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什么意思

红楼梦“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什么意思,第1张

这句话原文出自《西厢记》,张生对崔莺莺的丫头红娘所说,意思是我要和你家多情温柔的**在一张床上睡觉,又不舍得让你做铺床叠被的粗活。语义含有调笑红娘的意思。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后,产生情感共鸣。之后宝玉来探望林妹妹,对黛玉的丫头紫鹃开玩笑说这句话,有调笑黛玉是莺莺、把紫鹃比作红娘的轻薄意味,所以黛玉认真恼了。黛玉认为她的情感是纯洁的,宝玉不应语涉*邪。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在曹雪芹的构思中,北静王有求娶林妹妹的可能,但是以林妹妹的性格,林妹妹最后是不会嫁给北静王的,林妹妹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一的人,此生唯爱贾宝玉一人,宝黛爱恋难成,林妹妹宁死也不会选择他嫁。

一、有红娘特质的贾宝玉,将林妹妹和北静王联系在一起

贾宝玉有红娘的特质,他将袭人汗巾和蒋玉菡交换,结果袭人最终就嫁给了蒋玉菡,贾宝玉拾到一个金麒麟,结果又促成了史湘云和卫若兰这对玉人,按照这种伏笔,贾宝玉曾经两次要将北静王的东西转手送给林妹妹,那么八十回后,北静王和林妹妹之间必然有所交集。

二、林妹妹的才情,让北静王倾慕,北静王有求娶黛玉的可能

八十回合前,贾宝玉和北静王联系紧密,以贾宝玉反判的性格,北静王和贾宝玉的兴趣绝对相投,都爱吟诗作对,但是大观园中,才情最高的当属林妹妹了,贾宝玉曾经将姐妹们做的诗抄写在扇中并在富家公子中流传,做为诗魁和贾宝玉最爱之人,贾宝玉必然将林妹妹的诗抄写的最多,所以,北静王必然知道贾府有一个诗才了得的林妹妹,能和贾宝玉一见如顾的北静王必然也对林妹妹倾慕不已,在贾府即将失势之际,无论是想要得到心爱之人,还是为了林妹妹的周全,北静王都有可能向贾府求娶林妹妹。

三、林妹妹对爱情的忠贞,不会让她嫁给除贾宝玉之外的任何一人

林妹妹奔丧回来,贾宝玉为了讨好自己心爱之人,将北静王赠送的鹡鸰香串珠转赠给林妹妹,这鹡鸰香串珠原本是当今皇上转赠给北静王的,必然是极其珍贵之物,可是林妹妹连接都没有接一下,张嘴就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 这说明无论是当今皇上也好,还是北静王也罢,只要不是贾宝玉,都入不了林妹妹的眼,所以林妹妹根本不可能嫁北静王。

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

贾宝玉衔玉出生,此玉为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 , 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 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 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蠢大之物等语之谤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п疾三知祸福

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贾宝玉的叛逆性

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男子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而不可救药。男人本应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求取功名。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这或许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

传统男性社会性别角色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便是男性霸权主义,是高高凌驾于女人之上的那份“权威”。在贾宝玉生活的时代,男人是社会的主宰,女人是奴仆,是被轻视与奴役的。

宝玉具有男人解放主义所要求的对女人的尊重,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他甚至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世界如鲍鱼之市,女人世界则若芝兰之室。

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第二十一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概念。这就表现了他的叛逆。

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贾宝玉的“痴”

黛玉进贾府后,“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所以,二人早就认为对方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虽然二人均从心里默认,但未从口中道出,文章极力道出宝玉听完评诗或的所感所思,正是为了反映出他对黛玉与众人不同,从而烘托出他的一片痴心。另人可敬可叹。

简述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一件事

黛玉进贾府第一天,宝玉看见黛玉没有与生俱来的玉而自己却有便说这天仙般的妹妹都没有这玉,可见这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说着偏要摔了玉。吓坏了贾母等人,黛玉因为件事情在房中偷偷掉泪,这本与他无太大关系的事情都能引她为之流泪,可见她的多愁善感。

简述体现王熙凤心计的一件事

王熙凤工于心计的是很多,比如弄权铁槛寺,使一对相爱的情侣双双死亡,她到从中得到很多钱

还有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

还有借剑杀人,害死贾琏的外室情妇尤二姐

“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

请简述大观园一次风波时间的主要情节

抄捡大观园一节。傻大姐误拾春囊袋,王夫人怒抄大观园。看着抱病的晴云冲将出来,将自己小箱子倾倒在地,司祺沉默不语,凤辣子卑躬谀笑,宝玉噤若寒蝉。

简述《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

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 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说明了“木石前盟”的来由。

《红楼梦》中贾宝玉念念不忘的”木石前盟“预示着什么表示他和林妹妹前生有缘,林是木,宝玉为石,林妹妹要以一生眼泪还他的恩情 。

简述《红楼梦》中一件热闹的事

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刘姥姥夸惜春能干。

贾母领刘姥姥先来潇湘馆,刘姥姥误认为是公子书房。来到蘅芜苑,贾母夸宝钗太老实,要为宝钗收拾房子,叫鸳鸯取东西来放。在藕香榭吃酒行令。刘姥姥欲退席回家而不得。黛玉行令时无意说“牡丹亭”、“西湘记”中两句词曲。

简述《红楼梦》中一件有趣的事

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邢夫人叫了鸳鸯的嫂子金文翔媳妇去向鸳鸯说收房的事情,“金家媳妇自是喜欢,兴兴头头找,只望一说必妥,不想被鸳鸯抢白一顿,又被袭人平儿说了几句,羞恼回来,便对邢夫人说:‘不中用,他倒骂了我一场。’”又因提及“‘还有平姑娘。’凤姐儿忙道:“你不该拿嘴巴子打他回来?我一出了门,他就逛去了;回家来连一个影儿也摸不着他!他必定也帮着说什么呢!”金家的道:“平姑娘没在跟前,远远的看着倒象是他,可也不真切,不过是我白忖度。”凤姐便命人去:“快打了他来,告诉他我来家了,太太也在这里,请他来帮个忙儿。”丰儿忙上来回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奶奶一进门我就叫他去的。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凤姐儿听了方罢,故意的还说:“天天烦他,有些什么事!”

平儿哪里是被黛玉叫了去,其实是凤姐儿估计邢夫人“必来这屋里商议”,鸳鸯“依了还可,若不依,白讨个臊,”当着平儿,“岂不脸上不好看”。于是就叫平儿回避,“‘你说给他们炸鹌鹑,再有什么配几样,预备吃饭。你且别处逛逛去,估量着去了再来。’平儿听说,照样传给婆子们,便逍遥自在的往园子里来。这里面实在不干黛玉什么事。

丰儿实在是一个会揣摩主子心思,察言观色的伶俐小厮,知道明是风姐叫了平儿避开,这会子当着邢夫人面又不好说,只得这么骂着推托,所以少不得他这做下人的帮着主子一起推托。故此想出黛玉这么个借口。

这一段也是我新近想起的,想来好笑。看官,黛玉被作为借口,这在红楼当中已是第二糟了。而一样是拿黛玉做借口,对于宝钗却穷追不舍,对于丰儿却几乎不提,你说是否有趣?

简述《红楼梦》中一个凄惨的情景

黛玉葬花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请简述宝黛爱情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首先我们知道宝钗黛玉这两个女人都是很爱宝玉的,在宝玉被打之后,林妹妹哭红了眼睛,薛宝钗失语说出自己“心疼”宝玉。

而宝玉喜欢的也自然是林妹妹,他们的爱建立在志趣相投,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两人都是很叛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自由的人,他们一起读《西厢记》这种当时被认为的杂书,宝玉强烈批判科举制度,黛玉也从不劝宝玉读书。宝玉黛玉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反抗者,而宝钗则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她经常劝宝玉读书应考,做官显家,因此令宝玉反感。

但是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下,定是有情人难成眷属,在家族利益的自私思想下,贾母同意了王熙凤的调包计,拆散了宝黛,林妹妹最终含恨而终,宝玉心寒出家,宝钗独守新房,三个人的爱情都以悲剧告终。

简述《红楼梦》中一个经典的情节

很多 黛玉葬花 宝玉挨打 刘姥姥进大观园 。。

宝黛初会时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这照应书中的哪一传说

木石前盟

简述“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情节

诉肺腑,是宝黛两人把各自的心里话都向对方倾诉。世上最快乐的事是情人之间的灵犀相通。当宝玉真正了解到黛玉心中只有他一个人,并铭心刻骨爱着自己时,他简直高兴得忘乎所以了,着迷了,竟然把袭人错当了黛玉,活的宝玉像迷了心窍似的,这叫做“情迷心窍”。我有诗:

情迷心窍发了痴,乐莫乐兮心相知;错把袭人当黛玉,宝黛爱情纯是诗。(评:好诗!好一个“情迷心窍”!末句好!是笔者的体验!)

含耻辱,金钏熬着瞌睡为王夫人捶腿,不过和宝玉说了一句话,被王夫人打了一耳光,已是冤枉了,还要受到开除的惩罚,人权横遭摧残,无冤可诉,只好含耻辱死了。金钏是爱宝玉的,她对宝玉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是爱语也。她的死,从她主观方面来说,是因爱而死,故曰“情烈死金钏”。

请简述边城的情节

试论贾宝玉性格与他的恋爱婚姻悲剧

  由于贾宝玉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他一定爱林黛玉。林黛玉的性格又是怎样作者写得很简单扼要。林黛玉出身于没落贵族,她的祖上是侯爵,清制侯爵袭三代,传到黛玉的祖父时皇上加恩增袭一代,到林如海就没有世袭,是真正的科举出身,书香门第。作者写林如海就是为了写林黛玉。写林如海是个正派的读书人,夫人亡故后也不再续娶,膝下只有一个独养女儿。子孙不盛,这在封建时代是个严重问题。林家没落,子孙不盛,唯一的姑娘只好送到外婆家去。外婆家可是个国公府,公爵在贵族中仅次于王,门第显赫。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这个小姑娘全身的每个神经细胞都竖在那里,紧张得要命,唯恐被人家耻笑,不敢多走一段路,多说一句话。谁叫她出身门第低微呢。

 不久,林如海也病死了,这时的林黛玉就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女,同丫头们没有什么两样。这样一个身世和经历的姑娘到了贾家,就自然地形成子一个同贾家环境相对立的性格:生性好疑,脾气很大,说话很尖锐,动不动流眼泪,随时随地警惕着,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踩在脚下。假如林黛玉没有外婆,就会同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一样。脾气大也好,流眼泪也好,都是她的斗争形式,表现了她的性格同所在环境的矛盾对立。

 作者安排了一个很突出的情节——葬花,来描写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象自己一样的纯洁美丽,而自己所处的环境象污泥一样的肮脏,花谢了终究要落到污泥里去,所以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葬,写葬花就是写林黛玉的性格要点,经过场面的烘托和情节的概括,把林黛玉的性格突出地描写出来了。薛宝钗不会去葬花,史湘云也不会去葬花,她们没有这样的感触。只有林黛玉这样身世、处境和性格的人才会去葬花。

 对处在被压追地位的女孩子的广泛同情和爱护,是贾宝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环节,他把对被压迫的女孩子的深刻同情集中起来,倾注在林黛玉身上,结成生死不渝的爱情。可以这样说,贾宝玉对被压迫者的爱护和同情,是他和林黛玉生死不渝的爱情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这说明他爱林黛玉是从民主主义思想出发的,是以民主主义思想作基础的。就有人感到奇怪,为什么贾宝玉要爱林黛玉,身体瘦弱,有肺病,脾气又大,哪一方面也比不上薛宝钗。他们不了解这一点,即贾林二人的爱情是有思想作基础的。在《红楼梦》以前写爱情的小说很多,但从来没有写以思想为基础的爱情。贾宝玉同林黛玉爱情的成熟阶段,也是贾宝玉思想的成熟阶段。这可以拿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为标志。这一回开始写史湘云受了薛宝钗的影响,也来规劝宝玉,要他别老在女孩子队里鬼混,“也该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宝玉听了立刻说:“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闹得史湘云下不了台。我们知道贾宝玉最尊重和体贴女孩子,可是在这种关键问题上,他却毫不留情面。下面袭人接着说:“……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得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宝玉接着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这就是贾宝玉的原则性,一点儿也不含胡。这些话正好被黛玉无意中在门外听着,心里又惊又喜,又悲又叹,不好意思进来。接着宝玉出门,赶上黛玉,倾诉肺腑,这时,他们的爱情达到了白热的地步。作者描写他们爱情的成熟,同贾宝玉的思想成熟是一致的。这种以思想为基础的爱情是古代文学中从来没有的。张生爱莺莺,梁山伯爱祝英台,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他们就是一见倾心;而贾宝玉是爱林黛玉的思想,身体差一点,脾气坏一点,这没有关系,首先要思想好。林黛玉身世飘零,一无所有,这是她为贾宝玉所同情的客观处境,林黛玉心灵的纯洁,在贾宝玉看来就是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因素,作者写林黛玉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概括、集中了使贾宝玉感动、同情和爱护的女孩子们的客砚要点和主观要点。因此,他们的爱情是根深蒂固的,生死不渝的。

 同贾宝玉一样,林黛玉的性格一方面有民主主义,另方面还是有局限性。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不可能抓住自己头发离开地面,在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下,有些东西她是无法摆脱的。贾宝玉有感伤主义,他对前途不是很有信心。林黛玉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把封建思想的束缚仅仅看作是外在的,在林黛玉的头脑中还有严重的封建思想。他们热烈地进行自由恋爱,迫切地要求婚姻自主,可是仍旧等待着家长给他们订婚。有人说怡红院、潇湘馆的财物不少,为什么不收拾收拾跑掉了我们说,他们思想中有落后的一面,受它紧紧的束缚,他们不会跑,也不可能跑。存在决定意识嘛!如果问这是阶级的局限,还是时代的局限,我们说两方面都有,而主要是阶级的局限。林黛玉实际上在搞恋爱,可是口头决不承认,贾宝玉一说我们在相爱,她立刻生气,放下脸来斥责宝玉。尤三姐就不是这样,她公开声明婚姻要由自己作主,对象要由自己选择。智能这个小尼姑,除了封建束缚外,还有一层宗教束缚,可是她就敢私奔到秦钟家里去。至于林、贾二人,不但不敢私奔,而且连想也不会想的。所以我们说主要是阶级的局限。林黛玉虽然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女,可是还有一个外婆,过的还是**的生活,封建**自尊自贵的意识还是很浓厚的。自己束缚自己——这就是林贾两人爱情悲剧的思想原因。当然,在那样的条件下,这一爱情悲剧还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它具有着深广的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

 对于薛宝钗,作者同样写得简单扼要。她家是皇商,给皇帝当买办,在封建时代,商人没有社会地位,薛家虽然是皇商,但作为豪门,政治地位此不上贵族。《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豪门,薛家排在最后,大概也因为政治势力差。作者写薛家,首先写薛蟠为争英莲(后来改名香菱)打死冯渊,出了人命。书中轻描淡写,好象化几个钱就可完事。其实也要看具体情况。封建社会的官府草菅人命,视为常事,但你得有政治势力做靠山,不然还是要偿命,弄得你家破人亡。所以薛家母子三个——薛姨妈带着宝贝儿子加上薛宝钗,要进京去投奔贾家。不这样做,后来贾雨村就不会徇私断案。书中写薛蟠进京有四条原因:一来送妹候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都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四来游览上国风光。对薛蟠的性格我们是完全了解的,他不可能有这样一套精密的想法。第一条送妹妹候选,他不会有这样高明的主意;第二条探望亲戚,他不会关心这些事情;第三条整理店务,更不放在他心上;倒是最后一条“游览上国风光”才是他真正的意图。头三条都不是薛蟠的主意。所以要上京,是薛家的家庭现状提出的要求。送薛宝钗候选就为争取政治势力。在封建时代,一般善良的父母都不肯把自己女儿往深宫里送,牺牲女儿的终生幸福来谋求富贵。《聊斋志异》中的《窦氏》、《刘夫人》以及川戏《拉郎配》都写了这方面的情形,为了逃避选入深宫,硬把十一二岁的幼女往外送。薛家却不是这样。作者写这一条就是贬薛家,同时也点出薛家的阶级本性——他们缺乏政治势力,现在闹出人命案,迫切要求政治势力的支持和庇护。关于候选的事,以后撇开不提了。姨妈是控制不住也依靠不上薛蟠的,薛宝钗才是薛家的灵魂和主宰。薛家如果没有薛宝钗,很难想象将怎么办。所以薛宝钗是不能真的进宫去的。到了北京,薛家投奔贾府,很快他们就发现国公府也挺不错,尤其是有贾宝玉这样一个有希望的人。

 薛家在京中有很多房子,本来,完全可以住到自己家里去,俗语说,“探亲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住店”,自己家有漂亮房子,为什么非跑到贾家去住而且简直是赖着不走!作者先把他们安排住在梨香院,呆了一个时候,又把他们迁到东北角上另一个小院子去,让出梨香院给从苏州买来的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住。作者写薛家住在贾家的前后情形,连搬了一次家也不漏掉,实际上是暗示薛家不肯走:你把我安排在梨香院住,我没有意见;你要我搬出梨香院让给唱戏的女孩子住,我也不生气。林黛玉起反感的东西,正是薛家迫切需要的东西。林黛玉深深感到被政治势力压得慌,而薛家则时时刻刻在争取。

 这里提个问题,贾宝玉那块玉,作者硬要写成从妈妈肚子里带来的,这是神话,我们没有办法。那么你写薛宝钗的金锁又是哪里来的他一会说是和尚给的,一会儿又说那锁上的八个字是和尚给的,又说什么命里注定必须有玉的才能配。我们知道,只有贾宝玉才有玉。又如,作者写薛宝钗从小不爱花儿粉儿,平常穿半新不旧的衣服,连周瑞家的送去宫花她都不要,转送给了别人,可是那把沉甸甸的金锁,为什么老是挂在胸口薛宝钗自己也说冷冰冰的。第八回写宝玉宝钗二人互看玉锁,宝钗拿着那块宝玉,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念了一遍又一遍,旁边莺儿接着说:“……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原来不知道有金锁这回事,听莺儿这么说,才要求薛宝钗给他看看金锁。这一回在脂砚斋八十回本中叫做“看金锁姻缘微露”,实际上就是求婚。在封建社会,从没有女家向男家求婚的,何况林黛玉来在薛宝钗之先,同宝玉的成情很好,又是贾母的外孙女。因此,非得让自己姑娘有把金锁,扬言必须有玉才能配亲,并且还要找机会显露这把锁,这不是求婚是什么

 有人说,薛宝钗一脑袋的封建思想,是个典范的封建淑女。我不同意这样的意见。且看《红楼梦》如何描写。在二十二回以前,作者写薛宝钗老是跟着宝玉转,每当贾宝玉、林黛玉在一起时,紧跟着总是“宝姑娘来了”,用北京的土话说,叫做“夹萝卜干儿”。论理,象宝钗这样的人,应该成天跟着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人才是,现在成天跟着宝玉转,这又算得个什么封建淑女!当然,我不是说薛宝钗就没有资格同贾宝玉恋爱,但你不要嘴上一套,心里又是一套,搞得贾宝玉很腻烦。此如有一次贾林两人正闹别扭,宝钗在旁不走,宝玉就撵她去陪贾母打牌。贾林两人有一阵子老是吵嘴,而且越吵越凶,主要的矛盾就是“金玉良缘” 之说,许多吵闹都是从这引起的。

 从二十二回起,情况有所变化。贾母喜爱薛宝钗“稳重和平”,要给她做生日。这天王熙凤问贾琏按什么样子做生日。这里作者怕读者不注意,因为书中写过生日的事情很多,点明这不是普通做生日,而是贾母看中了宝钗,所以这个生日就有特殊意义。

 到二十八回,薛宝钗开始有主意了。她不再老是跟着宝玉走,她有意识地讨贾母等人的喜爱,贾母要她点菜。她就点老太太爱吃的甜食;要她点戏,她就点吉利热闹的戏。元妃发出灯谜来让大家猜,明明很简单,她偏装猜不着,东猜西猜,最后才猜出来,这也是为了讨大家喜欢。二十二回前,她只讨贾宝玉喜欢,这时则左右开弓,要两面派,既讨贾宝玉喜欢,又想方设法讨家长喜欢。讨贾宝玉喜欢主要是显示自己的才学,让宝玉佩服她。

 二十八回以后,薛宝钗又发展到另外一个阶段。她不可能两方面都讨好:家长喜欢她,贾宝玉就不喜欢她;讨好了家长,就不能讨好宝玉。这一回写元春送礼物,送来的东西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宝玉问:“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回没有错,“都是一分一分的写着签子的。”这里作者告诉读者,这份礼物有其特殊意义,就是通过给礼物订了婚,只是没有明白宣布而已。这个地方也要对薛宝钗怀疑怀疑。果真是一个封建淑女的话,拿到这份同宝玉一样的礼物就应该害羞。她多的就是一挂红麝串,照说应该装进箱子里不拿出来,何况当时正逢炎夏,宜于戴翡翠、玛瑙之类的光溜溜的饰物,她却公然戴上一挂挺不舒服的红麝串,毫不害羞,反而自豪。这无异于当众炫耀自己的胜利,夺得了锦标。一上来跟着宝玉转,然后又两面讨好,最后就一边倒,再不怕你贾宝玉不喜欢我。在二十八回前,薛宝钗没有批评过贾宝玉,从这时起,她就政于进“忠言”了。葬宝钗是实利主义者,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干,这时她已没有顾忌,开始批评贾宝玉,一边倒向封建主义的怀抱中去。

 《红楼梦》前四十回,主要写贾宝玉和林、薛二人的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贾宝玉同林黛玉的恋爱关系是一条路线,贾宝玉同薛宝钗的婚姻关系是一条路线,前者是民主主义的道路,后者是封建主义的道路。究竟走哪一条道路,要求贾宝玉作出抉择,这里二面也反映了阶级斗争。

 原先,林黛玉同贾宝玉的关系也是有斗争的。贾宝玉有进步思想,但是出身富贵之家,公子哥儿的习气很重,这两种东西在贾宝玉的身上是并存的,是一步步地克服和发展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公子哥儿的缺点不能容忍,加上“金玉良缘”的问题,因此产生矛盾。在前四十回,我们看到这两个人老是闹别扭,越闹越严重。作者写他们二人关系的发展是高度现实主义的:由最初的青梅竹马发展到有意识的搞爱情,最后发展到成熟,“诉肺腑”之后矛盾解决,他们从此再也不吵架了,可是两个人又面对了环境的矛盾,象大山一样矗立在面前,无法逾越过去。

 写薛宝钗同贾宝玉的关系也是一步步地发展的:最初跟着宝再转;然后左右开弓,两面讨好;最后一边倒。薛宝钗在环境方面取得完全的胜利,可是贾宝玉不喜欢她,她也一点没有办法。薛宝钗跟统治势力方面越处得好,越没有办法叫贾宝玉爱她。

 以上两条线在书中是同时发展的,而作者的倾向性非常鲜明,常常通过具体情节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例如三十六回写宝钗正帮袭人绣花,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意思是说,他只知有林黛玉,不知有薛宝钗。作者有意通过宝玉说梦话否定“金玉姻缘”,让薛宝钗亲耳听到。这说明作者对处在被压迫地位的林黛玉充满了同情。

 这两条路线写到这里,形成僵持的阶段,家长的倾向性很明确——选中薛宝钗,不要林黛玉。可是,作为贾府最高权威的贾母,又犹豫不决,一直拖着,不肯公开宣布。贾母这个老太太不大考虑别人,只考虑自己的享乐,是个极端利己的享乐主义者。正因为如此,把个贾宝玉娇惯成这样,没有贾母的庇护,贾宝玉的思想是形成不起来的。当然,贾母不是民主主义者,她是封建主义者,封建主义发展到最后产生极端利己的享乐主义,自己破坏自己,挖封建主义的墙脚。贾母在她的享乐生活中,不能不考虑自己钟爱的孙子宝玉的意志。贾母不是一个胡涂的老太太,脑子清楚,眼睛很亮,深通世故,经验丰富,通过多年的观察,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她完全知道。尤其是通过紫鹃试宝玉一节,宝玉一听黛玉要回苏州去,立刻就发疯了,这使得贾母更加心中有数。宝玉不能没有林妹妹,他们的关系是有思想基础的,不可动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设想贾母唯一宠爱的宝玉婚姻生活不幸福、而她仍能保持自己的享乐生活。她不能不考虑这一点。再说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摆在次要地位,她也要考虑考虑。于是表现了举棋不定:照她的本意就是要订薛宝钗,考虑到孙子和外孙女的具体情况,又不敢马上决定。总之两方面她都要考虑。有人认为贾母不会去考虑两方面,我的看法不同。封建时代的老太太,为了宠爱自己的孙子,作出某些容让和迁就的情况是有的。因此,我们说写到这里形成了僵持局面:家长方面不放薛宝钗,贾宝玉不放林黛玉。本来贾宝玉不一定非要林黛玉不可,现在则形成了一种力量,坚持不下,要死一块儿死,要活一块儿活,达种现象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从这时起,作者就把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线索摆到次要地位。因为家长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事人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写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关系,写各个人的主观因素,都只能到此为止,因为婚姻问题的最后解决不决定于个人的爱憎。于是作者掉转笔头,用主要的笔墨来写环境。从书中可以看到,第四十回以后就不大写爱情,贾宝玉见了林黛玉好象没话好讲了,或者有一肚子话不敢讲,怕损害了林妹妹的自尊心。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是一样,见了面就含着眼泪,默默无言。

 从四十回起,作者用很多笔墨写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场面,来反映和刻划环境,这里不能一一地讲,总括起来,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写贾家经济上的枯竭。贾家的经济状况,原来就已经不宽裕了,奢侈挥霍,收入少,支出多,到这时更是急转直下,几乎无法维持下去。例如当家人通过鸳鸯把贾母的金银器皿偷出去典卖,用来偿付债务。又如王熙凤病了,要吃人参,东寻西找,拿出来的不是参须,就是年久失效的坏参。这个情节揭示了贾家经济上的困难情况。这方面,薛宝钗很在行,她说临时到外面买人参容易碰上假货,建议通过她家店铺的内部关系去买。这些方面,薛宝钗长袖善舞,深得贾家的欢心。你贾家枯竭,我薛家有钱;我看中你贾家的“贵”,你看中我薛家的“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封建贵族家庭,“娶妻乃是一种政治的行为”。(单行本第七四页)这话说得深刻极了!薛宝钗追求贾宝玉就是一种政治行为,而贾家看中薛宝钗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解决经济困难,维持门面。

 第二,写各方面矛盾的爆发。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到这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了。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应该是长子掌权,长媳管家,就贾家说,应该是贾赦掌权,邢夫人管家。可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贾母不喜欢老大,偏爱老二,硬把贾赦摆在“那边屋子里”。因此,贾赦和贾母有矛盾,见了母亲有一肚子牢骚,中秋节说笑话还讽刺妈妈偏心眼,惹得贾母生气。由于贾母喜欢贾政,就叫王夫人掌管家务。王熙凤是邢夫人的儿妇媳,本来也应该在“那边”的,可是由于贾母偏爱,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就到这边来当家。这些关系就非常复杂,母子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傻大姐拾了个绣春囊,胡里胡涂地交给了邢夫人,邢夫人拿到这个东西,觉得这可了不得,郑重其事地转送给王夫人。这是什么意思邢夫人有满腔不平:应该我管家的,却叫你管家,看,你把这个家管成什么样子!其实,在贵族之家发现一个绣春囊又有什么了不起,邢夫人无非借此机会打击王夫人。再说王夫人,如果心里没事的话,把绣春囊烧掉也就完了。她不是这样,而是立刻大张旗鼓地搜检大观园,并且特意让王善保家的参加,因为她是邢夫人的陪房,叫她去检查,等于是请邢夫人自己去检查。这种钩心斗角就是搞政治的斗争。搜检大观园本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矛头却转向被压迫者,因为实际受害者还是那些当丫头的女孩子。司棋牺牲了,晴雯也牺牲了,四儿、芳官等人一个个地被撵出去了。封建主义的气焰大为猖狂。接着,作者写到当这些当家人不在家时,被压迫者起来挣扎反抗,大观园里到处打架,吵翻了天。例如勇于反抗的芳官与养母吵架,紧接着又有芳官、葵官等人与赵姨娘打群架,等等。这些情况说明,封建秩序已经无法维持了,王熙凤的权势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垮下来了,弄得王熙凤得了病,达个病主要是政治病——维持不住统治地位。于是乎有探春理家。封建社会由姑娘管家是很少有的,这时候实在没有办法了,才由探春出来临时主持,搞个薛宝钗在旁边帮忙。这是王夫人的主意。让薛宝钗来帮忙,家长的意图是清清楚楚的。由于内部各种矛盾爆发,封建主义的统治地位不能维持了。试问谁能够继承王熙凤来维持统治林黛玉是不行的,只有薛宝钗行,所谓“薛宝钗小惠全大体”,她向来是有办法的,只有她能够代替王熙凤来维持摇摇欲堕的统治。选择谁的问题,最后不能不落在薛宝钗身上。

 第三,贾宝玉走什么路子的问题。一个人失足落水,他还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挽救自己,据说淹死的人常常两手紧紧抓着泥草,表明他临死前经过一番挣扎。没落了的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贾家要完蛋了,唯一的指望是贾宝玉,要他走封建主义的道路,才能维持贾家的门第。那么,什么人可以帮助贾宝玉走封建主义的道路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们说,只有薛宝钗可以扶持贾宝玉走上封建主义的所谓正路。

 关于《红楼梦》所写的环境问题,我们不多讲了,就凭以上三条,不难理解为什么非选择薛宝钗不可。作者没有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悲剧的根源,简单化地看成决定于家长个人的好恶。解放初期越剧舞台上演的《红楼梦》,就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仿佛贾林二人的恋爱悲剧,完全是凤姐在中间出坏主意造成的。曹雪芹不把原因完全归结到家长个人身上。家长个人有他的意图,但不能决定,最后决定的是具体形势。贾家经济枯竭了,统治不能维持,后继无人。薛家有钱,薛宝钗能接替王熙凤,又能帮助贾宝玉走上封建主义道路。因此,贾林的恋爱悲剧根源,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客观形势决定的,这样来认识,社会意义就大了。再看通过环境描写揭示出来的统治阶级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品质的败坏堕落,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而是长时期形成的,它不是普通的伤风成冒、头疼发烧,而是已经病入膏育。通过这些描写,把封建主义制度的罪恶和衰朽的特点全部端出来了。这是封建主义末期的形势,表面强大,内里已经腐烂透顶。这是贾林二人恋爱悲剧的根源。

看过《红楼梦》的很多人,都认为贾宝玉与秦可卿发生过关系,对此,我不以为然。

大家应该知道,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暧昧关系写在书中的第五回里,而第六回的题目才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那么根据此回的题目,便可知道,宝玉与袭人的偷试云雨情是初试,如果在第五回里,宝玉和秦可卿偷情在先的话,那么到了第六回,宝玉和袭人就是再试云雨情了,也就与此回的题目相背了。这是其一;

其二、文中说:“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沾湿,唬的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涨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由此可见,宝玉不过是做了个*梦而已,而且还遗精到自己的腿上了,如果是宝玉与可卿偷情的话,就根本不会遗精到腿上;即便是说宝玉射精射到了腿上,那么可卿也会在事后帮他收拾好的,决不会留给丫头来收拾,要知道,这么大个家族,人多口杂,没有的事,尚且还要捕风捉影,何况还如此明目张胆的授人以柄呢?毕竟这是在偷情,而且还是涉及到**的关系,可卿和宝玉就是再不顾忌,也不会胆大到如此地步。

其三、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书中对于秦可卿卧房的描写:“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此段描写,极力渲染了可卿房间里的情色氛围,正如脂批所云:艳极,*极,刻骨吸髓之情景!此等地方,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来说,焉能不做*梦?

其四、为什么宝玉最初的性幻想对象会是秦可卿呢?这就要看一下书中关于秦可卿的人品及相貌的描绘了:“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现有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兼美即是指可卿身上兼有宝钗和黛玉两人之美,大家都知道,宝玉对宝钗是敬,对黛玉是爱,宝玉的性幻想对象一定会和她们两人有关,尤其是在相貌上,这才能突出宝玉对宝钗和黛玉的爱慕。但却又不能是她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她们两人都是未出阁的姑娘,如果宝玉把她们中的任一人做为性幻想对象的话,就是对她们两个人的亵渎,这与作者笔下的宝玉性格不符。因此,宝玉最初的性幻想对象就只能落在兼有宝钗、黛玉两人之美的可卿身上了。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发生过性关系,一切暧昧都不过是宝玉的一场性梦而已,事如春梦了无痕。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母家善良,受人尊敬,甚至偏爱林黛玉。但小说的结局是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死于抑郁和仇恨。既然黛玉和宝玉是一类人,为什么奶奶不是替林黛玉决定的吗?贾母真的喜欢宝钗吗?

年的前八十次,贾母没有我没有把宝钗出卖给宝玉的意思。在高鹗的续集,贾母决定让宝玉娶宝钗,因为她看到黛玉是无用的。

贾母非常喜欢宝钗,因为宝钗美丽、稳重、平和,是典型的淑女,符合女性的要求当时的服从和美德。贾母曾亲自为宝钗办过十五岁的寿宴,连孙女都不曾享受过,还当众夸她不如宝钗。当宝钗宝钗的房间太素净了,老太太拿出自己的私人感情来装饰宝钗的房间。

这一系列的举动,说明老太太非常欣赏和喜欢宝钗。但是我们可以不要把喜欢等同于选择。当于今关于美好婚姻的言论传开后,贾母无动于衷;当袁春提到婚姻时,贾母视而不见。只是因为她没有不要说任何事情。这并不意味着她默许了。事实上,贾母是反对的,她对宝玉娶宝钗的态度在张道士的提议。

贾母,黛玉和其他人。

张道士向宝玉求婚,贾当即拒绝,理由是宝玉这辈子不该早结婚。这个理由太冠冕堂皇了。结果,张道士手只求贾作秀,并没有说马上就娶。就算贾母同意,还需要找媒人做媒,交换生日,订婚,被录用。这套程序要一年才能下来,到时候宝玉也挺老了。

再者,贾已经拒绝了张道士,而是请他到外面去打听。这是什么意思?第三,五月,张道士求婚,同年冬,薛宝琴来到贾府,老太太向薛姨妈打听宝琴的生辰,打算把她嫁给宝玉。既然宝玉不该他早年未娶,为何此时问薛姨妈宝琴的事?

事实上,贾母所说的不应该早婚取决于谁比较早。张道士明确说女方十五岁,相当于宝钗年代。那时候宝玉十三四岁,宝琴比宝玉小一两岁。因此,对贾母来说,比她孙子大的女孩是早婚,但比她孙子小的女孩是不早婚的。

如果换个角度看,贾母早就喜欢宝钗宝玉了,我恐怕有什么也没留给林黛玉。然而事实是,这个贾母的孙女薛宝钗的心思绝不在此。明明宝琴第一次来大观园,宝钗在那里呆了很久。贾母宁愿考虑宝琴,也不愿考虑宝钗。可见贾母并不我不太喜欢宝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5301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