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爱的收获和感受(5篇)
《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他描写的简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读简爱的收获和感受,希望大家喜欢!
读简爱的收获和感受篇1
《简爱》是我读书生活中最喜爱的一部外国小说。懵懂无知的自我满怀少女的情怀静静地走进简爱的内心世界,了解她的喜怒哀乐,心路历程多了份成熟和感悟。
简爱,个子不高,身材瘦小,相貌平平,正如人群中并不出众的自我,没有华丽的外貌,得不到那虚荣的满足后的骄傲和窃喜。莫名的喜欢简爱,那个善良、倔强的女孩。或许,从简爱的外貌上能够找到自我的影子,藉此安慰平庸的自我。作为女子,谁都渴望自我成为耀眼的珍珠,焕发自信的光彩和炫耀的资本,但未必人人都能光芒四射,有平庸,才有出众;有贫寒,才有富贵;有卑微,才有自大;有完美,才有丑陋;有善良,才有凶恶。世间的万物总是有对立的,才显得多姿多彩,勾织着生活这张最繁琐复杂的网,包罗着万象。
出生贫寒的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舅父母家,从小就受到了舅母和舅母家孩子的责打欺凌,佣人的冷嘲热讽,备受歧视和摧残。尤其在红房子所受到的虐待,更是来自肉体的屈辱和内心的恐惧,在不幸的童年生活中留下挥之不散的阴影。孤儿院严厉的教规,恶劣的环境,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深刻的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人情的冷暖。好友海伦的离世,如花的生命就此凋零,过早的体会到失去亲友的生离死别的哀痛。《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她年轻美丽的姐姐、多才多艺的弟弟和文采飞扬的妹妹相继在病魔的吞噬下失去生命,作者也在历尽千难万苦后最后寻觅自我的感情,可悲的是刚刚开始享受生活的甜蜜和温情就得病离世,这是家族的无言杯具,也是文坛的巨大损失。沉重的生活,沉痛的情绪,自我不禁热泪盈眶,感慨生命的脆弱,生活的艰辛,过世人解脱后的自由和简单,存世人悲哀后的无奈和辛酸。
简爱孤身一人应聘来到桑恩费尔德庄园,成为那里的家庭教师,邂逅了这座庄园的主人罗契斯特,从此改写了她的人生。她的第一次感情告白叩响了罗契斯特的心扉,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成为不朽的经典对白:“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透过坟墓,平等的站到上帝面前。”简爱冲动、慷慨激昂的话语句句敲打人心,字字铿锵有利,表现出一个内心丰满、有血有肉的简爱,她渴望平等和尊严,期望活的有价值,在和不公的命运抗争,敢爱敢恨,不屈服、不退缩,大胆的争取自我的幸福的权利,欣赏简爱的勇敢坦诚,惊讶她的执着和勇气。
生活总是眷顾善良、真诚、不屈的人们,孤傲的罗契斯特结束了长达十三年不幸的婚姻,疯狂的妻子一把火烧掉了庄园,葬送了自我,从此那毛骨悚然的狂笑声销声匿迹。郁郁寡欢的罗契斯特自此残缺,腿脚不便,眼睛失明,遭遇破产。简爱意外的得到叔父不菲的遗产,她却把遗产平分给自我的表兄妹,得到了亲情的温暖。她重返庄园,找到了苍老了许多的罗契斯特,她义无反顾的表达了自我的爱。某一天,散步在风和日丽的田园,罗契斯特模糊地看到了妻子简爱的身影倍感欣喜,视力逐渐恢复,同时拥有了属于他们的爱的结晶,成为幸福的家庭。作者给予主人翁最圆满的结局,赋予用心向上的人们更多的力量和信念。爱,不需要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没有金钱的爱,才是跨越虚荣和贪婪的爱。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苦再难也不能卑躬屈膝,也不能卑微,更不能轻视自我、自暴自弃。爱,需要勇气。当感情来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能够像简爱那样大胆的去追求幸福,去维护自我的尊严,得到平等的爱。
失意时走进简爱,从她自强不息的韧性中得到启迪,学会乐观和坚强;得意时走进简爱,感念生活的完美,学会珍惜和谦逊。与众不一样的简爱,不一样于其他书中的女主人翁,没有姣好的面容,没有婀娜的身姿,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光坏的笼罩,但瘦弱的外表,坚定的眼神,果断的话语,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依然塑造了一个勇往直前、爱憎分明的少女,赢得了自我的感情,增添了自我的人格魅力,让读者由衷的喜欢她的淳朴和真实,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
读简爱的收获和感受篇2
初读《简·爱》的前几章,我为简·爱悲惨的命运感到怜悯与同情——还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和满腔的怒火!因为我看到了简爱在童年时受到的种种的不公平的待遇:舅妈对他的毒打、辱骂,把他视为自己的眼中钉,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近他,将他排挤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外人;表兄妹对他作出的种种欺凌,甚至有时连头发都被自己的表兄抓破出血……这些都在简单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成为了他童年的噩梦。
在这里,她虽然可以住在豪华的楼阁之中,却只能得到孤立与蔑视;在这里,她虽然可以免受饥寒之苦,却得不到平等与关爱。她也是人,她也想受到平等的待遇,所以她毅然决意反抗这一切:她反抗恶毒的约翰,在约翰撕打他的时疯狂回击;在从红房子锁上的那一刹那喊出:“不公平!不公平啊!……”在里德太太向内奥米·博洛克赫斯特说她是撒谎者之后,她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回击——向里德太太怒诉自己的心声。可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她没有反抗的资本,只能忍受里德太太对她无理的摧残。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简·爱对自主命运的渴望。这也为她下文发生的种种事情所作出的对应做了铺垫。
后来她被残忍的扔这里——这里用扔字一点都不夸张——进了洛伍德学校,在这里有严无人道的规章制度;有以“节俭”为旗号的吝啬;有以大欺小的黑暗之为;有质败量少的一日三餐……在这样人伦尽失的地方学习生活,不知是何等的辛酸。就拿海伦·彭斯来说,她是宗教的毒害者。她在无情老师的教育下被迫忍让,被迫接受,并用宗教的思想催眠自己。但尽管她深受折磨,但她内心的纯真仍未改变。她与博爱慈祥的谭波尔**依然成为这黑漆漆的世界中的一束阳光。谭伯尔**为简·爱洗清冤屈,海伦·彭斯在生命的尽头依然鼓励简·爱。谭波尔**对简·爱的无私关爱和精神,海伦·彭斯对简·爱纯真的友谊,让简·爱在这个黑暗的学校有了一线曙光,坚定了简爱想要自主命运的信念。
在洛伍德学校,简·爱又待了几年。后来谭波尔**离去。追求独立的他不想在洛伍德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自主命运的她想有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于是刊登了广告,离开了洛伍德学校。
她依靠自己的能力,当上了桑菲尔德庄园的家庭教师,对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产生了好感。正当一切都快要结束,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婚礼的前几个小时,意外发生了: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先生有妻子——而且是一个疯子!
我怕这会让简爱难以接受,我怕这会破坏简爱已经得到了的爱情。但,简爱是坚强的——尽管自己对罗切斯特先生有的依恋,对他的爱有如同星空一般深,可是为了不做鸟笼中娇生惯养的金丝雀,为了自己爱的信念,平等而真实纯粹的爱,毅然放弃了梦寐以求的——这唾手可得的爱情。她用“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胆量与毅力,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后来经历了种种困难,简爱终于拥有了能够自主命运的能力。他带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失去已久的爱人——罗切斯特先生。可此时他已经瞎了眼断了手,可简·爱依然不嫌弃他,比较后他们两个成功完成了婚礼,简·爱也成为了自己真正喜爱、真正能够自主命运的贤妻。这是简爱——追求平等的简爱;这是简爱——自主命运的简爱!她赢了——她打赢了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小说的背景,是英国19世纪中叶的社会。在那时作者若想把这种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的精神带给广大民众,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作者将自己的理想人格寄托在这本书的主人公简。爱身上,而简爱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为当时千千万万的底层民众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为从古至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饱受摧残的女士们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简爱得不到平等,可是她偏要平等;简爱不能够自主命运,可是她偏想要自主命运。或许在书的前半部分,她是人们眼中卑微的丑小鸭,但是在书的比较后一部分,她是人们眼中尊贵的白天鹅。尽管她没有亿万富翁那般骄奢纵横的生活,但她有自己朴实无华的、令自己满意的生活。
追求平等,自主命运——这八个字,为简爱这个不好的故事画下了一个好的句号。
读简爱的收获和感受篇3
《简·爱》(Jane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是19世纪英国文学名著。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简出生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自出生以来就父母双亡被搁置在孤儿院,后被疼爱母亲的里德舅舅在临终时嘱托给舅妈照顾。简就这样来到盖茨海德府(舅舅的住处),而在这里简度过了充满恐惧又孤独无助的童年。舅妈和她的三个孩子都视她为眼中钉,在府里的九年每天几乎都饱受嘲笑侮辱及鞭打。最终在第十年,简爆发了。瘦弱的她向欺负她本应该称表哥家伙发起了进攻,无疑这场战争以悲惨的失败告终。简被姨妈关进了闹鬼的红房子,在那里她度过了极度恐怖的一晚,从此她对这个令人厌恶的舅妈不再产生任何一丝幻想。当然刻薄的里德夫人再也容不下这个“彻头彻尾”的“坏女孩”,便把可怜的简从到了一公里之外的“慈善”学校——洛伍德学校。那天的简多么的兴奋啊,终于远离了这个魔窟,殊不知简只是从一个魔窟来到了另一个魔窟,在这里上学的孩子无一不孤苦伶仃,生理和心理上都饱受折磨,但是这里出现的彭斯和谭波儿**对简来说无疑是光一样的存在。英年早逝的彭斯教会简放下仇恨;睿智切富有魅力、待人真诚而又温柔宽厚的谭波儿**对简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存在使洛伍德学校的生活变得不那么难过。随着谭波儿**的出嫁,十八简带着对未来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离开了洛伍德学校。
学有所成的简,虽然没有高高的个子、好看的脸蛋,但却有着清澈的眼神、雄辩的口才、如火的心灵和柔中有刚的性格,在离开洛伍德之后简成为了桑菲尔德府家庭教师。在这里她遇见了她的真命天子——爱德华·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先生和简十分类似外貌非常普通,甚至有些难看;性格也有些古怪,但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听从自己内心。两个十分相似的人儿初次相见就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普通的富人不太一样,对待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身份地位不同流露出令人厌恶的表情。罗切斯特先生不太爱笑表情严肃,但心地善良,敢作敢当,对待事物充满激情,又带有深奥神秘的成熟魅力,而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简。无疑,情窦初开的简不知不觉地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比他大二十岁的男人。简做了一个郑重的决定,她决定嫁给他。可婚礼举行的那天,一个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将这对新人推入深渊。原来罗切斯特先生早已成婚,并且原配妻子就在这个桑菲尔德府内,尽管这个原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得知真相的简自尊自强的简无法接受最终选择了离开,而简的离开使这个本就无助的男人,陷入无比痛苦的深渊,使他的世界陷入没有一丝生机的无比的黑暗。
身处绝望中的简遇到了自己真正亲人,并得到了一笔不菲的遗产,他不在孤苦无依也不再贫穷。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表哥,一个富有真正崇高心灵,样貌俊美的男人向她求婚。但是简拒绝了,只因为这个俊美的男人的追求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需要。简是一个自尊自爱且忠于内心的女子,面对这样无理的请求,她断然不会接受。经过种种遭遇,简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地内心,她深深的爱着罗切斯特。她急切地渴望着再见一见那个深爱着自己切自己深爱着的那个男人。
最终她踏上了会桑菲尔德的路,但是她还没有看见那个日思夜想的人,却先看到破败不堪的府邸。原来,在简离开的一个月后,疯女人放火烧了整座府邸并跳楼自杀,而罗切斯特为了救她,被大火烧的既残又瞎,财产也所剩无几。得知真相的简最终见到了那个没有往日光辉却依旧令她着迷的男人。再见到他时,简便决定了,他一定要嫁给这个男人,不管他是否拥有财富,是否具备绅士的条件,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他活着,就是上帝赐予她的最大的福音,而她也必将永远守候在这个男人的身旁,成为他终身的眷侣。
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纯粹而真挚,忠于彼此,忠于自己。简的成长之路何其坎坷,但始终保持不变的是赤子之心。而对于幸运我们来说,更应该保持赤子之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懂得反思且忠于自己的内心。
读简爱的收获和感受篇4
“一个有理智的人应当有自己的追求,按自己的意愿生活,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简爱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锁。是啊,为什么有能力却要依赖他人为什么要藏起真实的自己为什么要对厌恶之人挤出虚假的微笑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和那片爱,谁都无权来夺走它们。记住,那是底线。如果真的有人觊觎属于你的尊严与爱,我们该怎么办呢忍气吞声只会使他们变本加厉,所以,请大胆地断绝他们那份希望。我从那个普普通通的英国女士简爱那里,终于找到了那道人生选择题的正确答案。
《简爱》的第一部分讲的是简爱在舅妈家和在慈善学校发生的事情,简在舅妈家忍耐到极限时,与殴打自己的表哥对打起来,并酣畅淋漓地对虐待自己的舅妈进行了反击,当时她的心中“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胜利感”,但是最后,她的快感渐渐变为了自责,感觉这种既招人恨又恨人的处境是可悲的。从这里,我也明白了复仇所获得的快感只是暂时的,而且它也会渐渐“变质”。从中同时也可以看出,“家人”对简的憎恶与嫌弃,使小小年纪的简心智早熟,也表露了简的反抗意识。在慈善学校时,简对宗教的虚伪有了更深的认识,勃洛克赫斯特牧师荒谬的“惩罚肉体可以拯救灵魂的主张”的主张,引起了简的强烈不满;好友海伦彭斯的死,激起了她的无限悲愤,也增强了她顽强抗争的意识。由于后续学校生活条件的改善,良师谭波儿**的教育,让简爱继续在洛伍德学校生活了八年,但谭波儿**的离开给她的刺激,燃起了她对接触外界的向往。于是,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在桑菲尔德庄园中,简认识了庄园主罗切斯特,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曲折而动人的爱情。在这个过程中,简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在自力更生和男女平等的方面。她渴望得到那份爱,可失去了那份尊严,爱在她心里,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缺一不可。正因如此,,简最终怀着极度矛盾痛苦的心情,离开所爱,在外流浪了四天后,被沼泽山庄收留,在离山庄不远的莫尔顿村当了乡村教师。
在山庄中,简惊讶地发现山庄是姑妈家的,而圣约翰三兄妹,就是她的表兄表姐。这一部分通过简爱和圣约翰之间的感情纠纷和矛盾纷争,展开了人性和“神恩”的搏斗,并以人性的胜利告终,阐明了简对人性的珍视和对幸福的追求。圣约翰是个被宗教“修建并驯化了天性的人”,他喜欢简,也想让简变成和他一样的人。但是简不想嫁给他,因为嫁给他就是归顺神权,她的尊严并不允许她这样做,他们两个为了爱情观有过剧烈的争吵。但是,圣约翰去剑桥前在晚祷中有针对性的阅读经文以及最后对简爱的个别“布道”,有关地狱和天堂的劝诱和告诫,顷刻间曾使简爱遗忘了自己的拒绝,瘫痪了自己的抗争,差点做了“傻瓜”,答应嫁给他。可就在这关键时刻,简听到了罗切斯特“简!简!简!”的呼唤。这呼唤打开了简心灵的牢门,挣断了心灵的锁链,把她从昏迷中唤醒,使他有了能量,占了上风,彻底摆脱掉圣约翰的“神恩”的控制和束缚,奔向自己幸福的目标。这下,我们的女主人公终于拥有了完整的那份尊严与那片爱。文章的结局是我最喜欢的“大团圆结局”,同时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结局。
简爱早已从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变成了一个自力更生的强者,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终于完全平等,这也是作者对男女平等的一种奢求和想法。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大团圆结局”,更是艰苦奋斗,顽强抗争的结果,也象征着人性的胜利。那份爱与尊严,使简爱的一生走向了光明。或许,爱与尊严,就是幸福的标准吧。
看完这本书,我对人们最重要的东西有了新的了解。我们的人生或许不会像简爱那样坎坷,但是,使它变得明亮的,仍然是那份尊严与那片爱。只有这样,那才是真正的我们所说的“HE(Happy ending)”!
读简爱的收获和感受篇5
《简爱》是一部在英国文学史上堪比中国的红楼梦经典的文学著作。
讲述的是,名叫简爱的女孩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在一波三折后终于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故事。
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也是一部被称为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夏洛蒂出版小说时是十九世纪,当时英国的工业仍旧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女人的地位还是属于攀附,勃朗特三姐妹都是作家,这在当时看来是不符合女性气质与身份的,会遭到男士的唾弃。再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三姐妹还陆续发出著作,夏洛蒂想借这本书来表达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满,渴求平等、自由。
简爱一生都在追求着平等和自尊,不甘被世俗他人的目光所牵绊住自己前行的脚步,勇于拼搏,渴望得到认同。
她自幼失去双亲,在舅妈家饱受欺凌收到不平等的待遇,被送往寄宿学校,可是那里也没能好到哪去,管理人用一切庸俗的礼仪和偏见摧残孩子们的心灵和肉体,吃不饱穿不暖还时时刻刻担心受到责罚,一场瘟疫血洗了整个寄宿学院,将它的腐败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据说,夏洛蒂本人也是在一个修道院学习过,枯燥的说教,束缚着她们。夏洛蒂批判着当时社会对女人的不公,揭露当时腐败的政治教育,像解开腐烂了很久的尸骨盖,露出地下令人作呕的蛆。
简在那里学习了八年后成为一名家庭教师,来到罗切斯特先生家教导瓦伦,在一次次与罗切斯特先生的接触下,简发觉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但碍于对自己的不自信迟迟没有流露,而罗切斯特也恰好被简所吸引,于是两人相爱了。简提到,有个英格拉姆**,比她漂亮比她优秀比她端正,出身也比她高贵,她认为罗切斯特应该和英格拉姆在一起。她还绘画了一下英格拉姆**,告诉自己,自己比不上她!就别再妄想罗切斯特先生了!作者频频描写简相貌不端正,个子矮小,并非是想告诉我们“麻雀也有一天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而是相貌不是决定人的一生的一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付出才是最关键的,要相信自己,也许你没有那么差。
当简与罗切斯特举行婚礼时,意外得知罗切斯特有个疯妻子,简伤心欲绝不甘做他人情妇,便动身离开。四处漂泊被圣约翰一家收留,牧师圣约翰和他两个妹妹都对简很好,当圣约翰向她提出结婚时,简犹豫了,圣约翰说想与她结婚并非是爱她,而是想要个好的助手。简突然想起了罗切斯特,感觉罗切斯特在呼唤她,于是便赶回桑菲尔德,发现那里的豪宅已然成为一堆废墟,原来是他的疯妻子放火烧了整个宅子,罗切斯特也失去了一只胳膊瞎了一只眼睛,简没有离开,而是和罗切斯特永远在一起。
这个结局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但这也是最好的结局。简一直渴望平等,现在他们真正地平等了,简不需要畏惧什么,也不需要在乎什么,只要能够一直这样下去,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我在看简爱时,我被她里面的语句深深吸引着不能自拔,夏洛蒂描写景色非常精致,就像一副画一样在你面前栩栩如生,你甚至可以感到迎面的和风和白嘴鸦的叫声。我认为这也是她文章最出彩的部分之一,她用那金边镶的景色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所有的喜怒哀乐就这样活跃于纸上。
她的道德观念,她的理想,都活生生体现在她塑造的人物身上,她追求平等,她渴望地位,她崇尚自由,她不是当时典型的英国女人,突破了这个重要的关口,也让简爱这部著作永垂不朽!
最后送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
你认为我没有血肉,只是一架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任凭别人从我嘴里抢走我唯一的一口面包,任凭别人将我杯子里仅有的一滴生命之水泼掉难道这一切只是因为我穷苦,我没有显赫的背景,我长相平庸,我个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你想错了——我的心同你是一样的,它丰富,它充实……我没有按照世俗和规矩同你说这些话,也不是在用血肉之躯和你说话,而是在用我的灵魂和你的灵魂说话。就好像现在我们一同穿过坟墓,站到上帝的脚下,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本来就是如此!
我肯定我们会分开,我肯定我们一方会离另一方而去,在一个人死后。但我更肯定,我现在若不求你留下来陪我,我会后悔一辈子
我将用我的手带你走出忧伤困苦,你的杯将永不干涸因为我将是你杯中的生命之泉,我将用这支蜡烛在黑暗中照亮你的生命,现在我用这只戒指向你求婚你愿做我的妻子吗
我愿意她(他)成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西方婚礼誓词(新郎 新娘 牧师对话)
版本一:
牧师:"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吗?爱她、忠诚于她,无论她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Doyou(你愿意吗)"
新郎:"Ido(我愿意)!"
牧师:"你愿意嫁给这个男人吗?爱他、忠诚于他,无论他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Doyou(你愿意吗)"
新娘:"Ido(我愿意)!"
版本二:
牧师:问(男):×××你愿意承认接纳×××为你的妻子吗
(男)答:我愿意
牧师:问(男):你当以温柔耐心来照顾你的妻子,敬爱她,唯独与她居住。要尊重她的家庭为你的家族,尽你做丈夫的本份到终身。不再和其他人发生感情,并且对他保持贞洁吗?你在众人面前许诺愿意这样吗
(男)答:我愿意。我×××愿意承受接纳×××做我的妻子,和她生活在一起。无论在什么环境,都愿意终生养她、爱惜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不和其他人发生感情。
牧师问(女):×××你愿意承认×××为你的丈夫吗
女)答:我愿意。
牧师问(女):你愿意到了合适的年龄嫁给他,当常温柔端庄,来顺服这个人,敬爱他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1],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享年73岁,[1]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中文名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外文名
Charles Robert Darwin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普雷斯顿
出生日期
1809年(己巳年)2月12日
快速
导航
进化观成就信仰家庭科学影响主要著作及信件
大事年表
1809年2月12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小城什罗普郡郡治Shrewsbury。
1817年他的母亲去世。
达尔文
1817年~1825年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
1825年~1827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1828年~18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神学。
1831年~1836年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
1837年开始写作第一本物种演变笔记。
1838年阅读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
1839年1月,与爱玛·韦奇伍德结婚,12月,儿子威廉出生,严重疾病的第一阶段,1839年~1843年编纂五卷本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
1842年移居到伦敦郊外的达温宅。
1842~1846年撰写三卷本著作《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
1844年撰写未发表的阐述进化论的论文。
1846年~1855年就藤壶问题进行研究写作。
1848年父亲去世,健康状况不佳并持续很长时间。
1851年女儿安妮去世。
1855年开始撰写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著作。
1858年伦敦林纳学会宣读达尔文和华莱士的各自关于进化论的论文,小儿子夭折。
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1860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在牛津大学关于进化问题的大辩论。
1863年~1865年病情延续。
1868年发表《家养动物和培育植物的变异》。
19世纪70年代发表五部关于植物的著作。
1871年发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
1872年发表《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
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
1881年发表关于蚯蚓的著作。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天才降生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
求学之路
1825年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达尔文
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农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 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对博物学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但是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2]
婚姻
对于婚姻大事,达尔文也有着科学家的谨慎。他拿了一张纸,中间划条线,线的一边写结婚的好处,另一边写单身的好处。达尔文感叹不结婚太孤单,然后连写三个“结婚”——证明完毕,必须结婚。
达尔文和他的孩子
达尔文显然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喜欢和女人闲聊,他就是要找传统的贤妻良母。他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朋友家的三位女儿,个个博学聪明,能跟他辩论哲学和科学,更能容纳他的。他找上了从小认识的表姐爱玛·韦奇伍德。爱玛比达尔文大一岁,她的父亲是达尔文母亲的弟弟。爱玛一口答应达尔文的求婚——这个爱听女人唠叨的男人,女孩子似乎都当他理想丈夫材料。虽然爱玛担心死后会和丈夫永远分手,她将上天堂,不拜上帝的丈夫则不知去何方,她也只是要求达尔文对信仰保持开放心态。两个半月后,他们就结婚了。
女儿安妮的去世未能摧毁达尔文的婚姻。在爱玛的时代,女儿安妮的病故很容易被认作是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比如说,嫁了一个不信上帝的男人。但爱玛从未如此认为。两人都深爱安妮。眼见安妮停止呼吸,达尔文自己也病倒在床。他对爱玛说:我们更要互相珍重。爱玛答道:你要记住,你永远是我最珍贵的宝藏。每到周日,他陪着爱玛和孩子走到教堂。妻子带孩子进去做礼拜,达尔文却孤身在镇中散步。
爱玛未必同意《物种起源》中自然选择的观点(而不是上帝创造),或许她都未必感兴趣。但也正因为如此,爱玛可以代表当时的未受过科学教育的信教大众,对《物种起源》手稿作出第一反应。爱玛仔细阅读了手稿,改正拼写,改正标点,并建议达尔文将一些容易刺激信徒和教会的段落写得语气温和一些,论据更清楚一些。
达尔文
如果当初不结婚的那一栏里理由再多一些,如果达尔文保持单身,继续生活在伦敦的知识分子中间,如果不是和爱玛结婚,他很可能写出一本较为激烈的书。由于爱玛的参与,对书中观点的争论,多少能摆脱感情的羁绊,而集中于事实和逻辑。
《物种起源》初版于1859年。十二年后,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不管人猿同源如何有争议,《人类的由来》一书,显然对达尔文夫妻的感情毫无影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们存活下来的最大的女孩子埃蒂嫁人了。达尔文告诉她:我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要完全归功于你的母亲——你应以母亲为榜样,你的丈夫将会爱你有如我爱你的母亲。
达尔文
达尔文早于爱玛十四年去世。有一个传说,说他在去世前皈依了信仰。或许,是为了安慰爱玛的天堂不得相见的悲伤?没有这回事。在爱玛的日记里,未曾发现此类记录。达尔文至死是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科学家。
创立进化论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他在随“小猎犬号”( theBeagle)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光弯曲。[1]
达尔文
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家。1838年,他偶然读了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更加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纪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亚当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话。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达尔文
然而,他对发表研究结果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1842年,他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后将它扩展至数篇文章。1858年,出于年轻的博物学家R华莱士的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加之好友的鼓动,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3]
爱玛·韦奇伍德和她的孩子
作为一个不求功名但具创造性的人,达尔文回避了对其理论的争议。当宗教狂热者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说相违背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4]
进化观
达尔文生物思想的发展
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说,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并试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世纪)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类似昆虫幼虫的蜕皮)而变为陆地生物。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这就是所谓特创论。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这种观点被I牛顿和Cv林奈表达为科学的规律:地球由于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生物种原来是这样。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就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些生物学家,往往在两种思想观点中入门徬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统》一书中删去了物种不变的词句;法国生物学家布丰虽然把转变论带进了生物学 ,但他一生都在转变论和不变论之间徘徊。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转变论观点,并且始终没有动摇。[5][6]
拉马克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活力论”虽然承认生物种可以转变,但把进化原因归于非物质的内在力量,认为是生物的“内部的力量”即活力驱动着生物的进化,使之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活力论缺乏实际的证据,是一种唯心的臆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
达尔文
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①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阶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③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④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7]
达尔文-华莱士学说
达尔文学说 1858年7月1日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后人称他们的自然选择学说为达尔文-华莱士学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自然选择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8]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它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还存在着若干明显的弱点:①他的自然选择原理是建立在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假说之上的。按照融合遗传的概念 ,父、母亲体的遗传物质可以像血液那样发生融合;这样任何新产生的变异经过若干世代的融合就会消失,变异又怎能积累、自然选择又怎能发挥作用呢②达尔文过分强调了生物进化的渐变性;他深信“自然界无跳跃”,用“中间类型绝灭”和“化石记录不全”来解释古生物资料所显示的跳跃性进化。他的这种观点受到间断平衡论者和新灾变论者的猛烈批评。[3]
进化论的发展
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 186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GJ孟德尔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他证明遗传物质不融合,在繁殖传代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分离和重新组合。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TH摩尔根等人进而建立了染色体遗传学说,全面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本应弥补达尔文学说的缺陷,有助于进化论的发展;但当时大多数遗传学家(包括摩尔根在内),都反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信仰,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①新拉马克主义与新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出现过一些新的进化学说。荷兰植物学家H德·弗里斯在20世纪初根据月见草属的变异情况提出“物种通过突变而产生”的突变论,而反对渐变论。这个理论得到当时许多遗传学家的支持。某些拉马克学说的追随者们虽然抛弃了拉马克的内在意志概念,但仍强调后天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是进化的主要因素。50年代在苏联由TD李森科所标榜的米丘林学说,强调生物在环境的直接影响下能够定向变异、获得性能够遗传。所有这些观点被称为新拉马克主义。AFL魏斯曼在1883年用实验来证明获得性遗传的错误,强调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他的看法被后人称为新达尔文主义。[9]
现代综合进化学说
20世纪20~30年代首先由RA费希尔、S赖特和JBS霍尔丹等人将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相结合,重新解释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了群体遗传学。以后CC切特韦里科夫、T多布然斯基、J赫胥黎、E迈尔、FJ阿亚拉、GL斯特宾斯、GG辛普森和JW瓦伦丁等人又根据染色体遗传学说、群体遗传学、物种的概念以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学科知识,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建立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学说。
③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论。1968年,日本学者木村资生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材料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简称中性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改变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选择上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随机漂变引起的,反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自然选择万能论观点(见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0]
1972年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共同提出“间断平衡”的进化模式来解释古生物进化中的明显的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认为基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种以下的渐进进化模式,即线系渐变模式,不能解释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起源,反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唯渐进进化观点。争论仍在继续中(见间断平衡论)。[11]
对于简爱来说,圣约翰 里弗斯是她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男人,虽然她不爱他,但对他却怀着深深地敬意,这不仅因为他在简爱最无助绝望的时候帮助了她,而且因为他有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他们应该是一类人。还有就是简爱因为没能跟他走而感到深深地愧疚,所以在作品的最后对他做了详细的交代。同时也是真诚的祝福与赞美。
如果不是无意间搜到《恋上哲学家》这部影片,可能也没有机会认识莎乐美。
越深入了解她,越觉得历史留给她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她生活在现在的话,一定会经常出现在微博热点。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能够成为那么多天才的缪斯?
这些都得从莎乐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生环境、家庭教育说起。
莎乐美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爸爸是一个特别受赏识的将军。莎乐美出生的时候,沙皇都还派人送来亲笔的贺信。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莎乐美的家庭肯定属于上层,这样的成长环境,也必然让莎乐美从小就拥有更高的视野。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书中写到,就在莎乐美出生的第六天,俄罗斯发生了载入历史史册的重大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业制的法令。这是近代俄国开始的标志。
但是动荡,同时就意味着急剧的变化,意味着新生新思潮。当时的莎乐美作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不自觉地受它的鼓舞,和其他同学们一起骚动,参加政治运动。
莎乐美上学期间,经历了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暗杀事件,当时很多俄罗斯学生为了庆祝这件事情,上街游行。这件事情带给莎乐美很多影响:在书中莎乐美自己回忆说:
“我开始以为这些女孩只是把学习当做出国的政治借口,然后找个外国人嫁了。但是我完全想错,这些年轻的女孩的斗争,是为了建立新型的社会体制,是为了迎来一个更好的社会。”
这种成长经历带给莎乐美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是女性能够产生的力量,女性也可以走出去,去改造社会。
第二就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曾努力去顺从周围的生活,顺从那些判断和规范。但是这些判断和规范是可以打破的。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往往把这种情绪叫做“叛逆”。
莎乐美的家庭成长氛围也同样自由,莎乐美和父母的关系,都是比较自由的表达,没有受到过很严重的压抑。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莎乐美可以保持自我,人云亦云,与她后来养成独立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莎乐美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件小事儿体现的特别充分。
“我们在家里只讲德语,我上了几节必修的俄语课之后,抱怨自己还是难以把俄语学好。爸爸突然决定允许我只用旁听俄语课,爸爸对母亲说: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写不出俄文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
在这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下,莎乐美和爸爸以及她的三个哥哥,一直都能维持着温馨而彼此信任的关系。
父亲和三个哥哥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很大,使她的性格中有很多男性的特征,这也是莎乐美能够和杰出男性进行思想交流的原因。
01 莎乐美和基洛特
每个人的青春期阶段,都是身体走向成熟的转变期。这个期间,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最初始的力量,在经过了一定阶段的混乱以后,会达成新的妥协。
这个阶段,出现在莎乐美的十几岁到二十岁的时候。当时,她正处在一个混乱的宗教信仰时期。
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是信教的。莎乐美一家自然不例外。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牧师,大家跟着这位牧师学习教义,接受上帝教导。
小时候的莎乐美,没有什么辨别力,就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样,对父母相信的东西从不加以怀疑就全盘接受了。对于上帝可能会像魔力一样出现在人世间,在莎乐美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受父母信仰的耳濡目染,莎乐美很自然地吸收了那些宗教信仰。
但是在莎乐美十七岁的时候,她渐渐开始跟原先的信仰做起了斗争。
我就好像是第二次被投入这个世界似的,跟现实发生了无法和解的冲突。
每当牧师讲道“上帝无处不在”的时候,莎乐美都非常痛苦,在心里大声疾呼:上帝到底在哪里?如何确认信仰?
内心那种煎熬的不可调和的冲动,让莎乐美决定退出自己家里的教会。退教这件事情,让出身俄罗斯贵族家庭的莎乐美来说,是非常有争议的。在上层社会的舆论看来,这件事就是有辱门风,对信教的父母也是大不敬。莎乐美站在了人生的风口浪尖。
就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状态下,莎乐美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男性——基洛特出现在她的生命中。
莎乐美有一天正在大街上散步,无意走到了一座教堂的门前。这时候,一个声音从远处的布道坛上传了出来。莎乐美不由自主地推开了教堂的门,缓缓的走向圣坛,在前面的一个位置做了下来。
她看清了这位牧师的模样——风度翩翩,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在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伴随着他的手势,莎乐美好像找到了回归上帝的道路。
莎乐美回忆说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人!我的孤独终于有了尽头!我相信这个人可以把我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基洛特是当时荷兰驻彼得堡的一位传教士,他思想前卫、博览群书、阅历广泛。他认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这让基洛特在上流社会中收到敬重,甚至聆听他的布道都成为了一件社交盛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基洛特就像父亲一般,对莎乐美无微不至的关怀着。除了宗教神学以外,基洛特还给莎乐美讲哲学,康德、卢梭、伏尔泰、叔本华、斯宾诺莎等等,这些人的哲学著作,让莎乐美意识到,原来,人是可以在哲学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的。
莎乐美发现自己爱上了基洛特,就像当初爱自己的父亲一样。基洛特取代了莎乐美心中消失的上帝,是莎乐美童年时代上帝形象的一个复制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是不真实的,好像头顶上自带光环。
但是这种对基洛特的崇拜很快被打破。基洛特尽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向莎乐美求婚。
那个瞬间,莎乐美觉得自己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基洛特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这个爱人突然之间像上帝似的消失。
她在书中回忆到这一段写到:
当我确切发现,我不能把我的爱付诸任何一个现实中的男人时,我开始明白了上帝在我心中的的地位。也许从一开始,我的爱在目标上就不是指向庸常,而是指向某种几乎具有宗教意义的象征性的意象。
莎乐美拒绝了基洛特的求婚。对基洛特的爱慕也突然结束。莎乐美像是得到了一个解脱,但是这次和小时候上帝消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不一样,基洛特是完全真实的,他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帮助她找到了内在的自由。
02 莎乐美和保尔、尼采
1880年,19岁的莎乐美来到瑞士的苏黎世大学求学,主修宗教、哲学、语言学及艺术史。
在19世纪的欧洲,大部分的大学还不会接受女学生,莎乐美上的这所瑞士大学,其实是唯一一个接受女子入学的学院。莎乐美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学习非常努力,以至于身体出现问题,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中止学业,和她的母亲一起去罗马修养。
在大学教授的介绍,她在罗马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女性玛尔维达夫人。
玛尔维达夫人在罗马当地是很有号召力的,她家里的会客厅,几乎可以说就是当时欧洲知识界的交流中心。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都会聚集在玛尔维达夫人的家里,高调地谈论着自己的见解。
在玛尔维达夫人的沙龙里,莎乐美就发现,无论在思想素质还是在思维能力上,男性都明显高出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多数女性还没有走出家庭,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又不愿意去做那些对自身生活没有意义的思考。
也正是因为这样,莎乐美更愿意和男性交往,和他们沟通交流。就是在这个玛尔维达夫人的会客厅,莎乐美有机会先后认识了保尔和大哲学家尼采,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莎乐美先认识的是保尔。莎乐美对保尔有种天生的好感,感觉这个学识渊博,善良温和人,就像是哥哥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熟悉起来,谈论着各种话题。经常沙龙活动已经结束了,他们还没有尽兴,就结伴走在月光下的罗马街道上,继续聊。
和保尔的相处,让莎乐美想到了一个有点乌托邦的美好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有一个面朝大海的工作室里,里面有一张大桌子,莎乐美和几个男性朋友一起围着桌子讨论着什么,一会儿激烈的讨论,一会儿开心地大笑起来。这个工作室同时还有几间卧室,每个人住一间,大家亲如姐妹。
莎乐美非常兴奋,她和保尔说了这个计划,但是呢,保尔好像有点茫然,他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交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友谊,它还会有其他的东西。
内心激荡的保尔,有一天终于忍不住,来到莎乐美和她母亲的住处,当着她母亲的面,向莎乐美提出求婚。
这让莎乐美非常不知所措,又无奈又气氛。虽然他很喜欢保尔,但是这不是她想要的爱情生活啊。
这次求婚让莎乐美一度陷入了困扰中,她的母亲和玛尔维达夫人都觉着嫁给保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莎乐美坚持不打算走入没有任何退路的婚姻。
她在书中这样写到:
我的自由刚刚来到,我一点都不怕为它去进行虔诚的、快乐而艰苦的战斗,相反,我要让自由到来!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所谓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是否真的出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
其实莎乐美非常困惑,为什么男女之间除了做夫妻情人之外,就不能做朋友。
就在这种为难的处境下,保尔和玛尔维达夫人商量着,邀请尼采来罗马吧,介绍给莎乐美认识,就是这样,哲学家尼采,走进了莎乐美的生活。
尼采和莎乐美的第一次见面,非常的戏剧性。在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顾的:
“一天早晨,在圣彼得教堂,尼采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尼采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尼采见到莎乐美的第一面也惊为天人,他说:“莎乐美是我所认识到的极其聪明的人。”“一个在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人灵魂的人。”
莎乐美和尼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上帝”。
这是尼采最著名的问题就是:
尼采说:“我的冒险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它们还没有结束。它们将把我引向何方呢?我会在哪冒险呢?如果我不回到原先的信仰上去,会怎样?我会找到某种新的信仰吗?”
我们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莎乐美思考的重心或基础,好像都是关于童年时候上帝的消失。立足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为什么她的一生中会那么重视和周围的人建立精神上的连结这件事情。
某种程度上,莎乐美其实拥有很强的现代性,她是一个超前于百年的存在,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她也应该很适合这个社会。
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去。
莎乐美和尼采惺惺相惜,无所不谈,宗教、道德、家庭、爱情、婚姻,甚至是两性关系。莎乐美沉浸在这种精神的交流上,无法自拔。
但是渐渐地呢,尼采对莎乐美的好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种好感已经超越了朋友、师生关系。
书中讲到:有一次,尼采曾经试探着问保尔:莎乐美是位令人赞叹的女子,你怎么不娶她呢?
保尔说:哦,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想到生儿育女的世俗生活,就担心自己顾不过来,还是你娶她吧,她正是你理想的伴侣。
于是尼采就跟玛尔维达夫人说了,莎乐美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请玛尔维达夫人向莎乐美转达他的想法。
但是,又一次,被莎乐美拒绝了。
从这两次求婚的拒绝,已经能够感受到莎乐美身上那种矛盾的对抗了。一方面,她在灵魂、精神上追求归宿,她需要像保尔、尼采似的这种朋友,另一方面,她又用一种对抗的姿态,始终追求生活上的绝对独立。
很奇妙的是,在莎乐美的这本自传中,她很少会提到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只是在陈述一种事实。大家作为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其实是感受不到莎乐美在这种矛盾中的痛苦。
联系到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欧洲也正是旧传统面临挑战的时候。这种时代气氛激励着一整代人去从事文学和哲学的创作,也给那些追求女性解放的女性提供了发掘自己个性的良好时机。对传统的本质提出质疑,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成为那一代女性的关注焦点。
保尔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尼采,尼采竟然赞同了,并且也要参与进来。于是这个三人同盟算是正式成立了。成立后,他们三个开始了一次旅行。
在书中关于这部分的记录有两章,脉络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其中有两件事情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可以说是推动了三人关系发展的关键性事件。
离开罗马后,他们途经意大利北部。在那里,有一座叫萨库蒙特的小山,莎乐美决定和尼采一起散步,他们两个手拉着手,走在环境幽静,没有什么人的小路上,说着说不完的话题。莎乐美甚至想:如果这个人不谈结婚的话,我们可以这样一辈子聊下去。
他们从白天聊到黄昏,这是莎乐美和尼采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单独约会。起了兴致的尼采还创作的一首诗,名字叫《我多么幸福》。尼采还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梦,我都感到自己年轻了几岁,为此十分感谢你。
在这本书中,莎乐美只是非常含糊的写到:这次单独相处,我对尼采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之间的感情明显前进了一步。这也给尼采造成了错觉。其实,在山上,我对他亲昵的表示,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奇思妙想让我充满着好奇,而不仅仅是男女间性别的吸引。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会跟我一样好奇,“亲昵的表示”到底是什么是?这事儿成了一个谜团,除了当事人,只怕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次旅行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三人同盟的旅行,来到了一个名叫卢塞恩的城市,这里有一家照相馆,听说摄影师非常的有名,很多其他城市的人也会特意来这里照一张相。
尼采提出建议,不然三个人一起拍一张照片吧!保尔有点不情愿,但是也没有拒绝,勉强加入。
尼采显得非常有兴致,他亲自上手,布置了现场的背景和道具。这才有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这张合影照片:莎乐美半蹲在马车上,挥舞着一条马鞭,尼采站在一旁,手扶着车辕,保尔站在中间,表情不是很自然。
三人同盟的这张照片,很快就在当时的社交圈里传开了,大家对这张照片有很多议论和猜测。几个月之后,在尼采的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写有这么一句:你到女人那里去,千万别忘记带上你的鞭子!
再后来,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对那张照片的解读。
而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有两种极端的说法。
一类人认为这句话分明是在蔑视女性,另一类人则解读为这明明就是传达了被莎乐美拒绝的尼采,面对女神的一种卑微的情绪。
我们来看看在书中莎乐美是怎么说的:
尼采的创意到底是什么呢?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驱使呢,还是他要用鞭子驾驭女人呢?或者让我挥着鞭子,在他们两人中间赶走一个呢?一个哲学家的脑袋里是怎么想的,很难让人猜透,可能,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尼采是爱莎乐美的。他们共同拥有相似的哲学思辨,这种知音,这种默契,在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尼采曾经在一封写给玛尔维达夫人的心中这样提到莎乐美:“即使她性格中又不好的东西,我仍然思念她。每一次交谈,我们都能得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像她那样对我的问题没有丝毫的偏见,她总是那样真知灼见,有备而谈。”
让我们再回到书里三人同盟的旅行。
更进一步的相处,让莎乐美意识到,其实自己和尼采之间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的。他们的哲学思想,起点是相同的,但是性格阴郁的尼采内心是非常悲观主义的,他充满痛苦的人生观让莎乐美有点不能接受。
她开始反省自己:“我们真的很近吗?不,我们还没有达到靠得很近的程度。在我们本质的深处,我们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有一件事非常奇怪,我前一段时间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和尼采完全有可能成为敌人。”
这种预感后来竟然变成了现实。渐渐加深的隔阂把莎乐美和尼采分开了,他们再也找不到春天在罗马时的那种感觉了。三人同盟的旅行终止在莱比锡的一个火车站,尼采送走了莎乐美。
当火车徐徐开动的一刹那,尼采清楚地知道,这是永别,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离开莎乐美之后,尼采再也没有爱上过别的女人。
这之后,三人同盟的另一个成员保尔,莎乐美也一直和他保持着既不是夫妻也不是情人的同居关系,和睦相处,简简单单。
03 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
来到了1886年的夏天,故事情节又急转直下,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莎乐美对独立的坚守。
这个人就是莎乐美的丈夫,安德烈亚斯。安德烈亚斯比莎乐美大15岁,是一个语言学教授。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莎乐美为安德烈亚斯开门,一个俊美的不太真实的男人站在她面前,一时间她竟有点不知所措。而安德烈亚斯呢,第一眼也被她深深迷住,并下决心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在之前我们也讲到过,莎乐美曾经拒绝过基洛特、尼采、保尔三个人的求婚,她对婚姻是没有向往的。
但是这一次,莎乐美却接受安德烈亚斯的求婚,到底发生了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在这本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忆的:
我从没见过他这种狂野的追求方式,这个人狂热的追求我,让我感到了不一样的滋味。而我在和他第一次见面时,就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魔力,好像一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一天晚上,安德烈亚斯来到莎乐美住的地方,刚开始就像往常一样聊天,聊着聊着就开始为结婚的日期争执起来。他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刀,猛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莎乐美被吓蒙了,冲上大街,挨家挨户的找外科医生。幸好,安德烈亚斯长得很壮实,刀在胸脯上插得并不深,离心脏还有一点距离。他们俩人的关系因为这件事情开始有了进展。很快,在1886年的11月,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订婚了。
但是,莎乐美提出了两个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他们的婚姻不能破坏她与保尔的感情和联系。
第二,他们的婚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
这种条约,我想大部分人看来,可能都无法理解或接受。为什么莎乐美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为什么会对身体有这样一种迷之坚守呢?出乎意料的是,安德烈亚斯居然答应了这苛刻的要求。莎乐美说:“我只能说我遇上了一个不简单的人。”
一开始,安德烈亚斯以为莎乐美对于“约法两章”的坚持,只是一些女孩子气的、不成熟的想法,很快就会消失的。尤其是第二条,安德烈亚斯可能觉着,日子一长,相处久了,两张床就合成一张床了。
自传中有描写到安德烈亚斯有一次试图亲近莎乐美的情节,是这么描写的:
“我本能地阻挡着他的贴近,我用双手卡主了他的喉咙,仿佛在和这个人搏斗。那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渐渐地变成一种悲鸣。”
安德烈亚斯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这种奇特的夫妻关系,一旦生米煮成熟饭,整个婚姻生活也许就可以走上正轨。但是,莎乐美决绝的,不允许他以这样的方式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之后,莎乐美向安德烈亚斯提出了离婚。但是安德烈亚斯斩钉截铁的回答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也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但你必须永远是我的妻子,这是法律规定了的。
他们没有离婚,事实上,他们的无性婚姻一直维持着,直到安德烈亚斯85岁生命终止的时刻。这期间还发生了更超出常人能理解的事情。
莎乐美不安于过平静的婚姻生活,她无法在家里长期呆着,她需要出门透气,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寻找更多的生机。怎么办呢?
莎乐美提出了一个方案:找一个女佣,既可以料理家务,又能照顾安德烈亚斯起居生活的人。最好,这个人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这样莎乐美就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拥有更多自由。
意外的是,她的丈夫又答应了。莎乐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类似于管家兼保姆的角色,安德烈亚斯接受了安排。甚至后来,这个女人还和安德烈亚斯生了一个女孩。
在这期间,他们还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在不伤害婚姻的条件下,双方都有和其他人交往的自由。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做价值判断。事实上,我想大多数人会疑惑的是,为什么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样明显不合乎常理的条约?
现在来看,这种和平相处,但又相互独立的婚姻模式,我们一般叫做开放式关系。在那个年代,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种婚姻模式,是非常令人吃惊。这种关系其实需要极大地包容性,包容下内心中所有的矛盾和需求。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搜集不到更多的参考资料。只能从莎乐美的角度,书中有限的描述中进行解读。我相信,一定有某种力量,让安德烈亚斯认为,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高的奖赏。
04 莎乐美和里尔克
在莎乐美36岁的时候,她遇到了爱情。
第二集 刘民赫的杂志开幕party
英宰:我很喜欢你,韩智恩
英宰为了掩饰心中对惠援的爱意,转而对智恩表白,虽然是假的,但是那个被闪光灯所映证的吻,华丽的让人窒息。
第三集 两人为了结婚而召开记者招待会
英宰:是在飞机上第一次见面的。当时觉得她紧张的样子好可爱,就先搭了话问她是不是第一次坐飞机。她感觉好像我很烦似的。
英宰:她本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人。
英宰:只是我很喜欢这个女人,不希望她受到任何伤害,想一直在她身边保护她。
英宰不愧是大明星,在众多媒体面前,撒谎撒的脸不改色,心不跳,让智恩在旁边听的一愣一愣的,真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在飞机上就对智恩产生了好感,当然,应该不是真的。
第三集 婚礼
牧师:新郎李英宰君,你保证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永远都爱这位女士尊敬这位女士吗?
英宰:是的,我保证。
牧师:新娘韩智恩**,你保证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永远都爱这位男士尊敬这位男士吗?
智恩:是。
亘古不变的台词,两个心怀鬼胎的新人,虽然是契约婚姻,但丘比特也许早就玩心大起,射出了爱情之箭,誓言不会因为婚姻的性质而变质。
第七集 英宰与惠援从母校回来以后,与智恩一起坐在家里的餐桌前
智恩:以后别提冰激凌,再也不吃。以后给我买玫瑰吧,就要玫瑰
英宰:玫瑰很贵的
智恩:别笑。
英宰:这是我的自由,笑都不行吗?
智恩:笑的话……会产生感情的。英宰,想守住一个人是意味着喜欢那个人是吧?你就守护着慧媛吧,我会守护你的……
英宰:什么?
智恩:我……好像喜欢英宰你了
很感人的表白,智恩虽然个性有点大条,但是能这样勇于表白自己的感情,是很值得佩服的,特别对象是李英宰这种大明星,只是李英宰当时的反映啊,实在是大煞风景……,大家原谅他吧,他还只是个不懂情爱的孩子!
第八集 在韩智恩对李英宰表白的第二天,李英宰要出门前
英宰:我也很爱我老婆哦~像这样,像天空,像大地。老婆,我爱你。
一边讲,一边还比出那个我爱你的手势,实在是太可爱了!李英宰啊,你就厚道一点嘛,不要再耍你老婆了啊,她已经被你气到不行了,那么爱玩!
第十集 英宰跳“三只熊”之后那天,临出门前
英宰:智恩,下次要是晚的话,一定会打电话的。有人在等我的事,对我来说还不是很习惯;还有为了不要让那人等我而打电话的事,晚回来的话要说明为什么的事,对我来说还很难。不过以后,要是晚的话,会打电话,还会说明理由的。你不是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的人。不是。
智恩:“你不是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的人”?又让人摸不清……
这个严格说来应该算不上什么表白,但是我觉得这是英宰对智恩地位的一种肯定,虽然在那之前,他其实已经喜欢上了智恩,但是这是第一次,他对智恩真心的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对于他这样一个人来说,这种程度已经算不容易的了!
第十一集(应该是的,我有点记不清楚了)公园里
民赫:“如果”这个词,是我在世上最讨厌的话。都已经发生了,说了也没用不是吗?不过遇到智恩你之后,我经常想这句话。“如果”是先给我机会的话,“如果”智恩先遇到我的话,“如果”智恩没跟英宰结婚的话,“如果”重新给我机会的话,那我绝对不会放弃。我是这样想的。但是你们俩的婚姻只是交易的话,我现在还不算晚吧?也给我机会好吗?
智恩:我……我……
民赫:不要现在回答,想好了之后给我答案好吗?
因为我太喜欢英宰的缘故吧,所以对民赫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这段表白非常的精彩,第三者能做到这种份上,也算他用心良苦;也基于有些看了浪漫的人挺喜欢民赫的,所以也放到这里来
第X集(真的想不起来是在第几集里了) 公园,和民赫见面
智恩:我的心是我自己的。但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我觉得,李英宰真得很讨厌,很不喜欢他,整天都说我是鸡、鸟类、饭桶,欺负我,每次都照着自己的意思使唤我,又大声嚷嚷,还有,还有只喜欢别人,每次都要我等他。可是,可是,因为他我觉得好幸福,又因为他觉得很心痛。我是不是很奇怪……
智恩的另类表白。那时候觉得她心里很苦,对李英宰不能说自己喜欢,但是明明喜欢着李英宰的心,却再也容不下第二个人。
第十一集 家里,智恩不愿意做饭
英宰:以后,我会做饭。加上洗衣服、打扫,这些都我做。我老婆要工作,我这个做老公的当然要帮忙了。老公的心愿是希望你写一个好剧本,领导着整个韩国的**业。所以,今晚是黄酱汤,OK?
当李英宰那么合作的时候,智恩总会觉得隐隐的不安,那个小孩子又在玩什么花样了?还真是什么都
第十一集(大概吧) 惠援的店里
英宰:现在智恩在的那个位子,就是她的位子。
惠援知道智恩与英宰的契约婚姻关系之后,不仅找智恩谈,也从英宰这里旁敲侧击,觉得三年的时间太长,不管是对智恩还是对英宰,大家都回到自己的位子比较好。李英宰听了,很严肃的如是说。这虽然不是很正面的表白,但是,那时候他的心意,已经坚定了吧!惠援也看出来了,其实,面前的英宰,早已经不是喜欢着她的那个obba了!
第十一集 D-DAY 为了庆祝智恩完稿,两人在院子里摆上了蜡烛
智恩:我还你这个戒指。我们离婚吧。
英宰:你突然间怎么了?吃坏东西了吗?
智恩:我们离婚吧。
英宰:你先提出离婚就不给你这个房子,你知道的啊?
智恩:那么,你愿意让慧媛**等三年吗?就这样,和和气气地离婚吧
英宰:不行,我不离婚。
智恩:为什么?
英宰:什么为什么?我的自由
智恩:哪有这种说法?
英宰:那我爸爸妈妈奶奶受到打击怎么办?你负责吗?
智恩:爸爸妈妈奶奶都喜欢慧媛**,你放心吧。所以,我们离婚吧。
英宰:你突然怎么了?你现在是在反抗是吧?又不想做饭吗?那就别做了。
智恩:不是那样子。只是,我再也不能和你一起生活了
英宰:为什么,民赫哥叫你快点离婚吗?为了民赫哥,你现在要跟我离婚吗?民赫哥随你怎么见,但不能离婚。对不起
智恩: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我喜欢你,我真得很喜欢你。真得很喜欢……
英宰:你又在说笑了。今天过火了……
智恩:你别笑。你现在看不到我吗?我这么痛苦,你都看不到吗?我现在很痛苦,再也撑不下去了。我们就这样分了吧?分了吧,啊?
英宰:笨蛋。喜欢我那句话,你不应该说的。你这么说,就真得不能再跟你在一起了。
智恩:我也知道,所以离婚吧。离婚后,你就去姜慧媛**那里。我们离婚吧。
英宰:对不起,韩智恩。现在开始,再也不能和你在一起了。
最令人伤心的表白。相爱的两个人,却无法相守……
第十二集 酒吧,英宰和民赫见面
英宰:我不会让智恩受伤的,智恩由我来守住。
英宰说这句话的时候,智恩没有听见,不然我相信,打死她也不会再想离开这个男人的身边了。
第十二集 家里,慧媛看到智恩吻英宰而哭着离开以后
英宰:那时我还很装酷地说了一句:“慧媛,我会守住你一辈子的,不要哭了”……但是因为你我总是要忘掉这个约定。智恩,你不知道吧,你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智恩:你又想说我是饭桶、鸡、外星人吗?
英宰:傻瓜,那只是开玩笑说的,看你生气挺搞笑才那样的。当民赫哥说要抢走你的时候,感觉还怪怪的……不,不只是怪怪的,心情很差,又生气。你知道我为了不让别人抢走你,做了多么幼稚的事情吗?只要跟你在一起的话就会很开心,心情也很好
智恩:真的吗?
英宰:是啊,只要你不讲那些冷场的笑话系列的话。看嘛,跟你在一起的话就会讲这么多话。只要跟你在一起的话,我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连慧媛也忘了。智恩,其实我也贪心过……想守住你是你不受伤害的……但现在,我要去慧媛那里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懂这个小孩子的逻辑吧!明明喜欢,却还是要分开。英宰只有面对智恩的时候,是最真实的自己,却放不下一个九岁小孩子的誓言,要回到青梅竹马的身边,两个黯自心碎的有情人……
第十四集 公布离婚的记者会
英宰:大家好,我是李英宰。很感谢大家能够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这次招待会。今天准备这个场所,是想说明关于我所爱的某个女人的事。我现在喜欢着一个女人,真得很喜欢那个女人。她是一个可以在很小的事当中发现快乐和希望的人。只要和她在一起我就很开心。是她第一次教我感受到了幸福到底是什么。所以,所以……就是因为太爱那个女人,为了守护那个女人,所以我现在想要离婚。大家可能很想知道她到底是谁,但在这里我不能说出她的身份。虽然只是一个很平凡很善良的人,但对于我来说是在这世上最重要的人。
李英宰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承认对智恩的爱的时候,也是决定放弃智恩的时候。爱她,所以让她走。也许,这是当时英宰能为智恩做的所有了。
第十五集 应智恩的请求,英宰向父亲道歉
英宰:是智恩让我来跟您道歉我才来的。一开始骗大家的是我,所以,请你原谅智恩吧。拜托你,爸爸
爸爸: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她?你要是那么喜欢她,就应该真的结婚。干嘛要跟她做出那种事情?
英宰:当时……当时……我没想到会爱她那么深
爸爸:那你现在想怎么样?你想真的跟她结婚吗?想结婚吗?
英宰:是。我要结婚。我不想……再失去她了。
第十五集 公园,和民赫
智恩:今天英宰走了……我睡的时候他走的。要走就和我大声招呼嘛,真是个怪人!下次什么时候再见,怎样又等到那个时候。我啊,要是没有他,就天天等,明知道不回来,还是在等。但是见面了,也不是那么高兴。可是他要是不在身边,感觉很奇怪。总是跟自己说,不要再等了,但总是想他,总是等她回来。可是,等一个人,真是很辛苦的事。所以……以后你也别再等我了。对不起,应该当初就别让你等。现在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
第十六集 院子,英宰觉得不甘心又回来,坐在台阶上等智恩
智恩:早上你不是走了?
英宰:我只是……我忘了跟你说些事……我之前说不会再放弃你,可为什么关键的时候,总是放你走?我觉得太冤枉,很气自己。我不能再忍了。对,就像你说的,我是天天伤害你、守护不了你的人,就像你说的,不知道怎么去爱人,也不会表达
第十六集 溜冰场,英宰练习向智恩求婚
step1
英宰:韩智恩,我们结婚吧。我会让你幸福的。你也知道,我跟以前不同了。韩智恩,跟我一起生活吧。
step2
英宰:为了你我重生了,为了你我……
step3
英宰:这是送你的花。我很喜欢你,我很爱你。可是……可是什么呀~
step4
英宰:请你接受我的心吧……该死,换了我也不会接受
第十五集 应智恩的请求,英宰向父亲道歉
英宰:是智恩让我来跟您道歉我才来的。一开始骗大家的是我,所以,请你原谅智恩吧。拜托你,爸爸
爸爸: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她?你要是那么喜欢她,就应该真的结婚。干嘛要跟她做出那种事情?
英宰:当时……当时……我没想到会爱她那么深
爸爸:那你现在想怎么样?你想真的跟她结婚吗?想结婚吗?
英宰:是。我要结婚。我不想……再失去她了。
第十五集 公园,和民赫
智恩:今天英宰走了……我睡的时候他走的。要走就和我大声招呼嘛,真是个怪人!下次什么时候再见,怎样又等到那个时候。我啊,要是没有他,就天天等,明知道不回来,还是在等。但是见面了,也不是那么高兴。可是他要是不在身边,感觉很奇怪。总是跟自己说,不要再等了,但总是想他,总是等她回来。可是,等一个人,真是很辛苦的事。所以……以后你也别再等我了。对不起,应该当初就别让你等。现在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
第十六集 院子,英宰觉得不甘心又回来,坐在台阶上等智恩
智恩:早上你不是走了?
英宰:我只是……我忘了跟你说些事……我之前说不会再放弃你,可为什么关键的时候,总是放你走?我觉得太冤枉,很气自己。我不能再忍了。对,就像你说的,我是天天伤害你、守护不了你的人,就像你说的,不知道怎么去爱人,也不会表达
第十六集 溜冰场,英宰练习向智恩求婚
step1
英宰:韩智恩,我们结婚吧。我会让你幸福的。你也知道,我跟以前不同了。韩智恩,跟我一起生活吧。
step2
英宰:为了你我重生了,为了你我……
step3
英宰:这是送你的花。我很喜欢你,我很爱你。可是……可是什么呀~
step4
英宰:请你接受我的心吧……该死,换了我也不会接受
第十六集 院子里,两人在帐篷里露营
智恩:现在高兴吗?
英宰:是啊,高兴得快疯了
智恩:感冒时不能喝酒,太不听话了
英宰:我没有感冒。智恩,对不起我弄坏电脑,也对不起叫你烂作家
智恩:你也会说对不起呀?
英宰:我不常说,但我会
智恩:要是你拍我的**我就原谅你
英宰:我要先看脚本在考虑
智恩:还用看嘛?很好看的
英宰:你喜欢绿色是吗?
智恩:你怎么知道?
英宰:什么花都喜欢但最喜欢玫瑰,听音乐的话5分钟就会睡着,初中时的美术老师是你的初恋是吗?
智恩:你是怎么了?
英宰:你说我不了解腻,所以我到处去问了
智恩:那么你想知道什么就问我,我在想什么,我想说什么话,我都会告诉你的,傻瓜
英宰:韩智恩,那我就问你一个,能跟我结婚吗?现在回答,我等不到明天,明天我们可能又会吵架。
智恩:你是傻瓜吗?我们已经结婚了,还结什么婚?
英宰:戒指?
智恩:刚开始我想这戒指,是不是假的,是不是谎言……但是,对我来说是真的。总是等你回来,让我心痛,可又觉得幸福。就这样,因为你,一切都成了真的
英宰:我觉得守护不了你的时候,我真的快疯掉了。总是想着你,担心你,很想见到你。真的,真得很心痛。喜欢一个人,这样让人伤心,但还是忍不住,忍不住,向往你的心。智恩,我爱你,爱到整个宇宙爆炸,爱到整个海水干掉,整个身体烧掉也好,我非常爱你。我很爱你韩智恩。怎么不说话?我爱你
苔丝是小商贩杰克•德伯菲尔德的女儿,在马洛特村里,苔丝一家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无奈父亲的酗酒与懒惰是家庭最大的负担。一日父亲在路上偶遇牧师得知到自己原来是古老的骑士德伯威尔家族后代。父亲兴奋之余,跑去酒店伴着酒气向众人炫耀自己显赫的家族。
由于父亲的醉酒,导致本该夜间就得赶路去送的货,也送不成了。此时苔丝的母亲便安排苔丝与弟弟去送货。夜路上家里唯一指望过活的马儿也出了事故,死掉了。苔丝痛苦自责,这时只有听任母亲之前的安排,去攀附德伯威尔家族另一系的贵族后代,才可以弥补自己给家庭带来的严重损失。
母亲将苔丝打扮的漂漂亮亮,让原本就样貌出色的苔丝看起来更加美妙夺人。苔丝带着为难的心情踏上了去拜访德伯威尔夫人的路途。
德伯威尔夫人的府邸是一座纯粹为了享受田园风光而修建的庄园。苔丝被眼前的景色给迷住了,然而心里更多的是恐慌,于是站在原地不敢踏进一步。这时一位绅士注意到了苔丝,并快速来到苔丝身边。这位绅士便是德伯威尔夫人的儿子——亚历克•德伯威尔,一位冒牌家族的代表。
亚历克说自己母亲卧病在床见不了苔丝,但是自己可以带苔丝在庄园里面随意逛逛。苔丝拒绝了,亚历克从见到苔丝第一眼便被苔丝的美貌给迷住了,于是用堂哥的身份再三邀请,苔丝只好答应亚历克。
苔丝回到马洛特村一周后收到了德伯威尔庄园寄来的一封信,请苔丝去庄园帮他们打理家禽场。苔丝的母亲非常开心,因为她认为苔丝被德伯威尔夫人和她儿子喜欢,或许德伯威尔夫人可以给苔丝介绍一位绅士结婚,那样他们家境就不至于如此落魄。而苔丝的心里却是忐忑不安。
终于,苔丝在家禽场工作还没几个月就被所谓的堂哥给诱奸了。苔丝忍着伤痛和委屈回到了马洛特村。母亲责备苔丝应该让亚克力娶了自己的。然后苔丝心里明白,亚历克对自己启是真心的,他不过是个风流公子,而且自己又不喜欢他。
苔丝回家不久,事情便在马洛特村传开了,苔丝成了众人眼中不再贞洁的女人,甚至在教堂做礼拜时也受到村民的指点议论。苔丝受不了,将自己封闭起来,只有在夜晚时才踏着月光出来散散步。
不久,苔丝生下了一个孩子,苔丝原本以为这一生便与孩子相依为命,自己再也不会结婚了。可是天有不测,孩子在出生没多久便夭折了。因为是未婚生子,这个夭折的孩子连洗礼都不允许有。苔丝发疯的恳求父母恳求牧师,父母本就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毁掉家族名誉而怀恨,又怎会答应。于是苔丝自己在半夜带着弟弟妹妹们一起为这个可怜的孩子进行了洗礼。
苔丝从痛苦中走出来后离开了马洛特村,来到远处的一座奶牛场,做了一名挤奶工。在奶牛场里,苔丝结识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三位姑娘,她们是如此的单纯善良。即使共同仰慕爱恋着一个叫安琪尔•克莱尔的绅士,也不会因此而相互妒忌。
三位姑娘在寝室经常谈论起安琪儿。他是一位来农场学习,将来自己开农场的绅士。通过平时的交谈,苔丝渐渐被安琪儿的理念与思想所着迷。直到有天安琪儿向苔丝表明了自己对苔丝的喜爱,苔丝的心才开始凌乱。
苔丝原本希望的是安琪儿可以选择寝室三位姑娘中的任何一位,都是美好的。自己即使再喜欢安琪儿,也不能和他在一起。
无论安琪儿如何追求苔丝,苔丝始终是拒绝退却。苔丝自己的内心也终日不得安宁,脑海中每天都浮现着安琪儿帅气的脸庞与真诚的话语,这让苔丝无法认真工作。
同样遭受折磨的还有安琪儿,由于无法工作,安琪儿暂时回到家里,向家人说明了自己想要娶农场里一个挤奶工为妻。
安琪儿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传道者,虽然不理解安琪儿的这个荒唐决定——放弃早已安排好的婚事,娶邻居家的一位**为妻。而去娶一个做挤奶工的乡下姑娘为妻。但是父母出于对安琪儿的疼爱,再加上安琪儿的坚持,还是答应了。
安琪儿没有了家庭方面的顾虑,快速回到农场,再次向苔丝表明心意求婚。苔丝一方面对安琪儿的喜爱,一方面又担心自己以前的遭遇会影响到安琪儿的声誉。因此始终纠结,想要向安琪儿坦白,又不忍心。
苔丝给母亲写信讲明了现状。母亲在信中告诫苔丝,以前的事情千万不要告诉安琪儿。苔丝听了母亲的话,接受了安琪儿。
两人决定在农场附近的教堂进行简单的婚礼,只有农场的几位好友参加。之后再去蜜月旅行,所有的一切安琪儿早已安排好。
婚礼前一天晚上,苔丝辗转反侧,心里始终不踏实,单纯的苔丝终于决定把压在心里的事情告诉安琪儿,于是写了一封信,走到安琪儿门口,此时安琪儿已经睡了,于是苔丝把信从门缝里塞进去,心里忐忑的回去了,生怕第二天这些美好全变了。
苔丝一夜没睡,第二天一大早就等在了安琪儿门口,安琪儿出来了,如同以往一样深情的吻了苔丝,关于信的事情只字未提。
苔丝不确定安琪儿是否看到了信,于是在吃过早饭后迅速到安琪儿的房间查看,终于找到了那封信,被苔丝不小心塞进了地毯里,苔丝拿起信再次确认没有拆开过的痕迹,心里万分焦急。
这时安琪儿叫苔丝赶紧出发去教堂举行婚礼了,同寝室的姑娘和农场主也在催着苔丝,苔丝被大家匆忙的簇拥着坐上马车,苔丝对安琪儿说,我有事情必须向你坦白。安琪儿说,不急,以后有的是时间,我们互相慢慢坦白。
婚礼后苔丝和安琪儿立马离开农场。
骑士德伯威尔家族的产业和府邸如今已荒废掉,变成了一座农舍。苔丝和安琪儿便临时租住在这里。
就在租住的第一个美妙难忘的夜晚,苔丝和安琪儿相互坦白过去,安琪儿先迫不及待的坦白自己曾经在伦敦时和一个女人纠缠了48个小时,不过很快自己就清醒过来。苔丝听到安琪儿的过去,内心瞬间松了一口气,以为安琪儿会像自己理解他一般的理解自己。
然而当苔丝向安琪儿坦白完自己的遭遇时,渴望得到的理解之声,一丁点也没有。安琪儿很平静,平静的有些冷峻。然后安琪儿说出去透透气。
苔丝明白了,安琪儿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苔丝理解了安琪儿的过去,却得不到安琪儿对自己过去的理解。更何况当时的自己是受害者,并非自愿。
作为丈夫安琪儿给了苔丝一部分钱财,让苔丝回马洛特村,而自己也将去往遥远的巴西,继续考察农场。
就在安琪儿离开的那一天,他邀请当初在奶牛场时和苔丝同寝室喜欢他的一个姑娘,问伊茨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去巴西。伊茨被自己爱的人冲昏了头脑,答应了,随即安琪儿带她回家收拾行李,在路上安琪儿被伊茨的一句话点醒了。
安琪儿问她有多爱自己,对自己的爱是否胜过苔丝。伊茨如实回答,她比不过苔丝对安琪儿的爱,苔丝对安琪儿的爱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安琪儿听到伊茨这样说,才清醒了过来,这时伊茨也清醒了。于是安琪儿自己去了巴西。
苔丝回到马洛特村,将安琪儿给自己钱拿出来一半留给母亲补贴家用,另一半作为自己外出打工的生活费。
苔丝这次打工的农场没有之前在奶牛场待遇那么好了。每天在漫无边际的寒冷里拔萝卜清理萝卜,而且这个农场主是之前与自己有过过节的一个人,因此时不时的为难苔丝。
好在这个农场里有以前奶牛场时同寝室的伙伴玛丽安。当初的三位姑娘在苔丝和安琪儿结婚后便各自沉沦了一段时间,都离开了奶牛场。于是玛丽安写信给附近的伊茨,希望她也来这个农场,这样她们就可以像在奶牛场时一样了。
三个姑娘每天做着耗尽力气的工作,玛丽安和伊茨在失去安琪儿后都开始染上了酒精,因此随身携带着小瓶酒来解乏,而苔丝因为父亲酗酒,所以从小就对酒精反感。在累到气若悬丝时只能靠着意志,对安琪儿的想象坚持下来。
在农场辛苦的工作加上农场主时不时对苔丝的刻薄,玛丽安和伊茨都建议苔丝去拜访安琪儿的父母,帮忙解决自己的现状。安琪儿在离开之前对苔丝讲过,有什么困难就去找他父母。同时安琪儿在父母那里也给苔丝留了一部分钱财。
苔丝终于下定决心去拜访安琪儿的父母,这一天天不亮,苔丝就穿着当初安琪儿给她买的衣服,走了很远的路,来到安琪儿家所在的镇,在山上苔丝将自己平时穿的鞋子脱下来藏在路边草丛里,然后再穿上安琪儿给她买的漂亮皮靴。
这时恰巧晨祷刚结束,苔丝在人群中被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于是苔丝往来时的山上躲去,身后却有两个绅士也朝苔丝去的方向走去。渐渐的那两个绅士超过苔丝赶上前面的一位**,从他们三人的谈话中,苔丝听明白了,那两人绅士便是安琪儿的哥哥,那位**就是安琪儿原本的结婚对象梅茜。在山上他们发现了苔丝藏在草丛中的鞋子,一阵取笑。
苔丝慌乱而逃,却误打误撞的来到了亚历克正在布道的教堂。那个诱奸了苔丝的亚历克也发现了苔丝,于是追赶出来。
苔丝拜访不成却招来了自己痛恨厌恶的亚历克。
亚历克向苔丝坦白,自己是假冒的德伯威尔家族后代,自从母亲去世后,自己就不再是以前的放荡样子了。开始沉迷于基督教,而见到苔丝后,苔丝又将自己从疯狂的基督教情愫中解救出来。
苔丝告诉亚历克远离自己的生活,自己已经被亚历克害得失去了丈夫。
亚历克得知了苔丝与安琪儿的事情后,更是变本加厉的追求苔丝,多次向苔丝求婚。都被苔丝拒绝了。
一天苔丝的妹妹丽莎到农场找苔丝,说母亲病倒了,父亲因为酗酒身体也一直不好,最近又出了小问题。当晚苔丝便赶回家里了。
苔丝回到家后发现家里的地还没开荒种东西,而作为种子的土豆也被吃光了,于是苔丝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带着妹妹开荒土地种下东西。太阳落下时,苔丝让妹妹先回家休息,自己趁着星空月色再多干会农活,不一会苔丝便发觉一直有个人在自己身旁干活,一开始苔丝以为是父亲雇来帮忙的,但不久便发现,那就是亚历克,他乔装成农民的模样。
亚历克对苔丝说,不希望看到苔丝因为生活受这些苦难,哪怕以朋友的名义接受他的帮忙都可以。苔丝拒绝亚历克这样对待她,也拒绝亚历克对苔丝弟弟妹妹的讨好。
世事的转变总是出奇意料,卧病在床的母亲痊愈了,而一点小病的父亲却失去了生命。苔丝家的租基地和宅基地只租给了三辈人,而苔丝的父亲正是第三辈人。加上苔丝在马洛特村的名声,因此,苔丝家被迫搬离马洛特村。
亚历克知道后找到苔丝,说自己母亲去世后家里的卧室和养殖场也空了,重新装修下完全可以请苔丝母亲和弟弟妹妹一起去住,而且还可以给苔丝弟弟妹妹提供上学。苔丝一心想着安琪儿,盼望着安琪儿立马回来解救自己,不允许任何一点会玷污安琪儿情感的事情发生。所以苔丝拒绝了亚历克。
亚历克说无论如何他都会把房间安排收拾好,等待着苔丝母亲和弟弟妹妹入住。
苔丝一家正赶去她们找的新家,路上突然收到对方的口信,原本租给她们的房子别人已经提前入住了。这天夜里苔丝与家人便露宿星空下。这时亚历克又出现了。
安琪儿到了巴西后,发现被当初看到的宣传广告给骗了,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土壤根本不适合开农场,心里的焦躁加上水土不服,安琪儿染上了热病,很久之后才慢慢恢复过来。
安琪儿在抵抗病魔期间,满脑子都是苔丝,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太伤害苔丝了,于是回到家里后,便立马去马洛特村找苔丝。心里想着给苔丝留的钱还有那些让苔丝存银行的珠宝,应该够苔丝维持生活了。
经过询问才得知苔丝家的变故,然后拖着病怏怏的身体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苔丝母亲,苔丝的母亲因为安琪儿之前那般对待苔丝,没好气的不太搭理安琪儿。安琪儿百般恳求苔丝母亲,询问苔丝去了哪里。最后苔丝母亲说了大概地方,具体的她也不知道。
安琪儿赶去苔丝母亲说的地方,一个一个打听,终于打听出了苔丝的具体住址。
安琪儿坐在客厅等待着女房东去叫醒苔丝。苔丝穿着睡衣出现在门口,俨然贵妇的姿态。安琪儿恳求苔丝的原谅,苔丝只是说太晚了,安琪儿以为自己如今病怏怏的模样让苔丝不在喜欢,苔丝说他又让我回到他身边了,一切都太晚了……然后转身回到了房间。
安琪儿听不懂苔丝在说什么,一直觉得苔丝还没有原谅自己,懵懵懂懂的走到车站。
苔丝回到房间后,亚历克得知是安琪儿来过之后,便对苔丝种种挖苦,辱骂安琪儿和苔丝。
苔丝忍无可忍,然后用早餐刀杀了亚历克,换了衣服立马离开房间,去追赶安琪儿。
在车站等车的安琪儿看到苔丝兴奋的飞奔过来,说着我把他杀了,这是我欠你的,也是欠自己的。
安琪儿发觉出了事,牵着苔丝的手立马离开车站,去往树林里,路过一座荒废无人住的别墅时,他们躲了进去,在别墅里甜蜜的度过了五天时光。
之后的一天天气很晴朗,他们觉得定期来别墅打扫卫生的人来过了,无形的感觉让他们很不安,于是他们离开别墅再次逃离。
走了很远的路,在一座祭风殿他们停了下来,天色已晚,他们便在这巨石阵中一块又大又平的石头上休息。
安琪儿还在计划着他们接下来的逃跑路线,苔丝经过几天的冷静也看清很多,知道犯了罪是怎么也逃不掉的。迷迷糊糊中,交代了很多身后事。请安琪儿娶了自己的妹妹丽莎,那个出落的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妹妹。
天快亮时,巨石阵外渐渐出现了很多人,他们都是警察,逐渐靠近巨石阵。苔丝还在睡梦中,安琪儿请求大家让苔丝再睡一会。
太阳破晓的一刻,光束瞬间照向大地万物,苔丝被光束刺醒了。
七月的早晨,安琪儿牵着丽莎的手,亲眼目送了缓缓升起的一面黑旗——苔丝的死刑行刑完毕。
到此结束。
最后安琪儿听取苔丝的话,娶了苔丝的妹妹丽莎,帮忙照顾他们一家人。
哈代给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是读完后,个人觉得“为爱执着的女人”或许更贴切。
苔丝人生的悲剧与安琪儿、亚历克这两位男主人公息息相关,如果再往深的追溯,与苔丝酗酒好吃懒做的父亲也脱不了关系。
苔丝的出场就带有悲剧色彩,以苔丝的性情,之后每走一步,都是在悲剧的路上越走越远。
苔丝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男人,亚历克。这个男人分为两个阶段出现,第一个阶段出现时是完全的恶人形象。第二个阶段出现时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有了些改变。这一阶段的亚历克用现代人眼光去看,并没那么讨厌。即使苔丝心里并不喜欢亚历克,并且恨他。但是在苔丝家庭遇到无法解决的麻烦时,出现的是亚历克。他除了无法走进苔丝的内心与她一起承担心里的事物。但对于生活中的责任与困难,亚历克都可以替苔丝承担。
苔丝生命中出现的第二的男人,安琪儿,一个让苔丝无比迷恋的男人。安琪儿一出场就集万千宠爱,那么美好值得爱的一个男人,喜欢新思想。苔丝的很多观念都是由安琪儿塑造起来的。但就是这么完美的男人,在得知苔丝以前的遭遇后,做出的反应却让人大失所望。此时的安琪儿思想又被迅速拉回封建里。给自己和苔丝的心里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安琪儿和亚历克就像夹心饼干的两面,挤压着中间纯洁的奶油——苔丝。一个从外在方面,一个从内心方面。逼迫着苔丝走向极端。
如果最后苔丝没有杀毁掉她和安琪儿爱情的亚历克,一方面苔丝的内心永远都处于愧疚中,另一方面,安琪儿会真的原谅苔丝,不在激起心中波澜了嘛?答案肯定是不会的。男人的心,更何况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男人的心。
只怪苔丝的爱太坚持太执着……
却换不来爱人的理解和爱护。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籍,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22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
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出了名,为全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1852年,当时夏洛蒂已36岁,他父亲的助手尼古拉斯牧师向她求婚。尽管她父亲并不同意,但夏洛蒂认为尼古拉斯是真心爱她的,她自己也喜欢尼古拉斯,于是说服了父亲,于1854年6月和尼古拉斯结婚。在此期间,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
他们的婚后生活相当幸福。夏洛蒂在照顾丈夫和父亲之余,仍花大量时间从事写作。她在写长篇小说《爱玛》。可是,命运多舛,只过了6个月幸福的家庭生活,《爱玛》也仅写完两章,夏洛蒂就一病不起了。此后,她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格刚强、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与世长辞,是年39岁。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