠和若无其事让基蒂心慌不已。
基蒂次日匆匆忙忙去办公室找查理,查理·汤森安慰她不要担心,并说明沃尔特不想闹大的原因,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对一个男人来说。
况且,查理有可能接任下一届的殖民大臣,沃尔特继续留在这儿是有好处的。
基蒂的恐惧消失了,更加认定查理说的有道理。
晚上,沃尔特带基蒂参加宴会,在喧闹的宴会一角,基蒂发现沃尔特目光直直地盯着前方“眼中充满了极度的忧伤,这让基蒂浑身一震。”
第二天午饭后,沃尔特告诉了基蒂他的决定,他已申请去湄潭府工作,要求她陪他一起去,那里正闹瘟疫“霍乱”,基蒂不理解。
“恐怕你一直都以为我是个大傻瓜”“我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证据”并说明这样做全是为了基蒂的幸福,因为汤森是不可能为了基蒂而毁掉跟妻子的婚姻的。
基蒂反驳沃尔特,认为查理一心一意的爱她,她也是如此深爱查理。并说自己嫁给沃尔特就是个错误,她从未爱过沃尔特。
沃尔特给了基蒂两个选择,要么离婚,要么随他奔赴瘟疫地。
并说明,如果汤森马上与多罗西离婚并在离婚后一周内娶基蒂,他会与基蒂离婚,否则,基蒂就必须跟他去湄潭府。
基蒂相信查理很爱她,肯定会与妻子离婚娶她的。
次日基蒂去找查理并告诉了他沃尔特的决定。但令基蒂没想到的是,查理并没有与基蒂结婚的想法。
他说,多罗西是最好的女人,他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与多罗西离婚的,并劝说基蒂随沃尔特到湄潭府,这是最好的方案。对彼此都好。
查理的话让基蒂彻底明白,他不会与太太多罗西离婚去娶基蒂的,他既没有那么深爱基蒂,还要顾忌自己即将接任殖民大臣的身份。
基蒂失望透顶,抱着必死的决心跟随沃尔特奔赴瘟疫蔓延区。
到了霍乱疫情区,沃尔特就全力以赴的投入救死扶伤中。基蒂每天待在屋子里无所事事,死寂的心淡漠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疾病的恐惧和沃尔特漠视她的孤独让她几度萌生逃离此地的想法。
但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对于母亲,她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查理,更是不会要她的,她已经见识过他那阴沉的脸和隐藏于迷人眼睛后的冷酷。
一想到查理·汤森,她就握紧了拳头,恨不得沃尔特当初跟她离婚,然后她有机会对绝情的查理以牙还牙,将他当初给她的羞辱都还给他。
还好,在这里她遇到了好人缘儿的瓦丁顿,她不由得跟瓦丁顿聊起了查理夫妇。
瓦丁顿认为查理很爱他的妻子,因为她是个好女人,而她的妻子对于他的绯闻也是了解的,但妻子则认为爱上查理的那些女人都是二流货色,令她颜面无光。
基蒂痛恨查理的无情冷酷,夜里却仍梦见他,也许,付出了真爱的女人即使明知所爱的人是渣男也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忘记的。
心灰意冷的基蒂与沃尔特赌气般吃生的蔬菜争相寻死。
后来,基蒂认识了为自己的信仰全心致力于灾情中的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
她们为了信仰而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打动了基蒂,看惯了周围人一批批的死去和修女们奋不顾身的基蒂决定也投身其中。
疫区投身于服务的沃尔特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基蒂再也无法从沃尔特眼中看到曾经的那种爱的依恋了。
沃尔特将那种温柔的触摸和依恋、仁爱毫无保留的给了灾区的孤儿们,也因此,获得了瓦丁顿与修女们对其伟大品质和厚道友善的心的高度评价。
对于沃尔特的改变,基蒂不嫉妒也不难过,因为在她内心里毕竟从未爱过沃尔特。只是有一种对于之前已经习惯了这种支撑的怅然若失。
漫长的日子里,基蒂想了又想,终于对查尔斯·汤森的价值重新进行了准确的评定:他就是一个二流货色,可她却爱着他,现在她必须忘了他。
修道院里一名修女感染霍乱去世,基蒂趁此机会主动要求院长修女麽麽,以期望能够协助修道院做一些义工的工作。
照顾婴儿,指导修女们做缝纫工作……当她开始参与修道院里义工的工作,基蒂觉得自己开始精神焕发。
修道院做义工的忙忙碌碌,让基蒂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院长的漠然和修女们对她的热情和有分寸的疏离让她感觉她们始终将她关在了她们精神的神秘园之外,她感到了之前不曾有的孤独的感受。
相对于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基蒂发现自己与沃尔特之间甚至与查理之间的根本不算什么,基蒂已经看透了“与无处不在的死亡的恐惧相比,与那天她偶尔瞥见的那种令人惊叹的美相比,他们之间的事儿简直不值一提”。
基蒂希望解开沃尔特的心结,她认为沃尔特没必要为了她这个愚蠢的女人对他的不忠而折磨自己。
沃尔特不置可否,并说自己并不是瞧不起基蒂,是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因太爱基蒂以至于始终心中难以释怀。
沃尔特太爱基蒂“他用一袭华丽的袍将一位轻浮的女子装扮,然后将她放在教堂里供着她,膜拜她,到头来却发现她败絮其中,于是他既不肯原谅他自己,也不肯原谅她。他的灵魂收到了伤害。
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当现实将其击碎,他便觉得现实也跟着碎了。他之所以不肯原谅她,是因为他不肯原谅自己,的确就是这么回事”。
基蒂怀孕了。
当沃尔特苍白而隐隐期待的脸望着她问“孩子是我的吗?”基蒂知道,如果她回答是,则一切都会不同,沃尔特会忽略他们的过去。
如果她能够给他一个触动他的借口,沃尔特不会将之前的过错归咎于她一个人身上,他从未有过报复之心;或许他残酷冷漠病态,但却不卑鄙不小气。
是的,如果她说是,他会彻彻底底的原谅她。
基蒂之前撒过很多次谎,再撒一次又怎么样呢?撒个谎一切都会改变。
但这几个苦难的礼拜里,在经历了查理的无情、疫区的霍乱、身边正在死去的人、修女们的信仰和瓦丁顿的乐观坚持,基蒂发现自己变了,她必须说真话,撒谎是不值得的。
于是,基蒂回答“我不知道。”
“当死神站在街角,像挖土豆一样夺去人们的生命时,再去想这个人或那个人身上做了哪些肮脏事不是很愚蠢吗?”
但沃尔特显然不这么想,他颤抖的手出卖了他故作的平静。
基蒂开始后悔,也许应该告诉他这个孩子是他的,这个谎言对她不算什么,但对沃尔特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沃尔特想要基蒂离开此地,因为她怀孕了。基蒂希望留下,她已经开始喜欢修道院的工作了。
并且她希望沃尔特能够原谅自己,不是为了基蒂,而是为了沃尔特他自己。
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基蒂被瓦丁顿引领着见到了已经罹患霍乱的沃尔特。沃尔特在自己身上做细菌试验感染霍乱病发奄奄一息。
“死去的是狗”这是沃尔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沃尔特终究还是没有放过自己。
修道院里又来了新的修女,院长建议基蒂离开这里。基蒂又被修道院委婉的拒之门外了。
孤独的基蒂明白,她又被修道院抛弃了。瓦丁顿与基地将军已经安排好了基蒂返家的一切手续。
途径驻港地,基蒂被多罗西接到香港的家中小住。
多罗西对基蒂服务疫病区的勇敢赞誉有加,一改之前对基蒂这类二流货色的不屑。
似乎刻意回避着基蒂的查理·汤森却趁多罗西不在,与基蒂再次发生了肌肤之亲。并查理甚至确认基蒂怀的肯定是他的孩子,他希望是一个女儿。
基蒂羞愤不已,明明心里已经开始讨厌查理了,但却依然经受不住诱惑,痛苦的基蒂次日不告而别离开香港。
返家路上基蒂收到妹妹多丽丝告知母亲病重的来信,随后就收到父亲发来的电报,母亲贾斯汀夫人去世。
返回家中的基蒂见到了父亲贾斯汀,讽刺的是,贾斯汀夫人去世后,贾斯汀接到了就任伦敦巴哈马首席法官的聘书尚未来得及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的贾斯汀夫人终究无缘得见。
经历了很多磨难的基蒂决定随父亲一起赴任,贾斯汀很意外,担心她孤身一人带着身孕不方便,而伦敦对他也都很陌生。
基蒂则是为了弥补对父亲的亏欠,陌生于她而言不算什么,但如果父亲认为不合适她不会强求,毕竟父亲并不欠她什么,但她还是希望能够给她一个照顾父亲共享天伦的机会。互诉肺腑之言的父女俩冰释前嫌。
基蒂对父亲说,希望能够生下一个女儿并好好教育她,使她成为一个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的独立自由的女性。
“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基蒂的眼前浮现出她随沃尔特刚进入霍乱疫区时看到的那副壮观迷人的景色,一切都还有希望。
“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1 / 12
分享 | 毛姆的《面纱》
1885年5月25日,这一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寻常不过的一天,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小市民依然在早餐后奔赴各自的岗位。
就是这样寻常的一天,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因“严重猥亵罪”被判强迫劳役两年,原本与道格拉斯真心相爱的王尔德,却被早已与道格拉斯不睦的父亲恶意诽谤而锒铛入狱,王尔德的性取向也因此而彻底暴露。
与此同时,在一艘艘驶出伦敦城的邮轮上,越来越多的先生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要逃离这块是非之地。身在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的毛姆,大抵也想乘着其中的一艘轮船明哲保身,即便终未成行,只怕内心因此事而激发的震撼,原非言语可以描述,至少不是当时的毛姆可以描述的。
1874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的律师,那个时候毛姆的家庭应该还是富足的吧,只是,在毛姆十岁的时候,父母双双离世,小毛姆便被送到英国,由他的伯父抚养了。
毛姆进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身材矮小还患有严重口吃,这使得毛姆成为众多大孩子欺负的对象。想象不出究竟有多少次,小毛姆被反锁在卫生间,从头上浇下的尿液打湿了全身,只能一个人躲在厕所等着衣服干,等着学究漏液打着手电筒来找他,小毛姆没有收到丝毫安慰之语,反而遭至一顿责骂。拳打脚踢早已是家常便饭,最让小毛姆接受不了的怕是走在路上被别的大孩子脱掉裤子,还要在一旁被指着嘲笑。
我想,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毛姆心里萌生了对男性的渴望,小毛姆也像我们每一个寻常人一样,在被人欺侮时,希望能有别的男生来保护自己。只是这种萌芽在此刻,以及此后的很多年里,都隐藏在内心最深处,只属于毛姆自己一个人。
说不清楚,这种孤立对于毛姆,对于其他被孤立过或者正在被孤立的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的孤立让小毛姆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自己、与孤独相处,让毛姆具备了身为作家必备的敏锐的洞察力;不需要与人交流,所以,大概毛姆丝毫不懂得为人的圆滑世故,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毛姆的直言不讳,他坦率的个性,都被文艺界诟病。
坦诚大概是很让人害怕的。看着毛姆在《寻欢作乐》中“活剥了”休·沃尔波尔,除了无比赞叹和深表认同之外,是极度的恐惧。
我们都非完人,谁又能保证,下一次,毛姆的利刃不会刺向自己内心深处的软弱呢?
只是,这对于毛姆来说,他不过是做了一个毫无偏袒的观察者和叙述者,不过是毫不修饰地把沃尔波尔的自私刻薄虚荣寡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已。
1892年,成人后的毛姆到德国短期交流,归来后不久便进入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正是在这个阶段,和毛姆同处一地的王尔德被判入狱。
我想,毛姆是很喜欢医生这份工作,只是不甘于此,敏感的毛姆大抵更想向世人展现底层人民特殊人群的悲惨命运与内心纠葛。所以,毛姆和鲁迅先生一样,弃医从文,希望能以文字来撼动芸芸众生心中根深蒂固的误念。
受到王尔德事件的影响,即便如毛姆这般锋芒毕露,似乎也不得不暂时收敛。
1913年,39岁的毛姆在美国的某家高级餐厅内向苏·琼斯求婚了。所有人都把苏看成毛姆这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可我却觉得39早已是一个该结婚的年纪,毛姆需要的或许并不是爱情,而是可以堵住悠悠众口、可以让自己拜托王尔德悲剧的婚姻,也或许,这是毛姆的最后一次尝试,尝试自己是否能够假装一切都不曾发生,假装自己还对女人有着冲动。
说不清是机缘,还是别的什么洞察力,苏拒绝了毛姆。
一战开始之后,毛姆便在战场一线救护伤员,也正是这个时候,毛姆遇到了大概算是他这一生最爱的人,杰拉德·哈克斯顿。
当时的毛姆正在安慰一名受了重伤的英国士兵,那个士兵想要喝水,但医生禁止他喝水。“我能帮您做点儿别的吗?给家里人写封信?”“写信?”士兵满脸的不屑,嘲讽地模仿毛姆的口吃,“想都别想。”哈克斯顿走过来,递给士兵一支烟,并给他讲了几个**笑话,把他的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开了。
当天晚上,他们在阳台上聊天,聊战争结束后做什么。毛姆说,他想写作,想旅行。“你呢?你想要做什么?”
“你指,从你这儿,还是从生活中?”哈克斯顿挑逗性地问。
“也许二者都有,”毛姆回答,“也许,到头来是一回事。”
哈克斯顿毫不犹豫地表明,他感兴趣的是娱乐和游戏,有人照顾他,给他买衣服,带他参加聚会。
后来,两个男人就到了哈克斯顿的房内,他有一瓶杜松子酒。
哈克斯顿风流倜傥、外向活泼,与毛姆的口吃恰成互补。他们虽然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距,但却在时间的见证下,一直走到了1944年,直到哈克斯顿去世。
哈克斯顿陪着毛姆游遍了世界多国,嗜酒如命的哈克斯顿无比钟情于混迹肮脏的酒吧和妓院,他成了口吃且不善交际的毛姆和下层民众的中介,为毛姆带来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很多人都觉得哈克斯顿是酒鬼、赌徒,风流浪荡、纵情享乐,不过是被毛姆包养了而已。
我想,或许毛姆喜欢的就是杰拉德·哈克斯顿的野性与本真。就像毛姆在1919年,毛姆和哈克斯顿相识后不久,出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再如《佛罗伦萨月光下》的罗利,他们都是毛姆式的男主,风流浪荡、纵情享乐、不缺钱、爱冒险,都有着自己的善恶观念,同时不虚伪、热爱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并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罗利说,“我很幸运,能够继承一笔收入,使我用不着谋生计。你认为我应该找份工作,然后抢走一个需要这份工作的穷人的饭碗吗?据我所知,我只有一次生命可以使用,我非常喜欢它。我很幸运,能够为活着而活。如果我不充分运用我的机会,那我是多么傻的人!我喜欢女人,而奇怪的是,她们也喜欢我。我还年轻,我也知道年轻不会长久,那么我为什么不能趁有机会的时候尽量快活呢?”
有的时候,我在想,毛姆是否把自己最胆怯的事情寄托在了哈克斯顿,寄托在了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身上,或许毛姆也期望自己能做一次斯特里克兰,逆着当时的道德准则,公然宣称自己喜欢男性,真诚地过一回自己最喜欢最想要的生活。
所以,在别人眼中,放荡的哈克斯顿,或许有着毛姆求而不得的品质,而这正是毛姆深爱哈克斯顿的原因。
1944年,哈克斯顿的离世对毛姆的打击难以想象,直至多年后,身边的人都不敢提及哈克斯顿的名字,怕触动毛姆的心弦,惹来伤心,落泪。
哈克斯顿去世后,毛姆的管家便由艾伦来担任了。人们都觉得艾伦是毛姆晚年的恋人,性格温和,但却为了遗产而不惜挑拨毛姆与子女的关系。
或许吧,可我总觉得,艾伦对毛姆来说,不过是晚年的一个陪伴罢了,大概是我从内心里希望,毛姆的爱都给哈克斯顿,不可以再分给艾伦,才有此执念吧。至于争遗产,我却觉得这件事情本就出自毛姆子女口中,事情真相或许早已体无完肤,也无须太过认真。
至于和毛姆结婚且有一女的西里尔,阴谋诡计也好,形式婚姻也罢,不过都是两个可怜的走投无路的人企图抱着取暖罢了!
后记:去年圣诞节,王先生送来的日历,第六页便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一句话。买来书,待在床上两天两夜,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毛姆。业内人总是说,毛姆是二流作家。我想,就如毛姆喜欢杰拉德·哈克斯顿一样,无论在别人眼中哈克斯顿是多么糟糕的人,毛姆还是爱上了他。我喜欢毛姆,便认定毛姆是一流作家,至于别人的看法,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1
《论自助》中说:我们能从伟大的作品中发现并重见被自己摒弃的思想。
毛姆的作品——《面纱》就有这样的作用。
我曾想,自己会不会因所谓的真爱做第三者,我曾想,会不会难以忍受伴侣的无趣而出轨。我曾迷途不知返,在一场梦里反反复复与无尽的妄念纠缠了6年。
幸运的是《面纱》解开我的心结,让我透彻,让我死心。有些书,你得先陷入相同的困境再读,才会顿悟。
人性的虚伪,矛盾的自尊,婚姻爱情、欲念冲动、救赎信念,毛姆一块块切开给你看。整部小说的色调都比较沉重,正因为现实且沉更容易警醒人。
由于篇幅较长,我分别从,瓦尔特、凯蒂、韦丁顿和修女们,这三个部分来写书评。
推荐给曾经在感情里深陷、出轨或被出轨的人读。一部女性精神觉醒之作,一场自我压迫的博弈。是陷入错误感情的警示灯,《包法利夫人》式心态女性的折射镜。(2006年,中外合拍**版本上映。建议先看小说再看**,剧版温情,小说残酷。)
剧情简介: 长相貌美但是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好凯蒂和性情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是一对不甚了解却匆匆结合的夫妇。知晓凯蒂出轨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森后,瓦尔特没有当场揭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为了报复,瓦尔特带着吉蒂深入中国大陆的疫区湄潭府,反丧了性命。远离上流社会诱惑,凯蒂清情人的冷暖、受到修女们感染,渐渐寻找到人生价值,同时认识到曾经自己的庸俗和丈夫的深情,希望得到原谅,却只得到沃尔特临终前说的一句“死的却是狗”。返回伦敦途中,凯蒂遭受母亲病逝,最终决心跟随父亲离开伦敦开始新生活。
2
第一部分:可爱的瓦尔特先生是如何跑向死亡的。
私心是喜欢瓦尔特的,简直理想伴侣。但是直到瓦尔特死去,凯蒂也没有爱上他。
博士学历的细菌学家,懂医学。俊秀的五官,中等偏瘦身材。性格冷峻内敛,寡言少语,羞于表达,固执且自制力极强。
凯蒂的父亲一向不爱和年轻人打交道,却夸赞他非常聪明。后期到瘟疫地湄潭府,救助病人,也显示出非凡的魄力和高尚的品质。
(可以说是神仙级别的优秀直男了,凯蒂竟然出轨!飓风哭泣。不要让给我好不好!)
整个剧情里,瓦尔特的出场和话语篇幅都很少,第一部分是爱上凯蒂并求婚。第二部分是凯蒂出轨后,他的那段惊世骇俗的告白。第三部分就是在湄潭府零碎的谈话。最后一次谈话是得知凯蒂怀孕,虽然不知孩子是谁的,还是要把凯蒂送回香港,离开霍乱地。并告知凯蒂,早就宽恕了她的出轨行为。
先从那段“名场面”开始,来解读瓦尔特的情感观。
1、“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2、"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已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尖刻。"我不是那样。"
3、"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第1小段,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名句。初读这段表白,并不喜欢。如果某人和我表白,一上来就把我说的一无是处,还说依然爱我,我一定给他几个大嘴巴子,让他清醒点。但是这段话连着2、3段和整本书来看,就会觉得瓦尔特是如此的深情又卑微。
瓦尔特告诉凯蒂当他第一眼看到她,就爱上了她。后来就一直默默制造机会靠近凯蒂,但是从不表达爱意。
在即将离开英国到香港工作时,怕错过遗憾终身,鼓起莫大勇气向凯蒂求婚,而凯蒂因虚荣心作祟,加之母亲不断逼婚,于是闪婚瓦尔特。
婚后不久,瓦尔特发现凯蒂出轨,没有立刻捅破,而是以陪他去霍乱的小城治病为理由,来提醒凯蒂,可惜她还沉醉在渣男爱她会娶她的梦里。
瓦尔特则直接让凯蒂去找唐森娶她,结果唐森断然拒绝,并要求凯蒂陪丈夫去瘟疫小城。
而这一切尽在瓦尔特的掌握中,他让凯蒂亲手撕下唐森的面纱。
个性聪明的医学博士,却不能免俗一见钟情凯蒂这美丽的躯壳,无趣的灵魂。所以瓦尔特在凯蒂出轨后告诉她,鄙视自己,因为爱过她。
我认为腼腆克制的瓦尔特之所以爱凯蒂,除了她的外在,还因为她活泼快乐,天真烂漫,善于社交的性格。而这些是瓦尔特本人缺失的部分。
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不擅长,往往会渴望,会想要靠近。
接着从凯蒂的一段独白来看瓦尔特:
“难道他就不能像她一样恍然明悟,在恐怖与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与那些在修道院里令人敬畏的美丽心灵相比,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一个愚蠢的女人红杏出墙,真有那么重要吗?面对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他怎么能对这些凡尘琐事费心劳神、耿耿于怀呢?说来也真奇怪,聪明睿智的瓦尔特竟如此轻重不分!他给布娃娃穿上了华丽的礼服,把她摆进神龛,顶礼膜拜,结果却发现,布娃娃只不过是塞满木屑的玩偶而已。正因为如此,他无法原谅自己,也难以原谅凯蒂。他的身心备受摧残,一度活在自欺欺人的幻觉中,可是当幻觉在真相面前摔得粉碎,他以为现实也被摔碎了。没错,他不能原谅她,实际上是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
其实凯蒂的理解是正确的,与死亡相比,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似乎不应该为了一个愚蠢的女人出轨而惩罚自己。
但是她忽略瓦尔特的不同。
他爱的纯粹,爱的卑微,甚至失去自我。为她隐忍无趣的社交和诡诈宴会,渴望在凯蒂身上守护自己的梦,可惜凯蒂打碎了梦,还不知悔改,振振有词,肆意挥霍他感情。
应了那句话,舔到最后一无所有。只能化悲痛为无畏,拿自己做救治实验,最终染上瘟疫而亡,永久的埋在了湄潭府。
3
再看最后一段独白,结束对瓦尔特的分析。
凯蒂说:“我觉得你这样对我不公平,” 你因为我愚昧、轻佻、粗俗,便责备我,这是不对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认识的所有女孩子都像我这样。这就好似一个没有乐感的人因为讨厌听交响音乐会而受到责备一样。因为你自己赋予了我一些我并不具备的品质,你就责备我,这样做公平吗我从未试图装出一副什么样子来欺骗你。我就是我自己,有一个好看的脸蛋和快活的性情。你不能希冀在集市的小摊上买到珍珠项链和貂皮大衣;在这你只能买到锡制的小号和玩具气球。”
这句话**里凯蒂说了类似的总结:“我们寻找对方缺少的品质太傻了”。
不过瓦尔特并没有责备凯蒂,而是无法原谅为自己。
这个观点是惊艳到我的。也许不同频率和生长环境的两个人走在一起真的不容易。
我很喜欢毛姆笔下的瓦尔特,他个性善良,内敛沉稳,聪明自重。
纤尘不染的性格,不会轻易妥协,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想守住某些不可变的信念。以至于得知凯蒂出轨最初,他想要带着凯蒂一起赴死。好在这种想法很短暂。
我多希望瓦尔特明白书里的这句话,那样他的未来还会有更多可能。
“既然万物生命都如此短暂,万事皆为过眼云烟,那么,人们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较真,争的面红耳赤,让彼此不高兴似乎显得太可悲。”
4
第二部分:被洗礼过思想的凯蒂再次堕入深渊?
书从第6章开始,详尽的描写了凯蒂的家庭成员性格。其母亲,同样是个美丽精致,善于社交的女性,但控制欲强,贪图名利。
因为只能依附于丈夫的社会地位而跻身上级社交圈,所以不断榨取丈夫,不顾及其感受,费尽心机拉拢关系,谋算职权,填补虚荣心,后因为强忍病痛久不治愈而死。
凯蒂父亲则感到解脱,同时被任职为英国殖民地的首席法官,这也是凯蒂母亲生前所渴求。
身材瘦小,性格沉默隐忍的凯蒂父亲,任劳任怨,从不快乐,没有自我,但做为殖民地首席法官,可见有智慧和能力。这些外在描写和性格特征竟然和瓦尔特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书中提到:凯蒂到香港后,发现自己的地位是由丈夫决定的,而他细菌学家的身份在她们所处的社交圈并不吃香,她感到不满,渐渐对瓦尔嫌弃。
此处的凯蒂与她母亲对待其父亲的态度与想法竟然如出一辙。
不免让人沉思,如果凯蒂没有经历过出轨和湄潭府一劫,年老的凯蒂是否会重蹈覆辙其母亲的一切。而瓦尔特的个性和爱也终将被妻子的喋喋不休永和不满足消磨殆尽。
历史总是相似的,毛姆不设计没用的情节。
母亲从小就将凯蒂往:飞上枝头的“花魁”目标打造。她没有给予凯蒂足够的底气和爱意。更没有培养她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三观端正,不畏催婚。原生家庭的荼毒,是凯蒂的悲剧。
原以为聪明伶俐的凯蒂,嫁给优秀的瓦尔特能逃出母亲的思想桎梏,做个安分守己珍惜感恩的平常主妇。但竟她“饱暖思*欲”---出轨!
凯蒂外遇金玉其外政府高官唐森。事业有成,幽默风趣,实则爱慕虚荣,自私自利,风流成性,专挑家庭主妇下手。
在凯蒂自以为遇到真爱,要抛弃一切,和唐森双宿双飞时,却遭丈夫揭发。而唐森面对瓦尔特的官司威胁,原形毕露,对凯蒂只身赴死也毫不动容,凯蒂美梦幻灭,只剩绝望。
我想此刻木心的这句话,也非常的警醒。 “爱情本来就没有多大涵义,全靠智慧和道德生化出伟美的景观。如果因为爱情而丧失智慧和道德即可判断:这不是爱情,是性欲,性欲的恣唯。”-《素履之往》
既然自愿选择的嫁给他,就该承担选择后的责任。实在不幸福,要么理性离婚,要么转变思想态度,好好生活。
5
近来读面纱和《非暴力沟通》越发觉得,完全的伴侣太难,好的相处状态真的是彼此包容、忍耐,理解。做到发自内心的欣赏,去用强大的灵魂和自我调解能力去感染你能感染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我只是建议伴侣结合以后,有矛盾要包容调和。因为凯蒂在故事的结尾也没爱上瓦尔特,虽然她为瓦尔特感到骄傲。
所以, 在最开始选择伴侣时,不要怀疑和忽略你内心的诉求,如果惧怕和这个人有未来,就不要结婚,不要压制自己,不要权衡利弊而去相处。 不要心软,不要听劝,遵循内心。喜欢一定是不怕的,不排斥肢体接触的。
要记着:“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一)
另外:追求真爱请勿触犯道德和法律制约。别被花言巧语蒙骗,更不要被那个外表好看,攻势猛烈,强行肢体接触你的“霸道渣男”给迷失了抵御能力。
接着从看看凯蒂的“曲折的自救故事”。
在凯蒂离开梅潭府时,心中欢喜,她觉得已经自我救赎,摆脱了让她堕落的爱情,精神的羁绊,不幸婚姻,并且获得自由和不惧未来的勇气。
但是毛姆告诉你,故事要曲折离奇才有趣。人性难测,情感难断,心灵的自救不会一蹴而就。
前方核能预警!
当凯蒂离开霍乱地回到香港后,因为陪丈夫到霍乱地救助,丈夫牺牲,变成了“英雄”,自己也变大伟大而勇敢。因为已经怀孕,在好友韦丁顿的宣传和帮助下,被唐森的妻子(当时香港的名望人士)以万分的热情的强行接回了自己家修养。
在唐森的家里,不可避免的遇见。奈何天高地厚,没有唐森的脸皮厚。
他恬不知耻闯入凯蒂房间,开始强行忆往事,求原谅,并解释:他非常爱妻子,离婚娶凯蒂,会断送仕途。所以当初不管凯蒂的死活。
凯蒂不理会,他纠缠道:我就是个控制不了自己下半身的正常人,不是混蛋,难道因为我昏了头爱上你,我就错了吗?
我以为上面够不要脸了。
接着又来一句:“既然你活着回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朋友,不能继续拥抱亲吻! ”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本人奉上,叼烟鼓掌双目失明口吐白沫jpg! 请自行脑补。 不行,大家不要拦着我,我要拔刀!
渣男语录之:难道我们就不能像当初那样做朋友吗就在你看透我虚伪和自私以后。
不行,大家不要拦着我,我要给毛姆捶背!要不是听过同款渣男解释语录,毛姆这么写我都不信。
凯蒂此刻对他的态度当然是鄙夷的,甚至想一脚踹走他。由于唐森屁话说不通,强行攻势,又吻又抱,凯蒂最终因为压迫太久,缺乏安慰,又无力反抗,被欲念打败,嗯。他们两个又睡了彼此。
开始读这段,我气到差点扔手机。
事后凯蒂表示痛心疾首!自我唾弃了很久,表示自己被情欲操控。然后火速收拾行礼离开,唐森再次纠缠,凯蒂不予理会,坐船回到英国。
人性奇妙。如果曾经真心的、昏头的爱过他,并且他还长的好看,虽然你知他是渣男,你厌恶他的内在和做为,但他的一个拥抱,你可能还会被攻陷。所以为什么会有分手p这种事情。
我曾读不懂,《瓦尔登湖》里关于人的天性的解释。 “每个人的内心都潜伏着野性,只要崇高的天性酣睡了,这种野性就会苏醒。这种低俗的野性就像是我们身上的寄生虫,恐怕很难彻底地消除;即使我们身体强健,它们也还是会钻入我们身体,或许我们可以回避,但绝不会改变它的本性。我们的身体也许艰苦,但未必纯洁。天性很难克制,但是应该得到克制。 ”
结合凯蒂从霍乱地回香港,还是没能抵抗唐森同他肉体接触这段,我可以理解那段话了。
我觉得我在网易云里看到的一句热评非常好,虽然放在这本现实题材的书评里显得有些矫情,但是真的符合大众心里状态。
@执笔落花笺:说来惭愧,人只要有机会,就又沦陷。这歌词很真实了!真正爱过的人是不能做朋友的,一见面就会心软,一拥抱就会沦陷,哪怕多看一眼,就想重新拥有。---来自郁可唯的《路过人间》歌曲下的评论。
当然,凯蒂最终回到英国,与父亲敞开心扉,并且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结尾:
“我希望肚子里是个女孩,我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一辈子依附于他。”
“父亲,我以前是个愚蠢,邪恶、可憎的人。但我无能为力。我已经得到了严厉的惩罚。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女儿重蹈覆辙。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荡、自立自强的人。我希望她过的比我幸福,忠实自己。”(这段我对应3个译本做了改动。)
多数情况下,人们爱做捡了芝麻丢西瓜的事。我们遇到更好的物品总想拥有,但不想自己配不配,自己该不该,自己能不能,这是悲剧的开始。
6
第三部分 : 智慧超然的韦丁顿,无畏奉献的修女 们让救赎的种子长出。
凯蒂看清唐森真面目后,绝望的陪丈夫到霍乱地,后失去丈夫,与修女们在小小教堂里做义工,结识睿智豁达的海官韦丁顿,在他们的启发下,渐渐觉醒。
韦丁顿是个海关专员,其貌不扬,在霍乱滋生的小城守坚守着。他热情幽默,睿智通透,凡事点到为止。他救下中国满族姑娘,并与其相爱厮守。是凯蒂自救的引路者。
凯蒂刚到湄潭府还对唐森抱有幻想,向韦丁顿打听唐森,韦丁顿不着声色的,全面评价了唐森,说其自大自私。表示讨厌此人,
其中一段颇有意思:“因为这个世上蠢人太多。如果有人占据高位,又平易近人,还对他们说,会尽力帮他们,人们自然觉得他很聪明。当然,这还要归功于他的太太。说起来,他的太太倒是很能干。她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常给丈夫出谋划策。查理·唐森有她这个贤内助,自然高枕无忧,绝不会做出蠢事来。对政府公职人员来说,要想仕途畅达,这是必不可少的。官场上不需要聪明人,聪明人主意多,很容易招惹是非。官场上需要有魅力、懂世故,办事圆滑,不犯大错的人。”
这段话的重点是:其实唐森不优秀,很虚伪。唐森的妻子很棒,他需要她。他经常和二流女人调情,但都是玩玩。
我读完整篇再看这处,发现他这番话别有深意。一个聪明的下属官员,第一次和人谈论他的上级,就说缺点,还顺带强调他的风流史?好像在提醒凯蒂什么。
韦丁顿在第三次和凯蒂见面,则指出凯蒂不爱瓦尔特,还很怕他。随后客观的评价瓦尔特个性、聪明,并且引出修道院的修女们,以及她们对瓦尔特的崇拜。
如果说韦丁顿埋下第一颗让凯蒂放下唐森的种子,那修女们的不惧死亡圣洁充实的灵魂,则让凯蒂自救的种子发芽结果。
在死亡笼罩的霍乱地,没了灯红酒绿的社交,没有攀附比拼的名望,希望和绝望每天都在更迭,而修女们豁达和仁爱的精神支撑出一片乐土,给予孤独的灵魂,脆弱的生命莫大的安慰。
凯蒂在得知修道院修女死亡,而紧缺人手后,极力要求到修道院里帮忙。
苦闷无事的凯蒂几乎把我要做点事来解脱自己的意愿写在了脸上。高深莫测的修道院院长告诉凯蒂: “一个人不可能在工作中或是在愉悦中,或是尘世中,或是修道院,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7
凯蒂在修道院里的修女身上感受到精神洗礼。修女们有的投入工作信仰坚定,有的热情快乐不惧死亡,有的出生高贵却舍身救世。她都伟大而纯洁,神秘而不容亵渎。
随着凯蒂怀孕与修女感情的增进,也更加感受到修女们的热诚以及她们对永恒的追求,对世间的仁爱,内心的强大足以将任何的苦难化解。
与此同时,凯蒂发现自己修女们存在莫大的隔阂。自己走不进那样的境界,自己的心灵没有归宿。她和韦丁顿说,她在寻找那样的东西,一旦找到,人生也许就会改变。
韦丁顿则告诉她:“是道,有人在鸦片里得道看,有人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得道,有人在酒里,有人在爱情里,万道归一,皆归于无。”显然,修女是在信仰里。
凯蒂寻找的,应该是未被熏染过的心吧。拥有正确的三观,自由选择的生活,理智的判断。这都是凯蒂从前的生长环境不具备的。
随着故事的解结束,瓦尔特死去,凯蒂临行发出疑问,修女们如此的执着永世的生活,而奉献一切,如果只是一个虚无的目标那多可悲。
而韦丁顿说:这并不重要,她们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 “唯有一件事能使我们不断从这个世界的混沌无序中创造出来。就是美。美好事物中包涵:人们画的画,谱的曲,写的书,以及他们的生活,这本身就是艺术,极具意义。”
道教会了世界万物去自行其道,就是意义。(书本身对“道”有一段论述,留着你们读。)
在凯蒂离开之前,院长说了最后一句话给她: “尽责做分内事,这是应该的。对职责有份爱。当爱与职责合为一体时,才能有慈悲和恩泽在心,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我理解为:如果是妻子,那就带着爱去尽妻子责,这样做出的事情才会令彼此开心,而凯蒂是在最初可以说连妻子也没做好。
8
最后做个总结吧。
读了两遍,触动很大,所以下定决心的写了这篇较长的书评。很遗憾不能原滋原味的体会毛姆语言的妙处。
原生家庭教育很重要,自由的选择,思想的开拓,独立的生存能力,对于渣男的辨别,以及妻子的责任,婚姻的选择,人性肉体欲望等,此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当然,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谁。 世界上有千万条道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走。--《动物管理局》
就如题目而言,我曾问自己会不会出轨,读完书我想,既然有正确的路摆在眼前,为何要离经叛道选择深渊。
无道德的真爱是贪欲的土壤,不负责撩拨是渣男惯用的伎俩,爱到没有自我是自毁导火索,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是自纵。
唯有自己内心足够 藐 视欲念和世俗的枷锁,才能无畏面对生活的任何可能。
—END—
前言:
一谈到毛姆,人们都会想到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确实,这是毛姆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我接触的第一部作品。毛姆总是喜欢挖掘人性,挖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肯承认的懦弱与卑微。毛姆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讲故事。他对人性有敏锐的洞察力且擅长聪明地讲故事吸引读者,而且不忘低调刻薄的嘲讽世人,却不忘自己的情怀。毛姆的作品可能没有特别大的格局,但是他对日常生活和对人生都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觉,他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特别真实生动,而且都极具复杂性,其实是对每一个人人性的探索和挖掘。
正文:
《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面纱》讲述了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基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基蒂开始悄悄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后,孤注一掷,开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报复计划:基蒂必须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地,去平息一场正疯狂流行的霍乱瘟疫。在异国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英国家乡的舒适。生活中充满了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基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小说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层面纱。基蒂的面纱,是虚荣。她追求感官愉悦的爱情。她像所有涉世未深的少女,想拥有一段所谓浪漫的爱情,拥有一个英俊潇洒、善解风情的完美情人。基蒂面纱的背后,是虚荣,是肤浅,是庸俗,是愚蠢。她是骄纵的,任性的,连婚姻大事都草率对待。费恩的面纱,是不解风情、沉默寡言。费恩面纱的背后,是一个高贵的灵魂,拥有奉献的精神,哪怕所奉献的对象只是异国他乡的陌生人,他也出于医生的救死扶伤之心,尽心尽力地默默付出。费恩是一个白求恩式的人物。刚开始两人的相处,基蒂不断地从费恩身上寻找他并没有的东西,结果只能是一次次失望和误解。英俊外交官的面纱是富有魅力、懂得用甜言蜜语讨女性的欢心,面纱背后是虚伪自私,只是个流连于风月场的花蝴蝶。基蒂在这种人身上寻找爱情,只能是被愚弄欺骗,自取其辱。外交官夫人的面纱,表面是优雅得体,是英国人在上流社会中富有盛名的名媛,面纱背后却是一个为了维系别人眼中完美婚姻的自欺者。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遇见了解,最能给孤独的灵魂带来暖意。《面纱》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两人最终因了解而相爱,但却为时已晚,费恩因为霍乱失去了生命,爱到结束时才真正相遇。对基蒂来说,刚刚得到一生所爱就要经历永别,这也是她任性盲目的代价。基蒂也因为这场爱情获得了成长,只身回到英国,以费恩遗孀的身份抚养费恩的遗腹子,同时继承费恩的慈善事业。对基蒂来说,最幸福的事情也许就是:你走后,我便活成了你的样子。
如果说这是一部写人性的小说的话,我觉得它其中写到爱情的观点、讨论真的是很精辟。比如“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确实,一个人最无奈的大概就是爱上一个永远不会爱你的人,即使到了最后,基蒂也没有爱上瓦尔特。一个人很难接受自己深爱的人不爱自己,但爱不是感激,不是有付出就有回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生活总是蒙着面纱出现在你眼前,你想揭开它很容易,但是揭开之后呢?你是否有勇气面对明天,是否偶尔也会后悔揭开了这神秘的面纱。生活原本就是平淡庸俗的,我们揭开面纱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曾因愚蠢而犯下的错,和那些不得已经历的磨难,或许并非没有意义,它让我们看清了那条本就存在,却一直被心灵的雾霭遮住的路,并会心怀悲悯的一直独自走下去。
结语:真正的安宁只能从灵魂中求得。
书中佳句摘抄:
1、“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他说道,“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2、记住,分内之事、举手之劳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赋予你的责任,就像手脏时要洗一样理所当然。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你就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
3、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心上都有缺口,呼呼往灵魂里灌着寒风,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恰恰是一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你填不了。
4、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5、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狗死的原因其实也就是主人身体的血液有毒。这个所谓的好人主人其实就是个伪善而已。
对比到书中,瓦尔特把自己比喻成狗,从最早凯莉答应嫁给他,类比狗(瓦尔特)遇到一个善人
《面纱》之后 愿你新生
从某种角度上说,毛姆是个极其凶残的作家。看他的书,就像眼看他把一切人们熟知的美好撕掉粉碎还重重扔在脏兮兮的地板上用脚踩两下,但你必须承认那才是真相。他最冷静最残酷,好像从来都很嫌弃笔下的人物,冷眼看待,那最后被解读出来的什么精神觉醒一类的也好像不是他想要的。其中代表,当属《面纱》。
《面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女子凯蒂生在一个绅士家庭,虽然美丽,但从小娇生惯养爱慕虚荣,矫情做作,喜欢玩弄男性感情。用现在的话是,东挑西挑结果挑花眼了一不小心成了个剩女。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越来越不如之前,凯蒂的母亲想要赶紧把她嫁出去。最后,自傲的她答应了内向呆板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并被后者带来了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在香港那个英国人的花天酒地世界里,爱虚荣而且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凯蒂,非常嫌弃不解风情的丈夫,于是和风度翩翩情场高手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得知真相的瓦尔特展开了报复计划,他要将凯蒂带到当时中国一个很落后的正在闹瘟疫的地方:梅潭府(一说是贵州湄潭)。凯蒂在向情人求助反被抛弃之后,和丈夫互相折磨,来到瘟疫肆虐的小镇。最后的结果是瓦尔特为帮助当地人拜托疫情,自己感染而死,而凯蒂却获得了重生。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小说,对于曾经是外科医生的毛姆来说,有点用做手术的方式来写故事,眼下一片血淋淋,他却镇静操刀。毛姆在中国呆过很长时间,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受中国旅行的影响,《面纱》将故事发生地放在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让两位主人公远离家乡,总让人有一种将人放在自己完全未知的世界里反而更能贴近自己人性真相的感觉。而且书中多次描写凯蒂的看到的美景,也有可能是幻象,拨开一切的雨雾之后,她才发觉了她自己。
《面纱》里一直都以凯蒂个人为出发点来叙述,这个轻佻浮夸的女子心不甘情不愿来到梅潭府,仅仅就是为了打发自己的时间,来到当地一家修道院帮忙,在到处都是死亡的小镇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丈夫的嫌恶,也渐渐在目睹其对灾民的尽心尽力之后变成了尊敬。好像是曾经的浮华生活和热烈的个人欲望变成了一块面纱,在这个生死交界贫穷落后却美丽非凡的地方,这块面纱揭开了,像是睡了很长一觉,人觉醒了。
可能是能够理解毛姆的人太少,也有可能是类似留点希望在人家的想法,当年那部中美合拍的**娜奥米·沃茨和爱德华·诺顿合演的**好是好看,却感觉不太吻合原作者想要表达的。**《面纱》有最美的风景,还打着“真爱一生只揭开一次”的宣传,原著中那些残酷的细节却没有体现。原著中,凯蒂在爱情、背叛、死亡的漩涡里抓到救命稻草,仿佛脱胎换骨。但是对于瓦尔特,知道他死亡,她也清楚自己并不爱她,心里有的是负疚,要的是原谅,因为“如果他原谅了她,也就原谅了他自己”。而瓦尔特,不是爱德华·诺顿所诠释的那样,一直深爱着凯蒂,他也有他的自私他的狭隘,直到死,他两行眼泪掉下来,说的却是《挽歌》里那段经典的“死的却是狗”。而凯蒂最后知道,瓦尔特极有可能是拿自己做实验,最后菜感染至死。正当读者们对这故事唏嘘感慨甚至是有所收获时,毛姆又将那个刚刚建立起的新凯蒂的外衣又撕开,狠狠地讽刺了一遍:凯蒂回到香港,接受遗孀的好待遇,被曾经的情夫妻子邀请住在她家,然后又控制不住自己,和那个她已经看透了的人滚床单。和**里,那个在花店偶遇情夫时,对儿子说了一句“他谁也不是”的洒脱女人根本就不一样。**说的是爱情让人成长,书则更复杂,也更现实。
尽管看书和看**的感觉完全不一致,**里几个中国角色非常有看点,黄秋生扮演的军官说“China belongs to chinese people”很让中国人有同感,最后两位主人公患难之中的爱情也非常满足文艺小清新们的需求。可是,在毛姆的原著里,我感受到的 爱情只有怨恨和欲望、背叛,这些和他笔下的宗教、制度、传统、文明和愚昧等等一起,共同组成一块面纱,揭开之后,那张脸也不见得真的就美丽如初。和凯蒂所承受的各种痛苦,不断的建立、推翻、质疑一样,人生不知还有多少面纱。小说最后又提到了她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老态,而最后孩子的孕育,她祈求父亲的原谅,而且勇敢承认承担。她看到一条安宁的路,她的面纱终于揭开。这时的凯蒂,宛若新生。
毛姆写《面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无论多困难,都要独立有尊严的活着。
《面纱》讲述的是一名英国贵妇基蒂的成长经历。她从放荡轻浮的“寄生虫”蜕变为独立勇敢的新女性,展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觉醒。
生活很困难,爱情也艰难。能用寥寥不多的人物和干脆利落的叙事展现一整个时代,剖析一整个群体,并在不经意间深深拷问人性,不刻意雕琢也能直击人心,是毛姆的手笔无疑。
面纱经典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英国的贵族圈还在纸醉金迷中逍遥度日,适龄的年轻姑娘们忙着参加各种舞会,为自己寻觅伴侣。她们最大的追求就是嫁一个能供养她吃喝的男人,继续纸醉金迷地度过余生。
在这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基蒂自然也不免俗。她拥有美貌,在社交圈里游刃有余,母亲对她寄予厚望,却始终没有遇到有钱有地位的求婚者。反倒是相貌平平且一直被冷落的妹妹搭上了富有的男爵,先她一步订了婚。
基蒂为了尽快离开势利的母亲,答应了细菌学家沃尔特的求婚,婚后远赴香港,开始了她无爱的婚姻。
大家可能都知道毛姆所写的《月亮与六便士》,对于《面纱》这部小说不一定有了解,由小说改编的同名**也同小说本身一样较为小众。
接下来,小酒会跟大家细细聊聊**版的《面纱》,之所以选择**,是因为**更具有爱情的浪漫色彩,小说则着重于刻画人性,简单来说,一个是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两个人的故事要从一次酒会开始……
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男主沃特在一次酒会上对女主吉蒂一见钟情,但不论是小说还是**,女主都不喜欢男主甚至瞧不起,因为男主木讷寡言,不帅气,也没有很高的权位,只是一名细菌学家及医学博士。不过爱德华的出演,显然把小说中男主外在的缺陷给弥补了。
(要搁现在,男主妥妥的优质男)
两人相识没多久,沃特便向吉蒂求婚,和他本身的性格一样直接,不浪漫,没有鲜花,也没有钻戒,有的是惊讶。(虽然求婚是在鲜花店,但吉蒂并不喜欢鲜花)
但吉蒂仍然选择接受沃特的求婚,为什么呢?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实际上就是一自视甚高的女人,找不到心中的高富帅而变成了剩女,没得挑,只好将就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这也是爱情中最为经典的问题之一, 你是愿意嫁给自己喜欢的人还是喜欢你的人。
**后面的发展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是无法维持长久的,更何况没有建立在互相了解甚至喜欢的基础上。
结婚之后,两人一起来到中国,沃特作为政府雇用的细菌学家开始从事研究,但同时,吉蒂同查理的婚外情发生,查理香港助理布政司的“高地位”、“帅气”的外表以及甜言蜜语,让吉蒂陷入她所以为的“爱情”。
当然,出轨总是会被发现的(PS:出轨的人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这是不对的)。
聪明如男主,知道吉蒂出轨,知道查理不爱她,也知道查理不会为了吉蒂而离婚。但聪明总是反被聪明误。
沃特在爱恨交织中带着吉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梅谭府,协助当地控制疫区的疫情。但这不是散心,而是男主的报复,因为无法接受这一残忍的事实。
广西桂林山水的景色真的很美,如果没有霍乱……
而似乎总是要经历过生死灾祸,感情才会更深刻不渝,平淡如水中总会有那么些波澜。
在梅谭府的日子里,沃特表现出了小说里面男主所没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是一位英雄,抗击霍乱,查找污染源,控制疾病传染,拯救深受霍乱之苦的中国百姓,关怀灾难中的孩童,以及对妻子的宽恕。不同于小说形象的冷漠、尖酸,而是更美好高尚。
同小说相似的是,女主角吉蒂在经历了这场霍乱之后,完成了自我的蜕变,这也是小说的中心,经历过背叛、爱情和死亡之后,生活的面纱才会被揭开,精神世界才能获得成长。
虽然两人在霍乱中越走越近,感情也越来越深,但终究抵不过生死,沃特死于这场霍乱,但他们的爱情却也始于此。
沃特死后,吉蒂回到了家乡,还有她的孩子“沃特”,即使这个孩子并不是他的,但却冠之姓名。
所以说**里的吉蒂是爱着沃特的,最后结局更是在她与沃特第一次约会的鲜花店,只是这次身旁是小沃特。而她也喜欢上了容易枯萎的鲜花。
。。。。。。
**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多细节没有详细描述,只有待你亲自读过、看过,才能知晓其中含义。
值得一说的还有**与小说的几处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你是喜欢**还是小说,是喜欢两个人的爱情还是一个人的成长。
第一点不同的是沃特对于吉蒂怀着情人的孩子的态度,小说里沃特是介意的,所反映的人性并没有得到成长,没有选择宽恕和包容,而**则是“不重要了”,又一次形象升华。
第二点不同的是沃特临死前所说的一句话,同样也是反映的男主的人性和道德,小说里面说的是“ 死的却是狗 ”(源自西方文坛诗者戈德史密斯《挽歌》当中的一出非常著名的典故。大意是好心人收留一条狗,后来人畜反目,狗发疯将人咬伤。大家都认为那个好心人会死掉,最终死的却是狗。)
**中却是“ forgive me ”,抛开了小说中男主对女主背叛的恨意,在临死前终于选择揭开面纱,走出曾经的痛苦和折磨。小说中沃特到死都没能走出来,所以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三点不同的是女主的孩子,小说中女主希望孩子是女孩,想要教她自由、自立,不让她重蹈覆辙,让她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拥有爱的女性,而不是依附于谁,虽然小说最后没有继续写孩子是否为女孩,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这一点,小说就已经表明了其立意。
但**不同,出现了孩子的场景,五年之后与查理相遇在街头,但此时查理对于女主来说,就是“No one important”。小沃特成了她与沃特爱情的寄托。所以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大部分人可能会更喜欢**的剧情。
最后一点,就是影片和小说想要表达的主旨,上述三点都是基于此。简单的说,小说就是女性的蜕变史,不管是男主、男二,都是为了帮助女主揭开生活的面纱,走出一切苦难和痛苦,虽然写的是一个人,但却是真实的反映了一个时代。
而**更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商业性,但确实更能让大众接受,无论是高颜值的男主,还是桂林山水的美景,都在吸引着你。同时也告诉我们,揭开了生活和爱情的面纱,走出曾经所有的不美好,才会有更多的获得。
但不管是**还是小说,都是值得一看的经典,**带给你爱情的美好,小说带给你人性的思考,一个人的时候,静下来感受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和书籍带来的美好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