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是哪国人?

马可波罗是哪国人?,第1张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Ramusio)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注:Lach,p35)。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各种文字的119种版本。《马可·波罗游记》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注:MauriceCollis,MarcoPolo,Collier'sEncyclopedia,vol15,p383)。

《马可·波罗游记》

[编辑本段]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直到13世纪乃至14世纪,南方与北极的联系都还只是停留在经向上,无论是人类到北极探险,还是北极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各地,都是在南北方向上运动,而且是各干各的,从西欧到东亚,各有各的渠道,彼此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然而,也就在此期间,人类历史上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不仅把东西方联系了起来,而且也为人类向北极进军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含义。因此,虽然这件事情本身纯属一种个人行为,但为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人类向北极进军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和他的《马可·波罗行纪》。

1271年11月,只有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他的叔叔经过极端艰苦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来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元大都,直到1295年离去,共在中国生活了24年。

如果他不把这些经历写出来,那么事情大概也就到此为止,最多也不过演化成一些传奇故事而已。然而,所幸的是,他后来住进了监狱,大约是因为无事可做的缘故,便自己口述,由别人代笔,写出了《马可·波罗行纪》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据他说,那时候亚洲北极地区的商品和贸易主要都是运往中国的。

正因如此,所以那时的中国人对于北极已经有了一些概念,例如,“那是一个黑暗的地区”,“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见不到太阳”,那里“狗熊的颜色是白色的,个子很大”,那里的人们“乘坐狗拉雪橇旅行”等等。据当时的鞑靼人告诉他说,他们经常到北方去进行掠夺,因而迫使那里的居民不断地往更北的方向迁移。

可以猜到,马可·波罗口述的经历大概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他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这部著作会有如此深远的历史意义。关于他在东西方交流方面所引起的重要作用,人们讨论得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对于他在北极探险方面的影响和含义却鲜为人知。实际上,正是因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当中把中国描写得“黄金遍地,美女如云,统罗绸缎应有尽有”,简直就像天堂一样,这不仅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心,而且也勾起了他们掠夺的欲望。一些人虽然信奉上帝,却也知道,在他们有生之年,天堂是无论如何也进不去的。然而,中国却是实实在在的,谁能到达那里,谁就会拥有巨大的财富。因此,他们便把攫取的目光转向了中国。

元朝是一个地跨欧亚、疆域广阔的帝国,中央政府设有驿路(传递公文、官员往来的路线),保持与各地汗国的联系。这使得中原地区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变得安全而便利,因而这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数量可观的欧洲商人进入中国境内,甚至直达元朝的都城。在这些人中,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最为出名。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拉、叔父马菲奥是经营东方贸易的商人,曾在从属于元朝的钦察汗国居住过多年,后来随汗国派往朝廷的使者一起来到中原,大约在公元1265年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忽必烈接见了他们,并向他们了解欧洲各国情况。忽必烈决定向罗马教廷派遣使臣,命尼古拉兄弟同行。

他们于1269年到达地中海东岸的阿迦城,这时老教皇已去世,新教皇还没选出来,于是他们回到威尼斯家中。1271年,他们带着年仅十七岁的马可·波罗再到阿迦城。新教皇格里戈里十世派了两名教士,随他们去见忽必烈。途中,两名教士因害怕路途艰难不肯再走。马可·波罗他们三人继续东行,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又翻越帕米尔,最后于1275年到达上都。

马可·波罗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忽必烈也很信任器重他,曾命他去各省巡视,他因此遍游中国各地,足迹遍及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和五十多个城市。其间,他还在扬州做过三年官,又奉元政府的派遣出使外国,到过越南、印尼等地。

马可·波罗在中国住了十七年。后来,伊儿汗国的汗王派使臣来向元朝皇室求婚,忽必烈选定新王妃阔阔真,并命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护送,由泉州经海路去位于波斯的伊儿汗国。他们于1292年初离开中国,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1295年回到威尼斯。

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发生战争,马可·波罗被俘。在监狱中,他口述自己在东方的见闻,同监狱的比萨人鲁思梯谦记录成书,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这本书又名《东方见闻录》,共四卷。第一卷主要记叙来中国途中的所见所闻;第二卷主要叙述中国的情况,描述了中国的丰富物产和许多城市的繁华景象;第三卷记叙中国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第四卷讲述了成吉思汗以后诸王的斗争。书中的记叙真实可靠,因而很有史学价值。这本书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引起了他们对东方文明的向往。其中,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便是一名热心的读者,他读过并做过批注的《马可·波罗行纪》至今还保存在里斯本的博物馆里。欧洲的一些地理学家,还根据这本书画出了最早的“世界地图”。

在马可·波罗来中国前,元朝也有不少旅行者已到达了西方,其中较出名的便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于1219年随成吉思汗远征西域,1224年归来。1228年他写成《西游录》,记载了他随成吉思汗西进时,沿途的地理风貌,是研究13世纪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元成宗时,温州人周达观随使团出使真腊(柬埔寨),则是元代由海路出访外国最著名的一例。他写的《真腊风土记》,是一本最早全面介绍柬埔寨吴哥政权时期的著作,因资料翔实可靠,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专著,并于1819年被译成法文。

广泛而频繁的交流,使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华文明,向欧洲和全世界传播。据史料记载,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在14世纪传到朝鲜、日本的。朝鲜人根据活字印刷的原理,制造出铜的和铅的活字。后来沿着丝绸之路,活字印刷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使欧洲结束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受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13世纪时,在阿拉伯人的书中已提到火药,他们称之为“中国雪”“中国盐”。蒙古西征时,阿拉伯人通过作战学会了使用、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欧洲人也学会了使用、制造火药武器。

指南针也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有了指南针,欧洲的航海业发达起来,一些航海家开辟新航线,发现美洲大陆,终于完成了环球航行。

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54年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在13世纪来到元朝大都,后来写了《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2、苗族。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彩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3、基诺族。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4、高山族。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5、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扩展资料:

为什么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经常出现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后,随着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还需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后。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开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4、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

参考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1、综述:西辽(1131年~1211年)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国家。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由辽朝大将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率部驻扎蒙古国北部的可敦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另有“西北辽”的史称。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思斡耳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统治中亚94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灭亡。

2、建议参考:最简单的是参考,比较详细,如果还有兴趣,可以参照下中国通史。

蓝宝石的象征意义是很多人选择购买蓝宝石的主要原因。蓝宝石拥有悠久的历史,时间赋予了它很多象征意义。

在中世纪欧洲,蓝宝石是最常见的戒指、胸针和皇冠最常用的宝石之一,亦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用品和装饰用品,经常用来装饰清真寺、教堂和寺庙。直至现今蓝宝石也是欧洲贵族最为钟爱的宝石之一,在各种重要的场合都少不了蓝宝石的身影,蓝宝石也被称为“帝王之石”。

蓝宝石不仅仅象征着权力与高贵,还象征着美丽的爱情。蓝宝石是结婚5周年和45周年的纪念石,65周年则是星光蓝宝石,同时也有不少蓝宝石戒指见证了美好的爱情。拿破仑送给约瑟芬皇后的求婚戒指、戴安娜王妃的结婚戒指、凯特王妃的结婚戒指、尤金妮公主的订婚戒指等等,蓝宝石戒指见证了无数的爱情故事。

蓝宝石的历史赋予了它很多的象征意义延续至今,衍生了很多的象征意义。在颜色方面,蓝色象征着沉着冷静、高贵优雅。对于男士来说蓝色代表着智慧和大度,对于女士来说蓝色象征着礼貌和谨慎。在星座方面,早期印度教传说认为蓝宝石是金牛座的幸运石,可以治疗精神紊乱;而由阿拉伯传入古老西班牙的传说则认为蓝宝石是双子座的幸运石。蓝宝石还是九月的生辰石关于蓝宝石的象征意义一直在增多,都是美好的祝愿所在。

蓝宝石用于不同场合还会有不同的纪念意义,对于人们来说蓝宝石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同样重要,纪念意义总是特殊具有传承性,就像凯特王妃的蓝宝石婚戒,代表了威廉王子对母亲的怀念。

蓝宝石的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你都了解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597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